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的詩意是什麼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像,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2. 詩意很好的詩句!!!要很有詩意的!!!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木蘭辭 擬古決絕詞柬友》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譯文:我千百次尋找她,都沒看見她,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青玉案•元夕》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佛經》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憶仙姿》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作者: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去聲)。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3. 詩意是什麼意思
詩意,是詩人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對於現實或想像的描述與自我感受的表達。在情感立場上,有歌頌的,也有批判的;在表達方式上,有委婉的,也有直抒胸臆的;在形式上,以《詩經》為代表的風雅頌和楚辭為濫觴,而漢代樂府又有所發展。詩意的主要載體,是為唐代達到巔峰的近體詩和古體詩,以及在宋代最流行的詞,元代的曲。
詩意是一種發現,甚至靈感並不是以語言形式呈現,我們在捕捉靈感的時候,詩意已有所喪失,因此凡是過多修飾與晦澀形容都是對詩意的一種拒絕。
就是說當你造出一個氛圍,別人看了能從潛意識中浮出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寫的就是畫卷幾處,或是一些聯系,別人從這幾處這些聯系能感受到全畫面以及超越畫面東西,能做到這,就寫出了詩意,那幾處那些聯系越小越少越好,能選到多小多少,就看你的捕捉感受表達能力,而那瞬間靈感,她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完全的...是種極限,是母體...
當代殷謙《愛情原來這么傷後記》:那種所謂的『迎合市場,投其所好』的意識實在可怕,的確是失去了文學作品倫理內容的審美觀念。每部作品都是經由作家的心靈產生的事物,都存在一個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的問題,都潛蘊著作家的道德反映,最起碼還包含著作家對人物和事物的情感態度。在我看來,與文學密不可分的有三個問題,那就是與詩意的美和倫理的善以及認知的真。
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曾說過:人應該詩意地活在這片土地上,這是人類的一種追求理想。
4. 詩意。。
《書湖陰先生壁》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七言絕句作品。
全詩的詩意:長把茅草屋檐掃乾乾凈凈無鮮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壠,是你親手培栽。一條流水護著田將叢綠纏繞如帶,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這首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贊美了主人朴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閑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5. 唯美的有詩意的句子
1、慢慢的長夜降臨,掬著款款的思念,守著縷縷的不舍,燈火闌珊處,那長袖如風立盡中宵的女子,盈盈笑顏,寫滿一眉婉婉轉轉的水意詞章,綻放出今生所有的美麗,把心結成雙絲,綰成千結,步步成痕,譯為柔腸百轉,只為盼你回頭一眼,許我此生繾綣。
2、紅顏遠,相思苦,幾番意,難相付。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何必多情,何必痴情。花若多情,早已凋零。情意濃,差意濃,怎知紅絲錯千重,路同歸不同。歡亦憂,樂亦憂,踏雪尋梅方始休,回首天盡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3、喜歡寫些關於紅塵,關於憂傷的文字,而一切又無關風月,也許是潛藏在骨子裡的憂傷隨著夜的流放而有了肆意的張狂,在所有的寂寥里,沉寂的心緒隨著空靈的平仄編排著經年的過往,勾勒著如煙的闌珊。流年風過,我,只想安之若素,等一簾如景的旖旎。
4、一花一葉情,一念一懂得,心走在念的路上,念住進了春。多情的花蕊,吐露粉嫩嬌容,芬芳留給春,落花痛自己,如詩如畫的春,心情潤筆,花香為宣,記載路過花開花落,瞬間靚麗,曾經過往,回眸淺看依然浪漫如春,深淺的足音印在歲月的詩行。
5、聽一首老歌,品一杯香茗,觀一場春雨,思一份情懷。紅塵情歌,不是每一首都值得去追憶,也不會每一曲都值得愛戀。今夜,風清,雲淡,為你獨奏一曲明月升,雖天涯各方,卻心玄傳遞,海角的人啊,你是否與君一樣,徹夜無眠,傾聽花開無聲的詩韻。
6. 《望丘》的詩意
杜甫的《望岳》原文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譯文
(1) 泰山是什麼樣的面貌?青翠的峰巒,齊魯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南北兩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間層雲升騰令人襟懷激盪,雙目圓睜凝視著入巢的歸鳥。
4.終要登上泰山的巔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嶽之首的泰山啊,怎麼樣?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
2.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3.看峰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盪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4.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3)
1.泰山怎麼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
2.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
3.層出不窮的雲霧使人心胸盪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
4.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4)
1.泰山到底怎麼樣呢?蒼翠的山巒,在齊魯大地上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麗的景色,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3.層雲疊起,不禁心胸搖盪,目送歸鳥入巢,眼角幾乎都要睜裂了。
4.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那時)四周的山巒,看起來都會顯得矮小了
7. 詩的詩意
竹
(唐)李賀
入水文光動,插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入水文光動,插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春光里中空的竹子, 把綠色的倩影 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輕輕搖擺,輕輕動盪…… 露珠在長滿竹筍的林間小道閃著光亮, 那綠色的苔蘚 正輕輕擦著竹根上的白霜。 竹子可織成竹席送給美麗的姑娘納涼; 也可以裁製成釣竿,釣上大魚幾筐。 聽說三梁冠帽子的襯里用竹做成, 我砍下一節竹子准備獻給王孫戴上!
8. 「詩意」是什麼意思
1.詩意是一種超越語言表達力的情感、氣概和境界.
絕非是任何人都可擁有這份詩人氣質,這份豐富的感受力.詩意內涵的分量也有區別,這取決於詩人的人格境界和詩情魅力.詩詞是詩人更真實內心的袒露,詩意容不下任何嬌柔和造作.我們對詩詞(境界)的欣賞本質一定是對詩人的某種接受.詩經的大象無形、楚辭的袒真壯烈與清俊幽婉、唐詩的優美自愛.
詩意惟有藉助(「紐安斯」)聯覺、暗喻,喚醒讀者共鳴.
這取決於詩人的寫作水平,屬於詩人的功力.所謂詩意的表達是指在讀者(懂詩的人)心中再建你的詩意,這在讀者實在是再一次創造.這需要詩人的吟唱抒懷不僅構成一個媒介還兼有導引,於是讀者的欣賞並非是被動地在接受一幅圖畫而是有重要的、投入的參與,在參與中讀者獲得了滿足.詩歌的令人驚奇之處是:詩人的功力表現為——他只要率真酣暢就能喚起懂詩的人共鳴.被讀懂的就是詩意,詩意是另一種語言.
詩句中對境界表達的詩意流暢性顯示的是藝術家的天才.
流暢意味著不能是詩句與文句的縫縫補補.一首好詩不僅渾然酣暢,而且詩境或高遠清神智,或悠揚曲婉,或磅礴奮志,或爽胸盪氣,或纏綿緋惻.蹩腳的詩人的詩境是斷裂、縫補、拼湊過的,讀者不得不一次次從意境回到直白無味,然後再被投入新的意境.就好像逼迫大笑的人突然中止,然後再次大笑.尤其長詩做到渾然酣暢是不容易的.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屈原的《國殤》都是渾然酣暢的絕句.
9. 帶有詩意的詞語有哪些
詩意的詞有以下這些:
雅靜香怡靈芸正梅優璇明美可馨惠茜漫妮月嬋嫦曦煜婷
如這詩意的美景,即使沒有春的眷顧,但卻有冬日溫暖的美好
10. 詩意的意思
詩意
shī yì
[釋義] (名)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構成] 偏正式:詩(意
[例句] ~盎然。(作主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