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此加個言念什麼
有兩個字,分別是訾、訿。
訾有兩個讀音,分別是zī、zǐ ;訿拼音是zǐ。
注釋:
1、訾 [zī]
(1)衡量;計量。
(2)考慮;希求。
(3)放縱。
2、訾 [zǐ]
(1)毀謗,非議。
(2)厭惡;極其討厭並憎惡。
(3)指責。
3、訿[zǐ]
古同「訾」。
組詞有:訾議、訾黃、訾給、訾相、詬訿、詆訿、誹訿、鄙訿、諀訿
(1)此加言念什麼擴展閱讀:
詞語解釋:
1、訾議[ zǐ yì ]
亦作「訿議」。非議。現代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二部分三:「嫖,在袍哥界中,以前規矩嚴時,本是不許的,但到後來,也就沒有人訿議。」
2、訾給[ zī gěi ]
資助供給。訾,通「貲」。清代方苞《謝季方傳》:「數年中,舊業盡摽,薪米半吾家訾給。」釋義:在過去的幾年裡,舊業都拋棄了,我家一半的錢都用來買柴和大米。
3、訾相[ zī xiāng ]
謂衡量省視。(作者不詳)《國語·齊語》:「 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足以比成事。」 釋義:桓公召見並和他交談,從品質上來說,可以與成功相媲美。
4、鄙訿[ bǐ zǐ ]
鄙視詆毀。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新唐書·鄭仁表傳》:「 劉鄴未仕,往謁 洎 ( 鄭洎 ),而 仁表 ( 洎 子)等鄙訿其文。」釋義:劉鄴城未退休,去拜謁泊(鄭洎),而仁表(洎 子)等鄙視詆毀文章。
5、諀訿[ pǐ zǐ ]
誹謗。西晉法護《阿難分別經》:「諛諂諀訿聖,邪媚相毀壞。」釋義:奉承諂媚誹謗聖人,姦邪諂媚互相毀壞。
❷ 此加言是什麼字
訾
讀音:[zī][zǐ]
部首:言五筆:HXYF
釋義:[zī]:姓。[zǐ]:說別人的壞話,詆毀(連—毀):不苟~議。
❸ 此加言念什麼
訾
zī
1. 錢財:~算。
2. 估量,限度:「~粟而稅」。
3. 希求:「不~重器」。
4. 古同「咨」,嗟嘆聲。
5. 古同「恣」,恣縱,狂放。
6. 姓。
❹ 「此」下面加個「言」念什麼
「此」下面加個「言」是「訾」字,有兩個讀音,分別是[ zī ]和[ zǐ ]。
❺ 此下面加言念什麼
訾 zī
錢財:訾算。
估量,限度:「訾粟而稅」。
希求:「不訾重器」。
古同「咨」,嗟嘆聲。
古同「恣」,恣縱,狂放。
姓。
筆畫數:13;
部首:言;
❻ 此 下邊加一個言 念什麼
訾
zīㄗˉ
◎
錢財:~算。
◎
估量,限度:「~粟而稅」。
◎
希求:「不~重器」。
◎
古同「咨」,嗟嘆聲。
◎
古同「恣」,恣縱,狂放。
◎
姓。
筆畫數:13,部首:言,筆順編號:2121354111251
❼ 一個此加一個言念什麼
上面一個此下面一個言組成訾字,該字是個多音字念zī或者zǐ。
訾字的含義:
1、訾 [zī]
(1)作為動詞時
衡量;計量,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計(估量計算);訾相(衡量省視);訾省(計算、察核財物)。
考慮;希求,如:訾問(考慮、過問)。
(2)作為名詞時
通「貲」。錢財,如:訾用(資產財用);訾算(錢財數目);訾產(資產,財產)。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疾病,如:訾厲(疾病,災害)。
缺點,如:訾缺(過錯與缺失)。
姓,如:訾陬(復姓)。
2、訾 [zǐ]
用作動詞,形聲,從言,此聲。本義:毀謗,非議。
厭惡,如:訾食(厭食);訾怨(厭恨)。
指責,如:訾戈(痛罵弋獵的人);訾咎(指責非難);訾屈(責罵)。
(7)此加言念什麼擴展閱讀
常用詞語辨析
