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承影劍的簡介
《列子·湯問》篇有「上古三劍」一章 ,後世道教對列子道家的「道劍」一詞進行了借用和發揮,並將其運用於丹道學 、 心性論等領域 ,賦予「道劍」以宗教與信仰的內涵 。道教對「道劍」一詞的借用和發揮, 從特定層面顯示了《列子》對道教產生的影響 ,以及道家與道教的親緣關系。 《列子》 中的 「劍」 幾乎可以用 「道」 字替下。如 《列子 · 湯問》 中 , 孔周曰 : 「吾有三劍 , 唯子所擇 , 皆不能殺人 , 且先言其狀。 一曰含光 , 視之不可見 , 運之不知有。 其所觸也 , 泯然無際 , 經物而物不覺。二曰承影 , 將旦昧爽之交 , 日夕昏明之際 , 北面而察之 , 淡淡焉若有物存 , 莫識其狀。 其所觸也 , 竊竊然有聲 , 經物而物不疾也。 三曰宵練 , 方晝則見影而不見光 , 方夜見光而不見形。 其觸物也 , 然而過 , 隨過隨合 , 覺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寶者 , 傳之十三世矣 , 而無施於事。 匣而藏之 , 未嘗啟封。 」 從這幾把古劍上 , 人們可以嗅到道家祖師老子《道德經》大道的氣味 , 聽到列子之後道家集大成者莊子《南華經》 「庖丁解牛」 的桑林之樂 , 後來 , 內丹養生家確實把《列子》 之 「劍」 攜進了丹學。《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神異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就錄有《宵練匣靜功》
盡管劍在《老子》 那裡必定是歸於「不祥之器」 , 但《列子》絕麗瑰偉的哲學境界以及《莊子》洞徹一切的犀利高見還是觸動了後世道家,隋唐內丹家即開始頻頻 「論劍」 。
《宋史 · 陳摶傳》 記載唐代道士呂岩 ( 字洞賓 ) 為 「關西逸人 , 有劍術 , 年百餘歲。步履輕捷 , 頃刻數百里 , 數來摶齋中」 , 是位養生有方且具有傳奇色彩的道士。他聞道前 , 曾流落風塵 , 在長安酒肆中遇鍾離權 , 「黃粱一夢」 , 於是感悟 , 求其超度 , 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 ,後又遇火龍真人於終南山中 , 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劍法 , 他自稱「吾有三劍說與世人,一斷愛欲, 二斷煩惱, 三斷愚痴」 ,從這 「三劍」 上可以看出 , 呂洞賓的劍實乃列子的無形之劍 , 呂洞內賓的劍大約由此練就,今人王沐稱其為 「性功中的出世法」。
如何練就列子三劍合道的境界呢,唐葉法善在《 真龍虎九仙經》給出了具體的方法謂: 「 煉劍者,先收精華, 後起心火, 肺為風鞴, 肝木為碳, 脾為黃泥, 腎為日月精罡也。 腎為水, 脾土為泥模, 身為爐, 一息氣中為法, 息成劍之氣也」。在隋唐養生家那裡, 列子的道劍已是修道的代名詞了。 什麼是「道」?在先秦《莊子·繕性》說過:「道,理也。……道無不理」。《管子·君臣上》說:「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非茲是無以理人」。《韓非子·解老》以「道理」並提,認為「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曰:道,理之者也」。可見,先秦思想家已經在使用「理」解釋「道」,而得道者則是悟理而覺,體道而行的真人、至人,在先秦道家那裡道是導引萬物的存在。列子的劍既是道理,那麼得劍就是得道。受列子影響,這種思想在《 修真十書》 卷十二「了真子劍歌」中的修煉思想 , 則是表達的一目瞭然的 , 不妨全詩揭下 , 供有興趣的讀者玩然 ,
「 兩枝慧劍埋真土, 出匣哮吼驚風雨,
修丹若無此器械, 學者千人萬人誤。
唯有小心得劍訣, 用之精英動千古,
知時飛人太霄問; 分明尋得陰陽路。
捉住玉兔不敢行, 爐內丹砂方定所,
審其老嫩辨浮沉, 進退來往分主賓。
一霎火焰飛燒天, 鍛煉玄精妙難睹,
唬唬雖則聲悲苦, 終是依依戀慈母。
若要制服火龍兒, 卻去北方尋水虎。
龍見虎, 互盤旋, 恍恍惚惚結成團。
河車搬入昆侖頂, 鎖居土釜勿抽關,
息息綿綿無間斷, 抱元守一要精專。
瓊漿釀就從天降, 馥郁甘甜遍舌端,
煉之餌之入五內, 只此號日大還丹。
宿疾普消神氣爽, 四肢和暢身康安。
從來真火生於木, 不會調勻莫強鑽,
玉爐火候須消息, 火怕寒兮水伯干。
若得先師真劍決, 下手修煉大何難。
