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有哪些比較有名的獨立(Indie)音樂
mono..更應該是後謠
"日本都知道"那豈不是indie成major了?我聽的日本音樂是真的不多
2. 求一些好聽的歐美indie音樂
Gregory & The Hawk《Moenie And Kitchi》
http://www.songtaste.com/album/164544
這張不錯,有點少女情懷..
Acid House Kings《Mondays Are Like Tuesdays And Tuesdays Are like Wednesdays》
http://www.songtaste.com/album/128376
這張屬於清新小調的獨立,很陽光..
Owl City《Of June》
http://www.songtaste.com/user/album/a42426
這張EP是Owl City的第一張作品,沒的說,很棒.
3. 獨立音樂的介紹
音樂領域中,獨立音樂(Independent Music,簡稱Indie music或Indie),或稱硬地音樂,用來描述有別於主流商業唱片廠牌所製作的音樂。顧名思義,獨立音樂的製作過程獨立自主,從錄音到出版都由音樂家獨力完成。獨立(Indie)一詞可用以形容其他音樂類型,如獨立搖滾。 雖然許多獨立音樂家的風格無法清楚界定,因而歸類到不同的音樂類型,但獨立音樂 (Indie)在一般說法上或音樂評論中依舊視為一種音樂類型,包括那些非獨立製作的音樂。獨立音樂不是一個單獨的音樂風格,應該是跟其它音樂風格相結合的詞彙。獨立音樂分為:獨立流行、獨立電子、獨立搖滾、獨立民謠。
4. 獨立音樂和獨立音樂人
我和你說一下我自己的理解吧,希望你能看懂。
獨立音樂首先是追求音樂追求獨立的,算是搖滾的一種延伸,主要和現在主流的流行音樂相區別。
光說概念可能不容易懂,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比如說周傑倫,是流行音樂人不是獨立音樂人,他以音樂為職業,有唱片公司支持,音樂從編曲、填詞到錄制、宣傳發行都有專業的團隊打造。他和他的公司通過他的音樂來獲取商業利潤,他的專輯的發行、演唱的舉辦都帶來巨大的商業收益。大部分人都知道並喜歡他的音樂。這是流行音樂,音樂的一切都與商業息息相關。
再比如酒吧的駐唱歌手唱著自己創作的音樂,他們就是獨立音樂人,唱的就是獨立音樂。
獨立音樂,以崔健的《一無所有》為例,通俗的說,就是一個或一群熱愛音樂的人堅持自己的音樂理念,表達自己的一些情感、見聞、生活、瑣事等而創作的音樂,從編曲、填詞到錄制、宣傳等一系列過程都是靠他們自己來完成,不依靠唱片公司,也沒有專業人幫助他們宣傳造勢,而他們的音樂創作也因此不受商業因素影響而是有他們自主決定,更真實自由。這些人不像流行音樂人那樣與唱片公司簽約,他們很少有人是獨靠音樂生活的,他們可能另有工作,專輯的發行、演唱會的舉辦等可能不僅賺不到錢反而要自己出錢倒貼。他們有著和職業歌手一樣認真的音樂態度,不為他人喜好改變自己的風格和態度,拒絕華麗的包裝,拒絕隨波逐流。這樣的人,以崔健為例,就是獨立音樂人,他也是中國內地第一個真正具有獨立精神並傳唱出來的音樂人。當然,當喜歡聽他們的歌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音樂足以帶來收益時,也會有唱片公司與其簽約,但簽約後對於音樂的走向的自主權還是有獨立音樂人掌控的。
不知道這樣說你有沒有懂,要是不懂就再問我,我換個方式再和你解釋。
5. 什麼是indie音樂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成都吃喝玩樂論壇 (http://www.xeats.com/bbs/index.asp)
-- 影音時尚 (http://www.xeats.com/bbs/list.asp?boardid=25)
---- 記得有位老兄問過什麼是indie音樂類型,現在詳細解釋 (http://www.xeats.com/bbs/dispbbs.asp?boardid=25&id=24325)
--------------------------------------------------------------------------------
-- 作者:眼淚笑了
-- 發布時間:2004-7-5 11:13:56
-- 記得有位老兄問過什麼是indie音樂類型,現在詳細解釋
indie類型掃盲
閑言碎語
放到音樂范疇中,Indie是一種態度,一種音樂人對於音樂創作的態度,推而廣之,它同樣也是聽樂人對於音樂取捨的態度,我們聽音樂或多或少都是在慢慢形成自己的音樂取向,形成一種不受外界干擾的獨立態度,因此有必要時時Check Your Attitude,保持清醒頭腦。
如果拿出一張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末20世紀初)的唱片,我們會比較容易判斷出一些典型的音樂風格,如Metal、Punk、Country、Folk、Dark Wave、New Age、World、Electronic等等,因為這些音樂風格的音樂實在是太讓人印象深刻並且各自特點也很分明,但是如果這張唱片並不是以上這些分明的音樂風格,那麼它很有可能就是Indie Rock。
Indie Rock脫胎於80年代的地下音樂和另類音樂,盛行於90年代至今,其所崇尚的DIY精神直接源自Punk,但是其音樂取向卻又雜糅各家,因此衍生出不少不同或是迥異的分支類型,所以你僅僅知道是Indie還不行,因為這個詞說明不了任何音樂上的東西,也就是說你從這個詞得不到確切的音樂感覺,所以你或許還要了解什麼是Dream Pop、Chamber Pop、Sadcore、Slowcore、Indie Pop等等,知道這些以後或許你還會有問題,如為什麼有的Indie Rock同時還會是Post Rock、Experimental、Neo-Psychedelia、Shoegazing、Lo-Fi這樣一些風格,如果再深入,你就會發現這些風格和Indie Rock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好了,對於Indie的縱向橫向你都有所見解後,你的眼前就會呈現出一幅90年代後的搖滾圖景,或許還比較模糊,那是因為你還不了解其他音樂年代和90年代的關系,不要緊!對於音樂你只要窺其一角就已足夠你去花時間了,當然我們仍然需要適時地拓寬自己的聽樂范圍。
以上純屬個人己見。以下是一些從AMG拿來的相關介紹文章,當然都是和Indie有關的,AMG對於Indie的有關介紹還是不錯的,結合你之所聽,你會漸漸把握住這種音樂類型的特點。
最後要說的是聽音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觀點、見解,要有特立獨行的態度,這也是Indie的精髓所在。
Indie Introction
第一部分 Indie簡單介紹
Indie的稱呼取自「independent」一詞,被用在那些在音樂上堅持DIY(Do It Yourself)精神的樂隊以及那些低預算的小廠牌所推出的唱片。盡管最大的Indie廠牌會與主流廠牌有銷售方面的交易,但是這些Indie廠牌的對於音樂的Decision-Making還是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因此他們有更多的自由去發現那些不為主流聽眾所知的音響、樂感或是其他的富有情感的主題,然而另一方面他們推出的這些音樂也許並不會帶來和其音樂品味成正比的收益(即使是Indie廠牌其實也想在商業上能夠堅持,並不是為了音樂而全然放棄商業,這里可以看出Indie是一個相對的稱呼)。
