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袁可立沒有謚號
謚號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袁可立在功德方面應該沒有問題,主要是得罪了權貴,更主要的是得罪了皇上,所以朝廷沒有給他一個相應的謚號。
袁可立(1562年-1633年),字禮卿,睢陽人。萬曆十七年進士,歷蘇州府推官。彈劾應天巡撫,平反蘇州太守石昆玉冤案。袁可立執法不避權貴,「至犯令抵罪者,雖寵近必行,似歐陽永叔。」萬曆二十二年,擢拔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吳民簞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絕。
曾官登萊巡撫,期間成功游說劉興祚歸明。天啟三年三月十二日,朝鮮西人黨的李貴、李適、金自點等人在仁穆王後的協助下,召集軍隊在綾陽君(後來的仁祖)的別墅發動政變。袁可立表示:「看得廢立之事,二百年來所未有者,一朝傳聞,豈不駭異。」。並上書朝廷,力主討伐。朝鮮派出使團前往登州拜見袁可立。後因直諫觸帝怒,削職為民,史稱「震門之冤」。罷官期間,袁可立與友結詩社。泰昌元年,起尚寶司司丞,歷太僕寺少卿。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晚年崇信道教,在睢州建袁家山。崇禎帝為袁可立敕建的「三世尚書坊」。有子袁樞。
2. 清修明史為什麼沒有毛文龍,袁可立傳
你對辮子朝還會有什麼期待么?
看來你對於文字獄的理解不深刻啊。
這兩人都是和叛逆韃子打過仗的武將,還有不少戰績,當然滿清就不會書寫他們了,一寫不就把他們叛逆的底子露出來了么。
3. 袁可立和袁崇煥是什麼關系
明末遼東有三袁,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後人稱「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榮退休壽終於家,其餘二人皆無善終,袁崇煥被明政府正法,袁應泰殉國於陣前。袁崇煥因放言「五年平遼」而無法兌現,不得已專事「議和」,擅殺大將,終招致金人虎狼之師長驅直入至都門之下,袁督師本人也落得伏法被傳首九邊的下場,然對建州史最為護短的金人在酷烈的「文字獄」中修成的《明史》對袁崇煥最為推重,並杜撰了「反間計」的故事。袁可立「馭事多方略」(《睢州志》),其撫登、萊,遼海水師成為牽制後金的有生力量,與樞輔孫承宗共議戰守,使金人數年之間蜷伏其地不敢妄動。袁可立反對袁崇煥的「議和」:「袁經略遣僧吊贈,公力詆其辱國」(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也汲取過袁應泰的失敗:「臣(袁可立)念遼陽以納降陷城,廣寧以判官誘敗,興祚之言未可全信,又思因間用間,實兵家妙用。」(《明熹宗實錄》)袁可立官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書,惜受其同年高攀龍等東林士子影響太深,與閹黨矛盾過於表面化,不得久居其位。
4. 楊繼盛,袁可立是那個朝代
楊繼盛(1516年6月16日-1555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嘉靖三十四年)明代著名諫臣。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明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崇禎六年十月十一日),字禮卿,號節寰,又號閑閑居士,河南睢州(今睢縣)人。
--網路
5. 《明朝那些事》為什麼沒有提到一代名將袁可立
因為《明朝那些事》是基於《明 史》寫的,而明史是滿清編訂的。作為滿清最恨的人,袁可立自然沒有立狀。明史沒有立狀,明朝那些事兒自然也不會有。
