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當前面臨的復雜國際形勢
外交目的簡而言之就是為中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以降低外部不利環境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具體來說,主要是外部的國際環境對於當前中國來說並非有利。改革開放以來的戰略發展期已經過去,當前的國際形式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惡劣的時候。全球政治經濟形式不好,美國在外虎視眈眈,朝鮮問題正是關鍵時刻,台灣問題也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中日關系也難以回暖,俄羅斯靠不住,印度越南等周邊國家存心不良,南海問題降溫卻並沒有解決,歐盟是牆頭草,靠得住的小夥伴影響太小。
以中國對外投資為例,投入和回報往往難以成正比,一些小國敢對中國有不正當待遇,對於西方列強卻不敢。國際關系學術界有些大佬再開玩笑的時候往往會無奈的說,我國空有列強的名頭,卻沒有列強的待遇。歸根結底是國際影響力的問題。這種問題其實說明了我們的外交行為對於外交目的的達成度較低。
中國外交任重而道遠。但歸根結底,外交目的的達成除了策略和技巧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國家實力。
B. 當前中國面臨著怎樣的國際國內形勢
其一,世界經濟多「愁」善「感」,國際經貿規則博弈加劇。金融危機爆發八年之後,世界經濟復甦仍動力不足,IMF預測年增長3.6%。2015年末,美聯儲正式開啟加息進程,預計2016年將循序漸進、逐步加息,以免美國經濟復甦因加息過猛過快而「熄火」。由於全球需求持續不振,國際大宗商品行情看跌,油價維持在超低位,加之隨著美聯儲加息導致新興經濟體資金加速外逃,依賴資源能源出口的新興市場國家將受到更大沖擊,其金融與債務風險累積,一些拉美國家面臨社會和政治風險。
與此同時國際經貿規則博弈加劇。美國熱衷搞「小圈子」,包括對新興經濟體利誘分化,一面加快落實TPP,一面加緊推進TTIP等談判,企圖以新規則體系排擠孤立新興大國,竭力圍堵中國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
其二,大國關系的演變需高度關注。表現在一是西方大國加緊「抱團」。美歐將進一步強化北約,以共同應對俄羅斯「擴張」、中東亂局與國際恐怖主義帶來的挑戰,在此過程中美歐的分歧亦現;美日同盟加固,美對日倚重與日替美「分憂」同步加強,針對中國崛起相互利用的一面增加;日本欲藉主辦七國集團峰會將自己打扮成原子彈乃至二戰的「受害國」,企圖混淆是非、自我漂白。
二是美俄矛盾的一面凸顯,競爭激烈。美俄圍繞烏克蘭問題的制裁與反制裁將繼續,彼此地緣角逐延伸至敘利亞等中東地區。此外,美國對中國崛起的危機感與焦慮感增大,對華政策逞強使絆的一面更為突出。
其三,「選舉年」相關國家政局變動帶來變數。
周邊多國迎來換屆。蒙古國將舉行議會選舉,執政的民主黨與在野的人民黨勢均力敵;越南共產黨即將舉行十二大,越內政外交變化的不確定增加;緬甸將進入民主聯盟上台執政新時代,新總統預計於3月就職,緬軍方與民盟進入博弈磨合期,緬甸走向尚待觀察。
美國總統大選牽動全球。民主與共和兩黨均難獲得絕對優勢,「巧婦」希拉里在民主黨內勝出的可能性大,而共和黨則混戰不已,「奇葩」特朗普能走多遠存疑。在兩黨惡斗加劇的情況下,競選雙方可能再度拿中國「說事兒」,乃至競相對華抹黑,中美關系輿論氛圍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中美競合博弈將趨復雜激烈,競爭面會更突出,應做好風險管控預案。
其四,亞太、中東、東歐仍是三大熱點地緣板塊。
