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
擴展閱讀
電影的股票有哪些怎麼買 2025-08-17 11:39:41
交易時間之外怎麼買股票 2025-08-17 11:37:32
興湖科技股票價格 2025-08-17 11:26:29

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

發布時間: 2021-10-03 16:04:49

❶ 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

體制僵化、經濟衰退,體制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性原因。
領導人因素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國內各類矛盾積聚,成為蘇聯解體原因之一。
腐敗導致黨衰國亡,特權導致貪污腐敗盛行
官僚特權階層與親西方的社會精英同流合污
俄羅斯民族同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加盟共和國內民族之間的矛盾,
●「葬送說」這一觀點認為戈爾巴喬夫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叛徒,是亂黨亂國的罪魁禍首,是他葬送了蘇聯的社會主義事業。
●「和平演變說」該觀點認為蘇聯演變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結果。
●「民族矛盾說」有人認為,蘇聯解體是蘇聯實行大俄羅斯主義,對內搞霸權主義的結果。蘇聯演變的過程也是蘇聯民族關系日趨緊張、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見增長的過程。
●「上層自決說」這種說法認為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來自蘇共內部,「是蘇共的上層精英在對蘇聯的發展方向進行討論所做出的決策結果」。
●「經濟沒搞好說」該觀點認為,蘇聯劇變中首要的決定因素是現存社會主義在同西方經濟的競賽中失敗了,特別是在最近的技術革命期間,蘇聯的中央集權經濟不能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經濟並駕齊驅。
●「斯大林模式說」這種說法認為蘇聯演變的原因是由於實行「斯大林模式」的結果,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窒息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阻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
●「錯誤路線說」該觀點認為蘇聯演變的決定性因素是黨的主要領導人推行錯誤的「改革」路線,即所謂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把國家引上了資本主義復辟的道路。
●「意識形態說」這種觀點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新思維」是蘇聯演變的思想淵源;「民主化、公開化、多元化」迎合了國家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反共需要;「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是和平演變的政治策略。
●「拋棄說」該說法認為蘇共違背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背離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喪失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歷史合力說」這一觀點認為蘇聯演變是多種原因交錯的結果。
●「人心不足說」這一觀點認為當經濟發展到一個瓶頸之時,雖然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但是膨脹的野心催生了膨脹的慾望,如果當時堅持那麼幾年,很可能會出現另一種結果。

❷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在蘇聯解體的戈爾巴喬夫因素和戈前時期因素的相互關繫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後者是根本原因。因為第一,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社會背景是蘇聯傳統體制特別是傳統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政治蘊育著深刻的危機。第二,戈爾巴喬夫改革引起社會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而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在此以前矛盾已長期積累,達到只需一根導火線的程度。第三,戈爾巴喬夫改革執行的是一條右傾路線,右是「左」的反動,是因為「左」的路線長期統治,造成的問題相當嚴重,以致於能讓右傾路線禍國一時。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考慮,從解決根本問題的角度考慮,重點應是分析蘇聯解體的根源,分析傳統體制的弊病,提出相應對策,確保國家統一和繁榮昌盛。

那麼蘇聯解體的歷史根源或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認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和傳統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

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聯邦制國家體制有名無實;蘇共和聯盟中央壟斷權力,使共和國失去實權;各種決定權集中於聯盟中央,加盟共和國主許可權於狹小范圍;蘇維埃在政治體制中地位下降和變形,使共和國的參政議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俄羅斯聯邦、俄羅斯民族在聯盟國家中佔有特殊地位和領導地位,事實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這種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與分權性質的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加之憲法關於加盟共和國享有主權和退盟權的規定,為各加盟共和國爭取國家主權、脫離聯盟中央積累了動因,提供了法律依據。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規定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均由中央計劃決定,造成共和國失去經濟決策權;資源歸屬、企業隸屬、產品物資和財政收支高度集中於中央,共和國既無權也無力綜合發展地區經濟;產業政策和生產力布局按照全國的地區專業化分工進行,造成許多共和國經濟「殖民地化」,結構單一、生產落後、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經濟建設只有一個積極性,束縛了地方和民族地區的積極性。這一切形成了共和國經濟主權要求和民族分離的歷史根源。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經濟發展的一切動因不是產生於體制內,而是來自體制外。生產的目的是完成國家計劃,體制內沒有形成滿足人民需要的運行機制;產權虛位造成體制本身缺乏內在動力,企業經營和勞動者的動力不在體制內,而來自外部動員;排斥商品貨幣關系,排斥市場競爭,閹割了體制的效率機制,形成數量型經濟和耗費型經濟。由此產生這種體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礙科技進步,尤其不適應現代高科技發展的要求,導致經濟發展粗放經營,經濟結構比例失衡,產業級次嚴重落後。這一切造成蘇聯經濟長期存在短缺性經濟危機,經過長期的效率下降,最後爆發衰退性經濟危機。蘇聯模式帶給人們的不是富裕的社會主義,而是危機的社會主義,並與西方發達國家形成巨大反差,這就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❸ 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社會主義的政治改革。

