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才能看完整版<<房東蔣先生>>的視頻呢
參考答案 知識無底,學海無涯。(蒙古諺語)
❷ 真實第25小時的2012節目表
紀錄片如此動人(上) 120102
紀錄片如此動人(下) 120103
我的上海之董家渡記憶 120104
城隍廟 120105
兩萬戶人家 120106
螃蟹也瘋狂(下) 120111
迷魅金星 120109
螃蟹也瘋狂(上) 120110
螃蟹也瘋狂(下) 120111
足球無辜(上) 120112
足球無辜(下) 120113
黃金榮的生存之道 120116
食品無罪(上) 120118
食品無罪(下) 120119
派出所那些事 120120
春晚製造之趙本山 120123
如果熊貓想回家 120124
三姐妹的故事(上) 120125
三姐妹的故事(中) 120126
三姐妹的故事(下) 120127
再見 喬布斯(上) 120130
再見 喬布斯(下) 120131
賀子珍(上) 120201
賀子珍(下) 120202
房東蔣先生 120203
龍華寺年味 120206
憤怒的大象 120207
失去命運的人生(上) 120208
失去命運的人生(下) 120209
前線 120210
春運親歷記 120213
不了情 120214
特務的後現代生活 120215
審判黑哨 120216
抗生素的警告 120217
柏萬青的春天 120220
走近方舟子 120221
重振虎威 120222
蛇蠍蜥蜴及男人 120223
中國女人和流浪漢 120224
生命是瘋狂的 120227
月亮熊 120228
殲10啟示錄 120229
槍起白沙瓦 120301
苦澀熊膽 120302
志願者的故事 120305
撞見林書豪 120306
足球的明天在哪裡 120308
球痴徐根寶 120309
劫後一年 120312
親愛的你 120313
瓦良格號的啟示 120314
揭秘試管嬰兒 120315
朱先生的最後一課 120316
小老虎成長記 120319
親歷柳河五七幹校 120320
導演湯曉丹 120321
崇明故事 120322
國球五十年 120323
逃犯的雙面人生 120326
野馬歸來 120327
他們的生存之道 杜月笙 120329
要不要買有機菜 120402
春天裡 120403
血燕真相 120404
緬北誅梟記 120405
這世界唯一的你 120406
上海記憶之打浦橋 120409
上海記憶之步高里 120410
上海記憶之大中里 120411
上海記憶之老虎灶 120412
上海記憶之三輪車 120413
奢侈的刀魚 120416
水怪之謎 120417
拍賣騙局 120418
記憶的傷痕 120419
泰坦尼克的幽靈 120420
老夫少妻 120430
演講男孩 120501
日本式蝸居 120502
畢業證騙局 120503
瘋狂的裸聊 120504
最危險的山谷 120507
連心姐妹的四十天 120508
藏羚羊之殤 120509
河豚之惑 120510
半生緣 120511
劫後 120514
那些貓告訴我們的事 120515
月嫂那些事 120516
琵琶多情 120517
那些年 我們的高考志願 120518
自傳里的張國榮 120521
思念著你的它 120522
春天裡 我們說相聲 120523
女諜生死謎證(一) 120524
女諜生死謎證(二) 120525
保持對話 120528
我的事業在非洲 120529
紮根烏干達 120530
穿越雲端的鐵路 120601
黑仔討老婆 120604
體校里的青春 120605
被拷問的死亡飆車 120606
❸ 很急!關於紀錄片《紅跑道》的影評。不要觀後感!
開頭,是一個個小小的小朋友們一個接一個地伴隨著隨著教練的大聲喝罵跳進了固定的鏡頭里,鏡頭的背景是一色的大紅,教練的方言語匯豐富而帶有調侃,小朋友們的表情也各富特色,人物的個性似乎在一開始就那麼鮮明直接地交給了每一個觀眾。就這么,一下子叫人扎進了他們的世界,直到全片結束。
片子講述的其實是一群練體操的小朋友的普通生活,看起來就好像是簡單的生活片段,普通平實。然而漸漸的,當圍繞小朋友們的家長、教練們一個個接連登場後,你才發現原來鏡頭切開的,是當下這個鮮活社會的一個小小截面。導演似是偉大的手術大師,他總是不露聲色地、卻有選擇性地把一些看似平淡瑣碎的細節呈現給你,然後讓觀者在自己的腦海中去鏈接,繼而發酵。
在這部片子里,我們不僅看到了一群自小就開始接受看似枯燥甚至殘忍的體育訓練,我們還看到了小朋友們身後普通人家庭的真實生存狀況,而他們便是這個繁華時代里總被忽略或被概括化、概念化的人群。艱苦的童年背後總是背負著超過常人的困境與希冀。感謝這部片子讓普通的新上海人、隔代撫養孩子甚至領養孩子的老年人,及至本身處於壓力之下的普通教練員們的真實的情感狀態呈現出來,並作為這個時代真實的印痕。
2.
