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布萊希特
擴展閱讀
環保化工股票行情 2025-08-15 12:45:31
ktb 2025-08-15 12:43:17
日日會 2025-08-15 12:29:04

布萊希特

發布時間: 2021-10-06 07:03:36

A. 布萊希特的表演理論

間離方法。

間離方法的基本含義是利用藝術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間離方法」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把二者融合為一,演員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演角色。

效果:

在表演藝術上,間離效果要求演員在感情上與角色保持距離。為此,布萊希特提出了演員的雙重形象作為敘述體戲劇表演論的核心,把演員與角色的矛盾表現為一種外部對立的二元狀態。

他以美國名演員勞頓扮演伽利略的角色為例,指出:「演員在舞台上有雙重形象,既是勞頓,又是伽利略,表演者的勞頓並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觀眾一面在欣賞他,一面自然並未忘記勞頓,即使他試圖完全徹底轉化為角色,但他並未丟掉完全從角色中產生的他的看法和感受。」

換言之,演員扮演角色,不該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應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對面,這就是演員和角色的距離。

間離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員表明自己是在演戲,觀眾是在冷靜地看戲,演員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觀眾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從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評判。

B. 布萊希特的「第四堵牆」是什麼

指在鏡框舞台上,一般寫實的室內景只有三面牆,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牆,被視為第四堵牆。在鏡框式舞台上,通過人們的想像位於舞台台口的一道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牆」。它是由對舞台「三向度」空間實體聯想而產生,並與箱式布景的「三面牆」相聯系而言的。

作用是試圖將演員與觀眾隔開,使演員忘記觀眾的存在,而只在想像中承認「第四堵牆」的存在。第四面牆的建立很大原因是因為現實主義劇的出現。它的出現導致了很多藝術家直接關注提升戲劇性和喜劇效果,導致這種界限破開,例如,舞台上的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



第四牆藝術作用

第四面牆的接受是虛構工作和觀眾之間解除嫌疑工作的一部分。允許觀眾在他們看真正的事件的時候感受虛構。在表演中,第四牆將演員和觀眾隔開,對於觀眾是透明的,而對於演員則是不透明的,在劇場中戲劇應當創造真實的舞台幻覺。

在假定性的前提下忘記自己是在欣賞戲劇,就彷彿是在觀看一件正在發生的事件;演員的表演則被封閉在第四堵牆內,應當以角色的身份生活在舞台上,潛心於角色的塑造和體現的過程,顯現現實生活的全貌而不必理睬觀眾的反應,保證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徹底融入到角色當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四牆


C. 貝托特布萊希特簡介

貝爾托·布萊希特(也譯做貝托爾德·布萊希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與詩人。1898年2月10日,貝爾托·布萊希特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奧格斯堡鎮。年青時曾任劇院編劇和導演。曾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但戰後遭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年獲列寧和平獎金。 1956年8月14日布萊希特逝世於柏林。

D.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布萊希特」的區別

布萊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蘭芳並稱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的創始人,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真」、「善」、「美」。即布萊希特體系突出真實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突出教育功能,梅蘭芳體系突出象徵之美。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Stanislavski,Konstantin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原姓阿列克賽耶夫。 名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妻子為莉琳娜.

人物經歷

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個富商家庭 ,1938年8月7日卒於莫斯科 。1877 年在家庭業余劇團舞台開始演員生涯。
1885年取藝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88年末與莫斯科一些文藝界名流創辦藝術文學協會及附屬劇團,逐漸完成了從業余演員向專業演員的過渡 。
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聶米羅維奇-丹欽科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見 , 決定創建新型的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
1898年10月莫斯科藝術劇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的歷史悲劇《沙皇費多爾·伊凡維奇》宣告成立。一個月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丹欽科聯合執導的契訶夫名劇《海鷗》獲得轟動性成功,標志著一個新的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誕生。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後來總結所述:「如果說歷史世態劇的路線把我們引向外表的現實主義,那麼,直覺和情感的路線卻把我們引向內心的現實主義。」
梅蘭芳曾與1935年訪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兩人多次交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梅蘭芳說:「他說要成為一個好演員或好導演,必須刻苦地鑽研理論和技術,二者不可偏廢。同時-個演員必須不斷地通過舞台的演出,接受群眾考驗,這樣才能豐富自己,否則就等於無根的枯樹了。」

