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安那其主義
擴展閱讀
威廉王子婚禮 2025-08-21 11:47:59
電熱水器電死人幾率 2025-08-21 11:16:46
怎麼看股票哪個基金持有 2025-08-21 10:38:43

安那其主義

發布時間: 2021-09-26 16:22:35

❶ 安那其百科的介紹

安那其網路(Anarchopedia,直譯為「無政府網路」)自稱是「人民的網路全書」(a people's encyclopedia)。它是一個類似於維基網路的採用wiki方式的網路全書,但主要專注於工人運動和工聯主義等內容。

❷ 安其那主義 什麼意思

[英anarchism]無政府主義的舊譯。 胡也頻 《光明在我們的前面》二:「她不滿意他的解釋,她仍然堅持著她的論調:『這只是安那其主義比其他主義更高超的緣故。』」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七》:「 長虹 確不是我,乃是我今年新認識的,意見也有一部分和我相合,而似是安那其主義者。」

❸ **主義是什麼

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1.生活資料(吃穿住行玩樂)按勞分配;2.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互相幫助,剩餘價值歸個人;3.生產資料(地皮工廠勞具資金等)歸勞動者集體所有,而非少數「敢為人先(投機)的優秀民族企業家(資本家)」所有;4.發展目標是消滅社會階級,進而使一切政黨、國家、監獄、法庭成為歷史;5.沒有各種內部戰爭(人類歷史上一切戰爭都是人與人或群體與群體間的矛盾激化導致的);6.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個人道德、物質條件)無限逼近共產主義(每個有意識的生命個體的自由發展是所有生命個體自由發展的前提的社會)這一理想。
ps:現在一些人模🐶樣的三流經濟學家兼二流騙子總是模糊階級概念,製造各種名詞(工薪階級、中產階級)或以「人性(精緻的利己主義)」、「自由市場(必然發展到壟斷)」、「民主自由人權(有💰人或有權人的)」、「慈善(煙霧彈)」、「生產要素中的資本(本質是剩餘價值)」來否定或陰陽怪氣社會主義及其生產關系。注意識別並批判。 還有,真理是不怕辯論的,是越辯越明的。研究一切事物都只需要去看事實,躬身入局,去工廠里看看,去田地里看看,去窮人家看看,去富人家看看,去非洲看看,去歐洲看看。莫要只聽媒體的胡謅,莫要為自身利益而欺騙。

❹ 尼采是無政府主義嗎

是的。
無政府主義
作為一種激進的社念革命運動,無政府主義
(音譯「安那其主義」)代表了人類的某些烏托邦
理想。無政府主義包含眾多分支和流派,它的創
立者是葛德文,其後發展出包括施蒂納的個人主
義無政府主義、蒲魯東的無政府互助主義、巴枯
學的無政府集產主義、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共產
主義以及20世紀初的無政府工團主義等多種形
態。它的基本立場一是社會反抗思想,反對任何
國家形態的壓迫,認為這種壓迫是一種強權,
「安那其」(原意為未經治理的狀態)就是反專制
反強權;二是追求絕對的個人自由,認為人生而
自由,社會沒有任何理由去侵犯一個人的自由,
進而以個人的自由意志實現社會關繫上的普遍平
等。這兩種立場常常被無政府主義者推到極端。
無政府主義思想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介
紹到中國,引起中國知識界的強烈興趣和共鳴。
1903年前後,對無政府主義的介紹還僅僅集中在
俄國虛無黨的暗殺活動,到1907年,劉師培、吳
稚暉等人在東京和巴黎先後出版了《天義》和
《新世紀》兩份以宣揚無政府主義為宗旨的中文刊
物,開啟無政府主義的思想的傳播熱潮。辛亥革
命之後,在師復等人的推動下,眾多室揚無政府
主義的社團組織涌現,影響不斷擴大。五四時期,
無政府主義成為中國政治思想界的主要潮流,不
斷向文化、文學領域擴散和滲透,成為推動新文
學孕育和發展的源泉之一。
無政府主義在新文學孕育、誕生、發展過程
中,不僅是一種思想背景,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

❺ 什麼是安那其主義啊

陳炯明與安那其主義

陳定炎

本文目的是在探討民初時期中國的安那其運動,對陳炯明一生的政治思想與行動有怎麼樣的影響?本文資料一部分是摘譯自作者所撰《陳炯明:安那其主義與聯邦國》(Chen Jiongming: Anarchism and the Federal State)的英文論文。.

國內有關於安那其主義的資料不多,這是因為七十多年前,國民黨開始實行 「黨化教育「,自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開始,國內的人民,包括知識分子,政治領導人員,都遵奉領袖的著作和演講,對其他的政治理論,尤其是安那其主義,知道的已不多。知道的,也大都誤解為恐怖主義,不值一談的。

下文分四段敘述:(1)安那其主義的意義,(2)與安那其人的交往,(3)漳州的試驗,(4)安那其與聯邦。

安那其的意義

安那其主義(Anarchism)通用的名詞是「無政府主義」。根據英文字典里的解釋,有正反兩方面的意義。反面的是社會沒有了政府,成了無天無法的恐怖世界;正面的是社會沒有了政府,人人享有絕對的自由,達到太平康樂的烏托邦(Utopia)世界。無政府主義者厭惡武力干預個人的自由,但是常被指斥為恐怖份子,這是因為其中激烈份子,不惜犧牲個人生命,採取「弱者」對付「強者」的恐怖手段,以反抗政府權威,冀求達到他們崇高的理想。

卡克(John P. Clark)為安那其主義下了一個定義。他列下四項:(1)理想的一個無壓迫性,非權威性的社會,(2)以反對權威性的觀點,對現今社會與其機構的不滿和批評,(3)相信人類有善良的天性,能夠逐步地有顯著的進步,而終達到理想的目的。(4) 有一個改革的策略。這策略必須包括即時進行設立無權威性,分權式(decentralist)的社會機構。 [卡克 1978,13 ]

卡克認為任何政治理論,能具有上述四個條件的,可以說是「完全的安那其主義」(Anarchism in a complete sense). 如果只符合部份的條件,則可說是「有限度的安那其主義」(Anarchism in a limited sense). 美國學者查彼得(Peter Zarrow) 引用卡克的定義,來分析中國民初時期的安那其運動,結論說中國的安那其人在相當限度上,是符合上述的四個條件的。[查彼得 1990,239 ]

清末民初,中國的知識份子很廣泛的受到安那其主義思想的影響。可分為巴黎和華南兩系〔德列克1991,283〕。巴黎系包括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張繼等〔參考陳三井1996〕;華南系則包括劉師復,梁冰弦,陳秋霖等。後為共產黨員的李大釗,也受到安那其主義深切的影響〔查彼得1990,217—18〕。

中國的安那其人在巴黎,廣州,上海,漳州等地出版期刊,叢書,小冊,以傳播其主義。所傳播的,主要為:

