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沽口炮台遺址的歷史意義值不值得一去
大沽口炮台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天津歷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塘沽區政府曾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於人力、財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工作大多停留在基礎調研、保存遺址的層面上,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和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
濱海新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高速運轉下的傳統歷史的喪失已經引起了城市規劃師和經營者的普遍關注.對傳統歷史文化保護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大沽口炮台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大沽口炮台飽經滄桑,幾經興廢,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教育後人「勿忘國恥」,牢記「落後挨打,科技興國」的信條。
值得一去。
主要景點:
大沽口炮台遺址景區的大門位於西側,在此購票進入後,左前方即可看到博物館。博物館建築的造型很獨特,是一個放射狀的金屬建築,寓意為爆炸的炸彈,整個建築的外表是鐵銹色。
進入博物館即可開始參觀文物及資料的展示,博物館分為序廳、京畿海門、沽口禦侮、國門淪陷等幾個部分,還有3D影院和臨時展廳。通過古鐵炮、古鍾、炮輪、石碑等文物展示了19世紀舊中國屈辱的歷史,使人了解當年國人抗擊外敵的奮勇和無奈,可以一一參觀了解。
2.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位於塘沽區大沽口海河南岸,是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自古以來即為海防重鎮,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
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禦倭寇 ,加強大沽口海防戰備,開始構築堡壘,正式駐軍設防。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型炮台。炮台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對炮台進行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壘13座,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清咸豐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台進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
1856年5月,英、法軍隊在美、俄的支持下進攻大沽口炮台,炮台淪陷。聯軍首次入侵天津,1858年5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天津條約》。
1860年8月1日,英法軍隊出動艦船30餘艘,兵力5000餘人集結大沽海面,在堅船利炮的掩護下,乘虛在北塘登陸,先佔領北塘炮台,後包抄大沽炮台。我國守軍個個勇敢,在一場慘烈的戰斗後,大沽炮台失守。英法聯軍進犯津、京,清政府與英法簽定了《北京條約》。
另一處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稱「石頭縫炮台」。每座炮台設大炮3門,另有小炮台25座。這個時期修建的炮台,在方法上較前有了很大改進。炮台用木材和青磚砌成後,外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實,炮彈打在炮台上只能打一個淺洞,避免了磚石飛濺而帶來的危險。炮台高度達到了三至五丈,寬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現了方、圓兩大類型。同治九年(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十分重視大沽口的軍事防務,對原有炮台進行了加固。同時增建了平炮台三座。光緒元年(1875年),再次對原有炮台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歐洲購買了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等武器裝備,使大沽口成為抗擊帝國主義侵略重要的軍事海防要塞。
1900年,英、俄、德、日、美、法、意、奧等國組成八大聯軍再次入侵大沽口,羅榮光率將士堅守炮台,頑強抵抗,最後募不敵眾,以身拘國。
大沽口炮台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於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侵略戰爭。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於其鐵蹄蹂躪之下,甚至進逼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侵略者槍炮威逼下,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面對強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區軍民,在四次大沽口保衛戰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同入侵之敵進行了殊死搏鬥,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敢堅強的民族氣概。其中著名將領羅榮光就是諸多為國捐軀英烈中的代表。為此,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於1859年寫下《新的對華戰爭》一文,嚴厲譴責侵略者挑起「海盜式」的戰爭,熱情贊許中國抵抗是「有理」的正義行動。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台拆毀。現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兩座遺址,其他炮台已盪然無存。
近百年來,大沽口炮台飽經滄桑,幾經興廢,他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歷史見證。古往今來,無數的仁人志士到此憑吊,激發心中的愛國主義熱情。毛澤東主席解放前後曾兩次親臨大沽口炮台,體現了偉人對大沽口炮台的重視和關心。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大沽口炮台遺址的介紹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天津市,原置於海河南北兩岸,俗稱「津門之屏」。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設施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完整防禦體系。近代,隨著外國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南有虎門,北有大沽,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後來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8年國務院公布大沽口炮台遺址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大沽口炮台在哪裡
