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趙無極的創作歷程
趙無極1921年生於北平,成長於南通,學畫於杭州,從藝於重慶和上海;1948年定居巴黎,1964年入籍法國。創作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象油畫。
自1954年起,他的繪畫轉入抽象,浮動於虛無的空間和變幻的色彩之中。以後,符號逐漸解散、消失,畫面為自由的筆觸和大片的顏色所代替。 50年代後其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為基調,筆觸激烈,充滿力度,畫面極富運動感,七十年代中期以後,趙無極繪畫進入另一階段,其油畫技巧日臻嫻熟,色彩變得艷麗明亮,畫面更側重對空間和光線的追求,蘊含天地水火等種種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風景的意味,氣氛越來越平靜。
1959年後,他的作品進一步擺脫具像性、描寫性和情節性,更直率地表現精神和情感。他喜將大幅畫布鋪於地面作畫,在無拘無束中盡情揮灑。趙無極深受中國文化熏陶,作品始終洋溢著東方氣息,講究氣韻。 進入九十年代,趙無極的繪畫更是爐火純青,一方面,更顯物象影響,如《90年10月25日》具月光水波之象,《96年2月6日》呈崗巒林木之形;另一方面,卻又化入象外之象,進一步體現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虛靜忘我的精神境界。
2002年12月,趙無極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趙無極曾獲法國榮譽勛位團第三級勛章、國家勛位團第三級勛章、藝術文學勛位團一級勛章、巴黎市榮譽獎章、日本帝國藝術大獎等。
⑵ 世界十大抽象派畫家
抽象派是興起於二十世紀的一種繪畫風格,泛指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
抽象作風是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庫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畫家。運用色彩理論和音樂式和諧造成獨特的幾何風格,例如《繪圖構成主題二》(1911~12,華盛頓國家畫廊)、《垂直線語系習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畫家。運用色彩調和及抽象的手法,創作了許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魚》(1925,油彩加水彩,紙裱在卡紙板上,48.5×68.5cm,漢堡美術館)、《幹道與支道》(1929,油畫,布,83×76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死與火》(1940,油畫,83×67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
⑶ 趙無極的藝術年鑒
1941年趙無極留校任教,在重慶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1942年在重慶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了一個青年畫家聯展,受知識分子和青年藝術家們的熱烈歡迎。
1947年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1948年移居法國。
1949年5月,克勒茲畫廊舉辦趙無極在巴黎的首次個人畫展。
1950年趙無極首次參加「五月沙龍」,從此連年參加,直至1978年。
1953-1954年他在法國和其它國家(伯爾尼、日內瓦、羅馬、米蘭、慕尼墨、紐約……)多次舉辦展覽,他的版畫作品美國獲得更大的成功,辛辛那提博物館舉辦其版畫回顧展。
1961年趙無極在紐約的庫茲畫廊和東京的東京畫廊舉辦個人畫展。
1970趙無極被薩爾茨堡國際夏令美術學院聘為教授,學院為他舉辦畫展。日內瓦克拉美畫廊、沙勒羅伊美術館和法蘭西畫廊為其舉辦畫展。
1990-1992年日內瓦揚·克魯治畫廊展出趙無極油畫和水墨畫新作。
1993年趙無極晉升榮譽勛位第三級,獲巴黎市維爾美勛章,在香港獲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98年在馬德里國際代藝術博覽會中,泰薩·赫洛德畫廊為趙無極舉辦個人畫展。趙無極大型回顧展在法國昂熱展出;在美術館展出油畫作品,在舍美利埃宮展出水墨作品,在潘塞博物館展出版畫和書籍。上海博物館以其3個特別展覽廳舉辦趙無極繪畫大型回顧展,展出畫家105幅油畫作品。
⑷ 趙無極的畫我真的看不懂啊!他的畫要怎麼去看去欣賞
藝術從欣賞角度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具象和抽象。所有畫家作品一開始都屬於具象的,就是畫的像似,但到畫家的水平提高之後,就不再追求具象、像似的外形了,會最求精神意念上抽象的感覺。也就是說具象藝術就是模仿自然物體的外形,模仿自然罷了,畫家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而已,比如寫生。
等到畫家真正模仿繪畫的水平提高以後,就會根據自己對自然、人生、哲學、人文等等綜合思想整合,拋開具象的影響通過思想創作出抽象的作品。藝術理解和造詣水平一般的人是不能達到頂峰的,當然能欣賞抽象藝術的觀眾寥寥無幾。趙無極屬於後者,就像梵高、張大千到了晚年採用潑墨繪畫一樣,吳冠中後期也是這樣,都是抽象藝術的高手。而徐悲鴻由於英年早逝所以具象作品畫的好,但後期抽象的潛能沒有被挖掘出來。要欣賞高水平的藝術繪畫就要首先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和繪畫水平,藝術的頂峰是沒有盡頭的,永遠沒有定點,如果非要找到藝術的頂點的話,那隻能是藝術家個人的生命的終點。如果藝術家能活到一千歲,那就就會出現神術藝術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⑸ 求趙無極代表作品《紅》的圖片。謝謝。
