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五年經濟增速是多少
看短期用顯微鏡,看長期用望遠鏡。本篇報告的主要目標是探討未來五年相對而言更有確定性的一些趨勢。對於宏觀分析來說,我們一方面需要對短周期密切跟蹤,捕捉宏觀變數變化對於資產價格的邊際影響;另一方面也需要對中長期趨勢進行判斷,因為它往往更深刻地影響資產定價環境。中長期研究更具有「粗線索」的特徵。在《為什麼我對未來10年的中國經濟不悲觀》中,我們曾指出:短期波動本質是經濟各要素的周期性均值回復,中長期則包含著一些內生趨勢性。短期看上去天衣無縫、一定能夠成立的幾十條邏輯,放在長期可能都是細枝末節,即並不是不對,只是並非是事情的關鍵。對中長期判斷最重要的,是找到那條最關鍵、最具有確定性的邏輯。
趨勢一: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下台階,步入「中速增長階段」。
從OECD國家的經驗來看,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四十年,經濟增速在呈現周期性的同時,整體是震盪下行的,中間有幾個階段下台階,這反映從工業化到後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長速度的逐步收斂。中國經濟增長路徑應有一定的相似性。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過程來看,中國經濟先後經歷了勞動力驅動(代加工、出口產業鏈)、資本驅動(基建、地產產業鏈)兩個階段,未來將進一步走向技術、生產效率和商業模式驅動(中高端製造、服務),第三個階段所匹配的經濟附加值更高,但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降低。
如果我們把7.5%以上視為高速增長階段;6%-7.5%視為中高速增長階段,未來五年,經濟增長可能會進一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比如實際GDP增長在5-6%之間。
從2018年-2019年的經濟增速來看,2018年經濟增長6.6%,其中出口和地產投資增速處於偏高階段(均近10%)。2019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2%,其中地產投資增速處於偏高階段(前三季度10.5%)。如果2020年之後的未來五年出口和地產都進入更常態的增速,則隱含的經濟增速會進一步有所降低。從對經濟短周期的判斷來看(2020年上半年補庫存),我們估計2020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可以在6.0%以上,2020年之後進一步走低。
經濟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將帶來一系列影響;但總的來看,可以為轉型留下更大的空間。
趨勢二:第三產業增速繼續高於整體。
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信息、技術服務、商業、文化娛樂、餐飲、金融、教育、公共服務、生活服務等領域。
從過去20年的經驗看,除少部分時段(2003-2004、2008、2010年)之外,絕大部分時段第三產業發展均高於名義GDP增速。2017-2018年領先幅度收斂;2019年前三季度則差值再度有所走高。從佔GDP的比重來看,2015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到50%,一般認為這是中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標志數據之一。2016-2018年這一比重進一步上升至52%左右,2019年前三季度為54%。
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第三產業比重一般在70%以上,估計未來10-15年中國經濟中第三產業比重將進一步走高。對於未來五年來說,預計第三產業增速將繼續高於整體。
這一趨勢的影響容易被忽視。比如近年製造業投資整體偏低,這一方面固然和經濟形勢、融資環境有關,和庫存周期等經濟短周期波動也有關,另一方面它也和一些新興服務業的崛起不無關系(比如健康服務、網購、物流、本地生活O2O、文旅、泛娛樂的興起),即有一些社會資本投向了這些增長更快的行業。
趨勢三:基建在經歷了近兩年的超低增長之後,增速逐步向合理值回歸。
關於基建,一種常見的認識是投資回報率低;但實際上,由於基建多數屬於公共服務產品,不能完全市場化定價,基建的主要收益在於經濟學上所說的「外部性」,即基建的完善會提升所覆蓋區域內工商業以及居民部門的效率。比如過去十年,中國日益完善的高鐵和高速公路網路顯著提升了產業鏈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並實質性減輕了區域發展不均衡所帶來的市場分割。對於一個人口密度較大,且在快速工業化的國家來說,基建無論在需求帶動上的意義,還是在營商環境、產業鏈效率上的意義,都是不可或缺的。
基建投資在2014年之前維持20%的增長;2015-2017年大約在15%左右,2018年下降為1.8%,2019年前三季度為3.4%。簡單來看,基建從高速增長一下子至超低速增長,沒有經歷中間階段。這一過程的主要背景是中國經濟推進了一輪金融去杠桿和實體去杠桿,它在約束了債務擴張的同時,也帶來了基建一定程度上的硬著陸;同期經濟下行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地方財政支出。
換句話說,2018-2019年年中的超低基建增速是經濟下行壓力、金融去杠桿、債務機制規范等因素下的綜合結果,1-2%的增長並不完全代表合意增速和合理增速。2019年Q3起基建有進一步修復的跡象。在「專項債新政」之後,基建增速連續回升。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綱要指出我國將在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到205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統計局亦指出,目前中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平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在民生領域、區域發展方面,還有大量基礎設施投資需求。