Indie Rock深深植根於美國的地下音樂(American Undergroud)和80年代的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在當Nirvana步入主流後,這些American Undergroud 、Alternative Rock即行分化,一部分跟隨著Nirvana進入主流(同時也宣告整個Alternative Rock步入主流),而另一部分未能進入主流或是堅持獨立姿態的則便是Indie Rock,正因為Alternative已為主流,而這些樂隊所持的獨立姿態,因此其稱呼上就由Alternative而為Indie。Indie Rock是對Nirvana步入主流所產生的一種現象的回應,這種現象就是並不是所有的Alternative樂隊成功過渡為主流抑或是這些樂隊原本就不想。
但是你不能說所有的Indie Rock都不商業,比如當Indie Rock藉助Punk而實現其商業化(這些樂隊風格好像叫做朋克復興「Punk Revival」)時,你就不要認真地去介意它是Indie還是主流。其實公認觀點一直就認為Indie Rock從就不會改變它的音樂取向而迎合主流聽眾,也就不可能成為主流聽眾的首選。這其中的原因也是Indie音樂的特點所決定的,如主流聽眾一直就認為這樣的音樂:太古怪和無知(too whimsical and innocent)、太不可思議(too weird)、太敏感和太憂郁(too sensitive and melancholy)、太輕柔和太脆弱(too soft and delicate)、太空幻和太令人催眠(too dreamy and hypnotic)、太個人化和歌詞的潛在啟示(too personal and intimately revealing in its lyrics)、在製作上太低質和太低預算(too Lo-Fi and low-budget),在旋律和吉他Riff上太有稜有角(too angular in its melodies and riffs)以至於形成更所的分支,就拿吉他噪音來說就有好幾種不同風格(Sonic Youth/Dinosaur Jr./Pixies/Jesus & Mary Chain-style)。
進入90年代以後,Indie Rock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分支(比較為人熟知的有indie pop, dream pop, noise-pop, lo-fi, math rock, post-rock, space rock, sadcore, and emo),所有的這些Indie樂隊正是構建當今美國地下音樂的中堅力量。
第二部分 Indie Rock各分支(縱向)
Indie Pop
你可以把Indie Pop看作是一種更有旋律、更少吵雜以及更少焦慮的Indie Rock類型,它所折射的是地下音樂柔和、唯美的一面。Indie Pop的音樂更著重於聲音的融洽、音樂的編排以及歌詞的創作。在從Chamber Pop華美的管弦樂編曲到Twee Pop的簡單直率中,Indie Pop所包含的一切,其焦點或者說這種音樂的側重點一如都是歌曲多於聲響。
盡管Indie Pop和Indie Rock都信奉朋克的D.I.Y(Do It Yourself)精神,但是前者反對朋克的虛無主義態度以及音樂上的聲音碾磨處理。
Noise Pop
作為另類/獨立搖滾的一個分支,Noise Pop顧名思義就是有一些吉他回饋、音調不諧和聲音磨損包裝風格的流行音樂。它占據了介於Bubblegum(<美俚>泡泡糖搖滾舞曲)和avant-garde(前衛音樂)的中點,是傳統流行樂創作手法和略富攻擊性的白色噪音(White Noise:用以掩蓋令人心煩的雜音)的碰撞結果。
當Noise Pop的旋律飄忽於渦旋吉他所營造的聲場中時,其音樂經常會給人一種朦朧、麻醉和催眠的感覺,當然Noise Pop可以是歡快活潑的,也可以是稜角分明、富有挑戰性的。
最早期的Noise Pop植根於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諸如回饋、失真等音樂實驗,然而更被公眾認同的Noise Pop起源樂隊是美國另類搖滾樂隊Sonic Youth和Dinosaur Jr.,是他們將搖滾樂構架與粗重的吉他失真融合在了一起。第一支正規意義上的Noise Pop樂隊則是the Jesus & Mary Chain,它以1986年的首張唱片Psychocandy崛起於地下,幾乎同一時期還誕生了可以說是最多產和最具生命力的Noise Pop樂隊Ya La Tengo,其首張專輯也於此時推出。
在80年代末,Noise Pop引發了英倫的Shoegazing(自賞)運動,自賞音樂更加內省,其旋律更加脆弱。在90年代,Noise Pop仍繼續對Indie Rock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Slowcore
Slowcore實在是以其音樂緩如蝸牛的速度而著稱,音樂的旋律與節奏始終給人一種游離、徘徊、緩慢推進的感覺,所有這些還都被樂器營造的厚重、昏暗的聲場所籠罩。盡管Slowcore有時會與類同的Sadcore糾纏不清,但是基本上Slowcore的音樂更加註重音樂多於注重抒情。
Sadcore
基本上Sadcore是另類/獨立搖滾的一個分支。Sadcore音樂是柔緩、脆弱和感人肺腑的,通常由失望的情感所激發並且也會使聽者感到一種傷感、失落。Sadcore的音樂都會集中在一些難忍的悲傷、失落、心碎等情感主題上,其自身則毅然決然地低調:作為Singer/Songwriter風格標志的Acoustic Guitar在這里被賦予全新內涵,然而Sadcore的音樂並不會去營造一些黑暗聲場下的不和諧或是強烈的音效。像American Music Club和Red House Painter這樣的Sadcore樂隊將他們痛苦和悲傷的情感融入其音樂之中,給人一種冷艷的凄美,一種很適合深夜獨自聆聽的音樂。
Dream Pop
夢幻流行樂是一種更講求氛圍的另類搖滾類型,在音樂上聲響和旋律並重。這種音樂的特點是經常會有如呼吸般的主音並配以隨之漂移的吉他或是合成器所營造的氛圍音場。Cocteau Twins以他們的那種幾近無法辨認的主音和縹緲的音場被認為是Dream Pop音樂的典型,然而Dream Pop亦包括了一些其他不同的體裁分支,如還包括了像Galaxie 500這樣的後Velvet Undergroud吉他搖滾風格,還有My Blood Vatentine似的聲響回饋風格,但不管怎樣Dream Pop的音樂很注重音樂給人的聲響質感,而這種效果往往是用獨具特點的器樂和主音來達到。
Riot Grrrl
Math Rock
Twee Pop
第三部分 與Indie Rock相關其他音樂類型(橫向)
Post-Punk
1977年的朋克革命後,很多樂隊應運而生。這些樂隊都是被朋克的獨立精神所激勵,當然也包括了朋克原始粗糙的聲響。但是這些樂隊不是簡單地去重復像Sex Pistols樂隊那樣的音樂,他們將音樂的觸角延伸至更為實驗的領域,從諸如Roxy Music、David Bowie以及T.Rex這樣的樂隊音樂中汲取養分融入自己的朋克音樂中,這些樂隊即是我們所說的後朋克。
這些樂隊音樂的共同點是反傳統文化精神和蔑視、顛覆既定的搖滾傳統,很多這樣的樂隊(如Joy Division或是The Cure)都採用電子合成器和吉他營造出黑暗陰冷的音場,還有一些樂隊雖然採用相對較輕緩的音樂處理,但是他們的歌詞和音樂則完全推翻傳統意義上的搖滾樂結構而凸顯失衡。
後朋克樂隊最終在80年代轉變為另類音樂。
Alternative Pop/Rock
