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的南海神廟在哪裡
在黃埔,可以坐地鐵五號線到地鐵文沖站A出入口下,走到石化路的文沖村委站轉乘B29路(坐4站)、B31路(坐5站)、B30路(坐5站)到BRT南海神廟站下。走約450米到南海神廟(東門)
要門票的那邊
B. 南海祖廟和南海神廟哪個好點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5年歷史。
它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唯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重要見證。神廟西側小山崗建有「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首的「扶胥浴日」之景就指此處。南海神廟像是一位歷史老人,親眼見證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歷史,神廟真不愧是廣州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繁榮的一個縮影。它集我國的宗教、古建築、書法、雕刻、諸種文學藝術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旅遊價值,非常值得前往。
每年農歷二月十一日到二月十三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誕」。其中二月十三是「正誕」還會盛大的慶祝儀式。有不少善信從珠三角等地前往南海神廟進香祈福。廟前擺賣的「金菠蘿」「菠蘿雞」「菠蘿棕」「祈福風車」十分搶手,人們祈求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進入園子有拜神、展覽、花展的地方,平時想悠閑放空的話來這里都是個不錯的選擇。據當地說燒香許願還是很好的,求姻緣也比較靈哦!~
(2)行車指南:東莞、深圳車主,可從廣深沿江高速黃埔主線站出,往深圳方向經黃埔東路、電廣西路,約5分鍾,2.1公里。
(3)景點門票:大人10元,小孩5元。
免費開放日期定於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三.
祖廟:佛山人的千年宗祠
開篇語:「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麼」,著名城市規劃師沙里寧說。城市是有表情的,或張揚,或內斂,或欣喜,或憂愁,透過那一棟棟建築詮釋著。
城市建築,被稱為「凝固的音樂」,它早已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而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開啟和創造,是一種生命哲學,凝聚了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
祖廟崇正門上的灰塑,「桃園三結義」故事場景。
在佛山,穿行於青石板鋪就的巷陌、林立的高樓,從歷經塵世滄桑的祖廟,到見證騰飛發展的文化坊城綜合體,人們習慣了這里每棟建築的存在,卻甚少探尋一磚一瓦背後沉澱的人情和故事。我們走街串巷,穿越時光,挖掘每一棟建築的魅力,還原佛山表情。
北宋元豐年間(10 7 8 -1085年),在嶺南水鄉腹地,一位工匠沿著河邊打下「祖堂」的第一根木樁。也許他不曾想到,這座建築將在接下來的近千年間,經歷二十多次的重修和擴建,最終成為代表佛山古代最高民間藝術水平、承載著全佛山人宗族信念的祖廟。
在廣東,以「祖廟」為名的廟宇遍布各地,三水蘆苞祖廟、肇慶祖廟……然而,沒有哪一座有著「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美譽,沒有哪一座能享受明清御賜官祠的輝煌,沒有哪一座能成為千年歷史名城的信仰中心和代言。
穿越千年,祖廟早已是佛山人的大宗祠,以濃厚的宗族情結凝聚著歷史文脈、文化藝術、時代精神,就如那錦香池上的兩株百年九里香,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歷久彌新。
以誰為「祖」
祖廟的「秘密」
宋式斗拱,撐起北帝崇拜
「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雲宋元豐時,歷元至明,皆稱祖堂,又稱祖廟,以歷歲久遠,且為諸廟首也。」這是《佛山忠義鄉志》關於祖廟根源的歷史記載。
無論是叫「祖堂」,還是叫「祖廟」,這座建築都繞不開一個「祖」字,似乎昭示著這里供奉著的北帝,就是佛山人信仰的先祖。然而,地處南粵之地的佛山,為何奉北方之神作為「大父母」?