懸崖鐵壁掛殘雪, 玉匣藏處老龍蟠。
華池神水磨瑩凈, 知時提挈自揮彈。
若遇有仇須急報, 外道邪魔喪膽寒。
破鴻蒙, 鑿混沌, 自 使來去無缺損。
專心定志不須忙, 左右用之在款款。
此歌寄與逢劍人, 著意推究可為准。
《 金丹真傳》 張崇烈註: 「 慧劍者, 覺性也。」明代的丹學匯總《 性命圭旨》 中「 真土圖」 的配詩引用了「 了真子劍歌」 的首句, 謂「 兩校慧劍埋真土, 萬病潛消出幻軀。 」 又解釋道: 「 心安真土, 以誠以默以柔; 氣養浩然, 勿正勿忘勿助。 」
《中和集》卷四《慧劍歌》曰:「自從至人傳劍訣,正令全提誠決烈。有人問我覓蹤由,向道不是尋常鐵。此塊鐵,出坤方,得入吾手便軒昂。赫赫火中加火煉,工夫百煉煉成鋼。學道人,知此訣,陽神威猛陰魔滅。神功妙用實難量,我今剖露為君說。……此寶劍,本無形,為有神功強立名。學道修真憑此劍,若無此劍道難成。」
《玄虛子鳴真集》收錄五首《慧劍》詩,其第五首《慧劍》詩曰:「吾獲寶劍已多年,入地穿山得自然。瑞氣鑄成群怪匿,清光磨就萬邪遷。輝輝光焰射星斗,燦燦鋒芒覆地天。閑掛碧霄宮殿側,不須重舉伴神仙。」
張三豐《 無根樹丹辭》 : 「 屠龍劍, 縛虎絛, 運轉天罡斡斗杓。」 請劉一明註: 「 妄情不起, 則真情生真性現。真性生是運轉魁罡, 斡旋斗杓, 轉殺為生, 變刑成德, 可以鍛煉一爐真日月矣。「
而 《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神異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錄有《宵練匣靜功》 一文,更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自先秦兩漢時期起道家就以氣解道,列子的道劍自然就是先天之氣劍。清董德寧謂; 「 修丹之劍者, 蓋劍則為金, 而金則為氣, 以劍非金不成, 而丹非氣不結也。」清末黃元吉《 樂育堂語錄》卷一稱: 「 學道人第一要煉劍, 劍即先天元氣也。 」
從道家論劍中 , 人們可以看到道家以列子三劍精妙高超的哲學思想內涵建造出了 「自然科學」 的大廈 ,列子、道家的卓越之處就在這里。
㈡ 承影劍的介紹
上古名劍,曾為商天子、春秋時衛人孔周所有,與含光,宵練齊名,並稱商天子(王帝君主聖帝)三劍,《列子·湯問》中有記載。也叫「霄練」。商天子三劍,從辭源角度看,「商天子三劍」本是一個哲學的用語,以上古存在的三把神劍喻道,它首出於《列子·湯問》篇。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十大名劍之一。鑄造時間不明曾被商王帝所收藏,與含光劍、宵練劍並稱殷(依燕穎)商王帝(天子君主)三劍。相傳出爐時,「蛟分承影,雁落忘歸」,故名承影。後有由春秋時衛國藏劍名家孔周收藏。
㈢ 中國歷史之中的名劍―承影劍,求此劍下落
龍淵劍,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五,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龍淵劍最有名的一任主人是伍子胥。伍子胥後此間消失於歷史中長達幾百年。關於此後龍泉劍的下落,《晉書·張華傳》記載;「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另外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另還有傳說,「邋遢道人」張三豐曾配此劍。其實際下落不可考。
㈣ 誰知道承影劍的來歷
承影劍的來歷已不可考,薔薇皇帝崛起東陸,提著這柄不甘寂寞的殺戾之劍踏著累累屍骨一統山河,承影的聲名才為天下所知。但在民間流傳的說法中,承影中附有凶惡的詛咒,想要得到它的認可,必須用整個家族的命運來交換,所以素來有不祥之名。傳說承影劍一被拔出,便有血光;若是帝王拔出,便要天下大亂;臣子拔出,不是弒君,便要妨主。不到禍亂的時候,承影斷然不該出鞘。所以白胤親手把承影封印,但他的子孫並沒有逃脫附於承影的噩運,喜皇帝在拔出承影的那一天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傳承:自薔薇皇帝在東陸創建了強大的帝國,承影劍就成為帝王身份的象徵,成為歷代皇帝的佩劍。白氏滅國之後,無論姬氏還是牧雲氏的皇帝,都視承影為第一佩劍,但因為它不祥的名聲,輕易不佩在身上。
㈤ 承影劍的劍孿生說
承影劍和含光劍還有一個孿生傳說。
