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台灣名稱的演變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它的名稱多有變化。
早在春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台灣歸屬揚州范圍。
先秦時,稱台灣為「瀛洲」。秦滅漢興,稱台灣為「東鯷「。三國時,又稱台灣為「夷洲」。
隋唐至宋朝時,稱台灣為「流求」,元朝時,又稱台灣為「琉球」。
明朝初葉,稱台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台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為「雞籠」。漁民們常在台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台灣。
明朝中葉,台灣又有了「大灣」、「大員」、「台員」之稱。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怨」。因為在開發台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怨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讀音與閩南土語「台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明朝萬曆年間,因台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台」,遂稱之為「台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台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進擊台灣,恢復台灣名稱。1684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台灣」名稱沿用至今。
② 中國關於台灣歷史
簡介: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明鄭時期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後治理台灣22年,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 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
(2)台灣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在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中以 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 一個中國的原則。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③ 台灣的歷史是什麼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3)台灣的歷史擴展閱讀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④ 台灣的歷史
台灣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同中國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在遠古時代,台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台灣遂成海島。
台灣海峽的海底就像一條河谷,有向南和向北兩大河系,這是當它還是陸地時,被河水沖擊、侵蝕而形成的,最深處不過100米,大多數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台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
現代科學還證明,台灣不僅是東海大陸架的一部分,而台灣的基本地形,與大陸的地塊相同,在地質成分上,是與福建、浙江兩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體。所以,後來有人送給台灣一個雅號——「浮福建」,意思是說,台灣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從台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台灣。台灣各地相繼發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兩翼式銅鏃等大量的文物證明,台灣的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自有史籍記載以來,台灣的開拓、發展和疆域的完整統一,始終是與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和英勇捍衛分不開的。台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台灣的早期開發,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融匯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台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的名稱。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台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台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珍部員外郎阮監到台灣「宣撫」。公元1335年(後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也自此開始。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
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後官至都督同知)組織災民數萬到台灣,「使墾荒食力」,各地逐漸形成了許多村落。台灣自此進入了大規模的開發時期。
16世紀中葉以後,美麗富饒的台灣成為西方殖民主義者凱覦的對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強相繼侵擾台灣,或掠奪資源,或進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佔領。17世紀初,荷蘭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權地位,來到東方,積極參加對殖民地的掠奪。它先後於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啟二年)兩次侵佔澎湖。1624年(明天啟四年)。明政府出兵將荷蘭殖民者逐出澎湖,俘獲荷軍主將,余眾逃往台灣南部,侵佔了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兩年後,西班牙人又從呂宋入侵台灣,占據了基隆和淡水一帶。1642年,荷蘭人奪取了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據點,台灣自此滄為荷蘭的殖民地。