6. 被清朝封殺了300年的明朝強人,他是誰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關於清朝時期的文化,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文字獄和編修《明史》。清朝編修《明史》用了九十多年的時間,修訂了三百三十二卷,涵蓋了明朝時期三個世紀,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的大事件。《明史》中涉及的人事物范圍極廣,而且非常詳細,堪稱獨步典籍,清代的趙翼說,近代的諸史沒有比《明史》更完善的了。雖然確實是這樣,但是有一位卻讓號稱「最完善」的《明史》啪啪打臉了。
他是晚明時期的一位巡撫,他浴血沙場,籌謀遼東,做的每一件事情讓人都覺得人心澎湃,然而《明史》卻對他選擇了無視,對其沒有做任何整理。他是一位英雄,也是當時人們熟知的一位人物,為何《明史》的編訂者們要選擇無視呢?其實,《明史》之所以沒有將其納入,也是有原因的。
這位巡撫,曾經讓整個清朝高度緊張過,而且他的著作當時全部都被燒毀了,而且這個人的名字,不能被提起,如果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就將會帶來殺頭的罪名。就算是到了清朝末年,有人想紀念此人的牌樓,最後還是被政府強行給拆除了。而關於抹掉此人的一切,成了清朝的日常工作。而這個叫清朝高度緊張的人,就是袁可立。
袁可立辭官之後,與袁可立關系好的毛文龍沒了搭檔,最後死在了袁崇煥的手下,而且袁可立精心設計的登州防線最後也在昏庸的指揮下功虧一簣,此時已經心灰意冷的袁可立就在同年時間,病死在了家中,大明朝一代英雄,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正因為如此,清朝對於袁可立也是恨之入骨,所以從此被埋葬,直到辛亥革命之後,這些被埋沒的史料和人物才得以重見天日,從此之後,人們才重新認識到了,歷史上那些鐵骨錚錚的真漢子。不管被埋藏多少年,剛正不阿的硬漢袁可立,永遠都值得人們紀念和敬佩。
7. 明朝後期支柱袁可立,做官清明愛民,為大明奉獻一生了嗎
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他對明朝後期的發展貢獻巨大,他處處為百姓的利益著想,同時也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堪稱當時朝廷的支柱。到了清朝,統治者實行「文字獄」,他本人也遭到了當時統治者的封禁,可謂是一個遺憾。
天啟三年二月,袁可立設計策反努爾哈赤的親信,盡管當時的袁可立被閹黨誣陷降職而使這一誘降計劃受阻,但是這名親信還是選擇歸順明朝並在戰爭中戰死疆場。這也說明此次計劃的成功。
他運籌帷幄,多次指揮大將打敗後金的軍事進攻,取得了夜襲金州等一系列大小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正是有了袁可立等其他大將的存在,明朝才得以延續,由於袁可立對武將的重視,遭到當權者不滿,他也遭到反對派的反對和非議。
後來袁可立奉旨核查毛文龍的戰報和軍餉,由此被毛文龍所忌恨。當時朝中閹黨橫行,毛文龍令人多方詆毀袁可立,袁可立七次上疏辭官。袁可立是唯一從大局出發長時間有效支持毛文龍的登萊巡撫,他御文龍多得牽制之功,毛文龍的主要戰績和榮譽都是在這一時期取得的。袁可立辭官後,毛文龍無人能御,同時也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
一年後,邊事告急,袁可立再入兵部,與閹黨終日周旋,後因反對「弔孝議和」被迫致仕。又三年,毛文龍被袁崇煥矯詔殺害,僅三個月就發生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巳之變,又三年,失去主帥的毛兵部卒發動登萊兵變,袁可立苦心經營的登萊防務徹底崩潰。
1633年10月11日,心力交瘁的袁可立病逝。這也說明大明朝失去了最後的中流砥柱,大明朝也更加快速的退出了歷史舞台。
袁可立真的是一名正直的名臣,令小編便十分佩服,但是小編覺得在那個奸臣橫行的時期,袁可立的處事方法是不是有點過於僵硬了,如果他稍微圓滑一點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受到迫害這一事實了呢?
