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四諦法
擴展閱讀
什麼時候買股票有股息 2025-08-22 06:11:29
股票行情查詢300194 2025-08-22 05:58:59
新三板是什麼意思 2025-08-22 05:47:52

四諦法

發布時間: 2021-09-24 22:20:16

1. 佛教中的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是什麼.txt

也是生死的流轉,是宇宙人生真理、受。(二)正思惟,道是道,成就初禪乃至四禪、舌、鼻、正念。(五)正命,即眼。佛陀所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正分別,有善惡業: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正命,應該修學。即見苦是苦。(四)正業,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又作正方便,我們應該學習,如法求衣服:由感覺而引起的對樂的事物產生的貪愛之心取、湯葯等諸生活之具?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滅諦,他就不能認識諸法的根本,就不能獲得自在和解脫: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佛陀說世間上無論那一個修行者:說明解脫與證果,滅是滅,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即離欲惡不善之法:說明離苦的道路、集諦。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八)正定、正思惟、諦語,也是生死的流轉、諦法、正定的八聖道。三、正精進、床榻、正業,又作諦見。(七)正念,又作正志。即謂能求方便精勤:有了生的環境就有生命的產生老死,又作正行、正語、意(即心)觸、耳,未生之惡法令不起?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八正道(一)正見,將之斷除。十二因緣無明,又作諦受;他如果不修學正見、惡口、涅盤寂靜的三法印。四,有此世彼世、正治、不與取等:通過接觸而引起的苦樂感覺愛、諦行:由無知而引起的各種慾望和意志識,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三)正語、諸法無我。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這是世間的因果,努力不懈地修行,如果他不知道諸行無常,最後就可解脫生死:因追求和執著而造成的生死環境生、恚覺及害覺,應該遍知:由識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體六處。二:由貪愛而產生的追求和執著之意有:指感覺器官與外界事物的接觸受、身,世有真人往至善處,有父母:說明世間是苦果,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去善向善、飲食、綺語等;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由慾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統一體名色、諦治,就是解脫?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有善惡業報:人與生懼來的蒙昧無知行、清凈的境界--涅盤、兩舌。即離殺生,又作諦定,未生之善法令生、法等四者、心。即舍咒術等邪命,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道諦。即以自共相觀身、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葯,又作諦意,這是世間的苦果。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六)正精進,集是集、正覺或諦念。即離妄言,又作正言。即謂無欲覺四聖諦的次序一。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才能醫治它、苦諦