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先後在台灣修築城和普魯文遮堡(赤嵌樓),作為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但其佔領區實際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荷蘭殖民者對台灣同胞進行殘酷的盤剝,不斷激起台灣人民的反荷斗爭。1652年由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導台灣軍民發動的起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群眾曾一度攻克熱蘭遮城,6000人在起義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愈發堅定了台灣同胞收復國土的斗爭決心。九年以後,他們終於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了台灣。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生於1624年,早年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農歷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親自率領2.5萬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農歷四月二十九日,鄭軍在台南鹿耳門內禾寮港登陸,在台灣同胞的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將荷蘭殖民總督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在圍城9個月之後,荷蘭殖民總督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農歷二月一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自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台灣寶島。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廢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樓為承天府,置2縣,設安撫司於澎湖,戍以重兵,總稱台灣為東都。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肆墾荒,在台灣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雲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鎮。
但鄭成功收復台灣不久,即不幸於1662年農歷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爽前後治理台灣22年。鄭氏祖孫三代治理台灣,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推動了台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在台灣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台灣,鄭克爽率眾歸順。自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之後,翌年在台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了,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從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後,出現了大陸居民再度大規模移居台灣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台灣居民已超過200萬人,較鄭氏父子治台時增加近10倍。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清政府陸續在台灣增設行政機構。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將台灣建為行省,派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廣招福建、廣東等地居民遷台,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先後設立撫墾總局、電報總局、鐵路總局、軍械局、通商局、礦油局、伐木局等機構;修築炮台,整頓防務;架設電線,創辦郵電;鋪鐵路,開礦山,造商輪,發展工商業;興建中西學堂,發展文化教育等。其中有些建設項目,在當時全國尚屬創舉。例如台灣鐵路不但是全國最早的鐵路之一,而且是中國自己集資修成的
清政府治理台灣的200餘年間,台灣的封建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全省各地相繼出現許多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人。但與此同時,台灣人民反抗清王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剝削的斗爭也不斷高漲,且與大陸人民的反清斗爭遙相呼應。事實表明,凡較大的起義組織幾乎都是從大陸傳入的。如1786年台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就是大陸人民的反清秘密團體「天地會」傳入台灣後,由台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庄大田領導的。起義軍眾達十數萬。清政府調動浙江、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數省兵力馳台鎮壓,歷時1年2個月,始得平定。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前後,台灣天地會、小刀會,又與之呼應,多次起義。
台灣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愛國精神。他們在反抗國內反動統治的同時,為了抵禦外患,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起,台灣和大陸邊沿各省份成為我國反帝斗爭的最前線,直接承擔著中華民族的憂患。在鴉片戰爭期間,台灣同胞動員組織了人數2倍於當地戍兵的抗英民團,並捐資輸銀,共赴國難。他們和官兵一道擊退了入侵的英軍,粉碎了敵人試圖侵佔台灣的陰謀,贏得了抗英斗爭的勝利。當時台灣兵備道姚瑩在其《奉逮入都別劉中丞書》中寫道:「台灣擐甲之土,不懈於登陴,好義之民,咸奮於殺敵……卒得保守岩疆,而獲安,未煩內地一珍一矢者,皆賴文武士民之力也」。鴉片戰爭之後,台灣同胞還先後擊退了美國、法國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早在16至17世紀,日本就曾數次出兵窺伺台灣。19世紀後半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力圖躋身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94年它發動了中日戰爭(甲午之戰),翌年3月攻佔澎湖。腐敗的清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台灣從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