而耐人尋味的,總是那些無法一言明說的東西。比如,這個世界的殘酷的現實性與人性理想的一面,一個小朋友說:我不要冠軍要留著小辮子(因為教練說要去比賽就必須把留了8年的小辮子剪掉),另一個小朋友回答爸爸為什麼去北京不去看奧運會時說,那我要練體操怎麼辦啊。比如教練在嚴厲甚至不近人情的訓練方法的背後的立體、豐滿的人物情緒,另你很難武斷地下結論,這是對的,那是錯的。就好比片子里美術老師讓小朋友畫自己心目中的金牌,想像自己獲得金牌後會怎麼樣,至少我看到的,是很感動的東西,而未必是一些評論說的一種對小孩過於功利的教育。看片子的時候,在起初的不忍以及由此激發的本能的抵觸之後,甚至有念頭覺得這么小接受殘酷的身體訓練以及及其現實的理念訓練,是不是這是提前社會教育的一種,在這個世界倒是值得慶幸的事呢?就像導演自己說的,好比有些體制的確不合理,但是就是有存在的理由。就這樣。很多事都這樣。
其實最後去比賽小朋友們都獲獎了,團體金牌。我想這也是最通常的一個結局。但導演不想把這作為結尾。因為不想去證明什麼。這反而與這部片子的整體基調與理念非常契合,同時也圓滿了。因為本質意義上,這不是一部兒童片,也不是一部「人間體育」。
3.
攝影也非常棒。幾個鏡頭唯美異常。記得三個印象很深的畫面,一個是仰拍的幾柱香遙對皓月,一個是以摩天大樓為背景的蹲坐的小孩,一個是路燈與月夜的對話。。。
做著體操動作時的小朋友很少通常體育節目似的鏡頭,經常是特寫或者全景,鏡頭的變化,讓心的距離貼近了。
音樂來自《秋天的蟲子》樂隊。干超說是荷蘭人選的,卻差點找不到作者。幾經周折才找到可以支付版權的對象。好像樂隊已經解散。說實話,音樂在里頭很貼,很貼。回來在網上很幸運地找到了試聽,卻似乎有那麼一首始終找不見。兩個小朋友鄧彤和小王一起吊單缸的「標志性」長鏡頭時配的音樂倒是似乎找到了。很感慨,多年前對門的同學每晚練個搖滾每晚,而直到現在才總算找到一些感動的入口。而想當年的自己卻總是塗鴉一些風輕雲淡的音符擺弄一些黑白無常的棋子,歲月曾經交匯,卻終於走向一個的遠方。
4.
導演干超。
自從《房東蔣先生》之後就開始欣賞並關注。
主持人問如何才能拍出獲獎的紀錄片呢。對於這個「超現實」的大雷,干超自述出發點很簡單,只是為他們記錄一段歲月。或就是由於出發點簡單,所以片子顯得更加開放和豐富,因為沒有功利。干超說其實還有一個原因,說拍小孩是之前的願望,而體操的小孩具有動感,好看,比如相對琴童。同時時間也有限,體操相對自由,相對課堂學童。
而更重要的,其實應該還有際遇。干超說那天先遇到了姚明,接著推開隔壁的門便看到這批小孩。我想應該是這一瞬間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導演獲得了多重的強烈的對比。當下的明星和似乎是明星的過去,巨大的明星和渺小稚嫩的訓練者,一群痛苦著卻又喜歡著的而你陌生的東西。這或就是拍攝的沖動。
而看一個人為什麼成功,首先應該看他在思考什麼。或者看這個世界的角度。不然有沖動也未必拍得出味道來。如果要探尋這部片子所謂成功的奧秘,或就是這些一步步關聯的內在的因素以及外在際遇的激發。五個月的業余時間,沒有內在的理念是難以成為這部片子的。
而對於觀者而言,好的文藝作品的內核似乎都在於分享。不是孤芳自賞,也不是諄諄教導。不是顛覆,不是批判,不是「揭秘」,不是嘩眾取寵。。。而僅僅是呈現。更難得的是帶有思想的呈現。
或許殘酷的體育競技與稚嫩的幼小兒童之間的對比過於強烈,而其中夾雜著豐富的見仁見智的內容,才賦予了這部片子耐人尋味的內涵吧。
重要的是,呈現的是內心的真實的多面的東西。則評價是交給觀眾的。
5.
