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廣州東山洋房五大僑園的cad平面圖,春園我已經有了,求其他園,尤其是逵園……重賞謝謝
200算重嗎?
❷ 逵園1922畫廊CAFE怎麼樣
環境不錯,裝修用心有特點,進入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可能是有歷史的緣故,而且一樓是畫廊)。我們四個人點了不同的午餐,炒飯焗飯雞扒,竟然味道都不錯!只是分量有點少,雞扒不配任何主食………每人還點了飲品,買單時共320多,有點貴,唯有安慰自己說這格調還是值得的。
❸ 為什麼廣州有那麼多有錢人
這是因為廣州發達唄! 地理環境又好! 又是廣東省會! 經濟發達! 是珠江三角區中心城市!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但是也不是那麼多有錢人啦!!!!!!!!怎能和上海北京等比啊!!!!!!其實在中國很多城市比廣州有錢人多!!!!!但是,廣東是中國經濟最綜合的省哦!不像一些地方,這里有錢哪裡沒錢。
❹ 東山口有什麼傳統美食
廣州記憶丨人均30元吃遍東山口人氣美食,還有洋樓里的咖啡店~
藝術三星周末牛肉建築
在廣州,
素有「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的說法。
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東山口,
每次坐一號線總可以聽到地鐵報站「東山口」,
你是否也一直聽說那裡有故事,卻未曾踏足。
小編對東山的印象無非是龜崗大馬路、廟前直街、東山百貨等等等,很多人都以為東山口只有紅磚洋房,只適合閑逛和外拍,其實那裡不止有大街、洋房、騎樓,更是美食的聚集地。
東山口,這一帶的建築飽含歷史文化沉澱,保護完整且別具風格。
不僅吸引了遊客們的腳步,
也有不少文藝小資范的特色小店悄無聲息地紮根在這里。
小編挖出的這些特色小店,絕對讓你抱負扶牆走……
丨肥佬牛雜丨
在東山口地鐵站附近有檔牛雜,每每走過都要買。從原來的推車走鬼檔搬到店內,從沒任何名氣到現在的粉絲慕名而來,為的就是那份蘿卜牛雜!
這里的牛雜沒放過多香料,牛雜本身味足,感覺不用蘸甜醬也依然棒棒噠!牛心牛肺彈性十足,也很乾凈,蘿卜則是燉的剛剛好,腩汁滿滿的,吃起來特滿足!關鍵是夠飽肚呀~
地址:廟前直街12號(東山區少年宮對面) 人均:12元
丨老上海食惠里小籠包面館丨
但是小編每次都是為了那碗鹹蛋黃鮮肉餛飩雲吞,每顆餛飩都很大,鹹蛋黃也不少,最重要是其價格和口味上的平衡,難怪附近很多街坊都視之為食堂。
地址:龜崗大馬路13號(近東山百貨)
人均:20元
丨林華牛羊蛇雜屋(東華東路店)丨
只此一家有牛羊蛇雜的牛雜店林華鋪子,滋補三蛇雜湯,各種蛇腸、蛇肝、蛇肺等肉料,吃起來很軟,湯味鮮濃,加了胡椒粉很暖胃。
從7塊吃到14塊,老街坊都愛的味道。在冬天來一碗牛羊雜湯暖暖身子,值得一試。
地址:越秀區東華東路618號
人均:13蚊
丨風味館丨
只有廣東人才會懂牛三星有多好吃,這家老店,每次去必點牛三星湯加辣,還有陳村粉,分量超級足,牛三星燙得爽口脆嫩、火候非常好,而湯底下有韭菜、酸蘿卜、吃起來整個湯很是開胃。
小齋陳村粉,最喜歡上上下下滿滿的一層醬,陳村粉搭配牛三星,真是絕配。
地址:越秀區越秀南路161號(芬蘭浴館對面)
人均:15蚊
丨成隆行(東山店)丨
喜歡他們家的蟹粉小籠包,鮮美香甜,湯汁非常飽滿,湯包皮很薄,泛著黃黃的蟹膏黃油花。但是價格卻不便宜。
一年吃蟹也就幾個月,總是不能錯過,每年都吸引了一批吃蟹愛好者,吃完大閘蟹記得喝薑茶,暖暖的,瞬間感覺很完美。
地址:廟前直街31號(近農行)
人均:150元
丨常來飯店丨
「常來飯店」走的則是平實住家菜路線,秘制的豉油皇鵝腸、碌鵝等點擊率最高,還有鑊氣十足的粵式小炒令師奶們都要臣服。
滿滿的傳統味道,很多街坊經常幫襯的食堂,深受街坊歡迎。
地址:龜崗大馬路金韻茶業旁(近龜崗步行街)
人均:50元
丨老班長丨
東山口店也是20年+的老店了,這里的灌湯包,永遠那麼多人,永遠的新鮮美味。
還有涼拌鹵牛肉,清香透鼻。冷盤和涼皮也是這家店的一大特色,很受歡迎。
地址:農林下路81號南側(王府井對面)
人均:40元
丨雲上咖啡·藝術會館丨
充滿藝術氣息的會館,正宗的英式下午茶。很有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一片怡然自樂的靜謐感。店主還在門口還養了很多隻可愛的龍貓,來這里享受寧靜下午茶時光是不錯的選擇喔!