另類音樂原本泛指那些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出現的後朋克(Post Punk)樂隊。盡管另類音樂有多種音樂類型,但是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全都游離於主流(mainstream)之外。
從某些方面來說,以Nirvana樂隊在1991年的成功為分界點可將另類音樂分為兩撥:一撥是80年代的另類樂隊,這些樂隊當時都是在一些獨立音樂廠牌下,即使有些樂隊在主流廠牌下,但是他們往往得不到與公司其他主流樂隊同樣的支持,整個80年代的另類音樂包含廣泛,如jangle pop, post-hardcore punk, funk metal, punk pop, and experimental rock等;另一撥則是在Nirvana步入主流後,以上所說的各種另類音樂類型之間的界限便越發模糊,其原因就是此時的另類音樂已經是主流市場的一部分了(既然是主流了就無必要再細分各種類型),這其中的Hard Rock和有朋克根源的樂隊甚至比那些在80年代末期獨領風騷的偏流行的另類音樂還要商業化,這時的另類音樂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非主流意義。90年代後大部分的實驗搖滾樂隊被歸入到Indie Rock。
Grunge
由於在音樂上採用源於the Stooges 和 Black Sabbath這樣樂隊的泥濘黑暗的聲響,Grunge實際上是重金屬(Heavey Mental)和朋克(Punk)的混血兒。盡管Grunge音樂的吉他彈奏直接師自70年代早期的金屬樂,但是Grunge的美學卻與金屬樂相去甚遠。Grunge音樂所具有的激情宣洩和音樂抨擊來自於朋克,尤其是受到80年代早期美國硬核(Hardcore)音樂獨立思想的影響。
第一批Grunge樂隊(Green River, Mudhoney, Soundgarden)音樂上要比第二批(以Nirvana為代表)的要重,第二批樂隊則更富旋律而且他們在吉他彈奏上採用明顯的stop-start dynamics(這可能是吉他術語),這種易於識別的失真吉他彈奏方法成了該類型音樂的慣用手法。
在Nirvana成功步入主流後,Grunge音樂失去了原有的獨立性,成為90年代Hard Rock最為流行的音樂類型。
Shoegazing
自賞(Shoegazing)是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英倫獨立音樂的一個流派,之所以叫做自賞是源於這些樂隊的一動不動的舞台表演風格,當這些樂隊在舞台上表演時只盯著舞台地板就好比一直盯著自己的鞋子,Shoegazing即自此而得名。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自賞就僅僅是從視覺角度進行的定義,它之所以代表一種音樂類型是特指這種音樂的純粹聲響。這種音樂往往帶給你的是不可抗拒的喧吵並伴隨著長時間低沉單調的吉他回復、扭曲失真的聲波和一系列吉他回饋的層疊,人聲和旋律消彌於吉他聲牆中,營造出一種你完全分辨不出各種樂器音色的音樂沖擊。
大部分的自賞樂隊的音樂都以My Blood Valentine樂隊音樂為模板,My Blood Valetine曾以早期的Ep和第一張專輯《Isn』t Anything》確立了Shoegazing的基本音樂模式,其他諸如Dinosaur Jr., the Jesus & Mary Chain, 和 the Cocteau Twins這些樂隊也對此種音樂有主要影響。後來跟進的樂隊,像大家熟知的Ride、Lush、Chapterhouse和the Boo Radleys都在固有的音樂模式下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如Ride就加入了60年代迷幻樂元素,而Lush則結合了介於流行樂和Cocteau Twins似的夢幻流行樂(Dream Pop)之間的音樂元素。
沒有一支自賞樂隊是做動態表演的,而且對媒體采訪也不感興趣,正因這些阻止了這些英國樂隊進入重要的美國市場。在這些樂隊占據英國音樂媒體和排行榜達3年之久後的1992年,經過美國的Grunge和本國由Suede樂隊始作俑者的Britpop這兩次浪潮,自賞樂隊不再被公眾給予關注,有些樂隊(如Chapterhouse、Ride)幾年內便宣告解散,而另外一些樂隊(如the Boo Radleys和Lush)則與時俱進得以延續至今。
Lo-Fi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里,低保真(Lo-Fi)一詞不僅是對某張專輯的錄音質量的描述而且本身也代表了一種音樂類型。
在搖滾樂的發展歷史中,早期由於錄音設備的簡陋使得唱片在沒有質量保證的情況下被快速而便宜地生產出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早期的搖滾唱片,如60年代的車庫搖滾(Garage)以及70年代末的很多朋克搖滾等,都可以貼上低保真(Lo-Fi)的標簽。
然而,低保真(Lo-Fi)漸漸被用來形容那些在家裡用四軌錄音機來錄制音樂的地下獨立搖滾樂手(隊),這樣的音樂大部分出自80年代的美國地下音樂,包括像R.E.M這樣的樂隊,同時也包括一堆像the Chills和the Clean這樣的英國後朋克樂隊和紐西蘭樂隊。
通常這些低保真(Lo-Fi)樂隊會利用簡單的流行和搖滾歌曲或是自由的歌曲結構來達到其音樂中完美的噪音和藝術上的實驗主義,即使當這些樂隊的作品會保持相對的直接坦率,但是因其音樂錄制的低質量、失真以及作品採用傾向於抽象、晦澀的歌詞,其結果使得其音樂往往還是很不相同。
最初,這些低保真(Lo-Fi)作品只是以自製的磁帶形式進行交易,但是在幾個獨立音樂廠牌的推動下有所改觀,尤其是K Records(由Calvin Johnson經營)旗下的Beat Happening樂隊發表了低保真乙烯唱片,同樣採取此做法的80年代的幾支樂隊(如Pussy Galore, Beat Happening, 和Royal Trux)在美國地下音樂圈中獲得小部分的追隨者。到得1992年,像Sebadoh和Pavement以他們十足噪音和混亂無序的唱片在美國和英國獲得了廣泛的追隨。幾年以後,由Liz Phair和Beck對此種音樂進行「改良」後成功地將低保真(Lo-Fi)美學帶入主流。
Post-Rock/Experimental
在90年代興起的深受電聲器樂搖滾影響的實驗搖滾運動中,後搖滾無疑是佔有統治地位的音樂類型。後搖滾音樂中集結了一大堆實驗流派-Krauft-Rock、氛圍音樂(Ambient)、激進搖滾(Progressive Rock)、space rock、math rock、tape music、簡約古典(minimalist classical)、British IDM, jazz (both avant-garde and cool), 和 b reggae,一句話簡言之就是:音樂大部分架構在搖滾音樂上,但是它實質上不是搖滾音樂。
後搖滾給聽眾的音樂感受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搖滾樂激勵情感是完全相反的,它的音樂富於使人催眠和聲響低沉單調(尤見於一些以吉他為主的樂隊),即使相對亮色的音樂也使人感到鎮定和醒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後搖滾當初就是反對搖滾的一種回應,尤其是當主流樂界對另類音樂的同化後更加如此,很多後搖滾樂隊是在一個相同的意識下建立起來的,這種意識就是:搖滾樂已經喪失了自身的真正的反叛意識,並且很難從自身的陳舊模式和空洞姿態的窠穴中自拔。所以後搖滾拒絕一切與傳統搖滾樂相關的東西。