干超還自述了一個片子的優勢。他感嘆中國人都不容易。朴實隱忍。所以人物在鏡頭前有很多真實情感的流露。這在國外是不可想像的。的確,這也是觀片過程中最吸引人和打動人的地方。聲音方面導演也自謙了,非常好,幾乎就以為是電影的效果了。
國人的確如此。美德天然。而我疑惑的是為什麼總是要在國外獲獎以後才可以得到承認甚至追捧,是不是只有象《紅跑道》這樣幾乎沒有收到什麼制約和管束的作品才可以抵達「真實」(因為現在的這個紀錄片展映活動的名稱就叫真實中國)。
從某種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和導演一樣站在這片跑道的上端來俯瞰這個世界,我們自己及至整個時代似乎都還是在紅跑道上起步的小孩,偉大的經濟計劃與稚嫩的文化肩膀,殘酷的物質教育與微弱的社會自覺,面對巨大的致富沖動,單行道上飛奔的我們還可以支撐多久?
鏡頭里沒有答案。
❹ 求關於上海人的紀錄片的視頻 講一個很小資的上海單身男老人的生活的,是一個獨立女製片拍的
房東蔣先生,網上可以搜到的
一個多重性格的老客勒,守著父輩留下來的老洋房
會獨自一人去錦江飯店享用西餐,也會把牙膏里剩餘的弄得乾乾凈凈。。。
這是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紀錄片,至今難忘
因為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有種熟悉的親近感
❺ 紀實頻道的簡介
真實傳媒有限公司(DocuChina Co., Ltd.)成立於2009年,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SMG)下屬全資子公司,負責獨家運營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內容生產和整合營銷。
真實傳媒擁有中國規模領先、水準一流的紀錄片創作隊伍,2014年生產的自主版權節目突破800小時,已成為中國紀錄片產業最為重要的內容提供商。近年來,真實傳媒原創出品的紀錄片以品質、內涵、創新性和影響力著稱,其中的優秀之作包括《外灘》、《大工程》、《海上絲綢之路》、《喀什四章》、《黃浦江》、《西藏——一個隆起的神話》、《當盧浮宮遭遇紫禁城》、《教育能改變嗎》、《銀發洶涌》、《我的故鄉來自八十年代》、《去大後方》、《海上沉浮》等。
無論在創作理念突破、生產形態多元、經營模式升級或是新技術、新媒體開發方面,真實傳媒都是中國紀錄片當之無愧的最具創新活力的產業領導者,與國內外主流媒體、民營製作力量建立了長期親密的夥伴關系,在紀實產業鏈運營上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真實傳媒下設內容生產、項目管理、節目編輯、整合營銷、品牌運營等版塊和部門,以市場化機制和手段,致力於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真實類內容製作、發行及衍生業務運營平台,推動中國真實類節目產品走向海外,打造文化軟實力。公司目標是以強大的原創力、營銷力、整合力合力形成品牌力,打造華語紀錄片的領先品牌。 紀實頻道簡介
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Docu TV)成立於2002 1月1日,是中國第一家紀錄片專業電視頻道,2012年起實行24小時全天候播出, 2013年正式實現高標清同播。2014年6月16日起上星播出,成為全國性專業衛視,2014年年底前,覆蓋全國3億人口。
歷經十多年的發展,紀實頻道已成為獨樹一幟的電視文化地標,建立了高端、理性和成熟的品牌形象,形成消費能力、知識水準和社會地位較高的男性為核心的收視人群。
紀實頻道是領先的中國紀錄片播出平台和生產基地,以「因你而真」為理念,積極打造立足上海、覆蓋全國、面向高端人群的紀錄片專業頻道品牌,向觀眾展示富於時代氣息的優秀節目、體現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在堅持「真實」內涵的前提下,引入多元創作手法,以豐富的節目形式反映廣泛而縱深的歷史、人文、地理、自然、社會題材。
紀實頻道原創的品牌欄目包括《紀錄片編輯室》、《檔案》、《大師》、《往事》等,已形成有特色、有深度、有聲勢的紀錄片製作播出高地。紀實歷年佳作涌現,如《一個叫做家的地方》、《房東蔣先生》、《婆婆媽媽》、《我的露露》、《閑著》、《紅跑道》、《馬戲學校》、《造雲的山》等已成為現實題材紀錄片的經典之作,《外灘》、《大工程》、《海上絲綢之路》、《喀什四章》、《黃浦江》、《西藏——一個隆起的神話》、《當盧浮宮遭遇紫禁城》、《教育能改變嗎》等也成為文化標桿之作。紀實頻道先後獲多個國內、國際重要獎項,如中國廣播電視大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亞洲電視獎、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等,獲獎數量首屈一指。
