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薛仁貴
擴展閱讀
開完戶後如何操作買股票 2025-08-15 10:30:38
越秀金控的股票價格 2025-08-15 10:09:17

薛仁貴

發布時間: 2021-10-06 22:17:49

❶ 薛仁貴及他的後代的事跡

薛仁貴有5個兒子:薛訥、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其家族在唐朝聲名顯赫。比較有名的有:薛訥、薛楚玉、薛嵩、薛曨、薛平、薛從等。

1.薛訥字慎言,《說唐演義》人物薛丁山的原型。薛訥在薛仁貴死前只是個小縣令,49歲被武則天提拔為幽州太守,在玄宗時期長期跟突厥做戰,後隨阿史那等將領征吐蕃,雪父親的大非川之恥,他是大氣晚成的將軍,玄宗愛將,後被追封位羽林大將軍。唐玄宗時大破突厥,復封平陽郡公(薛仁貴封平陽郡公),謚號昭定,年七十二卒。

2.薛楚玉字瑤,赫赫有名的平盧營口節度,後來被人告發瀆職,免其官,由安錄山取代,他的離職加快了安史之亂的爆發,說是瀆職,其實原因很復雜,主要原因還是在與他們兄弟兩個的軍事變革和朝庭對外權勢力的節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薛楚玉,官至左羽林將軍,封汾陰縣伯。

3.薛嵩,薛楚玉之子,膂力過人,不治生產,少年時誤入歧途跟隨安史叛軍,後歸唐,為昭義軍節度使,封高平郡王,後改封平陽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歷七年卒,贈太保。

4.薛嵩之弟薛曨(《舊唐書》作薛崿),大歷七年繼承兄長薛嵩節度使位,但在大歷十年,被部將裴志清所逐,將兵馬歸田承嗣,逃到洺州。後入朝請罪,唐朝廷免其罪,將其地一分為三。

安史之亂時,投安史叛軍。累戰有功, 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

5.薛平,薛嵩之子,字坦途。以司徒致仕,封魏國公,年八十卒,贈太傅。

6.薛從,薛平之子,字順之。官終左領軍衛上將軍,贈工部尚書,與父親同為一時之名臣。

❷ 歷史上真有薛仁貴這個人嗎

薛仁貴是我國唐代名將,新舊唐書均有記載。樊梨花也是真實的人物。

他的子侄及孫輩也有幾個在唐書有記載。但薛丁山薛剛乃是虛構的人物。

拓展資料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參考資料:薛仁貴_網路

樊梨花_網路

❸ 薛仁貴的簡介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歷史上確有其人,唐朝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隋煬帝大業10年(公元614年)農歷十月十八日生,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農歷二月二十一日卒,享年70歲。他一生英勇善戰,屢立奇功,官至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他的征戰事跡,《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均有記載。
據史料考證,歷史上並無薛平貴。但他和王寶釧因何現身於舞台?並且自古以來,多個戲劇劇種都出現了「兩薛並演」的現象呢?
有兩種說法。
某年某月已無從考證。山西一富戶為母祝壽請戲班子唱《汾河灣》等戲。該戲反映的是薛仁貴和柳英環的事。賓客散後,富戶之母問戲班子薛仁貴和柳英環最後的結局,戲班班主說,據師祖相傳,薛仁貴因軍務在身不敢久留,數日後又別妻回到軍中。柳英環常年來生活困苦,疾病纏身,又加之思夫心切,便病逝寒窯。富母聽後悒悒於懷,懨懨成病。富子到處求醫,百葯無效。最後一當地名醫探問後得知根由,便說:「心病還需心葯醫。」於是,富子懸巨賞徵求薛仁貴團圓的劇本。某文人為不違反歷史,杜撰了一位「薛平貴」,劇名《王寶釧》。戲曲情節大同小異,只是為迎合富母心態,薛平貴登上了西涼國的王位,王寶釧成了正宮皇後,夫貴妻榮。該戲演出後,富母大喜,病也不治而愈,自此,戲曲舞台上便出現了「兩薛並存」的局面。
另一種說法是,薛仁貴後來被封為平遼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部分薛家人也都隨薛仁貴從龍門(河津)遷到京城(今西安市)。後來,山西人以當地出了一個薛仁貴為榮,又是唱戲,又是修建寒窯。陝西人歷來愛與山西爭個高低,認為薛仁貴家人後來一直生活在陝西,卻讓山西人出盡了風頭。他們便也編了一出戲,由於不敢違背歷史,於是將薛仁貴變成了薛平貴,柳英環變成王寶釧,一個虛構杜撰之戲便出爐了。