(1) 蒲魯東的社會革命論,及私產制度論;克魯泡特金的共產主義,及補充達爾文進化論的互助論;克氏繼居友而作的人生哲學。 (2) 反對種族主義,國家主義,和軍備黷武。(3) 反對剝蝕人權的買賣婚姻而主張自由戀愛。 (4) 強調個人自由,大眾平等,社會有組織沒有階級。 (5) 反對帝國主義,國界壁壘,促進世界大同。 (6)反對麻醉性的宗教,集中人類智慧,充實物理世界。[梁冰弦 1978, 6 ]
早在五四運動(1919)之前,中國的安那其人已參加批評孔子,討論女權,提倡白話文,組織現代化工會等等的先鋒工作。 [查彼得 1990,2;德列克 1991,128 ] 儒家「性本善」的哲學傳統,令中國的安那其人相信人類終可共處於大同的世界裡,所以他們只承認世界只有一個烏托邦(Utopia),『無地球以外的別個!又無他生來世的另一個;要做好就在這一個上做到好!要改良世界就在本街坊內改良!』 [莫紀彭 1997,66 ]

安那其人相信革命的『目的』和革命的『手段』不能分離,這是他們與馬克斯主義者(Marxists)基本歧異之處,雖然兩者的『目標』實是類似的理想社會。[卡克 1978,11-12; 卡達 1978,333-36 ] 安那其人反對以階級斗爭來建立無產階級的社會。他們批評馬克斯主義在革命過程中,要建立一個權威中心,而這種權威中心,正是馬克斯主義本身在理論上要廢除的權力機構。[德列克 1991,9;戴路1964, 278 ]

與安那其人的交往

廣東諮議局議員陳炯明於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之後,潛回家鄉海豐,道經香港時,暗中加入一個暗殺團, 叫『支那暗殺團』。團員共計十二人,未正式加入而參加團活動的,約有十餘人。在辛亥年間,炸斃滿人鳳山將軍,炸傷水師提督李准。團員林冠慈,陳敬岳兩人殉難。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成立,團員以『初志已遂』,議決自行解散,將團章文件,悉皆燒毀。可幸日後有團員發表了兩篇文章,使這暗殺團的秘密活動,不致於完全失傳於世。〔革獻,66:29;廣東辛亥史料1981,81〕。

暗殺團非正式的團長無疑地是劉師復(1884-1915)。劉可以說是中國在清末民初時期安那其主義運動的泰斗。在組織暗殺團前,他曾謀炸李准不遂。廣東光復後,在廣州軍團協會任職,幫助陳炯明解散民軍的工作。師復相信要改革社會,應以個人道德操守為起程點,也就是『以身作則』的意思。師復成立「心社」,「心社」社約有十二條:不吸煙,不飲酒,不賭博,不坐人力車輿,不用僕役,不茹葷(肉食),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不當軍警,不信宗教,不稱姓,不婚姻〔莫紀彭1997,40〕。據梁冰弦的回憶:

炯明與劉師復甚相得。劉在廣州組晦嗚學社,提倡自由社會主義,陳氏極表同情。師復於致力宣傳外,又結合同志為心社,「不作官吏軍人議員」為諸大信條之一。陳氏說:『罪惡的包袱,丟掉固難,肯背起它更難,師復教人丟,讓我背上一輩子吧。』這話的意思就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梁冰弦1951, 11〕
炯明不是完全反對師復『以身作則』來改革社會的辦法,但要走上一較積極的,政治改革的道路,以達到康樂太平的大同社會。

安那其人採取恐怖手段,實違背他們所信仰『目的與手段不能分離』的原則。究竟安那其人是否應該完全拋棄暴力,是安那其人間爭議不休的問題。譬如,俄國著名的托爾斯泰(Tolstoy 1828-1910) 就是其中反對暴力最力的一人 [ 卡達 1978, 320 ] 。一些激烈派分子則認為他們所用的暴力和其受害者,與暴政府殘害千萬民眾相比,實是海中一滴。[高德蔓 1969,107 ] 支那暗殺團團員於辛亥革命成功後,自行解散,顯然的對他們所做的事,並不引以為榮,故不願其事傳聞於後世。

陳炯明與巴黎系安那其泰斗吳稚暉的交情也極好。 吳常對人說:『平生知己僅兩人耳,男的是陳炯明,女的是陳璧君 [汪精衛的妻子] 』。1921年,吳發動勤工儉學,創辦中法大學於法國里昂,得陳炯明撥款十萬元的援助。[莫紀彭 1997, 24 ]

漳州的試驗

陳炯明於1918年8月31日率領粵軍進駐漳州,標榜「護法」,實際想在閩南經過一個時間的整訓,是待機打回廣州,要建設廣東為模範省,以貫徹聯省自治者「先爭取地方自治,後建立聯省政府」的主張。炯明所管轄的區域,包括福建南部的二十六個縣,叫「閩南護法區」。

炯明在漳州兩年的政績,也引起外國人的注意。德國的報紙贊譽漳州是「東方一顆明星,正在放出光芒」〔陳其尤1985,42〕。蘇俄派了代表來訪問。日後廈門的美國領事凱利頓(A.S.Carleton)向美京報告:『陳氏在漳州時,曾施行各種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極佳,結果人民都感滿意。這令中國人看到,事可辦成,不必需要過度辛勞與重稅』。〔美4091,1921。8。31,廈門〕.

一些「左傾」的北大學生,到漳州游覽後,在《北京大學學生周刊》報告,說在漳州所實行的措施,「共產時代當亦不過如此」,並贊美漳州為「閩南的俄羅斯」〔五四期刊1959,525〕。

當時五四運動風靡全國,炯明招致一班『自由社會主義者』,劉師復的舊信徒 (時劉已去世三年)到漳州『刷新教育,編印書報,丕變社會風氣,提高民眾知識,然後就此二十六縣建為一個健全的獨立自治區,予國人以觀感,從而促進全國的革新』。〔梁冰弦1951,12〕

這樣炯明廣泛的展開新文化運動,一時各種新思想,新學理在他統治下的「閩南護法區」里,廣泛的流行傳播。1919年12月1日「閩星半周刊」(下簡稱「閩星」)創刊,每月出版八冊,以陳秋霖為編輯,提倡民主政治,經濟趨向社會主義,推進新文化運動。1920年1月1日,又創辦了「閩星日報」。這兩種刊物有不同的宗旨:「閩星日報」主要是載世界要聞,地方要聞,至於時局問題,地方政俗,「當以誠懇態度悉心批評,期盡指導人群,默化社會之責」。而「閩星」則著力於討論學理,介紹學說,和「閩星日報」分工合作,「相輔而行」〔五四期刊1959,389〕。

炯明為『閩星』寫發刊詞,為『閩星日報』寫發刊宣言。此外還發表了幾篇文章:「不為罪惡的奴隸」,「生活與生趣」,「評康戴兩君論革命的書」,「覆中華女界聯合會函」等。又以「陸安」為筆名在「閩星」發表了五首白話詩:閩星,指南針,東方文明,瀛洲草,和太平洋。可注意的是在當年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中,陳炯明算是最早開始寫白話詩文的人之一。〔參考陳炯明集1998,上冊〕

從陳炯明這些著作里,對於自由,平等,博愛,互助,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觀點,很顯明的表露出受到安那其主義深刻的影響。但是對於宗教信仰,炯明則與安那其人有不同的觀點。在「不為罪惡的奴隸」一文里,炯明贊慕耶蘇基督「是一個講平等、講自由、講博愛 , 講犧牲, 苦行救世的人」。對於基督教,他說:「今日歐美各國能夠這樣強盛,都是百姓有了自由平等,才能發揮各人的才能,來建設國家社會的事業。這個原動力不得不歸功基督教感化力的偉大了。」[ 陳炯明集 1998,上冊, 410-411]