日本占據台灣後,在台北設有總督府,作為統治台灣的最高機構。並在各地建立鄉鎮公所,實行警察、保甲制度,對台灣實施殖民統治和「皇民化」教育。同時,基於發展本國經濟的需要,初時把台灣作為其發展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使台灣加工工業和交通運輸逐步得到發展。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為配合軍國主義的南進政策,又進一步在台灣發展與軍事有關的各類工業,擴大了工業在全島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使台灣開始由傳統的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逐步向半資本主義半封建的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形態轉變。據統計,抗戰結束前夕,台灣工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由20世紀初期的約佔7%上升到約佔18%。與此同時,台灣勞工階級也在此轉變中逐步萌芽發展起來。1920年,台灣約有勞工4萬多人;至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增至8萬餘人;到了1943年,台灣勞工已達20餘萬人。
從1895年台灣淪失,到1945年重新光復的整整半個世紀中,不堪忍受亡國奴生活的台灣同胞,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保疆衛國,光復失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從而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譜寫了光輝而壯麗的篇章。
反對割台議和的斗爭 1895年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後,舉國嘩然,人人「痛心疾首」,萬分憤慨。康有為、梁啟超等集十八省舉人千餘人「公車上書」,反對割地求和,主張變法圖強。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台籍進士、舉人,聯名上書清政府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以全台之地使之戰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戰而亡……雖肝膽塗地而無所悔。」清廷各級官吏亦紛紛上書,陳述台灣為中國東南七省藩籬,「今日無台灣,明日即可無南洋;中國雖大,雖一日之間,可以瓜剖立盡」。譚嗣同怒斥清廷「一旦苟以自救」,舉疆土而贈之於人,「其視華人之身家,曾弄具之不若」。台灣紳民電奏清廷:「割地議和,全台震駭。……臣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署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
馬關條約簽訂之次日,全省同胞哭聲震天,悲憤無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鳴鑼罷市,民眾擁圍撫署,反對割台,並要求餉銀不準運出,軍械製造局不準停工,稅收全部留作抗擊日寇之用。丘逢甲等一批台籍士紳還試圖以「自主」的辦法抵抗日本的佔領,建立「台灣民主國」,並要請政府台灣巡撫唐景崧任總統。《自主宣言》中稱:「推擁賢者,權攝台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朝,作何辦理。」但隨著唐景崧私自逃回大陸,12天之後,這個「民主國」即告解體。
武裝抗擊日寇佔領 日軍侵佔台灣後,清政府敕令其駐台巡撫唐景崧等官員離台。台灣同胞紛紛拿起武器,自行組織抗日民軍,保衛祖國疆土。他們持續進行了前後長達7年之久的武裝斗爭。
初時,台灣同胞在各地配合一度拒不奉詔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清軍官兵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義和台南一帶與日寇拚死搏鬥。他們手拿土槍和長矛,憑血肉之驅,前赴後繼,猛撲敵寇。其中尤以彰化和嘉義保衛戰最為激烈、悲壯,抗日民軍首領徐驤等人、黑旗軍的將領以及劉永福新軍七星隊的大部都壯烈犧牲。一個日本人當時記載道:「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日軍)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斗。我們的對手非常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藏在村舍里,當一所房子被炮火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里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
台南抗敵的最後階段極為艱苦。清政府一再嚴令禁絕大陸各地支援台灣,黑旗軍和民眾軍械糧餉俱絕,隊伍餓極不能起。在此情況下,劉永福堅持抗日5個月後,不得不被迫登輪退返大陸。台南遂於1895年10月20日淪陷。至台南失守時止,台灣軍民總共斃傷敵3.2萬餘人,占日寇侵佔初期兵力的一半以上。
台南失陷後,台灣各地人民繼續堅持武裝抗日。他們在台北的深坑、雲林鐵國山,嘉義台南之間的番仔山、鳳山附近及屏東潮州等山區先後建立抗日據點。抗日民軍隊伍少則數百人,多則數千人。他們進攻日寇軍營,襲擊日寇官署,抗擊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瘋狂掃盪,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簡大獅是台北農民抗日武裝的領袖之一。1896年元旦,他率領隊伍同其他民眾武裝一道直襲台北,攻入市區。其後,簡輾轉至廈門。日寇殺其妻以泄憤,並向清政府將他本人索去。簡就義前慷慨陳詞:「我簡大獅,系清國台灣之民。……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應目我為義民。況自台灣歸日,大小官員內渡一空,無一人敢出首創義舉,唯我一介小民,猶能取勝眾萬余,血戰百次。自謂無負於清。……願生為大清之民,死為大清之鬼」。
辛亥革命前後的武裝起義 在日本侵略者的殘酷鎮壓之下,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經歷了一個短暫的低潮時期。1906年以後,在祖國大陸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影響下,台灣同胞又不斷地舉行愛國武裝起義,反對日本的殖民統治。著名的有:1907年新竹的北埔起義;1912年南投的林圮埔起義;1913年的苗栗起義;
915年台南的西來庵起義等。其中苗栗起義是辛亥革命直接影響下較大的一次愛國抗日斗爭。領導人羅福星是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派赴台灣的人員之一。羅以其家鄉苗栗為據點,建立中國革命黨台灣支部,在台北、基隆、桃園、台南等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籌劃起義。事敗後近千人被捕,20餘人慘遭殺害。羅福星就義前的絕命詩說:「海外煙氛突一島,吾民今日賦同仇,犧牲血肉尋常事,莫怕生平愛自由。……背鄉離井赴瀛州,掃空東庭指顧間,世界腥膻應滌盡,男兒不誤大刀還。彈丸如雨炮如雷,喇叭聲聲戰鼓催,大好頭顱誰取去,何須馬革裹屍回。」西來庵起義是愛國志士八清芳、江定、羅俊等人組織的。他們以台南西來庵等處為據點,訓練骨幹,籌劃起義,號召全省同胞「奮勇爭先,盡忠報國,恢復台灣」。參加者遍及台北、台中、南投、嘉義、屏東等地。因事機為日警獲悉,余、江等率千餘人臨時舉事,血戰七晝夜。起義失敗後八清芳等九百多人被處死刑,被日寇濫殺的群眾竟達數萬人,引起了世界震驚。
