㈠ 田明建的部隊受處分嗎
受處分了,這傢伙犯事後,北京軍區副司令兼北京衛戍區司令何道泉、政委張寶康以下數百人被降職、解職、勒令退役,警衛3師12團被取消建制。
㈡ 陸軍二十三軍有姓潘的軍長嗎
2003年12月,第23集團軍撤編,歷任軍長: 第一任 陶勇(1949.02-1949.11);第二任 陳慶先(1949.11-1952.07);第三任 鍾國楚(1952.07-1956.11);第四任 吳瑞山(1956.11-1959.11);第五任 劉永源(1959.11-1963.11);第六任 游好揚(1963.11-1969.08);第七任 袁俊(1969.08-1980.12);第八任 黃浩(1980.12-1983.05 );第九任 邵昭(1983.05-1985.08 );第十任 何道泉(1985.08-1990.04 );第11任 吳玉謙(1990.04-1995.07);第12任 王建民(1995.11-1996.10);第13任 柳鳳舉(1996.11-2002.01);第14任 寇鐵(2002.01-2003.11)。
㈢ 湖北籍的開國將軍都有誰
湖北籍將軍:
元帥(1名)
林彪(黃岡)
大將(2名)
徐海東(黃陂今屬大悟)、王樹聲(麻城)
上將(14名)
韓先楚(黃安今紅安)、王平(陽新)、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劉震(孝感)、陳錫聯(黃安今紅安)、陳士榘(荊門)、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松滋)、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
中將(32名)
王必成(麻城)、王近山(黃安今紅安)、王尚榮(石首)、田維揚(棗陽)、成鈞(石首)、劉飛(黃安今紅安)、劉昌毅(黃安今紅安)、杜義德(黃陂)、楊秀山(沔陽今仙桃)、李天煥(黃安今紅安)、李成芳(麻城)、吳先恩(黃安今紅安)、余立金(大冶)、張才千(麻城)、張天雲(黃安今紅安)、張仁初(黃安今紅安)、陳康(廣濟今武洞)、陳慶先(黃陂)、周希漢(麻城)、周志堅(禮山今大悟)、胡奇才(黃安今紅安)、饒正錫(鍾祥)、秦基偉(黃安今紅安)、聶鳳智(禮山今大悟)、頓星雲(石首)、徐深吉(黃安今紅安)、徐斌洲(黃安今紅安)、黃新廷(沔陽今洪湖)、韓偉(黃陂)、程世才(大悟)、鮑先志(麻城)、詹才芳(黃安今紅安)、
少將(187名)
1.1955年(124名)
丁先國(麻城)、萬振西(漢川)、馬龍(大冶)、馬忠全(黃安今紅安)、王義勛(陽新)、王全國(沔陽今仙桃)、王誠漢(黃安今紅安)、王紹南(天門)、王政柱(麻城)、鄧岳(麻城)、鄧少東(大悟)、石志本(大悟)、鄧家泰(荊門)、甘思和(黃安今紅安)、石忠漢(孝感)、帥榮(黃梅)、葉建民(大悟)、盧南樵(孝感)、田厚義(大悟)、史可全(天門)、喬信明(大冶)、朱火華(麻城)、朱聲達(江陵)、伍瑞卿(大悟)、劉何(大悟)、劉少卿(黃岡)、劉華清(大悟)、劉振國(孝感)、劉清明(漢川)、劉福勝(黃安今紅安)、阮賢榜(通山)、孫光(大悟)、杜國平(廣濟今武洞)、嚴光(大悟)、李人林(天門)、李少元(英山)、李文清(松滋)、李書茂(沔陽今仙桃)、李世焱(黃安今紅安)、李慶柳(麻城)、李國良(荊門)、楊煥民(孝感)、吳林煥(大悟)、吳嘉民(陽新)、何光宇(大悟)、何濟林(沔陽今仙桃)、何輝燕(大悟)、何德慶(黃安今紅安)、鄒國厚(黃安今紅安)、閔學勝(黃安今紅安)、況玉純(黃安今紅安)、汪克明(陽新)、汪洪清(漢陽今蔡甸)、宋慶生(天門)、張廣才(黃陂)、張漢丞(麻城)、張秀龍(沔陽今仙桃)、張國傳(大悟)、張宗勝(大悟)、張春森(廣濟今武洞)、張培榮(麻城)、張竭誠(黃安今紅安)、張潮夫(大悟)、陳文彪(漢川)、陳華堂(天門)、陳金鈺(廣濟今武洞)、陳美藻(黃安今紅安)、陳福初(黃陂)、范忠祥(天門)、羅應懷(黃安今紅安)、羅坤山(沔陽今仙桃)、金世柏(黃安今紅安)、金紹山(大悟)、周長庚(石首)、周世忠(黃安今紅安)、周純麟(麻城)、周明國(大悟)、周學義(黃梅)、鄭國仲(黃安今紅安)、胡大榮(黃梅)、胡正平(黃安今紅安)、胡定千(孝感)、查國楨(蘄春)、趙文進(大悟)、趙正洪(黃梅)、趙國泰(崇陽)、祝世鳳(麻城)、胥治中(石首)、姚運良(大悟)、賀健(黃安今紅安)、袁克服(黃安今紅安)、袁學凱(黃陂)、夏耀堂(石首)、徐其孝(麻城)、徐紹華(黃安今紅安)、高志榮(麻城)、黃立清(大悟)、黃忠學(天門)、韓衛民(黃安今紅安)、韓東山(大悟)、喻新華(麻城)、程悅長(黃安今紅安)、傅傳作(石首)、童陸生(黃陂)、曾祥煌(潛江)、謝正榮(黃安今紅安)、謝甫生(大悟)、藍僑(廣濟今武洞)、雷震(黃陂)、雷紹康(大悟)、廖述雲(石首)、譚友林(江陵)、熊伯濤(黃陂)、熊應堂(黃安今紅安)、黎化南(長陽)、黎錫福(黃安今紅安)、樊哲祥(公安)、顏東山(大悟)、薛少卿(監利)、魏天祿(天門)、江騰蛟(黃安今紅安)、唐金龍(漢川)、蕭永正(麻城)、程儒珍(黃安今紅安)