英美兩國的情報里,對炯明常有「布爾什維克將軍」(Bolshevist general)之稱。廈門美國領事報告說一美國傳教士認為陳是一個「社會主義者」(Socialist),但不相信屬於「最激烈派」(most radical type),報告中並附有翻譯劉師復信徒在漳州散發宣傳安那其主義的傳單〔美893。00B/2,1920。4。26,北京;893。00B/4, 1920。4。24,廈門〕。廈門英國領事杜爾士(B. G. Tours)報告,說在4月初,陳炯明在其所創辦的體育競賽運動大會里,散發了大量「布爾什維克」的宣傳單冊(Bolshevist propaganda),並說英美煙草公司駐廈門的經理曾到漳州訪問陳炯明,在陳的辦公室里,看到大堆這類的宣傳資料〔英5330/260,1920。6。4,北京〕。當時蘇俄成立剛兩年多,西方列強對之尚不大了解,存有敵視與恐懼的心理。什麼「布爾什維克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等等對他們是一丘之貉,常一概籠統的叫之為「激烈分子」(Radicals)。

安那其與聯邦

在《中國統一芻議》里,炯明解釋他所建議的『聯治民主制』如下:

何謂聯治民主制。簡言之,即聯鄉治區,聯區治縣,聯縣治省,聯省治國是也。折言之,即全國政治組織,以業治為經,域治為緯,組成五級政制。自鄉治以上,各級構成分子均以區域職業兩種團體為基本單位,其順序則以鄉自治為基礎。由此基礎,層建而上之,則為區、為縣、為省、為國是也。
這里炯明所說的,以鄉自治為基礎,『層建而上』,就是以政權歸於國家組織之最低一層,然後分配而上的觀念。炯明的『鄉』, 與美國早期總統席費生(Jefferson) 的『城鎮』(Jeffersonian township) 一樣,實有其安那其主義『極端分權』(extreme decentralization) 的根源〔洛克1973,56-57〕。炯明的『聯治民主制』,在傳統的區域組織(鄉,區,縣,省,國)里,加以職業性的團體為分治的單位。這個建議可以看到受到安那其泰斗巴枯寧(Bakunin)學說的影響。巴氏曾建議以農,工,科學家,文學家等等各種職業團體,自由聯合為『聯盟集團』(Free federation), 為組織社會的基礎。〔馬斯莫夫1964,298;卡克1978,6〕

炯明日後創議以聯邦制來建國,建亞(亞洲聯邦),再與歐洲聯邦,美洲聯邦組織各國無軍備的『萬國聯邦』。他認為『萬國聯邦』就是人類要踏入「無國界,無種界,無人我界」的「大同世界」,所必須經過的第一步政治組織。

五四時期馬克斯主義者李大釗曾預料美,歐,亞各洲成聯盟,最後更聯合一起,廢除所有種族上與國土上的界限〔查彼得1990,218〕。陳炯明的主張與李大釗的預料在表面上,似無差別。但是主要差異之處是在所採用的『手段』,而不在『目標』。聯邦主義者陳炯明是採用聯邦分權的原理,由下而上,罾次的建立民主聯邦制,這也就是安那其主義『手段』與『目的』不能分離的原則。安那其人認為馬克斯主義的最終『目的』是與安那其主義類似的,但是馬克斯主義者所採用的方法,將無法可以達到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卡克1978,11〕

結語

陳炯明與安那其主義者的交往,深切地影響他一生的操守和政治思想。炯明的私人生活刻苦勤儉,著名教育家美國教授杜威(John Dewey)於1919—1921年間在中國講學兩年後,曾稱贊陳說:「他(指炯明)在一個以做官而得享受豪華生活為報酬的國家裡,過著極度儉朴的生活」。〔中國評論,1:4:195,1921年10月〕

安那其主義與中央集權主義(Centralism)兩者對政府的許可權來說,是各走極端的主張。炯明終身服膺的聯邦分權政制,把政府的權職分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避免集權專橫的局面,實在是一種折衷的辦法。

自清末到現今,中國近代史的敘述是全部注力於『國家主義』,『革命』和『共產主義』。這樣從勝利者的觀點來治理歷史,『聯邦主義』和『安那其主義』便被忽視了。研究陳炯明的生平,可以窺見些在共產主義申延到中國的前夕,聯邦主義與國家主義,安那其主義之間的關聯作用。載路(James Joll) 曾說過:如果歷史家只有興趣於『成者為王』的歷史,過去許多有價值,珍奇的史實,就被忽視了,而引致了狹隘的世界觀。〔艾瑞斯1967,4〕

❻ 什麼是安那其主義(巴金文學創作中)

安那其主義(Anarchism)通用的名詞是「無政府主義」。根據英文字典里的解釋,有正反兩方面的意義。反面的是社會沒有了政府,成了無天無法的恐怖世界;正面的是社會沒有了政府,人人享有絕對的自由,達到太平康樂的烏托邦(Utopia)世界。無政府主義者厭惡武力干預個人的自由,但是常被指斥為恐怖份子,這是因為其中激烈份子,不惜犧牲個人生命,採取「弱者」對付「強者」的恐怖手段,以反抗政府權威,冀求達到他們崇高的理想。

卡克(John P. Clark)為安那其主義下了一個定義。他列下四項:(1)理想的一個無壓迫性,非權威性的社會,(2)以反對權威性的觀點,對現今社會與其機構的不滿和批評,(3)相信人類有善良的天性,能夠逐步地有顯著的進步,而終達到理想的目的。(4) 有一個改革的策略。這策略必須包括即時進行設立無權威性,分權式(decentralist)的社會機構。 [卡克 1978,13 ]

卡克認為任何政治理論,能具有上述四個條件的,可以說是「完全的安那其主義」(Anarchism in a complete sense). 如果只符合部份的條件,則可說是「有限度的安那其主義」(Anarchism in a limited sense). 美國學者查彼得(Peter Zarrow) 引用卡克的定義,來分析中國民初時期的安那其運動,結論說中國的安那其人在相當限度上,是符合上述的四個條件的。[查彼得 1990,239 ]

清末民初,中國的知識份子很廣泛的受到安那其主義思想的影響。可分為巴黎和華南兩系〔德列克1991,283〕。巴黎系包括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張繼等〔參考陳三井1996〕;華南系則包括劉師復,梁冰弦,陳秋霖等。後為共產黨員的李大釗,也受到安那其主義深切的影響〔查彼得1990,217—18〕。

中國的安那其人在巴黎,廣州,上海,漳州等地出版期刊,叢書,小冊,以傳播其主義。所傳播的,主要為:

(1) 蒲魯東的社會革命論,及私產制度論;克魯泡特金的共產主義,及補充達爾文進化論的互助論;克氏繼居友而作的人生哲學。 (2) 反對種族主義,國家主義,和軍備黷武。(3) 反對剝蝕人權的買賣婚姻而主張自由戀愛。 (4) 強調個人自由,大眾平等,社會有組織沒有階級。 (5) 反對帝國主義,國界壁壘,促進世界大同。 (6)反對麻醉性的宗教,集中人類智慧,充實物理世界。[梁冰弦 1978, 6 ]
早在五四運動(1919)之前,中國的安那其人已參加批評孔子,討論女權,提倡白話文,組織現代化工會等等的先鋒工作。 [查彼得 1990,2;德列克 1991,128 ] 儒家「性本善」的哲學傳統,令中國的安那其人相信人類終可共處於大同的世界裡,所以他們只承認世界只有一個烏托邦(Utopia),『無地球以外的別個!又無他生來世的另一個;要做好就在這一個上做到好!要改良世界就在本街坊內改良!』 [莫紀彭 1997,66 ]