地址:東山口啟明一馬路4-1號(近東山百貨)
人均¥ 46
丨逵園1922畫廊&Cafe丨
1922年建的老房子,一樓會定期展出不同的藝術作品,樓梯曲折通幽。二樓是一個陽光小天堂。由於陽台是騎樓設計,所以坐在這里一整天都是那麼的安逸舒適,建築總是承載著一座城市的人情記憶,也許你也會喜歡這午後的一米陽光。
地址:越秀區恤孤院路9號逵園內(近中共三大會址)
人均¥62
東山的小洋樓眾多,當然美食也不止這些。在這里,時不時會遇上一些花兒,給生活增添一些色彩,生活就充滿了活力。
這些廣州老味道隱藏在東山口這里,
有時間去走一走吃一吃真的很不錯,
❺ 東山洋房的「五大僑園」清靜典雅
在地圖上看,新河浦路、恤孤院路、培正路等街道並不起眼。
恤孤院路,兩廣浸信會1920年在建華僑住宅區時,在恤孤院旁開辟而得名。別看這條略顯狹促的街道只有短短幾百米長,一直往前走,你可以看到逵園和春園。這兩座洋房,連同隅園、明園和簡園,合稱東山的「五大僑園」,在東山洋房的建築中較具代表性。
這一天,陽光明媚,我們在恤孤院路一帶的街區停停走走,開始尋找東山洋房。 逵園坐落於恤孤院路9號,很容易便可以找到它,因為正對著它的是一個寬闊的廣場,上面矗立著中共「三大」會址紀念碑。逵園建於1922年,由美國華僑馬灼文所建。歷經80多年,這棟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外牆紅磚依然保存完好。首層、二層的仿希臘式柱,重新進行了粉刷。樓房上方建有突出的拱門樓,門樓上塑有「1922」字樣,按照西方建築的習慣,這可能是逵園的建造年份。
逵園現在是私人庭院,被一堵圍牆圍了起來。房子前面有兩棵筆直的假檳榔樹,直插雲霄。以前,逵園的庭院遍植花木,特別是蒲葵樹,鬱郁蔥蔥,所以人們漸漸地,也就把這里稱為「葵園」。
逵園本身的故事不多,但在歷史上,卻扮演了一個獨特而光榮的角色。原來,中共「三大」會址之所以選擇恤孤院路上一座毫不起眼的磚木結構瓦屋,是因為這里地處郊區,偏僻幽靜,人煙稀少,有利於保密工作。但是從外地來廣州參加會議的代表,卻遇上了不易找到會址的麻煩。幸好正對著「三大」會址的逵園,在一片簡陋低矮的舊式瓦房中十分突出,尤其是門樓上的「1922」的字樣,成了代表准確識別中共「三大」會場方位的一個坐標。後來,中共「三大」會址在抗日戰爭期間被炸成一片爛地,也正是逵園,這個會址才得以重新被辨別確定。 從逵園向南繼續行走,到了盡頭便是春園。
春園20世紀初由美國華僑所建,宅屋坐北向南。面前是新河浦路,再往前便是綠樹環抱的新河浦小河。以前,小河還可以通行機動船,涌邊有個慈菇塘,可見當年這一帶交通方便,周圍是池塘、蕉林環繞的空曠的田園風光。春園,名字富有詩意,園主人在這里建了三座小洋樓,分別是現在新河浦路的22、24、26號。這三座洋房統一的式樣,樓高13.5米,每層進深19.1米,寬9.8米,頗有氣派的西式風格,顯示出主人別具一格的品位。現在,這三座洋樓都重新經過修葺和粉刷,其中24號樓由政府進行保護和管理,另外兩棟分別是私人使用和用作新河浦幼兒園。
春園,曾是中共「三大」代表居住的地方。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前夕,中共中央機關遷到廣州,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出席會議的黨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張太雷、蔡和森、向警予等,就住在春園24號。在這里,還曾召開過中共「三大」預備會議和中共第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房子里每個房間都按照以前的擺設放置著床、桌等,彷彿在喚醒人們對這段不平凡歷史的回憶。在二樓,有一個面積不大的客廳,正是在這里,曾經活躍著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他們討論修改中國共產黨黨綱、黨章,起草大會的宣言和各項決議草案,推動著中國革命的進程。 簡園位於培正路上,是南洋煙草公司簡氏兄弟所建的別墅。簡照南、簡玉階兄弟,是20世紀初我國有名的華僑實業家,1906年在香港創辦「南洋煙草公司」,提倡國貨,與英美煙商競爭。當時,培正路一帶還是一片田園果林,具有歐洲建築風格的簡園落成,十分引人注目。