2.1960~1965年(63名)
王萬金(沔陽今仙桃)、方明勝(黃陂)、方毅華(大悟)、葉超(黃陂)、盧燕秋(黃安今紅安)、馮仁恩(麻城)、寧賢文(大悟)、呂作松(陽新)、鄧可運(大悟)、朱玉學(麻城)、朱玉庭(巴東)、朱直光(陽新)、劉林(沔陽今仙桃)、江波(黃安今紅安)、江鴻海(麻城)、祁開仁(武昌今江夏)、阮漢清(通山)、蘇宏道(江陵)、別祖後(天門)、吳傑(大悟)、吳子傑(天門)、吳永光(大悟)、吳振挺(黃安今紅安)、汪運祖(黃安今紅安)、李長如(大悟)、李大清(黃陂)、李定灼(黃安今紅安)、李國良(天門)、楊虎臣(天門)、張天恕(黃安今紅安)、張志勇(黃安今紅安)、張賢良(公安)、張樹才(黃岡)、陳炎清(黃安今紅安)、范保順(天門)、羅厚福(黃安今紅安)、周家美(潛江)、鄭友生(孝感)、鄭本炎(大悟)、趙復興(沔陽今仙桃)、趙炳倫(麻城)、趙鶴亭(黃安今紅安)、賀俊偵(陽新)、秦光遠(黃安今紅安)、耿錫祥(黃安今紅安)、袁彬(麻城)、席舒民(大悟)、唐凱(黃陂)、塗錫道(黃安今紅安)、梅盛偉(陽新)、龔興業(荊門)、彭方復(陽新)、董志常(大悟)、董家龍(荊門)、程啟文(黃安今紅安)、詹少聯(黃安今紅安)、顏青雲(漢川)、戴克明(黃安今紅安)、戴克林(黃安今紅安)、殷國洪(黃安今紅安)、殷承禎(崇陽)、高林(大悟)、魏國運(監利)
1988年恢復軍銜制以來湖北籍獲軍銜、警銜有:
上將(9名)
劉華清(大悟1988年)、秦基偉(黃安今紅安1988年)、王誠漢(黃安今紅安1988年)、楊德清(應城1996年)、趙可銘(武漢1997年)、劉冬冬(武漢1998年)、喻林祥(應城2002年)、劉精鬆(石首1988年)、楊國屏(鍾祥1993年)
中將(22名)
傅奎清(英山原屬安徽1988年)、曾幼誠(武漢1988年)、邵農(武昌今江夏1990年)、楊正剛(鄖縣1993年)、鄒永釗(麻城1993年)、郭錫章(廣濟今武洞1993年)、何道泉(黃陂1994年)、程建寧(廣水1995年)、董良駒(鄂州1996年)、朱曙光(江陵1997年)、陳達植(武漢1997年)、羅友禮(鄂州1997年)、高文遠(黃陂1997年)、朱永清(隨州1999年)、熊自仁(監利2000年)、邱衍漢(天門2002年)、張詩明(荊州2002年)、孔瑛(武洞2003年)、葉愛群(大悟2003年)、張孝忠(應城2003年)、范曉光(陽新2005年)、江建曾(紅安2006年)
其中1955年與1988年都獲得將軍軍銜的有3名
秦基偉1955年中將1988年上將
劉華清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王誠漢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㈣ 北京內樹是武警部隊嗎
北京衛戍區
北京衛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省級軍區,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隸屬中部戰區建制,級別為正軍級,管轄范圍為北京市,同時是中共北京市委員會的軍事部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中部戰區和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雙重領導 。
官方全稱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衛戍區
官民通稱
北京衛戍區
成立時間
1959年1月30日
級 別
正軍級
隸 屬
中部戰區
直 屬
中央軍事委員會
轄區范圍
北京市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主要任務
3 組織編制
4 歷任領導人
▪ 歷任司令員
▪ 歷任政治委員
5 現任領導人
北京衛戍區歷史沿革
1949年2月
北京衛戍區機關一角
