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夏中義
擴展閱讀
郭美美的乾爹是誰 2025-08-15 19:21:10
買股票基金屬於炒股 2025-08-15 19:20:17

夏中義

發布時間: 2021-10-05 08:46:28

Ⅰ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的理事成員

名譽會長:徐中玉 錢谷融(華東師范大學)
顧問:
劉烜(顧問) 男 北京大學中文系
勞承萬(顧問) 男 湛江師范學院中文系
包忠文(顧問) 男 南京大學中文系
張德林(顧問) 男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曾繁仁(顧問) 男 山東大學中文系
李衍柱(顧問) 男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杜書瀛(顧問) 男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梅朵(顧問) 男 文匯報
王先霈(顧問) 男 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
王向峰(顧問) 男 遼寧大學文學院
王臻中(顧問) 男 江蘇省作家協會
暢廣元(顧問) 男 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童慶炳(顧問) 男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胡經之(顧問) 男 深圳大學中文系
錢中文(顧問) 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陳伯海(顧問) 男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
顧驤(顧問) 男 中國作協
饒芃子(顧問) 女 暨南大學中文系
黃海澄(顧問) 男 廣西藝術學院
孫紹振(顧問) 男 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
尤西林(顧問) 男 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會長:
南帆 男 福建省社科院
副會長
吳炫(副會長) 男 浙江工商大學
吳秀明(副會長) 男 浙江大學中文系
周憲(副會長) 男 南京大學
夏中義(副會長) 男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徐岱(副會長) 男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方克強(副會長) 男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朱立元(副會長) 男 復旦大學中文系
王一川(副會長) 男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王岳川(副會長) 男 北京大學中文系
王曉明(副會長) 男 上海大學文學院
王紀人(副會長) 男 上海師范大學文學院
白燁(副會長) 男 中國社會科學院
羅鋼(副會長) 男 清華大學中文系
胡亞敏(副會長) 女 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
蔣述卓(副會長) 男 暨南大學文學院
許子東(副會長) 男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
趙憲章(副會長) 男 南京大學中文系
陳思和(副會長) 男 復旦大學中文系
陳曉明(副會長) 男 北京大學中文系
陳炎(副會長) 男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陶東風(副會長) 男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魯樞元(副會長) 男 蘇州大學中文系
張政文(副會長) 男 黑龍江大學校長辦公室
王寧(副會長) 男 清華大學外語系
秘書長
朱國華(秘書長) 男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副秘書長
吳興明(副秘書長) 男 四川大學
曹衛東(副秘書長) 男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王峰(副秘書長) 男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顏翔林(副秘書長) 男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高建平(副秘書長) 男 中國社會科學院
李鳳亮(副秘書長) 男 暨南大學中文系
常務理事
丁帆(常務理事) 男 南京大學中文系
傅修延(常務理事) 男 江西師范大學校長
黨聖元(常務理事) 男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馮憲光(常務理事) 男 四川大學文學院
劉俐俐(常務理事) 女 南開大學中文系
劉鋒傑(常務理事) 男 蘇州大學中文系
吳予敏(常務理事) 男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
姚文放(常務理事) 男 揚州大學中文系
張福貴(常務理事) 男 吉林大學文學院
張建永(常務理事) 男 吉首大學校長辦公室
張法(常務理事) 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張玉能(常務理事) 男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張榮翼(常務理事) 男 武漢大學文學院
朱大可(常務理事) 男 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
李春青(常務理事) 男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杜衛(常務理事) 男 浙江科技學院院長
楊守森(常務理事) 男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楊文虎(常務理事) 男 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
楊春時(常務理事) 男 廈門大學中文系
林崗(常務理事) 男 中山大學中文系
歐陽友權(常務理事)男 中南大學文學院
殷國明(常務理事) 男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毛時安(常務理事) 男 上海作協
王德勝(常務理事) 男 首都師范大學美學研究所
王傑(常務理事) 男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王長華(常務理事) 男 河北師范大學
王鴻生(常務理事) 男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蔡翔(常務理事) 男 上海大學中文系
許明(常務理事) 男 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譚好哲(常務理事) 男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
賴大仁(常務理事) 男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陸揚(常務理事) 男 復旦大學中文系
陳劍瀾(常務理事) 男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雜志社
馬大康(常務理事) 男 溫州大學校長辦公室
高小康(常務理事) 男 中山大學中文系
高楠(常務理事) 男 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黃子平(常務理事) 男 香港浸會大學
黃鳴奮(常務理事) 男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王確(常務理事) 男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趙炎秋(常務理事) 男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金惠敏(常務理事) 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馮毓雲(常務理事) 女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張永清(常務理事) 男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汪正龍(常務理事) 男 南京大學中文系
理事
代迅(理事) 男 西南大學文學院
何永康(理事) 男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傅瑩(理事) 女 暨南大學中文系
劉光耀(理事) 男 襄樊學院神學美學研究所
劉小新(理事) 男 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包亞明(理事) 男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葉世祥(理事) 男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葉紀彬(理事) 男 遼寧師范大學中文系
吳子林(理事) 男 文學評論
孫先科(理事) 男 河南大學文學院
季廣茂(理事) 男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季水河(理事) 男 湘潭大學文學院
張冠華(理事) 男 鄭州大學文學院
張國慶(理事) 男 雲南大學中文系
張晶(理事) 男 中國傳媒大學
張未民(理事) 男 《文藝爭鳴》編輯部
張清民(理事) 男 河南大學文學院
彭修銀(理事) 男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
朱志榮(理事) 男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李慶西(理事) 男 九久讀書人文化公司
李西建(理事) 男 陝西師范大學中文系
楊揚(理事) 男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林興宅(理事) 男 廈門大學中文系
林建法(理事) 男 《當代作家評論》編輯部
柯漢琳(理事) 男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梁鴻鷹(理事) 男 中宣部文藝局
沈語冰(理事) 男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王干(理事) 男 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建疆(理事) 男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王明居(理事) 男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王曉華(理事) 男 深圳大學文學院
王諾(理事) 男 廈門大學中文系
田兆元(理事) 男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祁志祥(理事) 男 上海財經大學中文系
程金城(理事) 男 蘭州大學中文系
羅振亞(理事) 男 哈爾濱師范大學
耿占春(理事) 男 海南大學文學院
蘇宏斌(理事) 男 浙江大學中文系
葛紅兵(理事) 男 上海大學文學院
許寧(理事) 男 遼寧社會科學院
謝有順(理事) 男 中山大學
謝柏梁(理事) 男 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
費勇(理事) 男 暨南大學中文系
費振鍾(理事) 男 江蘇省作家協會
趙勇(理事) 男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邢建昌(理事) 男 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
邱明正(理事) 男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鄭家建(理事) 男 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
郜元寶(理事) 男 復旦大學中文系
郭春林(理事) 男 上海大學中文系
錢念孫(理事) 男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閻嘉(理事) 男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顧祖釗(理事) 男 安徽大學中文系
高恆文(理事) 男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麥永雄(理事) 男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趙利民(理事) 男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徐亮(理事) 男 浙江大學中文系
劉悅笛(理事) 男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
庄錫華(理事) 男 深圳大學文學院
張進(理事) 男 蘭州大學文學院
譚君強(理事) 男 雲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劉旭光(理事) 男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趙慧平(理事) 男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劉彥順(理事) 男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吳家榮(理事) 男 安徽大學中文系
馬漢廣(理事) 男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Ⅱ 夏中義的參加活動

