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儒學是怎樣發展的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Ⅱ 總結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產生背景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2、興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此時,孔子已死三百餘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拓展資料:
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Ⅲ 儒學的發展歷程
在今天,「十三經」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Ⅳ 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
開創者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協調人際關系的倫理學說;他反對當時社會上普遍出現的苛政暴政,要求統治者「以德治民」、「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包含民本思想。
2.提出「禮」。針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他又強調以「禮」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號召「克己復禮」,即恢復理想中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以實現社會穩定,同時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來協調禮和仁的關系。
3.教育方面: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等,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擴大的教育對象的范圍;他以「成人」、「君子」為教育目標,提出「因材施教」等諸多重要教育原則。
4.文獻方面:他整理編訂文獻「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有利於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傳承。
戰國時期——儒學得到豐富和發展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亞聖」)
1.提出了以「仁」、「義」、「禮」、「智」為基本內容的道德規范體系,以「仁義」為最高道德原則。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發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觀點,提出較為完整的「仁政」理論,要求統治者停止兼並戰爭,減輕賦稅,制民之產,尊賢使能。
3.發揮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貴君輕論」為代表的民本學說,成為其思想體系中最為寶貴的成份。最典型的是言論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倫理觀上主張「性向善」,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荀子
1.天人關系: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確的宣稱,制天命而用之,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掌握「禮」;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強調禮法並用;。
3.君民關系:舟水之說(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4.主張「性惡論」。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1.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3.針對土地兼並嚴重的現實,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針對為人處世標准,提出「三綱五常」、孝道。
宋明時期儒學上升到新高度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將儒學上升到新高度即理學:
程朱理學(客觀唯心主義)
1.程顥、程頤(北宋):理是萬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倫道德、尊卑等級都是天理;仁是與萬物俱生的。
2.朱熹(南宋):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主要觀點有:理氣論(理和氣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存天理,滅(或去)人慾」、心性論(性無不善,情也應當從善)。
陸王心學(主觀唯心主義):反對理學的繁瑣回歸本心。
3.陸九淵(南宋)心學的創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4.王陽明(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即理也」「心外無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際的儒學新發展
明清時期儒學新發展的表現:反正統反權威;反對君主專制;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1.李贄(明後期)否定儒家經典和孔子的權威,認為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批判道學家的虛偽說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認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2.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認為工商皆本。
3.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提出「眾治」的主張,梁啟超歸結其思想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作為私產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唯物主義者。
Ⅳ 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歷程
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產生與初步發展期。西漢,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宋明時期是儒家思想的新發展階段,形成了新儒教。明末清初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與繼承時期。
發展歷程
1、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指出統治階級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2、戰國時期——孟子思想的發展: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虐民」「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統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於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學——理學: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觀點:他認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5、明朝理學走向極端——王陽明的心學
①創立背景:明朝中期,社會動盪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賊」,維護封建統治。
③主要觀點: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致良知」,即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觀念,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
④評價:使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走到了極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Ⅵ 中國古代儒學發展八個階段
春秋——孔子創立
戰國——孟子發展
奏朝——受到打擊
西漢——董仲舒吸收法、道兩家,「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維護大一統
兩宋——朱熹吸收佛道兩家、形成理學
明朝——嚴格八股取士、儒學地位空前強化,儒學發展到「心學」階段;
明末清初——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晚清——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為維新變法尋找理論依據;
Ⅶ 儒學的發展歷程
儒學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形成;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宋明時期儒學向理學演變;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進行了批判和繼承
Ⅷ 儒學在中國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哪些階段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和「至聖」.
2、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漢時期:①秦始皇施行焚書坑儒的政策,是對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擊.
4、西漢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簡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倡「大一統」思想,儒學從此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5、北宋理學: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只是構成宇宙萬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6、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
明朝中期以後,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7、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Ⅸ 中國古代儒學發展過程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及其評價
春秋——孔子創立
戰國——孟子發展
西漢——董仲舒吸收法、道兩家,「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維護大一統
兩宋——朱熹吸收佛道兩家、形成理學
明朝——嚴格八股取士、儒學地位空前強化,儒學發展到「心學」階段;
明末清初——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晚清——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為維新變法尋找理論依據;
新文化運動時期——斗爭矛頭直指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居主導地位、儒家思想被徹底推翻,「文革」中再次遭到猛烈批判;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儒家思想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吸其精華、去其糟粕。 1、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儒家為諸家之一。這一階段,儒家雖然屬於顯學,但由於其主張不能適應當時戰亂動盪的社會環境,因此未被統治者所採納。①創立: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孔子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②發展:戰國時期的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荀子:唯物主義思想,認為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可以掌握其規律而利用它。2、秦朝:焚書坑儒,儒家受到排斥。3、西漢: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①主張:天和人息息相關,皇帝要依照天意辦事;用儒家思想統治天下,其他學說都要禁止;建立太學等學校,儒家經典作為教育內容。②影響:;適應了當時封建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需要,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具有積極作用;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主張建立太學和地方教育系統,有利於封建教育的發展;獨尊儒術長期束縛人民的思想,不利於科學文化的發展。4、宋朝:儒學新發展——理學產生發展。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內容:①「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其實質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5、明清時期:早期啟蒙思想產生,儒學受到批判。①明清時期,統治者採用八股取士的辦法,只在四書五經內命題,文體是八股文。這使得儒家思想成為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為一種愚民政策,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②這一時期,早期啟蒙思想產生,儒學受到批判。⑴明李贄,反封建思想的先驅。指責儒家思想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⑵清初三大民主啟蒙思想家(生活在明末清初)黃宗羲:猛烈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制,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反對君主專制。王夫之: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觀點。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即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樸素證法思想。他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 6、戊戌變法期間:①康有為、梁啟超把西方政治學說同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維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權威為變法製造理論依據。②資產階級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③1898年的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的詔書中有廢除八股、改試策論的內容,但很快被慈禧廢除。7、19世紀晚期: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傳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辛亥革命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統地位受到猛烈沖擊。8、北洋軍閥統治時期:①袁世凱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為復辟帝制搖旗吶喊。②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猛烈批判舊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9、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儒學正統地位廢除。10、「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毀滅性打擊,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之一。11、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為進行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
Ⅹ 儒學的發展趨勢
1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 經過戰國時期孟子 荀子的發展
2 秦朝時 秦始皇信封法家 "焚書坑儒" 儒學遭重創
3 西漢時 董仲舒發展新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成為進入封4 建社會的主導思想 並通過南宋'程朱理學"的發展 一直傳承下來
5 明末清初 李贄 黃宗羲 顧炎武為代表的思想家大力批判封建專制和儒家思想 使得入學遭受一定的沖擊
6 康有為改造儒學 融合了西方一些的學說 為維新變法尋找歷史依據
7 後面的都是我們後人的事了 發展和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