訾議、訾責、訾笑
1、訾議
【拼音】[zǐ yì]。
【含義】亦作「訿議」,非議。議論、指責人的缺點。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詔聖》:「瞽師不知白黑而善聞言(音),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議。」
盲樂師不知道黑白而易於聽聞別人說的話,遵從儒學的人不懂治理國家而容易非議。
【例句】弄清楚來龍去脈,不訾議他人。
2、訾責
【拼音】 [ zī zé ]。
【含義】評議責備。
【出處】宋·歐陽修《新唐書·王重榮諸葛爽等傳贊》:「餘皆庸奴下材,無所訾責雲。」
剩下的都是見識淺陋的人,沒有可以評議責備的了。
【例句】小明調皮搗蛋,總收到老師的訾責。
3、訾笑
【拼音】[ zī xiào ]。
【含義】詆毀和譏笑。
【出處】蔣光慈 《短褲黨》六:「 李普璋還是安安穩穩地坐著,帝國主義者將要在旁邊訾笑。」
李普璋還是安安穩穩地坐著,帝國主義者將要在旁邊詆毀和譏笑他。
【例句】我們不應當隨便訾笑他人。
❽ 此底下加言念什麼
「此」下面加個「言」是「訾」字,有兩個讀音,分別是[ zī ]和[ zǐ ]。
一、[ zī ]
釋義:姓。
二、[ zǐ ]
1、釋義:說別人的壞話,詆毀。
❾ 此加言讀什麼字
訾的讀音是:zī或zǐ
訾
部 首 言 筆 畫 13 五 行 火 五 筆 HXYF
[ zī ]
1.同「貲」
2.姓。
[ zǐ ]
說人壞話:~議。~毀。
(9)此加言念什麼擴展閱讀
組詞
1、訾議 [ zǐ yì ]
亦作「訿議」。非議。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瞽師不知白黑而善聞言(音),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議。」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八:「文采典重如此,豈可以時諧謔之跡而加訾議。」 清 唐甄 《潛書·勸學》:「聖人不作,世衰道喪,旁櫱別出,乃訾議儒者。」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二部分三:「嫖,在袍哥界中,以前規矩嚴時,本是不許的,但到後來,也就沒有人訿議。」
2、瑕訾 [ xiá zī ]
因其有細小缺點而加以指摘、詆毀。
陶成章 《<浙案紀略>原序》:「爰將列傳特行取出,再付印局刊行,雖不能全踐廣告之約,亦未敢蹈食言之咎。想海內外願閱此案之君子,不致遽瑕訾我也。」
3、訾詆 [ zī dǐ ]
亦作「訿詆」。毀謗;非議。
《新唐書·宇文融傳》:「 融 怒,乃與御史大夫 崔隱甫 等廷劾 說 引術士解禱及受賕, 說 由是罷宰相。 融 畏 說 且復用,訾詆不已。」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四·冗篇下》:「 漢 末 諸葛氏 分處三國,並著忠誠,以為 蜀 得其龍, 吳 得其虎,並自篤論。至 魏 乃曲為訾詆,此 晉 人諛上之詞耳。」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古憲論》:「自 黃帝 已來,至於 秦 漢 ,六憲俱存,蓋展轉販引,實則 南北朝 何承天 、 祖沖之 ,以至 張賓 、 劉焯 、僧 一行 等,訿詆古憲,皆不見古憲者也。」
❿ 一個此加個言念什麼
1. 訾 [zī]
錢財:~算。
估量,限度:「~粟而稅」。
希求:「不~重器」。
古同「咨」,嗟嘆聲。
古同「恣」,恣縱,狂放。
姓。
2. 訾 [zǐ]
〈動〉(形聲。從言,此聲。本義:毀謗,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