建成之初,這座洋房高三層,前花園有噴泉花圃,圍牆上部以綠釉陶竹筒裝飾,券拱式門樓上端是飄出的陽台。首層門廊入口處,還立著一對威嚴的宮廷式獅子,為這座宅園增添中西合璧的韻味。
簡園建成之後,曾用作德國領事館。二十世紀20年代,國民黨要員譚延闓曾住在這里。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期間,毛澤東常在會議休會時,到簡園拜會時任大元帥大本營建設部長的譚延闓,爭取他支持國共合作。
歷經80多年,簡園舊時的花圃,被用作一個停車場,房子有人居住著,二樓還拉起防盜網。塗刷著米黃色粒狀灰砂的外牆倒保存良好,依稀可以窺見當年的風采。 簡園的斜對面便是明園。明園在建成之初,是兩幢風格相同的三層紅磚樓房,中間入口為羅馬柱式門廊。明園環境幽靜、綠樹遮陽、清爽宜人,環繞著的是一片竹林。當時,在這里住的都是一些華僑。由於附近沒有什麼樓房,明園被人們稱為「洋房別墅」。
現在,明園的圍牆大門依然保存著,但原來的紅磚樓,被一棟白色的新房子完全阻擋了,穿過一扇斑駁的鐵門,沿著小路往前走,才能看到傳說中的洋房。其中一棟正在修葺,另一棟由一黃姓人家居住,當年的面目已難以辨認。 在寺貝通津42號,還有一座有特色的洋房——隅園。它的設計者、最初的主人是廣州早期留英、美學生伍景英,1925年國共合作時期,他曾擔任海軍造船總監。
隅園大約於1931年建成,整體風格源自英倫。但伍景英在設計時將英倫建築風格融進本地特色。英式洋樓的陽台多是全封閉的弧形陽台,但為了適應南方悶熱的天氣,隅園的陽台設計成凹陷進去的通風陽台。陽台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中國獨有的吊鍾花形,這種建築風格被人稱為「西曲中詞」。
隅園現在屬於私人庭園,外面豎起了高高的圍牆,旁邊建起了一棟兩層藍色房子。雖然如此,依然可以清晰看見洋房的琉璃瓦硬山頂、紅磚清水牆,庭園里生長著多種不同古樹,鬱郁蔥蔥,供人遙想當年的清靜、典雅。
❻ 廣州逵園(逵園藝術館)參觀需要門票嗎
我去過一次,一樓是畫展,二樓是服裝飾品店,三樓是咖啡館,不需要門票
❼ 東山口拍照聖地在哪
新河浦一帶。
東山口新河浦一帶是廣州的拍照聖地,各種近代中西合璧的別墅、洋樓改造為藝術空間、商店、餐飲等,常年遊人如鯽。
比鄰而立的紅磚老洋房,蒼翠茂盛的老樹木,新河浦仍保留著最優雅的年代氣息。
路上來來往往的,有久住在此的居民,牽著一頭叼著快遞的狗狗匆匆走過,和擦肩而過的鄰居們打著招呼。也有專門過來打卡的遊人,穿著復古的服飾,在那一座座洋房別墅前擺著各種pose拍照。
培正路這條「網紅斜坡」是大家最愛打卡的地方
清末民國期間,這里曾是華僑、軍政、官宦人家的聚集之地,見證了一代人的建功立業,也見證了一代人的風花雪月。
1918年掀起的市政改良運動,是廣州城第一次大開發。當時的新河浦片區成為了歸國華僑爭相投資建房的「香餑餑」,建築群因此留下了那個時代鮮明的烙印。
廣州的「豪宅」都在這條街
擁有493棟百年建築的新河浦,成了廣州現存的最大規模、中西結合的低層院落式近代建築群,也承載了老廣人心頭最深的回憶。
中部入口的伊斯蘭風格拱門,這在當年的廣州也是十分罕見人們忘不了「東山少爺」,更忘不了這「東山洋房」。
為了保存這份彌足珍貴的記憶,同時兼顧商業發展,新河浦走出了自己的路——將文物古跡活化為文創空間。逵園,就是第一棟被活化利用成藝術館的「東山洋房」。
沿著新河浦區漫步,轉上恤孤院路,遠遠就能看到分辨出逵園:兩棵高大的假檳榔樹身後,紅磚外牆上標有醒目的建造年份「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