兩個寒窯一處真實

在河津市修村的白虎崗上有薛仁貴寒窯,而在西安市大雁塔東南方不遠,王寶釧寒窯也每天遊人如織。兩個寒窯又是怎麼回事呢?
薛仁貴寒窯位於河津市修仁村,村東有一土崗,狀似卧虎,又加之傳說薛仁貴是白虎星轉世,故曰白虎崗,寒窯便處於白虎崗上,相傳明清時期土炕灶跡尚存。窯南有白袍窯一孔,內塑有薛仁貴夫妻泥像兩尊,戰馬一匹。村南有白虎塔一座,又名射雁塔。薛仁貴寒窯也稱薛仁貴故里。目前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河津市斥資一億元開發薛仁貴故里的工程正在進行之中。
近年來,王寶釧寒窯從規模及開發的程度上來看比薛仁貴寒窯要大,也有規模,筆者3月上旬前往參觀,它位於西安市南效曲江池東南鴻固塬上的鴻溝坡岸,又稱曲江寒窯。在寒窯景區內,筆者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史料對薛平貴及王寶釧的記載。寒窯簡介上稱,實據戲曲《五典坡》所載而建,內有王寶釧祠堂,清朝後期修建,民國二十三年,楊虎城之母孫一蓮捐資又對其進行了修葺。1984年6月,當地鄉政府又出資修建,1985年2月28日正式向遊人開放。景區內有「飄綵樓」、「王寶釧祠」、「貞烈殿」、大雄寶殿、寒窯遺址等等建築及景點。據寒窯負責人劉林介紹,寒窯景區總投資300多萬元,平均每年有近10萬名遊客。
既然薛平貴是由於種種原因根據薛仁貴的傳奇人生演繹而來,歷史並無此人,那麼,兩個寒窯也只能是一處真實了。
(本文寫作時參考了董波編輯的《虓將薛仁貴》、任羅樂撰寫的《薛仁貴傳略》以及部分網路資料)

想查閱更多內容,請看《發展導報》。
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薛葵

❹ 薛仁貴簡介

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❺ 唐朝薛仁貴

顯慶三年(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麗軍,斬首三千餘圾。第二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苾何力等,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10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薜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占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2萬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
薛仁貴任安東都護時,吐蕃漸趨強盛,擊滅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渾,又侵略唐西域地區。為此,唐高宗調任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官,並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軍10餘萬人,征討吐蕃。吐蕃調集40萬大軍前來進攻,唐軍抵敵不住,大敗。但吐蕃並不窮逼,以唐軍不深入為條件與唐議和,薛仁貴不得已應允,然後率敗軍東歸。戰後,他因敗績被免為庶人。
不久,高麗地區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略遼東。任內,薛仁貴因事違法,貶象州,後遇赦免而還。
薛仁貴晚年,吐蕃勢力向北發展,阻斷瓜(治今甘肅安西東南)、沙(治今甘肅敦煌),同時,突厥也不斷侵擾唐北境。這時,唐高宗念及薛仁貴功勞而召見他,之後,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兼代州都督,率軍前往雲州(今山西大同市)擊突厥。突厥聞薛仁貴復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余級,俘獲2萬人,及牛馬羊3萬余頭。
薛仁貴於永淳二年(683年)與高宗同年去世,終年70歲。武則天為天後,關系不錯,薛仁貴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
薛仁貴的後代最有名的是兒子薛訥,字丁山,長期領軍,戰功卓著,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薛仁貴的第三代,也確實出現過反唐的人物,即其孫薛篙,曾在安史之亂時投向反政府一方,占據相州一帶,後歸順仆固懷恩的勤王軍。薛氏一族到嵩之子薛平、薛從之後,就湮沒無聞了。

❻ 歷史上唐朝的薛仁貴家族的結局如何

1、薛訥:薛訥字慎言,絳州萬泉人。唐朝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七世孫、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長子。薛訥不善言笑,但沉著勇悍。早年為城門郎、藍田縣令等職,任內堅拒寵臣來俊臣非分之請,迫使其收回成命。

