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基本價值觀是什麼
中國人的價值觀 1、「富貴富貴富貴富貴」。 就是指金錢美女、權力地位名譽。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先賢的這句格言一語道出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真實的人生追求,這是最現實的問題。 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謂「以祿取人,人可竭」,歷代讀書人十年寒窗,謀臣武士「修得文武術,賣與帝王家」,為的也無不是富貴二字。多少英雄豪傑拎著腦袋打天下,也是被「帝王將相寧有種乎」所激勵,背後的動機都是富貴二字。孟子衡量大丈夫,也是把「富貴不能淫」放在第一位,可見這富貴二字在中國人心中的意義。而且不管從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來看,這都是符合人性特點的。 從現實來看也最契合實際。在當下中國,成功與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的就算不是唯一也是首要的標准。不但是社會衡量一個人社會價值的標准,也是個人衡量其自身人生價值的標准。而當今所謂的成功,無非就是富貴這種價值觀含蓄文雅一點的說法而已。一個人拿到了世界金牌,但是淪為搓澡工,沒有人會認為她是成功的。鄧稼軒為國家造出了原子彈氫彈,但最後貧病交加而死,也為有識者戒。所以說,如果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富貴是否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還有待商榷,那麼作為當下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卻應該沒有多少疑義。 2、、、、太平太平太平太平。。。。 也是舉國一致追求的理想,包括平安,平靜以及和等意思。 太平是治理國家的第一法則,是衡量政治的最高標准。如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等。太平也是生活的第一法則。對老百姓,普遍的生活追求也是安居樂業,安享太平歲月。有俗話說:「寧為太平犬,不為亂離人」,「老百姓求的就是太平」,「平安就好」,「好人一生平安」等等;在為人處事方面,也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等格言,其本質都是追求太平;在生活中,人們對那些不安分動不動就想求變求新的人,也往往加以斥責:「太平日子不過,為什麼要左搞右搞!」「又要搞什麼名堂!」,「好好的日子不過,搞什麼搞!」等等。 3、、、、忠孝忠孝忠孝忠孝。。。。 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可說無與倫比,所謂「以孝治天下」,「百善孝為先」,孝的地位是無可復加的。在中國社會,如果一個人被指責為不忠,還可以出來見人,如果被指為不孝,那就沒法做人了。所以,哪怕是無惡不作之徒,只要還能盡孝,就可以獲得最後的道德庇護所,靈魂也可以得到最終救贖。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某人姦淫燒殺,做下無數滅絕人性之事,人人慾食其肉,但只要最後有一句:「不過此人是個大孝子」或:「此人事母至孝」,大家就會給與一絲原諒,覺得此人本性並不是那麼壞,還有救。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文化心理,就像西方人,只要最後有一句:「不管如何,此人信仰上帝」,那他的靈魂就可以得到拯救,而不管他身前有多少罪惡。 忠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三綱之中的第一綱——君為臣綱,講的就是忠。民間崇拜第一人——關羽,也是忠義的化身。忠孝忠孝,從來都是忠在孝前,忠孝不能兩全時,要優先考慮忠,從這個角度,似乎忠的地位還要高過孝。關於忠,中國人同時存在兩個互相對立的觀點:一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一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符合辯證法,左右逢源,提供靈活性;弊端則是可以各取所需,人為取捨,損害原則性。 4、、、、仁義仁義仁義仁義 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為五常之首,儒家文化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所謂「仁本第一」,所以應該夠格入選核心價值觀。義」的概念,包含的范圍則比較廣泛,義除了本身有他的內涵,同時也可以涵蓋仁、孝、忠、節等方面,比如可以認為仁也是一種義,叫仁義;孝也是一種義,叫孝義;忠叫忠義;節為節義;德是德義;信是信義等等。所謂「孔子重仁,孟子尚義」,義和仁同為儒家的兩大核心概念之一,地位雖略低於仁,但對中國社會普通民眾的影響,則要遠遠超過仁。 中國人在官本位思想影響下,普通中國人的價值觀就是——陞官發財,討好上級,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提拔一下我。於是乎,就見到許多下層、沒錢沒背景的中國人拼了命地入黨,為了入黨什麼臉皮都不要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是還是有人喜歡跪著……
㈡ 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有哪些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准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准。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 ,由於人員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構成了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是中國人傳統道德規范和人生價值取向。