安那其人相信革命的『目的』和革命的『手段』不能分離,這是他們與馬克斯主義者(Marxists)基本歧異之處,雖然兩者的『目標』實是類似的理想社會。[卡克 1978,11-12; 卡達 1978,333-36 ] 安那其人反對以階級斗爭來建立無產階級的社會。他們批評馬克斯主義在革命過程中,要建立一個權威中心,而這種權威中心,正是馬克斯主義本身在理論上要廢除的權力機構。[德列克 1991,9;戴路1964, 278 ]

與安那其人的交往

廣東諮議局議員陳炯明於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之後,潛回家鄉海豐,道經香港時,暗中加入一個暗殺團, 叫『支那暗殺團』。團員共計十二人,未正式加入而參加團活動的,約有十餘人。在辛亥年間,炸斃滿人鳳山將軍,炸傷水師提督李准。團員林冠慈,陳敬岳兩人殉難。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成立,團員以『初志已遂』,議決自行解散,將團章文件,悉皆燒毀。可幸日後有團員發表了兩篇文章,使這暗殺團的秘密活動,不致於完全失傳於世。〔革獻,66:29;廣東辛亥史料1981,81〕。

暗殺團非正式的團長無疑地是劉師復(1884-1915)。劉可以說是中國在清末民初時期安那其主義運動的泰斗。在組織暗殺團前,他曾謀炸李准不遂。廣東光復後,在廣州軍團協會任職,幫助陳炯明解散民軍的工作。師復相信要改革社會,應以個人道德操守為起程點,也就是『以身作則』的意思。師復成立「心社」,「心社」社約有十二條:不吸煙,不飲酒,不賭博,不坐人力車輿,不用僕役,不茹葷(肉食),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不當軍警,不信宗教,不稱姓,不婚姻〔莫紀彭1997,40〕。據梁冰弦的回憶:

炯明與劉師復甚相得。劉在廣州組晦嗚學社,提倡自由社會主義,陳氏極表同情。師復於致力宣傳外,又結合同志為心社,「不作官吏軍人議員」為諸大信條之一。陳氏說:『罪惡的包袱,丟掉固難,肯背起它更難,師復教人丟,讓我背上一輩子吧。』這話的意思就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梁冰弦1951, 11〕
炯明不是完全反對師復『以身作則』來改革社會的辦法,但要走上一較積極的,政治改革的道路,以達到康樂太平的大同社會。

安那其人採取恐怖手段,實違背他們所信仰『目的與手段不能分離』的原則。究竟安那其人是否應該完全拋棄暴力,是安那其人間爭議不休的問題。譬如,俄國著名的托爾斯泰(Tolstoy 1828-1910) 就是其中反對暴力最力的一人 [ 卡達 1978, 320 ] 。一些激烈派分子則認為他們所用的暴力和其受害者,與暴政府殘害千萬民眾相比,實是海中一滴。[高德蔓 1969,107 ] 支那暗殺團團員於辛亥革命成功後,自行解散,顯然的對他們所做的事,並不引以為榮,故不願其事傳聞於後世。

陳炯明與巴黎系安那其泰斗吳稚暉的交情也極好。 吳常對人說:『平生知己僅兩人耳,男的是陳炯明,女的是陳璧君 [汪精衛的妻子] 』。1921年,吳發動勤工儉學,創辦中法大學於法國里昂,得陳炯明撥款十萬元的援助。[莫紀彭 1997, 24 ]

漳州的試驗

陳炯明於1918年8月31日率領粵軍進駐漳州,標榜「護法」,實際想在閩南經過一個時間的整訓,是待機打回廣州,要建設廣東為模範省,以貫徹聯省自治者「先爭取地方自治,後建立聯省政府」的主張。炯明所管轄的區域,包括福建南部的二十六個縣,叫「閩南護法區」。

炯明在漳州兩年的政績,也引起外國人的注意。德國的報紙贊譽漳州是「東方一顆明星,正在放出光芒」〔陳其尤1985,42〕。蘇俄派了代表來訪問。日後廈門的美國領事凱利頓(A.S.Carleton)向美京報告:『陳氏在漳州時,曾施行各種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極佳,結果人民都感滿意。這令中國人看到,事可辦成,不必需要過度辛勞與重稅』。〔美4091,1921。8。31,廈門〕.

一些「左傾」的北大學生,到漳州游覽後,在《北京大學學生周刊》報告,說在漳州所實行的措施,「共產時代當亦不過如此」,並贊美漳州為「閩南的俄羅斯」〔五四期刊1959,525〕。

當時五四運動風靡全國,炯明招致一班『自由社會主義者』,劉師復的舊信徒 (時劉已去世三年)到漳州『刷新教育,編印書報,丕變社會風氣,提高民眾知識,然後就此二十六縣建為一個健全的獨立自治區,予國人以觀感,從而促進全國的革新』。〔梁冰弦1951,12〕

這樣炯明廣泛的展開新文化運動,一時各種新思想,新學理在他統治下的「閩南護法區」里,廣泛的流行傳播。1919年12月1日「閩星半周刊」(下簡稱「閩星」)創刊,每月出版八冊,以陳秋霖為編輯,提倡民主政治,經濟趨向社會主義,推進新文化運動。1920年1月1日,又創辦了「閩星日報」。這兩種刊物有不同的宗旨:「閩星日報」主要是載世界要聞,地方要聞,至於時局問題,地方政俗,「當以誠懇態度悉心批評,期盡指導人群,默化社會之責」。而「閩星」則著力於討論學理,介紹學說,和「閩星日報」分工合作,「相輔而行」〔五四期刊1959,389〕。

炯明為『閩星』寫發刊詞,為『閩星日報』寫發刊宣言。此外還發表了幾篇文章:「不為罪惡的奴隸」,「生活與生趣」,「評康戴兩君論革命的書」,「覆中華女界聯合會函」等。又以「陸安」為筆名在「閩星」發表了五首白話詩:閩星,指南針,東方文明,瀛洲草,和太平洋。可注意的是在當年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中,陳炯明算是最早開始寫白話詩文的人之一。〔參考陳炯明集1998,上冊〕

從陳炯明這些著作里,對於自由,平等,博愛,互助,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觀點,很顯明的表露出受到安那其主義深刻的影響。但是對於宗教信仰,炯明則與安那其人有不同的觀點。在「不為罪惡的奴隸」一文里,炯明贊慕耶蘇基督「是一個講平等、講自由、講博愛 , 講犧牲, 苦行救世的人」。對於基督教,他說:「今日歐美各國能夠這樣強盛,都是百姓有了自由平等,才能發揮各人的才能,來建設國家社會的事業。這個原動力不得不歸功基督教感化力的偉大了。」[ 陳炯明集 1998,上冊, 410-411]