2主要作品
《海鷗》之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又和丹欽科共同執導了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同時 ,把高爾基最初的兩部劇作《小市民》、《底層》推上了舞台。
在這個時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僅擔任導演而且也在自己導演的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 。
《 三姊妹 》中的韋爾希寧 ,《底層》中的沙金,《櫻桃園》中的戛耶夫都屬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創造的舞台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功塑造的形象還有斯多克資醫生(《人民公敵》)、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魯季茨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

貝爾托·布萊希特(也譯做貝托爾德·布萊希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與詩人。1898年2月10日,貝爾托·布萊希特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奧格斯堡鎮。年青時曾任劇院編劇和導演。曾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但戰後遭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年獲列寧和平獎金。 1956年8月14日布萊希特逝世於柏林。

人物生平
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亞的奧古斯堡。父親是一家造紙工廠的廠長,母親在年輕時就為乳癌所苦。小時候的布萊希特是個體弱的孩子,由於先天的心臟疾病,他曾被送到療養院修養,六歲到教會國小念書,接受拉丁和人文科學的教育,在學校期間他便開始寫作,成為學生雜志《收獲》的發行兼編輯。他十六歲開始為地方報紙寫文章,並創作了第一個劇本《聖經》。
1917年,布萊希特到慕尼黑的路德維希-馬克西米立克大學讀醫學,期間他參加了阿爾圖·庫切爾的戲劇研究班,但因為不喜歡和同班同學的相處模式,而經常翹課跑回家。卻藉助此間閑暇開始創作劇本《巴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萊希特雖然曾受命到軍醫院當衛生兵,但很快的就結束了,因為他公開表態對戰爭不抱信心。

還未成為幕尼黑的戲劇家之前,布萊希特在一家報社《人民意志報》找到寫劇評的工作。1922年布萊希特的《夜半鼓聲》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劇院上演,藉此布萊希特獲得有名的克萊斯特最佳年輕劇作家獎。布萊希特也開始穩定他的人際關系,於24歲娶了歌劇演唱家瑪麗安娜。次年生了他們的第一個女兒漢娜。雖然結了婚,很少花時間陪妻子和女兒的布萊希特還是有其他的婚姻問題。1924年搬到柏林後,他認識了維也納信仰共產主義的女演員海倫娜·魏格爾,並積極的追求海倫娜。海倫娜還為他生了一個私生子叫做施坦芬。後來布萊希特也認識了伊麗莎白·霍普特曼,並和她合作。1926年布萊希特 和瑪麗安娜離婚,1929年和海倫娜結婚。 1933年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布萊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蘇黎世,後來又到丹麥、芬蘭,1941年旅行經過莫斯科、海參崴、聖·彼得羅港。直到1954年布萊希特獲頒國際斯大林和平獎。1956年8月14日,當他在研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時,因心臟病發而過世,被葬於柏林的多羅延公墓。從1933年起,在長達15載的流亡生涯里,布萊希特的足跡踏遍了歐美每一個角落。
在蘇黎世的旅館,布萊希特見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亞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莫斯科,他觀看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訪問演出;在好萊塢,他跟喜劇天才卓別林成了好友,機緣巧合之下與當時訪問美國的老舍相談甚歡。如果說遭遇世界大戰引發了布萊希特對政治的思索,那麼漂泊異鄉的十五年更使他接觸到了社會深層,浮世百態。這不僅是流亡的旅程,更是布萊希特作為一朵戲劇靈魂成長的心路歷程,帶給他的戲劇以不朽的魅力。時代是人無法選擇,如何在命運的漂泊中尋找到自身生存,甚至蓬勃生存的方式,布萊希特無疑是一位無可指摘的尊師。

E. 布萊希特是誰啊

布萊希特德國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導演、詩人。1893年2月4日出生在伐利亞州。父親是一家造紙工廠的經理。