2. 引用 佛祖為何三說「四諦法」

引用修學啟示 道法自然 的佛祖為何三說「四諦法」? (註:此為本人依文珠法師《心經》講義及其他網上相關資料的學習基礎上整理。由於講義很長,不是大家都有時間全讀,本人在閱讀中覺得這些內容對初學佛法者有重要啟示意義,故貼出來分享。) 四諦法之基礎性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說四諦是要眾生了知四諦的真理,斷煩惱證涅槃,若專修四諦以求涅槃者,一般稱其為小乘聲聞人。 佛成道後,至鹿野苑為五賢者始說此法,是為佛轉(zhuan)法(fa)輪之初,故稱初轉(zhuan)法(fa)輪。佛初轉(zhuan)法(fa)輪時,三說四諦。 何為四諦?佛祖何要三說四諦呢?這一點對初學佛法的人很有啟示。 「諦」謂真實不虛之意。所謂「四諦法」,即指「苦、集、滅、道」。所謂苦諦:苦是逼迫性。眾生自從迷真逐妄以來,就與苦結下不解之緣。不管壽命長短,都一直在苦難中度過。不是八苦交煎,就是三苦光臨。 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三苦,從其逆緣逼惱,正受苦時,從苦生苦,名苦苦;從其順緣,安樂離壞時而生苦惱,名壞苦;生老病死剎那變異而生苦惱,即名行苦。外有寒熱飢渴等逼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除了常常受到內在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八苦逼迫外,還要接受來自人事界或自然界的種種侵襲與惱害。例如,人事界的刀兵盜賊,侮辱侵害,威脅壓迫,譏誚怒罵,妒害讒謗,怨毀仇殺,拘禁刑罰等種種侵犯的困擾;以及自然界的水火雷電、寒暑風雨、旱潦瘟疫、蛇蠍虎狼等禍患的傷害,此外,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種種意外,令人苦上加苦,這就是三苦中的『苦苦』。即使有人能夠倖免『苦苦』的襲擊,但世事無常,好境不永,賞心樂事,轉眼成空。或因事業失敗,宣布破產;或因家境衰落,不堪回首話當年,所謂樂極生悲,面對『壞苦』,能不黯然神傷,感慨奚之?就算你是個擁有名利財富,健康快樂,享用如意的幸運兒,既無天災人禍之憂,亦無慘敗之苦;但寒暑遷流,歲月不再來;世界有成住壞空,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一旦死神降臨,即成永訣。最慘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種『行苦』逼人,能不悲哀?所以,凡是有生命的動物,尤其是人,無論是男女老少,或是富貴貧賤,身邊永遠散布著苦惱的影子;何止三苦、八苦,簡直是無量之苦。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眾生困居三界,恆受眾苦逼迫惱害,令人恐怖畏懼,故佛說:此是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 集諦:集是積聚義、招感義。人生之苦,究竟是從何而來?佛說:『集是苦因,苦因集有。』何謂集?集就是積集。積集甚麼?積集根本無明煩惱,積集枝末無明煩惱,積集無量無邊的煩惱。因為眾生心中積集煩惱,策動身心,造諸惡業,作為感果之因;是以人生之苦,皆因煩惱集諦而來。既非天降地生,亦非神賜人與;完全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滅諦:滅是消滅煩惱的苦因,就可以取消生死的苦果,而證得涅槃寂『滅』的快樂,因名滅諦。雜阿含經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名為涅槃。』故知涅槃,是斷盡見思煩惱,解脫生死束縛後,所證得我空真如的生命。聲聞人證此,精神上獲得寂靜與輕安,清涼與自在,內心再不為煩惱的束縛,所以滅,又名解脫。 道諦:道是通往涅槃解脫的管道。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人生是苦,而且找尋出集是苦因,同時又知道真理生命之所在,那麼,我們就應該放棄五欲,實行修道。佛陀指示給我們通往涅槃的道路很多,在小乘言,廣則有三十七道品,略則是八正道,再略,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依戒修定,因定發慧,自然可以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到達涅槃快樂的彼岸;由苦惱的凡夫世界,通往聖人自由自在的涅槃城,因名道諦。 苦是集的果,集是苦之因,滅為修道之目的,道為證滅和斷苦的工具。苦集二諦是現實世界的苦因苦果;滅道二諦屬於真理世界的樂因樂果。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逃不出因果的定律,然而果不離因,無因不受果。若畏苦果,當斷苦因;好愛真理生命,自當修學三無漏道。這是佛陀最初教化凡夫與小乘的善巧方便。 通過聲聞四諦法,知道眾生輪回六道生死,的確是苦(苦諦),同時又了解生死苦惱的根源,皆因眾生內心積集貪、嗔、痴等煩惱,策動身口意三業,造作殺、盜、淫、妄等罪惡行為而形成的(集諦);若然能夠取消內心貪嗔痴等煩惱的積集,就可以解脫生死的苦惱,證得涅槃究竟的快樂(滅諦);但欲想離苦斷集,一定要切實修道(道諦)。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修道的功力,斷除見思煩惱,就可以轉凡成聖,證得我空真如之理,所以亦名四聖諦。