㈢ 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經過這么些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就。然而,與此同時,人們卻普遍感覺到了迷茫。很多原來被嗤之為腐朽墮落的生活方式如今不僅死灰復燃,甚至還為人們竟相效仿。原本被人推崇的英雄形象現在卻被「惡搞」而變得面目全非。變革中的中國究竟會走向何方?什麼才是人們真正追逐的目標呢?這些問題不光拷問著還在追逐著夢想的普通百姓,也許也纏繞在許多尚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心中。 要問答這些問題,就要搞清楚什麼是現時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或者,搞清楚現時中國文化的特徵是什麼。所謂文化,就「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申漳,1982)「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它是人們關於什麼是最好的行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的,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看法和行動,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郭蓮,2002)文化與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對中國文化的特徵,張岱年歸納為四點:即是㈠天人合一,㈡以人為本,㈢剛健自強,㈣以和為貴。(張岱年,2000)這四點總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中國文化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是講究和諧和睦的。這樣的總結讓國人感覺很好,但不能說明現時生活中所出現的種種現象,比如說環境污染問題,醫療教育費用逐年上漲問題等等。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對中國文化特點的總結為:「㈠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講公德、一盤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組織能力,對國家及公共團體缺乏責任感,徇私廢公及貪私等。㈡勤儉,此指習性勤儉、刻苦耐勞、孜孜不倦、好節省以至於吝嗇、極有實利主義實用主義之精神等。㈢愛講禮貌,此一面指繁文縟節、虛情客套、重形式、愛面子以至於欺偽;一面亦指寧犧牲實利而要面子,為爭一口氣而傾家盪產等。㈣和平文弱,此指溫順和平、恥於用暴、重文輕武、文雅而不免纖弱、特喜調和妥協;中庸及均衡、不為己甚、適可而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㈣ 中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呢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啊,你這個問題問的好大呀~
㈤ 中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
我國的傳統價值觀,主要有: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2、知行合一觀。
3、重視人的精神生活。
4、愛國主義精神。
5、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
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等。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特徵簡單地說就是道德至上,以倫理為中心,重群體輕個體,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道輕術,以宗法為主導,重義輕利,家國一體。其中,道德至上是中國傳統價值觀最根本的特徵。
(5)中國人的價值觀擴展閱讀: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㈥ 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經過這么些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就。然而,與此同時,人們卻普遍感覺到了迷茫。很多原來被嗤之為腐朽墮落的生活方式如今不僅死灰復燃,甚至還為人們竟相效仿。原本被人推崇的英雄形象現在卻被「惡搞」而變得面目全非。變革中的中國究竟會走向何方?什麼才是人們真正追逐的目標呢?這些問題不光拷問著還在追逐著夢想的普通百姓,也許也纏繞在許多尚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心中。 要問答這些問題,就要搞清楚什麼是現時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或者,搞清楚現時中國文化的特徵是什麼。所謂文化,就「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申漳,1982)「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它是人們關於什麼是最好的行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的,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看法和行動,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郭蓮,2002)文化與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對中國文化的特徵,張岱年歸納為四點:即是㈠天人合一,㈡以人為本,㈢剛健自強,㈣以和為貴。(張岱年,2000)這四點總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中國文化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是講究和諧和睦的。這樣的總結讓國人感覺很好,但不能說明現時生活中所出現的種種現象,比如說環境污染問題,醫療教育費用逐年上漲問題等等。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對中國文化特點的總結為:「㈠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講公德、一盤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組織能力,對國家及公共團體缺乏責任感,徇私廢公及貪私等。㈡勤儉,此指習性勤儉、刻苦耐勞、孜孜不倦、好節省以至於吝嗇、極有實利主義實用主義之精神等。㈢愛講禮貌,此一面指繁文縟節、虛情客套、重形式、愛面子以至於欺偽;一面亦指寧犧牲實利而要面子,為爭一口氣而傾家盪產等。㈣和平文弱,此指溫順和平、恥於用暴、重文輕武、文雅而不免纖弱、特喜調和妥協;中庸及均衡、不為己甚、適可而
㈦ 中國人的價值觀
三步走戰略,官員篇:當官----灰色高收入-----移民;平民篇:高學費支出讀書----低收入打工賺錢----還高額房貸。
中國就有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都是最低階層,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卻具有統治階級的意識,在動物界里,找這么弱智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街頭連小偷都不敢呵斥的民族卻有勇氣高呼消滅小日本;這個連活著同胞的痛苦都莫不關心的民族卻有臉說不忘死去的同胞。
㈧ 中國人的價值觀