後搖滾音樂著力於純粹聲響和音色遠甚於對旋律和歌曲結構的沉迷,其大部分作品傾向於器樂,即使作品中有人聲出現,也僅僅是作為整體音樂效果的一種附屬。
後搖滾音樂基架的建立是在1991年兩部竭然不同的里程碑作品的發表:Talk Talk樂隊的《Laughing Stock》和Slint樂隊的《Spiderland》。《Laughing Stock》是Talk Talk樂隊從合成器流行樂轉型後的頂峰之作,其音樂是對情境音樂(Ambient)、爵士樂(Jazz)以及簡約室內樂(Minimalist Chamber Music)進行情緒化的、精巧的融合;而《Spiderland》的音樂則是充滿深思的、bass-driven grooves、喃喃的詩化歌詞、晦澀的結構以及極度的音量切換。這兩部作品對很多後來的後搖滾樂隊都產生過影響。
後搖滾一詞則是由評論家所創造的。Post Rock一詞最初是由Simon Reynolds在描述Bark Psychosis受到Talk Talk樂隊影響的氛圍音樂實驗時使用,結果該詞被應用於稱呼那些不曾歸類的從勇於打破既定傳統的樂隊(如Gastr del Sol, Cul de Sac, Main)到像Stereolab, Laika和the Sea and Cake這樣的Indie Rock樂隊(註:這其中不包括Slint樂隊的仿效者)。後搖滾被公眾承認是在來自芝加哥的Tortoise樂隊1996年發表的第二張專輯《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之後,這部作品也許是後搖滾各種實驗元素所達到的最極至的融合。這樣,後搖滾瞬間就為評論界提供了區分各種此類型下不同樂隊(藝人)及其前輩們的方法,之後後搖滾迅速成為了同時代的獨立搖滾(Indie Rock)的堂兄弟,集中在Thrill Jockey, Kranky, Drag City, 和Too Pure這些廠牌之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90年代末,後搖滾獲得了千篇一律的名聲,一些人發現這種音樂缺乏感情令人生厭,另一些人認為後搖滾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激進融合而變得眾所周知,這其中部分原因應歸咎於許多後搖滾樂隊在他們的最初音樂理念上甚少變化。然而即使在這種倒退的情況下,新一輪的樂隊(the Dirty Three, Rachel\'s,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Sigur Ros)以其獨特的聲音獲得了較為廣泛的贊許,暗示著後搖滾這種音樂類型畢竟還未走到盡頭。
Neo-Psychedelia
新迷幻包括了從朋克樂末期直到現在的一大批樂隊,這些樂隊的音樂均受到60年代迷幻樂的影響。不論他們的音樂是師從於像Beatles和早期Pink Floyd那樣的迷幻流行樂、還是源於Byrds的吉他搖滾、甚或是扭曲的音響實驗,這些樂隊無一例外地都把迷幻葯劑作為一種音樂靈感喚起的源泉,以此創造出不同尋常的聲音。
一些新迷幻樂隊的確是好吸毒的,而其他的樂隊只是將毒品作為他們怪異歌詞和出格外表的一種合理的補足。新迷幻音樂時而也能打入主流流行樂圈,如Prince的80年代中期的作品以及Lenny Kravitz的90年代的作品。但是大多數的情況是這些新迷幻樂隊活躍在另類(Alternative)和獨立搖滾(Indie Rock)圈中。
新迷幻最初是在70年代末英國後朋克運動中出現,那時主要的樂隊是the Teardrop Explodes、Echo & the Bunnymen和the Soft Boys。除了80年代早期的Paisley Underground和90年代末期的Elephant 6 collective這樣的新迷幻集中運動外,大部分後來的新迷幻樂隊都來自於互相孤立的地區,而不是從諸如以上的音樂運動中產生。在這些後來的新迷幻樂隊中比較著名的有:音樂空幻夢想的澳大利亞樂隊The Church;由Nick Saloman領銜的Bevis Frond,他們把旋律化的詩歌創作和大音量的三重唱結合在一起;低調昏沉、毒霧陰霾的Space 3;詭異離奇的校園搖滾(College Rock)樂隊Robyn Hitchcock;全然古怪的Mercury Rev和the Flaming Lips以及折衷的BritPop樂隊Super
Furry Animals。
Noise-Rock
Noise Rock派生於朋克搖滾,尤其是指那些用令人耳眩紛亂的電吉他聲來表達年輕人焦慮和自負的朋克音樂。Noise Rock就像它的前輩「無浪潮」(No Wave)一樣,其目的就是要讓音樂更加碾磨化並以此達到一種滑稽諷刺效果或是表明一種立場、聲明,而其音樂則總是訴諸於純粹的聲響能量。
盡管大部分Noise Rock樂隊的音樂注意力是集中在由電吉他失真所產生的脫粒般的聲響(有時這些樂隊也會使用一些電子儀器來作為打擊樂器或是增強音樂整體的不諧和),但仍有部分樂隊更加關注於聲響和歌曲結構的融合,如先驅樂隊Sonic Youth當把音樂的富於旋律和其單調低沉的噪音相結合時,無疑將Noise Rock帶入了更為寬廣的另類音樂聽眾中。
Sonic Youth帶來了一群模仿者,但這其中並不是所有的樂隊音樂都像它,如80年代的The Swan和Big Black的音樂就有更為黑暗、陰森的傾向,而當時的Touch&Go廠牌在80年代末成為這種風格的音樂的中心;再如90年代Noise Rock衍生出一些戲劇性的分支類型,這些分支經常會被諸如「邋遢搖滾」(scuzz-rock)這樣的詞彙所形容,這種風格的音樂是用吉他噪音營造出一種骯臟、頹廢、令人厭惡的聲場(如Royal Trux, Pussy Galore, the Dwarves和 the Butthole Surfers)。
--------------------------------------------------------------------------------
-- 作者:海哆哆
-- 發布時間:2004-7-5 11:20:17
--
哈哈哈哈.........是不是你寫的哦?
如果是你寫的我表示尊敬!
看得出來多專業的哈!我以前畢業論文的時候也寫過這個類型的題目,這個比我寫的好!但是廢話沒有我的多!我當時老師要我寫5000字,我暈..........
如果不是你寫的也沒有什麼!反正發上來學習學習撒...........
你是學音樂的唆?????
--------------------------------------------------------------------------------
-- 作者:眼淚笑了
-- 發布時間:2004-7-5 11:24:36
--
我不是學音樂
愛好而已
這個不是我寫的
覺得寫的真是很不錯所以發上來了
大家共同學習
--------------------------------------------------------------------------------
-- 作者:許多笨蛋
-- 發布時間:2004-7-5 13:19:31
--
謝謝樓主惦記小弟的問題,牽掛在心............
不過很想問你,除了這種音樂,你還喜歡什麼
--------------------------------------------------------------------------------
-- 作者:眼淚笑了
-- 發布時間:2004-7-5 15:56:40
--
以下是引用許多笨蛋在2004-7-5 13:19:31的發言:
謝謝樓主惦記小弟的問題,牽掛在心............
不過很想問你,除了這種音樂,你還喜歡什麼
我喜歡很多啊
比如 jazz
operapop
民謠
輕音樂
...
太多了
我是博愛主義者
hoho...
