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汽車風箱是什麼
風箱是儲存經過風格(空氣濾清器)過濾的清潔空氣供發動機燃燒使用。空氣濾清器,廣東話叫風格,還有空調濾清器,廣東話叫空調格,作用都是過濾空氣。
⑵ 風箱的由來
最早使用於強制鼓風的器具為扇和吹管, 古埃及金匠曾經使用帶陶風嘴的吹管, 印加人有時以8至12根銅管同時吹煉。稍後,發明了以獸皮製作的鼓風皮囊,囊的兩端分設風管和由操作者控的活塞進風口。此種簡陋的鼓風器在近代仍然被一些地區採用。 埃及 第十八王朝勒克米爾(Rekhmir,約 公元前15世紀)墓的壁畫中繪畫有罐狀腳踏鼓風器的圖象。進風時,操作者用繩索拽起皮囊,隨後踩下,將風鼓入煉爐內,每爐配備鼓風器四具,兩人相向操作。
橐(亦稱 橐龠)是一種鼓風器;橐是以牛皮製造而成的風袋;龠原來是指吹口管樂器,在詞語中則是喻喻為輸風管。根據歷史記載,橐於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老 子‧道經》用橐 比喻 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漢朝 文獻中論及橐龠者甚眾; 山東 滕縣出土的漢朝冶鐵畫像石中就有橐的畫面,它有3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的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到輸風管,最後再進入冶煉爐爐中。漢朝冶鐵的技術得以大幅度地發展,與橐的 動力的改進有密切的關系。鼓風器本身即皮製的橐,大概應至 唐朝及 宋朝年間。
⑶ 風箱的簡介
風箱 :
fēnɡ xiānɡ
基本結構:由一個木箱、一個推拉的木製把手和活動木箱。用手拉開活動木箱,空氣通過進氣口而入橐;壓縮木箱,箱內的空氣通過排氣口而進入到輸風管,最後再進入冶煉爐中,用於燒火作飯。
以前農村家家戶戶灶房裡都有用磚砌成的鍋灶,旁邊放著一個風箱。鍋里填好水以後,點燃柴禾放進鍋灶口裡面,右手拉風箱,左手添柴火。
⑷ 風箱的由來
風箱 :fēnɡ xiānɡ 壓縮空氣而產生氣流的裝置。最常見的一種由木箱、活塞、活門構成,用來鼓風,使爐火旺盛。 雙動式活塞風箱——簡單又聰明的發明雙動活塞式風箱是能驅使空氣或液體產生連續氣流或液流的泵。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其提供連續鼓風的能力是我國得以在冶金術占優勢達數百年之久的決定性因素。 這真是個極其簡單而又聰明的發明。在一個其作用如汽缸的長方形箱子中,活塞被推進和拉出,將羽毛或折疊的軟紙片楔進活塞的四周,以保證在其通道上既不透氣又潤滑 (它是近代活塞環的始祖)。箱子的兩端各有一個氣閥:當活塞被拉出時,空氣從遠端被吸進來;當它被推進時,空氣則從近側被吸進來。在向里和向外的兩個沖程中,空氣被吸進汽缸;而在這兩種情況下被壓縮部分(即在活塞的另一側)的空氣被推進到一側室中,並在那裡通過排氣口或噴嘴被噴射出去。它不僅能鼓風,也能噴射液體。 它在老子的哲學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對它推拉得越多,給出的風量越大。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嗎?雖然它空,卻不會窮盡。老子的著述時代,雖然傳統上認為是公元前6世紀,最保守的估計約在公元前4世紀,哪種說法都可能是正確的。文中的第三句至關重要,因為它似乎指雙動活塞式風箱的連續動作。《老子口道經》用它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說,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不塌縮,拉動其體又能將其內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 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的畫面。它有三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是單橐作業,至遲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多橐並聯或串聯的裝置,名為「橐籥」,漢代又稱之為「排橐」。 雙動活塞式風箱是中國在鼓風技術方面最重要的發明,它出現於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製的《演禽斗數三世相書》中,刊載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雙動式活塞風箱圖,相傳該書是唐初袁天罡所撰著的,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開物》中所載的活塞式風箱,與此類似。活塞式風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每行程中一端排氣鼓風,一端同時吸取等量空氣,因而能提供連續風流,提高鼓風效率,是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歐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發明了類似的雙動往復式水泵,為後來的活塞式機械打開了道路。
⑸ 風箱是什麼來的,用途,介紹,謝謝!