根本原因:「斯大林體制」的固有弊端所積攢的歷史問題。

解體原因有以下幾種:

1、思想理論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知識分子沒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脫離本國國情;

2、政治領域中,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官僚主義盛行、嚴重脫離群眾;

3、在經濟發展上,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片面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

4、在對外關繫上,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全面擴軍備戰,與美國爭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實力。

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蘇聯不承認私有財產也不尊重和保護一切私有財產與公民權利,違背了國際歷史文明的發展潮流。

(3)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的歷程:

1、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沒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經濟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危機進一步加劇,成為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2、催化劑:1991年,蘇聯發生「8.19,葉利欽掌握國家大權,政權性質發生根本變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3、標志:1991年12月,俄羅斯等11個原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哈薩克的阿拉木圖集合,共同簽署《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並發表《阿拉木圖宣言》。1991年,蘇聯宣告解體。

蘇聯解體的影響:

1、社會主義在世界的發展遭到重創;

2、結束了蘇美長達40年的爭霸局面,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兩極格局瓦解;

3、蘇聯的瓦解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敲響了警鍾,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功改革積累了經驗。

❹ 前蘇聯解體的內外原因。

一、前蘇聯解體的內部原因有:

  1. 體制僵化、經濟衰退。

在蘇聯,「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和集權的體制。如果說十月革命後出現了「一球兩制」的新格局的話,那麼,半個多世紀的比較和競賽,沒有顯示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體制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性原因。

2.領導人因素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這名「船長」很不稱職,缺乏一個大國領導人應有的膽略和能力,面對種種困難和壓力,他倉促應對,在領導改革中出現種種失誤和錯誤的導向,致使整個國家迷失方向,危機驟增,秩序失控。從戈爾巴喬夫當政7年特別是最後時期的言行看,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當然有著不可推諉的歷史責任。

3.蘇共內部的腐敗問題

蘇共各級幹部的特權現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戰後逐漸形成為特權階層,享有各種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更形成一個個「官僚氏族集團」,這些集團內部兒女聯姻,官官相護,貪污瀆職,使執政黨與民眾之間隔閡越來越大,民心盡失。

4.錯誤的民族政策

蘇聯黨和國家為解決民族問題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績,但由於歷史上傳襲下來的民族問題的嚴重性和民族關系的復雜性,加在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失誤,使民族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從而直接導致了最後各加盟共和國紛紛背離蘇聯而去。

二、前蘇聯解體的外部原因主要就是西方的和平演變:

和平演變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顛覆的一種戰略,即以武力為後盾對社會主義國家遏制的同時,強化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價值觀,或明或暗地支持蘇聯國內的反對派和民族分立主義勢力,加速美國式的所謂「全球民主化」進程。

應該說,和平演變戰略對蘇聯的劇變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只有當蘇聯國內出現政治、社會危機和動盪的時候,外因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4)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瓦解的事件。

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 。

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國家: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

❺ 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有人認為蘇聯解體主要原因是「蘇共嚴重脫離群眾」。這個說法沒有時間概念,容易否定蘇共70年歷史

這種觀點認為:由於蘇共嚴重脫離群眾,甚至在蘇聯國旗降下之時群眾也無動於衷,「沒有一個人出來捍衛自己的國家」,這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不能說這話沒有道理,但不能簡單說「蘇聯解體是因為蘇共脫離群眾」。這里沒有時間的概念,容易全盤否定蘇共70年歷史。

