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遇春做了哪些貢獻
楊遇春(?~1837),清代將領。字時齋。四川崇慶(今屬重慶)人。楊遇春武舉出身,從武以來,他是靠鎮壓人民起義而受到朝廷賞識的,可以說他雙手沾滿了人民的鮮血。但同時,他在戍邊時盡力竭力,為國家的安定也做出了貢獻。死後追贈太子太傅,謚號「忠武」。
一、鎮壓苗民消滅義軍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肅石峰保回民舉兵反清,四川總督福康安率領軍隊前往鎮壓,楊遇春隨從前往,因軍功提升為龍安營把總。乾隆五十三年(1788),楊遇春又隨從福康安出師台灣,攻打反清的林爽文部,敘功賞戴藍翎,升為茂州營千總。乾隆五十七年(1792),楊遇春又隨征廓爾喀,因軍功提升為四川城守右營守備。
嘉慶元年二月,楊遇春升為四川普安營參將。十月,因為攻打平隴起義軍大本營奮勇出力,嘉慶下旨提升為廣東羅定協副將。十一月,苗民起義軍領袖吳延義被擒,起義被徹底鎮壓。
當時,湖北教徒舉行了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川陝各省都有人響應。嘉慶皇帝命額勒登保移兵鎮壓苗民起義的軍隊,到湖北攻打林之健、覃加耀等部的農民起義軍,楊遇春也隨同前往。嘉慶二年(1797)五月,在長陽縣的廖家台打敗了農民起義軍。六月,又在打子台打敗了起義軍。閏六月,起義軍轉移到宣恩、建始等縣,楊遇春帶兵跟蹤追擊到羊公頭、巒長坪,將起義軍悉數擒抓斬殺。又在官店口打敗了起義軍,起義軍轉移到金果坪,逼近了金雞口糧台。楊遇春帶兵繞道趕去護守,果然起義軍窺伺糧台,楊遇春將其打退,又追擊到白魚寨,斬殺了無數起義軍士兵。
起義軍轉移到歸州的終報寨。嘉慶三年正月,楊遇春帶兵進攻終報寨。這里四面都是懸崖絕壁。楊遇春乘夜間攀著繩子登上去,率領士兵冒著矢石奮勇前進,活捉了起義軍首領覃加耀、元帥張正潮以及頭領覃加師等一百多人,斬殺士兵無數。
這時,農民起義軍有青黃藍白綠等號,又設置掌櫃、元帥、總兵等稱號。嘉慶皇帝命額勒登保移軍赴陝西商雒一帶攻打襄陽白號高均德、黃號姚之富、齊王氏部。楊遇春隨著清兵進入陝西,轉戰川陝甘各地。從嘉慶四年到嘉慶九年,川陝甘三省起義軍全部被楊遇春消滅。楊遇春因此屢受朝廷嘉獎,官職也一路飆升,歷任甘州提督、固原提督,先後晉封雲騎尉世職、騎都尉世職,賞賜他的財物更是豐厚。
二、處理兵變鎮壓工人
起義軍被鎮壓之後,差領侍衛內大臣德楞泰等建議,在三省邊界添設新兵巡邏彈壓。因為楊遇春聲威素著,兵勇悅服,請求讓他暫且駐扎漢中,稽查訓練。嘉慶帝批准了這一建議。
嘉慶十一年(1807)二月,楊遇春回原籍四川給母親守孝,百日孝滿之後,他由原籍到京城覲見皇帝。七月,楊遇春來到西安,聽說寧陝新兵陳達順等鬧事,就會同陝西巡撫方維甸帶兵馳往查辦。嘉慶因為楊遇春能以公事為重,給予嘉獎。九月,起義的士兵從眉縣的斜峪關向南逃到桃川五里坡。楊遇春帶兵迎擊,殺死了多名,抓住了他們的頭領彭貴等人,然後分兵緊隨在他們的後邊追擊。起義士兵形勢窘迫,其中的頭領滿大若率領他手下的人請求投降,並縛住其首領陳達順、陳克倫、向貴獻給清兵。陳達順等被在軍前車裂而死。事情平定之後。當時投降的人中有原為起義士兵的二百多人,德楞泰讓他們仍回到原來的隊伍。
嘉慶皇帝認為德楞泰如此處理極其錯謬,將壞法養奸,楊遇春竟然不聽勸阻,又不據實奏參,隨同附和,有負使命,下部議處,降三級調用。嘉慶皇帝命加恩降四級留任。後來,又因為楊遇春在剿辦叛兵時,清官兵在方柴關臨陣潰散,嘉慶皇帝便將楊遇春解任,交給陝甘總督全保、四川總督勒保查明奏參。十二月,楊遇春降補寧陝鎮總兵官。
嘉慶十二年(1808),瓦石坪的叛兵韓金堂等鬧事,楊遇春偕同提督薛大烈分兵攻打,很快就將其全部撲滅。嘉慶下旨予以嘉獎,下部議敘。嘉慶十三年,楊遇春進京覲見皇帝,命在乾清門侍衛上行走,仍授為固原提督。
