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巴導彈危機是啥
古巴導彈危機是發生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的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發之際。最後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
事件始末:
1959年古巴獨立後,蘇聯以「保衛古巴」為名,從1962年7月開始,把進攻性導彈秘密運進古巴,以加強對美國的威懾力量。10月中旬,美國根據U-2型飛機偵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針對美國的中、遠程導彈發射場。10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發表電視演說,宣布武裝封鎖古巴,要求蘇聯從古巴撤出進攻性武器,並威脅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戰爭一觸即發之勢。23日肯尼迪又簽發禁止進攻性武器運往古巴的公告,宣布從24日起,將攔截並強行檢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艦船。同時,美國在古巴周圍集中了大批武裝力量,駐西歐和遠東的美軍也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與此同時,蘇聯、古巴和華沙條約國家也進行了相應准備。赫魯曉夫否認在古巴有蘇聯導彈,並對肯尼迪講話表示「震驚」。10月23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表示要繼續援助古巴武器,堅決拒絕美國攔截,但蘇聯駛往古巴的船隻此時卻開始返航。
10月25日,美國在聯合國展示了在古巴的蘇聯導彈和發射場的照片。26日,赫魯曉夫給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願在聯合國監督下從古巴撤出進攻性武器,並表示不再向古巴運送這種武器,交換條件是美國撤銷對古巴的封鎖,並保證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復信赫魯曉夫,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監督下從古巴撤出導彈,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28日,赫魯曉夫回函稱,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並同意讓聯合國代表到古巴核實。
11月8日至11日,蘇聯從古巴運走了42枚導彈,並在公海上接受美國「船靠船的觀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魯曉夫答應在30天內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爾-28型轟炸機,同時宣布美國取消對古巴的海上封鎖。12月6日,美國國防部宣布蘇聯轟炸機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導彈危機遂告結束。
⑵ 什麼叫古巴導彈危機
古巴導彈危機指的是1962年美國和蘇聯圍繞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戰略導彈一事展開的一系列,很危險,差點引發末日核戰爭。其實古巴導彈危機不能單純的視為一次軍事行為導致的核沖突,它其實是冷戰時期美蘇爭霸過程中從意識形態沖突到軍事戰略對抗導致的一個意外的必然,就算沒有古巴危機,也會有其他新巴危機,美國先利用歐洲作為跳板在義大利土耳其布置導彈進逼蘇聯,蘇聯後利用古巴豬灣事件的契機謀求在美國後院進行反制,慶幸的是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在最後時刻保持了理智,體現了一流大國領導人該有的戰略水平,其實通過一些細節來看,蘇聯開始在古巴部署導彈無可厚非,但在美國發現之後的一些應對和處理顯得有點耍無賴,稍落下乘,危機後美國也撤了土耳其的導彈達成一個新的戰略平衡,通過設立最高領導人熱線組建了一個危機處理平台,很多美國人覺得里根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因為里根搞垮了蘇聯,但我個人覺得肯尼迪其實是一個被埋沒了的偉大總統,因為他的剋制拯救了全人類,而且蘇聯的阿爾西波夫也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英雄