首先,多數俄羅斯民眾現在已經為當時他們對國家解體「無動於衷」的行為表示了懺悔。據俄羅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調查表明,高達70%以上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其次,籠統說「蘇共脫離群眾」不夠准確。什麼時期的蘇共脫離群眾?列寧時期,如果「蘇共脫離群眾」,能夠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布爾什維克黨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贏得了最廣大群眾,相反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則失去了群眾的支持。當然也不會是斯大林時期,那時沒有蘇共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夠取得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來看,當時蘇共在執政為民方面確有不少甚至是嚴重的錯誤,損害了群眾的利益,破壞了黨群關系,但從總體上看,蘇共奉行的政策和蘇聯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蘇共真正喪失群眾支持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蘇共一系列的錯誤路線,造成國內經濟狀況惡化、民族矛盾尖銳……使人民喪失對蘇共的信任。最後造成國家的解體。

所以蘇聯解體的確有「蘇共脫離了群眾」的因素,但應說明這個因素在戈爾巴喬夫時期表現最為明顯。

認為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識形態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這種觀點只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❻ 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據人民網報道,中紀委常委、監察部副部長姚增科7月9日做客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在線訪談,以「從嚴治黨必須嚴明黨的組織紀律」為題與網民交流時,警告自由主義泛濫將對中共造成嚴重危害。

他以蘇聯解體為例稱,蘇共放棄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允許黨員公開發表與組織決議不同的意見,實行各級黨組織自治原則,結果「不少蘇共黨員甚至是領導層的成員成了否定蘇共歷史、否定社會主義的急先鋒,成了傳播西方意識形態的大喇叭」。

他指出,蘇共擁有20萬黨員的時候奪取了政權,擁有200萬黨員時打敗了法西斯,擁有2000萬黨員時卻丟失了政權。「這樣一個有著90多年歷史、連續執政70多年的大黨老黨,從黨內思想混亂最後演變到組織混亂,最後就眼看著嘩啦啦地轟然倒下,不能不發人深思。」

實際上,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是蘇共自身的潰爛,是專制集權體制己走到了盡頭,是俄羅斯人知錯改錯重新尋求發展道路的全面覺醒。這場以非凡勇氣甚至巨大代價完成的革命,給俄羅斯帶來了根本性變化和歷史性進步,徹底結束了70多年的專制集權制度,雖然這個過程有反復有波折,但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蘇聯解體之前,幾乎所有重要的異議分子意見領袖都已被羈押、流放、強迫移民,甚至遭迫害死於勞改營和監獄之中。在戈爾巴喬夫時期的總理尼古拉.雷日科夫看來,這個政權必須改變。「我們監守自盜,行賄受賄,無論在報紙、新聞還是講台上,都謊話連篇,我們一面沉溺於自己的謊言,一面為彼此佩戴獎章。而且所有人都在這么干——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戈爾巴喬夫時期的外交部長愛德華.謝瓦爾德納對普遍存在的目無法紀和腐敗墮落痛心不已。他回憶,1984~1985年冬天,他曾對戈爾巴喬夫講到:「每件事都已經腐爛,必須做出改變」。

現任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對蘇聯解體一直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他曾專門撰文闡述了自已的觀點,稱「過去,俄國需要自由,如今,俄國仍然需要自由......我們時代的挑戰是對價值體系的徹底改革,打造新的認知。我們不能在舊思維上建立新國家......一個國家,最好的投資是自由和法制。以及對於人類尊嚴的敬意。」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蘇聯解體?專制集權體制的維護者習慣於把矛頭指向戈爾巴喬夫和西方敵對勢力,這是很無恥的!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是蘇共利益集團的保守僵化,昏庸無能,腐化墮落造成的。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麻木不仁,貪婪鄙俗,道德敗壞,毫無廉恥;又屍位素餐,營私舞弊,貪污納賄,奢靡浪費,揮霍無度,耗盡了蘇聯人民用血汗換來的寶貴財富,吃空了蘇聯人民的積蓄,扼殺了蘇聯人民的創造力。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卻迴避責任,不知廉恥地指責戈爾巴喬夫和西方敵對勢力葬送了蘇聯。可以說,戈爾巴喬夫自始自終都忠誠於蘇聯也忠誠於蘇共,導致蘇聯解體的恰恰是那些頑固抵制改革,採取種種手段加以阻擾改革破壞改革的頑固勢力。他們為了手中的特權,不惜讓人民忍受長期的痛苦,不惜毀滅整個國家,甚至不惜毀滅那個黨。所謂愛黨愛國,不過是利益集團道貌岸然的謊言,他們真正愛的,只是他們已有的種種特權和利益。