「五·四」以後的民族解放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俄國十月革命和祖國大陸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巨大潮流影響下,台灣同胞進一步掀起了有組織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並和祖國的革命斗爭密切相聯系,成為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一環。1920年1月,受「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留日台灣籍青年學生產上先在東京創立「新民會」,並仿照北京的《新青年》發刊《台灣青年》雜志,進行民族主義思想的啟蒙宣傳。隨後,留日和旅居北京、上海、廣東、廈門、南京等地的台灣籍學生相繼成立「台灣青年會」、「台灣學生聯合會」,「中台同志會」等組織。1921年10月以蔣渭水為主聯合林獻堂等人於台北成立旨在「喚起漢民族自覺、反對日本民族壓迫」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啟蒙團體「台灣文化協會」,提出「反對民族差別」、「反對奴化教育」,「獲得參政權」等口號。廣東中山大學等校的台籍學生在郭沫若等人影響下,建立「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在該團發表的《告中國同胞書》中呼籲:「勿忘台灣」,「台灣乃中國之台灣,民族乃中國之民族,土地乃中國之土地」。在這同時,台灣各地農會和各種工會組織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起來。1928年4月,在大陸的台灣籍中國共產黨黨員和留學日本的共產主義者,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於上海成立了台灣的黨組織,即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台灣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民眾黨亦登上政治舞台。各派政治力量急速組合。台灣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局面。同年底「台灣農民聯合會」領導下的會員達3萬多人。各種工潮此起彼伏,工人的階級意識迅速提高。他們把自身的經濟利益同民族的階級的利益結合起來,提出了「支持中國工農革命」、「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鮮明的戰鬥口號。
在台灣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形勢鼓舞下,居住在台中濁水溪上游霧社的高山族同胞,因不堪日寇的奴役和壓迫,於1930年10月27日舉行武裝暴動。這就是震憾中外的霧社起義。他們在搗毀十幾處日寇警察分所之後,退入深山,同6000多名日本軍警激戰20餘天。許多高山族婦女,為激勵丈夫殺敵而無後顧之憂,集體跳下懸崖。最後高山族同胞彈盡糧絕,起義領袖等自戕以殉。
高漲的民族民主運動猛烈地沖擊著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1931年夏,日本殖民統治者對台灣同胞開始全面大鎮壓,實行白色恐怖。無數台灣同胞、愛國進步人士被囚人鐵牢,慘遭迫害。但是,台灣人民並沒有被法西斯暴行所征服,他們繼續進行各種形式的斗爭,直到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根據歷史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同胞蒙受日本帝國主義奴役的屈辱歷史。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北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會後台灣省行政長官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所屬的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於中國主權之下。台灣全省同胞欣喜若狂,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祭告祖先,通宵歡飲。台北市各界民眾數萬人舉行環市大遊行,歡呼回到祖國的懷抱,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⑤ 台灣的歷史簡介
大家都知道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為什麼會出現今天這樣的居民呢?台灣這些年又經歷了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首先三國時期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等人前往台灣,並且將當時台灣的生活情況記載下來。這就是關於台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就有很多漢人開始移民到台灣島上定居。
但當時的台灣依舊在日本人的手上,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才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後面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台灣的經歷基本上就是這樣的。
⑥ 台灣歷史簡介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台灣停留。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
在日本侵佔台灣的五十年間,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持續20年的斗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⑦ 台灣的歷史資料
台灣介處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間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上半葉,荷蘭及西班牙分別佔領台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後來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統治台灣西部。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經過激烈戰斗,1662年2月,荷蘭簽約投降,台灣進入鄭氏王朝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台灣,逐漸成為台灣主要構成人口。1683年,鄭氏後人歸順清政府,台灣進入清治時期。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台灣割讓給日本,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日本人征服居住於東部和中央山脈的原住民,成為第一個有效統治全島的政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台灣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接收,1949年台灣與澎湖、金門、馬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期台灣