英美兩國的情報里,對炯明常有「布爾什維克將軍」(Bolshevist general)之稱。廈門美國領事報告說一美國傳教士認為陳是一個「社會主義者」(Socialist),但不相信屬於「最激烈派」(most radical type),報告中並附有翻譯劉師復信徒在漳州散發宣傳安那其主義的傳單〔美893。00B/2,1920。4。26,北京;893。00B/4, 1920。4。24,廈門〕。廈門英國領事杜爾士(B. G. Tours)報告,說在4月初,陳炯明在其所創辦的體育競賽運動大會里,散發了大量「布爾什維克」的宣傳單冊(Bolshevist propaganda),並說英美煙草公司駐廈門的經理曾到漳州訪問陳炯明,在陳的辦公室里,看到大堆這類的宣傳資料〔英5330/260,1920。6。4,北京〕。當時蘇俄成立剛兩年多,西方列強對之尚不大了解,存有敵視與恐懼的心理。什麼「布爾什維克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等等對他們是一丘之貉,常一概籠統的叫之為「激烈分子」(Radicals)。

安那其與聯邦

在《中國統一芻議》里,炯明解釋他所建議的『聯治民主制』如下:

何謂聯治民主制。簡言之,即聯鄉治區,聯區治縣,聯縣治省,聯省治國是也。折言之,即全國政治組織,以業治為經,域治為緯,組成五級政制。自鄉治以上,各級構成分子均以區域職業兩種團體為基本單位,其順序則以鄉自治為基礎。由此基礎,層建而上之,則為區、為縣、為省、為國是也。
這里炯明所說的,以鄉自治為基礎,『層建而上』,就是以政權歸於國家組織之最低一層,然後分配而上的觀念。炯明的『鄉』, 與美國早期總統席費生(Jefferson) 的『城鎮』(Jeffersonian township) 一樣,實有其安那其主義『極端分權』(extreme decentralization) 的根源〔洛克1973,56-57〕。炯明的『聯治民主制』,在傳統的區域組織(鄉,區,縣,省,國)里,加以職業性的團體為分治的單位。這個建議可以看到受到安那其泰斗巴枯寧(Bakunin)學說的影響。巴氏曾建議以農,工,科學家,文學家等等各種職業團體,自由聯合為『聯盟集團』(Free federation), 為組織社會的基礎。〔馬斯莫夫1964,298;卡克1978,6〕

炯明日後創議以聯邦制來建國,建亞(亞洲聯邦),再與歐洲聯邦,美洲聯邦組織各國無軍備的『萬國聯邦』。他認為『萬國聯邦』就是人類要踏入「無國界,無種界,無人我界」的「大同世界」,所必須經過的第一步政治組織。

五四時期馬克斯主義者李大釗曾預料美,歐,亞各洲成聯盟,最後更聯合一起,廢除所有種族上與國土上的界限〔查彼得1990,218〕。陳炯明的主張與李大釗的預料在表面上,似無差別。但是主要差異之處是在所採用的『手段』,而不在『目標』。聯邦主義者陳炯明是採用聯邦分權的原理,由下而上,罾次的建立民主聯邦制,這也就是安那其主義『手段』與『目的』不能分離的原則。安那其人認為馬克斯主義的最終『目的』是與安那其主義類似的,但是馬克斯主義者所採用的方法,將無法可以達到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卡克1978,11〕

結語

陳炯明與安那其主義者的交往,深切地影響他一生的操守和政治思想。炯明的私人生活刻苦勤儉,著名教育家美國教授杜威(John Dewey)於1919—1921年間在中國講學兩年後,曾稱贊陳說:「他(指炯明)在一個以做官而得享受豪華生活為報酬的國家裡,過著極度儉朴的生活」。〔中國評論,1:4:195,1921年10月〕

安那其主義與中央集權主義(Centralism)兩者對政府的許可權來說,是各走極端的主張。炯明終身服膺的聯邦分權政制,把政府的權職分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避免集權專橫的局面,實在是一種折衷的辦法。

自清末到現今,中國近代史的敘述是全部注力於『國家主義』,『革命』和『共產主義』。這樣從勝利者的觀點來治理歷史,『聯邦主義』和『安那其主義』便被忽視了。研究陳炯明的生平,可以窺見些在共產主義申延到中國的前夕,聯邦主義與國家主義,安那其主義之間的關聯作用。載路(James Joll) 曾說過:如果歷史家只有興趣於『成者為王』的歷史,過去許多有價值,珍奇的史實,就被忽視了,而引致了狹隘的世界觀。〔艾瑞斯1967,4〕

❼ 主義一共分有哪些

神秘主義 :
shén mì zhǔ yì
1.宗教唯心主義的一種世界觀。主張人和神或超自然界直接交往,並從這種交往關系中去領悟宇宙的秘密。 2.指文學藝術上的神秘主義,即強調表現個人難以捉摸的感受、幻象等。 3.指辦事神秘化。

大漢族主義 :
dà hàn zú zhǔ yì
漢族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繫上的表現。國民黨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現為歧視少數民族,限制和剝奪他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權利。建國後,民族壓迫制度已根本廢除,但大漢族主義思想還繼續存在。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
ɡuó jiā lǒnɡ àn zī běn zhǔ yì
資本主義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溶合為一體的資本主義。20世紀初期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發達國家中成為經濟生活中的支配力量。國家政權為壟斷資本服務的主要方式,是對某些企業或產業實行有利於壟斷資本的國有化,或把贏利的國有化企業轉到壟斷集團手中,以及國家運用稅收、信貸、投資、訂貨等手段參與私人壟斷組織經營等。

左傾機會主義 :
zuǒ qīnɡ jī huì zhǔ yì
1.機會主義表現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徵是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的現實可能性,不注意斗爭策略,墮入空想和盲動。

大民族主義 :
dà mín zú zhǔ yì
大民族的剝削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繫上的表現。產生於奴隸社會,以後逐步發展。以本民族人口多,經濟、文化發達而自居,否定其他民族有平等權利。對內壓迫、歧視較小民族,謀取和維護民族特權;對外主張民族擴張,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各個民族對其他較小的民族都可能表現出大民族主義傾向。

利己主義 :
lì jǐ zhǔ yì
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

革命樂觀主義 :
ɡé mìnɡ lè ɡuān zhǔ yì
革命者對革命事業和社會前途的堅定信念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無產階級革命的樂觀主義建立在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基礎上,對共產主義抱必勝信念。

命令主義 :
mìnɡ lìnɡ zhǔ yì
1.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只憑強迫命令的辦法來推行工作的領導作風。是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

悲觀主義 :
bēi ɡuān zhǔ yì
對世界、社會和人生悲觀失望的態度和觀點。與「樂觀主義」相對。認為現實世界充滿苦難和罪惡,人生毫無價值和幸福,從而對現實世界的事物和生活採取悲觀失望的消極態度。

革命浪漫主義 :
ɡé mìnɡ lànɡ màn zhǔ yì
1.無產階級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其特點是在現實的基礎上,用想像和誇張的手法表現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鬥志。

象徵主義 :
xiànɡ zhēnɡ zhǔ yì
1.十九世紀末葉在法國興起的頹廢主義文藝思潮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其理論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要求用晦澀難解的語言刺激感官,產生恍惚迷離的神秘聯想,形成某種"意象",即所謂"象徵"。法國象徵派詩人以馬拉美、魏爾倫等為代表;戲劇方面以梅特林克為代表;美術方面以摩羅為代表。