專注研究佛山歷史的90多歲的老佛山區瑞芝曾在其專著《佛山祖廟靈應祠專輯》中說到,北宋初期,佛山地域的汾江河主流非常遼闊,它的內河支流水道也大而深,環繞在佛山南部和中部,而佛山北部仍是澤國。臨水而居的佛山人認為,這位在道教中掌管天下之水的神仙北帝,能夠庇佑這塊多水之地。此外,北宋時期的佛山,冶煉鑄造業十分繁盛,已是嶺南著名的冶鐵中心,屬於「火地」,大部分從事冶煉業的百姓也希望北帝的「水德」來防患火災,保佑安全生產。
當工作和生活都充滿著對水火的恐懼時,佛山人在汾江河中部支流洛水岸邊(俗稱佛山涌,現在的祖廟路)建了一座北帝廟,寄託他們所有的祝願。
剛建成的北帝廟,名叫「龍翥祠」,僅是一座用於民間祭祀的廟堂。然而,千百年來,它庇佑佛山躲過水火之災,自己卻沒有躲過兵禍。
元代末年,佛山附近的龍潭鄉有一賊幫,集結數百人沿著汾江河入侵,並縱火焚毀祖廟。一把大火熊熊燃起,任憑鄉人如何搶救,也沒能救回這座宗族聖地。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在鄉人趙仲的帶領下,祖廟正殿得到重建,從而成為祖廟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築物。建築採用宋代建築法式,方正的殿堂,營選施用大量斗拱。如今站在正殿前,抬頭望去,斗拱如燕尾般向左右分開支撐、疊起,使屋檐大幅度向外延伸,保護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蝕,形體固實厚重,外觀雄偉穩健,成為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僅有的宋式斗拱實例。歷經600多年,這組宋式斗拱依舊堅硬如故,它撐起一座凝聚著地域宗族信仰的建築,訴說著這一段被毀與重建的歷史。
官方加冕
一道聖旨,靈應牌坊奠定官方地位
如果說,宋式「燕尾」斗拱代表著祖廟作為一座民間祠廟的復興,那麼,靈應牌坊上的明代「燕巢」斗拱,書寫的該是祖廟成為御賜官祠的地位巔峰。
這段輝煌,還要從一場歷時10個月、席捲珠三角、震動明朝廷的民間起義說起。
1449年,明朝正統十三年,南海人黃蕭養發動起義。這個「相貌平平,一隻眼睛似乎還是瞎的年輕人」,因為「盜嫌」入獄被判死罪,不想坐以待斃的他,聯合19名囚犯逃獄流落海上,沿途招兵買馬。
黃蕭養的隊伍最多時有10萬人,「拜佛(山)劏羊(城)」就是那時發起的。起義大軍一邊圍攻廣州,一邊把進攻矛頭對准有錢、有鐵、又有「戰略要地」之稱的佛山堡,近千艘船隻在汾江布陣,擺出志在必得的架勢。
在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以佛山鄉紳梁廣為首的22位望族,組成臨時自救力量,他們跪求北帝庇佑,動員鄉親父老,僅一天就准備好器械、食物,並在周圍十多里地挖好壕溝,豎起鐵柵欄。交戰時,前方勇敢抗擊,而柵欄內民眾辦起秋色,造出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用上「兵不厭詐」之計,最終擊退義軍。
他們將抗擊勝利的功績歸於北帝。於是,交戰時,北帝顯靈,成群飛鳥從柵欄里飛出來,在起義軍的戰船上盤旋;一群群蚊子從北帝廟里飛出,聚集在義軍上空,像旗幟一樣……類似的顯聖傳說甚囂塵上。鄉紳們還將種種北帝顯聖的事跡上奏朝廷,請求為祖廟封典。
明景泰元年,一道聖旨經過重重官員的傳遞,從京城來到佛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宣旨聲音響起,佛山賜名「忠義鄉」,祖廟賜名「靈應祠」,賜予修建靈應牌坊,春秋祭典,地方最高官員必須親自參加;對祖廟修繕不力的官員,也會遭到問責。
一夕之間,祖廟從民間祠廟變成官方廟宇,既代表主宰天地的神靈,又代表高不可攀的皇帝。「這在廣東社會並不多見,如同金榜題名一樣,祖廟從此成為佛山人的驕傲」,佛山史研究專家羅一星博士說。
聖旨傳達的第二年,靈應牌坊開始建造。因是皇帝御賜,牌坊施工構建格外講究,壯麗異常。牌坊建築為三樓三層式,威嚴聳立,檐柱間大量施用斗拱,飛檐疊翠,飄逸凌雲,正面頂層正中有豎書「聖旨」二字匾,下層橫書「聖域」、「靈應」。白色的石柱、朱紅的木結構、形似「燕巢」的斗拱層疊,映襯著貼金大字,配以綠色琉璃瓦上蓋,使整座牌坊顯得輝煌奪目。上世紀70年代,一場十二級台風吹襲佛山,風骨凜然且結構極為堅固的靈應牌坊屹立不倒,安然無恙。