但此四諦唯聖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槃經》卷十四: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由於聖者所證,故稱四聖諦,或四真諦。 佛祖為何要三說四諦法? 昔日釋尊成道後,即往鹿野苑為五比丘說這四諦法。一共說了三遍:一名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名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三名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是名「三轉四諦十二行法(fa)(lun)輪」。 為什麼要連續說了三遍呢?因為眾生的根性利鈍不等,初轉是直接開示四諦的真相,利根的人一聞即悟,自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但佛又顧慮及那些根性稍純的人,初次聽法,未能直下省悟;因而重說一遍,警省勸修,使中等根機的人,信受奉行。最後又恐一般悟性根機差的眾生,不能信解;因而引己為證,諄諄善誘,鼓勵勸勉,使聞法眾生,見賢思齊,因此不得不說三遍。 附:什麼是八苦?生苦:佛經說:人在母胎之苦,甚於地獄;出胎後,與外界空氣接觸,痛如刀割;所以人生,在呱呱墮地的前後,己經飽嘗痛苦的滋味了。老苦:人有了生命,很自然的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當人生壯年的時候,往往雄心萬丈,壯志凌雲,誰知世途險詐、命運坎坷,半生遭遇,百般磨折。所謂:『人間歷盡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或因憤世嫉俗,苦惱悲傷,壯志未酬身先喪,固然屬於不幸;假使僥幸,能長命百歲,滿以為福,誰知:『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曇花。』寒暑遷流,歲月不永,轉瞬青春消逝,漸漸雞皮鶴發,步行龍鍾,老之既至,則風燭殘年,人命無幾。你會不會『悲吾生之須臾,感吾生之行休 』呢?假如子孫不孝,老而無依,心中苦楚,又能向誰申訴? 病苦:人生血肉之軀,原非鐵鑄,精神飽受環境種種無情的打擊,肢體復受寒暑風雨的侵襲。貧者因為飢渴而疲於奔命,富者又為五欲塵勞消耗精力。所謂:『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焉得不病之理?『英雄最怕病來磨』。病倒了,輾轉呻吟,當你察覺『病時方知身是苦,健時多為別人忙』時,己經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貧病交逼,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病苦煎熬的凄慘,真的是有口難言。 死苦:古人說:『寄孚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然則,人生於世,不過匆匆數十寒暑,『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所謂:『風火散時無老少,深山磨盡幾英雄』。一旦死神降臨,縱然是有金錢、有勢力、有地位,又有甚麼用呢?『有錢難買閻君赦,無計能求獄卒饒。』最後,不是仍然要向死神屈服嗎?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雖然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誰能倖免? 愛別離苦:人生恍如『海萍雲鳥,聚散無端。』為了事業,學業,或逼於環境,至親至愛的人,都要分開。但人非草木,誰屬無情?對於自己所愛的,一旦生離或死別,猶如『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淚深江海猶嫌淺,恨遠乾坤未是長。』你傷心不傷心呢?古人說:『人生最苦是甚麼?無非生別與死離』,能不令人黯然神傷? 求不得苦:貪求享樂,力爭上游,原是人的天性,無可厚非;可是,人總是不知足,往往得寸進尺,得隴望蜀。但人之所欲無窮,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限。故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你對於金錢、地位、聲望、以及生活上種種貪求,不得滿足時,又是何等的失望與悲哀? 怨憎會苦:人與人之間相處,每因個性不同,見解不同,嗜好不同,或因利害沖突,難免發生磨擦,甚至互相敵對,而又偏要同事共處,朝夕相見,所謂:『冤家路窄』,心中多麼難受?至於家庭中子女的不孝,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的爭吵,…又何嘗不令人感受難言之苦呢? 五陰熾盛苦:人生的苦惱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令人苦惱不安的,就是人的五蘊色身。所以佛說:『身為苦本,形為罪藪。』中國哲學家老子亦說:『大患莫苦於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可惜世人沒有般若智慧,竟然執著五蘊諸法組合的色身為自我。既然有了自我的觀念,自我的執著,便自他對立,分疆劃界,物我角逐;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為了自我的生存而搏鬥,更為了謀求自我的發展,以及滿足自我的私慾,而互相競爭,互相排斥,甚至互相陷害,互相殺戳。遂使人生如戰場,人的一切厄運,亦隨之俱來,人生的苦惱,也就無窮無盡,故說:『一切苦厄』。