要問答這些問題,就要搞清楚什麼是現時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或者,搞清楚現時中國文化的特徵是什麼。所謂文化,就「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申漳,1982)「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它是人們關於什麼是最好的行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的,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看法和行動,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郭蓮,2002)文化與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對中國文化的特徵,張岱年歸納為四點:即是一天人合一,二以人為本,三剛健自強,四以和為貴。(張岱年,2000)這四點總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中國文化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是講究和諧和睦的。這樣的總結讓國人感覺很好,但不能說明現時生活中所出現的種種現象,比如說環境污染問題,醫療教育費用逐年上漲問題等等。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對中國文化特點的總結為:「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講公德、一盤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組織能力,對國家及公共團體缺乏責任感,徇私廢公及貪私等。二勤儉,此指習性勤儉、刻苦耐勞、孜孜不倦、好節省以至於吝嗇、極有實利主義實用主義之精神等。三愛講禮貌,此一面指繁文縟節、虛情客套、重形式、愛面子以至於欺偽;一面亦指寧犧牲實利而要面子,為爭一口氣而傾家盪產等。四和平文弱,此指溫順和平、恥於用暴、重文輕武、文雅而不免纖弱、特喜調和妥協;中庸及均衡、不為己甚、適可而止等。五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貧而樂、樂而無怨、安分守己、盡人事聽天命、恬然而愛好自然風景、少以人力勝天之想等。六守舊,此指好古薄今、因襲苟安、極少進去冒險精神、安土重遷、一動不如一靜等。七馬虎(模糊),此指馬虎籠統、不求精確、不重視時間、不講數字、敷衍因循、不徹底、不大分彼此、沒有一定規律等。八堅忍及殘忍,殘忍指對人或動物缺乏同情;堅忍則謂自己能忍耐至至高程度。克己、自勉、忍辱、吃虧等都屬於此。對內對外兩面,實亦相連之事。九韌性及彈性,韌性止於牢韌,彈性則並有彈力。此不獨於其個人生命見之,全民族全歷史恰亦證明如此。此不獨其心理精神方面為然,於其體質及生理現象亦證明如此。十圓熟老到,此蓋為中國民族之總括的特徵,…其含義有:悠悠然不慌不忙、穩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偏不倚、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適應性及潛力。」
此總結雖為大半個世紀前所做,但讀罷,想必仍要震懾於老先生的洞察力,這中間的絕大多數仍然直指現時的中國文化,而此時的文化已然經歷了近百年的傳統文化批判、文化重塑,不想,卻是新瓶裝舊酒了。
也許真的要感嘆中國文化,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哪怕只要有點星火,就可能要燎原。
然而,梁老先生總結的中國文化特點,卻絕不是什麼堂而皇之的殿堂文化,甚至有些委瑣,與先進那是相去何止萬里。如此文化為何又有如此的生命力呢?
到是張岱年老先生的「以人為本」道出了緣由。
梁先生的總結與張先生的歸納的本質區別,好像就歸因到了一個還在爭論的話題上:人,性善,性惡?本文亦不想趟此混水,到是把西方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拿來做個分析可能更加穩妥和貼切些。
㈨ 現在中國人的價值觀是怎樣的
現在中國人的價值觀是怎樣的?
——價值觀是指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其核心內容就是對「是非」判斷的標准。
——咱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經歷貧窮的日子太久了,特別是經過文革「寧可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洗禮」,人們對貧窮的恐懼一直揮之不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人們逐漸嘗到了有錢的滋味,金錢改變了「祖國」貧窮落後的面貌、亦深刻地改變著「世道人心」。
——在奴隸制社會里奴隸主使用暴力來奴役他人,以壓迫和剝削來佔有社會財富和權力,過上了他們的「理想」生活。那個時代的文明是「奴隸主文明」的時代,而奴隸們卻處在「弱肉強食」的野蠻叢林中,這個時代財富和權力的分配為「直接暴力模式」。
——咱中國近代由於戰亂頻繁,資本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老百姓置身清貧,堅守傳統禮教基本上還是做到了的。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在致富的道路上變得十分勤奮,致富手段與傳統道德、禮教漸行漸遠。相當多的人在金錢面前喪失了自我,除了以金錢享受奢侈和腐朽外,甚者更以金錢作籌碼獲取不當利益,將社會私有化,對世人施行「金錢暴力」的奴役。
——然而精英階層一面空喊「反腐、倡廉」,另一方面卻有為數不菲的擁有與「金錢奴隸主」無法切割的衣襟。可悲的是大多數被金錢奴役的人們卻沉浸這種被奴役的「快樂」中,欽佩「金錢奴隸主」的發家史,甚至將其樹為心目中的偶像,一朝翻身即如法炮製,實現從奴隸向奴隸主的蛻變。
——加之現代中國人不再崇信鬼神之道和孔孟學說,精神上已經沒有任何桎梏,行事越發膽大妄為,已淪落到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只崇拜金錢的地步,除了以金錢滿足貪念與肉慾外全然不知作為「人」的體面生活的含義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環境。
——在金錢面前人們基本喪失了是非判斷力,除了渴求物慾的本能外已不再有理想,人們不再相信會有「好人」和「清官」,即使出現確鑿的「好人」和「清官」也會淪為人們的笑柄,社會道德土壤全面腐敗導致「正人、君子」沒有生存之地,世風敗壞引發全民集體腐敗,社會誠信已不再有,其最終結局就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全面崩塌,從而導致社會重新洗牌,給人民帶來新一茬的苦難。
——咱這個時代就應叫做「金錢文明」時代。
——由此得出現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金錢+權力=金權暴力。悲呼!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