他自此以剛正秉直而聞名於世。後以將門之子得到武則天重用,累官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檢校左衛大將軍,他鎮守邊疆,屢立戰功。

2、薛楚玉:薛楚玉,唐朝絳州龍門人,薛仁貴的第五個兒子,薛嵩之父。薛楚玉是平盧營口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幽州節度使,後來因為和他哥薛訥的軍事改革被保守派排擠,被人告發瀆職,免其官,由張守珪取代,他的離職加快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3、薛嵩:薛嵩是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之孫,范陽節度使薛楚玉之子,唐朝中期將領,年輕時以臂力騎射聞名,為人豪邁。安史之亂時,投安史叛軍。累戰有功, 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

(6)薛仁貴擴展閱讀

薛仁貴自唐太宗貞觀(627年—649年)末年投軍,在安市城擊破高句麗。顯慶三年( 658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再次擊敗高句麗軍。

次年,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石城等地。十二月,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龍朔元年( 661年),大敗九姓鐵勒。永淳元年(682年),又於雲州之戰擊破突厥。

❼ 薛仁貴是哪個朝代的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 ,於貞觀末年投軍,隨征高句麗,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至唐高宗時,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❽ 歷史上有薛仁貴這個人嗎

歷史上有這個人。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祖籍河東郡汾陰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出自河東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名將。

薛仁貴是北魏將領薛安都的六世孫,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澄城縣公薛榮的曾孫,北周御伯中大夫薛衍的孫子,隋朝襄城郡贊治薛軌的兒子。薛仁貴年少貧賤,以耕為業,妻柳氏。

(8)薛仁貴擴展閱讀:

薛仁貴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

薛仁貴長子薛訥,玄宗朝大將,也是《說唐演義》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另有四子:薛慎惑,官至司禮主簿、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訥字慎言,唐玄宗時大破突厥,復封平陽郡公(薛仁貴封平陽郡公),謚號昭定,年七十二卒。

❾ 薛仁貴主要事跡和功績

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隨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人物生平】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征討高麗】
顯慶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麗軍,斬首三千餘級。第二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土,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大敗回紇】
龍朔元年( 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臨行,唐高宗特在內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位貴率軍赴天山後,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從此,回紇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
【降伏高麗】
乾封元年(666年),高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其子於泉男生繼位,但為其弟泉男健驅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慰納,為泉男健所拒,於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援送龐同善、高品。行至新城,龐同善為高麗軍襲擊,薛仁貴得知後,率軍及時趕到,擊斬敵首數百級,解救了龐同善。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又為高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將高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5000餘級,並乘勝攻佔高麗南蘇、木底、蒼岩二城,與泉男生相遇。對此,唐高宗特下詔慰勉薛仁貴。接著,薛仁貴又率兩千人,進攻高麗重鎮扶余城,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在善用,不在眾」,於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附。這時,唐又派李績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麗。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於平壤城,高麗降伏。之後,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二萬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麗士民安居樂業。
【征討吐蕃敗軍東歸】
薛仁貴任安東都護時,吐蕃漸趨強盛,擊滅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渾,又侵略唐西域地區。為此,唐高宗調任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官,並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軍十餘萬人,征討吐蕃。
薛仁貴奉命西行,軍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將趨烏海(今青海光海縣西南苦海),薛仁貴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說:「烏海地險而瘴,吾人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郭待封自願留守,薛仁貴又囑咐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薛仁貴安排好後,率部前往烏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軍數萬人,薛仁貴率軍一陣沖殺,斬獲殆盡。薛仁貴收其牛羊萬余頭,鼓行而西,直逼烏海城,然後派千餘騎兵回大非川接運輜重,但這時郭待封已被吐蕃擊敗。薛仁貴因無輜重接濟,退軍大非川。至此,吐蕃調集40萬大軍前來進攻,唐軍抵敵不住,大敗。但吐善並不窮逼,以唐軍不深入為條件與唐議和,薛仁貴不得已應允,然後率敗軍東歸。戰後,他因敗績被免為庶人。 不久,高麗地區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略遼東。任內,薛仁貴因事違法,貶象州,後遇赦免而還。
【大破突厥】
薛仁貴晚年,吐蕃勢力向北發展,阻斷瓜(治今甘肅安西東南)、沙(治今甘肅敦煌),同時,突厥也不斷侵擾唐北境。這時,唐高宗念及薛仁貴功勞而召見他,之後,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擊突厥。突厥聞薛仁貴復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余級,俘獲兩萬人,及牛馬羊三萬余頭。 薛仁貴於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終年70歲。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