「廿七鋪奉此為祖,億萬年惟我獨尊」,前殿右門的一副對聯道出祖廟在佛山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官府的介入祭祀和僑寓商人的認同,從政治和經濟上鞏固了祖廟的地位,推動著祖廟成為合鎮諸廟之冠。
失落的工藝
民間藝術
三雕兩塑,精美背後有象徵
時間織了一張網,把歲月沉澱的珍寶盡數打撈。歷經數百年,手工業發達的佛山鄉人,把用最高技藝打造出來的工藝品,獻祭於擁有官祠背景、聯系著宗族情結的祖廟。
走進祖廟紅牆內古建築群,這里保存了大量的民間藝術品和粵劇故事、詩詞對聯等文學藝術作品,且多是本地出品。尤其是三雕兩塑(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不僅在工藝方面令人贊嘆,其背後的宗教象徵意義也令人稱道。
明清時期,佛山發展成為嶺南著名的工商業重鎮,作為佛山社區主神廟的祖廟地位和影響也不斷擴大,歷次修繕、擴建都被作為合鎮大事去辦,「營造務求恢弘,雕飾務求精美」。因此,祖廟的修建十分注重質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祖廟造像和各類建築裝飾藝術作品,無一不是能工巧匠的精心之作。
行走在祖廟紅牆之內,抬頭間,總能看見屋頂上方的陶塑瓦脊。目前,祖廟古建築群現存6條陶塑瓦脊,分別裝置在三門、前殿、正殿、前殿兩廊和慶真樓的屋頂上。其中最大的三門瓦脊,長31.7米,高1.7米,被譽為「花脊之王」。這條瓦脊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祖廟進行大修時,由石灣文如璧店製作的。三門瓦脊是一條雙面瓦脊,正、背兩面共塑有各式人物約300個,神態生動、栩栩如生。故事均為《姜子牙封神》、《聯吳抗曹》等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瓦脊中還有十幾座別致的亭台樓閣和點綴其間的花卉鳥獸,作為故事內容的襯托。瓦脊正中置一顆銅寶珠,寶珠左右,有相稱的鰲魚一對。
作為一個廟宇,人們必定會塑造聖顯事件,來凸顯它的靈應。上面說到的祖廟三門正中瓦脊的那顆銅寶珠,俗稱「龍珠」,也有一個關於外國人的聖顯事件。相傳清朝時一個外國人到中國做生意,一天他到祖廟觀光,一見到瓦脊上的「龍珠」就被深深吸引了,遂心生邪念,想據為己有。他找到一個綽號「飛賊」的大盜,很快就把「龍珠」偷到手,得到寶貝的洋人喜出望外,忙用皮箱裝好。誰知他第二天到祖廟一看,「龍珠」還是完好如初。他趕回旅館打開皮箱一看,驚呆了,龍珠早已不翼而飛。他心有不甘,幾次請「飛賊」把「龍珠」偷來。可總是在晚上偷來,「龍珠」白天又飛回祖廟。
故事的真假已經無從考證,但故事中的外國人,無論如何都拿不走中國的東西。鴉片戰爭之後,佛山受到列強的入侵和洋貨的沖擊,社會不安、經濟蕭條,因此反對外侮的情緒高漲。瓦脊上「偷不走的龍珠」,表達了民眾的一種樸素的熱愛家鄉訴求。
屋檐上,還有一種高超的工藝隨處可見,那就是灰塑。祖廟的灰塑和廣州陳家祠的灰塑,已然成為廣東灰塑的代表性建築。祖廟的灰塑除山牆、陶塑瓦脊基座等是民國以前的作品外,大多都是民國以來由灰塑世家布氏家族的藝人創作的。而隨著布氏手工藝人相繼過世,這些灰塑作品也成了失落的工藝。灰塑「桃園三結義」,位於錦香池與靈應殿之間的崇敬門內側頂部,與對面端肅門內側頂部的「唐明皇游月宮」相呼應。兩件作品均由出身灰塑世家的布根泉師傅於1942年製作。在布局上,兩作品「左武右文」,又具有鎮守重門的含義。
傳人難覓
修復神像,難尋合適匠人
走進祖廟三門內的靈應祠,從進門的大鐵鼎,到殿內最深處端坐的北帝銅像,目之所及,全是無價珍寶。
明景泰年間,祖廟成為敕封官祠,所供奉的北帝自然也要重新打造。此時,一座重2.5噸的北帝銅像打造完畢,端放在紫霄宮中。九尺五寸的高度,代表九五之尊的崇敬,更代表了當時佛山鑄造業的興盛,成就了它作為國內現存最大的明代銅鑄北帝像的榮耀。文官造型的北帝像,頭頂圓光,面帶微笑,左手扶著腰帶,右手放在膝蓋上,這個造型竟和收藏在故宮博物館中的明朝永樂皇帝的畫像十分相似。工匠們為何把北帝像塑造成與明成祖朱棣一樣,已無從考究,但可以想像的是,當時的工匠乃至百姓對於北帝的崇拜已經到達頂峰。