嘉慶十八年(1814),陝西南山木廠停工,工人沒飯可吃,就聚集造反。因為楊遇春熟悉南山情形,威望素著,嘉慶皇帝就命楊遇春率兵前往鎮壓。經過數次戰斗,俘獲或斬殺了幾個首領,其餘越工人也全部殺死。嘉慶皇帝命晉封楊遇春為一等男爵,並命他與長齡共同商定陝西的善後事務。三月,楊遇春偕同長齡上奏,請求移駐鐵爐川、黃牛鋪等處營員,並相應添募兵丁。下部議定施行。
嘉慶二十五年(1820)九月,特加楊遇春太子少保銜,賞戴雙眼花翎。
三、建樹邊關老死家中
道光五年(1825)十月,命楊遇春署理陝甘總督。從道光六年到道光七年,楊遇春率軍鎮壓了反清者的後裔張格爾的義軍,活捉了張格爾。
道光八年(1828)正月,楊遇春進京覲見皇帝,適值活捉張格爾的捷報上奏,道光命開復楊遇春任內的一切處分,實授陝甘總督,賞用紫韁,並下旨讓楊遇春回任所。五月,楊遇春押解張格爾進京,因為這事件辦得很妥帖,下部議敘。六月,道光命將楊遇春的畫像放在紫光閣,並親自作贊加以稱揚。
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因為清兵迎戰獲捷,就將還未到達口外的東三省兵及四川兵結合沿途駐扎,等候撤回。又將口外各城兵員酌量裁減,並撤肅州軍需局歸並蘭州,以節減浮費。道光皇帝對楊遇春的這些舉措十分滿意,並下旨讓他回到任所。四月,楊遇春偕同西寧辦事大臣恆敬上奏籌添察漢托洛亥蒙古兵數分布各卡,隨同官兵防堵操練。道光皇帝下旨照辦。
道光十二年三月,楊遇春遵旨議汰冗員,裁減甘肅、安西、直隸州州辦一員,狄道、固原、寧州三州,隴西、安定、中衛三縣訓導各一員。八月,楊遇春又奏請酌量裁減陝安、鹿州州同一員,蒲城縣巡檢一員,寧羌州黃壩、褒城縣馬道驛丞一員,延安府、沔縣訓導各一員。此後,楊遇春又奏請裁減陝甘兩省馬步守兵及戰馬,為朝廷節省了許多糧餉乾料。
楊遇春自青年時起即從戎,大小數百戰,都沖鋒陷陣,冒矢石彈雨,有時冠翎皆碎,有時袍褲被撕破了,卻未曾受過一點傷,道光皇帝曾感慨他是一員福將。
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楊遇春死在家中。
⑵ 楊遇春的宮保府
「宮保府」是楊遇春的將軍府,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四川省現存的惟一清代高級官員府第,建築從布局結構到形制藝術,都體現清代中後期高級官員府第的風格特徵。
1999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宮保府由崇陽鎮南街遷移至大東街原祁公館位置上。整個宮保府修復後仍舊保持原貌,建築為兩進院落,整體風格為中西合璧式。「三位一體」布館按初擬定的「三位一體」布館方案,博物館內分別建《華陽國志》紀念館、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館。《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以『志』為名的方誌」,研究東晉以前巴蜀政治史、古代西南經濟史、西南民族史等,是「中國地方誌的初祖。」紀念館將《華陽國志》中「華」、「陽」所指的地域用沙盤模型展示,並對書中記述的三十多個民族和部落的名稱、分布情況,主要民族的形成、歷史傳說等用多媒體展示,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將參照原貌布置楊遇春起居室和書房。
2014年12月30日,修建並升級為崇州市博物館。
⑶ 清朝一窮小子上街賣雞,有人對他說:你日後必然富貴,後面應驗了嗎