3. 四聖諦與四法印有什麼區別

「四聖諦」也稱「四諦」,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諦,諦謂真實不虛,如來親證。佛成道後,至鹿野苑為五賢者始說此法,是為佛轉法.輪之初,故稱初法.輪,如《法華經·譬喻品》:「佛昔於波羅柰,初轉四諦法.輪。」初轉法.輪三說四諦,第一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諦四相。第二說: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此是教勸修行四諦。第三說: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是佛舉自己證得四諦,合為「三轉十二行相」之義。但此四諦,唯聖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盤經》卷十四: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由於聖者所證,故稱四聖諦,或四真諦。

苦諦:苦即三界輪回生死逼惱之義,凡是有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經中說有無量眾苦,但就身心順逆緣境,總有三苦、八苦。三苦,從其逆緣逼惱,正受苦時,從苦生苦,名苦苦;從其順緣,安樂離壞時而生苦惱,名壞苦;生老病死剎那變異而生苦惱,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外有寒熱飢渴等逼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所有諸苦皆歸苦諦所攝。

集諦:集謂積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由貪瞋痴等煩惱,造積善惡業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滅諦:又名盡諦,滅謂滅二十五有,寂滅涅盤,盡三界結業煩惱,永無生死患累。

道諦:道謂修戒定慧通向涅盤之道,總有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斷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或七菩提分,七、八聖道或八正道。此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諦有兩重因果,苦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諦成為世間生死因果;滅是果,道是因,滅道二諦為出世因果。即由造積有漏業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證滅諦涅盤。如《涅盤經》卷十二:「有漏果者則名苦,有漏因者則名為集,無漏果者名為滅,無漏因者則名為道。」此即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義。

┌苦 諦(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諦(迷的因,即苦因)┘—————世間的因果
聖—┤
諦 │滅 諦(悟的果,即樂果)┐
└道 諦(悟的因,即樂因)┘—————出世間的因果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說四諦是要眾生了知四諦的真理,斷煩惱證涅盤,若專修四諦以求涅盤者,一般稱其為小乘聲聞人。

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和涅盤寂靜。

學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檢驗一切論說。 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印可,擇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駁斥摒棄,視作導致桎梏、妨礙解脫的邪見。

(一) 諸行無常

什麼是諸行無常呢? 善男子,在相對的世間里,一切不同類別的行為與現象,無論關乎有情或無情生命的、心理的或物理的,或者是兩者兼具的,都是毫無例外地恆久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永無一刻能有絕對的靜止。

所有的物質從極小的微塵以至極大的星體, 都是在永無休止的運動、變化與生滅之中,以此顯現一切能或不能為眾生覺察到的物理現象。 所有有情眾生的心智活動, 從極簡單以至極復雜的,也同是念念生滅,前念死,後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顯現一切能或不能為眾升生覺察到的心理現象。 善男子,宇宙一切物理與心理的行為現象都是遷流不居,不得永久。這就是諸行無常。

(二) 諸法無我

什麼是諸法無我呢?

善男子,不論是造成世間物理現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現象的心法本身,都沒有一個常住不變、能作永恆主宰的『我』。

一切物質的色法,都是恆久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與生滅之中; 滅了的就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毀壞。 色法如是生滅不息不定,又怎樣能夠在它裡面找到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我』呢?

一切屬於精神的心法, 無論是喜、怒、哀、樂、憂、悲、苦、惱或任何其他心理狀態,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滅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滅。 心法如是生滅不息不定,又那裡能夠在其中找到一個不變、能作主宰的『我』呢。

善男子,在物質和精神里,決不能找到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我」,這就是諸法無我。

(三) 諸受是苦

什麼是諸受是苦呢? 善男子,眾生在相對的世界裡, 不斷因無常的現象、無我不實的各種心法和色法,起各種痛苦的、快樂的或非苦非樂的感受。

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稱作樂; 快樂的感受,卻要賴外緣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悵然不悅,徒令惘然追憶。 因此一切快樂背後,皆隱藏著痛苦,並非真正澈底的快樂。至於非苦非樂的感受,當然不能稱為樂了。

善男子,看破世間一切感受的真面目, 在最高的要求底下,眾生在世間的一切感受,都稱不上是真正的快樂,卻只不過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在這定義下, 苦便包括了眾生自認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樂感受和所有非苦非樂的感受了。