相比起北帝銅像的重量,北帝統屬的天兵神將二十尊元帥神像卻幾乎是祖廟內最輕的物件,「高達2米的神像,也只有幾匹麻布的重量,一個人就能輕易抱起」。這些雕像所採用的工藝叫漆夾佇塑,也叫漆撲,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工藝繁復,須先塑出泥胎人像,然後翻制石膏模,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層粘貼,多達8、9層,此後脫去泥模,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細雕塑、刻畫線條、裝飾上漆(油)、貼金、加彩等,最後塑造出一座只有油漆和麻布重量的立體造像。所有神像的衣飾和面部表情善惡不一,但統一的是,他們的身體都一致地向前微傾,既是對北帝表示恭敬,也是居高臨下、俯瞰世人。清末期間,這些塑像由佛山最出名的兩家雕塑店號修復翻新,兩家店號為炫耀各自的精湛手藝,都搭起排柵罩以幕布遮掩,互相保密至全部竣工,因此,這也代表了當時佛山地區最高超的工藝水平。
祖廟的正殿里廟內還陳設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放置在正殿左右兩旁的72件北帝出巡兵器儀仗,就是國家二級文物,它們由廣府商家製造於清光緒二十五年,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全國只有一套。此外木雕神案、直徑1.31米的巨型銅鏡、大型銅鼎銅鍾和香爐,憑借這些無法復制的珍寶,堆砌起祖廟「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美譽。
時至今日,這些曾經在佛山風光一時的民間手藝,早已傳人難覓。二十多尊漆撲神像,在長期展出的過程中,遭受到遊客撫摸、破壞,「現在想對神像修復,都難找到合適的匠人」,祖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
精神家園
抗爭精神
木雕神案,暗藏外國人下跪
正如上述「偷不走的龍珠」的聖顯故事一樣,祖廟內的藝術作品,不僅是手工藝人們的精心之作,還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如果稍不留神,或許就會與這些故事擦肩而過。
在祖廟前殿西廊,是清光緒二十五年製作的陶塑瓦脊作品「哪吒鬧東海」。長4.3米,高1米,樓台屋宇,構圖嚴謹,真實生動。瓦脊分兩層,下層塑人物19個,長袍鎧甲,姿態各異;上層塑人物8個,皆倚欄桿,向下張望;中間腳踩風火輪,手執乾坤圈的便為哪吒。哪吒神態天真、活潑趣稚,其父李靖則嚴肅端坐,似在怒斥這個闖下大禍的頑童。祖廟博物館館員介紹,哪吒是個反抗性很強的人物,在他身上寄託著反抗封建禮教和倫理觀念的精神,這也是祖廟眾多作品裡反映抗爭精神的其中一件。
光緒二十五年的大修,在祖廟的藝術品上多留有抗爭的印記。祖廟正殿的漆金木雕神案,是那次大修時,由本地商業行會之一、經營糧油雜食的平碼行敬奉的,承製該神案的是清末佛山承龍街著名木雕作坊成利店。
漆金木雕神案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雕刻的人物故事為「竹林七賢」。魏晉年間,文人名士阮籍、嵇康等七人,看透時局的險惡,隱居不問世事,閑聚竹林,或醉飲彈琴,或賦詩詠懷,以發泄憤懣之情。下部雕刻的是「薛剛反唐」的歷史故事。薛剛反唐的歷史題材,在粵劇劇目中名為「偷祭鐵丘墳」。故事內容是清咸豐四年(1854年),粵劇藝人李文茂率紅船弟子積極響應太平天國運動而發動起義,後遭殘酷鎮壓,許多藝人被殺,埋葬於佛山市郊蒙清崗,墓地亦以「鐵丘墳」做記認。木雕藝人正是借薛剛偷祭鐵丘墳,抒發人們對粵劇藝人們的緬懷之情。
移步前殿,又可看到一座漆金木雕神案。光緒二十五年,銀行如意堂敬奉了該神案,並由佛山鎮承龍街黃廣華店負責製作。神案上層刻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正中就是「圖窮匕現」的場面。下層刻有「李元霸伏龍駒」的傳說。故事中的李元霸,相傳為唐高祖李淵的第四子,被譽為隋唐第一好漢。當時某番邦向唐朝送來一匹烈馬,名曰龍駒,聲言如果唐朝有人能降服此馬,則甘願俯首稱臣。元霸聽後大怒,當殿降服龍駒,使唐朝免遭侵略。
細看這件作品,竟有幾個身著燕尾服、頭戴高禮帽的洋人,有的作獻表狀,有的跪地求饒,有的被打翻在地。鴉片戰爭後,列強入侵,木雕藝人借胡人來隱喻洋人,表現對帝國主義入侵的痛恨。
更為奇妙的是,1958年,在維修該神案時,工作人員發現,正中裱糊的木雕小匾「金鑾殿」三字下竟刻有「大明江山」四字,明顯帶有「反清復明」的思想。有考證認為,從木雕旗幟上的「李」字來看,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粵劇藝人李文茂領導的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紅巾軍起義。這座神案,集藝術性、思想性於一體,堪稱佛山木雕藝術的珍品,也是國家級的保護文物。