最後這件事情應驗了,而且這個人就是清朝嘉慶年間的名將楊遇春。這主要是因為楊遇春在早年間家裡生活非常的貧困,只能通過在街上賣雞鴨維持生活。而對他說這句話的人,正是他日後的師傅。因為有一天楊遇春在街上做買賣,路過了自己師傅的武館。但是看到自己師傅手下的徒弟在那裡練習武功,所以楊遇春才會按耐不住,並且在自己師傅的徒弟面前展示自己的武功。所以正因為如此楊遇春才被自己師傅看中,並且傳授了楊遇春很多武功。
當然這也和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自己的努力的話,就算是有這樣的機遇並且把握住了,也不能良好的運用自如。
⑷ 楊遇春的介紹
楊遇春(1909.3.1—1989)別號柳青,1909年3月出生於江西省瑞金縣武陽鄉一個地主家庭。楊遇春早年入讀雩水中學,畢業後考入江西省立農專,肄業一年,投入陸軍第4軍隨營學校,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曾任獨立第7師排長。
⑸ 楊遇春是漢人還是滿人
漢人
⑹ 楊遇春的訃文
遇春先生,別號柳青,民前二年三月一日,出生於江西省瑞金縣武陽鄉,其父碧秋公, 在鄉創設螺石小學,螺峰書院,作育學子,嘉惠士林,望重桑梓,母賴太夫人,系出名門,相夫課子,里人稱頌,遇春先生幼承庭訓,稍長入雩水舊制中學,卒業後考入江西省立農專,肄業一年,慕軍旅生涯,投入陸軍第四軍隨營學校,畢業後,任獨立第七師排長,民二十二年春,在福建泰寧率部反委以閩粵贛三省總中將薪顧問,旋調南昌行營中將薪參議,足謀多中。二四年入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受訓,結業後任軍委會中將待遇參議。
七七變起,首都江堰陷敵,奉派第十九集團軍游擊副總指揮,旋改為江南挺進軍總指揮部,並代總指揮職務,在蘇浙皖邊區建立基地,力抗強敵,二十七年秋,部隊改編,奉調為江西全省游擊副總指揮兼第九戰區廬山地區指揮,僅以贛保兩個團,固守廬山,血戰達十一月之久,達到使命,響世中外,稱廬山孤軍也,旋兼任贛九區行政專員及區保安司令,民國三十年春,奉召赴渝,指示相助戴笠參軍工作,兼任江西省緝私處處長,三十三年調任軍委會別動軍第二縱隊指揮官,迄後勝利復員,所部改編為交警第二總隊,仍任總隊長。三十六年春,調任第二綏靖區第二處處長,翌年華北危急,奉調交警第三旅旅長,率部轉戰於北寧路,塘沽一帶,後奉令轉進,調防浙贛路,兼任護路司令,三十八年夏轉戰福建泉州,兼任該地區戒嚴司令,十月奉令率部至金門改編,編後來台。任國防部少將參議,四十年八月,奉調總政戰部第六組少將組長,四十四年調任台灣省保安警察第一總隊總隊長,五十三年升任警務處副處長,後升任警政署副署長,以迄六十六年五月屆齡退休。
總觀遇春先生一生,多在軍旅,提師奮戰,功在國家,及能獲頌雲麾四等勛章,干城,光華甲等獎章,忠勤勛章,勝利勛章多座,晚年轉警,襄助署長四任之久,籌謀羽贊,歷功至偉,乃能獲頌一等一,二,三,級警察,獎章多座,至其平居處事待人,自有口碑,勿須瑣述也。
遇春先生夫人余夢鳴女士系南昌貴族千金,賢良淑德,曾在戰爭年代救死扶傷,受之惠澤之人遍天下,後遷移至台思兒憂郁而終。遇春先生後續夫人謝曼平女士,抗日時結離為一賢淑之內助,先生抱病時,百端侍奉,尤為難得,共有子六人,女三人,均憶成家立業,積善之家,蘭之竟秀,理所固然耳,今先生驟歸道山,哲人日遠,典型在昔,惟未睹國家強盛統一,不無遺憾。
⑺ 楊遇春的三首詩和三副對聯
《楊遇春的三首詩和三副對聯》
作者:楊正苞楊銳
楊遇春(1761—1837)字時齋,四川崇慶州人,清代最後一位軍功顯赫的名將。遇春自嘉慶五年(1800)先後任甘肅、固原提督至道光五年(1825),在任26年。此時陝甘總督額勒登保告老,總督出缺。道光帝以遇春在西北時久,熟悉情況且威名卓著,欲加擢拔繼任。部分文臣以遇春「不學」難以勝任,持反對態度。道光帝幾經篩選,仍未覓得堪當此任者,遂命遇春署理該任,以觀後效。遇春在職主持軍事,平定了由英帝國主義支使、外國野心家參與的南疆分裂勢力頭領張格爾的叛亂,收復了喀什等四城,維護了多民族祖國的統一和國土的完整,以功獲實授。遇春總督陝甘十年,加強國防,組織屯墾,興利除弊,使「朝廷無西顧之憂」。
