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北師大附中初中部簡介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創建於1950年。學校現有自由、青華和明珠三個校區,包括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部,總佔地面積97900平方米。全校有一線教職工572人(含外聘教師和職員),146個教學班,8654名在校學生。學校第一任校長為我國著名教育家陳元暉先生,現任校長李楨博士,黨委書記史亮同志。
80年代末,學校以「研究型」、「實驗性」的特色,躋身於全國知名重點中學的行列,成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德育先進校」。21世紀初學校獲得「長春市模範集體」、「吉林省模範集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研究基地校」、「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全國學校對口支援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努力建設高質量、有特色、國際性、現代化,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知名中學」。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為「為學生一生奠基,為民族未來負責」;學校精神為「堅持思想,追求卓越,勇開風氣,兼容並包」;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為「努力塑造思想遠大、知行合一、勇於創造、全面發展、個性優化的創新型人才」。學校倡導「以人為本、科學規范、促進發展」的文化管理,不斷探索以「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發展」為內容的主體性德育模式,不斷探索以「效果最好,時間最少」為目標追求的「優效教學」理論與實踐模式。
2000年初,學校啟動了名師工程,為教師發展搭建平台,老一代名師手執牛耳,中青年教師崢嶸崛起。學校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擁有了一批省內外中學界有影響的專家型、學者型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學校現有教授1人,特級教師10人,高級教師178人,一級教師183人;學科首席教師16人,標兵教師32人;博士和博士生16人,碩士和碩士生221人,本科學歷176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0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6人,省級骨幹教師25人,市級骨幹教師72人。
東北師大附中首任校長 陳元暉先生
學校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迎接資訊時代的到來。學校完成了兩個10兆光纖帶寬的對外internet介面和近1500個節點的寬頻校園網路升級建設,全部實現了教室的網路化和多媒體化。專任教師全部配備了筆記本電腦。
作為國家課程改革的實驗校,學校形成了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補充、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相結合、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平衡、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調劑、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依託的豐富完善的立體課程體系。2000年以來,學校累計開設了199門校本課程,正式出版了20多本校本教材。目前,學校正穩健推行新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逐步實現科學化、系統化、成熟化。
學校實行個性化的分層次教學,探索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設置理科實驗班、中外文化交流班、數學實驗班、外語實驗班等;校園內長期活躍著豐富多彩、新鮮活潑的學生活動團體,「青春視界」校園電視台、「蜚聲」廣播站、「BOAT」外語協會、「翰林苑」書畫協會、「青春鏈接」網路協會、「一格」文學社、「粉末青春」話劇社、「上升空間」學生航模隊、「枰涯」棋牌協會、「智能先鋒」機器人協會、「動漫元素」動漫協會等11個學生社團,在校內外形成了廣泛的影響,為學生個性特長發展提供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平台。
學校實施「重點、知名高校升學工程」。學校一直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的重要生源基地校,是北京大學外埠最大的生源校。20年來,學校共走出了18名全省文、理科狀元。歷年高考中,我校各科平均分、高分段人數、升入重點高校的人數始終居全省首位,通招生升入重點大學率為100%,本科升學率為98.6%。2008年高考有147人升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香港、美國等國內外知名大學,有795人升入國家「211工程」學校和「985項目」學校。
2004年學校成為中國科技大學在外埠設立的第一個基礎教育理科實驗基地;2005年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學生航空航天科技實驗基地、復旦大學文科基礎教育實驗基地;2006年成為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生源基地,2008年成為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生源基地校。
學校實施「金牌工程」。近年來,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學校獲一等獎人數一直占吉林省賽區的1/3到1/2。2004—2008年在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生聯賽中,學校蟬聯四個學科吉林省賽區的個人第一名和團體第一名;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在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取得了13塊國際獎牌。
東北師大附中校訓鼎學校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開發課程資源,拓寬課程領域,開展並積極參加了12項富有特色的科技教育和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科技節。2005年東北師大附中開始組建航模隊、創建高水平的航模實驗室,並由航天英雄楊利偉親自揭牌;同年創建智能機器人實驗室。2007年東北師大附中無線電測向及定向越野運動隊成立。科技創新大賽的成績在吉林省名列前茅,近年獲一等獎項數佔到全省的40%。幾年來,學校航模隊共參加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東北師大附中無線電測向運動隊先後參加亞洲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全國青少年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全國青少年無線電測向錦標賽東北分區賽等賽事並表現非凡,共獲得國際銅牌2枚;國家級金牌9枚,銀牌3枚;省級金牌4枚,銀牌1枚。2008年東北師大附中有兩名同學入選無線電測向中國國家隊,將代表我國參加在韓國舉辦的世界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學校先後參加2007年WRO世界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中國區選拔賽、2008年FLL機器人世界錦標賽中國北方區公開賽等國家級競賽四次,共獲得兩塊金牌,一座冠軍獎杯,13枚銅牌;參加兩次省級競賽,合計五個項目,共獲得14個一等獎,8個二等獎。
學校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不斷擴大國際交流。目前學校已同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的14所學校建立了友誼校關系,學校每年都有國際間的教學和學術交流。學校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國際IBO組織洽談了學生交流項目,與日本築波大學附中洽談了友好學校項目,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等建立了辦學合作關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以及新加坡、香港等國際國內知名大學直接面向我校招生。