至1955年3月由周丁在華北軍區兼平津創建衛戍區。1955年3月至1959年1月改稱北京軍區兼京津衛戍區。1959年1月22日,中央軍委命令以總參警備部、北京軍區司令部衛戍勤務處和北京市兵役局為基礎,於1959年1月30日正式成立北京衛戍區,隸屬北京軍區建制。1985年6月由兵團級降為正軍級。
北京衛戍區主要任務
負責北京地區的軍事警衛、守備勤務、反恐維穩任務,開展民兵、兵役和動員工作,維護首都軍容風紀,協助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等。
北京衛戍區的責任重大,起著保衛首都的作用,外界稱之為「御林軍」。
北京衛戍區組織編制
直屬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大隊
北京衛戍區直屬警衛第17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警衛第1師(師部駐北京復興路23號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警衛第3師(重裝師,師部駐順義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第一團(團部駐房山區)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高炮師(師部駐通州區)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防化團(團部駐大興區)
總兵力約3萬人。
直屬部隊下屬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警衛第1師:
警衛第1團
警衛第2團
警衛第3團(重裝部隊)
警衛第4團(精銳輕裝快速應變部隊)
警衛第5團(精銳輕裝快速應變部隊)
警衛第6團(快速反應應急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警衛第3師(重裝師):
警衛第11團. (迎外團,駐懷柔區橋梓)
警衛第12團(已撤編)
警衛第13團(老虎團,駐朝陽區楊閘)
高炮團(駐通州區北苑)
炮兵團(駐順義區牛山)
坦克團(駐南口)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第一團 (全軍防化應急作戰部隊,駐房山區雲居寺)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高炮師: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高炮師1團(駐懷柔區)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高炮師2團 (駐順義區)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高炮師3團(駐房山區)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高炮師4團(駐石景山區)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高炮師5團(駐昌平區)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軍官訓練團(駐通州區)
北京衛戍區預備役防化團
北京衛戍區歷任領導人
北京衛戍區歷任司令員
吳忠 (1959.01-1962.04,1970.05-1977.09)
曾美(1963.11-1965.05)
李家益(1965.07-1966.05)
傅崇碧(兼,1966.05-1968.03)
溫玉成(兼,1968.03-1970.05)
傅崇碧(兼,1977.09-1979.01)
潘焱(1979.02-1983.09)
李鍾玄(1983.09-1985.06)
閻同茂(兼,1985.06-1990.04)
董學林(兼,1990.04-1992.11)
張志堅(兼,1992.11-1993.12)
何道泉(兼,1993.12-1994.12)
劉逢君(兼,1994.12-2005.12)
邱金凱(兼,2005.12-2006.12)
李少軍(2006.12-2010.01)
鄭傳福(2010.01- 2014.01)
潘良時(2014.01-)
北京衛戍區歷任政治委員
劉仁(兼,第一,1959.01-1966.08)
劉紹文(兼,第二,1963.09-1966.05;第三,1966.05-1987.10)
黃作珍(第二,1966.05-1987.10)
