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改革
擴展閱讀
什麼時候買股票有股息 2025-08-22 06:11:29
股票行情查詢300194 2025-08-22 05:58:59
新三板是什麼意思 2025-08-22 05:47:52

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9-24 19:44:30

① 什麼是改革

改革,漢語詞語,現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一般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組織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較於革命是以極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現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 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沖突。
出處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下令作戰時改華夏傳統長裙長袖服裝為胡人緊湊短衣長褲即「胡服騎射」,因為胡人服飾多為動物毛發皮革所制,故而有「改革」一詞,意為變革,革新。

② 改革是什麼意思

詞語解釋【名稱】:改革 【拼音】:gǎi gé 【注音】:ㄍㄞˇ ㄍㄜˊ 基本解釋◎ 改革 gǎigé [reform;change] 改掉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 改革開放經濟改革 為了提高生產率,大家也進行技術改革.——《記一輛紡車》 定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作改良革新的,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 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沖突. 詳細解釋釋義1:變更,革新.現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 【出處】:《後漢書·黃瓊傳》:「覆試之作,將以澄洗清濁,覆實虛濫,不宜改革.」《梁書·武帝紀下》:「百官俸祿,本有定數,前代以來,皆多評准,頃者因循,未遑改革.」《元典章·戶部三·分析》:「自開剏以來,其漢人等別無定製,以致相爭詞訟紛擾如此,若依舊例卒難改革.」 【示例】:清秋瑾《滿江紅》詞:「算弓鞋三寸大無為,宜改革.」 沈從文 《新與舊》:「這件事既已成為當地習慣,自然會好好地保存下來,直到社會一切組織崩潰改革時為止.」 釋義2:謂革除惡習劣行. 【出處】:《南齊書·劉祥傳》:「上別遣敕祥曰:『卿素無行檢,朝野所悉……我當原卿性命,令卿萬里思諐.卿若能改革,當令卿得還.』」 釋義3:謂刪改詩文. 【出處】: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八:「二公由文體不同,多紛爭……故 雷 ( 雷希顏 )所作, 王 ( 王從之 )多改革, 雷 大憤不平.」 編輯本段現代解釋 發音:gǎi gé 解釋:把國家發展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例如:技術改革、改革經濟體制 、宗教改革. 改革的定義: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分類從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從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A、奴隸社會的改革: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B、封建性質的改革 (1)確立封建制度:魏文侯變法、商鞅變法 (2)挽救危機、自我完善:外國: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國: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洋務運動 (3)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革 C、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1)思想文化領域:歐洲的宗教改革 (2)確立資本主義: 外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 中國:戊戌變法 (3)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美國羅斯福新政 D、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外國: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改革 中國:改革開放 改革的實質改革是統治者對即定製度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並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施之百代而不變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統治者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設計的行為規范,隨著時代的變化,再合理的制度也會出現問題.當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會影響、動搖統治秩序的時候,當政者可能自覺或被動地實行改革.總的來講,歷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於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區別.1、背景不同:改革時社會背景相對平和,革命時社會背景相對動盪.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國家和政府主動採用的一種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眾發動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革命是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 4、對生產力影響不同:改革由於採用的是平緩的、主動的方式,是對以往社會制度的完善與改進,因此,在改革的同時不會造成生產力的破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 而革命採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對國家機器,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一定的破壞,在革命之後必然要對國家機器、生產力等進行重建,因此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社會改革的內涵之爭.社會的改革不論採取哪種政策方式,其主要是為了促進社會的全方面發展而制定的改革方案.在社會的改革中,應當改變阻礙社會發展的不良因素,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優良傳統,應以發揚光大,去偽存真.社會的改革,應當引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經典要素和先進的文化,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推進自身社會的總體改良.如果說,在社會的總體改革中,不保留本民族的優秀傳統,而又對在引進的不良文化傳統和影響社會改革進步的糟泊不已去除的話,那就會失去改革的實質.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說過:「如果改革出現兩極分化,那麼改革就算是失敗.」

③ 什麼是改革

改革是社會主義國家解決基本矛盾的一個重要途徑改革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變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強大動力,是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調整上層建築與適應經濟基礎的表現。

④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的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場偉大斗爭肩負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確保用今後幾年時間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現實情況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遠比以往更為敏感和復雜,任務更加艱巨而繁重。從推進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將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最廣泛、最深刻的一場變革。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帶來新的重大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

(4)改革擴展閱讀

現階段,隨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匯不斷深化,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的配合。不

同領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後、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而不能各自為政、畸輕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應。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舉措。

⑤ 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

改革一般包括對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較於革命以極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現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

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沖突。



制度改革的根源在於現行制度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大致有四種情況:

一、是執行問題,即制度本身並無大錯,由於執行者沒有正確、嚴格地執行制度而在實踐中出了問題。

二、是制度基本正確,但由於制度本身不夠完善,或者由於客觀情況有所變化,從而在執行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三、是制度本身有嚴重錯誤,因而在實踐中無法繼續執行。

四、是制度在執行時客觀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後兩種情況則必須予以改革。

⑥ 什麼是改革改革的特點是什麼

改革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的漢語詞語,現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2、一般來說,改革的特點如下:

1、作為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改革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組織作出的改良革新。

2、相較於革命以極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現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

3、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沖突。

(6)改革擴展閱讀

改革的相關情況

據了解,改革對於我國來說具有以下重要的現代化意義:

1、實現黨的十八大描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藍圖的迫切需要。

2、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3、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

4、順應人民願望,保持黨和國家生機活力的根本要求。

⑦ 改革是什麼

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⑧ 怎樣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關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這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

第二,關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系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

第三,關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8)改革擴展閱讀

中央政治局認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圍繞這些重大課題,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全會決定起草,突出了5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

二是以改革為主線,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舉措,一般性舉措不寫,重復性舉措不寫,純屬發展性舉措不寫。

三是抓住重點,圍繞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呼聲和期待,突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四是堅持積極穩妥,設計改革措施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五是時間設計到2020年,按這個時間段提出改革任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在框架結構上,全會決定以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為提領,按條條謀篇布局。除引言和結束語外,共16個部分,分三大板塊。

第一部分構成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體思路。

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構成第二板塊,是分論,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6個方面,具體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

其中,經濟方面開6條(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開3條(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開1條(第十一部分),社會方面開2條(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態方面開1條(第十四部分),國防和軍隊方面開1條(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構成第三板塊,講組織領導,主要闡述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