學校充分發揮示範作用,積極輻射優質教育資源。堅持辦好「學校開放日」,切實做好長春市政府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名校義陪」工作,積極推進「城鄉同步教學系統」建設。學校被列為長春市中小學校長和中小學教師培訓實踐基地。這些舉措有力地推進了吉林省城鄉教育的同步發展,學校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教、研、培」復合功能得以進一步發揮。
建校五十八年來,東北師大附中培養出3萬余名優秀學子,他們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勇於創新、成就卓越,很多人成為學術專家、興業英才治國棟梁。其中有全國政協原第一副主席王忠禹、全國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賈志傑、中國共產黨第17屆中央委員、現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王國生中將、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鄒廣田院士、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研究員霍裕平院士、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江雷、大氣物理學家鍾青、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總設計師嚴殿啟、全國政協常委、著名作曲家王立平(電影《少林寺》、87版電視劇《紅樓夢》、《大海啊,故鄉》等曲目作者)等。
㈡ 兩彈一星之父是誰
兩彈一星之父是我國科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他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鄧稼先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2)王國生簡歷擴展閱讀:
鄧稼先研究兩彈一星相關介紹: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㈢ 現任河南省委書記及簡歷是什麼
河南省2018年省委書記謝伏瞻
謝伏瞻
男,漢族,1954年8月生,湖北天門人,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7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3月參加工作。
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河南省總河長。
㈣ 湖北省歷任省委書記
湖北省歷任省委書記如下:
1、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李家大屋。9歲讀私塾。12歲起先後在家鄉和漢口學木工。1926年10月參加農民運動,任鄉農民協會執行委員。1927年11月率領家鄉農民參加黃(安)麻(城)起義,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1954全國政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湖北省政府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部長。
2、孫德慶 (1911---- ?) 山東省曲阜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任紅軍第12師35團排長,第10師30團副連長,連長、營長、團副長、團長。獨立第10師師長。參加了長征。原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3、蔣超良,男,漢族,1957年8月出生,湖南汨羅人,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高級經濟師,198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12月參加工作。2016.10-2016.11湖北省委書記,2016.11-2017.01湖北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4)王國生簡歷擴展閱讀:
湖北省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的一級國家行政機關,成立於1949年5月。1950年4月改組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員會,1955年2月再次改組為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文革開始後由湖北省革命委員會行使行政權。1980年1月,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建省始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省,北為湖北省。湖北省當時領有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宜昌、施南等十府。經過歷代調整。
截至2013年,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直管市)、38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㈤ 能力比學歷重要總結陳詞
學歷和能力孰輕孰重
2011年06月24日 14:35 來源:《中國大學生就業》
文/四川天一學院高級職業指導師 關彤
沒學歷不代表沒學問
學歷與學問之間不成正比,有學歷不一定有學問,學歷高不一定學問高;無學歷不一定無學問,學歷低也不一定學問低。也就是說,學歷與學問是不能簡單地加以類比的。學歷的高低只能反映出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而在同一層次學歷的人群中,也同樣存在著學問的差異。同理,人的學問也是要在社會實踐中加以積累和提高的,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積累工作經驗,提高自身學問。真正的能力就是學問。學問包含專業素養與實踐領悟,缺一不可。
陳寅恪先生曾游歷歐洲各國名校,他學了知識就走,但沒拿下一個學位。梁啟超當年曾向清華校長曹雲祥推薦陳寅恪。曹校長覺得,對方一沒有什麼名著,二無博士學位,怎麼能信任呢?梁先生怒道:「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我梁啟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中才有了一個陳寅恪。
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是什麼學歷?按現在的標准衡量,他只是相當於高中畢業而已,但是,這並不妨礙他24歲時成為北大的哲學教授;國學大師與書法大家啟功先生什麼學歷?按他自己的話講:「中學生,副教授,學不專,藝不透」,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代國學泰斗與宗師讓人仰望;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什麼學歷?初中畢業的他,創造了驕人的成就。
高爾基沒有讀過大學,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登上了文壇,他寫出了《我的大學》等許多不朽的著作,成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高玉寶沒進過學校門,他寫的自傳體小說《高玉寶》卻家喻戶曉,成了倍受人們歡迎的傳世之作,成為著名的軍隊作家;青島港橋吊司機許振超只有初中文憑,他刻苦鑽研技術,一年內兩次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等等,人稱「許大拿」。沒有經過正規學歷教育而通過社會實踐自學成才,擁有真才實學和不俗能力的人大有人在。
學歷真的無用嗎?這無疑是一個爭論頗大的話題。自索尼公司創辦人盛田昭夫的《學歷無用論》出版後,質疑之聲不絕於耳。這些質疑,其實更多地是因為大家對學歷所代表的能力有不同的觀點。盛田昭夫的觀點是,學歷並不意味著你實際的工作能力能夠達到企業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一個人的學歷來評價其工作能力,則難免會本末倒置。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魏傑認為:「盛田昭夫揭示了一個重要原理:不能無限度擴大教育的功能,天賦對人的影響是極大的,因而企業更應注重實踐能力,而並非學歷。」
為官一定要高學歷?