楊俊生(1966.05-1976.10;1976.10-1987.10)
劉福(1966.05-1976.10)
吳德(兼,第一,1966.07-1968.07;兼,第二,1968.07-1972.07;兼,第一,1972.07-1979.02)
謝富治(兼,第一,1968.07-1972.05)
吳烈(1976.10-1987.10)
李鍾玄(兼,1976.10-1985.06)
許志奮(1976.10-1987.10)
李進民(1976.10-1990.06)
林乎加(兼,第一,1980.12-1981.06)
段君毅(兼,第一,1981.07-1984.08)
張寶康(1990.06-1994.12)
楊惠川(1994.12-1995.12)
李文華(1995.12-2002.01)
孫本勝(2002.01-2005.07)
董吉順(2005.07-2006.12)
劉福連(2006.12-2009.12)
高東璐(2009.12-2015.1)
姜勇(2015.1-)
北京衛戍區現任領導人
黨委第一書記:郭金龍(兼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
司令員:潘良時,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將軍銜。
政治部主任:楊振國
政治委員:姜勇
副政治委員:郭志剛
㈤ 何道泉的介紹
何道泉,1935年2月生,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人。國防大學原副校長、黨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將軍銜。1951年7月參加工作。196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專學歷,歷任戰士、團參謀、師參謀、師司令部科長、副處長、處長、23集團軍師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師長、師長、軍參謀長、23集團軍軍長、40集團軍軍長、總參作戰部副部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參謀長、國防大學副校長。中共第13屆中央候補委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4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㈥ 誰給介紹四十軍的來歷,和四十軍歷任軍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該縱隊是由魯中軍區和冀熱遼軍區部分武裝力量發展而來的。屬北部戰區,軍部駐地為遼寧省錦州市。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2016年,原沈陽軍區第16、39、40集團軍和原濟南軍區第26集團軍轉隸北部戰區陸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40軍歷任軍長
第一任:韓先楚(1948.11-1949.04)35-36歲,安徽紅安人,原東北野戰軍三縱隊司令員,調任陸軍十三兵團副司令員。
第二任:羅舜初(1949.04-1950.04)35-36歲,福建上杭人,原四野第40軍政委,調任海軍參謀長。
第三任:溫玉成(1950.04-1953.11)35-38歲,江西興國人,原陸軍第41軍副軍長,調任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
第四任:徐國夫(1953.10-1953.11)(代)39歲,安徽六安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沈陽軍區裝甲兵司令員。
第五任:鄧岳(1957.09-1960.05)39-42歲,湖北麻城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旅大警備區司令員。
第六任:曾雍雅(1960年-1963.08)43-46歲,江西於都人,原西藏軍區副司令員,調任西藏軍區司令員。
第七任:吳忠(1963.08-1968.04)42-47歲,四川蒼溪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