❿ 歷史薛仁貴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歷史上確有其人,唐朝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隋煬帝大業10年(公元614年)農歷十月十八日生,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農歷二月二十一日卒,享年70歲。他一生英勇善戰,屢立奇功,官至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他的征戰事跡,《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均有記載。
據史料考證,歷史上並無薛平貴。但他和王寶釧因何現身於舞台?並且自古以來,多個戲劇劇種都出現了「兩薛並演」的現象呢?
有兩種說法。
某年某月已無從考證。山西一富戶為母祝壽請戲班子唱《汾河灣》等戲。該戲反映的是薛仁貴和柳英環的事。賓客散後,富戶之母問戲班子薛仁貴和柳英環最後的結局,戲班班主說,據師祖相傳,薛仁貴因軍務在身不敢久留,數日後又別妻回到軍中。柳英環常年來生活困苦,疾病纏身,又加之思夫心切,便病逝寒窯。富母聽後悒悒於懷,懨懨成病。富子到處求醫,百葯無效。最後一當地名醫探問後得知根由,便說:「心病還需心葯醫。」於是,富子懸巨賞徵求薛仁貴團圓的劇本。某文人為不違反歷史,杜撰了一位「薛平貴」,劇名《王寶釧》。戲曲情節大同小異,只是為迎合富母心態,薛平貴登上了西涼國的王位,王寶釧成了正宮皇後,夫貴妻榮。該戲演出後,富母大喜,病也不治而愈,自此,戲曲舞台上便出現了「兩薛並存」的局面。
另一種說法是,薛仁貴後來被封為平遼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部分薛家人也都隨薛仁貴從龍門(河津)遷到京城(今西安市)。後來,山西人以當地出了一個薛仁貴為榮,又是唱戲,又是修建寒窯。陝西人歷來愛與山西爭個高低,認為薛仁貴家人後來一直生活在陝西,卻讓山西人出盡了風頭。他們便也編了一出戲,由於不敢違背歷史,於是將薛仁貴變成了薛平貴,柳英環變成王寶釧,一個虛構杜撰之戲便出爐了。

兩個寒窯一處真實

在河津市修村的白虎崗上有薛仁貴寒窯,而在西安市大雁塔東南方不遠,王寶釧寒窯也每天遊人如織。兩個寒窯又是怎麼回事呢?
薛仁貴寒窯位於河津市修仁村,村東有一土崗,狀似卧虎,又加之傳說薛仁貴是白虎星轉世,故曰白虎崗,寒窯便處於白虎崗上,相傳明清時期土炕灶跡尚存。窯南有白袍窯一孔,內塑有薛仁貴夫妻泥像兩尊,戰馬一匹。村南有白虎塔一座,又名射雁塔。薛仁貴寒窯也稱薛仁貴故里。目前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河津市斥資一億元開發薛仁貴故里的工程正在進行之中。
近年來,王寶釧寒窯從規模及開發的程度上來看比薛仁貴寒窯要大,也有規模,筆者3月上旬前往參觀,它位於西安市南效曲江池東南鴻固塬上的鴻溝坡岸,又稱曲江寒窯。在寒窯景區內,筆者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史料對薛平貴及王寶釧的記載。寒窯簡介上稱,實據戲曲《五典坡》所載而建,內有王寶釧祠堂,清朝後期修建,民國二十三年,楊虎城之母孫一蓮捐資又對其進行了修葺。1984年6月,當地鄉政府又出資修建,1985年2月28日正式向遊人開放。景區內有「飄綵樓」、「王寶釧祠」、「貞烈殿」、大雄寶殿、寒窯遺址等等建築及景點。據寒窯負責人劉林介紹,寒窯景區總投資300多萬元,平均每年有近10萬名遊客。
既然薛平貴是由於種種原因根據薛仁貴的傳奇人生演繹而來,歷史並無此人,那麼,兩個寒窯也只能是一處真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