我們理解就中國當前經濟增長階段來說,維持一定速度的基建增速仍是需要的,增速在名義GDP(7-8%)附近的速度是大致合理的。預計未來五年,基建增速將逐步向合理值回歸。
趨勢四:都市圈化成為新一輪城市化主線索,城市半徑和區域格局進一步變化。
城市化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偏「小城鎮化」,即以發展縣域城市為主,嚴格控制大中城市人口規模;另一種是「都市圈化」,即圍繞一二線城市和它們的周邊城市,形成一些類似衛星城格局大型都市圈。
2019年2月發改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未來要「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4月8日發改委《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繼續加大戶籍改革力度,特大城市「大幅增加落戶規模」。推進城市群,培育都市圈。中小城市「分類施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轉變增量規劃思維。
8月26日的中央財經委會議進一步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10月15日,41個成員城市共同發布《長三角城市合作蕪湖宣言》。
按照發改委都市圈規劃,2022年是第一個里程碑,「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2035年要「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那麼,未來五年將是都市圈化戰略推進的重要時段,預計圍繞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南京、武漢等一線和准一線城市將形成不同定位、不同類型的都市圈。
都市圈化正成為新一輪城市化主線索,它將會產生一系列深刻影響。參照國外經驗,我們理解未來可能呈現的趨勢包括:1)人口可能會進一步朝都市圈核心城市集中;2)城市半徑會有變化,核心城市的城市半徑將顯著擴大;3)區域經濟格局會有進一步變化,不同都市圈可能會強化不同的產業優勢,會變成某類或者某幾類核心產業的產業中心。
趨勢五:消費整體穩定於名義GDP附近的速度,一二線的看點是消費新形態,三四線看點是品牌化和消費升級。
有一種常見的認識是當前「消費低迷」,並歸結為種種原因。但實際上,第一,消費基本上是和名義GDP相關,2012年之前消費增速高,是因為名義GDP增速本身也高,而如今增長階段不同,增長水位不同了;消費實質上在和名義GDP一起下降,且屬於GDP驅動的要素中相對最有韌性的;第二,消費超高增長的階段,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驅動是地產系消費,比如汽車、家電、傢具、裝修,在這些度過高增長階段之後,消費顯著高於名義GDP的階段也就過去了。目前的消費到了一種常態階段。
從美國1970年以來的數據看,個人消費支出增速與名義GDP增速高低互現,但增速水平大致相當,過去50年前者年均增速較後者略高0.3個點。
從中國近兩年數據看,2017-2019年消費均略低於名義GDP增速,但差距不大。2018-2019年消費大項中汽車增速偏低。如果汽車大致恢復常態,我們估計消費可能會在名義GDP增速附近。
預計未來五年消費大致會處於這樣一種穩定增速,即名義GDP上下零點幾個點。這樣的消費數據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就是常態。
當然,這里說的只是一個總量概念。分結構來看每個部類都有自己的特徵,比如煙酒和化妝品與名義GDP周期相關;通訊器材自身行業周期性明顯,在有的年份會顯著偏高;中西葯品則一直略高於名義GDP。
總量增速上不會有太大的想像力,消費的主要看點在於以下幾點:
(一)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個總量規模並不低的高凈值人群,對中高端消費形成相對穩定的支撐。
(二)人口密度高、勞動力成本低、移動網路滲透率高等特徵決定了新商業模式的總量門檻容易達到,且邊際成本偏低,於是消費形態創新在中國比較容易出現,也容易有「現象級消費」。
(三)在棚改(房地產化)之後,三四線的消費渠道化、品牌化和消費升級具有深厚的宏觀基礎。即使是一些定位偏低端消費的新消費渠道,它在實質意義上也是完成的對縣域市場傳統雜貨店的替代和升級。
②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上不去了
本文為北大經濟學院蘇劍教授在新巴山輪會議2017論壇上演講
實際上我們分「兩步走」到2050年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雖然要淡化GDP,但實際上GDP還是迴避不了。所以我們不可避免的考慮如果我們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從經濟上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麼要有一定的水平。
第
二個,好多國家都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上不去了,實際上在我看來並不是,並不一定是這么回事,林毅夫教授在2008年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經濟還有
8%的高速增長20年的潛力。但實際上這句話從需求一邊看沒錯,什麼意思呢?有是我剛才說的這個道理,如果你認為中國老百姓的人均GDP能趕上美國
2013年的水平,那意味著中國經濟至少翻兩番,意味著中國還可以以7%的速度增長20年,沒有問題啊。中國和美國的老百姓人均允GDP的水平,就是人民
生活水平的差別,如果你認為中國老百姓的人均GDP能趕上美國的一半這么大增長的潛力,這個就是沒錯。中國消費升級的空間很大,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從供給
端跟上去,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接
下來面臨到問題了,第一個,中國的人口危機。現在中國的勞動力一開始減少,到2022年以後,中國勞動力每年將減少一千萬以上。剛才姚洋教授也說到了,擔
心以後會出現失業,這又引出一個問題,技術進步到底是增加勞動力需求?還是降低勞動力需求?這個在學術界還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但是大家如果是學經濟學