第八任:黃德懋(1968.05-1975.11)49-56歲,山東壽光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陸軍第14軍軍長。
第九任:朱玉榮(1975.11-1981.06)54-60,山東省泗水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原軍長,國防科委第九研究院院長。
第十任:邢維邦(1981.06-1983.05)58-60歲,山東淄博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離職休養。
第十一任:吳家民(1983.05-1985.08)51-53歲,遼寧蓋州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第40集團軍軍長。
第十二任:何道泉(1990.04-1992.11)55-57歲,湖北黃陂人,原第23集團軍軍長,調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
第十三任:楊福臣(1994.02-2001.12)54-61歲,遼寧錦州人/滿族,原第39集團軍參謀長。
第十四任:王國生(2001.12-2003.12)54-56歲,吉林大安人,原第40集團軍副軍長,調任蘭州軍區參謀長。
第十五任:侯繼振(2003.12-2005.12)48-50歲,山東夏津人,原第23集團軍副軍長,調任第40集團軍軍長。
第十六任:彭 勃(2005.12-2012.12)50-57歲,河南洛寧人,原第39集團軍參謀長,調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現 任:張學鋒(2013.01-至今)52-至今,遼寧沈陽人,原第40集團軍參謀長。
榮譽戰功
曾擔任過沈陽軍區政治委員和北京軍區政治委員的劉振華上將出自第40軍,在第40軍內曾任第118師師長,第40軍政治委員。此外,在1985年-1992年間擔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的張仲先中將亦出自該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曾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單位有:
鐵拳團 - 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
渡海先鋒營 - 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第1營。
解放戰爭中,該部參加了三保本溪,四保臨江作戰,贏得「旋風部隊」的美譽。1947年9月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和批轉了該縱隊開展訴苦教育的經驗報告,由此在全軍掀起了以訴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有力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
在遼沈戰役的錦州攻堅戰中,第7師20團以頑強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爾後第19團和第8師23團首先突破錦州城牆。在遼西會戰中,第21團、第19團1營和7師炮兵營在胡家窩棚殲滅廖耀湘兵團前進指揮所,為全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軍、新6軍做出了貢獻。
1950年4月第40軍又參加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第118師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隊,第352團1營被授予「渡海先鋒營」榮譽稱號。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第40軍揮師北上,首批入朝參戰,10月25日晨,第118師遭遇竄入溫井向北鎮進犯韓軍第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營,當該敵進至兩水洞地區時,第118師突然發起攻擊,經1小時激戰,全殲敵人,並乘勝攻佔溫井,揭開了志願軍入朝參戰的序幕。