8. 為什麼明朝重臣、兵部尚書袁可立沒有謚號
明朝謚號的規定是:三品以上兩京文武大臣,品行業績突出,為官期間未被彈劾,方得謚號。四品以下官員有特殊貢獻也可特恩賜謚。但是嘉靖以後朝廷賜謚去世官員有了明顯的政治傾向,賜謚號的原則遭到破壞,皇帝對於站在自己一邊的官員賜以美謚,對於不依附自己的官員不賜謚號,而且權力左右官員謚號的予奪更加明顯。晚明對於去世的大臣謚號事採用集中議謚的方式,實行五年一次集中給謚的措施,但是很難落實,議謚成了官員之間扯皮的工具,導致很多去世的官員謚號久拖不決,崇禎朝由於國家內憂外患,所以就更少集中公舉議謚了。
我個人的觀點認為,袁可立是晚明少數既清廉又有能力的大臣,晚明黨爭激烈,估計他沒有依附於這些黨派,又一心想做事,做事的人肯定會得罪很多人,再加上萬曆朝他得罪過皇帝,所以他的謚號被一拖在拖,最後估計就黃了。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覺得同意,就採納吧!純手打,無搬運。
9. 劉興祚的袁可立奏疏
● 天啟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甲寅,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袁可立言:今二月內,總兵沈有容執有生員金應魁到,奴酋偽授世襲總兵駐復州劉興祚即劉愛塔密稟一紙,內稱彼欲反正內應,以報中國。因求臣免死加銜牌票,臣念遼陽以納降陷城,廣寧以判官誘敗,興祚之言未可憑信。又思因間用間,實兵家妙用。隨於二月二十三日寫免死票一紙,加銜荅付一張,移付沈總兵轉給金應魁。往沈總兵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機接應,去訖其後續接塘報,皆雲愛塔於七月來歸也。
奴四月間以金州近海盡趕人民退處復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覺察,將愛塔並李永芳長子械而去,殺其弟劉興仁暨王丙。閤域屠戮所未盡者悉趕而東,且並永寧,蓋州俱行趕徙。而四衛已空其三,沿海四百餘里之地奴盡棄之而不敢據,所余者酉虜千人而已。
當此時也,乘寧前駐防之眾,朝鮮助兵之初,大兵出關東下,旅順犄角夾攻,宣川擁鮮眾而應,恢復之功似有可圖者。但謀貴萬全,兵須審勢,知彼知己,能為可勝,是又當慎圖之耳。得旨:據奏逆奴情形已多離叛,攻守機宜還加祥慎,著該部酌議具奏。(《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六)
●天啟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甲寅(1623年8月23日),登萊巡撫袁可立言:今二月,總兵沈有容以生員金應魁東師復州總兵劉興祚即劉愛塔密稟內應,且求臣免死加銜牌票,隨給去。
有容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援之,其後續報,皆雲愛塔七月來歸。始四月間,以金州濱海人民徒復州,以王丙之故致露,將愛塔並李永芳長子械去,殺其弟劉興仁及王丙。屠城,驅其餘民於永寧。蓋州四衛已空其三,沿海四百里之地,彼盡去之而不據,僅遺酉虜千人。
當斯時也,乘寧前駐防之眾,朝鮮助兵之初,大兵出關東下,旅順犄角夾攻,恢復可圖,但須審勢耳。(《國榷》卷八十五)
●天啟三年七月,登萊巡撫袁可立報:三年二月內,復州總兵劉興祚即劉愛塔欲反正內應,使金應魁齎送密稟,求登撫(袁可立)免死加銜牌票,登撫(袁可立)以因間用間計給與之。
命總兵沈有容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機接應。去訖四月內,賊(見)登兵北來,毛帥之兵又交相接應,疑其攻襲,將金州沿海兵民掣驅復州。及劉愛塔又差張應科通約獻城求船接應,大抵言七月來歸也。
五月登兵與島帥布置相應,六月續有復州劉愛塔、穆允文並金州生孫應武 、王國佐等各差人同原差哨探回鄉,高飛等仍通款訂期。已會議於六月二十五夜先取復州,仍令高飛約定愛塔。
不意有復州備御王丙貪暴,愛塔具揭憨怒,將王丙縛去。丙■口首愛塔內應情事,憨發夷兵三萬,圍復州縛愛塔等,去其復州居民。剿殺不盡者趕往北去,並將永寧蓋二城男婦盡驅北行,南衛四百里膏腴之地奴一旦棄之。聞奴已將劉興仁、王丙斬,訖心腹潰而羽翼剪,諸偽將當人人自危矣,此可乘之隙也」。(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
10. 明朝後期支柱袁可立,做官清明愛民,為大明奉獻一生,他是誰呢
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他對明朝後期的發展貢獻巨大,他處處為百姓的利益著想,同時也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堪稱當時朝廷的支柱。到了清朝,統治者實行「文字獄」,他本人也遭到了當時統治者的封禁,可謂是一個遺憾。
一年後,邊事告急,袁可立再入兵部,與閹黨終日周旋,後因反對「弔孝議和」被迫致仕。又三年,毛文龍被袁崇煥矯詔殺害,僅三個月就發生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巳之變,又三年,失去主帥的毛兵部卒發動登萊兵變,袁可立苦心經營的登萊防務徹底崩潰。
1633年10月11日,心力交瘁的袁可立病逝。這也說明大明朝失去了最後的中流砥柱,大明朝也更加快速的退出了歷史舞台。
袁可立真的是一名正直的名臣,令小編便十分佩服,但是小編覺得在那個奸臣橫行的時期,袁可立的處事方法是不是有點過於僵硬了,如果他稍微圓滑一點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受到迫害這一事實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