的翻一下你微觀經濟學的教科書,翻到要素那一章你就知道,邊際產出的決定因素之一就是技術水平,技術是提高勞動力水平,不是降低的。大家想一想,自從有了
計算機和手機以後你是變更忙還是閑了?沒有手機的時候你的時間還是你的,有了手機以後老闆一個電話你去幹活了。所以接下來我們可能面臨這個問題,勞動力短
缺和人口危機,可能導致中國出現一個非常嚴重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長期的經濟問題,我就說這么多,謝謝大家!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數據說明一切。
③ 造成中國經濟增速快速下滑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作為一個轉型經濟和發展中經濟,並不否認其體制機制必然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但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從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增長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於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中國從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連續十八個季度的增長減速,這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第一次碰到的情形,持續長達四年多的增長減速是不曾有過的。
在這種狀況下,大家對中國發展的前景有很多憂慮。
尤其在國外有一派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減速是由於中國經濟體制內部的結構性原因造成的,那些內因要解決起來相當不容易,因為涉及到結構性改革,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很難推行。
按照這種判斷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繼續下滑,導致的結果可能會使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積累下來的矛盾總爆發,從而認為中國經濟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
(3)中國經濟增速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
一是加強日常維系,實現上下貫通,重塑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方式。通過新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打通社會主義核價值體系通向社會大眾的傳播渠道,形成日常維系的溝通模式。
二是運用情感表達,實現情感共鳴,發揮新媒體的情感傳遞功能。新媒體形態多樣,進一步細分各種新媒體特點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長分析,微博擅長表達情感。
三是促進理智溝通,實現矛盾化解,展現新媒體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需要情感表達,還需要理智溝通。
四是強化深度培育,實現輿論引導,發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有偏於理性認識和深度培育的內容,使用新聞網站進行主題宣傳效果較好。
④ 為什麼中國經濟增長特別快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背後有三個重要的基礎動力:
一、人力資本的含義是人在社會上的能力,包括勞動者的技術和職業道德水平,以及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整合資源的能力。人力資本的素質是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不是10年或者20年能夠塑造的。經濟學家已習慣用受教育的時間來衡量人力資本的多少,但這樣的方法並不準確,因為它未能把職業道德和人的創造智慧考慮進去,而這些是文化傳統熏陶的結果。這些特質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繼承和完善,有一部分是通過家庭教育得以傳承。
對於中國工人的技術,我們通過古代青銅器、絲綢刺綉、瓷器和明代傢具就可見一斑,更不用說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的精妙。中國毫無疑問擁有相當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其他國家如日本、德國、韓國、新加坡和美國也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只不過表現的形式不同。一些國家未能實現經濟快速發展,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力資本短缺。
二、第二個動力是一套運作良好的市場機制。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有同樣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但還沒有市場機制,因此未能迅速發展起來。市場機制能夠讓優秀的人才通過辛勤工作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從而為自己也為社會創造財富。市場機制使得經濟活動因為勞動有償而得到充分激發,也因為資源根據市場供求原理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而得到有效配置。
三、第三個有助於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是發展中國家和最先進國家之間的技術差異。這使發展中國家通過採用先進的技術可以迅速發展起來。