這一天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紀念日。在第四次戰役中,該軍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區頑強抗擊了敵軍3個師又一個旅的進攻,其中第120師360團1連副班長曹慶功、358團3連班長王學鳳和副班長劉維漢等在子彈打光後與敵同歸於盡,均被追記一等功,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1953年7月40軍從朝鮮回國後長期駐守遼寧錦州。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該軍步兵第120師緊急開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第358團1連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模範連」榮譽稱號。
㈦ 何道泉用的什麼車
自行車
㈧ 國防大學副校長
副校長
劉凱(1985.11-1987.10)
錢抵千(1985.11-1989.01)
張霖(1985.11-1990.04)
袁俊(1988.02-1992.11)
馬偉志(1990.04-1994.12)
侯樹棟(1990.04-1997.12)
黃玉章(1992.11-1993.12)
王厚卿(1992.11-1998.08)
胡長發(1993.12-1999.12)
楊國屏(1994.12-1996.02)
何道泉(1996.04-1997.11)
高金鈿(1997.11-2003.07)
張興業(1998.08-2002.11)
毛鳳鳴(1998.08-2000.09)
陳章元(2000.09-2004.07)
王文榮(2001.07-2006.12)
許志功(2003.07-2009.01)
趙剛(2004.07-2009.12)
王朝田(2006.12-)
任海泉(2009.01-)
王永生(2009.12-)
㈨ 湖北省公安縣有幾位開國將軍
湖北省公安縣有0位開國將軍。
在湖北省的開國將軍主要是在紅安縣的。
附所有湖北籍開國將軍名單。
元帥(1名)
林彪(黃岡)
大將(2名)
徐海東(黃陂今屬大悟)、王樹聲(麻城)
上將(14名)
韓先楚(黃安今紅安)、王平(陽新)、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劉震(孝感)、陳錫聯(黃安今紅安)、陳士榘(荊門)、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松滋)、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
中將(32名)
王必成(麻城)、王近山(黃安今紅安)、王尚榮(石首)、田維揚(棗陽)、成鈞(石首)、劉飛(黃安今紅安)、劉昌毅(黃安今紅安)、杜義德(黃陂)、楊秀山(沔陽今仙桃)、李天煥(黃安今紅安)、李成芳(麻城)、吳先恩(黃安今紅安)、余立金(大冶)、張才千(麻城)、張天雲(黃安今紅安)、張仁初(黃安今紅安)、陳康(廣濟今武洞)、陳慶先(黃陂)、周希漢(麻城)、周志堅(禮山今大悟)、胡奇才(黃安今紅安)、饒正錫(鍾祥)、秦基偉(黃安今紅安)、聶鳳智(禮山今大悟)、頓星雲(石首)、徐深吉(黃安今紅安)、徐斌洲(黃安今紅安)、黃新廷(沔陽今洪湖)、韓偉(黃陂)、程世才(大悟)、鮑先志(麻城)、詹才芳(黃安今紅安)、
少將(187名)
1.1955年(124名)
丁先國(麻城)、萬振西(漢川)、馬龍(大冶)、馬忠全(黃安今紅安)、王義勛(陽新)、王全國(沔陽今仙桃)、王誠漢(黃安今紅安)、王紹南(天門)、王政柱(麻城)、鄧岳(麻城)、鄧少東(大悟)、石志本(大悟)、鄧家泰(荊門)、甘思和(黃安今紅安)、石忠漢(孝感)、帥榮(黃梅)、葉建民(大悟)、盧南樵(孝感)、田厚義(大悟)、史可全(天門)、喬信明(大冶)、朱火華(麻城)、朱聲達(江陵)、伍瑞卿(大悟)、劉何(大悟)、劉少卿(黃岡)、劉華清(大悟)、劉振國(孝感)、劉清明(漢川)、劉福勝(黃安今紅安)、阮賢榜(通山)、孫光(大悟)、杜國平(廣濟今武洞)、嚴光(大悟)、李人林(天門)、李少元(英山)、李文清(松滋)、李書茂(沔陽今仙桃)、李世焱(黃安今紅安)、李慶柳(麻城)、李國良(荊門)、楊煥民(孝感)、吳林煥(大悟)、吳嘉民(陽新)、何光宇(大悟)、何濟林(沔陽今仙桃)、何輝燕(大悟)、何德慶(黃安今紅安)、鄒國厚(黃安今紅安)、閔學勝(黃安今紅安)、況玉純(