⑶ 古巴導彈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
古巴導彈危機
美國於1961年策動的對古巴獵灣的入侵遭到可恥的失敗,美國為此一直耿耿於懷,總想伺機對古巴進行干涉。與此同時,古巴同前蘇聯的關系已是越來越密切,而美、蘇之間的磨擦卻日趨嚴重。
當時,美、蘇兩國導彈數量的比例是5:1,力量對比美國的優勢極其明顯,前蘇聯政府對此擔憂不已。為了迫使美國從土耳其或靠近前蘇聯的其它地區撤除導彈,赫魯曉夫決定在古巴部署蘇式導彈,並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捍衛古巴革命成果。
1962年7月,古巴副總理造訪了前蘇聯,時隔不久,前蘇聯就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同年10月,美國的U-2偵察機發現了古巴境內的導彈基地,肯尼迪總統立即向前蘇聯提出強烈抗議,要求馬上拆除古巴境內的導彈發射設施,否則,美國將毫不猶豫地消滅這些直接威脅美國安全的導彈設施。前蘇聯方面對此的答復是:這些導彈基地純粹是防禦性質的。但美國卻不依不饒,一口咬定從該基地發射的導彈足以摧毀美國各大城市。
1962年10月16日,肯尼迪總統組成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研究如何對付前蘇聯的行動對策。執委會成員們提出了眾多方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一、空襲古巴導彈基地;二、對古巴實行封鎖;三、訴諸聯合國。肯尼迪總統認為:如果美軍空襲古巴導彈基地,必然會引起核大戰爆發,可能導致美、蘇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的惡果,而向聯合國申訴,則只不過是目前這種爭吵不休的狀態延續,無濟無事。因此肯尼迪總統主張對古巴實行封鎖,因為這樣必定給赫魯曉夫帶來巨大的壓力,並能有效地控制事態發展。
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發表電視演說,宣布美國將對古巴實行封鎖。此後,大批美國海軍軍艦和20000名海軍士兵開始執行封鎖行動。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隊也進入戒備狀態。美國如此強硬的態度著實讓赫魯曉夫吃了一驚,於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運送導彈及蘇式轟炸機的速度。
美國毫不退讓,一支由90艘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的護衛下,已經在古巴領海周圍設置了警戒線,並開始攔截所有駛入封鎖區的船隻。在靠近古巴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及鄰近各州,美國已集結了一支龐大的登陸部隊。
前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如果前蘇聯艦船遭攔截,前蘇聯將進行最強烈的回擊。肯尼迪見前蘇聯態度如此強硬,便下令陸軍第一裝甲師進入臨近古巴的地域,另外5個師進入緊急戒備狀態,攜帶核武器的B-52型轟炸機振翼升空待命。
其實,肯尼迪並不打算真的發動一場戰爭,他只不過是想迫使赫魯曉夫從古巴撤除導彈基地,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恫嚇。肯尼迪一直努力不讓赫魯曉夫丟面子,不讓前蘇聯人感到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而作出更強烈的反應,以避免危機升級。
同樣,赫魯曉夫的所謂「強烈反應」,也不過是色厲內荏的把戲,他亦不敢貿然將事態一再擴大。肯尼迪的強硬態度卻真的唬住了前蘇聯人。赫魯曉夫最後宣布,從古巴撤走導彈,而美國人也作出了不再入侵古巴的承諾。一場戰爭危機終於過去了。
⑷ 古巴導彈危機的過程
(2015·荊門)20世紀五六十年代,體現美蘇爭霸的突出事件是古巴導彈危機。
⑸ 古巴導彈危機是怎麼回事
前蘇聯偷偷往古巴運送導彈兵開始建造基地。結果被美國U-2偵察機發現,於是肯尼迪下令美國海空軍封鎖古巴並攔截檢查所有船隻。最後蘇聯服軟,撤走了已經運到全部導彈兵廢棄了尚未完工的基地。為了給蘇聯一點面子,美國在接觸對古巴的封鎖的同時,還從土耳其撤出了導彈,從而看上去是美蘇平等交換撤出。
⑹ 古巴導彈危機
你好。古巴導彈危機之所以經常被人們提起,是因為這次事件是最有可能爆發核戰爭的一次危機。當時蘇聯潛艇擁有核武器,在最後進行表決是否啟用核武器的時候,潛艇的指導員給予否決,使導彈沒有發射。
個人見解,不全面,呵呵