在天津的塘沽。你在「天津站」地下乘輕軌9號線,在」塘沽站「下車(票價9元),出站後轉乘110路公交車(1.50元),坐13站在」和美苑「站下車,步行706米即到」大沽炮台「。
5. 發生在大沽口炮台的四次戰役分別是什麼
不清楚。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天津市,原置於海河南北兩岸,俗稱「津門之屏」。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設施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完整防禦體系。近代,隨著外國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南有虎門,北有大沽,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6. 大沽炮台在哪兒
大沽口炮台位於塘沽區東沽,海河入海口處,素有海門古塞之稱,即津門海防要隘之意。自古以來即為海防重地,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一說。大沽炮台始建明朝嘉靖年間,為抗擊倭寇開始駐軍修堡壘。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現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兩座遺址,其他炮台已盪然無存。台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後不斷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壘13座,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清咸豐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台進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近百年來,大沽口炮台飽經滄桑,幾經興廢,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歷史見證。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 大沽口炮台遺址有什麼歷史
在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炮台初建於明代嘉靖年間,鴉片戰爭前後更加大規模擴建,咸豐八年(1858年)為加強海防,確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兩岸修築「威」、「鎮」、「海」、「門」、「高」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務不斷加強。近代隨著國外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戰略要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提督史榮椿率部堅守炮台,與英軍激戰,大部分愛國官兵壯烈殉國,史稱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為確保他們在中國橫行,強行拆去了大多數炮台,後來只殘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
8. 去大沽口炮台游後感
大沽口炮台位於天津點擊進入天津 目的地點擊進入天津 旅遊超市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於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點擊進入海口 目的地點擊進入海口 旅遊超市」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自古以來即為海防重鎮,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禦倭寇 ,加強大沽口海防戰備,開始構築堡壘,正式駐軍設防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型炮
台。炮台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對炮台進行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點擊進入大炮台 目的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壘13座 ,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清咸豐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台進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
炮台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於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侵略戰爭。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於其鐵蹄蹂躪之下,甚至進逼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侵略者槍炮威逼下,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面對強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區軍民,在四次大沽口保衛戰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同入侵之敵進行了殊死搏鬥,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敢堅強的民族氣概。其中著名將領羅榮光就是諸多為國捐軀英烈中的代表。為此,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於1859年寫下《新的對華戰爭》一文,嚴厲譴責侵略者挑起「海盜式」的戰爭,熱情贊許中國抵抗是「有理」的正義行動。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台拆毀。現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兩座遺址,其他炮台已盪然無存。近百年來,大沽口炮台飽經滄桑,幾經興廢,他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歷史見證。古往今來,無數的仁人志士到此憑吊,激發心中的愛國主義熱情。毛澤東主席解放前後曾兩次親臨大沽口炮台,體現了偉人對大沽口炮台的重視和關心。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9. 1900大沽口炮台戰敗原因
戰鬥打響後在岸炮的猛烈射擊下,聯軍軍艦美國的「莫諾卡西」號和俄國的「高麗芝」號接連受到重創。清軍的第一輪炮火戰果明顯,但是接下來,反而是聯軍打向炮台的炮彈落點精確。清軍夜間發射技術低,軍艦又是水面上的游動目標,這使命中率大大打了折扣。而聯軍早在兩個月前就派偵察兵對大沽炮台進行了詳細偵察和勘測,炮台是固定目標,射擊諸元早已經過反復計算。
同時整個大沽炮台發生戰斗期間,北洋水師艦隊一直停靠在一邊觀戰,使得聯軍的軍艦可以毫無顧忌。
戰斗中,一發來自法國「獅子」號軍艦上的炮彈,意外擊中了清軍炮台後面的彈葯庫,成為轉折點。聯軍開始集中火力攻擊南炮台,不久,南炮台的彈葯庫也中彈爆炸,在帝國炮兵彈葯已盡的時候,聯軍從側後的強攻步步逼近。
羅榮光跪在炮台上,向著帝國都城的方向磕了三個頭:「此天命,吾死時至也。」
六時三分,大沽口炮台全部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