在中國周邊,外力作用將致使海洋爭端持續「發燒」。美國以「維護航行自由」為幌子,針對中國南沙島礁建設持續施壓,正策劃美日等在南海的聯合軍演、巡航等。菲律賓挾美自重,對中國倒打一耙開展所謂法律戰,其「南海仲裁案」可能在2016年6月作出裁決,中國的南海維權主張面臨挑戰。日本加緊推行「新安保法」與擴軍備戰。朝鮮半島不確定性仍大,特別要高度關注朝鮮進行核試驗的動向。阿富汗塔利班暴恐活動有加劇趨勢,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中東亂局步入第六年後,圍繞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各方復雜角力,地區秩序重建異常艱難。盡管政治解決敘危機進程已啟動,但沒有一方占據壓倒性優勢,新的一年中主要大國加大介入力度,「挺巴(沙爾)」、「倒巴(沙爾)」兩方陣線分明,也直接影響到打擊「伊斯蘭國」的效果。此外,葉門戰亂將持續,巴以矛盾緊綳短時間內難以緩解。
烏克蘭問題正呈現長期化趨勢,由於北約與俄羅斯針鋒相對,烏東部戰火重燃不無可能。各方對落實「新明斯克協議」意願不足,俄與西方的地緣矛盾難以解決。
其五,全球性挑戰有增無減,全球治理體制變革仍任重道遠。
由於「伊斯蘭國」等暴恐勢力在全球擴散流竄,國際反恐形勢持續嚴峻,西方大國固執雙重標准致使國際反恐合作成效不彰;網路空間治理規則之爭將更趨激烈,中方近日提出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受國際社會好評,但美國仍謀網路霸權;美國將於2016年3月主辦新一輪核安全峰會,伊核協議達成後兼顧和平利用核能與維護核不擴散機制面臨新契機,但確保核材料與核設施安全的挑戰猶存;G20進入中國時間,中國將力爭為全球經濟發揮應有的領航作用,人民幣被納入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後將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提升。此外,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面臨改選,新「掌門人」競爭激烈,女性人選呼聲較高,是否有第一位女性秘書長產生值得關注。
C. 當前國際形勢是什麼樣的
以下融合了多方面的意見。總的來說,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稱霸世界,在國際舞台上運用霸權主義手段干預他國,如北約轟炸南聯盟及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都是霸權主義的體現但自六七十年代以來,日本崛起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收到動搖,再加上後來新興國家的起步發展(金磚四國等),美國在世界上行動受到掣肘所以說當今國際形式是通體緩和,但地區間的沖突不斷。再看看我們自己的國家吧。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使我經濟飛速發展,gdp一直在勃起。 但是,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第一,中國的GDP雖位列世界第二,但卻不值得驕傲,因為美國的GDP大約為我們的兩倍。第二,經濟強國不等於經濟大國,我國屬於經濟大國。
因為我國的底子雄厚(也就是有錢)所以在這個金融危機尚未平息的年代很多資本主義國家看準了中國廣闊的市場,大量的投資迫使資金大量的湧入,這種流動資金大量流入的現象是不正常的,因為雖然就目前的形勢看,感覺一下子有錢了確實不錯,但是如果那一天中國的市場不景氣了,大量的外資企業撤資,再加上人民幣的貶值,又使得資金大量的外流,這樣會給我國造成災難性的打擊。不要以為這是天方夜譚.1990年日本的金融危機,美國就是利用這種手段摧垮了日本的金融體系,使得日本負債累累,現在他們有用同一種手段來對付中國了 ,我只想說一句,這個游戲中國玩不起!