關門主義 :
ɡuān mén zhǔ yì
1.指拒絕團結其它社會組織、社會力量或拒不接納符合條件的人參加本組織的錯誤傾向。

安那其主義 :
ān nà qí zhǔ yì
1.〔英anarchism]無政府主義的舊譯。

西方馬克思主義 :
xī fānɡ mǎ kè sī zhǔ yì
現代西方哲學流派和思潮之一。主張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其他各種哲學相結合,並以「批判發達資本主義」為主要任務。他們在哲學理論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但在一些觀點上明顯地背離了馬克思主義。

文牘主義 :
wén dú zhǔ yì
1.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高高在上,只滿足於批發公文表格,企圖用公文表格來解決問題。

批判現實主義 :
pī pàn xiàn shí zhǔ yì
歐洲19世紀30年代開始佔主導地位的一種文藝思潮。其作家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為思想武器,揭露和批判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描寫貴族階級的沒落以及資產階級興起與沒落的過程,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義的貴族、資產階級人物形象。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巴爾扎克、司湯達,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等。

革命現實主義 :
ɡé mìnɡ xiàn shí zhǔ yì
1.無產階級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其特點是要求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生活,表現生活,從現實的革命斗爭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地和具體地去描寫現實,通過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的描寫,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本質。

尾巴主義 :
wěi bā zhǔ yì
1.指放棄領導,依從落後意見行事的思想傾向。

自由主義 :
zì yóu zhǔ yì
①19世紀初開始出現的資產階級政治思潮。提倡以私有財產權為核心的個人權利,主張個人活動和發展的完全自由,實際上是奉行金錢的特權和壟斷權。②革命組織中取消思想斗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的錯誤傾向,主要表現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無組織、無紀律等。

拿來主義 :
ná lái zhǔ yì
1.謂吸收外來事物的長處為我所用。

樂利主義 :
lè lì zhǔ yì
1.即功利主義。

寫實主義 :
xiě shí zhǔ yì
1.現實主義的舊譯。

山頭主義 :
shān tóu zhǔ yì
1.一種小團體主義的傾向。

形式主義 :
xínɡ shì zhǔ yì
1.只重形式和現象不管內容和實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國家資本主義 :
ɡuó jiā zī běn zhǔ yì
1.由國家掌握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其性質和作用由國家的性質所決定。在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國家資本主義實際是變相的私人資本主義。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即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家資本主義受工人階級領導和監督是國家對私人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一種形式。

三不主義 :
sān bù zhǔ yì
1.指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辮子。

唯美主義 :
wéi měi zhǔ yì
1.十九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潮。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反對文藝的社會教育作用,美化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頹廢生活。

講壇社會主義 :
jiǎnɡ tán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會主義」作為幌子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19世紀60-70年代起開始在德國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納、施穆勒等多為大學教授,他們在大學講壇上宣揚這一思想,故名。他們主張在不觸動資本家利益的條件下,逐步實現「社會主義」。

未來主義 :
wèi lái zhǔ yì
1.現代文藝思潮之一。1909年義大利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廣泛流行於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布於歐洲各國。以尼采、柏格森哲學為根據,認為未來的藝術應具有"現代感覺",並主張表現藝術家進行創作時的所謂"心境的並發性"。

唯物主義 :
wéi wù zhǔ yì
與「唯心主義」相對。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之一。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質不同的表現形態,精神是物質的產物,物質不依靠精神而獨立存在;人的認識是對事物的反映。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或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現代主義 :
xiàn dài zhǔ yì
也稱「現代派」或「先鋒派」。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方國家出現的各種不同於傳統的文藝思潮與流派的總稱。包括新浪漫主義、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荒誕派等。主張以非理性原則主宰創作過程,開掘人類的內心世界,表現潛意識、夢幻、性本能,以反傳統的姿態標新立異。

人文主義 :
rén wén zhǔ yì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

科學社會主義 :
kē xué shè huì zhǔ yì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是關於階級斗爭,特別是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它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論證了社會主義的勝利和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並提出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整個過渡時期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從而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也叫科學共產主義。

折衷主義 :
shé zhōnɡ zhǔ yì
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及有關理論。其特徵和表現是:把矛盾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把對立雙方調和起來,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許多屬性不加區別地東抽一點,西抽一點,作完全偶然的機械的拼湊;在原則問題上模稜兩可。

客觀唯心主義 :
kè ɡuān wéi xīn zhǔ yì
唯心主義的一個派別,主張有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精神 』或『理』,認為物質世界是這種『精神 』或『理』的體現或產物。

機械唯物主義 :
jī xiè wéi wù zhǔ yì
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盛行於歐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質的和運動的,同時用機械力學原理來解釋一切現象和過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過程歸結為數量增減、位置變更,把運動看作是外力的推動,否認事物運動的內部原因、質的變化和發展的飛躍。也叫機械論。

機會主義 :
jī huì zhǔ yì
工人運動中或無產階級政黨內部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機會主義有兩種。一種是右傾機會主義,其主要特點是犧牲工人階級長遠的、全局的利益,貪圖暫時的、局部的利益,反對革命,以至向反革命勢力投降。一種是『左』傾機會主義,其主要特點是不顧客觀實際的可能性,不注意斗爭的策略,採取盲目的冒險行動。

歷史唯物主義 :
lì shǐ wéi wù zhǔ yì
馬克斯、恩格斯所創立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觀。

空想共產主義 :
kōnɡ xiǎnɡ ɡònɡ chǎn zhǔ yì
常與「空想社會主義」一詞通用。但在有些場合,馬克思、恩格斯曾將這兩個詞加以區別,認為空想共產主義主張實行公有制,空想社會主義則主張保留私有制。

中立主義 :
zhōnɡ lì zhǔ yì
1.某些國家在國際關系中所持的原則和所執行的政策。即保持本國政治獨立、主權完整,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不把自己的領土作為外國的軍事基地,也不對任何國家採取敵對態度。

自然主義 :
zì rán zhǔ yì
19世紀中後期出現在法國的一種創作傾向。著重描寫現實生活的個別現象和瑣碎細節,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實,並企圖用自然科學規律特別是生物學規律解釋人和社會。代表作家有龔古爾兄弟。左拉的作品中也有較多的自然主義成分。

資產階級社會主義 :
zī chǎn jiē jí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會主義為自我標榜,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思潮。產生於19世紀上半葉,以蒲魯東等為主要代表。反對工人進行政治斗爭,主張用一些不觸動資本主義基礎的點滴改良來消除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弊病。

新三民主義 :
xīn sān mín zhǔ yì
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確立的政治主張,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義。主要內容是:(1)民族主義。從原來的排滿發展到反帝,提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權主義。提出「五權分立」的原則,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義。提出了「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和「節制資本」兩大原則。新三民主義在中國民主革命階段曾起過巨大的作用。

唯心主義 :
wéi xīn zhǔ yì
與「唯物主義」相對。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之一。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產物或表現,精神決定物質;人的認識是先天就有的或在頭腦中自己產生的。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宗派主義 :
zōnɡ pai zhǔ yì
搞小圈子、小派別,拉攏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為重的思想和行為。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也是宗派主義。宗派主義破壞革命隊伍的團結和統一,阻礙黨的路線的貫徹執行,危害極大。