民間保護
民眾手拉手,抵抗外地紅衛兵
祖廟代表的城市文化,是一種精神遺存。祖廟從不被承認,到經過人為努力,最終獲得認可,來自佛山民間的智慧和自發保護功不可沒。
在封建社會,祭祀是一種制度和重要的政治活動,被納入政治體制進行管理。朝廷典章關於祭祀的對象、數量都有明確規定,民間自選的祭祀對象、方法,很多都會被列為私祀、淫祀。一旦威脅到統治秩序,或可能顛覆正統理念時,統治階層就會加以干預、糾正,甚至不惜奏請禁毀。
申小紅的《從私祀到官祀:明代佛山北帝信仰的地方性和地方化考察》一文考證認為,祖廟本來就不在典章之中,應該被拆毀。佛山人要保住祖廟,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法律不允許。國家承認的祀典一般只到省城,即「祀典莫備於省」,鄉一級的佛山是沒有資格祭祀的,否則就是僭越。二是「運動」不允許。在明代「禁淫祀、毀淫祠」的政治風潮下,要保住祖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根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大毀寺觀,鄉(季華鄉,即今佛山)毀塔坡寺。」佛山的地方鄉紳為保住祖廟,進行了一系列藉助靈異學說和聖顯事件,並將之附會於北帝,最後成功使北帝信仰由佛山的民間淫祀上升為正統的官祀。
前文所述的因擊退黃肅養起義有功,靈應祠被賜封為官祀,是祖廟保護的里程碑。梁鳳蓮所著《品讀佛山》關於祖廟的章節中表述,為保護祖廟,佛山人改人力為天功,加上申請的渠道暢通和適當的宣傳效果,禮部依奉處議。最終,皇帝封神祠為靈應祠,春秋遣官致祭。祖廟完成了從沒有正當地位的私祀,升格為官祀的艱難歷程。
梁鳳蓮在書中認為,祖廟的出現是民間崇拜達到一定程度,例如種種傳聞、神跡被確信的基礎上,官府正式介入的成果。明景泰元年,祖廟獲賜為靈應祠後,禮部要求地方政府不負朝廷褒崇之典,勿使祖廟墮缺毀壞。因此,歷代廣東地方政府對於祖廟均予高度重視,不斷整飾擴建。乾隆四年(1739年),佛山同知趙廷賓倡議修護祖廟,商人踴躍捐款,修護聖樂宮和觀音堂。嘉慶元年(1796)年,佛山同知楊楷捐獻自己的俸祿,倡修靈應祠和鼎建靈宮。粵秀書院的山長陳其熀還稱贊:「微楊公之力,其奚能為此也。」
解放後,祖廟被政府作為一個文物旅遊景點。「文革」時期,全國上下掀起一陣破「四舊」的浪潮,許多廟宇和廟宇內的珍貴文物在這次浩劫中毀於一旦。在佛山本地人當中,流傳著一個民眾手拉手自發保護祖廟的感人故事。那時,外地紅衛兵將佛山祖廟作為摧毀目標。一天上午,突然有大批人馬手持棍棒沖向祖廟,佛山的紅衛兵和老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早早來到祖廟門口,手挽手,萬眾一心,用身體組成一道人牆。許多人被打得全身流血,但沒有一個人退縮,最終祖廟得以保存。
1972年,政府投資對祖廟進行全面裝修後重新對外開放。1996年,祖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知多D
慶真樓 可覽佛山全景
慶真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地處祖廟古建築群軸線的最北端,也是當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建築。慶真樓樓高兩層,為磚木結構,鑊耳式封火山牆,是供奉北帝父母的神殿。因此,屋頂的瓦脊所塑的是「瑤池祝壽」的故事,王母的五個女兒和八仙向王母祝壽,場面盛大而熱鬧。
民國時期,慶真樓改為駐軍之所,二樓的部分木材被抽取,樓面不堪負載,一度成為危樓。2000年,慶真樓才得以重新修復。
此外,這里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登上慶真樓可飽覽祖廟和佛山全景,在佛山舊八景中稱「慶真樓觀」。
祖廟博物館館長凌建透露,已啟動慶真樓北帝父母殿的修復工程,重塑北帝父母像及金童玉女像共四尊。其中,北帝父母塑像將按照武當山上供奉的形象塑造,目前已完成,預計北帝誕前安放在殿中。
萬福台 廣東最老戲台
萬福台,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位於祖廟古建築群軸線的最南端,是目前廣東省內現存最古老的戲台,初名華豐台,光緒時改名萬福台。