不知道符合你的要求沒 (找資料,很辛苦,請給分把,謝謝了T T》
D. 中國當前國際局勢怎麼樣 當前國際形勢怎麼樣 有打丈的可能嗎
當前的國際形勢中國還是可以的吧,因為目前來說雖然說有比較困難,但是還是能夠克服的,打仗的可能是有一點,但是不會太大。
E. 論當今中國國際國內形勢
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從國際環境來看,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隨著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隨著我國和世界的相互聯系日益加深,所有這些都對我們黨同國際社會交往的能力,包括妥善處理國際事務,妥善處理各種經貿摩擦,妥善處理市場、人才、資源等方面的競爭,維護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安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這也為我們黨加強這方面的能力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第二,從國內環境來看,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們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兩個根本轉變:一是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二是從一個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轉變為一個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既沒有成功的先例可循,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鑒,唯有通過不斷總結自身執政實踐的經驗,又不斷借鑒其他國家執政黨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才能不斷提高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抵禦風險和拒腐防變的能力。這當然同時也為我們加強這方面能力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第三,從發展環境來看,隨著我國進入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時期,我們既迎來了我國的「黃金發展期」,也進入了一個「矛盾凸顯期」。如果我們能正確反映、妥善協調、充分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並不失時機地建立起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和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就會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這個階段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加快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反之,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可能出現停滯甚至倒退。因此,這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是一個嚴峻考驗,同時也為我們黨加強這方面的能力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第四,從國家主權和安全環境來看,加強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以及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保持香港和澳門的繁榮穩定、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同樣是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最早是為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來的。如果香港、澳門問題處理得好,就會對解決台灣問題起到重要示範作用。反之,就會對台灣問題的解決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所以,處理香港、澳門問題和解決台灣問題,既考驗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又鍛煉和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這當然也為我們黨加強這方面的能力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F. 當前國內國際形勢與政策
當前國內國際形勢與政策:
1、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每一次偉大飛躍,都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極其復雜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下,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實現的。我們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但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面臨各種難題和挑戰。
2、從大局上看,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當今世界出現的各種亂象都是和平與發展這個主題沒有解決好的反映。我們要堅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
3、從角色上看,我國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國發展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將更加緊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斷加深,世界對中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我們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把自己發展好了,給世界帶來機遇,也要更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6)中國當前國際形勢擴展閱讀: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國際形勢與政策:
1、世界經濟重心由北大西洋向亞太區域轉移。國際經濟格局的「東升西降」「南升北降」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印度、巴西、印尼等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對世界經濟增速貢獻率達到80%。
2、世界權力格局由一超多強向多元體系轉移。國際格局出現重組、調整,力量對比更加趨於平衡。國際格局主導權不再是局限於西方內部,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中的發言權逐步上升。
3、全球化進程背後的推動力量此消彼長。全球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開啟並發展的。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從全球化的推動力量變為消極力量。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更加積極參與全球化。
4、全球治理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當前,英國脫歐、美國「退群」,全球治理體系因為單邊主義傾向而有倒退之危險。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等問題是當前國際局勢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5、新興領域競爭加劇推動國際體系深刻變革。傳統地緣政治爭奪逐步讓位於新興領域的國際競爭。各國圍繞人工智慧、大數據、太空技術、生物技術、量子科技、物聯網等技術革命制高點的爭奪日趨激烈。太空、極地、網路、海洋資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國際規則制定權爭奪,將成為大國博弈的重點領域。
G.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哪些突出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7)中國當前國際形勢擴展閱讀: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范圍內的蕭條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復甦,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當原有體系不能再通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集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為亮眼,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態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通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愈來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內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於不利地位。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西方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表明西方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財政等並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抬頭,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既是民眾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伊斯蘭國家在經歷風暴洗禮後並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著,中東局勢遠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於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討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