虛無主義 :
xū wú zhǔ yì
哲學上指盲目否定人類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傾向或社會思潮。有時也指沒落階級悲觀厭世的頹廢思想。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xínɡ ér shànɡ xué wéi wù zhǔ yì
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即形而上學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學學說。其特點是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認為運動只有數量增減和場所變更,事物變化的原因在於外力推動;認識是人直觀的機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動機在社會歷史中起決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義 :
xīn mín zhǔ zhǔ yì
關於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理論。詳「民主主義」(65頁)。

官僚資本主義 :
ɡuān liáo zī běn zhǔ yì
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主觀主義 :
zhǔ ɡuān zhǔ yì
一切從主觀出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其出發點包括感情、願望、想像、意志、經驗、本本等主觀因素。有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類。特點是只憑主觀,無視客觀,不聽群眾意見,不作調查研究,主觀與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

存在主義 :
cún zài zhǔ yì
現代西方哲學學說和流派之一。把存在當作哲學的對象,認為個人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發點。代表人物有海德格爾、薩特等。這一學說對現代西方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文藝方面,影響很大。

法國唯物主義 :
fǎ ɡuó wéi wù zhǔ yì
也稱「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他們反對封建統治,提出徹底的無神論思想,肯定物質世界自身的存在,是當時西歐最進步的哲學。但他們的唯物主義基本上是機械論的和形而上學的。

歐洲共產主義 :
ōu zhōu ɡònɡ chǎn zhǔ yì
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思潮。主張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不應該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但不提無產階級專政,主張實行多黨制。同時強調,要嚴格尊重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的獨立自主,各黨之間應完全平等。

蒙昧主義 :
ménɡ mèi zhǔ yì
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貶低和抹殺人類理性思維能力,否定科學知識,主張人類社會應回復到原始的蒙昧狀態,因而是一種反理性、反科學的觀點和思潮。

反對本本主義 :
fǎn ì běn běn zhǔ yì
毛澤東1930年5月為反對紅軍中的教條主義而寫。原名《調查工作》。編入《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從認識論高度第一次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的論斷。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線」的概念。強調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原則。

帝國主義 :
dì ɡuó zhǔ yì
也稱「壟斷資本主義」。壟斷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列寧揭示其有五個基本特徵:(1)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2)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溶合為金融資本,在此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3)資本輸出;(4)形成國際壟斷同盟;(5)列強已把世界領土瓜分完畢。其中壟斷代替自由競爭是根本的經濟特徵。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此後,國家壟斷組織與國際性國家壟斷同盟有重大發展。壟斷的統治決定了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如生產技術的壟斷、食利階層的增加、食利國的形成、國民經濟軍事化和霸權主義、工人貴族的形成等,從而激化了它與無產階級以及第三世界的矛盾。同時,壟斷的統治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生產、管理和資本的高度現代化和社會化,為向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過渡准備了條件。因此,帝國主義又是垂死的資本主義。

抽象主義 :
chōu xiànɡ zhǔ yì
20世紀初產生於西方國家的美術流派。他們反對用具體形象反映現實,主張以色彩、線條、形狀等抽象形式來表現藝術家的主觀心靈。一般分為兩大體系:一為幾何抽象,即畫面運用抽象的幾何形體或線條構成。代表人物有俄國的馬列維奇、荷蘭的蒙德里安。一為抒情抽象,用色彩、線條、各類形體的構成直接抒發感情。代表人物有俄國的康定斯基。

赤鐵主義 :
chì tiě zhǔ yì
1.舊指用暴力進行政治斗爭的主張。

本位主義 :
běn wèi zhǔ yì
為自己所在的小單位打算而不顧整體利益的思想作風。

棒喝主義 :
bànɡ hē zhǔ yì
1.即法西斯主義。因"法西斯"一詞在義大利語和拉丁語中與古羅馬的"束棒"、"權標"有關,故亦譯為"棒喝主義"。

愛國主義 :
ài ɡuó zhǔ yì
指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思想。

地方民族主義 :
dì fānɡ mín zú zhǔ yì
曾稱「狹隘民族主義」。多民族國家內,少數民族中的剝削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繫上的表現。是一種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義。

法西斯主義 :
fǎ xī sī zhǔ yì
一種最反動最野蠻的獨裁製度和思想體系。對內實行恐怖統治,對外實行武力侵略和民族壓迫。起源於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

共產主義 :
ɡònɡ chǎn zhǔ yì
①指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參看〖科學社會主義〗。②人類最理想的社會制度。它在發展上分兩個階段,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是共產主義。通常所說的共產主義,指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滅了三大差別,實行共產主義公有制,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古典主義 :
ɡǔ diǎn zhǔ yì
西歐文學藝術上的一個流派,盛行於17世紀,延續到18世紀後期。主要特點是模仿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形式,尊重傳統,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簡潔,表現出反宗教權威的精神。但由於模擬多,創造少,不能反映現實。

封建主義 :
fēnɡ jiàn zhǔ yì
一種社會制度,它的基礎是地主佔有土地,剝削農民。參看〖封建社會〗。

分散主義 :
fēn sàn zhǔ yì
1.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的一種無組織、無紀律的錯誤傾向。其表現是不尊重中央或上級的決定,不願意接受組織的統一領導和監督。

托洛茨基主義 :
tuō luò cí jī zhǔ yì
20世紀初在俄國工人運動中出現的反對列寧主義的機會主義。以托洛茨基為代表。否認農民的革命作用,主張跳過民主革命階段而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認為單獨一個國家是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

實用主義 :
shí yònɡ zhǔ yì
現代西方哲學學說和流派之一。認為存在就是有用,把知識當作適應環境的工具,把真理等同於「有用」。主要代表有詹姆斯和杜威等。實用主義曾被胡適介紹到中國,在當時有一定影響。

馬列主義 :
mǎ liè zhǔ yì
1.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簡稱。

人道主義 :
rén dào zhǔ yì
關於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的思潮和理論。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義。在反封建中起過巨大的進步作用。法國第一部憲法的序言《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宣言書。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超階級、超時代的抽象人性論,其追求的社會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它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逐漸失去進步的歷史作用。馬克思主義重視人的地位和價值,把實現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為奮斗目標,是革命的人道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xínɡ ér shànɡ xué wéi wù zhǔ yì
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即形而上學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學學說。其特點是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認為運動只有數量增減和場所變更,事物變化的原因在於外力推動;認識是人直觀的機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動機在社會歷史中起決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重要作用。

種族主義 :
zhǒnɡ zú zhǔ yì
剝削階級用種族作為區分人類優劣標準的一種理論。認為種族有優劣之分,「高等種族」應統治「低等種族」。是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的根源,直接為殖民侵略和擴張政策服務。

經濟主義 :
jīnɡ jì zhǔ yì
以追求眼前經濟利益為特徵的機會主義思潮。產生於19世紀末。認為無產階級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經濟斗爭,反對進行推翻資產階級制度的斗爭,否認建立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要性。

社會達爾文主義 :
shè huì dá ěr wén zhǔ yì
用生物界自然選擇和生存競爭規律來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認為社會機體同生物有機體的變化過程以及進化規律相似,人類歷史就是生存斗爭、適者生存的歷史,人類同生物一樣有優等劣等之分,社會的不平等和階級的劃分是因為個人的天賦不同。