--------------------------------------------------------------------------------
成都吃喝玩樂論壇 1.7.4 Copyright ?2003-2004 HXFOODS.COM
四川華夏伏志網路信息有限公司, 電話:028-66889797/86926300,傳真:028-86938388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ICP許可證編號:川B2-20040176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執行時間:171.87500毫秒。查詢資料庫5次。
[email protected] 當前模版樣式:[MAC風格]
6. 什麼是獨立音樂,怎樣才能分辨出是不是獨立音樂
音樂領域中,獨立音樂(IndependentMusic,簡稱Indiemusic或Indie),或稱硬地音樂,用來描述有別於主流商業唱片廠牌所製作的音樂。
獨立音樂人所創作的音樂大都比較標新立異,相當於音樂界的非主流。對於自我、世界、周邊和生活等,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創作理念,最後以音樂的方式能夠做到確切表達。
因此他們有更多的自由去發現那些不為主流聽眾所知的音響、樂感或是其他的富有情感的音樂主題,然而另一方面他們推出的這些音樂也許並不會帶來和其音樂品味成正比的收益。
(6)indie音樂擴展閱讀
發源於歐洲的獨立音樂,在華語流行樂壇的發展也具有了自己的特徵:由音樂人自發組成獨立廠牌,製作音樂,發行專輯,如張亞東的東樂園,還有摩登天空,丁薇有她的廠牌。唱片銷售方式自由,往往在書店、咖啡店和唱片店販售。
獨立音樂不同於主流音樂的做法,音樂的風格、內容多元自由。獨立音樂人往往參與到主流唱片公司的作品中,進而影響到主流藝人的音樂作品。
由於網路共享使盜版問題很嚴重,很多成名藝人對新興Web2.0音樂網站「愛恨交加」。獨立音樂人的態度則更加鮮明,他們全力支持這些新生事物,並將其看作是成名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音樂網站也為年輕藝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它們不斷開發更好的工具,以及提供更好的機會,鼓勵獨立樂隊將內容上傳到互聯網上。
7. indie 音樂的特點& 台灣獨立音樂的標准
indie rock的樂團主要是在唱片和創作上尋求更多的自主權 透過低廉的行銷推銷他們的音樂.....所以即使紅了他們的原創精神還是歸在indie rock . 以下是我們台灣的音樂 獨立廠牌: 1.角頭唱片: 由張四十三所成立,第一張發行的專輯為ㄞ國,裡面收錄眾多當時獨立樂團的歌曲: 包括董事長,五月天,四分衛等等。該唱片公司也發行過許多獨立樂團的專輯, 如早期的AM,四分衛,夾子電動大樂隊以及近期的濁水溪公社,閃靈等。 . 2.水晶唱片: 負責人為任將達,同樣也是經營獨立樂團以及藝人。剛開始慘澹經營, 直到流氓阿德的專輯"強強滾"發行後,漸漸打開知名度。此外,如1976, Echo等樂團都曾經在此發片。 . 3.迦瑪國際唱片: 代理日本Punk音樂廠牌人民唱片,並且發行台灣些許獨立樂團的專輯--牙套,表兒等等。 . 4.馬雅唱片/搖滾帝國: 這兩個公司放在一起,是因為性質相同,皆代理國外重金屬音樂唱片為主。 . 5.TRA搖滾聯盟: TRA搖滾聯盟本身旗下也有發行唱片,以及代理國外專輯等。(如代理兇音的專輯等) . 6.WWR小白兔唱片: 小白兔唱片除了進口另類搖滾的專輯外,尚製作與發行國內樂團的唱片,例如薄荷葉,Nipples等等 . 7.Music543音樂543: 音樂543除了擁有豐富的音樂資訊介紹和討論外,尚經營團購部分,以及製作發行專輯。 如陳珊妮的專輯就是音樂543所發行。 . 8.廢人幫與廢唱片: 獨立音樂界著名的廢人幫,終於也成立的唱片廠牌。第一張發行的唱片為合輯"廢向陽光廢向你" . 9.阿帕音樂: 阿帕音樂除了所熟知的樂器教導課程,以及練團室出租外,尚發行國內樂團的合輯。 . 10大大樹音樂圖像: 大大樹音樂圖像旗下的藝人,最為知名的是林生祥領軍的交工樂隊以及後來的生祥與瓦窯坑3 . 其他尚有獨立郵購廠牌等眾多小廠牌,尚未一一列表, 不過足以證明台灣獨立音樂市場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資料來源: 網路)
8. indie是什麼音樂類型
Indie 音樂
----網路資源
IndieIntroction第一部分Indie簡單介紹
Indie的稱呼取自「independent」一詞,被用在那些在音樂上堅持DIY(DoItYourself)精神的樂隊以及那些低預算的小廠牌所推出的唱片。盡管最大的Indie廠牌會與主流廠牌有銷售方面的交易,但是這些Indie廠牌的對於音樂的Decision-Making還是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因此他們有更多的自由去發現那些不為主流聽眾所知的音響、樂感或是其他的富有情感的主題,然而另一方面他們推出的這些音樂也許並不會帶來和其音樂品味成正比的收益(即使是Indie廠牌其實也想在商業上能夠堅持,並不是為了音樂而全然放棄商業,這里可以看出Indie是一個相對的稱呼)。
IndieRock深深植根於美國的地下音樂(AmericanUndergroud)和80年代的另類搖滾(AlternativeRock)。在當Nirvana步入主流後,這些AmericanUndergroud、AlternativeRock即行分化,一部分跟隨著Nirvana進入主流(同時也宣告整個AlternativeRock步入主流),而另一部分未能進入主流或是堅持獨立姿態的則便是IndieRock,正因為Alternative已為主流,而這些樂隊所持的獨立姿態,因此其稱呼上就由Alternative而為Indie。IndieRock是對Nirvana步入主流所產生的一種現象的回應,這種現象就是並不是所有的Alternative樂隊成功過渡為主流抑或是這些樂隊原本就不想。
但是你不能說所有的IndieRock都不商業,比如當IndieRock藉助Punk而實現其商業化(這些樂隊風格好像叫做朋克復興「PunkRevival」)時,你就不要認真地去介意它是Indie還是主流。其實公認觀點一直就認為IndieRock從就不會改變它的音樂取向而迎合主流聽眾,也就不可能成為主流聽眾的首選。這其中的原因也是Indie音樂的特點所決定的,如主流聽眾一直就認為這樣的音樂:太古怪和無知(toowhimsicalandinnocent)、太不可思議(tooweird)、太敏感和太憂郁(toosensitiveandmelancholy)、太輕柔和太脆弱(toosoftanddelicate)、太空幻和太令人催眠(toodreamyandhypnotic)、太個人化和歌詞的潛在啟示()、在製作上太低質和太低預算(tooLo-Fiandlow-budget),在旋律和吉他Riff上太有稜有角()以至於形成更所的分支,就拿吉他噪音來說就有好幾種不同風格(SonicYouth/DinosaurJr./Pixies/Jesus&MaryChain-style)。
進入90年代以後,IndieRock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分支(比較為人熟知的有indiepop,dreampop,noise-pop,lo-fi,mathrock,post-rock,spacerock,sadcore,andemo),所有的這些Indie樂隊正是構建當今美國地下音樂的中堅力量。
第二部分IndieRock各分支(縱向)IndiePop
你可以把IndiePop看作是一種更有旋律、更少吵雜以及更少焦慮的IndieRock類型,它所折射的是地下音樂柔和、唯美的一面。IndiePop的音樂更著重於聲音的融洽、音樂的編排以及歌詞的創作。在從ChamberPop華美的管弦樂編曲到TweePop的簡單直率中,IndiePop所包含的一切,其焦點或者說這種音樂的側重點一如都是歌曲多於聲響。