2008年4月9日,在校慶系列活動「華夏之約,巔峰對話」中,夏中義教授與上海交大另一位著名教授——施索華教授一起,在上海交通大學逸夫樓200號展開同台對話,暢談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變化與未來。引起轟動。

Ⅲ 簡述對「精神成人」的認識

「精神成人」的內涵是,旨在讓一個大學生於本科期間初具「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潛質,認真且持續地向自己追問「如何做人」這一終極命題。

2002年夏天,由著名學者夏中義教授主編的《大學人文讀本》出版以來,獲得了社會廣泛的贊譽,媒體謂之「填補了大學人文教育讀本的一片空白」。隨之,華東師大、上海交大、蘇州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將「讀本」列入公共選修課程。為適應教學需要,正面應答當下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成長煩惱,引導大學生走進「讀本」所拓展的「思想寬銀幕」,2003年8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又推出了由夏中義先生主編的、更加適合於大學課堂教學的《大學人文教程》。

一個大學生,從18歲到22歲的大學時光,是其生命史特有的「靈魂」發育季節,「精神營養」尤為重要。夏中義先生指出,現代意義的大學,在其從中世紀歐洲大陸崛起之時,被稱為「精神城堡」,然而,今天的社會和大學校園,功利主義之風盛行,大學畢業「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成為不少大學生的追求,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一些大學變成了「職業培訓場」,一些家長也只關心孩子的身體發育,忽視其精神的發育。之前,就已經有學者撰文指出,我們的高等教育沒有賦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義上的公民素養、倫理意義上的道德底線、文化意義上的道德情懷和心靈意義上的愛的能力。換言之,我們的高等教育缺乏的是人文素質的培養。只是我們在實踐中一直忽視或不敢正視這種缺少罷了。

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人文精神是維系大學命運的一種精神。談到西方人文精神,人們自然會想到啟蒙運動,在一定意義上,人文精神即由啟蒙運動衍生。啟蒙運動自西歐發起,它以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各種特權,以科學、理性反對蒙昧主義和教會世俗權威,把人們從中世紀拖進了現代社會。中國具有啟蒙意義的事件,最早要數梁啟超的「新民運動」。當時,梁啟超就認識到,中國的深重災難,並非禮崩樂壞或對傳統權威的背叛,而在於失掉了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然而他的「新民」思想是從國家本位而非個人本位出發,強調的是國家自由而非個人自由。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得出封建傳統的罪惡歸根結底是剝奪和踐踏人權。其後,蔡元培先生對西方現代大學制度採取了「橫向移植」,在北大種下個人自由、尊嚴和權利等神聖不可侵犯的理念。

但是,在20世紀後半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啟蒙之路逐漸荒蕪,中國大學向著畸形的方向演進。當然,這種畸形指的是人們主動放棄了對個人自由、權利及個體生命價值的肯定,這樣的大學是沒有人文精神的大學。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在於其內蘊的人文精神、批判性思想及「包容性」之博大。人文教育的地位,從終極意義來說,體現著自由在人類心目中的地位,體現著生命意義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里達說大學是「無條件的大學」,這種「無條件」實則強調大學的獨立性,「不光相對於國家是獨立的,而且相對於市場、公民社會、國家的或國際的市場也是獨立的」。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輻射到整個社會,造成了普遍民眾的人文缺失。

我以為,在今天,刻意去談人文精神缺失似乎意義不大,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去補救這種缺失。值得欣慰的是,許多人文學者已經在這方面作出了努力。金耀基的《大學之理念》、楊叔子主編的《大學人文啟示錄》、楊東平編纂的《大學精神》、尤西林著的《人文科學導論》,近來王尚文、吳福輝、王曉明主編的中學《新語文讀本》和葛劍雄、何懷宏等20餘位學者合著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在補救人文缺失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至夏中義主編的《大學人文讀本》提出「精神成人」,人文精神始形成一股風暴。夏中義先生所說的「精神成人」的內涵是,旨在讓一個大學生於本科期間初具「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潛質,其鑒別尺度之一,當是看其在學業之餘,能否認真且持續地向自己追問「如何做人」這一終極命題,以及在何種價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踐履此命題。

《大學人文教程》以「讀本」作為思想平台,「教程」嘗試實現現代大學人文視野的重新整合,越出當下高校系科設置互為隔絕的格局,從「精神成人」的高度來滿足大學生對普遍價值通識的人文渴求。作為補償性舉措,「教程」旨在呈示大學生「精神成人」不可或缺的價值根基或「精神免疫系統」,重新踏出一條「人文之路」。