萬福台,建在一個高2.07米的高台上,與靈應祠內北帝的視線高度一致,因此,此處正是酬神戲演出的地方。台上以精美絕倫的大量貼金木雕的隔板分為前台和後台,台前空地開闊,青石鋪地,供觀眾自攜條凳或站立觀戲用。空地東西兩側是兩層式長廊,形似包廂,供地方士紳及眷屬觀劇用。從萬福台到兩旁的兩廊,再到靈應牌坊,形成一個天然的整體立體環繞聲迴音壁,保證了極佳的演出音響效果。
自清代中期以來,粵劇戲班的第一台戲必先在萬福台演出,以圖吉利並檢閱陣容,然後再到四鄉巡演。粵劇爭相在此演出,也吸引了眾多商賈百姓前來,「萬人圍住睇瓊花」的盛況,正是由此開始。
C. 南海神廟正式納入國家祭祀體系是什麼時代
南海神廟正式納入國家祭祀體系是唐朝。
唐天寶十年(751年) 正月,唐玄宗命張九皋奉金字玉簡之冊封南海王,還將舊廟進行重新修葺,祭南海神自此始用王侯之禮,並定下立夏節由廣州刺史代祭南海神制度。
南海神廟坐落於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是中國歷代皇帝祭海的場所。
每年農歷三月在此舉行的祭祀南海神的傳統民間信俗「波羅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波羅誕」廟會是廣州最大的民間廟會,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是全國現存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
波羅廟會起源於何時,今已難考證。一說是明朝,但從宋代始,波羅誕已成為一個頗具規模和地方特色的廟會,南宋詩人劉克庄在他的《即事》詩「其一」「其二」對當時波羅誕的盛況有過生動的記載。
到了清代,波羅誕進入鼎盛時期。嘉慶年間崔弼的《波羅外紀》載,誕期從二月初旬到十五共十多天,從廟內、廟前到黃木灣的水面,主題特色明顯。除了信眾祈福、海上燈市、商貿集市、訪親會友、百藝聚匯外,「四鄉回景」和「五子朝王」最為熱鬧。
2010年,南海神廟獲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南海神廟擴展閱讀:
南海神廟的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詔建四海神廟祭四海,在廣州南海建南海神祠,並在當地請了一位巫師主持神廟的灑掃和祭祀南海神,祠內還廣植松柏樹木等,南海神廟因此建立。
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以特遣持節的身份到廣州祭祀南海神,這是南海神廟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祭祀,開創了皇帝派重臣南來代祭南海神之先河。
唐天寶十年(751年) 正月,唐玄宗命張九皋奉金字玉簡之冊封南海王,還將舊廟進行重新修葺,祭南海神自此始用王侯之禮,並定下立夏節由廣州刺史代祭南海神制度。廟中原有《冊祭廣利王記》碑記其事,杜甫有詩贈行(見韓愈撰《南海神廣利王廟碑》)。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 將夏,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孔戣親奉憲宗祝冊往南海神廟祭祀。元和十四年(819年) 立夏日,孔戣再次前往南海神廟祭祀,並將廟宇擴大,治庭壇,改作東西兩序和齋庖之房。
元和十五年(820年) 夏至,孔戣第三次前往祭祀南海神,並請袁州刺史韓愈為新修葺的南海神廟撰碑文,以記其事,循州刺史陳諫書碑文,這就是《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今立南海神廟儀門東側,並建有碑亭。
宋開寶六年(973年),宋政府命中使修葺神廟,還立《大宋新修廣利王廟之碑》於廟內,由裴麗澤撰碑,韓溥奉勅書碑文(此碑今立廟內頭門之西側)。
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宋真宗派員重修南海神廟。
宋紹聖初年(1094年) ,蘇東坡謫惠州時,經廣州到南海神廟一游,作《南海浴日亭》詩,今浴日亭仍有蘇東坡詩碑(復制)。
宋慶元四年(1198年) 立碑記載,大奚島民作亂(起義),於慶元三年(1197年)在南海神廟附近洋面被官軍擊敗,官府認為是海神顯聖,保佑社稷,遂報京師表彰海神,禮部狀擬賜廟額,奉勅:「宜賜『英護廟』為額。」
