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東和
擴展閱讀
股票行情查詢300194 2025-08-22 05:58:59
新三板是什麼意思 2025-08-22 05:47:52
如何買酒類股票 2025-08-22 05:47:13

東和

發布時間: 2021-09-24 21:49:42

① 關於諸葛亮,「六齣」、「東和」、「收二川」、「北拒」、「排八陣」分別具體指什麼

六齣:指諸葛亮六齣祁山討伐魏國。

東和:指諸葛亮東面跟孫吳講和。

收二川:指劉備打敗劉璋奪得西川,擊退曹操奪得東川。

北拒:指諸葛亮北面與曹魏對抗。

排八陣:指諸葛亮在劉備伐吳敗退後,在魚腹浦布下石陣擊退東吳的陸遜追兵。

(1)東和擴展閱讀:

背景:

建安十九年(214年),諸葛亮聽聞劉備攻打成都,且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 留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至江州,打敗並生擒了巴郡太守嚴顏。 劉璋被迫出城投降。

成都攻下後,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當時法正統御外軍、於內為謀士,治理蜀地睚眥必報,擅自殺死了詆毀自己的多人。

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嚴刑峻法,有怨氣的人很多。法正對諸葛亮援引漢高祖進關中後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寬容治理。而諸葛亮卻認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認為如今形勢與秦末不同,劉璋昏聵無能,自從他主政蜀地以來,沒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沒有。蜀地的大族,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漸被大族的專擅所替代。所以我如今實行嚴刑峻法,就是為了糾正這種政治形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在平定關中諸軍閥後南侵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候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至此,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② 《三國演義》中的東和是什麼意思

東和誤國孫權

③ 諸葛亮六齣、,東和、收二川、七擒、排八陣。北據指的是什麼、

在南陽武侯祠中,作者不詳的紀念諸葛亮對聯「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據、中軍帳里、變金土木卜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中,北據指的是北面與曹魏對抗。

這幅對聯的具體釋義如下:

1、收二川:

收取東川、西川,即荊益二川,為蜀漢基業打下了地盤。

2、排八陣:

擺設八卦陣。

3、六齣:

六齣祁山,劉備死後,為完成輔漢興劉的大業,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從祁山出兵。

4、七擒:

七擒孟獲,南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帶兵鎮壓,為收復南蠻人心,七次擒住孟獲而不殺,終使孟獲心服口服外帶佩服,發誓永不造反。

5、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

諸葛亮六齣祁山中自知大限已到,希望逆天改命,遂點長明燈,如果七七四十九天長明燈不滅,就能續命十年,就可報答繼續北伐,匡扶漢家家江山。

6、一心只為酬三顧:

是對以上事件的總結,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

7、取西蜀:

指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謀劃下,進攻西蜀的劉璋,奪得根據地。

8、定南蠻:

指蜀國南部的民族地區叛亂,諸葛亮率大軍平定。

9、東和北拒:

指諸葛亮一生的戰略,東面跟孫吳講和,北面與曹魏對抗。

10、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

指諸葛亮運籌帷幄,精通術數,有神機妙算之能。

11、水面偏能用火攻:

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戰,諸葛亮藉助東風,周瑜譴黃蓋詐降曹操,在江面上燒著了曹軍的戰船,大獲全勝。

(3)東和擴展閱讀:

南陽卧龍崗武侯祠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式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群體布局和諧,環境配置優美。

其建築布局分布在階階抬高的中軸線上,頗富韻律感和節奏感,石坊、仙人橋、山門、大拜殿、茅廬、寧遠樓依次坐落在中軸線上,與兩側的碑廊、古柏亭、野雲庵、老龍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形成兩進四合院落。

與此平行的還有北路三顧祠院,南路卧龍書院。祠園地勢開闊,從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其總體布局既不失名士祠宇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留連往返。

武侯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均備,是記載南陽武侯祠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

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李夢初碑》、《趙到碑》等三通漢碑為世所罕見的珍品,其它的如岳飛書《出師表》碑等,或以書法取勝,或以文辭見長。武侯祠殿堂上的匾額楹聯,高懸低掛,很多在書法上有相當深的造詣;筆體蒼勁,灑脫俊逸,歷來受到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推崇。

武侯祠的碑、聯、匾集文學、書法、繪畫於一體,是一珍貴的藝術寶庫。

④ 三國演義的六齣,東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陣分別指什麼

三國演義的六齣,東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陣分別指:六齣祁山、東和東吳、收東川和西川、七擒孟獲、排八陣圖。具體如下:

1、六齣:傳說諸葛亮曾六齣祁山攻魏,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2、東和:使劉備與孫尚香政治聯系,和東吳在赤壁之戰中聯手擊敗曹操。

3、收二川:佔領東川、西川。

4、七擒: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5、北據: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6、排八陣:指的是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它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戰陣法。

(4)東和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⑤ 成語東和( )

東和北拒:東和吳國孫權,北抗魏國曹操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三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⑥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東和什麼北拒什麼收二川什麼

一、東和孫權:東邊繼續和東吳孫權保持同盟。

二、北拒曹操:北邊抗擊魏國曹操。

三、收二川:輔佐劉備收取東川(漢中)、西川(益州)。

詳細介紹:

一、東和孫權: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劉備撤退至永安。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

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二、北拒曹操: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為響應東吳而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漢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漢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漢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局部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三、收二川:

1、西川(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

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拒絕。

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吞並其部隊。派黃忠、卓膺率軍南下進攻劉璋,佔領涪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 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阻擊劉備,李嚴率眾投降。劉備軍力益強,分軍平定各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

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

2、東川(漢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兵進攻漢中,派遣吳蘭、雷銅等奪取武都,被曹洪所殺。劉備率軍佔領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相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扎營,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取定軍山,被黃忠所殺。而後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劉備聽說後說:「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曹操到漢中之後,劉備斂眾拒險,黃忠、趙雲又在漢水截取曹軍糧草,曹軍奔走逃亡的越來越多,不得已退軍。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佔領上庸。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6)東和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⑦ 三國東和是指哪個故事

在龐統死後劉備身邊無人進退無助時,諸葛亮在出發輔佐劉備前,對留守的關羽強調,守荊州最關鍵的八個字「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但關羽剛而自矜,拒婚與吳且單刀赴會,斷了東和之路,怒斥糜芳傅士仁招致叛亂。最終也因劉封不救(被以「螟蛉之子」勸阻)使關羽敗走麥城。

⑧ 東莞東和東莞站分別是什麼地方

東莞東在常平

地址:東莞市常平鎮霞坑管理區元霞路東迅貨

拓展資料:

東莞東火車站地處廣東省東莞市常平鎮麥元社區,北距北京西站2311公里,南距深圳站61公里,西距廣州站90公里,86公里,東距惠州站50公里,斜對面500米便是莞惠城軌常平東站隸屬廣州鐵路(集團)公司惠州車務段管轄。

東莞東站新站房主體總建築面積約23000平方米,候車室達到9390平方米,比原來增加近一倍,最高容納人數可達1萬人。東莞東站作為廣東省內重要的鐵路大站,年發送旅客量高達數百萬人。東莞東站是廣深鐵路、廣九鐵路、京九鐵路3個方向鐵路的交匯處

東莞站(Dongguan Railway Station)位於中國廣東省東莞市,是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二等站,是廣九鐵路和廣深鐵路的中間站之一。

1997年,廣九鐵路的常平站改名為「東莞站」;2013年,原東莞站更名回「常平站」;2014年1月8日,位於石龍鎮與茶山鎮交界處的新建鐵路車站正式投入使用,站名定為「東莞站」。

⑨ 其中六齣,七擒,東和,北拒,收二川,排八陣具體指什麼

六齣:指諸葛亮六齣祁山討伐魏國。

七擒:指平定南中時,諸葛亮七次設計擒住南蠻首領孟獲。

東和:指諸葛亮一生的戰略,東面跟孫吳講和。

北拒:北面與曹魏對抗。

收二川:指劉備打敗劉璋奪得西川,擊退曹操奪得東川。

排八陣:指諸葛亮在劉備伐吳敗退後,在魚腹浦布下石陣擊退東吳的陸遜追兵。

(9)東和擴展閱讀:

背景:

225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參軍馬謖為諸葛亮送行時候提出平定叛亂要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諸葛亮亦接納此建議,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軍,作為西路,從成都由水路出發,進軍越巂郡,討伐高定。

東路又派馬忠由僰道出發,進攻牂柯郡,攻擊朱褒;中路由李恢從平夷,攻向建寧。哪些將領隨丞相南征?丞相帶領多少人馬?史書上沒有記載。此時,雍闓與高定發生摩擦,最後為高定所殺,孟獲趁機收編了雍闓部眾,繼續率領南中人與蜀漢交戰。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要孟獲心服口服。因此便笑著將他放走再戰。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後,仍要繼續放他走。孟獲及其他土著首領終於對諸葛亮徹底信服了,不肯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於是帶領蜀漢大軍到滇池,與諸葛亮盟誓,蜀軍成功平定南中。

⑩ 東和這個名字的含義

東方和平,東風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