從歷代蘇聯(俄羅斯)領導人身上,可以看出深刻的俄羅斯特色。他們幾乎都出身於社會最底層,沒有任何一位有著顯赫身世,除列寧和斯大林是靠革命掌握最高權力之外,其他人都是從最底層干起,在體制內逐步升遷上來。斯大林是殘忍暴虐,冷酷奸詐的暴君;赫魯曉夫和葉利欽率真質朴,信念堅定,膽大敢為,又不失俄羅斯人特有的狡黠;勃列日涅夫和契爾年科平庸無能,虛偽狡詐,裝腔作勢,道德敗壞;安德羅波夫和戈爾巴喬夫算是俄羅斯的精英,有豐富的知識,良好的修養以及理想主義的熱忱和追求。

縱觀俄羅斯的歷史,只有兩類人能夠真正在俄羅斯執掌大權,要麼是斯大林這種以犧牲千萬人生命來建立極權制度的暴君,要麼是勃列日涅夫這種能夠帶領特權集團巧取豪奪攫取利益的奸佞小人。

勃列日涅夫開創了蘇共「集體領導」時代。特別是其統治的前幾年,勃列日涅夫特別倚重「集體決策」。在政治局會議上,勃列日涅夫幾乎從不首先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讓大家各自發言討論,形成一致之後,再根據這個一致意見做出總結,彷彿只是一個單純的會議主持人,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雖然勃列日涅夫沒有列寧斯大林的資歷和權威,但由於完全符合蘇共體制的需要,他的權力基礎實際上非常牢固;隨著時間推移,他實際上已經挾持了整個蘇共中央委員會,實現了集體領導下的「個人獨裁」。

蘇聯體制的演進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大大小小的利益團體已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權力制衡局面,盡管矛盾沖突不斷,但是體制利益最大化成為全黨共識。一方面,蘇共官僚們絕不允許再出現斯大林那樣的人物,另一方面,也不絕允許高層因內斗分裂威脅到蘇共的統治地位。團結和穩定,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蘇共領導集體的基本原則。

由於這種體制特徵,勃列日涅夫處於超然的地位,實際權力堅如磐石。即便是後來勃列日涅夫病入膏肓,確實無力負責日常工作主動提出辭職時,也遭到政治局的一致反對。「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實際上是蘇共領導層「害怕任何改變」。作為總書記的勃列日涅夫和勃列日涅夫作為總書記,成了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不可或缺的東西。

勃列日涅夫在政治文化領域全面走向保守和倒退。缺乏絕對權威的「集體領導」體制,使得領導集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觸碰意識形態的紅線,而採取堅決的「寧左勿右」的立場。越「左」越「保守」就越安全,甚至在「左」上面互相攀比,以顯示自己對組織的「忠誠」。

勃列日涅夫取消了赫魯曉夫在政治及輿論方面具有自由化特徵的改革,停止批判斯大林,改為正面頌揚,全面收緊輿論控制,以嚴厲的高壓政策對付政治異議分子和少數民族意見領袖。勃列日涅夫重新頌揚斯大林主義,並不是蘇共領導層真正喜歡斯大林主義,與此相反,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斯大林體制的罪惡,比任何人都更害怕斯大林主義復活。

之所以正面肯定斯大林,是因為斯大林是這個體制的創建者,完全否定斯大林,也就是否定了這個體制,直接威脅到蘇共的統治地位,當然也就直接威脅到他們的特權和利益。赫魯曉夫時期一度解凍的文化輿論界也重新冰封起來,報刊電視及文藝作品都受到嚴格審查,要求高度與蘇共中央保持一致。包括蘇聯氫彈之父薩哈羅夫和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在內的大批異議分子都被抓捕流放,甚至驅逐出境。

勃列日涅夫全面加緊了對特權階層的利益輸送和收買,並不惜血本迎合討好體制內的所有人,對體制內泛濫的特權和腐敗現象採取了徹底的放任縱容態度。勃列日涅夫廢除了赫魯曉夫時代頻繁調動幹部的做法,使得各級幹部不僅官位無憂,還得以充分經營培植自己的勢力。勃列日涅夫大幅增加了政治局,書記處和蘇維埃主席團的名額,不僅讓老人得以保留官位,也讓新人有機會升遷到權力核心層,形成了皆大歡喜的政治局面。

