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韜光養晦 厚積薄發 這幾個字怎麼讀
韜光養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厚積薄發:hòu jī bó fā
2. 韜光養晦怎麼讀
韜光養晦的讀音是tāo guāng yǎng huì。
釋義: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處:《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近義詞
一、韞匵藏珠 [ yùn dú cáng zhū ]
釋義: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隱退。
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二、閉門不出 [ bì mén bù chū ]
釋義:關起門來不外出,指杜絕與外界交往。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史弼傳》:「荊竟歸田裡,稱病閉門不出。」
例句:他總是閉門不出。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指與外界不交往。
反義詞
鋒芒畢露[ fēng máng bì lù ]
釋義:畢露:完全顯露。銳氣和才華全都顯露出來。多指人好表現自己。
出處:華而實《漢衣冠》二:「黃熙胤奉承地解釋,想借著師友淵源、故舊情誼來籠絡這位鋒芒畢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將。」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指人好表現自己。
3. 」韜光養晦」是什麼意思發音是什麼
韜光養晦 tāoguāngyǎnghuì
解 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韜光養晦的意思,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它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韜光養晦還包括謙卑的意思,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易經謙卦說:謙卑是指人因為虛心所以能進入對方的心,被別人接納。而在溝通時彼此接納是很重要的,因此謙卑作為一種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謙卑,就不能夠被別人接納。不被別人接納你就無法與別人溝通,無法與別人溝通你就什麼事也別想做!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謙卑、互相尊重,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很好,大家團結一致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韜光養晦不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一個甘願處於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人在領導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務他人。而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終常常被降到卑賤的地步。所以說,謙卑對一個人很重要。
出 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用 法 :並列式;是兩個小的動賓結構式合成的。整個詞一般是做謂語的。
近義詞 韜光晦跡.
4. 韜光養晦怎麼讀
一、讀音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二、意思
韜光養晦,指的是隱藏鋒芒,不使外露,同時,通過修身養性等方式,修繕自己的不足之處,提升內在的修養。所以,人到中年,在碰到的問題的時候,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隱藏自己的才華,等待時機復出,是非常有必要的。於是,有人就把這種韜光養晦的方法,成為「狡猾」。其實,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狡猾,而是一種為人處世中有一定高度的修養。
三、怎麼做到韜光養晦
1、要懂得低調做人
低調做人以利於冷靜觀察,縝密思考,進而統攬全局,謀劃未來,是一種戰略行為模式。人到中年,低調,是一種美德,同時還是一種為人處世中以退為攻的典型交際模式。低調的人,能看清場面的復雜狀態,能收斂自己的內心的鋒芒和火焰,等別人用盡招數的時候,你再出手解決問題,自然受到擒來。
2、要懂得勝不驕敗不餒
韜光養晦的精華,是養晦,是通過修身養性的方式,修繕自己內心的不足,從而成為強有力的實力派。而一個人,在勝利的時候,往往也是自己最驕傲的時候,這時候,容易暴露鋒芒,讓自己露出缺陷,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而當一個人失敗的時候,也是自己傷口最大的時候,這時候,如果你四處訴苦,必然讓自己成為別人厭惡的對象,從而讓自己的不足最大化。
3、要懂得卧薪嘗膽,厚積薄發
韜光養晦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韜光養晦最終的目的,是厚積薄發。所以,當一個人陷入困境的時候,一定要懂得修煉自己內心的城府,提高自己實力和才能,才能抵禦塵世的種種風霜,從而讓自己實現有所作為,乃至大有作為的目標。
5. 韜光養晦的讀音
韜光養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解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6. 韜光養晦怎麼讀音
你好。[韜光養晦] tāo-guāng-yǎng-huì 隱匿光彩、才華,收斂鋒芒、蹤跡,不使外露。
7. 韜光養晦的標准讀音及標准含意
韜光養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 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 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用 法 :並列式;是兩個小的動賓結構式合成的。整個詞一般是做謂語的。
近義詞 韜光晦跡
反義詞 鋒芒畢露
韜光養晦的意思,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它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都處在一種競爭狀態,為了維續生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在自然界中,當相對弱小的動物受到強大對手的攻擊時它往往會以假死來蒙騙敵人、保護自己。同樣,韜光養晦實際上也是一種類似假死的行為,人類社會和動物界一樣處在競爭的狀態,由於人比動物更聰明,這種競爭也更加復雜和殘酷!