盡管IndiePop和IndieRock都信奉朋克的D.I.Y(DoItYourself)精神,但是前者反對朋克的虛無主義態度以及音樂上的聲音碾磨處理。
NoisePop
作為另類/獨立搖滾的一個分支,NoisePop顧名思義就是有一些吉他回饋、音調不諧和聲音磨損包裝風格的流行音樂。它占據了介於Bubblegum(<美俚>泡泡糖搖滾舞曲)和avant-garde(前衛音樂)的中點,是傳統流行樂創作手法和略富攻擊性的白色噪音(WhiteNoise:用以掩蓋令人心煩的雜音)的碰撞結果。
當NoisePop的旋律飄忽於渦旋吉他所營造的聲場中時,其音樂經常會給人一種朦朧、麻醉和催眠的感覺,當然NoisePop可以是歡快活潑的,也可以是稜角分明、富有挑戰性的。
最早期的NoisePop植根於theVelvetUnderground的諸如回饋、失真等音樂實驗,然而更被公眾認同的NoisePop起源樂隊是美國另類搖滾樂隊SonicYouth和DinosaurJr.,是他們將搖滾樂構架與粗重的吉他失真融合在了一起。第一支正規意義上的NoisePop樂隊則是theJesus&MaryChain,它以1986年的首張唱片Psychocandy崛起於地下,幾乎同一時期還誕生了可以說是最多產和最具生命力的NoisePop樂隊YaLaTengo,其首張專輯也於此時推出。
在80年代末,NoisePop引發了英倫的Shoegazing(自賞)運動,自賞音樂更加內省,其旋律更加脆弱。在90年代,NoisePop仍繼續對IndieRock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Slowcore
Slowcore實在是以其音樂緩如蝸牛的速度而著稱,音樂的旋律與節奏始終給人一種游離、徘徊、緩慢推進的感覺,所有這些還都被樂器營造的厚重、昏暗的聲場所籠罩。盡管Slowcore有時會與類同的Sadcore糾纏不清,但是基本上Slowcore的音樂更加註重音樂多於注重抒情。
Sadcore
基本上Sadcore是另類/獨立搖滾的一個分支。Sadcore音樂是柔緩、脆弱和感人肺腑的,通常由失望的情感所激發並且也會使聽者感到一種傷感、失落。Sadcore的音樂都會集中在一些難忍的悲傷、失落、心碎等情感主題上,其自身則毅然決然地低調:作為Singer/Songwriter風格標志的AcousticGuitar在這里被賦予全新內涵,然而Sadcore的音樂並不會去營造一些黑暗聲場下的不和諧或是強烈的音效。像AmericanMusicClub和RedHousePainter這樣的Sadcore樂隊將他們痛苦和悲傷的情感融入其音樂之中,給人一種冷艷的凄美,一種很適合深夜獨自聆聽的音樂。
DreamPop
夢幻流行樂是一種更講求氛圍的另類搖滾類型,在音樂上聲響和旋律並重。這種音樂的特點是經常會有如呼吸般的主音並配以隨之漂移的吉他或是合成器所營造的氛圍音場。CocteauTwins以他們的那種幾近無法辨認的主音和縹緲的音場被認為是DreamPop音樂的典型,然而DreamPop亦包括了一些其他不同的體裁分支,如還包括了像Galaxie500這樣的後VelvetUndergroud吉他搖滾風格,還有MyBloodVatentine似的聲響回饋風格,但不管怎樣DreamPop的音樂很注重音樂給人的聲響質感,而這種效果往往是用獨具特點的器樂和主音來達到。
第三部分與IndieRock相關其他音樂類型(橫向)
Post-Punk
1977年的朋克革命後,很多樂隊應運而生。這些樂隊都是被朋克的獨立精神所激勵,當然也包括了朋克原始粗糙的聲響。但是這些樂隊不是簡單地去重復像SexPistols樂隊那樣的音樂,他們將音樂的觸角延伸至更為實驗的領域,從諸如RoxyMusic、DavidBowie以及T.Rex這樣的樂隊音樂中汲取養分融入自己的朋克音樂中,這些樂隊即是我們所說的後朋克。
這些樂隊音樂的共同點是反傳統文化精神和蔑視、顛覆既定的搖滾傳統,很多這樣的樂隊(如JoyDivision或是TheCure)都採用電子合成器和吉他營造出黑暗陰冷的音場,還有一些樂隊雖然採用相對較輕緩的音樂處理,但是他們的歌詞和音樂則完全推翻傳統意義上的搖滾樂結構而凸顯失衡。
後朋克樂隊最終在80年代轉變為另類音樂。
AlternativePop/Rock
另類音樂原本泛指那些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出現的後朋克(PostPunk)樂隊。盡管另類音樂有多種音樂類型,但是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全都游離於主流(mainstream)之外。
從某些方面來說,以Nirvana樂隊在1991年的成功為分界點可將另類音樂分為兩撥:一撥是80年代的另類樂隊,這些樂隊當時都是在一些獨立音樂廠牌下,即使有些樂隊在主流廠牌下,但是他們往往得不到與公司其他主流樂隊同樣的支持,整個80年代的另類音樂包含廣泛,如janglepop,post-hardcorepunk,funkmetal,punkpop,andexperimentalrock等;另一撥則是在Nirvana步入主流後,以上所說的各種另類音樂類型之間的界限便越發模糊,其原因就是此時的另類音樂已經是主流市場的一部分了(既然是主流了就無必要再細分各種類型),這其中的HardRock和有朋克根源的樂隊甚至比那些在80年代末期獨領風騷的偏流行的另類音樂還要商業化,這時的另類音樂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非主流意義。90年代後大部分的實驗搖滾樂隊被歸入到IndieRock。
Grunge
由於在音樂上採用源於theStooges和BlackSabbath這樣樂隊的泥濘黑暗的聲響,Grunge實際上是重金屬(HeaveyMental)和朋克(Punk)的混血兒。盡管Grunge音樂的吉他彈奏直接師自70年代早期的金屬樂,但是Grunge的美學卻與金屬樂相去甚遠。Grunge音樂所具有的激情宣洩和音樂抨擊來自於朋克,尤其是受到80年代早期美國硬核(Hardcore)音樂獨立思想的影響。
第一批Grunge樂隊(GreenRiver,Mudhoney,Soundgarden)音樂上要比第二批(以Nirvana為代表)的要重,第二批樂隊則更富旋律而且他們在吉他彈奏上採用明顯的stop-startdynamics(這可能是吉他術語),這種易於識別的失真吉他彈奏方法成了該類型音樂的慣用手法。
在Nirvana成功步入主流後,Grunge音樂失去了原有的獨立性,成為90年代HardRock最為流行的音樂類型。
Shoegazing
自賞(Shoegazing)是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英倫獨立音樂的一個流派,之所以叫做自賞是源於這些樂隊的一動不動的舞台表演風格,當這些樂隊在舞台上表演時只盯著舞台地板就好比一直盯著自己的鞋子,Shoegazing即自此而得名。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自賞就僅僅是從視覺角度進行的定義,它之所以代表一種音樂類型是特指這種音樂的純粹聲響。這種音樂往往帶給你的是不可抗拒的喧吵並伴隨著長時間低沉單調的吉他回復、扭曲失真的聲波和一系列吉他回饋的層疊,人聲和旋律消彌於吉他聲牆中,營造出一種你完全分辨不出各種樂器音色的音樂沖擊。
大部分的自賞樂隊的音樂都以MyBloodValentine樂隊音樂為模板,MyBloodValetine曾以早期的Ep和第一張專輯《Isn』tAnything》確立了Shoegazing的基本音樂模式,其他諸如DinosaurJr.,theJesus&MaryChain,和theCocteauTwins這些樂隊也對此種音樂有主要影響。後來跟進的樂隊,像大家熟知的Ride、Lush、Chapterhouse和theBooRadleys都在固有的音樂模式下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如Ride就加入了60年代迷幻樂元素,而Lush則結合了介於流行樂和CocteauTwins似的夢幻流行樂(DreamPop)之間的音樂元素。