勃列日涅夫對各級官僚的庸碌無為甚至是營私舞弊,貪污受賄採取了極為寬容的政策,甚至是公然的縱容包庇。各地的第一書記權力幾乎不受任何制約,儼然成為土皇帝。有人寫信舉報某地的第一書記結黨營私,貪污受賄,勃列日涅夫不僅不做任何處理,反而對這個官員大加贊譽,並把所有舉報信都寄給他。勃列日涅夫時代,奢靡消費向更低層官員群體擴散,而且是公開的肆無忌憚的,攀比炫耀之風席捲整個政壇。

而在對外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一改赫魯曉夫時代的緩和姿態,採取咄咄逼人的強硬路線,與西方展開激烈的競爭和對抗。雖然消耗巨大,代價高昂,但維護和加強了蘇聯超級大國的地位和蘇聯的民族主義思潮。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盡管輿論宣傳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實際上共產主義信仰早已在這個利益集團中徹底消失,國家機器和蘇共都已經徹底淪為利益集團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他們保守僵化,昏庸無能,奢侈浪費,揮霍無度,最終吃空了這個國家,導致整個社會道德敗壞,經濟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亞歷山大.鮑文是前蘇聯知名記者,他在1988年寫道,隨著人民對腐敗、無恥的偷竊、謊言以及城市工作的妨礙越發「煩躁」,俄式改革的理想已經「成熟」。隨著人民對官方意識形態的謊言和欺騙越來越厭惡,蘇共執政的合法性自然遭遇到空前的質疑,因而蘇聯解體發生在一夜之間,這一點也充分說明那個貌似強大的政黨原本極其脆弱,龐大的軀體早已如同朽木,稍有風雨襲來,就轟然坍塌!

