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前後四大須生都沒有麒麟童
四大須生
京劇第三代的老生演員。隨著時間推移,「四大須生」的說法也有所變化。
20世紀20年代,最初的「四大須生」是指:余叔岩、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簡稱為余、馬、言、高。其後高因嗓敗,退出舞台。譚富英崛起,「四大須生」又演變為:余、馬、言、譚(富英)。至40與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相繼成名,具有全國影響,「四大須生」即為馬、譚、楊、奚,直迄今日。
南麒、北馬、關東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馬連良,東北三省的唐韻笙,都是以做工老生聞名全國的京劇演員。其表演風格不同,各具特色,社會上習稱「南麒、北馬、關東唐」,以表示對他們表演藝術的贊譽。
2. 請問專家們,京劇名家趙麟童與麒麟童是否是同一個人謝謝!
趙麟童、小麟童都是周信芳大師(麒麟童)的私淑弟子,所謂私淑,就是沒有正式拜師的意思。麒麟童藝名的來歷,網上隨便一搜就知道了,我就不敲字了,呵呵
3. 麒麟童是誰是誰
京劇老生名家周信芳。他七歲登台唱戲,始叫「七齡童」,後「麒麟童」就成了他的藝名。他倒倉(即青春期變聲)後,聲音沙啞,由此創立了「麒派」,老生行有「南麒北馬關外唐」,依次指的是麒麟童、馬連良、唐韻笙,可見他的藝術造詣之高。其代表作《四進士》曾拍攝成電影。
4. 麒麟童的妻子
裘麗琳 故居的女主人——周夫人裘麗琳女士是昔日上海灘大名鼎鼎的裘天寶銀樓老闆裘家三小姐。早年她和「戲子」麒麟童相識相戀之時,因為兩家門第相差懸殊,裘家與周家雙方家長都不贊成。
5. 周信芳為什麼叫麒麟童,有什麼特殊含義么
周信芳七嵗登台演出,藝名七齡童.
成名後改為諧音,麒麟童.
6. 「麒麟童」是誰的藝名﹖
周信芳藝名麒麟童。周信芳(1895~1975)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名士楚,字信芳。浙江慈城人,1895年1月14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區)。
7. 麒麟童的藝名由來
周信芳的藝名為什麼叫麒麟童呢?1904年,周信芳當時剛滿10歲,頭一回跟戲班子到上海演出,在丹桂第一台唱娃娃生。由於周信芳是7歲開始登台的,所以當時的藝名就叫七齡童。演出的第一夜,前台照例要請一位善於書法的老先生來寫海報。那位老先生是上海人,北京話的「七齡童」和上海話的「麒麟童」發音十分相似,他聽了前台管事報的藝名,以為周信芳的藝名是叫麒麟童,大筆一揮,寫好海報,馬上就貼出去了。
第二天,《申報》和《時報》上都登出麒麟童昨夜演出成功的消息。這樣,班主才知道海報上的藝名寫錯了,又請人重新寫了海報貼了出去,但到當夜晚開鑼的時候,有不少觀眾要求退票,說他們買了票是來看麒麟童,而不是來看七齡童。這么一來,戲班只好將錯就錯,把周信芳的藝名改為麒麟童了。
8. 麒麟童是誰是誰
京劇老生名家周信芳。他七歲登台唱戲,始叫「七齡童」,後「麒麟童」就成了他的藝名。他倒倉(即青春期變聲)後,聲音沙啞,由此創立了「麒派」,老生行有「南麒北馬關外唐」,依次指的是麒麟童、馬連良、唐韻笙,可見他的藝術造詣之高。其代表作《四進士》曾拍攝成電影。
9. 麒麟童周信芳師承誰
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後,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
10. 麒麟童的人物生平
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
後,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1909年,周信芳到俄羅斯巡迴演出,可能是最早出國表演的京劇演員之一。他曾編演《民國花》、《宋教仁》等時裝京劇(京劇現代戲)。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梅蘭芳、程硯秋等幾位戲曲界代表,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了開國大典。
1950年起歷任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處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兼華東京劇實驗學校校長(1951年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4年起,連任3屆)、上海京劇院院長(1955年起,創院院長)等公職,並參加中國共產黨。
1960年代後,他與當權派產生種種意見上的分歧,他編演的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楊立貝》未獲准上演,他做上海京劇院院長,指斥江青動員全院人力物力排演實驗性的「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是勞民傷材,反應時事的新戲(新編古裝京劇《海瑞上疏》)更成為他的罪狀書。
周信芳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清算,1968年3月24日被捕入獄;一年後被軟禁在家中,直到1975年心臟病發逝世。直到死後始獲得平反,1978年8月16日在上海舉行了周信芳的國葬儀式。骨灰供奉於上海龍華革命公墓,後與第二任妻子裘麗琳合葬。裘麗琳在1968年先他而去,兒子周少麟被關在監獄里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