Ⅳ 張燕玲的簡介

張燕玲,集批評家、散文家和編輯家於一身的女性作家,1963年生於廣西賀州,1984年畢業於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還在大學時代,張燕玲就表現了對文學執著的熱愛與出色的組織才能,是廣西師范大學詩社、文學社的創建人。大學畢業後,張燕玲曾在廣西一所高校任教多年,在系統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同時,1987至1996年先後擔任《廣西文學》、《南方文壇》的兼職編輯,直至1996年調任《南方文壇》。
張燕玲同時從事散文創作與文藝評論寫作,有專著《大草原——瑪拉沁夫論》(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獲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其文藝評論主要收入《感覺與立論》(接力出版社1996年版)、《靜默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此岸,彼岸》(河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和《廣西當代作家叢書·張燕玲卷》(灕江出版社2002年版)等集子。其《耶魯獨秀》(《羊城晚報》2002、9、25)、《此岸,彼岸》(《人民文學》2003、11)等數篇散文入選《年度最具閱讀價值散文隨筆》以及國內十幾種優秀散文選本,其中《此岸,彼岸》入選「2003年度下半年中國當代文學排行榜」散文第二名。她主編的《南方文壇》在中國文論期刊界率先改版,不僅將中國最優秀批評家「一網打盡」,而且「催生了中國新生代批評家的成長與成熟」,被譽為「中國文壇的批評重鎮」(《文藝報》2000、10、31)。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光明日報》《文藝報》《文藝爭鳴》等報刊發表百餘篇文論與散文,出版論著四部、散文集三部,一批散文作品選入20餘種中國年度選、優秀散文選和《大學語文》讀本,並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著作獲獎多項。由於在中國文壇的影響力,參與了近十幾年中國文壇許多重要文學活動和獎項評審,如連續四屆是茅盾文學獎初評委,第六、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委。此外,張燕玲還主編出版了《南方批評書系》三輯共9部,其中《當代文學關鍵詞》(洪子誠、孟繁華)、《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張鈞)、《無名時代的文學批評》(陳思和)、《學人本色》(夏中義)和《無邊的挑戰》(陳曉明)等均在文學研究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南方批評書系·無邊的挑戰》獲魯迅文學獎。她主編的《南方論叢》包括了陳祖君的《兩岸詩人論》、顧鳳威的《美的解放》、黃偉林的《文學三維》、江建文的《美的解讀》、徐治平的《散文春秋》、呂嘉健的《兼美的文化批評》、朱慧珍的《民族文化審美論》以及張燕玲、張萍選編的《南方批評話語》等八部文藝評論著作,這是繼1996年《接力評論家叢書》之後最大規模的一套顯示廣西批評家陣容的文藝批評叢書。
作為國內著名文學評論家、「文學桂軍迄今為止在全國影響最大的評論家」(《文學桂軍論》),張燕玲無論是工作,還是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數十年勤勉敬業、開拓創新、勇於奉獻,尤其在困難中創立文論品牌雜志《南方文壇》,推出廣西乃至中國新生代作家批評家,為文學桂軍走向全國乃至中國文學發展貢獻良多,國內外60餘家媒體有良好的評介。1996年起主編《南方文壇》,銳意改版,使之迅速成長為「中國文壇的批評重鎮」。16年中,有11年沒有辦刊經費,身為評論家、散文家,卻以強烈的敬業與奉獻精神,四處奔走,爭取各方支持,尤其促成與廣西師大出版社簽約七年合作辦刊,走出了一條品牌共享、書刊互動的社刊雙贏之路,深受業內好評。16年來,《南方文壇》一直致力於「人文理想,前沿批評」的辦刊理念,立足廣西,走向全國。以高品位、大視野、重新銳的學術風范備受矚目,尤其張燕玲堅持理想、堅守專業精神的做人做事作文,深受尊敬。雜志不僅推介廣西的文藝家,「催生了中國新生代批評家的成長與成熟」(《文藝報》),而且「集結起中國一支有生氣的批評力量」(《人民日報》),使《南方文壇》「業已成長為中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文論園地之一」(《新聞出版報》)。

Ⅳ 哪能買到《大學人文讀本》夏中義主編 。網上哪有賣的也行

去淘寶搜下,很多的

Ⅵ 《三種境界》分析

黃永健

摘要: 本文從王國維1908 年刪定發表的六十四冊《人間詞語》文本出發, 聯系他徹底的悲觀主義美學觀, 參照近一個世紀以來有關王國維「境界」說的代表性論說, 對王國維的獨拈出的「境界」一詞的本質性所指予以揭示。