風箱是用動物皮革製成,利用活塞原理,加上風門,以產生壓力或吸收泵,需要人力,水力推動活動,可以開拓大量送風的途徑。
風箱一詞最早見於崇禎十年(1637年),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中。這種木風箱一般是長方形的,箱內裝有一個大活塞,叫做「韝」,韝上裝有露在箱外可以推拉的拉手,由於活塞的推拉都能向爐內送風,所以它是能用活塞雙向鼓風的連續鼓風機。
⑹ 風箱怎麼做
風箱風箱是木製的炊具之一,俗稱風匣,由箱體、堵風板、推拉桿、風舌與出風嘴等部件套裝組合而成
向左轉|向右轉
箱體是用厚約三分的六塊木板,前後左右擋板與底板榫鉚相套裝,頂板為活動蓋板,縫隙黏糊密封,長約二尺五寸、寬不足一尺、高約一尺五寸的長立方體;前後兩塊擋板的下部各有一邊長約一寸多的方口,稱為進風口;兩個進風口的上部貼內壁各用一小木條作架,懸掛一邊長約二寸,上邊兩端自帶木轉軸的活動木板,稱為風舌;後擋板的中部上下距沿各約五寸,有徑約不足一寸的圓透孔,稱為推拉桿孔;左側擋板的中下部緊接底板處,另制一寸多見方的方形風道,前後各留進風口,在中間位置裝置活動舌板,活動於外壁的凸嘴中部。以使推拉皆有風出,嘴內有邊長各約一寸的方透孔,前接灶底風道,後通風箱內部,稱為出風嘴口。
堵風板厚約六分,略小於風箱內上下左右的空間,左邊下部有與風道略小的豁口,四邊縛扎膠粘麻紙或雞毛,中部有與風箱後擋板推拉桿孔相對應的兩個圓透孔,是為桿鉚。
推拉桿為長約二尺多、徑約一尺多的兩根硬圓木,一端穿過風箱後擋板的桿孔,榫安於堵風板的鉚孔,另一端外漏於風箱,頭部榫鉚豎直安裝一長約一尺、徑約九分的圓木柱手柄。
使用操作:風箱立置於灶台右側的平地,最好墊磚空開地面以防潮濕。頂部稍斜平覆蓋稍大的石板或木板,既穩壓風箱,又不使其濕水,出風嘴對准灶台下的進風道。一人蹲坐單手抓握推拉桿把柄,前後推拉動箱內的堵風板,兩個風舌的空氣擠壓成風,經風道吹人爐底,推後前擋風口打開,後擋風板關閉,風道風舌後開前閉,拉則相反。為使火力強勁的助燃器具。
過去農村絕大多數家戶的廚房都有風箱,用以吹火燒水做飯,現時少數家戶已用電力帶動鼓風機助燃;以後風箱將被逐步淘汰。
⑺ 風箱原理及構造
風箱,它強調的高轉進氣量,以纖維材料做成的過濾芯,有進氣阻力小的優點,還有風箱內部架設了圓椎形的進氣渦流發生器,用於整理、分配氣流,在其進氣渦流發生器作用下,使得進入的空氣以接近180度的角度通過過濾網,增大過濾面積與過濾距離,過濾掉更多的雜質,達到更好的進氣過濾效果來保護發動機;並且其產生的渦流更益於加大進氣量,從而加大馬力輸出。
拓展資料:
風箱木製風箱基本結構:由一個木箱、一個推拉的木製把手和活動木箱。用手拉開活動木箱,空氣通過進氣口而入橐;壓縮木箱,箱內的空氣通過排氣口而進入到輸風管,最後再進入冶煉爐中,用於燒火作飯。