遇春幼年發蒙,在家塾學習,至12歲時因祖父占魁公變產救助役夫,家道中落,始斷正規學習,但已讀過《三字經》、《聲律啟蒙》、《四書》、《五經》、《史記》、《三國》和唐詩等書。此後在農閑期間,遇春也在祖父和鄉塾師指導下繼續學習,實已具有文史知識的根基。他17歲時,方改習騎射,18歲入崇慶州武庠,又得劉醇齋教導培養。平時,家書均親筆書寫,即奏議亦先自擬稿,再讓書辦按程式謄寫。嘗雲「軍中自有禮樂,不知書者,不可與言忠孝」。他對士卒的學習十分重視,興辦義學教練軍中子弟,且常親為士卒及子弟宣講。詩人汪少海紀實詩雲:「遍向偏裨收將種,居然弦歌類儒林」。遇春晚年還撰寫出《兵事備要》十一篇,凡數萬言。以是謂遇春非文官出身尚可;謂為其「不學」,則顯屬偏見了。
道光十五年(1835),遇春告老,帝命「緩緩來京陛辭」並晉封一等昭勇侯。恩遇之隆又引起了部分文臣對他的妒嫉,欲通過文事辱之而後快,遂有借慶賀及餞行之名邀游西山卧佛寺之請。當謁卧佛時,文臣們提議作詩紀事,公推遇春帶頭。遇春推謝不得,只好指向卧佛詠道:「你倒睡得好」。文臣們聽了暗笑不語。遇春繼續詠道:「一睡萬事了」。文臣們聽這一承接,不免意外,覺得稍有意思,心想看你如何轉合。遇春又繼續詠道:「我若同你睡,江山何人保!」驚人之語切合身份,大超凡俗,令文臣們驚訝不已。
出了寺門,見叢林中鳥窩甚多,一些不服輸的文臣又借不成詩題的「鳥窩」為題,促遇春題詠。遇春心知其意,也未推辭,指著鳥窩詠道:「一窩兩窩三四窩」,文臣們開始得意了,卻連贊好詩!遇春繼續詠道:「五窩六窩七八窩」,文臣們不禁失笑了,還是一味贊好。遇春仍從容詠道:「耗盡皇糧千鍾粟,鳳凰何少爾何多!」文臣們雖有些不自在了,但仍不甘心,再次敦促詠詩。
遇春心裡有點憤然了,也就接著詠道:「少事戎行未學詩,諸君何必強為之。朝廷恩俸公同享,邊塞風霜我獨知。」一再糾纏的文臣們也不免愧形於色而尷尬收場。
遇春任甘肅提督期間,途經陝西沔縣,特往定軍山拜謁諸葛武侯墓並題聯以志欽慕:
大清嘉慶七年歲在壬戌
二表竭臣忠,鞠躬盡瘁,不負南陽三顧
一心復漢祚,拓土開疆,卒書正統兩朝
欽命提督甘肅全省軍門楊遇春題
此聯自題後即懸掛於祠中,「文革」中被毀,1984年由書法家張敏之補書。讀聯文可知遇春對劉備、諸葛的品格、事功的崇敬和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以及地區關系,故以「蜀漢」為正統。
遇春告老回鄉後,曾書一聯懸掛於門前,文曰:
聖德如天
臣心似水
識者告以「上下聯掛倒了。」遇春道:「若無君恩聖德,焉有臣的今日,故當如此掛。」自此,崇州民間又多了一句歇後語:「宮保府的對子——反的」。在那「朕即國家」的封建社會,遇春有如此思維,是可以理解的。
遇春在成都南門外錦江南側有別墅一院,房舍建構一般,但有一練武場及偏西有一台亭較為特殊。亭建台上,可供眺望,遇春名之曰「望禾」,又自撰聯雲:
坐來覺有山林氣
到此無忘弧矢心
聯語表達了一個退居大臣對群眾生活的關心和不忘武備的憂患意識。此別墅後由其玄孫永洪以「不分割,供公用」為條件,半捐半售與四川學政。先是設宋儒蜀人范景仁(鎮)、范淳夫(祖禹)、張南軒(栻)、魏鶴山(了翁)四先生祠於內,仍設楊遇春栗主(牌位)在後,以表彰蜀賢。1910年,存古學堂創立即以此為學舍;1912年,國學院遷入,存古並於國學院,故門前通道亦稱國學巷。國學院合並於四川大學後,原址先後改為川大附中及濟川中學,校門遷至小天竺街,即今之成都市第十六中學所在。
楊正苞:楊遇春第六代孫
作者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
楊 銳:楊遇春第八代孫