關鍵詞 王國維 境界 意境 人間詞話



王國維在1908 年發表的六十四則《人間詞話》中, 只有第四十二則沒有用其「眾里尋他千網路」才「拈出」的「境界」二字, 而用了「意境」二字, 原文是:
古今詞人格調之高者無如白石, 惜不於意境上用力, 故覺無言外之味, 弦外之響, 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1 ] (P360)
其它六十三則一律用「境」、「境界」。如「境非獨謂景物也, 喜怒哀樂,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他所說的「境」也即「境界」, 可視作王國維詩學和美學本體論的標記。對於「境界」二字, 王國維是頻為自得的, 他說: 「然滄浪所謂興趣, 阮亭所謂神韻, 猶不過道到其面目, 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這實際上是王國維的詩學宣言。學貫中西, 博通古今且已具有親身創作實踐經驗的王國維, 從數以千百計的中國詩學批評術語中獨「拈」出「境界」二字, 難道是沒有來頭的嗎? 且看一則考證[2 ] (P112) 。
1905 年, 王國維討論學問事業的三種境界,在其《文學小言十七則》之五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 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 「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 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歐陽永叔《蝶戀花》) 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網路,回頭驀見(應作「驀然回首」) , 那人正(應作「卻」) 在, 燈火闌珊時。」 (辛幼安)
《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也。文學亦然, 此有文學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
在《人間詞話》的第二十六則, 這則文學小言的結尾被改為: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 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這里權用「階級」二字, 還沒有沾上「境」或「境界」二字。一九零七年,《人間詞乙稿序》:
文學之事, 其內足以濾已, 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與境二者而已, 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 以其能觀也。
《人間詞乙稿序》作者署名樊志厚, 但經王國維的學生趙萬里考定, 此序為王國維所作(見趙萬里編《王國維先生年譜》) , 此論目前已被學術界公認[3 ] (P322) 。但王國維或將「意境」聯用,或將「意」與「境」對用, 界說無定, 仍在「眾里」尋覓。終於, 到《人間詞話》(一九零八年) , 這才呼之欲出, 開卷第一則便是:
詞以境界為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自此, 在《人間詞話》中一概用「境」或「境界」二字, 並以「境界」作為詩(詞) 美學的最高統攝點, 連接提出「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優美」與「宏壯」,「隔」與「不隔」等詞美學范疇。在《人間詞話末刊稿》里也一律用「境」與「境界」說詞。如:
言氣質, 言格律, 言神韻, 不如言境界。有境界, 本也, 氣質、格律、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隨之也。(末刊稿十三)
詞之為體, 要眇宜修, 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 詞之言長。(末刊十二) [1 ] (P369 - 383) 。
而在一九一二年, 王國維著成《宋元戲曲考》, 在評品元曲文學時, 他又用「意境」二字。
其文章(指元曲文學) 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 曰: 有意境而已。何以謂之有意境? 曰: 寫情則泌人心脾, 寫景則在人耳目, 述事則如其口出, 古之詩詞佳者, 無不如是, 元曲亦然。
由於王國維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從《文學小言》的1905 年到《宋元戲曲考》的1912 年) , 時而採用「眾里尋他千網路」才「拈」出的「境界」二字來建構其詩(詞) 美學的理論框架, 時而又採用「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意境」二字來給自己的《人間詞》作序, 或用: 「意境」二字來評品元曲, 所以歷來「境界」說和「意境」說之考辨成為研究靜安詩學美學思想的焦點之一。絕大多數學者認為, 王國維的「境界」說, 其實等同於「意境」說。如: 「意境」或曰「境界」,二者王國維都用, 無本質差別[4 ] (P152) ; 「意境」和「境界」兩者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境界」是意和境的統一共名[5 ] (P103) 「作文時遣詞用字變化有致, 跌岩多姿, 文章才不致呆板。靜安寫的不是科學性報告文學, 故境、意境、境界等交替而用, 怎知道些詮釋者辨了又辨辨個不清」[6 ] (P106) 。但也有學者認為王國維用「境界」二字是別有深意的, 代表人物為朱光潛和葉嘉瑩。朱光潛說「嚴滄浪所說的(興趣) , 王漁洋所說的(神韻) ,袁簡齋所說的性靈, 都只能得其片面。王靜安標舉「境界」 二字似較概括, 這里就採用它」[7 ] (P114) , 葉嘉瑩從佛學「六根」所具備的「六識」之功能所達至之「境界」 (多見佛經翻譯) , 及其純精神指向的特徵出發, 推說「《人間詞話》中所標舉的『境界』, 其含義應該乃是說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 在作品中作鮮明真切的表現, 使讀者也得到同樣鮮明真切之感受者, 如此才是『有境界』」[8 ] (P221 - 220) 。此外,他還認為自古以來「境」和「境界」二詞引申衍變成多種含義, 「既足以概括一切作品的各種內容, 又可同時成為衡量各種不同作品之藝術成就的基本准則」[8 ] (P220) 。朱光潛和葉嘉瑩對王氏為何竟不採用「意境」二字來建構其詩詞美學框架, 以及王氏筆下的「意境」和「境界」究竟有何區別, 未加評說。
和上述兩派觀點不同, 也有人認為王國維前後不一, 他改變或發展了「境界」說, 持「改變」說的周振甫在其《人間詞話初探》一文中,拿《人間詞話》第三則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以物觀物」和《人間詞乙稿序》里所謂「意與境渾」、「以境勝」、「以意勝」以及「觀我」、「觀物」的前後標准不一, 提法不一, 推斷: 王國維修改了他的境界說, 至於王國維如何修改了他的境界說, 周振甫未能尋根究源, 只從側面也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某些論點和叔本華唯心主義美學觀的不盡一致, 來說明王國維意欲修改其「境界」說的原因, 如不再提「以物觀物」、「不必閱世」等等, 這種浮光掠影的評說最難令人信服。近年來, 有致力於研究王國維的青年學者夏中義, 在其所著《世紀初的苦魂》中認為, 王國維發展了「境界」說從而提出「意境」說。他認為: 「意境」之「意」等於「境界」之「內美」, 則「境」就可作景物或景物造型解[9 ] (P38 - 42) 。這樣「意境」就不僅能涵蓋言情之作, 也可網羅寫景之作了。「與『境界』的純精神高度這一內涵相比, 『意境』的內涵顯然多了一份詩性氣質, 這就難免使『意境』的外延有所收縮, 這就是說, 有『意境』者必須有『境界』, 但有『境界』未必是『意境』」。夏中義的判斷首先經不住時間上的推敲。(注意: 王國維在《人間詞乙稿序》中用『意境』二字是在1907 年, 而經王自己刪定的《人間詞話》發表於1908 年) , 雖然《宋元戲曲考》(1912 年) 中王國維又重用「意境」二字, 但彼時「意境」二字的涵義, 仍有別於夏氏所理解的「意境」, 此點下文另行討論。其次, 王國維「將類似精彩」的「意境」思想, 盡數刪去, 而不是作為正文列入《人間詞話》定稿, 此點, 也令持「發展」說的夏氏頻感失望, 而只能推測: 王國維對「意境」論太珍愛, 有意另述之, 而捨不得讓所有珍藏在《詞話》中一揮而盡[9 ] (P39) 。
關於王國維詩詞美學思想上的「境界」說和「意境」說或曰「境界」和「意境」的考辨, 應以朱光潛、葉嘉瑩二人頻得王氏之心曲, 惜乎未將「境界」和「意境」放在一起細味深究, 似只入其門津而未得堂奧。本文以為要弄通弄懂王國維「境界」說詩詞美學思想的實質, 揭開近一個世紀來眾說紛紜的迷霧, 只能從王氏《人間詞話》等文本出發, 聯系他的唯美主義的悲觀主義的美學觀和他自己的創作嘗試———《人間詞話》、《靜安詩稿》, 深思慎斷, 方可溯流討源, 曲盡其妙, 還王氏「境界」說以本來面目。



《人間詞話》第三則說:
有有我之境, 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弧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我有之境, 以我觀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 以物觀物, 故不知何者為我, 何者為物。古人為詞, 寫有我之境者多, 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 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而在《人間詞乙稿序》里則說:
文學之事, 其內足以濾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與境渾, 其次或以境勝, 或以意勝, 苟缺其一, 不足以言文學。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 以其能觀也。出於觀我者, 意余於境; 而出於觀物者, 境多於意, 然非物無以觀我, 而觀我之時, 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錯綜, 能有所偏重, 而不能偏廢也。文學之工與不工, 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深淺而已。
周振甫發現了王國維「境界」和「意境」的不同提法, 並指出兩處所立範疇的難以綰合:一、這里提「意境」而不提「境界」, 「境界」是一個完整的概念, 「意境」是「意」與「境」的結合。二、這里把作品分為三種: 意境渾, 境勝, 意勝; 境界說里只講造境、寫境, 有我之境、無我之境, 寫真景物、真感情, 境界有大小(《人間詞話》二、三、六、八) , 沒有分成三種的。三、這里分觀我觀物, 境_________界說里說: 「有我之境, 以我觀物」, 「無我之境, 以物觀物」, 兩個都是觀物; 據此, 周氏推斷: 王國維修改了他的境界說[2 ] (P112) 。周氏提出三點非常重要, 本文以為考察王國維在1908 年發表他的《人間詞話》為什麼要用「境界」二字代替他在1907 年所寫的《人間詞乙稿序》里的「意境」二字, 正應該從這兒著手。



