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鄺野
擴展閱讀
股票買賣看盤是什麼意思 2025-08-20 23:26:42
股票漲了沒買跌回去 2025-08-20 23:26:29
現代索納塔第八代報價 2025-08-20 23:21:04

鄺野

發布時間: 2021-09-27 03:37:40

A. 鄺野怎麼念

鄺野
kuang ye

B. 「鄺」是很少見的姓氏,姓鄺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鄺埜

鄺埜[yě](1385年-1449年),字孟質,別號朴齋,湖南省宜章縣城南鄉新田村鄺家門自然村人,出自宜章廣田洞鄺氏。明朝中期兵部尚書。

永樂九年(1411年),鄺埜中辛卯科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授監察御史。歷任陝西按察副使、應天府尹、兵部右侍郎。正統十年(1445年),進兵部尚書。

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入境,宦官王振主張親征,鄺埜勸阻,英宗不聽,明軍出征,直至土木之變,鄺埜死於亂軍之中。

景泰初年,追贈少保。成化年間,謚忠肅。

2、鄺璠

字廷瑞,山東任邱(今屬河北)人,明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翌年任蘇州府吳縣(今江蘇吳縣)知縣,官至瑞州(今江西高安市)太守。

在任吳縣知縣期間,鄺璠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例如打擊各種犯罪活勸、搗毀妓院、加強調堂管制、興辦學校等。

他因重視農業生產、關心人民生活,曾搜集許多農業生產技術知識、食品加工生產技術,簡單醫療護理方法以及農家用具製造修理技藝等,寫成了《便民圖纂》一書。

3、鄺露

鄺露,是明末廣東著名詩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鄺露工於詩詞,鄺露還通曉兵法、騎馬、擊劍、射箭,又是古文物鑒賞家和收藏家。還精於駢文;

又是篆、隸、行、草、楷各體兼擅的有成就的書法家,其草書字跡勁秀,師法王羲之而自成一格。南明唐王時任中書舍人,永曆帝時出使廣州,清兵入粵,鄺露與諸將戮力死守,凡十餘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

4、鄺灝

鄺灝(生卒年待考),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有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編輯的著作《藝贊三卷》, 現存的版本由任慶雲刻本,現收藏於重慶圖書館。

5、鄺文

廣東省南海人,明朝政治人物,履歷: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第二甲賜進士出身,明朝時任知府。

就任職時間: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接替劉瀚任漳州府知府一職,弘治四年(1491年)由汪鳳接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鄺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鄺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鄺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鄺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鄺文

C. <<給我飛翔的翅膀 >> 里那篇鄺野寫的古文是什麼

宜章人,永樂間拜侍御史,升陝西按察司副使,擢應天府尹,累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虜也,先入寇,上命治軍旅。太監王振獨主親征,不與外廷議。及詔下大臣皆以為不可,野上章請留,不聽。扈駕出關又屢奏虜犬豚不宜屈,至尊惟指揮諸將足以成功,不聽。請駐蹕宣府,又不聽。振惡其數言,欲疏之勒野,與戶部尚書王佐隨老營。至懷安墜馬,幾殆。從者請少留懷安就醫葯。野曰:「天子在前,吾為大臣豈可託疾求自便?」力疾而往,至雲中,車駕回鑾,虜寇踵至,野深以為憂,再上章請疾驅入關而嚴兵為殿,皆不報。最後野詣行殿,申前請。振怒曰:「汝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野抗言曰:「我為社稷生靈言,何得以死懼我?」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野與佐相對泣帳中明日,次土水營中無水,士馬皆飢渴,虜四面集,矢下如雨。須兀,師覆。野遇害蓋八月十五日也,後贈榮祿大夫,少保,謚忠肅專祠以祀。
評曰:正統土木之難,使鄺公之言得行,則禍機息矣。乃為權奸所擯,卒使身膏草野。惜哉,然不遇盤錯,莫別利器。公死而忠肝義氣,直與霄壤並存,公其幸也。

D. 濟陽廟廊鄺家冢的由來,是鄺野的墓嗎

鄺野湖南省宜章縣城南鄉新田村鄺家門自然村人。
且鄺野墓位宜章縣城西郊玉溪河畔箭崗嶺,環城西路西邊約50
米。墓體比一般葬墓大三四倍,寬約3米,長約5米,平地高出約1.5米,墓轄約1000平方米,墓碑距墓體前約50米立有墓碑,為石碑,高約2.5米,寬約1.2米,厚約0.2米,原碑刻為兵部尚書王直撰寫,現存的墓碑是清同治二年宜章知縣麻維緒所樹,墓碑左右各5米為一對石馬;從墓碑近墓體段10米處,左右分別是一對石虎、一對石羊;一對文武官石人;橫向間隔約5米,縱向間隔約3米,尚書墓後是鄺野夫人墓。
鄺野也沒有在濟陽當官的經歷。
所以濟陽的鄺姓應該不是鄺野的後代。