宋寶慶元年(1225年),大規模重修南海神廟,耗錢600餘萬。據碑文記載,這次維修的大部分資金來自海上貿易之利。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派遣速古兒赤等於四月十八日為南海神廟建醮,並賜以寶香錦幡銀盒楮幣詣詞, 《至元丙子碑》記此事。至元三十年(1293年),因廟已廢,重建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 初,由於元末連年戰火紛亂,神廟香火稀少,不少殿宇廢壞,海神難以居住,命中書椽高希賢等修神廟,換掉腐朽的木柱和破碎磚瓦,重新整治殿堂、廊廡、齋堂等。
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南海神廟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命廣州府判余志重修神廟。此次維修是神廟在明代最大的一次維修。
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南海神廟,平南王尚可喜等立《重修南海神廟題名碑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御筆親書「萬里波澄」四字,並製成巨匾,派戶部右侍郎范承烈將御匾專程護送到南海神廟,並專門立碑紀事。
清雍正三年(1725年),復修殿宇,前立石表,為望之所,南為儀門,中為神祠,西為齋宿所,東為廚庫牲房。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廟宇年久失修,非常破敗,於是進行較大規模的維修,鼎新廟宇。
清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神廟,建韓愈碑亭。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5月26日,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一行專程參觀游覽了南海神廟。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民政府撥毫銀1萬元重修南海神廟,並組織重修南海神廟委員會負責維修工作。其後陳濟棠主粵期間,由陳夫人莫秀英主持修建工程,將禮亭、後殿改建為水泥磚構架五開間硬山頂建築,工程較粗。
1966年1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南海神廟交給廣州海運局開辦學校和波羅廟航修站。
1966年底~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南海神廟大殿被毀,後殿改建,東西兩廊被改建為課堂,不少古碑刻被推倒,原萬里波澄碑刻及碑亭等被拆毀,廟內神像全部被砸毀。
1986年,廣州市文物部門依明、清規劃重修南海神廟,歷時五載。
1991年2月8日,廣州市文管會、市文化局舉行南海神廟復原落成典禮 ;次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30多國專家即到南海神廟考察。
2006年,瑞典的仿古船「哥德堡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瑞典國王、王後隨船抵達廣州,並訪問南海神廟觀摩祭海儀式。
D. 南海神廟的地址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E. 南海神廟可以拜財神爺嗎
南海神廟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廟,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是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風順的場所。
廟中不應有財神,應不是拜財神的地方。
F. 廣州黃埔廟頭村的南海神廟有哪些意義
廣州黃埔廟頭村的南海神廟是我國最大的海神廟,是古代海上交通的重要遺址,是當時國家重視海外貿易的體現。中外商船出海前按例到廟拜祭,祈求航海一帆風順,貿易興隆。廟前有「海不揚波」石牌坊。神廟所在的古扶胥鎮有繁華的外貿集市。