1917年進慕尼黑大學學習文學,兼攻醫學。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他被派往戰地醫院服務。革命失敗後,繼續大學學習,對戲劇發生濃厚興趣。同年寫出第一部短《巴爾》,攻擊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性,1920年完成劇作《夜半鼓聲》。1922年寫出《城市叢林》,並撰寫劇評。1922年被慕尼黑小劇院聘為戲劇顧問兼導演。1924年應著名導演萊因哈特邀請赴柏林任德意志劇院戲劇顧問,創作劇本《人就是人》。1926年,布萊希特開始研究馬列主義,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見解,初步提出史詩(敘事)戲劇理論與實踐的主張。創作有:《馬哈哥尼城的興衰》(1927)、《三分錢歌劇》(1928)、《屠宰場里的聖約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劇》、《措施》、《例外與常規》等教育劇。1931年,將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改編為舞台劇。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帶著妻子兒女逃離德國,開始了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10月返回柏林(東)定居。1949年與漢倫娜一起創建和領導柏林劇團,並親任導演,全面實踐他的史詩戲劇演劇方法。1956年8月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他的主要劇作有:《圓頭黨和尖頭黨》、《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卡拉爾大娘的槍》、《伽利略傳》、《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僕馬狄》以及改變的舞台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帥克》、《高加索灰闌記》等。他還以演說、論文、劇本的注釋形式,闡述史詩戲劇的理論原則和演劇方法,其中較重要的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論實驗戲劇》、《買黃銅》、《表演藝術新技巧》等。1948年後,劇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理論與著作有《戲劇小工具篇》、《戲劇小工具篇補遺》、《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等劇的導演分析。布萊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副院長,榮獲1951年國家獎金和1955年列寧和平獎金。布萊希特史詩戲劇理論是在20~30年代與資產階級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作斗爭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種適合反應20世紀人類生活特點的新型戲劇,即史詩戲劇。這種戲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編劇法,採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通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復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布萊希特把戲劇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按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為戲劇體裁所界定的標准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戲劇式戲劇或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一類是違反亞里士多德的標准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史詩式戲劇或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

布萊希特演劇方法推祟「間離方法」,又稱「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它的基本含義是利用藝術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間離方法」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把二者融合為一,演員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演角色。

布萊希特戲劇是20世紀德國戲劇的一個重要學派,他對世界戲劇發生著很大影響。這個學派在它的形成過程中,一方面繼承和革新歐洲及德國的現實主義傳統,另一方面借鑒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戲劇和中國戲曲。他對中國戲曲藝術給予很高評價。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持肯定態度,曾多次談論這個體系對現實主義表演藝術所做的貢獻。

林兆華認為,「黃佐臨先生是功不可沒的,他是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總導演,50年代他就開始把布萊希特學派介紹到中國。50年代他拍了一些布萊希特風格的戲,當時的布萊希特對於中國的戲劇界來說還是陌生的,但是改革開放以後,布萊希特的戲劇,史詩性的戲劇,經常談的陌生化效果,對中國戲劇界影響是很大的。」

F. 話劇「斯坦尼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有什麼區別

一、思想: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要求演員不是好像存在於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2.布萊希特體系:

主張演員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現劇中人物而不是演員融化於角色之中,隨時進入角色,隨時跳出角色,面對觀眾,若即若離,自由馳騁。

二、演劇方法: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強調演員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發展演員的創作主動性,通過整體演出體現導演的風格。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強調演出各部分之間的和諧一致和演出的藝術完整性。

2.布萊希特體系:

採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通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復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

三、美學觀念: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真實反映生活,強調戲劇的社會使命和教育作用,繼承了19世紀俄羅斯革命民主派樸素唯物主義的美學觀點。

2.布萊希特體系:

布萊希特演劇方法推崇「間離方法」,又稱「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

(6)布萊希特擴展閱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體系關於演員的創作原理和訓練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體驗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並要求在創造過程中有真正的體驗。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系對20世紀的世界戲劇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國第一代導演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表演理論有所借鑒。如《娜拉》的導演章泯在排練時,拿出導演筆記,給大家念了這樣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話:「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臉譜和角色類型來表現先進的蘇維埃式的人物。

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環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樣地、合乎邏輯地、有順序地、像人那樣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動作。」

G. 布萊希特戲劇為什麼是「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

因為他的手法是「間離效果」。

H. 布萊希特的生平經歷有哪些

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於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祖上是施瓦本農民,他出生的時候,父母已是這座小城裡的富裕市民。

1917年他進入慕尼黑大學哲學系,次年改修醫科,曾被派往奧格斯堡戰地醫院看護傷員。他以激進的政治態度和多才多藝贏得士兵的信賴和尊敬。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時,他被醫院士兵推舉為奧格斯堡士兵委員會成員,但革命很快遭到鎮壓。布萊希特把他對這場革命的認識和失望情緒,寫進了次年春季完成的劇本《夜半鼓聲》(1919)中。