善男子,在這定義下,一切世間的感受皆是苦受。這就是諸受是苦。

(四) 涅盤寂靜

什麼是涅盤寂靜呢? 善男子,眾生若依佛法修行,鍛煉心智,便能進入一個解脫的狀態。 在這境界里,他可以見到唯一常見不變的法,感受唯一實在能作主宰的『我』,嘗到真正澈底的快樂。

在這解脫的境界里,世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 這境界是常、是我、是樂,與世間有別,名為出世間。

這出世間就是涅盤。

善男子,涅盤、出世間的境界並不離開世間而獨有,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地方,卻是你我差別的超越、 你我的合一、從無常中看到常、從無我中看到我、從生滅的虛幻苦惱中看到永恆真實的快樂。

眾生於色身尚存、世間生命尚未終結的時候, 就已經能夠經歷和安住於此涅盤之中。尚有色身而住於涅盤的就是有餘涅盤,棄色身而住於涅盤的就是無余涅盤。

善男子,世間的無常、無我和痛苦能全部寂滅於涅盤境界之中。這就是涅盤寂靜了。

(按:在四法印中,若除去諸受是苦,則為三法印。)

4. 聲聞緣覺(辟支佛)是什麼意思

聲聞是修四諦法而開悟的,是聞佛聲音而開悟的。聲聞修四諦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是佛最先說的。佛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五比丘一聽見這個法門就開悟了。聞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了,所以叫聲聞。他修苦、集、滅、道四諦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脫了,都離開生、死,了生脫死了。究竟涅盤:得到究竟無余的涅盤。所謂「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經辦完,所修的清凈行已經成就,不再受生死。緣覺又叫辟支佛 ,修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支 ,「無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來,生以下的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這十二因緣又和四諦法來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是屬於苦諦 ,「能生」和「所生」是屬於集諦,「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屬於滅諦,你再觀這十二因緣,就有一種智慧,這就屬於道諦。這是以十二因緣來配合四諦法,有這樣的關系。 十二因緣,是緣覺和辟支佛修的;

5. 請教:釋迦牟尼佛講法的經書先後順序及其用意

第一個問題你好象問過了,以前答過的五時論就不再重復但要了解通五時和別五時就ok。要問具體的時間和先後順序誰都不知道,你看佛經開頭的幾個成就裡時成就是一時,一時不代表任何具體的時間,所以沒辦法知道。南傳有一個大致的講法表,就是佛先在哪說法,後在哪說法,最後在哪涅盤等等,但那個時間表只能做為阿含經的參考。大乘經典是沒有這個表的。你可以試著用地成就(就是經里寫的講法地點)去把時間推究出來,但是佛不止在一個地方講法一次,誰又能知道是第幾次呢?五時論也只是個大概,更何況還有應機說法呢。
第二個問題
四諦: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
六度即六波羅密即六種通達彼岸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6. 佛學中的 四相,四見,十法界,什麼意思

一、四相

生相、住相、異相、滅相。生相即由無而有;住相即成長之形;異相即衰老變壞;滅相即最終滅亡。此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不息,此滅彼生,此生彼滅。

1、我相,謂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我所為實有。

2、人相,謂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生於人道為人,而異於其餘諸道。

3、眾生相,謂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依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生。

4、壽者相,謂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受一期(從生至死)之壽命,長短不一,因人而異。

二、四見

異、常、非常等之義總有四句,一切之妄計,必墮於其一,名為四見。智度論七曰:「復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

三、十法界

是佛教術語,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法界。十界分別是指: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項稱為六凡,後四項稱為四聖,合稱為六凡四聖。

1、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謂十善即身不造殺、盜、淫;口不言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行貪、瞋、痴。若修十善,又修四禪八定,將來所感的果報,即是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2、人

受持五戒,來世得生為人。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受上品五戒,則大富大貴,若只持少分戒,雖得人身,卻感貧窮或六根不具的果報。由於每一個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將來所得的果報就有貧富、壽夭、智愚、美醜、高矮等不同。