沒有一支自賞樂隊是做動態表演的,而且對媒體采訪也不感興趣,正因這些阻止了這些英國樂隊進入重要的美國市場。在這些樂隊占據英國音樂媒體和排行榜達3年之久後的1992年,經過美國的Grunge和本國由Suede樂隊始作俑者的Britpop這兩次浪潮,自賞樂隊不再被公眾給予關注,有些樂隊(如Chapterhouse、Ride)幾年內便宣告解散,而另外一些樂隊(如theBooRadleys和Lush)則與時俱進得以延續至今。
Lo-Fi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里,低保真(Lo-Fi)一詞不僅是對某張專輯的錄音質量的描述而且本身也代表了一種音樂類型。
在搖滾樂的發展歷史中,早期由於錄音設備的簡陋使得唱片在沒有質量保證的情況下被快速而便宜地生產出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早期的搖滾唱片,如60年代的車庫搖滾(Garage)以及70年代末的很多朋克搖滾等,都可以貼上低保真(Lo-Fi)的標簽。
然而,低保真(Lo-Fi)漸漸被用來形容那些在家裡用四軌錄音機來錄制音樂的地下獨立搖滾樂手(隊),這樣的音樂大部分出自80年代的美國地下音樂,包括像R.E.M這樣的樂隊,同時也包括一堆像theChills和theClean這樣的英國後朋克樂隊和紐西蘭樂隊。
通常這些低保真(Lo-Fi)樂隊會利用簡單的流行和搖滾歌曲或是自由的歌曲結構來達到其音樂中完美的噪音和藝術上的實驗主義,即使當這些樂隊的作品會保持相對的直接坦率,但是因其音樂錄制的低質量、失真以及作品採用傾向於抽象、晦澀的歌詞,其結果使得其音樂往往還是很不相同。
最初,這些低保真(Lo-Fi)作品只是以自製的磁帶形式進行交易,但是在幾個獨立音樂廠牌的推動下有所改觀,尤其是KRecords(由CalvinJohnson經營)旗下的BeatHappening樂隊發表了低保真乙烯唱片,同樣採取此做法的80年代的幾支樂隊(如PussyGalore,BeatHappening,和RoyalTrux)在美國地下音樂圈中獲得小部分的追隨者。到得1992年,像Sebadoh和Pavement以他們十足噪音和混亂無序的唱片在美國和英國獲得了廣泛的追隨。幾年以後,由LizPhair和Beck對此種音樂進行「改良」後成功地將低保真(Lo-Fi)美學帶入主流。
Post-Rock/Experimental
在90年代興起的深受電聲器樂搖滾影響的實驗搖滾運動中,後搖滾無疑是佔有統治地位的音樂類型。後搖滾音樂中集結了一大堆實驗流派-Krauft-Rock、氛圍音樂(Ambient)、激進搖滾(ProgressiveRock)、spacerock、mathrock、tapemusic、簡約古典(minimalistclassical)、BritishIDM,jazz(bothavant-gardeandcool),和breggae,一句話簡言之就是:音樂大部分架構在搖滾音樂上,但是它實質上不是搖滾音樂。
後搖滾給聽眾的音樂感受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搖滾樂激勵情感是完全相反的,它的音樂富於使人催眠和聲響低沉單調(尤見於一些以吉他為主的樂隊),即使相對亮色的音樂也使人感到鎮定和醒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後搖滾當初就是反對搖滾的一種回應,尤其是當主流樂界對另類音樂的同化後更加如此,很多後搖滾樂隊是在一個相同的意識下建立起來的,這種意識就是:搖滾樂已經喪失了自身的真正的反叛意識,並且很難從自身的陳舊模式和空洞姿態的窠穴中自拔。所以後搖滾拒絕一切與傳統搖滾樂相關的東西。
後搖滾音樂著力於純粹聲響和音色遠甚於對旋律和歌曲結構的沉迷,其大部分作品傾向於器樂,即使作品中有人聲出現,也僅僅是作為整體音樂效果的一種附屬。
後搖滾音樂基架的建立是在1991年兩部竭然不同的里程碑作品的發表:TalkTalk樂隊的《LaughingStock》和Slint樂隊的《Spiderland》。《LaughingStock》是TalkTalk樂隊從合成器流行樂轉型後的頂峰之作,其音樂是對情境音樂(Ambient)、爵士樂(Jazz)以及簡約室內樂(MinimalistChamberMusic)進行情緒化的、精巧的融合;而《Spiderland》的音樂則是充滿深思的、bass-drivengrooves、喃喃的詩化歌詞、晦澀的結構以及極度的音量切換。這兩部作品對很多後來的後搖滾樂隊都產生過影響。
後搖滾一詞則是由評論家所創造的。PostRock一詞最初是由SimonReynolds在描述BarkPsychosis受到TalkTalk樂隊影響的氛圍音樂實驗時使用,結果該詞被應用於稱呼那些不曾歸類的從勇於打破既定傳統的樂隊(如GastrdelSol,CuldeSac,Main)到像Stereolab,Laika和theSeaandCake這樣的IndieRock樂隊(註:這其中不包括Slint樂隊的仿效者)。後搖滾被公眾承認是在來自芝加哥的Tortoise樂隊1996年發表的第二張專輯《MillionsNowLivingWillNeverDie》之後,這部作品也許是後搖滾各種實驗元素所達到的最極至的融合。這樣,後搖滾瞬間就為評論界提供了區分各種此類型下不同樂隊(藝人)及其前輩們的方法,之後後搖滾迅速成為了同時代的獨立搖滾(IndieRock)的堂兄弟,集中在ThrillJockey,Kranky,DragCity,和TooPure這些廠牌之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90年代末,後搖滾獲得了千篇一律的名聲,一些人發現這種音樂缺乏感情令人生厭,另一些人認為後搖滾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激進融合而變得眾所周知,這其中部分原因應歸咎於許多後搖滾樂隊在他們的最初音樂理念上甚少變化。然而即使在這種倒退的情況下,新一輪的樂隊(theDirtyThree,Rachel's,GodspeedYouBlackEmperor!,SigurRos)以其獨特的聲音獲得了較為廣泛的贊許,暗示著後搖滾這種音樂類型畢竟還未走到盡頭。
Neo-Psychedelia
新迷幻包括了從朋克樂末期直到現在的一大批樂隊,這些樂隊的音樂均受到60年代迷幻樂的影響。不論他們的音樂是師從於像Beatles和早期PinkFloyd那樣的迷幻流行樂、還是源於Byrds的吉他搖滾、甚或是扭曲的音響實驗,這些樂隊無一例外地都把迷幻葯劑作為一種音樂靈感喚起的源泉,以此創造出不同尋常的聲音。
一些新迷幻樂隊的確是好吸毒的,而其他的樂隊只是將毒品作為他們怪異歌詞和出格外表的一種合理的補足。新迷幻音樂時而也能打入主流流行樂圈,如Prince的80年代中期的作品以及LennyKravitz的90年代的作品。但是大多數的情況是這些新迷幻樂隊活躍在另類(Alternative)和獨立搖滾(IndieRock)圈中。
新迷幻最初是在70年代末英國後朋克運動中出現,那時主要的樂隊是theTeardropExplodes、Echo&theBunnymen和theSoftBoys。除了80年代早期的PaisleyUnderground和90年代末期的Elephant6collective這樣的新迷幻集中運動外,大部分後來的新迷幻樂隊都來自於互相孤立的地區,而不是從諸如以上的音樂運動中產生。在這些後來的新迷幻樂隊中比較著名的有:音樂空幻夢想的澳大利亞樂隊TheChurch;由NickSaloman領銜的BevisFrond,他們把旋律化的詩歌創作和大音量的三重唱結合在一起;低調昏沉、毒霧陰霾的Space3;詭異離奇的校園搖滾(CollegeRock)樂隊RobynHitchcock;全然古怪的MercuryRev和theFlamingLips以及折衷的BritPop樂隊Super
