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出自哪位詩人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
1、全文如下:
行路難·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2、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3、譯文: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採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晦,為什麼要隱居清高自比雲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後不自行隱退都死於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於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
4、賞析:
此篇用典頻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過對古人的評論表達出至為復雜的心情。首先對許由、伯夷與叔齊的棄世提出非議,可見前兩首所說的「濟滄海」「歸去來」並非心甘情願;可是,接著又對伍員、屈原、陸機、李斯之殞身政治表示不滿。棄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濟世又深感世情險惡,兩邊都不是他原意選擇的出路。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行路難」才有別於鮑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劇性。不用說,詩中引用歷史教訓也出於現實感受。
Ⅱ 且樂生前一杯酒 何須身後千載名下一句
沒有下一句。
出自盛唐詩人李白的《行路難》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Ⅲ 賞析這句詩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http://so.gushiwen.org/mingju/ju_5741.aspx?WebShieldDRSessionVerify=xG5WMR0mhI75W2abI0WO這里有你需要的詳細解答
滿意請採納
Ⅳ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是李白的哪首詩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出自李白的《行路難·其三》
《行路難·其三》(唐)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Ⅳ 且樂生前一杯酒的下一句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Ⅵ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什麼意思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意為: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三》。
原詩:
《行路難三首.其三》唐代: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釋義: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採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晦,為什麼要隱居清高自比雲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後不自行隱退都死於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於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
(6)且樂生前一杯酒下一句擴展閱讀: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共三首,蘅塘退士輯選其一。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全詩在高度彷徨與大量感嘆之後,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並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雲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Ⅶ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是李白的哪首詩里的
李白 樂府·行路難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Ⅷ 下有淥水之波瀾,誰人更掃黃金台。且樂生前一杯酒,千金散盡還復來。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不用總想著自己不受重用,才能無法展現,遲早有一天你會被重用的,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Ⅸ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誰的詩
出自盛唐詩人李白的《行路難》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賞析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組詩。《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公元744年(天寶三載)離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郁賢皓《李白選集》以為「作年莫考」。
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
Ⅹ 且樂生前一杯酒 何須身後千載名
縱觀李白的一生,從出道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狂放,到晚年「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的悲傖,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生死浮沉和血淚辛酸的求仕之途,得到的卻是短暫的一年半翰林供奉。 其實,年輕時的李白還是有志向的,只不過是因為歷史的原因,沒有成為政治家,卻成了一個最豪放的大詩人。他在不停的追求中,漸漸看破了紅塵,淡化了功名,才會寄情於酒和詩,嗜酒如命!「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