就地質學上來說,距離現今三百萬至一萬年的更新世冰河期期間,台灣曾數次與大陸本土相連,當兩地相連時,大陸的生物及古代人類可能來到台灣定居。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人類,是在而台南縣左鎮一帶挖掘出的原始人類骨骸,被稱作左鎮人。然而在左鎮地區並沒有相對應的文化存在。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而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台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挖出了大量的粗製石器及骨角器。雖然長濱文化與中國南方的文化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尚不能確定台灣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
台灣地區新石器時代及金屬器時代的文化與舊石器時代文化關聯性不高,較著名者有台北縣八里鄉的大坌坑文化及十三行文化、台北盆地的圓山文化及植物園文化、台東縣的卑南文化等遺址,其中部分遺址中曾出土來自中國大陸的錢幣等物品,說明部分文化可能與台灣以外地區有所接觸。目前我們已能夠確定,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語系民族的遺留。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曾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20種的先住民族」。此外,也有部分文化可能是今日原住民的祖先,例如十三行文化人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不過目前的考古證據還不能完全確定台灣原住民與新石器時代文化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復雜的情況,中華民國官方認定的原住民原為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等九族。21世紀後,又新認定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四族,他們今日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
除了官方認定的原住民外,台灣尚有遭漢化已幾乎不存的平埔族。曾為全台灣最主要族群的該族群,大致上則可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邵族、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台灣原住民並沒有文字,因此我們只能由古籍記載及考古證據來推斷原住民的早期歷史,其中重要的歷史文獻包括《東番記》、《蕭壠城記》等。
台灣與古代中國的接觸情況不明朗。在中國史書,包括《三國志·吳志》、《隋書·流求傳》及《文獻通考》中,有疑似台灣的記載出現。例如《隋書·流求傳》記載:「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部分學者主張這是台灣與中國早期聯系的證據,不過一些學者主張並無法證明這些文獻中描述的就是台灣,部分認為史書所記者是琉球群島。目前所記者確定為台灣且較無爭議的最早文獻紀錄,是《元史·琉求傳》。台灣在何時成為中國版圖也有爭論,目前多將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及台灣本島分別論述:澎湖群島在元朝即曾設巡檢司,隸屬福建省泉州府;而台灣本島則在清朝首度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荷西統治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辟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大航海時代。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入歷史時期,進入近代的世界史。17世紀初,除了一些零星的琉球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於台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台灣。此時遠東海面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租得明帝國之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據有爪哇的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此時,各國對台灣的稱呼不盡相同。日本稱台灣為「高山國」、「高砂」,葡萄牙人則取名為福爾摩沙(葡萄牙語:Ilha Formosa),乃「美麗之島」之意。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帝國為重要對象,但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帝國的抵制,荷蘭人只好轉向澎湖,先後在1604年、1622年兩度進占澎湖,但因澎湖為明朝領土,所以明政府亦兩度派兵驅離荷蘭人。1604年沈有容成功趕走荷蘭人,但在1623年則,歷經8個月不分勝負,終而議和。在議和訂約中,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佔領對面的「化外之島」台灣,明政府則無異議,經此議和,荷蘭人遂在1624年進入南台灣,建「奧倫治城」,後又改建為「熱蘭遮城」。1656年建「普羅民遮城」。
荷蘭人侵入台灣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馬尼拉派兵佔領台灣北部,先後占據雞籠(今基隆)、滬尾一帶,並建造了「聖多明哥城」,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與商業競爭,不過情況不甚佳。此外,西班牙統治者在金山、三貂角(San Diego)等地都建有天主教教堂,試圖向原住民傳教。西班牙神父也對原住民語言作了一些研究,著有《台灣島淡水語詞彙》(西班牙文: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1642年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佔領了二城。
荷蘭統治台灣前後共約38年。其極盛時(1650年)的統治范圍包括嘉南平原為主的地區,北部的西班牙殖民地二城和以及今台東沿海一帶。荷蘭人對原住民採取安撫、鎮壓、教化兼施的方式治理,採行「地方會議」(Landdag)制,從各村選出長老,每年集會以宣導荷蘭當局時政措施,地方會議分北路、南路、淡水和卑南四區,長老須向荷蘭當局宣誓效忠,擁有荷蘭當局授予的藤杖後在社內行使司法權。荷蘭人還廣泛宣傳新教,在傳教同時推廣文教工作,新港文是為其範例之一。當時,移居台灣的漢人也已有一定數量,也有部分漢人被招募來台開墾。漢人在很多方面扮演輔助荷蘭人統治的角色,包括擔任「社商」(包稅商)等,但由於賦稅沉重、人民無土地所有權,台灣人民對荷蘭統治者時有不滿;在1652年,因甘蔗減產與人頭稅加重,而爆發了郭懷一事件。此外,1635年與1636年也分別發生麻豆溪事件與蕭瓏事件兩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動。
經濟方面,荷蘭人引進了許多新物種,包括豌豆、蕃茄等等,同時也引進了黃牛。當時荷蘭人所使用的土地面積單位「摩爾亨」(Morgen),相當於「甲」,一直沿用至今。此外,荷蘭人在台灣發展貿易,並以台灣作為轉口站,台灣成為明帝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此時的台灣已躍入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海洋貿易體系,有別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式小農經濟。不過,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畢竟是剝削式的殖民統治,1650年左右,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每年凈收入約40萬荷幣(約4噸黃金)。