⑺ 古巴導彈危機的介紹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它是由於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導彈和朱比特導彈引起的, 前蘇聯為了扳回戰略劣勢,而在古巴部署導彈。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發之際。最後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它差點兒釀成熱核戰爭,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
⑻ 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原因過程及影響是什麼
一、原因:
它是由於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導彈和朱比特導彈引起的, 前蘇聯為了扳回戰略劣勢,而在古巴部署導彈。
二、過程:
1、古巴新政府卡斯特羅向蘇求援,並達成協議,蘇聯向古巴運送核武器。
2、運送過程被美國發現,雙方核熱戰一觸即發。
3、美蘇達成一致意見,避免核戰,美國撤回部署於土耳其的導彈部隊,蘇聯撤回部署於古巴的核武器。
三、影響:
1、美蘇關系的轉折。
美蘇更深刻的認識到雙方在避免核對抗、維持核壟斷方面有著相互吻合的利益。
2、蘇聯與美國之間差距縮小。
古巴導彈危機促使克里姆林宮下決心大力發展核武器,改變劣勢,洗刷當年「懦夫的恥辱」。果真到60年代末蘇聯就趕上了美國,使蘇聯在全球爭奪中逐步轉為攻勢。
3、蘇古矛盾。
而對於第三者古巴而言,在整個古巴導彈危機中古巴對美國的立場要比蘇聯人強硬得多,古巴人堅決不同意撤出導彈,但在古巴人的強烈反對下赫魯曉夫這樣做了,古巴人感覺他們被忽視、被背叛了。國際關系形勢由大國所主導,小國只不過是大國間角逐中的棋子。
4、美蘇利益交換。
為了不使得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盟國感到難堪、另外也出於宣傳目的,美國從土耳其撤軍比蘇聯晚一些,而且是秘密撤軍。這樣美國從表面上來看是這場危機的勝利者。不顧慮這個對外的心理效果的話蘇聯在這場危機中獲得了一個戰術勝利。通過在古巴部署和撤出導彈,蘇聯達到了美國從蘇聯的鄰國撤出導彈的目的。平心而論,雙方都達成了原先所設定的目標,也都各自保住的面子,算是一個相當圓滿的解決。
⑼ 簡述古巴導彈危機的過程及其影響.
過程:1. 古巴向蘇聯尋求援助2.赫魯曉夫的邏輯:思前想後,值得一試3. 運送導彈:赫魯曉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導彈,並且力爭在美國發現之前做完這項工作。4. 蘇聯一直否認5.被發現6.海上封鎖,美國態度強硬7. 世界危在旦夕8.最緊張、微妙的階段 赫魯曉夫尋求妥協影響.:1.美蘇關系的轉折美蘇更深刻的認識到雙方在避免核對抗、維持核壟斷方面有著相互吻合的利益。2. 蘇聯與美國之間差距縮小古巴導彈危機促使克里姆林宮下決心大力發展核武器,改變劣勢,洗刷當年「懦夫的恥辱」。果真到60年代末蘇聯就趕上了美國,使蘇聯在全球爭奪中逐步轉為攻勢。美蘇之間差距的縮小也使得蘇聯在國際社會的野心擴大,使得美國蘇聯之間的碰撞更為激烈。3.競爭在一些正式的協議里被法制化在導彈危機的余煙中,軍備競賽得到了加強,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處理,競爭在一些正式的協議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試驗條約》、1968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1972年的《美蘇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4.蘇古矛盾而對於第三者古巴而言,在整個古巴導彈危機中古巴對美國的立場要比蘇聯人強硬得多,古巴人堅決不同意撤出導彈,但在古巴人的強烈反對下赫魯曉夫這樣做了,古巴人感覺他們被忽視、被背叛了。國際關系形勢由大國所主導,小國只不過是大國間角逐中的棋子。5. 美蘇利益交換為了不使得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盟國感到難堪、另外也出於宣傳目的,美國從土耳其撤軍比蘇聯晚一些,而且是秘密撤軍。這樣美國從表面上來看是這場危機的勝利者。不顧慮這個對外的心理效果的話蘇聯在這場危機中獲得了一個戰術勝利。通過在古巴部署和撤出導彈,蘇聯達到了美國從蘇聯的鄰國撤出導彈的目的。平心而論,雙方都達成了原先所設定的目標,也都各自保住的面子,算是一個相當圓滿的解決。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