G. 南海神廟的由來!!!!
南海神廟的歷史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是我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遺物,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的一處重要史跡。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它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南海神廟總佔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廟宇宏偉深廣,是中國著名的海神廟。在「海不揚波」石牌坊內, 廟橫闊22丈,縱深32丈, 主體建築五進, 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和後殿。儀門兩側有復廊,大殿前有東西兩廊,均為清代以來重建的。南海神廟被認為是嶺南百越的祖先,一直受歷代皇帝尊崇。
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故神廟又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內留存的文物除石刻外,還有銅鼓、南海神玉璽、鐵鍾等。此外廟內,波羅樹、紅豆樹、木棉樹等古樹名木參天,廣州編號第一至第十的古樹就在廟內。
廟內浴日亭是自古以來旅遊者觀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千百年來,雖海岸線逐漸地南移,浴日亭周圍也變成了一片灘岸,但登亭遠眺,仍可一覽山海勝景。現在的浴日亭為1953年重建。亭呈八角形,兩級飛檐,翼然如雄鷹展翅。亭內有詩人蘇軾《浴日亭》詩碑和明代廣東名學者陳白沙步東坡原韻題詩的石刻,全碑以茅龍筆草書,極盡豪雄灑脫而自然的氣派。其實它是一個不高的人照小山坡,我們拾級而上,走入浴日亭俯視整個神廟。
神廟內最有特色的是,廟里有座外國人的神像,因為過去來中國的外國商船要先到廣州,到廣州要先到黃埔,然後到黃埔的南海神廟祈求平安,而南海神廟中的達奚司空像,就是一位因被這里的海面日出之壯美吸引而忘記離去的印度古菠蘿國人。
南海神廟的廟會
南海神廟每年都會舉行廟會。它是珠三角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之一。明代以後,南海神廟成為廟會勝地。這里每年都有「波羅誕」盛事,至今已維持了上千年,這是一個很有地域特色的節日。
南海神廟的廟會又叫菠蘿誕,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時間為每年農歷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為正誕。逢節,也就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廟會,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
我們特地在菠蘿誕那天去了南海神廟,那天慕名去南海神廟的人很多,公交車上很多人都是特地去南海神廟的,坐在我身邊的一個男生身體比較虛弱,由他媽媽帶著也去南海神廟祈福,希望身體健康。
希望南海神廟內的神靈能聽到每個人心中的祈願,能保佑大家平安健康,實現心中的願望。
廟會里有好多有特色的小玩意,比如菠蘿雞,菠蘿魚,轉運風車。。。。菠蘿雞不是吃的東西,是民間純手工製品,有平安順風之意,以前在上下九也不時看到民間藝人在賣菠蘿雞,而轉運風車也是有祈求好運之意,在廟會里可以看到滿滿一面牆高的轉運風車迎風飄舞。不知道這些金色紙片做的還有神靈頭像的轉運風車是否是廣東特有的呢?以前在湖南沒看到過賣這種風車的啊。
南海神廟旁的古運河
南海神廟附近有一條古運河。現在京杭大運河和連接汀江與珠江的靈渠已是人盡皆知,但對南粵之濱,扶胥之江有條古運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時候,珠江水面遼闊,浩似大海,故廣州人往往稱輪渡過江為過海(怪不得我經常聽穗石村的村民說船去新造是過海呢,原來是他們的習慣用法),又稱江邊長堤為海(邊)。而位於廣州東面南海神廟前的珠江口,更被稱為大海了。這裏海面風浪較大,如果遇著惡劣天氣,更是白浪排空,洶濤浪涌,情景嚇人。來往於東江與珠江的小船,只有風平浪靜的日子才能平安無事。
為了解決小船不經珠江口水域便可來往於東江和珠江之間,唐代時,有人在神廟不遠的地方,即現在黃埔發電廠東側開鑿了一條古扶胥運河。運河寬10丈多,經志成圍、穗東聯圍到東江橫瀝出東江,全程10多公里長。古扶胥運河把黃木灣與東江連接起來,縮短了珠江到東江的航程,百噸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來往於兩江之間,而不再受珠江風浪之苦了。
運河開鑿後,大船小船都喜歡選擇這一航道。因此,運河河道熱鬧非凡,長年不衰。運河功能一直延續至今,它也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南海神廟的歷史價值
南海神廟親眼見證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歷史,神廟不愧是廣州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繁榮的一個縮影。它集我國的宗教、古建築、書法、雕刻、諸種文學藝術於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旅遊價值。
H. 南海神廟如何到達門票多少有何好玩的呢
你坐292\242\210\561在南海神廟站下車即可.
南海神廟(又稱菠蘿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廣東省的重要歷史保護文物.前段時間,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古代的碼頭,出土了一些古代文物.
每年農歷2月11\12\13這里有個很傳統的廟會,去年起由於政府重視,將廟會天數增加至5天,即今周三至日是今年的廟會.
很熱鬧的,人山人海,來逛廟一定要賣風車,可以轉運的,這里的菠蘿雞和舞獅頭也很有名,但有點貴!離入口不遠就有條臨時食街,那裡的東西很好吃的,要試試.
門票大概十至二十元,去年中午吃飯的時間還免費呢,因為人流太多了.
我周日中午會去,希望見到你~
I. 與廣州南海神廟的相關的關鍵詞有哪些
波羅廟。
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祭海的場所。
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
章丘。
華表。
石獅。
韓愈碑亭。
開寶碑亭。
洪武碑亭。
康熙萬里彼澄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