⑻ 楊遇春的人物簡介
1927年參加南昌「八一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楊遇春很能打仗,特別擅長游擊戰術,歷任紅12軍獨立第7師第1團代理團長,紅34師101團團長,1932年4月兼閩西軍區汀連清寧指揮部分部指揮,5月任紅12軍35師師長,10月任蘇區模範少年先鋒師師長,1933年任福建軍區建泰黎紅軍獨立師師長,6月任粵贛軍區第2軍分區獨立團團長,是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重要將領之一。
1933年,中央蘇區掀起「消滅地主」運動,楊遇春父母叔伯均被逮捕清算,家產全被沒收。他深感自身難保,槍殺政委高傳遴後叛投國民黨,任56師師部參議,1934年調任蔣介石南昌行營中將薪參議,1935年兼任軍事委員會招撫特派員公署參謀長,同年入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受訓,1936年任重慶行營參議,1937年任軍委會中將薪參議。後任第19集團軍游擊副總指揮,在蘇浙皖邊區建立抗日基地。
1938年6月,國民政府劃廬山為抗日游擊根據地,由江西省派地方部隊保安第3、第11兩個團防守。8月,成立「江西省游擊總指揮部」,任命楊遇春為副總指揮,負責指揮2個保安團堅持廬山抗日游擊戰。8月31日,楊遇春同蔣經國等人在廬山大月山主持庄嚴的升旗儀式,致訓說:「我們在廬山升旗,便是宣示我們的決心,我們決心以血肉保衛此廬山神聖地區,我們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也要繼續完成我們的任務。」
10月初,星子的日軍101師團完成戰地補充,開始猛攻隘口街。隘口街是廬山守軍下山的最後一條通道,一當失守,廬山就會被完全包圍。扼守隘口街的葉超軍長一面死頂101師團,一面打電話給楊遇春,問:「有把握守沒有把握守?要撤退不要撤退?假使要撤退的話,就趕快撤退,否則便來不及了。」 楊遇春答:「守是沒有把握,但也決盡我的能力。要犧牲,就犧牲算了。」葉超說:「既准備守,這便是我最後一次和你通話。」楊遇春說:「軍長請放心。」葉超說:「那麼再見了。」楊遇春說:「再見。」放下電話,楊遇春無語凝咽,心酸淚下。10月10日,101師團攻佔隘口街,廬山孤軍被徹底合圍。
1938年10月下旬,南潯線國軍已全部撤往南昌以南,贛北淪陷。廬山腳下,已是日本膏葯旗的海洋,唯有廬山之巔有青天白日大地紅旗迎風招展——廬山成了一座孤島。楊遇春一面阻擊日軍攻山,一面抽出部分兵力組成突擊隊,頻繁下山偷襲日軍,破壞交通。為了堅持長久抗戰,楊遇春把井岡山的斗爭經驗運用到廬山來,組織幹部培訓班,發展廬山外圍力量,組訓密探刺探敵情、策反漢奸組織等。楊遇春還在九江城內建立了情報站和秘密電台,甚至薛岳要了解贛北日軍動向,都要依靠楊遇春這條渠道。
11月21日,廬山孤軍偷襲姑塘白石嘴一艘日軍運輸船,斃敵6人,繳獲大米26包,罐頭50聽;22日,偷襲南昌鋪,斃敵7人,俘敵1人,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3支;28日,擊落日機1架;12月5日,偷襲東林頭,砍下日兵6顆人頭,生擒1人,繳獲小炮1門,步槍1支;1939年1月1日,偷襲羅家大屋,殲敵10餘人,繳獲手槍3支,步槍7支,子彈3000餘發;同日偷襲藍橋,斃敵1人,繳獲步槍1支,毀壞南潯公路10多米;同日偷襲李家河,斃敵3人,繳獲輕機槍1挺;1月15日,偷襲蔡家壠,斃敵數名,毀敵汽車1輛,獲子彈30箱;2月8日,伏擊攻山日軍,殲敵2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各1挺,步槍5支;3月4日,伏擊九(九江)星(星子)公路日軍運輸車隊,斃敵10餘人,擊毀汽車3輛,繳獲大米50餘包,步槍5支,子彈2箱,輕機槍3挺;……