❼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個泱丨泱丨大丨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分丨裂為15個獨丨立的國丨家,這在丨世界歷丨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咎其原因,既有內在的,又有外在的,它是政丨治、經濟、民丨族等諸多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 (一)戈爾巴喬夫的「改丨革與新思維」澹化了黨丨的領丨導,使聯丨盟失去了固有的凝聚力
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丨政以後,很快便提出了「改丨革與新思維」的所謂治丨國方略。1987年又提出要通過「政丨治體丨制改丨革」來「打破障礙機制」。1988年在蘇共第19次全丨國代丨表會丨議上,戈爾巴喬夫提出蘇聯原來的政丨治體丨制是「自上而下發號施令的官僚主丨義政丨權」,必須「徹底打碎」。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公開性」等思想的影響下,198丨9年3月蘇人代會和最丨高蘇維埃通過決義,修改蘇聯憲丨法第6條,取消了憲丨法中有關蘇共「是蘇聯社丨會領丨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政丨治體丨制以及一切國丨家機丨關和社丨會團體的核心」的條款。1990年在蘇共28大,戈爾巴喬夫進一步提出要「重新認識」蘇共在社丨會中的作用,他認為蘇共是「行政命令體丨制的核心」,說「蘇共幾十年來只為專丨橫的官僚體丨制丨服丨務」,必須予以「根本改丨造」,為此,蘇共28大決定放棄黨丨的「政丨治壟斷地位」,「把政丨權轉交蘇維埃」,由一丨黨制轉變為多黨制,蘇共只能和其它政黨平等地進行「自丨由競爭」,這就最終結束了蘇共在國丨家政丨權體丨制中的領丨導作用,由於蘇共組丨織受到削弱,黨丨內思想溷亂,人丨心浮動,致使大批黨丨員退丨黨,社丨會動丨盪,反丨共活動猖獗,蘇共在蘇維埃政丨權中長期形成的凝聚力盪然無存。到1990年底,全蘇非正式組丨織已由年初的6萬個發展到9萬個,許多非正式組丨織單獨或聯合組成政黨,同蘇共內部的反丨對丨派和從蘇共退出的反丨對丨派人物協作,奪取了一些加丨盟共丨和國、市、州的部分或全部權丨力。1991年8.19事丨件之後,戈爾巴喬夫又借口蘇共參與了「反憲丨法政丨變」,戈爾巴喬夫本人主動辭去蘇共中丨央總書丨記職務,並要求蘇共中丨央委丨員會「自行解散」,就此執丨政74年的蘇聯共丨產黨被徹底摧垮,為蘇聯的迅速解丨體提供了先決條件。 (二)民丨族矛盾的日趨尖銳是蘇聯解丨體的內在因素
蘇聯是一個多民丨族組成的聯丨邦制國丨家,全丨國共有大小民丨族130多個,其中俄羅斯族佔51%,烏克蘭族佔15%,烏茲別克族佔6%,其它人口超過100萬的民丨族還有:白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韃靼、亞美尼亞、塔吉克、喬治亞、摩爾多瓦、立丨陶丨宛、土庫曼、吉爾吉斯、日耳曼、楚瓦什、拉丨脫丨維丨亞、巴什基爾、猶太、摩爾多瓦、波蘭和愛沙尼亞族等。 十月革丨命後,以列丨寧為首有蘇維埃政丨權宣布廢除一切民丨族特丨權,使各民丨族一律平等,享有充分的民丨族自決權。列丨寧逝世後,斯丨大丨林為了使一些弱小民丨族享有自丨治權,在行政區劃上分別設置了自丨治共丨和國、自丨治州以及自丨治專區(也稱民丨族區),此後歷屆政丨府均把民丨族問題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先後成丨立了20個自丨治共丨和國、8個自丨治州和10個自丨治專區,使各民丨族的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自己的加丨盟共丨和國、自丨治共丨和國、自丨治州或自丨治區內。除在政丨治上提高少數民丨族的地位外,還重視培養少數民丨族干丨部,實行干丨部民丨族化;注意發展少數民丨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不斷提高人丨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行各民丨族語言平等和自丨由發展的政丨策,積極推行兩種語言並用制;有計劃地進行移民,建立多民丨族勞動集體,提倡不同民丨族自丨由通婚,以利於消除民丨族隔閡和促進各民丨族的接近和融合,從而對促進各民丨族的發展、緩和民丨族矛盾、改善民丨族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由於蘇聯眾多的民丨族都有自己的發展史,在語言和文化上各有不同特點,且他們大多是沙皇俄國對外擴張過程中被強丨行並入俄國版圖的,各民丨族固有的凝聚力和感丨召力,使各地的民丨族主丨義勢丨力始終很強大,加之蘇聯在處理民丨族關系和發展少數民丨族地區的經濟文化方面也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錯誤和問題,從而導致各民丨族之間,主要是少數民丨族和俄羅斯民丨族之間長期存在著潛伏的、有時甚至是公開的矛盾和沖丨突,如在理論宣丨傳上長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大俄羅斯沙文主丨義的傾向,過分宣丨傳俄羅斯民丨族是「老大哥」、「優秀民丨族」、「領丨導民丨族」等,引起少數民丨族的反感和不滿,在處理少數民丨族問題時也採取過一些過激的措施,犯過嚴重錯誤。30年代斯丨大丨林肅反擴大化,清洗了一大批不該清洗的民丨族干丨部;衛國戰爭期間,斯丨大丨林又以少數民丨族中有些人「投敵叛丨國」為由,將日耳曼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等八個少數民丨族不加區別地強丨行遷至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並撤消了自丨治共丨和國和自丨治州,造成嚴重後果;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當丨政時期,均對少數民丨族地區發生的一些反丨抗大俄羅斯沙文主丨義或者民丨族主丨義事丨件,採取過鎮丨壓措施,引起少數民丨族的不滿和國際社丨會的強烈反響。此外在少數民丨族地區生產力布局方面也不夠合理,經濟發展不平衡。