學歷與能力到底是一種什麼關系,這個很難界定,因為許多有高學歷的人,能力卻極其一般,是典型的高分低能;而某些能力很強的人,學歷卻不見得很高。本來,學歷與能力、文憑與水平,既有對應關系,但絕對不是那種「水漲船高」式的絕對的對應關系,必須因人而異,具體分析,在實踐中檢驗和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
我們一方面推崇「英雄不問出處」,另一方面卻對某些低學歷人而取得成功的人大加詬病,這實在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悖論。
2008年3月上任的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其學歷是「中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公布的國務院各部門負責人簡歷中,張平的中專學歷意外地成為公眾和媒體熱議的熱點話題。當時媒體評論說,「一紙中專學歷,顯現出無可替代的含金量;一紙中專學歷,羞煞多少『權力文憑』!」其實張平的中專學歷並不代表他就是中專水平,他的工作經歷與業績就是最好的證明。
2009年原南京市市長蔣宏坤被提拔任命為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據公開的資料顯示:蔣宏坤1954年1月生,漢族,江蘇張家港人。大專學歷。他當過知青、做過工人,在張家港工作了28年,有豐富的基層工作履歷。江蘇省委副書記、組織部長王國生對蔣宏坤的評價是「政治堅定,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態度堅決,熟悉經濟工作,熟悉蘇州情況,事業心強,領導經驗豐富。」王國生說,由蔣宏坤擔任蘇州市委書記是省委經過慎重研究決定的。
作為官至副廳級以上的蔣宏坤,仍然保持著大專的學歷文憑,這一份本色與誠信,在今天浮躁而潛規則盛行的時代,實屬難能可貴,滿眼望去,在官員中可以說是「鶴立雞群」,尤其是高官中太少太少卻又奪目。
對於這兩位「低學歷」高官,他們敢於以「本色文憑」示人,正是其為官誠信的最好詮釋。看來「為官者不在於學歷有多高,而在於是否能真正為老百姓謀福址。「為人民服務」不能成為一句空話。
能力比學歷更重要
如果你受過良好的教育,那就結合實踐、腳踏實地充分利用它。如果你沒有大學文憑,也別泄氣,雖說高學歷有助你的事業成功,但人生很多成功與高學歷之間並不能完全劃等號。不要以為有了豐富的書本知識,便擁有了成功。更別把「沒受過正規教育」當借口,絕不要在高學歷者面前感覺低人一等。有太多事例可證明,即使沒讀過大學,甚至中學。只要你針對目標,勤奮努力,任何工作一樣可以幹得很出色。
真正的能力來自於社會,真正的水平靠實踐來證明。
巧克力之父弗斯•貝里幾乎沒進過學校,然而憑著靈活的頭腦、誠信和智慧,憑著勤奮、堅持的精神和毅力,他的喬治王巧克力公司資產達98億美元,在同行業名列世界第一。
2003年公司將登陸中國,收到400多份自薦信,大多是剛畢業將畢業的大學生。他們要求進入中國公司工作。弗斯•貝里非常高興,可是他閱讀了這些履歷後卻猶豫了。因為這些大學生近80%是成績優秀的高材生,70%當過學生幹部。評語也都是盡善盡美。他並不懷疑這些自薦信的真實性。但僅憑這些並不能確定誰適合進公司,必須測試點其它東西。於是400多份問卷發出。
問題:用最簡潔的話,回答這四位著名人物到底在說什麼?