楊遇春指揮的游擊戰神出鬼沒,打得日軍毫無招架之功。日軍無奈,甚至動請英、美海軍艦長上山勸降,許以高官厚祿,均被嚴詞拒絕。日軍惱羞成怒,集中1個支隊(旅團)的力量,配以飛機、大炮,於1939年4月15日開始圍山總攻。廬山畢竟不同於井岡山。井岡山位於羅霄山脈中段,連綿不斷的山巒為游擊戰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廬山則孤峰獨峙,襟湖帶江,沒有游擊的迴旋餘地,一旦被敵人重兵包圍,立刻陷入絕境。4月15日激戰一天,守軍殲敵300多人。16日,日軍在漢奸引導下成功登山,守軍退至小天池一線固守。16日晚11時,楊遇春接到九戰區長官部的電報命令,要他們撤出廬山向岷山轉進。楊遇春當即率部行動。退到仰天坪時天已大亮,全山槍聲大作,戰斗異常激烈。17日上午10時,日軍佔領牯嶺街,守軍通到蘆林一線。楊遇春派5個連阻擊追敵,令他們務必堅守到黃昏。天黑後,楊遇春把2個團分成兩路,其中11團從黃土嶺下山,經馬回嶺赴岷山,自己率3團和指揮部非戰斗人員、廬山管理局行政人員、警察局警員、軍官家屬及部分難民從廬山壠下山,經黃老門赴岷山。18日中午,兩路人馬在岷山會合,然後經瑞昌、武寧轉到修水山區,繼續堅持抗日斗爭。
國軍因為非人民性,素來藐視游擊戰,也從不善於打游擊。楊遇春在長江中下游完全陷落的情況下,率2個地方保安團的兵力,在孤島廬山堅持敵後抗戰半年多,不僅有效殺傷了日軍,最後還能依靠縝密的情報網和隱蔽快捷的行動安然脫險,全軍而還,令人稱奇。
楊遇春雖然是國民黨內罕見的游擊天才,但因為他叛投國民黨並不是基於政治信仰,而是出於個人利益考慮,所以不被重用,鬱郁不得志。不久,楊遇春改任贛九區、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及區保安司令、第1集團軍第2挺進縱隊司令、第九戰區高參,1941年加入軍統,兼任財政部緝私署江西省緝私處處長,1943年任軍委會別動軍第4縱隊指揮,1945年調任軍委會別動軍第2縱隊指揮官、交警第2總隊總隊長。1946年春調任第二綏靖區第二處處長,1948年任交警第3旅旅長,率部於北寧路、塘沽一帶與解放軍作戰,後調防浙贛路,兼任浙贛護路司令,1949年兼任福建泉州戒嚴司令。
1949年10月去台灣,任「國防部」少將參議,1951年8月任「國防部總政戰部」第六組少將組長,1955年調任台灣省保安警察第一總隊總隊長,1964年9月年升任台灣省政府警務處副處長,1977年升任內政部警政署副署長。先後獲頌雲麾四等勛章,干城、光華甲等獎章,忠勤勛章,勝利勛章等,獲一、二、三級警察獎章多座,1977年退休,1989年病逝於台北。
妻余夢鳴、謝曼平,子六人,女三人。
⑼ 歷史上謚號「忠武」的臣子都有哪些
還有一個人的謚號也是忠武,只不過世人不願提及。大蒙古帝國忽必烈汗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基督歷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死後,大蒙古帝國中央汗廷的忽必烈汗追封南宋國右丞相、少保、信國公文天祥為大蒙古帝國中央汗廷大元帝國中書平章事、太保、盧陵郡公,謚:忠武。官職和爵位原本是要在文天祥肯降元給他的,謚號「忠武」則是忽必烈汗感文天祥報國無門遭遇並且矢志不移扶助南宋國幼主力圖匡復南宋國的忠節,忽必烈汗給自己的敵人文天祥「忠武」這個最高的謚號,可見他是何等的胸襟。由於大元帝國不是漢族建立的,對於忽必烈汗追封文天祥的這段史實,史學家們不願提及,並且加以否認,一直堅持文天祥的謚號是明代宗在位第七年追謚「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