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行所當行
擴展閱讀
跟著別人買股票違法嗎 2025-08-21 13:37:42
股票在哪看股市 2025-08-21 13:36:35
只有買的人是股票價格 2025-08-21 13:35:09

行所當行

發布時間: 2021-09-26 11:17:46

1. 行所當行是什麼意思

行所當行的意思是:寫文章就像行走的雲和流動的水,開始時沒有固定的質地(形式),但是(雲或水)卻常常行走在應該行走的時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時候。

出自於:《文說》,作者:蘇軾。

原文: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

釋義:知道的是,常常在該創作的時候就創作,在該停止的時候就停下來。

(1)行所當行擴展閱讀:

《文說》,通篇用比,短小精悍,僅僅七十餘字,就充分表達了蘇軾自己寫作文章的體會和對文藝的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見。所謂「吾文如萬斛泉源」,意思是說他的文章大都是在「不能不為」的時候,即興會靈感來臨之際寫的。

有了這樣的性格,心中有所感觸和積蓄,就如骨鯁在喉,不吐就會不快,發而為文,也就不免直抒胸臆,坦率自然,因此一下筆就文如泉涌,勢不可擋。所謂「不擇地而出」,是指他的文章信筆抒意,千變萬化,姿態橫生,沒有固定的格式。

2. 行所當行的意思是什麼

行所當行的意思指行動在應當行動的時候,停止在應該停止的時候。就是說寫文章就像行走的雲和流動的水,開始時沒有固定的質地,但是卻常常行走在應該行走的時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時候。

出自於宋代蘇軾《文說》:「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

譯文:所能知道的是,(我的文章)常常是在它應當繼續的時候繼續,在它不能不停的地方停止。



(2)行所當行擴展閱讀

《文說》通篇用比,短小精悍,僅僅七十餘字,就充分表達了蘇軾自己寫作文章的體會和對文藝的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見。所謂「吾文如萬斛泉源」,意思是說他的文章大都是在「不能不為」的時候,即興會靈感來臨之際寫的。

有了這樣的性格,心中有所感觸和積蓄,就如骨鯁在喉,不吐就會不快,發而為文,也就不免直抒胸臆,坦率自然。因此一下筆就文如泉涌,勢不可擋。所謂「不擇地而出」,是指他的文章信筆抒意,千變萬化,姿態橫生,沒有固定的格式。

3.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人生亦是如此是什麼意思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 北宋大文學家蘇拭在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涌,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干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意思:行動在應當行動的時候,停止在應該停止的時候。
就是該做時就做,該停時要停。

4. 行所當行不為己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是什麼意思

行所當行不為己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

行為所應當實行不為己甚,慎之又慎不敢馬上安

5.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人生亦是如此」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出處為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文說》,他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涌,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干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字面上翻譯過來就是在該走的時候走,在不得不停的時候停。
這里蘊含著順其自然,順勢而為的人生哲理。這樣的哲理不僅適用於作文,也適用於人生,提醒我們學會審時度勢,借自然之力,順勢而為。所以說人生亦是如此。

6. 上聯:行所當行,不為己甚; 下聯:是

下聯是慎之又慎,未敢即安。
就是「行所當行,不為己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
評曰:此亦佳聯。前聯說明,無私,方能做到當斷則斷,行所當行;後聯則依邏輯推論,為公,卻須三思而行,權愈大,決策愈難,當如臨深淵。一旦決策已出,行事仍要如履薄冰,即倡導所謂「憂患意識」也。

7.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 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通常是(在我的文思)應該繼續的時候繼續,(在我的文思)不能夠停止的時候停止。

原文:

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

白話譯文:

能夠知曉的,通常是(在我的文思)應該繼續的時候繼續,(在我的文思)不能夠停止的時候停止,就是這樣罷了!別人,即使是像我一樣(有文采)卻不能像我這樣了解自己啊。

出處:出自北宋時代蘇軾的《文說》。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7)行所當行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文說》等。

8. 言所當言,行所當行,

說應該說的話,做應該做的事,超越生死致死如歸的心境,即使到生命消失也改不了.

9. 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所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原文為「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出自蘇軾的《文說》。

一、釋義:我所能知道的原因是,(我)經常在該創作的時候就創作,在該停止的時候就停下來。

二、《文說》原文: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

釋義:我的文章才思如同萬斛水的泉水一樣,經常不自覺的流出,在平地里滔滔的流淌。即使是一日流淌千里,也不是什麼難事。然而等到它遇到山石曲折的路,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賦予不同的形態,這是不能知曉的。

所能夠知曉的是我經常在該創作的時候就創作,該停止的時候就停下來,僅僅就是這樣而已,其他的雖然是我自己,我也不能夠知道。

(9)行所當行擴展閱讀

《文說》的賞析

《文說》一文通篇全文不斷,卻將創作靈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蘇軾的創作靈感一來便滔滔不絕,其實一般人的都是這樣,蘇軾在本文中解釋了順其自然的人生哲理,人生該「有為」便需要行動,該「無為」時只需要順其自然,有時這樣方能一氣呵成。

寫文章的時候常常都是一個詞自己連出很多個詞,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本來不夠清晰的思路寫起來反而清晰了。和人討論問題有時候也有同樣的感覺。何也?

可能是反復思索的過程中,大腦對某個概念進一步加工拓展了,就像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環結構式或者愛因斯坦乘坐光速旅行的思想實驗一樣,人對某一事物反復斟酌思考的過程中腦細胞建立更多的鏈接,對事物的新的模型可能就「涌現」出來了。

所以多讀書、寫感想、討論有利於新的神經鏈接和思維模型的構造。有了新的鏈接和新的模型,當然就可能突然豁然開朗了。

10. 常行於所當行 止於不可不止是什麼意思

意思:在該走的時候走,在不得不停的時候停。

這里蘊含著順其自然,順勢而為的人生哲理.這樣的哲理不僅適用於作文,也適用於人生,提醒我們學會審時度勢,借自然之力,順勢而為。所以說人生亦是如此。

出自: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文說》

原文:「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釋義:我的文采就像有一萬斛水的泉源一樣,(隨時)隨地都會湧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不斷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難。等到它隨著山勢石型彎曲,隨著(遇到的)事物變換形式,卻不能知曉。

能夠知曉的,通常是(在我的文思)應該繼續的時候繼續,(在我的文思)不能夠停止的時候停止,就是這樣罷了!別人,即使是像我一樣(有文采)卻不能像我這樣了解自己啊。

(10)行所當行擴展閱讀:

文說是蘇軾寫的一篇書札。

這篇十分著名的《文說》,通篇用比,短小精悍,僅僅七十餘字,就充分表達了蘇軾自己寫作文章的體會和對文藝的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見。所謂「吾文如萬斛泉源」,就是說他的文章大都是在「不能不為」的時候,即興會靈感來臨之際寫的。

他說:「余性不謹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臟,所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

(《密州倅廳題名記》)有了這樣的性格,心中有所感觸和積蓄,就如骨鯁在喉,不吐就會不快,發而為文,也就不免直抒胸臆,坦率自然,因此一下筆就文如泉涌,勢不可擋。

所謂「不擇地而出」,是指他的文章信筆抒意,千變萬化,姿態橫生,沒有固定的格式。

參考資料網路-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