紀實頻道將進一步完善文化傳播、內容生產和品牌塑造的文化價值鏈,致力打造華語紀錄片的領先品牌。
❻ 紀錄片故事化的定義
一、「社會類」長紀錄片佳作的主要創作特色
縱覽本屆長紀錄片獲獎優秀作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特色、共性與進步,一是節目內容更具「深刻內涵」;二是節目表述更注重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三是節目敘事方式更「多樣化」。
1、 節目內容更具「深刻內涵」:
「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話語權去影響社會輿論」。因此,中外的紀錄片作者在拍攝題材的選擇上及節目內容的主題思想表達上都頗費心血。
由湖北電視台張以慶編導的《幼兒園》和中央電視台王宇編導的《童年時我在流浪》在題材選擇和節目內容對主題思想的表達上都做到了內涵深刻、發人反思、給人啟迪。《幼兒園》和《童年時我在流浪》屬同類社會題材,前者為兒童問題片,後者屬問題兒童片。張以慶的《幼兒園》讓觀眾在他營造的輕喜劇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反思時下我們國家、社會、學校、家庭所共同面臨、應共同負責、需共同解決的幼兒成長教育中普通存在的弊病及問題;王宇的《童年時我在流浪》營造的悲情氛圍令觀眾明確清醒地感悟到問題兒童的成長教育,不僅僅需要社會、政府、學校的關注、幫助,更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兩部片子的內容所反映和探討的都是極其嚴肅的社會主流問題。
大連電視台李汝建的長紀錄片《老宅2003》,紀錄了在每個中國大城市都有的生活在最底層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透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中國社會一百年來的一個發展進程、一段歷史、一種生存狀態,老宅濃縮了我們現今時代正在發生的變化。雖然百年老宅在記者拍攝結束後已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而消失了,但本紀錄片將老宅里的人和事、老宅所承載的生命印跡、老宅所反映的現實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都定格在了歷史的瞬間。長片組的評委們一致認為,本片並沒有消極地去講陰暗面,而是客觀、真實地介紹了變化中的社會已影響和改變著老宅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我認為,這部片子區別於過去那種從表面去關注弱勢群體的紀錄片,它從獨特的角度傳達了其深刻的內涵。
中央電視台程勇編導的《你想要什麼》用最簡捷的社會調查式方法,隨機采訪了百餘人,面對記者提出同樣的問題,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各種年齡的人們有著各種不同的表達,不僅為觀眾真實地展現了一幅現代社會的世俗畫,更有意義的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看似簡單的提問和回答的背後,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較為豐富的內涵,從而使我們從一個側面對當前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社會現實產生思考和感悟。