E. 鄺野墓葬規格

在湖南宜章環城西路的箭崗嶺處,由法院往八中方向行300米左右,再往西邊的一條小徑上數十米,就到了。
墓前豎有一通龜趺墓碑,其後為石像生,分別是石馬一對;石虎一對;石羊一對;石翁仲一對;石像生後是高聳的墓冢。其後,有其夫人墓。
鄺野生前是兵部尚書,為官清廉,在土木之變中墜馬犧牲,明英宗為表彰其功勛命大臣到宜章為他樹建衣冠墓,諭祭書文為:「生稟問氣,出名為臣。純純雅操,冰潔玉清。憲憲豐台,克詰戎兵。扈從天討,取義成仁。帝曰汝嘉,永享廟祀。」

七律 哭鄺孟質
痛惜忠良志未伸,徒將殉難了完人。
乘輿不借罹戎馬,諫疏猶聞泣鬼神。
道阻權奸惟自憤,冤慳心事為君陳。
緬思土木紛紛者,誰盡先生一點真。
---明永樂甲申進士黃克修

鄺野
宜章人,永樂間拜侍御史,升陝西按察司副使,擢應天府尹,累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虜也,先入寇,上命治軍旅。太監王振獨主親征,不與外廷議。及詔下大臣皆以為不可,野上章請留,不聽。扈駕出關又屢奏虜犬豚不宜屈,至尊惟指揮諸將足以成功,不聽。請駐蹕宣府,又不聽。振惡其數言,欲疏之勒野,與戶部尚書王佐隨老營。至懷安墜馬,幾殆。從者請少留懷安就醫葯。野曰:「天子在前,吾為大臣豈可託疾求自便?」力疾而往,至雲中,車駕回鑾,虜寇踵至,野深以為憂,再上章請疾驅入關而嚴兵為殿,皆不報。最後野詣行殿,申前請。振怒曰:「汝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 野抗言曰:「我為社稷生靈言,何得以死懼我?」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野與佐相對泣帳中明日,次土水營中無水,士馬皆飢渴,虜四面集,矢下如雨。須兀,師覆。野遇害蓋八月十五日也,後贈榮祿大夫,少保,謚忠肅專祠以祀。
評曰:正統土木之難,使鄺公之言得行,則禍機息矣。乃為權奸所擯,卒使身膏草野。惜哉,然不遇盤錯,莫別利器。公死而忠肝義氣,直與霄壤並存,公其幸也。
《萬曆郴州志》