在人類社會的生存競爭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往高處爬,這過程要犧牲許許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當這種生存競爭經歷過一次較大的動盪之後,社會會走向有序化和規范化,社會或者國家的組織秩序、尊卑貴賤也都已經確立下來,按理說至此天下就該太平無事了,可是問題的復雜性在於這種生存競爭的延續性和永恆性,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雖然大權在握,但是因為擔心周圍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下馬,故時時充滿恐懼、沒有安全感!他們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對自己構成危協!如果他發現目標,就會展開清洗,這種流血事件在歷史上舉不勝舉。
比如說,曹操就是一個極其多疑而沒有安全感的人,為了防止別人暗殺自己,他連給他蓋被的侍衛也殺了,且說:「吾夢中好殺人!」可見在古代和帝王權貴相處的危險性,難怪古書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說,真的一點都不為過。由於帝王權貴缺乏安全感,生性好疑,常好殺人!在其身邊相對弱小的群體為了保護自己,韜光養晦這種生存藝術就誕生了。
實現韜光養晦的要旨在於:實施對象沒有安全感、怕人謀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誠和善意;實施對象怕有人威脅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態度;實施對象害怕失去權威,就向他表達最大的敬畏與尊崇!當你成功地讓實施對象相信你的這種意圖,你就是一個成功地掌握韜光養晦這種藝術的人。
如果說弱勢群體為了保護自己有向強勢群體示弱的必要,強勢群體何必韜光養晦呢?這裡面也有很多奧妙。一般來說,強勢群體大權在握,處在比較顯眼的位置。這樣,他受人關注的就必然多,所要應付的事情也必然多。這樣,會讓他把許多的精力分散在與人周旋、應付上。一個人如果沒有安靜思考的時間,長期處在顯眼的位置指揮、領導、周旋、應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識、智慧,都會受到虧損!這就要求處在領導位置的人,避開眾人的焦點,避開不必要的繁雜事物,回到比較隱蔽的位置。這樣的位置有助於人修身養心、恢復精力;有助於人們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拓展自己心靈的空間,強大自己靈魂的力量。這樣,當人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會獲得足夠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對。所以,強勢群體也常常會運用「韜光養晦」這種生存策略。只不過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運用韜光養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樣。
韜光養晦還包括謙卑的意思,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易經謙卦說:謙卑是指人因為虛心所以能進入對方的心,被別人接納。而在溝通時彼此接納是很重要的,因此謙卑作為一種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謙卑,就不能夠被別人接納。不被別人接納你就無法與別人溝通,無法與別人溝通你就什麼事也別想做!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謙卑、互相尊重,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很好,大家團結一致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韜光養晦不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一個甘願處於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人在領導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務他人。而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終常常被降到卑賤的地步。所以說,謙卑對一個人很重要
8. 韜光養晦,這4個字怎麼讀,意思是什麼
主要是隱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漢語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它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9. 韜光養晦讀音是什麼
讀音是:[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韜光養晦
【解釋】: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近義詞】韞匵藏珠、閉門不出、韜光用晦、韜光晦跡、養晦韜光、杜門不出、韜匱藏珠
【反義詞】鋒芒畢露
(9)韜光養晦怎麼讀擴展閱讀
1、韜光養晦的近義詞
杜門不出
【解釋】:關閉門戶,不外出與人交往接觸。
【出自】:清·王鳴盛《蛾術編·說人八》:「及黨事起,[鄭康成]乃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錮,隨隱修經業,杜門不出。」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
2、韜光養晦的反義詞
鋒芒畢露
【解釋】:畢露:完全顯露。銳氣和才華全都顯露出來。多指人好表現自己。
【出自】:華而實《漢衣冠》二:「黃熙胤奉承地解釋,想借著師友淵源、故舊情誼來籠絡這位鋒芒畢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將。」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指人好表現自己
10. 韜光養晦 拼音應該是這么讀呢
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 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 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近義詞 韜光晦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