如何處理民眾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
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爭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
國際海洋爭端日趨復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文明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在當前人類面臨的三重危機中,金融危機是短期危機,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和改善,而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是更為嚴重的長期危機,並不能通過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維空間,網路已經嵌入了人類的整個社會運行,關乎社會系統能否正常運轉,這意味著網路賦予了國家安全新內涵,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漲,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供給卻明顯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使得各國政府無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國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解決國內民眾的利益訴求上,內部治理的挑戰要遠遠大於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國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是全球治理推進的巨大阻力,各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便源於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絕於耳,此輪金融危機又給「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現有國際機制又不能有效解決全球性問題,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於主體利益的差異性使得在行動的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動者也對全球化猶豫不決,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新挑戰。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國際社會的矛盾源於國家間的利益對抗,當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關系發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態發展超出內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會引發內外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
基地組織的興起及在全球製造恐怖襲擊與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不無關系。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稀缺性不斷顯現,加大了利益沖突的風險,再加上經濟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際人權意識的分歧,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很難構建。
H. 中國當前國際形勢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並未消除;中美關系在台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幹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雙邊關系發展大勢已不為局部問題所左右;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對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當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與發展面臨的問題愈加緊迫。局部性的戰亂、動盪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這不僅使一些地區的人民生活被置於水生火熱之中,而且使這些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水平拉大,導致世界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加劇。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如今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相當程度上是由於國際沖突和國際地緣政治因素中的不確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當今許多局部沖突和地區爭端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事實上,在當今多數地區性沖突的背後,都有不同大國之間的利益角逐。地區性沖突、戰亂的增多和加劇,必然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對大國關系構成負面沖擊,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不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霸權主義是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美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是國際斗爭的主線。
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後遺症、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霸權主義直接間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當前世界的許多地區性沖突、動盪和緊張,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由於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權戰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調整。美在伊戰後治理問題上面臨的困境超出布希政府當初的想像。伊戰後,美在伊拉克迅速穩定局勢、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會以及將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軍戰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計劃不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對伊戰帶來的種種問題和壓力,如伊境內連綿不斷的恐怖襲擊和暴力事件、持續攀升的美軍傷亡人數、美軍虐俘丑聞、以及始終不能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找到一條法理上站得住腳的理由,等等。美為藉助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幫助其解脫在伊拉克等問題上的窘境,單邊主義姿態有所收斂。不過,迄今為止,美謀求霸權的勢頭沒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問題上的姿態變化雖暴露美難以單槍匹馬獨步世界,但與越南戰爭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並未使美傷筋動骨,沒有動搖美推行強權政治所依賴的實力基礎,亦難以使布希政府對其霸權戰略進行全面反思,從根本上吸取教訓。
I. 當前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措施
是挑戰?也是機遇!
現如今世界形勢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更是對世界未來的發展鋪上了一層謎團。那麼在這層謎團下,我們又應該如何發展自我才能獲得最大利益呢?
科技發展是重中之重
科技依舊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增長最重要的推力,在新舊動能轉化的過程之中,我們的創新驅動明顯相比其他國家有些不足,總體上依舊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並且傳統經濟方式體積過大也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大挑戰之一,如何減緩負擔,進行供給側改革,拉動國內對高端質量產品的需求,這是中國未來最要注重的問題。
因此只要我們在國內做好規劃,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能為中國未來發展打下一層很好的後盾。
推動多極化
現如今世界正在混亂狀態之中,有人說這是兩極化世界,有很多人說這依然是多極化世界,作為世界一級的中國,我們的最好策略應該是推動多極化發展。畢竟國有國之間實行的是叢林法則,所有人都在盡可能的追求利益,並且互相是不信任的。在這種不信任之下,人們都會下意識的想去削弱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威脅,但是如今各個國家之間都有地理隔閡,並且武器的殺傷范圍也越來越大,大家不得已選擇彼此共存的策略,而不是互相傾軋。
包括我們在未來過程中快速崛起,那麼勢必會碰到其他人的利益蛋糕。這個過程中沒有對錯之分,大家的立場不同,利益不同,自然選擇的道路也會不同,只要利益沖突就會立刻翻臉。面對其他國家的打壓和爭奪利益,蟄伏自己的策略已經走不下去,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選擇對策。
在冷戰之後,我們一直在推行多極化,試圖用其他國家的角逐和自己的崛起來分散世界霸主的強權,而這也是對於世界穩定、未來發展最好的道路。
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多極化也是最有利於中國發展的道路,只有世界百花齊放,那我們才能夠藉此找到可以合作的夥伴,不顧外界打壓實行策略。不管世界有什麼樣的狀態,讓我們完成推行多極化的目的,讓我們便不會四面受敵。
現如今,在科技封鎖之下實現創新飛躍,推動多極化發展,爭取人民幣的貨幣交流地位……這都是中國將要面對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