與反映社會問題類節目相比,讓節目在思想內涵上更加深刻也表現在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重大時政事件進行報道的紀錄片中。在眾多表現去年「非典」事件的紀錄片中,有兩部優秀紀錄片製作精良、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一部是鳳凰衛視與北京電視台的4位編導聯合製作的長紀錄片《北京一日》,另一部是杭州電視台4位編導聯合製作的長紀錄片《呼吸》。兩部片子以不同的表現形式紀錄了在北京和杭州兩座城市裡發生的抗「非典」戰役。在《北京一日》里,製作機構同時派出了五個攝制組奔赴抗「非典」中最受社會大眾關注的不同層面,以一天從早到晚的時間為敘事方式,紀錄了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影響力的不同機構里的特殊人物的特殊故事,故事背後的內涵極富思想性和震撼力。《呼吸》一片採用備忘錄日記筆體梳理回顧了那段特殊的歷史。它選取大事件中發生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為紀錄對象,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再現歷史、敘述故事,它以三條敘事線索平行交叉而有序地介紹了主體:地方政府的危機處置機制;醫療衛生部門與時間賽跑挽救「非典病人」;被隔離群眾的「非典」生活。該片敘事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節目內涵的豐富及深刻使其富有藝術的「生命力」。這兩部節目的主題無疑對今天需要民族凝聚力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和影響。
2、節目表述更注重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最具人情味的作品最能打動人心」。在這個方面,本屆獲獎的優秀作品都有著共同的進步和突破。紀錄片《幼兒園》里伴隨著「好一朵茉莉花」那天使般稚嫩美妙的童聲演唱,透過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臉龐、兩小無猜般純潔的友情和充滿童真、童趣的話語,創作者傳達著人們對真、善、美世界的嚮往、懷念與追求;紀錄片《童年時我在流浪》,我們從故事主人翁命運的變化之中,感受到了創作者不僅在紀錄事件,而且還飽含著深切的「人文關懷」精神和真心、真情、真愛去救助流浪兒,以及呼籲社會改變不良社會現象的責任感、使命感。令長紀錄片評委們特別欣賞的就是這種以平民的心態和平等交流的關系進行創作的工作方式。上海紀實頻道江寧、姜偉編攝的長片《小小讀書郎》里,我們同樣感受到了創作者和節目故事所飽含的真心、真情與真愛。因為編導具有的愛心,才有可能抓住遠離上海發生於福建偏遠山區的這個拍攝題材,讓人由衷地感悟到:雖然孤兒們被親身父母所拋棄,但是有了許多富有愛心的善良人們的精心照料,孤兒不孤,她們身心健康。尤其是節目故事的結尾,畫面上7個小女孩高高興興上學的背影,伴隨著主人翁明修師傅起點題作用的畫外音也極富社會教育意義:「培養她們上學,學好知識,好回報社會上這么多有愛心且幫助過她們的人」。屬同樣的題材,重慶電視台攝制的《陳小梅進城》是反映當今中國農村城鎮化社會變革中,一個普通山區農家女孩求學成長史的命運變化故事,最打動人心的還是愛心傳遞和陳小梅懂得回報社會與父母「養育之恩」的傳統親情與美德。
3、 節目敘事方式更「多樣化」:
一是人物傳記片敘事方法有突破。由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艾辛編導的長紀錄片《走近毛澤東》,找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敘事手法和角度,一改過去人物傳記片編年體的結構程式,將毛澤東一生經歷的革命歷史事件作為敘事背景,以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視角,首次披露的一些珍貴的影像資料和一個個鮮為人知的「人性化」故事敘述,使觀眾感受到了偉大的人格魅力,讓毛澤東從「神壇」上走下來了,從而拉近了領袖與人民的距離。這是「新影」已做的第5部有關毛澤東的人物傳記片,它與同類型同題材的大型人物紀錄片相比,運用了新穎的突破傳統的敘事手法,這是本片最成功之處。
二是「社會調查報告體」的敘事方法使社會類節目更鮮活、更真實、更深入。紀錄片《老宅2003》的作者在社會類題材的敘事手法上做了大膽、獨特的鏡頭語言形態的創新和探索。該片運用「社會調查報告體」的敘事方式使內容更真實、更深入、更鮮活。作者採用的六個章節的「分段式」敘事結構,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老宅里幾十戶平民的生存境遷、生命步履以及他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艱辛和願望。他們主要採用了攝像和訪談由一人同步完成的創作方式,用跟移的拍攝方法,通過一個又一個的長鏡頭組合來紀錄老宅里一家一戶的生活。長紀錄片的評委們一致認為這種用真心、真情、真感覺去創作的探索精神值得提倡,是紀錄片創作手法「多樣化」的有益嘗試。