王國維對自己的詞作自視很高, 他推李後主為古今詞界第一大家, 又引尼采「一切文學, 余愛以血書者」。認為「後主之詞, 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儼有釋迦、基督旦荷人類罪惡之意。」(《人間詞話》十八) , 同時覺得他自己的詞作可以直追太白、後主, 正中而比肩「北宋以來, 一人而已」的納蘭容若, 那麼他的詞作和這些古今第一流大家的詞作有什麼共同之處呢? 細究之下, 我們可以發現那就是所謂: 「以通古今而觀之」的詩人之眼[1 ] (P380) , 看待這個世界, 以心印物, 以意照境, 其「心」其「意」須上升到人類共同的「生命意識」、「宇宙意識」也即是叔本華所說的人類的「內在本性」, 也即「人的理念」的高度, 要通過「感慨深」、「境界大」的詩境把人類的本相———人類共同的悲哀真切的表現出來, 具體一點說, 所謂「人類之感情」, 也就是那個「罪惡的生活意志、慾望所必然引起的「人生長恨」以及作為這種長恨之插曲的短暫的快樂」[10 ] (P16) 。在王國維看來, 詞家真正達到這種無我(超越「小我」已達到人類之「大我」) 之境的, 上舉數人而已。他舉出自己的《甲稿》《浣溪沙》之「天末同雲」, 《蝶戀花》之「昨夜夢中」,《乙稿》《蝶戀花》之「百尺朱樓」等闋,認為皆「意境兩忘, 物我一體: 高蹈乎八荒之表, 而抗心乎千秋之間」。(《人間詞乙稿序》) 。
佛雛在《論人間詞與叔本華美學》一文中,指出王國維《人間詞》中, 有「人間」一詞的詞句有三十八處, 並於「夢」 (二十八處) 相對待,相依存, 他說: 「《人間詞》之所以命名「人間」,就在: 這是一個只似風前絮的人間, 是無數「精衛」充塞其中的人間, 是「渾如夢」而須努力掙一個「遽然覺」的人間。整部《人間詞》成了一曲「人間」的悲歌, 一曲「夢」的悲歌!」
「這里有清末危亡現實的折光, 有傳統的壯烈厭世思想的回響, 而更多的則是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之深深的浸然: 由盲目的意志本體推而至於整個悲劇的人生。《人間詞》主旋律蓋在於此。」[11 ] (P131)
所以, 王國維自稱其《人間詞》「真能以意境勝」, 其「意」和中國傳統詩論中的「意」有所不同, 「吾國古人詩詞含政治與倫理之意味者多, 而含哲學之意者少, 此亦中西詩不同之一點———。王靜安以歐西哲理溶入詩詞, 得良好之成績, 不愧為新詩試驗開一康莊。」[12 ] (P110) 王國維以叔本華尼採的悲觀主義哲理入詞, 取得的成績如何呢? 不妨看看他的得意之作《浣溪沙》:
天末同雲暗四垂, 失行弧雁逆風飛, 江湖寥落爾安歸? 陌上金丸看落羽, 閨中素手試調醯,今朝歡宴勝平時。
這闋詞中, 詞人以超越具體歷史時空的詩人目光, 將人類共同的悲劇性命運融鑄在「弧雁」的形象里, 弧雁失群, 逆風而行, 而命運不測,災禍深重, 被彈丸擊中變為少男少女閨中筵席的佳饌, 詞人置弧雁於「天、雲、風」的大背景中, 暗示著「生命的時空」, 復又以「暗、弧、逆、寥落」等意態蕭颯的意象襯以「金丸、素手、歡宴」等亮麗歡愉的意象, 越發顯示出天網恢恢悲劇氣氛的深沉。有人評論「這首詞的沉重、痛苦和悲哀都深深地打上了垂死的腐朽的封建貴族階級的烙印。」[ 2 ] (P360) 此論膚淺, 根據周策縱先生的考證, 《人間詞》定稿於1905 至1909年, 此時清室未亡, 作者的絕大部分詞作實鮮傷時之作, 所悲憫者要為普通之人生。[ 13 ] (P14) 周策縱先生的觀點, 確實道出了王氏在其《人間詞》里所要追求之境界, 但要說《人間詞》里的所表現出的悲觀情調和悲憫情懷和王國維身處的封建末世景象毫不相干, 恐也不符合實際, 如果我們將王國維《人間詞》中諸如「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 悲也零星, 都作連江點點萍。」 (《採桑子•高城鼓動》) ; 「試上高峰窺皓月, 偶開天眼覷紅塵, 可憐身是眼中人」《浣溪沙•山寺微茫》等詞句, 看作是他由「傷時」也即所謂「身世之戚」 (《人間詞話》十八) 而進一步上升至「憂生」、「憂世」的宗教情懷的高度, 則似乎更能說得通。從《人間詞話》面世以來的反響看, 他是不是真的像王氏自稱的那樣「意與境渾」, 達到了一等境界, 而可以比肩太白後主等第一流詞家, 似未可肯定。但從他的立意和取境看, 他確實突出地體現了王國維的詞美學追求, 即: 旦荷人類罪惡之意, 將對普通人生的悲憫情懷, 「從時間和空間中執著一微點而加以永恆化和普通化」。以期「在無數心靈中繼續復現, 雖復現不落於陳腐」。[14 ] (P114) 。