⑹ 如何欣賞和評價趙無極的作品
抽象畫嘛,亦玄亦虛,皇帝的新裝。逗弄有錢人玩的
⑺ 趙無極的作品與收藏
在法58年的創作中,趙無極先生的作品風格獨創、想像豐富,他以西方表現力極強的油畫形式展現了中國的藝術傳統和藝術精神;他在巴黎重新發現了中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法蘭西學院第一位華裔院士程抱一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藝術創作:「他開始了激動人心的長期探索,並吸取了西方藝術的偉大之處。與此同時,他也發現了東方文化之精彩。」
⑻ 如何理解趙無極的作品
趙無極
在繪畫創作上,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參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蘊,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⑼ 急須:周文中和趙無極的簡介
周文中:華裔美國作曲家。原籍江蘇常州,生於山東煙台。1946年赴美國,入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4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音樂學和作曲。1954年取得音樂碩士學位。1958年入美國籍,先後任伊利諾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等校客座教授,70年代任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在該大學建立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並擔任主任。作品有管弦樂曲《花月正春風》、《唐人得意小品兩首》、《山水畫》、《漁歌》、《卦喻》、《花落知多少》等,鋼琴曲《陽關三疊》等,小號、銅管與打擊樂合奏《尼姑的獨白》,清唱劇《思凡》。
⑽ 趙無極的具體資料
趙無極(1921-),旅法畫家。
趙無極1921年生於北平一書香世家。其家族淵源久遠,族譜可直溯宋朝皇燕王。趙無極自小即天資聰穎、對文學、中外歷史極感興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和叔父,對繪畫藝術都十分重視。他的父親常不厭其煩地從美學及技巧的觀點向子女解釋一幅作品的偽劣,他的叔父則經常從巴黎帶回一些仿製名畫的明信片送給趙無極。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對繪畫藝術倍感興趣與好奇,他便是在這種環境下激發起成為畫家的抱負。
1935年14歲時,他入杭州美專就讀,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兒到畫油畫,其中也學習國畫臨摹、畫法理論及西洋藝術等課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們所謂的「 具象」時期。
1941年,趙無極舉行首次個展,但他不滿意明清以降的傳統中國畫。他盼望有一種更令他滿意的訓練。於是他在1948年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裡,他結識了許多畫家,如拉吉、哈同、布蘭姆等人,與當時的巴黎塞爾努奇美術館長艾利塞夫熟悉,與詩人米修結為莫逆,而他與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結識。
他的繪畫在巴黎獲得全面開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畫廊舉辦首次個展。他一面作畫、一面思索,西方繪畫發亦已達到一個必須突破的關口,於是他由克利的畫中得到啟示,一躍而入抽象的世界。 他繼續探索繪畫的可能性,而在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中得到認識,將他的繪畫帶到另一個階段。之後,他的畫以色彩和空間分配,領著觀者進入一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 趙無極從塞尚、畢卡索過渡到克利,此時藝術也從架構一個完整的世界過渡到隨機創作的階段。至此,觀眾已無法直接從視覺形象來定義作品的內涵,1952年的作品「靜物」,即是此類轉型作品的典範。畫面中隨意置放一些乾樹枝及雜物,造型奇特且充滿荒涼、神秘的氣氛。對藝術家而言,靜物是色彩與符號,在一定光線下,配上各種冷暖色調的合,他擺脫了具象畫風,從分解主觀的外表,使客觀的形體以簡單的形式出現。 1958年的作品「雲」之後,趙無極的作品不再有標題,他僅在畫布背面註明創作日期。
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漸擺脫一切法則,恣意地揮灑他的自由,以各種創新組合的方式去表達內在的需求與感受。
趙無極在其80年代以後的作品,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注入了較多的溫情與靈逸。激情與對立則逐漸溶進雲彩或水氣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馬諦斯致敬」,人們可以發現他的改變,他較注重畫面的調和,色彩更為流暢。如果說文字元號是他們創作的里程碑,則色彩的運用則擴張了藝術家的繪畫語言。
一直到今天,年屆80多的趙無極仍孜孜不倦地創作,他曾說:「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塗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與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