黃安今紅安)、汪克明(陽新)、汪洪清(漢陽今蔡甸)、宋慶生(天門)、張廣才(黃陂)、張漢丞(麻城)、張秀龍(沔陽今仙桃)、張國傳(大悟)、張宗勝(大悟)、張春森(廣濟今武洞)、張培榮(麻城)、張竭誠(黃安今紅安)、張潮夫(大悟)、陳文彪(漢川)、陳華堂(天門)、陳金鈺(廣濟今武洞)、陳美藻(黃安今紅安)、陳福初(黃陂)、范忠祥(天門)、羅應懷(黃安今紅安)、羅坤山(沔陽今仙桃)、金世柏(黃安今紅安)、金紹山(大悟)、周長庚(石首)、周世忠(黃安今紅安)、周純麟(麻城)、周明國(大悟)、周學義(黃梅)、鄭國仲(黃安今紅安)、胡大榮(黃梅)、胡正平(黃安今紅安)、胡定千(孝感)、查國楨(蘄春)、趙文進(大悟)、趙正洪(黃梅)、趙國泰(崇陽)、祝世鳳(麻城)、胥治中(石首)、姚運良(大悟)、賀健(黃安今紅安)、袁克服(黃安今紅安)、袁學凱(黃陂)、夏耀堂(石首)、徐其孝(麻城)、徐紹華(黃安今紅安)、高志榮(麻城)、黃立清(大悟)、黃忠學(天門)、韓衛民(黃安今紅安)、韓東山(大悟)、喻新華(麻城)、程悅長(黃安今紅安)、傅傳作(石首)、童陸生(黃陂)、曾祥煌(潛江)、謝正榮(黃安今紅安)、謝甫生(大悟)、藍僑(廣濟今武洞)、雷震(黃陂)、雷紹康(大悟)、廖述雲(石首)、譚友林(江陵)、熊伯濤(黃陂)、熊應堂(黃安今紅安)、黎化南(長陽)、黎錫福(黃安今紅安)、樊哲祥(公安)、顏東山(大悟)、薛少卿(監利)、魏天祿(天門)、江騰蛟(黃安今紅安)、唐金龍(漢川)、蕭永正(麻城)、程儒珍(黃安今紅安)
2.1960~1965年(63名)
王萬金(沔陽今仙桃)、方明勝(黃陂)、方毅華(大悟)、葉超(黃陂)、盧燕秋(黃安今紅安)、馮仁恩(麻城)、寧賢文(大悟)、呂作松(陽新)、鄧可運(大悟)、朱玉學(麻城)、朱玉庭(巴東)、朱直光(陽新)、劉林(沔陽今仙桃)、江波(黃安今紅安)、江鴻海(麻城)、祁開仁(武昌今江夏)、阮漢清(通山)、蘇宏道(江陵)、別祖後(天門)、吳傑(大悟)、吳子傑(天門)、吳永光(大悟)、吳振挺(黃安今紅安)、汪運祖(黃安今紅安)、李長如(大悟)、李大清(黃陂)、李定灼(黃安今紅安)、李國良(天門)、楊虎臣(天門)、張天恕(黃安今紅安)、張志勇(黃安今紅安)、張賢良(公安)、張樹才(黃岡)、陳炎清(黃安今紅安)、范保順(天門)、羅厚福(黃安今紅安)、周家美(潛江)、鄭友生(孝感)、鄭本炎(大悟)、趙復興(沔陽今仙桃)、趙炳倫(麻城)、趙鶴亭(黃安今紅安)、賀俊偵(陽新)、秦光遠(黃安今紅安)、耿錫祥(黃安今紅安)、袁彬(麻城)、席舒民(大悟)、唐凱(黃陂)、塗錫道(黃安今紅安)、梅盛偉(陽新)、龔興業(荊門)、彭方復(陽新)、董志常(大悟)、董家龍(荊門)、程啟文(黃安今紅安)、詹少聯(黃安今紅安)、顏青雲(漢川)、戴克明(黃安今紅安)、戴克林(黃安今紅安)、殷國洪(黃安今紅安)、殷承禎(崇陽)、高林(大悟)、魏國運(監利)
1988年恢復軍銜制以來湖北籍獲軍銜、警銜有:
上將(9名)
劉華清(大悟1988年)、秦基偉(黃安今紅安1988年)、王誠漢(黃安今紅安1988年)、楊德清(應城1996年)、趙可銘(武漢1997年)、劉冬冬(武漢1998年)、喻林祥(應城2002年)、劉精鬆(石首1988年)、楊國屏(鍾祥1993年)
中將(22名)
傅奎清(英山原屬安徽1988年)、曾幼誠(武漢1988年)、邵農(武昌今江夏1990年)、楊正剛(鄖縣1993年)、鄒永釗(麻城1993年)、郭錫章(廣濟今武洞1993年)、何道泉(黃陂1994年)、程建寧(廣水1995年)、董良駒(鄂州1996年)、朱曙光(江陵1997年)、陳達植(武漢1997年)、羅友禮(鄂州1997年)、高文遠(黃陂1997年)、朱永清(隨州1999年)、熊自仁(監利2000年)、邱衍漢(天門2002年)、張詩明(荊州2002年)、孔瑛(武洞2003年)、葉愛群(大悟2003年)、張孝忠(應城2003年)、范曉光(陽新2005年)、江建曾(紅安2006年)
其中1955年與1988年都獲得將軍軍銜的有3名
秦基偉1955年中將1988年上將
劉華清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王誠漢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㈩ 湖北出過哪些將軍
湖北出過很多將軍,其中比較著名的將軍有韓先楚、郭天民、秦基偉、陳錫聯、謝富治、王近山,還有後來的劉華清、聶鳳智、吳先恩等等,各個都是身經百戰、戰功顯赫的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