門羅主義 :
mén luó zhǔ yì
美國總統門羅提出的一項外交政策原則。1823年12月,門羅在致國會咨文中提出。它可以用一句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來概括,其實質是要使美洲成為美國的勢力范圍。

❽ 安·杜爾哥提出了哪些觀點

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1727—1781年)是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重農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身於貴族家庭,早年在巴黎受神學教育,當過修道院院士和名譽副院長。1751年放棄神職從政,1761—1774年任利莫日州州長,他實行的稅制改革等政策受到社會的贊譽。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後,他出任海軍大臣。在任職內他推行重農主義政策,建立國內的穀物自由貿易,實行以賦稅代徭役的制度,規定特權階級必須納稅,取消酒類專營,廢除行會制度等。這些改革措施遭到貴族激烈地反對,1776年5月杜爾哥被迫離職。此後,他脫離政治專心從事學術研究。1781年3月在巴黎去世。

杜爾哥的主要經濟著作是《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

杜爾哥雖未參加重農學派,但他完全贊同魁奈的經濟學說並做了重要的發展。他接受將社會劃分為三個階級的觀點,進一步把其中的生產階級和不生產階級劃分為企業家和工人兩部分。企業家是大量資本的所有者,通過投資經營賺取利潤。工人一無所有,只能靠出賣勞動,掙得工資為生。並認為自由競爭使工資只限於維持工人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他還描述了雇傭工人產生的過程,認為他們是在不能再佔有主要生產資料——土地的情況下出現的。他對「純產品」學說也做了重要發展,魁奈把「純產品」說成是自然的恩賜。杜爾哥雖然接受自然恩賜的提法,但做了進一步解釋,他強調這是自然對勞動的賜予,不是對土地經營者投資的賜予。他指出土地離開了勞動便不能生產任何東西,自然力只有與勞動結合才能生產出「純產品」。在他看來,農業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自然生產力,使得農業勞動者在生產中能夠生產出大於自己所必需的產品。杜爾哥根據自己對「純產品」的源泉的看法,認為土地所有者對「純產品」的佔有,就是對別人勞動成果的佔有。他不像魁奈等人那樣認為地租是土地即自然的賜予,而認為地租是法權的表現,是土地私有權的結果。由此,「純產品」實際上被看做勞動生產物中被地主階級佔有的剩餘勞動產品。他沒有正確的價值理論,因而還沒有把「純產品」歸結為剩餘價值。杜爾哥把重農主義體系發展到了高峰,脫掉了封建外衣,顯示出了其資本主義的本質。杜爾哥主張商品的價值由商品的所有者對商品能滿足慾望的效用評價來決定,即提出了主觀效用價值論。這一論點,使他成為邊際效用價值論最早的思想先驅之一。

杜爾哥重農主義學說的發展,特別表現在他的工資理論上。魁奈已經指出勞動者的工資只限於維持他們最低生活必須的資料。但是,在魁奈的理論體系中,「勞動者」概念含混不清,並且,他也沒有對工資決定的原因進行分析。杜爾哥在這兩方面都彌補了魁奈的缺陷:首先,他明確了什麼是「勞動者」。他認為,除了能把自己的勞動出賣給別人之外就一無所有的普通工人是「勞動者」。這就是說,他已經理解到工人是同生產資料相分離了的生產者。其次,他說明了工資水平是怎樣決定的。他從自由競爭的原則來分析,認為在僱傭勞動者供過於求的情況下,資本家有一大群工人可供選擇,必然會優先選用那些要價最低的人。這樣就使工人之間引起競爭,工人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工資而受雇於人,從而降低了工資水平。這樣,工人的工資就只限於為維持他的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杜爾哥在社會階級結構分析上也發展了重農學派的理論。他在魁奈所劃分生產階級、不生產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等三個階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把生產階級劃分為工業工人和工業資本家。他對社會階級的這種劃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雇傭工人和資本家兩大階級的情況。他闡明了資產階級是一個依靠資本剝削工人勞動的階級,而工人則是除了能夠把他的勞動出賣給別人以外就一無所有的被剝削階級。杜爾哥在對社會階級結構作做進一步深入分析時,又比較正確地闡明了無產階級產生的歷史條件。他認為,雇傭工人只是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時才產生的。然而,他把沒有佔有土地的整個農業階級和工業階級都看做是受土地所有者僱傭的階級,按照這種說法,租地農業資本家和工業資本家都包括在被僱傭的階級中了。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杜爾哥還詳細地考察了資本的五種使用方式:買進田產、租用土地、從事工業生產、經營商業和放債。同時,他相當完備地劃分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收入:工資、利潤、利息和地租。而且他認為利潤和利息都是農產品的一部分,利息是出賣貨幣使用權的收入,正如出賣土地使用權收取地租一樣。由於杜爾哥沒有正確的勞動價值論作基礎,只把農業看成是財富的惟一源泉,所以,他不能真正理解資本主義的性質,也不可能把剩餘價值看做為一個獨立的經濟范疇。

杜爾哥作為重農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除了在理論方面的發展外,還通過社會改革的實踐,來貫徹重農學派的政策主張。他曾提出了實行土地單一稅、取消對糧食貿易的限制、廢除農民的徭役、取消中世紀行會組織等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的經濟主張。

❾ 哲學史上有哪些安那其主義者他們都有哪些著作

麥克斯·施蒂納《自我及所有》

主張「個人便是社會的本質」。他主張利己主義和一種形式的非道德主義,個人只有在切及他們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才會聯合起來成為「利己主義者們的組織」。

至於其他,中文關於這方面的研究較少,所以中文版相關著作不多,你可以去這個英文網查看(點擊進入),裡面從古至今的相關著作都有,切記學習一個「主義」時,要保留積極向上的健康價值觀

❿ 什麼是"安那其主義者"

無政府主義,又譯作安那其主義,是一系列政治哲學思想。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自由及廢除政府當局與所有的政府管理機構。

英語中的無政府主義「Anarchism」源於希臘語單詞「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沒有統治者。所以被翻譯成中文時,根據這一最基本的特徵譯成「無政府主義」,也有文獻音譯為「安那其主義」。

無政府主義包含了眾多哲學體系和社會運動實踐。它的基本立場是反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統治和權威,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訴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會上或經濟上的任何獨裁統治關系。

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

(10)安那其主義擴展閱讀:

起源:

在信史前的狩獵時代,人類主要自發地以大家庭的形式聚居;沒有所謂政府和國家,只有小規模的財富積累和勞動分工,也沒有法令和統治者。無政府主義者主張這段時期為原始的無政府狀態。

有人認為可以從道家聖人老子、莊子的作品發現無政府主義的宗旨,例如「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無政府主義傾向也可以溯源至古代希臘哲學家的觀點,比如斯多葛派哲學創始人芝諾,還有阿瑞斯提普斯,他說智者不應該為政府放棄自己的自由。之後的社會運動參與者包括中世紀的自由人(Freien Geistes)、再洗禮派教徒、英格蘭的掘地者(Diggers)和激進者(Ranters)團體,也都被認為具有無政府主義的概念。

最早的「無政府」的使用出現在前467年埃斯庫羅斯的戲劇《七將攻忒拜》。其中,安提戈涅公主的哥哥波呂尼刻斯參與攻打忒拜,統治者因此禁止埋葬波呂尼刻斯的屍體作為懲罰,安提戈涅公開拒絕接受禁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政府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