上海紀實頻道的梁子和干超靠自編自拍自己錄音製作的《房東蔣先生》又是另一種風格的「社會調查報告體」的紀錄片。拍攝者以租房者身份與被拍攝者房東蔣先生近距離接觸,對蔣先生六十年的生活經歷與心路歷程做詳細的調研,這種對特殊人物的紀錄也從特殊的視角見證了上海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各種變遷。雖然這種與被拍攝者共同生活的體驗式、調研式的創作方式早已在國外紀錄片和電影故事的創作中運用過,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專業紀錄片人中還是少見的,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
三是「偵探故事片」的創作手法運用於法制紀錄片,使節目更具可視性、娛樂性和說服力。由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祁少華編導的《狙擊英雄》和該片姚宇編導的《血字》都屬同類題材中創作手法新穎、獨到的精品紀錄片。《狙擊英雄》在題材和創作手法上都面臨極大的難度和挑戰,主創人員找到了最成功的敘事方式和敘事結構,全片基本依靠「真實再現」來推進故事進程,其「真實再現」歷史故事的水準很高,創作者對歷史場景、人物歷史形象及歷史故事的敘述都按歷史的原貌來設計、演繹,再現的真實程度幾乎達到了「真假難分」的收視效果。近幾年,以偵探破案為題材製作的紀錄片很多,怎樣才能做出新意、做出特點?紀錄片《血字》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它突破了以往偵探片的敘述方式和拍攝模式,也是主要依靠「真實再現」來推進故事。我們認為該片故事構思嚴謹、結構巧妙,借用層層設置懸念再層層揭秘的偵探電影故事片的手法來展開和推進本片,講述案情「一波三折」,使故事充滿了懸念、獵奇、緊張、刺激等「娛樂化」元素而增強了「可視性」。
四是將「情緒線」作為一種主要的敘事手法增強作品的感召力。作為此次參評的優秀紀錄片,每部片子都有其獨到的講述故事的表現手法,將人物的悲、歡、喜、怒等「情緒」作為一種明顯的「內在」與「外在」敘事線索而形成獨特的風格。該片99%的鏡頭都來自同一個屋檐下,故事要精彩也很不容易。張以慶找到了很好的「情緒元素」作為「外在」的敘事主線來影響觀眾的收視情緒。在紀錄片《老宅2003》、《童年時我在流浪》、《小小讀書郎》、《呼吸》、《北京一日》、《血字》、《新藏線上》 都有其令人感動的符合本題材的或明顯或含蓄的「情緒」敘事手法的優秀表現。
二、「人文類」長紀錄片呈現新的創作形態及發展趨勢:
縱觀本屆參評的「人文類」題材的長紀錄片,比往屆同類作品也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與「社會類」題材的紀錄片相比,特別優秀的作品數量還是較少。怎樣將深奧的科學知識與多種電視藝術創作手法相結合,達到「寓教於樂」的觀眾收視效果?怎樣找到「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完美的結合點?真正能夠更多地進入國際評獎和國際市場銷售的熱門題材就是「人文類」和「自然類」紀錄片,紀錄、保存和挽救「正在消失的文明」的「人文類」紀錄片也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因此,我認為,更應好好地研究該類題材優秀作品的創作特點及規律,借鑒國際上成熟的、受觀眾歡迎的創作技巧,提高我國「人文類」紀錄片的品質。盡管目前我國的「人文片」創作水平還有待提高,但我們對勇於參加難度極大的此類節目製作的機構和創作人員的探索精神還是非常敬佩。從此次參評的優秀「人文類」長紀錄片來看,有以下兩方面主要的、突出的創作特色。
1、注重並運用紀錄片「故事化」的創作手法,融入大眾「娛樂化」元素。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該類題材的創作風格還是比較多樣的:有紀實性與科考性巧妙結合的創作風格;有將科學性與故事化、紀實性完美結合的;有運用「故事化」手法,基本靠「真實再現」講述歷史文化的。在此次的參評作品中,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宮一寧編導的《鳳棺迷魂》不愧是現時中國「人文類」紀錄片的精品。本片是歷經9個月精心製作的考古紀錄片,它大量使用了考古現場的第一手資料,從考古挖掘、考古發現、考古論證三個層面,追蹤紀錄了考古人員針對一座一千年前的契丹古墓的研究全程。本片講述了一段曲析的考古經歷,推測著一個契丹無名女屍神秘的身世和離奇的死因,從而再現了契丹古老久遠的風俗與歷史片斷。為了避免一般考古題材拍攝的枯燥無味,將專業史學知識與平民視角找到最佳結合點,全篇以一個考古專家塔拉為主要人物不斷地作問題的提出、猜測、解疑、定論等全部敘事過程,並且將「真實再現」的「故事化」情節與人物訪談中講述的真實故事有機地融為一體,將「真實再現」的情景與考古科學研究中的發現以動畫特技效果融為一體,從而形成視覺效果的互補、互動和沖擊。