明白了王國維在《人間詞乙稿序》里所謂「意與境渾」的古今第一流詩詞中的「意」的真實指向, 再回過頭來看上述曾引起歧解的兩則詞話, 問題就豁然明朗了。
在《人間詞乙稿序》里, 王氏不提「境界」,而提「意境」。我們不妨先看他的「意境」說的架構, 因為他寫成於王國維刪定《人間詞話》之前。在「意境」說里, 王氏將文學作品分三種級別, 第一流的作品「意與境渾」如他所謂: 「太白、後主、正中」等人詩詞。其次「以境勝」,所謂「以境勝」也即「出生觀物者, 境多於意」相當於「境界」說里的以物觀物的「無我之境」,而這種「無我之境」並非真的「無我」, 因為「然非物無以見我」, 如「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鳥悠悠下」, 此等詩境中,我雖然被大自然客體化, 好象隱退到物象的背後, 但不是沒有我的情致在, 我的情致還要通過「物」 ———南山、東籬、悠然、寒波、白鳥、澹澹等顯露出來, 所以說「境多於意」, 而「意」是存在的, 不過比較隱約罷了。容易引起誤解的是在「無我之境」中, 王國維說「不知何者為我, 何者為物」, 這好象與「意與境渾」的意思一樣, 其實不然, 因王氏「意與境渾」的「意」乃指向叔本華所謂的「人類的理念」也即是人類悲劇性的生存意志, 或曰「生命的本相」, 而過
著隱居生活的陶淵明和彼時正急著回家的元好問[15 ] (P75) 的詩句顯然在「立意」上還沒有達到此境界, 所以, 他們(陶、元) 也皆不得入於「太白、後主、正中」等「意與境渾」的第一流大家之列。而所謂「以意勝」即「出與觀我者, 意余於境」, 我之感情、意緒較之景物更其顯露, 也即「以我觀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此等詩境中, 因客觀景物已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 故一遇而知有我在, 即「觀我之時, 又自有我在」。但這時詩人所抒發之感情都與世俗的身世感和俗世生活的關懷有關系, 故與靜中之自然所達至的恬淡的沉思默念, 在精神層面上要低一個檔次, 離體悟到了並真切地表現了「生命的本相」、「人生的大悲苦」的詩詞境界更其遙遠!
那麼, 這種古今中外的詩人中罕有達至的「意與境渾」的詩詞境界, 到底是「有我之境」
呢, 還是「無我之境」呢? 答曰: 它既是「有我之境」又是「無我之境」, 因為根據王氏《人間詞乙稿序》的「意境說」, 沒有「無我」的詩境,而關鍵是看其中的「我」融入詩境時, 是否通過更加模糊、更加隱約、更加渺小的「我」而凸現出更加悲憫、更加恆久、更加沉痛的「意」, 如果詩境中由於最模糊、最隱約、最渺小的我的存在而凸現出了最悲憫的、最恆久的、最沉痛的人類的共同「理念」 ———人類悲劇性情感。那麼,這就是「意與境渾」 ———有境界! 王國維「眾里尋他千網路」, 他終於「拈出」境界二字, 作為其詩詞美學本體論的標識, 並將其作為批評論、創作論和欣賞論的准繩, 在本體論和方法論的高
度上, 構建他的詩詞學美學思想。
言氣質, 言神韻, 不如言境界。有境界, 本也; 氣質、神韻, 未也; 有境界而二者隨
之[1 ] (P360) 。
應該看到, 王國維在《人間詞乙稿序》里所提出的「意境」說是對中國傳統詩論中「意境」理論的突破, 中國傳統詩學中的「意境」理論發展到王夫之和況周頤, 還停留在「情」與「景」詩之二原質的關系的討論中, 王夫之說: 「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 情生景, 哀樂之融, 榮悴之迎, 互藏其宅」 (《姜齋詩話》) 。況周頤說: 「詞境以深靜為至———善言情者, 但寫景而情在其中, 此等境界, 為北宋詞人往往有之。」(《惠風詞話》) 這和王國維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意余於境」、「境多於意」都是一脈相承的, 但他們(王、況) 說詩論詞, 將「意境」和「風格」、「聲律」、「技巧」並舉, 而不以「意
境」作為其詩論詞論的根本標准, 更沒有在「意境」的精神層面上向人類的「大我」境界拔高,而多止於情感的層面, 而王國維提出的「意與境渾」的具有「終極意義」、「生命意識」、「宇宙意識」的詩境, 更沒有出現在他們(王、況) 的詩學批判的視野之內。
王國維上承中國傳統詩學淵源, 即浸潤於西方尼采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思想日久, 博學精思, 又有豐富的創作體驗, 當他發現他有足夠的理論支持和邏輯力量來建夠他的新的詩詞美學理論體系時, 他舍「意境」二字不用, 而採用「境界」二字主要原因是: 在王國維的「意境」說中, 存在著基本的二原質: 「意」與「境」, 他們極易被人等同於中國傳統意境理論中的「情」與「景」, 而實際上, 王國維的「意境」說中的「意」已超越了傳統意境理論中的「情」, 此點上文已作論述。可以說, 王國維「意境」說突破前人的地方正在他的「意境」說中的立意, 也就是繆鉞所指出的以西方哲理入詩而開一康莊,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王國維看中了「境界」二字。我們知道, 「境界」一詞自從被借用翻譯佛經, 其語義已從「領域」、「邊界」轉而指人的意識( 「六根」所對應的「六識」) 所能達到的高度,它變成了一個專指人的精神向度和意識領域的名詞, 王國維正是看中「境界」一詞專指人的精神向度的語言特性, 從而借用它來建構「境界說」。
通過以上的論述,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王國維「境界說」與中國傳統詩學理論中的「意境」說完全是兩回事。王國維沒有先創立「境界說」, 而後又改變了它。
王國維沒有先創立「境界說」, 而後又發展了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眾里尋他千網路」才拈出「境界」二字, 是因為在他已發展了中國傳統詩論中的「意境」思想的前提下, 不用「境界」二字, 實在不好找出更合適的術語來建構其詩詞美學的本體論, 他是用「境界」二字最後統攝了經由他而已經發展了的「意境」說。當然, 葉嘉瑩提出「境界」一詞的詞源上受佛學影響, 而具有「吾人之感受性」[ 8 ] (P221 - 220) 的特點,誠為王氏舍「意境」而取「境界」二字立說的主要原由。
由於王國維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意境」理論, 最後又統攝於他的《人間詞話》的「境界」
說, 所以, 在本質上, 王國維的「境界」說和他的「意境」說是一致的, 但無論王國維的「境界說」還是「意境說」都不同於中國傳統詩論中的「意境」理論。
這樣, 我們回到本文開頭《人間詞話》里唯一一次用了「意境」的一則詞話, 就不至於茫然不可索解了。
古今詞人格調之高, 無如白石, 惜不於意境上用力, 故覺無言外之味, 弦外之響, 終不能於與第一流作者也。
此則盛贊白石格調之高, 也即表現手法之高超[16 ] (P8) , 這兒的「意境」既不是「意余於境」之境, 也不是「境多於意」之境, 而是「意與境渾」之最高詞境, 即「真切地表現了人類的內在本性, 生命意義的萬古同悲情懷」。即使姜白石寫景狀物手法高超非凡: 「終不能與第一流作者也」如「太白、後主、正中」等, 這幾個屈指可數的第一流作者, 他們的作品皆已臻至「意與境渾」的最高境界, 作品立意指向生命的大悲苦,因而超越他們所處的時空, 而具永恆的意義, 姜白石詞的立意尚沒達到如此高度, 故「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此則因有最後一點點明,那麼用「意境」和「境界」都不致引起誤解。另據周錫山考證, 此則詞話原手稿為:
古今詞人格調之高, 無如白石, 惜不於意境上用力, 故覺無言外之味, 弦外之響, 終落第二手, 其志清峻則有之, 其旨遙深則未也[1 ] (P360) 。
對照王國維的手稿和刪定稿, 王氏的意思就更加顯豁了, 他所謂的「終落第二手」, 也就是不能與第一流作者相比, 原因也是「其旨」還沒有遙深到「意與境渾」的最高境界, 在王國維看來, 這是姜白石作為詞家的一件憾事。
同樣, 我們回頭檢討王氏在1902 年的《宋元戲曲考》中的話:
其文章(指元曲文學) 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 曰: 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謂之有意境? 曰:寫情則沁人心脾, 寫景則在人耳目, 敘事則如其口出, 古之詩詞佳者, 無不如是, 元曲亦然。
元曲屬說唱文學, 「曲系自然化, 詞則雅化」「自然化」和「雅化」是詞與曲之間在質性表現方式上的總的劃界之一[2 ] (P390) 。元曲貼近口語,又多有實敘其事的故事或情節成分, 這樣就很難像「雅化」的純抒情性的詩詞, 宜於抒發詩人悲天憫人的生命情懷, 揭示人生的那些個本相, 所以這兒用「意境」, 即偏向於「意余於境」或「境多於意」的詩境。也既是說元曲中, 那些抒情真切感人, 寫景鮮明形象, 敘述逼真的曲作差可比擬於王氏「意境」說中的第二第三種境界,而「意與境渾」的大製作恐少至又少。所以, 此則最後說「古之詩詞佳者, 無不如是, 元曲亦然」, 而沒有說「古之詩詞絕佳者, 無不如是」。