F. 不懂就問,明朝太監王振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王振,男,漢族,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略通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於是他便自閹入宮。史稱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王振善於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後,掌司禮監,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後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爭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鼓動帝親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殺(見土木之變)。
人物生平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原本是一個落地秀才,略通經書,在一家私塾里教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被迫無奈於是他便自閹入宮了。他沒有什麼背景,十年寒窗也沒考上功名,心灰意冷。不過也正是因為他來自底層,所以能看到許多人沒有看到的事。永樂末年,王振入宮當了太監,史書上沒說明是什麼原因;史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當時宮中也有很多宦官,論奸佞、論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但是能保全自己,如宣宗寵愛太監金英等人,王振並沒能奪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魚得到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
侍奉皇子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統。這時,英宗年僅9歲,不能親自處理國家大事,太皇太後張氏(英宗祖母)垂簾聽政。張太後雖然秉政,並不處理國家政務,而是把國家一切政務交給內閣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處理,這也是明朝的一個好傳統,只有明朝沒有太後專權外戚亂政的事。英宗即位後,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愛的人,王振便越過原司禮太監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禮監是明代宮廷里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由於此職事關機要,歷來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擔任。後來,隨著"票擬"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後的裁決意見,要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為"批紅"。奏章經過"批紅"以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宦官掌握了"批紅"大權,實際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邊,善於察言觀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簡出、和外廷官接觸少的弱點,欺上瞞下,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以售其奸。英宗把這樣一個重要官職交給王振,為他日後擅權開辟了道路。
大權獨攬
正統七年,太皇太後張氏病逝,失去了對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此時三楊中楊榮在正統五年病死,楊士奇因為兒子殺人而引咎辭職,只有楊溥在朝,而楊溥也老了,心計又沒有楊榮多,而楊榮引入內閣的大學士馬愉、曹鼐資歷太淺,威望不夠,王振擅權的一切條件都成熟了。英宗是一個常常發昏的皇帝,他並不是貪求淫樂不理朝政,而是過於相信王振,凡是王振說的,他馬上就相信,而且認為是最好聽、最正確的。而在他後來復位後,他重用大學士李賢,朝政也是井井有條。是一個有時昏、有時明的皇帝。
王振見阻攔自己掌權的所有障礙都已經被自然規律掃除了,當然輕而易舉的就盡攬明王朝的政權。他早就看明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不順眼,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塊牌子摘下來。隨後又在京城內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府邸。他還修建智化寺,為自己求福。
土木之變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並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
瓦剌是蒙古中的一部。元朝滅亡以後,一部分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和東北等地。後經朱元璋派兵數次打擊,內部發生混亂,逐步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別臣服於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朝獻馬朝貢。
永樂以後,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強大,宣德時,瓦剌逐步控制了韃靼,正統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統一了蒙古三部。瓦剌統一蒙古以後,對明朝不斷騷擾,成為明朝北方的嚴重邊患。
王振擅權,不但不布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為了獲利,王振讓他的死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給瓦剌,瓦剌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為了討好瓦刺,王振還對其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瓦剌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系以來,每年都派出貢使攜帶著良馬等貨物到明朝朝貢,明朝政府則根據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一般情況下,回賜物品的價值要稍稍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同時,也要給對方貢使一定賞賜。因此,瓦剌為了獲取中原財富,非常願意到明朝來朝貢。按照原來規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50人。後來,瓦剌貪圖明朝回賜的慾望越來越大,貢使人數日益增加。到正統初年,瓦剌貢使的人數經常增加到2000餘人。王振對瓦刺增加貢使,絲毫不加以限制按數給予賞賜,至使瓦剌的胃口越來越大。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貢使集團,為了多領賞物,又虛報為3000人。瓦剌貢使冒領賞物,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因王振與瓦刺有勾結,接受也先的賄賂,所以,瓦刺貢使冒領賞物,他都裝作不知道。這次,王振卻一反常態,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剌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並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匯報。也先於是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
瓦剌軍來勢兇猛,迅速向南推進。明朝守衛西北的將士,幾次交戰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所以,他為了僥幸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准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里對王振言聽計從,同時也幻想著像其曾祖父成祖那樣數入漠北建立赫赫軍功,所以這次聽了王振的話,也認為親征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便不與大臣們商議,做出親征的決定,並宣布兩天後立即出發。
英宗下詔旨後,兵部尚書鄺野和侍郎於謙,力言明軍准備不夠,皇帝不宜輕率親征。吏部尚書王直亦率群臣上疏說:"如今秋暑末退,天氣炎熱,旱氣末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不甚充足。況且車駕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盡快抵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萬望皇帝取消親征之令,另行選將前往征討。"可英宗聽信了王振的話,對眾大臣的諫阻,一句也聽不進去,非要親征不可。