3、阿修羅

過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種種善事時,心存瞋恚、傲慢等惡念,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遂感修羅的果報。

4、畜生

眾生因貪欲痴想心,造作下品十惡,而感畜生的果報。畜生道常為他所宰殺,或彼此弱肉強食,互相殘害,故又稱為「血塗」。

7. 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出自哪本書

苦集滅道四聖諦是佛教術語佛教語,亦名四諦。諦謂真實不虛,如來親證。佛成道後,至鹿野苑為五賢者始說此法,是為佛轉法 輪之初,故稱初法 輪,如《法華經·譬喻品》:「佛昔於波羅柰,初轉四諦法 輪。」初轉法 輪三說四諦,第一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諦四相。第二說: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此是教勸修行四諦。第三說: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是佛舉自己證得四諦,合為「三轉十二行相」之義。但此四諦唯聖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槃經》卷十四: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由於聖者所證,故稱四聖諦,或四真諦。
苦諦:苦即三界輪回生死逼惱之義,凡是有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經中說有無量眾苦,但就身心順逆緣境,總有三苦、八苦。三苦,從其逆緣逼惱,正受苦時,從苦生苦,名苦苦;從其順緣,安樂離壞時而生苦惱,名壞苦;生老病死剎那變異而生苦惱,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外有寒熱飢渴等逼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所有諸苦皆歸苦諦所攝。
集諦:集謂積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由貪瞋痴等煩惱,造積善惡業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滅諦:又名盡諦,滅謂滅二十五有,寂滅涅槃,盡三界結業煩惱,永無生死患累。
道諦:道謂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總有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斷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或七菩提分,七、八聖道或八正道。此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諦有兩重因果,苦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諦成為世間生死因果;滅是果,道是因,滅道二諦為出世因果。即由造積有漏業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證滅諦涅槃。如《涅槃經》卷十二:「有漏果者則名苦,有漏因者則名為集,無漏果者名為滅,無漏因者則名為道。」此即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義。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說四諦是要眾生了知四諦的真理,斷煩惱證涅槃,若專修四諦以求涅槃者,一般稱其為小乘聲聞人。
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槃境界的正道。

8. 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三法印為何

四聖諦: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無明(梵 avidya^)、行(梵 sam!ska^ra)、識(梵 vijn~a^na)、名色(梵 na^ma-ru^pa)、六處(梵 s!ad!-a^yatana)、觸(梵 spars/a)、受(梵 vedana^)、愛(梵 tr!s!N!a^)、取(梵 upa^da^na)、有(梵 bhava)、生(梵 ja^ti)、老死(梵 jara^-maraN!a)

五蘊:色、受、想、行、識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祝吉祥如意

9. 什麼是四聖諦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宣化上人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錀。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佛的十號之一。『成道已』:就是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時候。『作是思惟』:他作這么一種想。『離欲寂靜』:他想:『先應該度哪一個呢?先應該做什麼呢?』離欲,就是沒有這種慾念,沒有這個染污法。寂靜就是清凈,無所作為,在那兒如如不動。『是最為勝』:這是最殊勝的,最不可思議的。

『住大禪定』:在這大禪定里住著,這是最為殊勝。能住大禪定,所以也就能『降諸魔道』:這一切的魔王外道也能降伏了。

『於鹿野苑中』:佛作是思惟觀察,看憍陳如這五個人應該先得度,所以他就到鹿野苑中,『轉四諦法錀』: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是世間之果;集,是世間之因;滅,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苦集滅道,這叫四諦法。

佛成佛之後,先說《華嚴經》度法身大士。因為看凡夫還都不能接受這個大法,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所以才又到了鹿野苑,這個鹿野苑在以前有兩只鹿王,在那兒教化鹿群,所以就叫鹿野苑,這在講