藏劍名家孔周也只聽說含光之名,沒有見過含光。得到承影劍之後的一次偶然機會,發現鑄刻在劍身上的銘文中「影」字略微有些松動,他用力按去沒有反應,再向外猛拔,只聽喀的一聲輕響,劍柄分作兩截,一截短小的劍柄赫然露出。慢慢拔出,只覺得劍身在逐漸的抽出,可就是無法看到,孔周用手一碰,一縷血線緩緩流到地上,自己不知不覺已經被劍割傷。走進屋中陰暗之處,才終於看見此劍的全貌,一旦光線照及劍身,又看不到。運劍遠揮,只覺劍柄劇震,轟的一聲大響,丈餘外的牆壁竟然被發出的劍氣洞穿。這柄劍就是含光。
但不管,含光、承影、宵練這三兄弟劍,在春秋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㈥ 十大名劍之一承影劍,它的來歷是什麼
蛟分承影,雁落忘歸」這句話,而有人根據這句話解釋了承影劍的來歷。據說承影劍是秦世炎用盡一生才打造出來的。承影劍是秦世炎用融合了日月精華的天山水,和蛟龍、大雁的魂魄淬煉而成的。
傳說,秦世炎在這把劍鑄造的最後關頭因為力竭而死亡,在緊急關頭之下是承影劍自己完成了最後的鍛造。因為這把劍中有蛟龍的魂魄,所以鑄造完成之後,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
在《列子·湯問》中還介紹了一個有關於承影劍的故事。據說,魏黑卵曾經因為私人的原因殺死了一個名為邱炳章的人,邱炳章的兒子為了能夠給父親報仇便求到了孔周這里,孔周當時就將承影劍以及另外兩把劍拿了出來,並且分別介紹了一番,最後邱炳章的兒子選擇了承影劍,並成功報了仇。或許這個故事不一定真實,但是也從側面證明了承影劍真的存在。
㈦ 跪求承影劍圖
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十大名劍之一。鑄造於周朝,與含光劍、宵練劍並稱殷天子三劍。相傳出爐時,「蛟分承影,雁落忘歸」,故名承影。後有由春秋時衛國藏劍名家孔周收藏。
春秋時的一個黎明,衛國郊外一片松林里,天色黑白交際的一瞬間,一雙手緩緩揚起。雙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劍柄,只有劍柄不見長劍劍身,但是,在北面的牆壁上卻隱隱投下一個飄忽的劍影,劍影只存片刻,就隨著白晝的來臨而消失,直到黃昏,天色漸暗,就在白晝和黑夜交錯的霎那,那個飄忽的劍影又再次浮現出來。揚起的雙手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身微微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之間一片靜穆。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承影劍。歷史流傳下了孔周舞承影劍篇章。
承影劍和含光劍還有一個孿生傳說。
藏劍名家孔周也只聽說含光之名,沒有見過含光。得到承影劍之後的一次偶然機會,發現鑄刻在劍身上的銘文中「影」字略微有些松動,他用力按去沒有反應,再向外猛拔,只聽喀的一聲輕響,劍柄分作兩截,一截短小的劍柄赫然露出。慢慢拔出,只覺得劍身在逐漸的抽出,可就是無法看到,孔周用手一碰,一縷血線緩緩流到地上,自己不知不覺已經被劍割傷。走進屋中陰暗之處,才終於看見此劍的全貌,一旦光線照及劍身,又看不到。運劍遠揮,只覺劍柄劇震,轟的一聲大響,丈餘外的牆壁竟然被發出的劍氣洞穿。這柄劍就是含光。
但不管,含光、承影、宵練這三兄弟劍,在春秋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找自網路~~~~~~~~~~~
㈧ 承影劍的釋義
並不是能殺人的劍才能有最大的能力,這三把劍是經過抽象的,指的是不同的幾個力量,代指的是三個符號。
這三把寶劍被分為上品含光、中品承影、下品宵練,其實這三把所謂的寶劍卻只是人的三種狀態——上品含光者是入道合體之狀,中品承影是遇道引信之狀,下品宵練是為按道守習之狀。越次等的劍越能使人感受其存在。
為何稱此三劍都不可以殺死人呢?是其刀鋒夠快嗎?快的如光、如影、如風;光不可見,是因時光如梭快比閃電,瞬間可通天地使人無察;影只存形,是為氣隨機行,容形而存影跡似有還無;風有留余,寒熱風濕之入體即合其身,且皆有症狀。
時光、氣機、風行都是與人相關之物,各有其制,都不會要人命,卻也是時時在要人命,只是它們也是在按照命體本身在行事罷了。
孔周所言不差,並直言相告於來丹,所謂報仇之事本無需自己動手,自然會有其死亡的時。
來丹不明其理,孔周還有意來個齋心七日,以觀其心變,但來丹心意難改,也就只能順其之意而行。
至於說童子佩三劍卻三軍,也是說佔得了天機,佔得了自然之理。[1]三劍本非劍。只是以上古神劍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