(作者單位 深圳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 周錫山. 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M] . 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1987.
[2 ] 姚柯夫. 人間詞話及評論匯編[M] .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3.
[3 ] 干春松、孟彥弘. 王國維學術經典集[M] .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7.
[4 ] 聶振斌. 王國維美學思想[M] . 沈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
[5 ] 陳元暉. 論王國維[M] .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
[6 ] 黃維梁. 中國詩學縱橫論[M] . 台北: 洪範書店發行, 1986.
[7 ] 朱光潛. 朱光潛選集[M] .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8 ] 葉嘉瑩.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 .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2.
[9 ] 夏中義. 世紀初的苦魂[M] .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5.
[10 ] 佛雛. 人間詞話廣人間詞話[M] .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0.
[11 ] 佛雛. 王國維詩學研究[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 繆鉞. 王_________靜安與叔本華[M] . 上海: 上海古跡出版社, 1982.
[13 ] 周策縱. 論王國維人間詞[M] .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6.
[14 ] 朱光潛. 朱光潛選集[M] .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15 ] 施義對. 人間詞話譯注[M] . 南寧市: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0.
[16 ] 施義對. 人間詞話譯注[M] . 南寧市: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0.

轉自《文藝學網》

Ⅶ 優秀書目推薦,寫出書名,出版社,作者,出版年月,主要內容,推薦理由(簡短書評或讀書感言等)

十本適合教師看的書
1.薛涌:《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包括作者相關的書,如《精英的階梯》。
推薦理由:可以把「別國的教育與別國的教師」作為一個類型,與之相關的推薦書目是:《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唯一的遺憾是「舊」了一點)、《我在美國教高中》(珊伊著)等等。
對中國教師來說,最緊迫的任務是了解「別國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排外。如果有人在當今這樣的時代竟然因害怕「全盤西化」而排斥「別國的教育」,那是可恥的。
2.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 》。
推薦理由:《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杜威幾本書的合並。這幾本書並不是杜威最有理論地位的書(一般認為杜威最有理論含量的書是《民主主義與教育》),但這幾本書討論的都是當時美國社會變化與教育變革的大是大非問題。從社會轉型的狀態來看,中國當今的社會狀態與美國當時的狀態類似,中國當今的教育狀態與美國當時的教育狀態也比較類似,這使杜威的系列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編為一本《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特別適合現時代的教師閱讀。
3.李澤厚著:《論語今讀》(相關的圖書包括《道德經》,二者雖然在很多觀點上有沖突和張力,但可以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推薦理由:如果說第一緊的任務是為了理解「別國的教育」,第二緊要的任務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化。不見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經典圖書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和選擇,縱使不少後人對它提出批評,但它既然夠格成為經典,自有它構成經典的力量。
既理解「別國的教育」,又立足於「自己的文化」,這是比較開明的「文藝復興」道路。
4.[日]黑柳徹子著:《窗邊的小豆豆》。
推薦理由:對學者來說,可以直接經由學術著作和調查報告來研究「別國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對大眾而言,需要藉助於「文藝」的道路。
在教育領域,較少有「教育文藝」,但也不是沒有,比如盧梭的《愛彌爾》、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愛彌爾》乃世界公認名著,但節奏太慢,教訓口氣太重,所以,我們推薦《窗邊的小豆豆》。
若論「教育文藝」,自然包括教育小說和教育電影。後者如《春風化雨》(電影)、《音樂之聲》(電影)、《大國崛起》(電視片),等等。

除「教育小說」之外,尚有一部比較奇特的「動物小說」值得閱讀,那就是姜戎的《狼圖騰 》。它可能讓某些讀者熱血沸騰,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與力量。而這種品質,恰恰是某些教師所嚴重匱乏的。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相關圖書包括「周國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相關「文章」)。
推薦理由:依然看重的是「教育文藝」與「教育啟蒙」的意義。

6.張民生、於漪:《教師人文讀本》(上下修訂本)
推薦理由:如果說中國教師第一緊要的任務是理解和領會「別國的教育」,第二緊要的任務是立足於「自己的文化」,第三緊要的任務是進入「教育文藝」,那麼,第四緊要的任務便是承擔「教育啟蒙」(包括「自我啟蒙」與「啟蒙他者」)。相關圖書包括夏中義主編:《大學人文教程 》、《大學人文讀本:人與國家 》;《大學人文讀本:人與世界》、《大學人文讀本:人與自我》。

可以從「教育文藝」與「教育啟蒙」的線索把這幾本書找出來並推薦給老師。

7.謝泳編:《胡適還是魯迅》(相關的圖書包括《魯迅全集》、《胡適全集》)。
推薦理由:就思想領域而言,這「兩兄弟」幾可以撐起整個近代中國。他們的思想在當今依然可以擔當「啟蒙」的大任。

8.張文質著:《唇舌的授權》(以及作者相關的《幻想之眼》、《保衛童年》等等)。
推薦理由:張文質老師的書幾乎都可以視為「教育文藝」作品。好的「教育文藝」總是悄悄地不顯山不顯水地把「教育道理」隱含在作品中。按照這個標准,張文質老師的書堪稱優秀的「教育文藝」作品。
9.肖川著:《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作者相關的書包括《教育的真情與智慧》)。
我們所憧憬的「教育啟蒙」是指「對教育現實問題表達關注,並對真實問題勇敢地做出批判性思考,讓中國教育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更人性」。在這條道路上,肖川老師的作品是閃閃發光的燈塔(盡管也還只是一座微小的燈塔)。
若「教育啟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主題,那麼,肖川教育博客、劉鐵芳教育博客、許錫良教育博客三者便值得每日觀看。三者之間,劉鐵芳老師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邊緣》等是值得閱讀的;而許錫良老師的《教育觀察》(我個人自做主張的命名,尚未出版,文章尚在他的博客中)會令老師們眼前豁然一亮,或許會在閱讀許錫良老師的文章當下便發誓不再過「舊式的生活」。