以前農村家家戶戶灶房裡都有用磚砌成的鍋灶,旁邊放著一個風箱。鍋里填好水以後,點燃柴禾放進鍋灶口裡面,右手拉風箱,左手添柴火。
⑻ 最早風箱出於什麼年代
炊具 解放前,50年代初,農村及部分城市家庭用柴草灶、風箱做飯,使用泥盆、瓦缸、鐵鏟、木勺、笊籬、鐵筲、木桶、生鐵鍋、葫蘆瓢等器具。50年代後期,城市普遍使用煤球爐。60年代,鋼精、塑料器皿進入市民家庭,舊式炊具逐步淘汰。70年代,城市廣泛使用蜂窩煤爐;農村始用蜂窩煤爐、鋼精器皿等。80年代,城市使用煤氣灶戶增多,高壓鍋、電氣灶具開始進入部分家庭;農村廣泛使用蜂窩煤爐,柴草灶所剩無幾。 餐具 解放前,50年代,城市、農村宴客多用大海碗、平碟、錫酒壺、小酒盅;日常就餐用粗瓷碗(黑、白)、竹木筷。70年代,城市轉向細瓷小碗,配備大小盤碟;農村多用粗瓷白碗。80年代,城市開始使用成套細瓷餐具(有布碟、湯碗、湯盤、湯匙、瓷酒壺、高腳酒杯等),部分家庭備有火鍋、啤酒套具,後期不銹鋼餐具出現;農村逐步向細瓷多樣化發展。 傢具 60年代前,農村人家普遍睡土炕,少數家庭室內擺方桌、條幾、椅子、板凳、櫥櫃等;城市多用木板床、鬃床,室內擺方桌、椅子、箱、櫥等。70年代,城市時興鋼絲床、組合木床,農村逐步向鐵床過渡;1978年後,鑲鏡大衣櫃、高低櫃、菜櫥、書櫥、酒櫃、寫字台、沙發等開始在城鄉出現。80年代,城鄉興起置辦傢具熱潮,作工精細、風格典雅、色調明快的捷克式、鏡框式、板式組合傢具相繼出現。期間,席夢思床進入部分城市家庭,電鍍折疊桌椅等逐步在城市普及。
⑼ 什麼經風箱
先把下列成語補充完整,然後再改正錯別字,把正確的寫在括弧里.(6分)
萬(籟)具寂 (俱 ) (拒 )之不里 (理 )
( 恍)然大梧 (悟 ) 贊(嘆 )不己 (已 )
(飽 )經風箱 (霜 ) 成氣( 凌)人 (盛 )
⑽ 東漢初年的風箱為何物
關於風箱,辭典中注釋為:「壓縮空氣而產生氣流的裝置。最常見的一種由木箱、活塞、活門構成,用來使爐火旺盛。」據此解釋,還常見的風箱是活塞式雙向連續鼓風的風箱,不過這種風箱發明於明代。風箱一詞最早見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中,在該書第8卷冶鑄圖譜上,已經普遍地出現了活塞式風箱,宋應星的解說中就稱它為「風箱」。這種木風箱一般是長方形的,箱內裝有一個大活塞,叫做「鞴」,鞴上裝有露在箱外可以推拉的拉手。不論把鞴推或拉,通過活門的調節都可以把空氣不斷壓送到冶鐵爐中去,起連續鼓風的作用。由於活塞的推拉都能向爐內送風,所以它是能用活塞雙向連續鼓風的先進鼓風機。既然活塞式風箱是明代發明並廣泛使用的,那麼東漢初年水排推拉的風箱不可能是活塞式雙向連續鼓風的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