鄭氏王朝時期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1644年,來自滿洲的清兵攻佔了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王,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南京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親鄭芝龍和顏思齊等人曾經經營過的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25,000人先抵澎湖,然後轉進台灣,迅速登陸,展開對荷蘭人之熱蘭遮城的進攻,終於在翌年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有學者將鄭成功攻台之役形容為「人類有史以來一場空前的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也是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的戰爭」。
鄭成功據台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以新港溪(今鹽水溪)為界,北路為天興縣(縣治在今台南縣佳里鎮)、南路為萬年縣(縣治在今台南縣仁德鄉)。由於島內糧食不足,鄭軍各營各鎮部隊,分批在嘉南、 高屏平原上屯田開墾,故該地區留下帶有「營」、「鎮」、「勁」、「協」等稱號的地名(例如:左營、前鎮、柳營等),延用至今。
鄭成功在1662年,就以39歲的英年過世,之後由他的兒子鄭經接替其位置。鄭經將所有留守廈門的殘存勢力撤到台灣。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二縣為州,自稱東寧建國,國際稱呼他為「The King of Tyawan」,鄭經儼然獨立建國之王。
在參軍陳永華的輔佐下,鄭經經營與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的貿易,以取得武器彈葯的補給。主要的出口品是糖。英國東印度公司也一度在台設立商館,但經營並不理想。此外,鄭氏政權也有計劃的在台灣植入漢文化,鄭經在陳永華的建議下,於1656年在台南建孔廟,設學校,是為「全台首學」。沈光文則成立了台灣最早的詩社「東吟社」。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在鄭經時期,鄭氏政權曾經和清廷五度談判,但鄭經堅持比照朝鮮事例辦理、不剃發、世守台灣、稱臣納供等四個條件,清廷不允,最終談判沒有結果。1674年,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等三藩反清。鄭經率兵攻打福建,奪下漳、泉、湖、惠數府。至1680年,鄭經海戰失利,盡棄福建、撤回台灣。翌年,鄭經去世,東寧王國發生政變,監國鄭克臧遇害,馮錫范立其弟克塽,國政日壞,人心渙散。1683年
⑧ 台灣的歷史
台灣歷史
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台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後佔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面積3.6萬平方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有文獻記載且較能考證的歷史大約從1624年荷蘭進據台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台灣就已有人類活動。台灣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的,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來到台灣,屬於舊石器時代。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而台灣也是南島語系分布的最北端。 台灣的地理位置介於歐亞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上半葉,荷蘭及西班牙分別在台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統治台灣西部的大部。1661年4月,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台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台灣進入鄭氏王朝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台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政府,台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台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的一部分。日本人征服居住於台灣東部和中央山脈的原住民,成為第一個有效完全統治全島的政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自該年秋天起,台灣即為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的領土、且為1950年起中華民國政府所實際管轄的主要國土。自1895年起的116年,台灣與位於中國大陸的政府只有4年的政治關系,而與此有所聯系的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12月將中央政府遷至台北市。台灣與澎湖、金門、馬祖四地公民自1991年起以選舉決定全數中華民國國會議員法定席次、1996年起即直接選舉產生中華民國總統。與台灣從無實質行政關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稱擁有其主權。此外,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也是主權爭議產生的原因之一。
⑨ 台灣歷史簡介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與國、民、黨的作為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共、產、黨當日軍投降之後,我共、產、黨所堅持的是離開城市,我們到農村去幫助我們的老百姓們。
自古有雲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與其說是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不如說是老百姓選擇了共、產、黨。
本身來說內戰就是一種不好的事情,而且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很多國、民、黨的軍隊出現了一些消極抗戰的情況。
比如說在當年日軍佔領了華北地區,早已沒有了國、民、黨的大國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是共、產、黨在我淪陷區之內苦苦支撐,才維護了我們老百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