10.[美]亨特著:《心理學的故事》。

Ⅷ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關於董建昌的扮演者 ,張志堅的個人資料

曾主演電視劇:
《兵峰》 飾演 羅桑
《中國往事》 飾演 鄭玉松
《人間正道是滄桑》 飾演 董建昌
《血色湘西》 飾演 麻大拐
《大明王朝》 飾演 嚴世蕃
《兵變1938》 飾演 長谷川
《無愧蒼生》 飾演 於有德
《雄關漫道》 飾演 周素園
《颶風》 飾演 歐陽劍
《深呼吸》 飾演 李宏剛
《龍票》 飾演 蘇文瑞
《戰地最前沿》飾演 夏中義
《拒絕誘惑》 飾演 馬克初
《走入歐洲》
《渭華起義》
曾主演電影:
《危城1938》 飾演 胡桑
《李志民軍管包頭》飾演 康王
《落河鎮的兄弟》 飾演 魏老師
《再生勇士》 飾演 元安
《王樹聲征戰豫西》 飾演 周延壽
《愜意的生活》 飾演 李忠誠
《歲月無痕》 飾演 柳劍楠
《超國界行動》 飾演 李強
《男孩非兒》
《刺殺汪精衛》
《情義我心知》
他在《中國往事》中飾演的鄭玉松是個堅定的革命者,他從小就總想跳起來,夠到房梁,可他夠不到,但當他行善、革命的時候,他覺得,他跳起來了,他夠到了房梁。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尤其是在那個封建而閉塞的南方小鎮,一個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大戶人家的少爺能夠拋下祖傳的豐厚家業,飛蛾撲火式的想去改變腐朽而落寞的社會政局實屬不易,所以,他在《中國往事》中,被賦予了精神自由的內涵,革命,可能不是簡單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而是為了超越於這平凡的個人生活而進行的一次以生命為代價的跳高運動,這解釋,極富個人主義,卻卓然超拔,鄭玉松因此成為劇中最自由跳脫的一個形象。
他比曹家大少爺更加長袖善舞,左右逢源,有手段也有決心,刺殺千總失敗之後反而和千總聯手,保護自己,這樣的絕處逢生的本事,可不是誰都能有。他對妹妹的疼愛和對妻子兒女的保護更加展現了他細致的一面。張志堅以他深厚的話劇功底和對角色的深刻感悟塑造出了一個豪爽、大氣、隱忍、卓爾不群卻又不乏柔情的鄭家大少爺的形象。

Ⅸ 誰有一篇《大學人文讀本__人與自我》作者:夏中義 的3000字左右的讀後感文章啊

在我看來,人文教育與大學生個體自我的關系,有三個維度密切相關,這是建構自我的三個價值目標:
目標之一,創造意義自我.
人的自我,具有多種內涵.它需要物質的滿足,物質成為個體生存的基礎,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僅僅滿足人在現世的各種生理需要,只追求地位、金錢,將它們視做人生的最高目標,那就大錯特錯.物慾的滿足永無止境.叔本華說過,人的一個慾望得到了滿足,就會產生十個慾望;十個慾望得到了滿足,就會產生百個、千個慾望.所以.簡單的慾望滿足,只能使人扎進慾望的陷阱而不能自拔.其實,人生幸福並不受制於財富的多少,快樂完全可以來自對於物質的超越.孔子的學生顏回,只要一盒飯、一瓢水,住在陋巷,不改其樂,這是樂在他對自己行為方式的堅信上.人若能對一片水,對一座山,對一隻鳥,對一棵樹,都能產生歡喜,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具有真正的歡喜情懷.
馮友蘭將人生劃分為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宗白華說人生有六個境界: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藝術境界和宗教境界.他們都在期望人能超越生理與物質的、實用與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藝術的、宗教的乃至天地的境界攀升,至此,人才獲得人之為人的精神標識.
現代人已經高度異化,根源就是現代人對物質文明的極端追求,導致現代人對幸福、對人生意義的嚴重曲解,結果,物質財富每天都在增長,快樂卻不能同步.對現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靈,擺脫對物質的依賴,融入自然,與萬物對話而交流,悲天又憫人,以愛惜作人生的底蘊,培養博大而深沉的情懷,確認良知對於人類的重要作用,無疑是人的首選價值.現代人若要真正走好漫漫人生路,意義自我的創造,遠比知識的獲取、謀生手段的訓練、競爭能力的培養更重要.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事;一個工具化的人,只能機械地完成一件事,而於他事則顯示出他的低能乃至破壞性來.
目標之二,升華青春自我.
青春者何?青春就是生命意義真正浮現於人生地表,人的身體由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急速轉化,慾望、迷茫、焦灼、歡樂、幸福、激越等齊聚於身體內,合奏出來的一曲交響樂.不能壓抑青春之身體,它的飢渴得不到滿足就會激生病態.比如性愛,它會在青春期構成靈與肉的巨大沖突,你不能取極端的否定態度,也不能取極端的放縱態度.(好像只能一千字)

望採納。

Ⅹ 人與自我怎麼樣

推薦所有即將上大學,正在上大學以及畢業兩三年之內的人看看。 這是一個讀本,自然選了很多很棒的文章,看看作者就知道,如馮友蘭、加德納、羅傑斯、馬斯洛、愛因斯坦、叔本華、王國維、羅素、波伏瓦等等名家,古今中外,都有涉及。 主編夏中義等人寫的編者旁白是買下這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文筆流暢,分析透徹,很多觀點不謀而合。 這書是一套三本中的第一本,在總序里邊,夏中義寫到:《讀本》應是一套普適性的青年知識分子修養讀物。……人與自我——你將如何為自身的日常生活注入意義,從而使生物學層面的個體生命真正轉化為文化學層面的「主體角色」。 談到讀者首先是大學生時,他說平等的正面應對大學生「成長的煩惱」。 這一本書共分為十章,從什麼是大學談到生於死,名家的文章加上獨特的編者旁白,是一本值得所有大學生看的好書。 http://spaces.msn.com/members/yuan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