簽於上述情況,雖然近幾十年來各民丨族之間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少數民丨族與俄羅斯民丨族之間,加丨盟共丨和國之間以及一些加丨盟共丨和國中較大的主體民丨族和小民丨族之間,由於歷丨史原因所形成的感情上的隔閡遠未從根本上消除,各民丨族的關系也並非很融洽,在一些少數民丨族地區實際還存在著各種地方民丨族主丨義表現,特別是1985年以來,在「新思維」、「公開性」、「民丨主化」等政丨策的影響下,多年積累的民丨族矛盾陸續暴丨露丨出來,一些地區民丨族主丨義思丨潮迅速抬頭,致使蘇聯的民丨族矛盾重新激丨化,民丨族沖丨突此起彼伏,一些加丨盟共丨和國的離心傾向、分丨裂主丨義日益明顯。1986年12月17~18日,由於戈爾巴喬夫打破了多年來由當地民丨族干丨部擔任加丨盟共丨和國主要領丨導人的傳統,在哈薩克撤掉了原領丨導人庫納耶夫而換上了俄羅斯人,從而激起大規模的群丨眾示丨威抗丨議活動;位於高加索地區的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個加丨盟共丨和國因領土爭端導致兩個民丨族的對立,進而爆發大規模武丨裝沖丨突;波羅的海沿岸的立丨陶丨宛、愛沙尼亞和拉丨脫丨維丨亞三個加丨盟國則一直謀求獨丨立;進入90年代以來,民丨族問題愈演愈烈。 1990年1月2日,亞塞拜然共丨和國的納希切萬自丨治共丨和國居民破丨壞了137公里長的邊防工程設施,打開了同伊朗的邊界,引起伊朗的抗丨議;同日納戈爾諾——卡拉巴丨赫地區形勢再度告急,亞美尼亞人襲丨擊運送亞塞拜然居民的車隊,隨後亞塞拜然首府巴庫數千丨人集丨會,要求政丨府辭職並決定組丨織戰斗隊去納——卡州恢復亞塞拜然的主丨權;摩爾達維亞共丨和國首都基什寥夫市舉行群丨眾大丨會,人丨民丨陣線左翼成員要求同羅馬尼亞合並,喬治亞的奧塞梯民丨族活動分丨子發起了一場爭取擴大自丨治權的運動,在第比利斯西北50公里的卡累利阿,要求獨丨立的抗丨議者將政丨府工作人員驅丨逐出了辦公室。正是在這種背丨景下,立丨陶丨宛首先於1990年3月11日宣布脫離蘇聯獨丨立。這一天,立丨陶丨宛新選出來的蘇維埃,通過了恢復獨丨立的立丨陶丨宛國丨家的法丨令,批准國丨家改名為立丨陶丨宛共丨和國,廢除了立丨陶丨宛加丨盟共丨和國憲丨法和蘇聯憲丨法在立丨陶丨宛領土上的效力。 繼立丨陶丨宛宣布獨丨立後,1991年4月9日喬治亞宣布獨丨立;8.19事丨件第二天愛沙尼亞宣布獨丨立;8月 25日白俄羅斯宣布獨丨立;8月27日摩爾多瓦宣布獨丨立;8月30日亞塞拜然宣布獨丨立;8月31日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宣布獨丨立;9月9日塔吉克宣布獨丨立;9月23日亞美尼亞宣布獨丨立;10月27日土庫曼宣布獨丨立;12月16日哈薩克宣布獨丨立,至此,除俄羅斯聯丨邦外,其它14個共丨和國都自行獨丨立,蘇聯實際上已名存實亡。 (三)經濟狀況的急劇惡化加速了聯丨盟的解丨體進程
作為一個超級大國,蘇聯原本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但長期以來,為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國丨民經濟中以軍工為主體的重工業畸形發達,但與人丨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業則相對落後,加之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不斷升級,軍費開支過高,因此,難以投入足夠的資金發展輕工生產,使消費品供應短缺,尤其是1990年3月,戈爾巴喬夫決定把經濟體丨制改丨革由管理體丨制的改丨革轉變為以改變所有制為基本內容的向市場經濟過渡以後,工業生產中原有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明顯地暴丨露丨出來,加之自80年代後期以來,蘇聯國內政局動丨盪,民丨族主丨義猖獗,人丨心渙散,致使農業生產連年欠收,日用消費品供應日趨緊張,人丨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1990年蘇聯經濟首次出現負增長,國丨民生產總值比上年減少2%,國丨民收入減少 4%,財政狀況惡化,通貨膨丨脹加劇,內債已達5000多億盧布,外債近700億美元,外貿赤字達100多億外匯盧布,均創歷丨史最丨高水平,商品奇缺,供應緊張。1990年初在200個城市的1200種主要商品中只有150種可保證供應。到第四季度,1000種商品中竟有996種經常斷檔,許多商品不得不售票憑證供應。同時由於中丨央調控機制失靈,分配系統、流通系統、運輸系統溷亂,許多地方食品嚴重短缺,失業人數驟增,收入低於最低生活水平的居民到10月已達7000萬~8000萬丨人,佔全丨國居民人數的四分之一。1991年,蘇聯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人們怨丨聲丨載丨道,許多民丨族主丨義者借機把經濟危丨機轉丨嫁於共丨產黨頭上,致使人丨心思變,加速了蘇聯的解丨體進程。 (四)西丨方世界的「和平演變」和東歐集丨團的崩潰是蘇聯解丨體的外在因素
二戰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丨方國丨家曾長期把蘇聯、東歐國丨家作為和平演變的重要目標。但在幾十年冷戰期間,由於東西丨方的嚴重對峙和蘇聯對東歐各丨國的嚴格控丨制,使西丨方的「和平演變」戰略長期未能奏效。1985年以後,隨著美蘇關系緩和以及蘇聯對東歐各丨國影響力的逐漸削弱,特別是蘇聯開始分階段撤回駐東歐各丨國的軍丨隊以後,西丨方勢丨力開始大舉滲入東歐各丨國。他們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打著「民丨主、自丨由」的幌丨子,鼓丨動東歐各丨國的反丨對丨派和民丨族主丨義者推丨翻共丨產黨丨政丨權,並最終導致了198丨9年下半年的東歐劇變,對蘇聯日益動丨盪的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東歐劇變以後,西丨方世界開始把和平演變的主攻方向對准了蘇聯,為了盡快搞掉他們冷戰時期的主要對手,以美國為首的西丨方盟國乘蘇聯政丨治、經濟體丨制改丨革陷於溷亂之際,極力插手蘇聯的內部事務,他們一方面以「經濟援助」為誘餌,離間和拉攏一些傾向西丨方的各加丨盟共丨和國領丨導人,另一方面積極支持蘇聯各加丨盟共丨和國的獨丨立運動, 1990年3月立丨陶丨宛宣布獨丨立後,戈爾巴喬夫欲派蘇軍干預,但終因美國及其它西丨方國丨家的抗丨議而未敢輕舉妄動,從而導致其它加丨盟共丨和國竟相彷效,這就為蘇聯的最終解丨體埋下了伏筆。