FurryAnimals。
Noise-Rock
NoiseRock派生於朋克搖滾,尤其是指那些用令人耳眩紛亂的電吉他聲來表達年輕人焦慮和自負的朋克音樂。NoiseRock就像它的前輩「無浪潮」(NoWave)一樣,其目的就是要讓音樂更加碾磨化並以此達到一種滑稽諷刺效果或是表明一種立場、聲明,而其音樂則總是訴諸於純粹的聲響能量。
盡管大部分NoiseRock樂隊的音樂注意力是集中在由電吉他失真所產生的脫粒般的聲響(有時這些樂隊也會使用一些電子儀器來作為打擊樂器或是增強音樂整體的不諧和),但仍有部分樂隊更加關注於聲響和歌曲結構的融合,如先驅樂隊SonicYouth當把音樂的富於旋律和其單調低沉的噪音相結合時,無疑將NoiseRock帶入了更為寬廣的另類音樂聽眾中。
SonicYouth帶來了一群模仿者,但這其中並不是所有的樂隊音樂都像它,如80年代的TheSwan和BigBlack的音樂就有更為黑暗、陰森的傾向,而當時的Touch&Go廠牌在80年代末成為這種風格的音樂的中心;再如90年代NoiseRock衍生出一些戲劇性的分支類型,這些分支經常會被諸如「邋遢搖滾」(scuzz-rock)這樣的詞彙所形容,這種風格的音樂是用吉他噪音營造出一種骯臟、頹廢、令人厭惡的聲場(如RoyalTrux,PussyGalore,theDwarves和theButtholeSurfers)。
Emo
AmbientPop
IndieElectronic
SpaceRock
ChamberPop
Shibuya-Kei
ExperimentalRock
AmbientPop
AmbientPop從其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它來自於兩個明顯不同的音樂風格-當其音樂進行在傳統流行樂的架構之上時,它的電子成分和氛圍卻顯示出Ambient中的那種催眠冥想的品質。盡管AmbientPop的音樂是很少具研磨性的,但是受到Krautrock的Lock-Groover式的旋律的影響很明顯。原本AmbientPop是在Shoegazer運動中出現的DreamPop音樂的一個延伸,盡管從大部分看樂器仍繼續定義著這種聲音,但是由於其吸取了包括采樣等當今的電子音樂手法使得它和前輩們明顯區別開來。
SpaceRock
SpaceRock這個詞最早得追溯到70年代,那時是用來形容那些有著太空幻游味道的像PinkFloyd和Hawkwind這樣的樂隊。然而如今SpaceRock是指新一代的另類/獨立樂隊,這些樂隊從迷幻搖滾、環境(氛圍)音樂中吸取音樂養分,而且經常還會受到實驗和前衛音樂的影響。
SpaceRock是那種幾乎總是緩慢、催眠和非現實的;它尤其喜歡在傳統歌曲結構上進行冗長、擾亂心緒的聲響探險;它的人聲有時就如同是閃爍器樂質地的附著。
有些SpaceRock樂隊確實是以毒品來促發靈感,以此來給這種音樂帶來令人麻醉的風格效果:沉重地混響的吉他聲浪、極簡的打擊樂以及輕微的沒精打採的人聲。SpaceRock的最顯然的前輩當屬Prog-Rock,但是在其後的發展中,它也從Krautrock、古典簡約和TheJesus&MaryChain風格的NoisePop中吸取過靈感。
最初的第一支SpaceRock樂隊是英國的極度低沉的極簡主義團體Spacemen3,它的臭名昭著的「」信條影響了隨其後來的大多數樂隊。在參與到英國的Shoegazer運動中的有些樂隊是和SpacedRock是有關系的,尤其是TheVerve的早期作品,還有大多數的實驗團體(如MyBloodyValentine)影響了SpaceRock的復興。
1991年,Spacemen3分裂為兩個團體:Spectrum和Spiritualized,後者背離了原來樂隊的音樂取向,並將SpaceRock的聲音充實到奢華、親切有著管弦樂編曲的作品中,這使得Spiritualized成為這種音樂風格的最流行的團體。在接下來的多數SpaceRock藝人或團體要麼是極簡取向,要麼反之,偶爾也會混合進Post-Rock(FlyingSaucerAttack、GodspeedYouBlackEmperor!)和IndiePop(Quickspace)的音樂元素。
ChamberPop
ChamberPop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對1990年代另類音樂群落中的Lo-Fi美學的統治地位所作的回應,它從包括BrianWilson、BurtBacharach以及LeeHazlewood的豪華管弦樂演奏作品中吸取養分。ChamberPop部分靈感來自於馳放音樂,但是完全沒有諷刺和庸俗在裡面,它給予音樂的旋律和製作以一種全新的關注,如巴洛克風格的音樂層次、有著豐富質地的管弦和號角的華麗歌曲。ChamberPop始終實際上是否認了Grunge、Electronica和其它同時期的音樂運動的存在。
Shibuya-Kei
Shibuya-Kei是對日本流行音樂現象的稱呼,這種音樂爆發於東京西部的極具時尚的Shibuya購物區,這個地區可以說是匯集了世界上一些最時尚的貨源充足的唱片店和服裝店。
如果照字面意義去了解Shibuya-kei,那麼Shibuya風格是指那些從消費文化中涌現出來的志趣相投的流行音樂藝人,這些年輕的日本人都是在西方流行樂輸出下的不斷的和令人驚訝的折中主義文化中成長的,其結果就是影像和聲幻的空前碰撞,其中出現的帶頭團體Pizzicato5的音樂就體現了從BurtBacharach的奢華馳放音樂到城市HipHop樂的活力節奏對其產生的全然不同的影響。如果從這種音樂的外在來看,Shibuya-Kei是從現代東方社會景鏡中折射成的一流的西方流行樂,其音樂中蘊含了很多的剪切、粘貼技巧,並用新式的令人激賞的方式作出全新的作品。
Shibuya-Kei也是一種非常可愛的流行音樂:其音樂視角往往是那些女子組合所從未停止關注的生活甜蜜和天性直率,這種視角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但是它從未脫離於自身的真實。
貫穿並普遍深入在日本文化的復雜的性元素對這種音樂也有許多啟迪,並且音樂中的年輕的天真一直就是其令人鍾愛的關鍵因素。
ExperimentalRock
實驗搖滾就如同其名字所示的,這是一種能夠在音樂上銳意進取的音樂類型,它遠遠脫離於以往傳統流行樂所具有的諸多特性,其中最典型的比如實驗搖滾就直接反對標準的「獨唱-合唱-獨唱」(verse-chorus-verse)的音樂編排。由於實驗搖滾的整個目的就是充分釋放靈感和進行創新,因此在其中沒有硬性的不變的教條,但是它還是具有一些獨具的特徵:即興的表演、前衛音樂的影響、音樂中使用各種儀器、晦澀的歌詞(或是根本沒有歌詞)、奇異的作曲結構和節奏,還有就是其潛在的對商業傾向的拒絕。
9. 獨立音樂是什麼哦
獨立音樂,是一種音樂人該有的音樂狀態,是一種精神和想法。它包含任何音樂,只是它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一致,總括來說就是獨立自主。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談,獨立音樂其實就是搖滾音樂延伸。
10. 推薦幾首最好聽的INDIE POP 音樂
The cardigans <Love Fool> http://www.zzxx.cn/hxwzy/Htdocs/music/YY/OM/0802.mp3
Belle&Sebastian <I found it in a war>
http://mus.gardensky.net/mp4/mp3/awar.mp3
Club 8 <Love In December>
http://www.wzbtv.com/fy/gq/111.mp3
The Weepies <Gotta Have You>
http://www.deepmusic.cn/attachments/month_0710/220071012201329.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