2、調動多種創作元素達到完美的整體藝術效果。
優秀的「人文類」紀錄片不單是編導對故事的題材選擇、獨特敘事結構的精心設計,還表現在攝影、燈光、音效、音樂、電子編輯合成、播音等各工種的創作人員素質是否專業,大家在各個環節是否都共同追求高水準、高品質。《鳳棺迷魂》除了有優秀的編導之外,還有優秀的攝影,考古過程的拍攝極其細膩,畫面構圖講究,全篇的影調也可看出精心設計和處理協調,對人物及考古發現的文物燈光設計和處理也極考究,現場音效、音樂處理與內容很協調,音效設計增強了節目的「故事化」效果,電子特技的「三維」處理也使該片的「科學性」增強了真實、可信的說服力和可視性。與《鳳棺迷魂》取材於同一考古事件的福建電視台社教中心編導趙勇、陳華偉製作的《一座古墓與一段消失的文明》,以紀實的手法為主要拍攝方式,以層層設疑、層層揭秘的編輯手法,讓我們得到了許多有益的歷史文化知識。從福建到內蒙古的考古現場千里迢迢,創作人員對「考古」新發現的「人文類」題材的敏感性和以科考的視角認真的創作態度也令我們感動。陝西電視台編導田瑗、楊光、張燕菊共同編導的《復活》也屬較優秀的關於考古的「人文類」紀錄片,該片的創作人員花了幾年的時間,長時間的、極有耐心和細膩地全程紀錄了若干年來法門寺絲綢由中外專家聯手進行的修復工程。敘事手法基本是全紀實的跟蹤,但編導構思和攝像、燈光、音效也很講究。新疆電視台紀錄片部的編導寧照宇、何明攝制的《發現摩尼教洞窟》也以探索和發現的精神及眼光拍攝了這部考古性的「人文類」紀錄片,編導主要用紀實手法來探秘和揭秘,攝影對畫面的拍攝講究。甘肅電視台高宏明編攝的「人文類」紀錄片《沙石的話語》題材獨特,畫面精美,將紀實性和藝術性、知識性融為一體。片中一些奇特的事件和場面為觀眾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我們為紀錄片界越來越多的題材豐富、手法多樣、內涵深刻、製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感到欣喜,為一些製作人和製作機構在創作藝術上勇於創新的精神所感動。
❼ 房東蔣先生的獲獎記錄
2004年韓國EBS國際紀錄片節大獎
2004年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紀錄片研究委員會「橫店杯」紀錄片評選大獎(金獎)
2004年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年度紀錄片評選二等獎
2006年第二屆卡達半島國際電視節國際紀錄片銅獎
。。。
❽ 房東蔣先生怎麼樣
7.人物共鳴。前段較好,大小形式融合包裹,自由引導動作直至呈現思想。但太個人,各種不考究,業余粗糙還調起情來。不過也正是「局外人」直接遭遇,才有文化差異和性格沖撞的鮮活感受,還是很感慨的。若「局內人」來,一來熟悉禮貌=冷漠,「不方便」會致蔣永遠孤獨;二即便拍也可能很祥林嫂很膩歪。
❾ 95後男孩跳樓墜亡,留下的遺書當中說了什麼呢
一周前四川綿陽市發生了一起令人惋惜的墜亡事件,當事人楊某是一名95後的年輕小夥子,楊某墜樓後沒能被搶救過來,他的生命被定格在24歲。20幾歲本該是活潑燦爛、朝氣蓬勃的年紀,楊某為何會選擇跳樓輕生呢?這其中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事情真相呢?
現在的社會已經高度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大大提高了,然而現在的年輕人背負的壓力其實一點也不小。尤其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而且還要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這已經讓他們身心俱疲了,再加上情感方面的壓力,很容易導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不過話說回來,壓力誰都有的,企圖過上零壓力的生活是不現實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健全身心,不被壓力打到。在此也呼籲廣大年輕人正確面對和解決壓力,熱愛生命,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