戰爭和革命的動盪平靜以後,布萊希特重入慕尼黑大學。1922年2月22日他的劇本《夜半鼓聲》在慕尼黑話劇院上演,同年獲「克萊斯特獎金」,從此引起德國戲劇界注目。1923年被聘為慕尼黑話劇院導演兼藝術顧問,1924年應著名導演馬克斯·賴因哈德之聘任柏林德國話劇院藝術顧問。

1926年,布萊希特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並進入柏林馬克思主義工人學校,結合創作系統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學說。1928年他與女演員海倫娜·韋格爾結婚。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國政權以後,在國會縱火案發生的次日,布萊希特被迫離開德國去巴黎,同年夏攜家屬去丹麥,在斯文堡附近一個農舍里居住6年。1936~1939年同布雷德爾、福伊希特萬格一起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雜志《發言》。1939年被迫離開丹麥去瑞典,1940年去芬蘭,次年夏季取道蘇聯去美國,在聖莫尼卡居留6年。1947年擺脫非美活動委員會的迫害返回歐洲,最初停留在瑞士蘇黎世,1948年10月回到柏林。晚年和夫人海倫娜·韋格爾領導了「柏林劇團」的活動。1956年8月14日逝世。

I. 布萊希特派和斯坦尼派的區別

1、不同的想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要求演員不像存在於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台上,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生活。演員在舞台上應該永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應該遵守生命的邏輯和有機規律,在規定的場景中真誠地感受、思考和行動。

布萊希特體系主張上方的演員角色,推動作用,代表人物在劇中融化而不是演員進入角色,走進這個角色在任何時候,走出這個角色在任何時候,面對觀眾,遠離它,自由的奔跑。演員與角色保持距離,形成「雙重形象」,即演員是演員本人,也是劇中的人物,是演員用精湛的演技表演劇中的人物。

2、不同的表演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強調演員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發揮演員創作的主動性,通過整體表演體現導演的風格。它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強調表演各部分之間的協調,強調表演的藝術完整性。該系統是關於演員的創作原則和訓練方法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經驗學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創造過程中有真實的體驗。

布萊希特的體系採用了自由而不拉伸的戲劇結構形式,從多個方面展示了生活的豐富多彩的內容。通過眾多的人物和場景,讀者可以看到生活的真實面貌,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激發人們的思考,激發人們對社會變革的熱情。

3、不同的審美觀念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美學思想強調戲劇的社會使命和教育功能,繼承了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樸素唯物主義的美學觀,是對生活的真實反映。它出現於20世紀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日益興起的時期。它不僅反映了社會進步階級對舞台藝術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現實生活要求,也反映了俄羅斯藝術的民族特色及其對現實主義和民主的熱烈追求。

布萊希特的戲劇化方法主張「分離法」,又稱「陌生化法」,這是他提出的一種新的美學概念和新的戲劇化理論和方法。它的基本含義是用藝術的方法使平凡的事物變得不同尋常,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質,使人們理解改變現實的可能性。然而,就扮演方法而言,「分離法」要求行動者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不是將兩者合二為一,行動者應在角色之上,控制角色,扮演角色。

(9)布萊希特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關於演員的創作原則和訓練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經驗學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創造過程中有真實的體驗。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體系對20世紀的世界戲劇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第一代導演借鑒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和表演理論。例如,《娜拉》的導演張密在綵排中拿出筆記,讀到斯坦尼斯勞斯基的台詞:「在舞台上,先進的蘇聯人物是不能用一套模式化的公式、舞檯面具和人物類型來代表的。

在舞台上,思考,希望,慾望和行為就像一個人思考,希望,慾望和行為一樣,就像一個人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按照邏輯,有序的方式思考一樣。」

J. 貝爾托·布萊希特的主要成就

布萊希特,德國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導演、詩人,他將文藝變革和社會變革聯系起來,主張在舞台上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和具有社會歷史意義的問題,引發觀眾的思考,布萊希特史詩戲劇理論是在20~30年代與資產階級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作斗爭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種適合反應20世紀人類生活特點的新型戲劇,即史詩戲劇,這種戲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編劇法,採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通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復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布萊希特把戲劇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按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為戲劇體裁所界定的標准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戲劇式戲劇或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一類是違反亞里士多德的標准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史詩式戲劇或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