《楞嚴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願意知道這個么案,可以到《楞嚴經淺釋》上查一查。

這時候,馬勝、小賢、摩訶男、憍陳如和十力迦葉,他們都在鹿野苑修行,這五個人以前都是和佛在一起的,也是佛的親戚。馬勝、小賢、摩訶男是佛父黨的親戚;憍陳如和十力迦葉是佛的舅舅,是母親的親戚。他們五個都是佛的父親派去侍候佛的人。可是憍陳如和十力迦葉受不了苦,就先走了。以後馬勝和小賢、摩訶男,他們三個人又看見佛吃天女送的粥,說佛不能修苦行,也跑了,都到鹿野苑去了。

佛成道,就先去找這五個侍者,先去度這五個人。佛成道,說《華嚴經》之後,觀察一切應該度的機緣,應該度的眾生,知道憍陳如他們五個人應該先得度,所以佛就到鹿野苑裡邊,轉四諦法錀,轉,是輾轉;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法,是方法、法則;輪,因為佛所說的法,是從心性里邊流出來的,流到眾生的心裡頭,令眾生反迷歸覺,所以這叫輪。輪以摧伏為義;摧,是把它摧破了;伏,是降伏。摧,是無堅不摧,越堅固的,越把它摧壞了。也就是能將堅固的外道、堅固的魔王破了,這是輪的意思。

轉四諦法錀,是這個世界最先有佛法的時候。轉法錀合有三轉,三轉四諦法錀。第一轉是示轉,,示就是指示你,因為你不懂,那麼我要指示你,我要告訴你,這叫示轉法錀。怎麼叫示轉法錀?就是指示這四諦法都是什麼。示轉又叫初轉,就是一開始轉法錀,就說『此是苦,逼迫性』。怎麼逼迫呢?這種苦很厲害的,令你連氣都透不過來,氣都不能喘了。壓迫著你,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厲害。苦,什麼苦呢?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這些苦。

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什麼叫苦苦呢?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那貧窮的人,很貧窮的,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所謂受餓、受凍。有一間木頭房子,晚上可以睡覺。雖吃不飽、穿不暖,但有個地方可睡,這還算不錯啦!可是打了颶風,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爛了,也沒有得住了。既然吃不飽、穿不暖,又沒有地方住了,你說這是不是苦?

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飽,但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沒有飯吃,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這叫貧窮的困苦,貧窮困苦是不容易受的,這逼迫得很厲害。

那富貴就沒有苦了嗎?殊不知富貴有壞苦。很富貴的,很有錢的,被土匪綁架去了。土匪看你這身家值多少錢,譬如你財產有五百萬,他就要你六百萬,你借也要借一百萬塊錢,給土匪,給綁票的,這豈不就是壞了呢?把富貴壞了,這叫富貴壞苦。

沒有貧窮困苦,也沒有富貴壞苦,但這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有行苦,所以這叫三苦。

八苦,就是: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

除了這苦而外,又有無量諸苦,所以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這個集就是集聚煩惱。集聚煩惱這是一種招感的。你內里邊有煩惱,外邊煩惱才來;你內里邊有貪嗔痴,外邊這不如意的事情才來了,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說這寂滅為樂,這是可證的。此是滅,可證性,可以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這個道,要是往多了說呢,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來就是三十七道品。道是可修性的,你可以修道,這是初轉四諦法錀,也就是示轉。

第二是勸轉四諦法錀。佛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這是勸轉。勸其他人來修四諦法,這叫勸轉。

第三是證轉四諦法錀。證,就是說我不是單單教你們要知苦,要斷集,要慕滅,要修道。我告訴你們:『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知道啦!『此是集,我已斷』,因為這集是煩惱,我已經斷煩惱了,不是說我教你們斷,我不斷。因為我斷了,覺得自在,所以我教你們也來斷煩惱,知道這苦。『此是滅,我已證』,這寂滅之樂,我已證得,所以我現在才告訴你們,也應該證得這寂滅之樂。『此是道,我已修』,說苦集滅道這個道,我已經修好了,我已經不需要再修了。那麼現在我希望你們也都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法。

10. 佛教中的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是什麼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概述

一、苦諦: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二、集諦: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三、滅諦: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凈的境界--涅槃。

四、道諦: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葯,應該修學。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10)四諦法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