了解了這三個因素,可以預言,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因為這三個經濟引擎會繼續發力。隨著技術差距縮小,中國增長速度將逐步放緩,但在至少未來10~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經濟每年增長速度仍將高於8%。
⑤ 中國經濟年度增速拐點在哪裡
最新出爐的中國經濟三季報,讓人感受到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正持續發展: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6.7%至6.9%的區間。與此同時,茁壯成長的新動能正助推中國經濟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邁向中高端水平。
新動能加快成長
年度增速「拐點」已現
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經濟學家張立群今年深入全國各地的企業進行調研。他發現,很多企業在生產轉好之後都在考慮或者已經開始進行生產線的改造和技術更新。
「現在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對技術改造和升級的內在意願非常強烈。」張立群告訴上證報記者。
新舊動能的轉換有利於經濟平穩增長,而經濟增長的持續向好也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經濟正處於中高速增長的通道。數據顯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6.7%至6.9%的區間。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經濟增速達到6.9%。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全年經濟增長達到6.7%以上已成定局,表明中國經濟將改變2010年以來連續放緩的態勢,首次出現年度同比加速。
邢志宏也表示,從前三季度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支撐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在不斷積累增多,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還將持續發展,全年有望更好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中國經濟會越來越好。
⑥ 中國經濟增速今年可能達到2%,能夠正增長主要是因為什麼原因
中國經濟增速今年可能達到2%,能夠正增長主要是因為什麼原因?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是離不開他的國民的,在今年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我國成為了唯一一個正增長的經濟體。
在那段疾病困難的時候,不管是哪個圈子的國產企業都積極地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這意味以後經濟的復甦奠定了基礎,只有我們能夠健康的生活下去,那麼經濟才可以,很快的增長上去,這得益於我們每個人,每個行業的努力和不懈奮斗,才讓我們的國家在疾病之後經濟迅速的發展。
⑦ 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2%左右,這樣的增速算快嗎
2020年中國的經濟還能以正增長的姿勢再上升,說明了我國的綜合實力真的很強,這樣的增速已經算非常快的了。
2020年大家相信這一年非常的不平凡,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很多公司和工廠基本上都在家裡面工作,而且有一些工廠還不能復工,全部都不能工作,全部都需要在家裡面呆著,為了這一個新冠疫情,中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全國人民都有一層陰影,為了盡快戰勝新冠疫情,中國人民都非常的聽話,全部呆在家裡面,於是基本上沒有什麼能工作的。中國的經濟在此也是負增長。
三、2020年只有中國的經濟是正增長。
從這一點中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中國的綜合實力有多麼的強悍。中國在2020年表現出了一個全方面都非常強的大國,在以後未來之中可以擔負起重大的責任。
⑧ 中國經濟增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據報道,日前有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5年,中國經濟增速發生明顯變化,從2010年的10.6%降到2016年的6.7%,所以更要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在穩中求進中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2018年是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的開局之年,高質量發展首先表現在人民生活向高水平的提升。所以,2018年要著眼於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來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持續提升!
⑨ 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多少
報道稱,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超過預期的6.5%。這是中國實現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的首次回升。
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3%,這同樣得益於中國良好的經濟表現和傑出的經濟貢獻,世界銀行預計,受油價反彈、全球貿易好轉、低利率和低失業率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經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