王振和英宗在兩天之內湊合了20萬大軍,號稱50萬,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當時,與英宗和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專斷。此次出征,准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軍內自相驚亂,未到大同,軍中已經乏糧。不斷有人死亡,僵屍鋪滿了道路。再加上連日風雨,人情洶洶,還未到達前線,軍心已經不穩。一些隨駕官員,見到此種情景,再次請求英宗回軍。王振一聽,大為惱怒,為了殺一做儆百,特罰諫阻最力的兵部尚書鄺野和戶部尚書王佐跪於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准起來。後來,王振的同黨彭德清以天象諫阻,王振也不聽,仍然逼著大家繼續前進。
也先聽說英宗御駕親征,佯裝退卻,引誘明軍進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區。 8月1日,王振和英宗順利進入大同,他們看到瓦剌軍隊北撤,以為瓦剌害怕英宗親征,堅持繼續北進。鄺野等人深感途中未見瓦刺一兵一卒,未損一矢,並不是什麼好兆頭,恐怕瓦刺兵有詭計。因此,他再次上章請求回軍,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聽。第二天,王振的同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情況密告王振,並說,如果繼續北進,"正中瓦剌之計"。王振聽了郭敬的話,才害怕起來,急忙傳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退兵,以便途經他的家鄉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父老顯示自己的威風。於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荊關回京。王振未與瓦剌接戰,即倉惶退兵,軍紀更加混亂。走了40里以後,王振忽然想起,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又改變主意,火速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進。這時,瓦剌已知明軍不戰而逃,急忙整軍來追,形勢十分緊張。大同參將郭登和大學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議說:"自此趨紫荊關,只有40里,大人應該從紫荊關回京,不應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軍追及"。王振不聽,一意孤行,堅持折向宣府。
明軍迂迴奔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這時,瓦剌大軍已經追襲而來。英宗急忙派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斷後,以掩護英宗撤退。結果,他們都戰死沙場。英宗又派成國公朱勇等率騎三萬前去阻擊,朱勇等冒險進軍至鷂兒嶺,陷入瓦剌重圍,雖然英勇奮戰,但寡不敵眾,3萬軍隊全部覆沒。
王振在朱勇率軍阻擊瓦刺之時,加緊撤退。13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這里離懷來城僅20里,隨行的文武官員都主張進入懷來城宿營。可王振以為1000餘輛輜重軍車沒能到達,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便不顧英宗和數十萬軍隊的安全,傳令在土木堡宿營。鄺野一再上章要求英宗先行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同時組織精銳部隊斷後拒敵。王振皆置之不理。沒有辦法,鄺野單身闖入英宗行殿,請求英宗速行。王振見狀,怒不可遏,罵道:"你這個腐儒,怎麼會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說八道,必死無疑!"即刻命令武土 強行把鄺野拖了出去。
第二天,英宗想繼續行進,但為時已晚,瓦刺軍隊已經包圍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勢較高,旁無泉水,南面15里處有條河流,也被瓦刺軍隊佔領。明朝數十萬軍隊被圍兩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煙。沒有辦法,王振只好讓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見一個水滴。士兵們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怨聲載道,罵不絕口,軍心進一步渙散了。
包圍土木堡的瓦刺軍知道明軍找不到水喝,飢渴難忍,便准備把他們引出堡壘,一舉殲滅。15日,也先派遣使者到明軍處假裝與王振談和,以麻痹明軍。王振見也先派人來談判,喜出望外,便不辨真假,滿口答應,並通過英宗讓曹鼐起草詔書,派兩人去也先軍營談判具體議和事宜。
也先為了迷惑明軍,假裝撤退,故意將土木堡南面河水讓出,暗地裡則作好埋伏,只等明軍爭水大亂之機,出兵全殲。王振看到瓦刺軍向後撤退,以為瓦刺軍真的要議和,遂不加分析,輕易地下令移營就水。飢渴難忍的軍士得令後,一哄而起,紛紛奔向河邊,正在明軍爭相亂跑之機,瓦刺伏兵四起,明軍潰敗。英宗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不一會兒,瓦刺兵沖上來,一個士兵上前要剝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與眾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擁著他去見也先之弟賽刊王。賽刊王在盤問英宗時,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軍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認,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英宗被俘,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萬分憤怒,掄起鐵錘對准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惡宦,終於落得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20萬軍隊被擊潰,從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沙場。消息傳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號啕大哭。後來,皇太後忍住眼淚,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都御使陳鑒面奏郕王,歷數王振之罪,他們滿懷悲憤地說:"王振罪不容誅,死有餘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滅其家族,臣等今日皆死在這里。"說罷,跪地不起。這時,王振的死黨馬順還為王振遮護,喝逐群臣。給事中王竑見馬順還在裝腔作勢,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抓住馬順,拳打腳踢,當場結果了他的性命。憤怒的人們又當場打死了王振的另外兩個死黨宦官毛貴和王長隨。接著,朱祁鈺下令殺死王振的侄子王山並族誅王振之黨,把馬順的屍首拖到街頭示眾,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並籍沒王振家產。
後來英宗認為王振畢竟是為國殉死,其精神不死。就在重新登基的這年(1457年)10月,在北京城祿米倉胡同的智化寺為王振立了一個彩色泥像,還樹了一塊碑為他立了傳。智化寺的香火非常旺盛,朝廷對它也很重視,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整修過一次,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還增修了一座極樂殿。智化寺今仍存在於原址,其中保存下來的一些神像的服裝樣式具有明朝的風格。

G. 明英宗朱祁鎮為什麼被俘了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占據,將士飢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痹明軍。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
明軍只得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明英宗盤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大鐵錘所殺,樊忠不久亦戰死。
此役明軍死亡過半,大量輜重盡為也先掠奪,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幸逃出。
英宗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不一會兒,瓦刺兵沖上來,一個士兵上前要剝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與眾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擁著他去見也先之弟賽刊王。
賽刊王在盤問英宗時,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軍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認,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參考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7/114397.html

H. 電影里有個學生叫鄺野,是什麼電影

紙之月 電影版

地區:
日本
主演:
宮澤理惠 池松壯亮 大島優子 田邊誠一 近藤芳正 石橋蓮司 小林聰美
導演:
吉田大八
類型:
犯罪

I. 一部電影里邊的主人翁是個學生他的名字叫鄺野,誰知道電影名字告訴我。謝謝!

給我飛翔的翅膀

J. 天生異能 最後鄺野找到千手了么

心常寂靜不求中,甚深禪定自然通.
平生正直無私曲,月下終歸沐清風.

功到 此自通

花花世界號大幹,仕農工商各因緣.
安其本分敬其業,百業行行出狀元.

功到 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