❽ 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1、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從根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該改革以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名義,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蘇聯共產黨的法定執政黨地位和公有制經濟對國家經濟的有效控制。

造成蘇聯黨和國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亂和國家經濟的繼續惡化,為西方國家宣傳資本主義、攻擊共產主義,從而解體蘇聯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這種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後形成的混亂局面將蘇聯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2、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共產黨在建設蘇維埃社會主義實踐中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導致的。

斯大林的獨斷專行和黨內清洗,赫魯曉夫的全盤否定和自以為是,勃烈日涅夫的墮落腐化和好大喜功,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和總統制,無一不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

(8)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其作為與1917年十月革命一樣對世界影響深遠。由此蘇聯解體引起了國際社會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高度關注。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幾乎所有的西方學者和研究蘇聯的專家都不認為蘇聯會解體,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在內的西方國家領導人與學者都對蘇聯在一夜之間解體感到意外,西方當時並不希望蘇聯解體,當時美國中情局還對此召開了多次的緊急會議。

美國國務卿貝克還專門帶領代表團到莫斯科實地了解事態的發展。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與首都莫斯科等蘇聯各城市的民眾對蘇聯在一夜之間就不復存在的結果卻表現得異常的平靜。

1991年12月21日也就是戈爾巴喬夫簽署辭職文件、蘇聯正式解體前4天,11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阿拉木圖簽署成立獨聯體協議時還討論了蘇聯解體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待遇問題,最終決定為感謝戈爾巴喬夫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積極貢獻,在協議中保障了給予戈爾巴喬夫非常優厚的待遇。

其中包括可以領取終身的養老金、對其和家人提供終身的私人高級醫療服務和配備醫療保健團隊、配備20名警衛和專車以及在其他公共場合在內都可以享受總統待遇,而這些則完全由俄羅斯聯邦政府負責解決。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所有支持葉利欽的蘇聯軍官和官員均獲得了加官進爵,但「819事件」中的主要參與者和曾經想要維護蘇聯體制的官員及軍官們則在後來都受到了俄羅斯聯邦法院的起訴和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