1、愛因斯坦在母校100周年校慶演講中有一段話「我學習成績中等,按學校的標准,我算不上好學生。不過後來我發現,忘掉在學校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丁肇中回清華大學演講,回答提問時有一句話「據我所知,在獲得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沒有誰在學校經常考第一,常考倒數第一的,倒有幾位。」
3、比爾•蓋茨回母校哈佛大學參加募捐活動。有人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的畢業證書時,他搖搖頭笑了笑,沒回答。
4、美國總統布希回耶魯大學接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因他當年成績平平,有人問他有何感想。他說,對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我說「幹得好」,對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我說「你可以去當總統」。
不久,所有答案寄回。2003年3月10日,一位學生被通知去北京參加公司開業慶典。他的答案是:學校里有高低優劣之分,校門外沒有。社會總是把校門里的一切打亂重排。
在學校學習成績好,並不代表走上社會後工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強。在職場上主要看的不是學歷,而是實際能力。
學歷與能力相輔相成
學歷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程度高低的一個標志,反映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結構,反映了個人的自身素質和潛力高度。學歷上的欠缺在求職的過程中可能會影響機會的獲得,能力的展現是需要通過時間和機會來證明的;能力的欠缺,只能表明職場競爭力相對較弱,但只要具備正確的就業觀念和良好的求職心態,同樣可以在勞動力市場中先行就業,然後在專業領域里多下功夫來彌補,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學歷和能力,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學歷是能力的充分條件,而能力則是學歷的充分必要條件。沒有一個恰當合適的學歷,你的能力也不容易被他人所發現。而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相應的工作經歷,有再高的學歷最終仍逃脫不掉被社會淘汰的命運。你的學歷高度往往決定了你的擇業高度,你的工作經歷及在工作中培養的職業能力又決定了你的下一份工作的內容和高度。如果你的學歷和能力二者兼備,那麼你在職場中,就會更加游刃有餘。
據2011年4月13日新華網報道,同濟大學本科畢業、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的周森鋒,2009年6月出任湖北省宜城市委副書記、市長,時年29歲。這個「最年輕市長」一上任,即引起公眾質疑,人們普遍懷疑周森鋒「有背景」。事實上,其父母都在農村,沒有什麼特殊的家庭背景。當然,周森鋒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並非偶然,是其年輕、高學歷、基層鍛煉和機遇等綜合因素的結果。
當然,我們強調選人用人不能唯學歷,並不是否定學歷教育的作用,更不是貶低知識的力量。社會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其中有知識型、研究型的,也有創業型、技能型的。而人才成長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並非學歷教育一條路可走。寒窗苦讀、高校深造,可以成才;發奮自學、博覽群書,可以成才;立足崗位、鑽研業務,也可以成才。人才的類型不同,成才的途徑不同,衡量人才的標准自然也不能是單一的。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不拘一格,廣納群賢,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觀念,在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鍛煉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
學歷是敲門磚,可以讓你「脫穎而出」;能力是試金石可以使你「一枝獨秀」。兩者都很重要。若未遇伯樂,學歷很重要;否則,能力更重要。伯樂相馬,主要是看馬能否跑千里而不是看馬的出身。令人欣慰的是,有些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取向已更加務實,選才標准正在由「學歷型」向「能力型」轉變。畢竟,千里馬是跑出來的,人才是干出來的。創造業績主要不是靠職前的學歷,而是靠任職後的實踐經歷和創造性努力。
㈥ 王國生上將簡歷
2007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黨委副書記
2010年7月,被授予上將軍銜。至今仍然在崗位上。
㈦ 誰給介紹四十軍的來歷,和四十軍歷任軍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該縱隊是由魯中軍區和冀熱遼軍區部分武裝力量發展而來的。屬北部戰區,軍部駐地為遼寧省錦州市。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2016年,原沈陽軍區第16、39、40集團軍和原濟南軍區第26集團軍轉隸北部戰區陸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40軍歷任軍長
第一任:韓先楚(1948.11-1949.04)35-36歲,安徽紅安人,原東北野戰軍三縱隊司令員,調任陸軍十三兵團副司令員。
第二任:羅舜初(1949.04-1950.04)35-36歲,福建上杭人,原四野第40軍政委,調任海軍參謀長。
第三任:溫玉成(1950.04-1953.11)35-38歲,江西興國人,原陸軍第41軍副軍長,調任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
第四任:徐國夫(1953.10-1953.11)(代)39歲,安徽六安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沈陽軍區裝甲兵司令員。
第五任:鄧岳(1957.09-1960.05)39-42歲,湖北麻城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旅大警備區司令員。
第六任:曾雍雅(1960年-1963.08)43-46歲,江西於都人,原西藏軍區副司令員,調任西藏軍區司令員。
第七任:吳忠(1963.08-1968.04)42-47歲,四川蒼溪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
第八任:黃德懋(1968.05-1975.11)49-56歲,山東壽光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陸軍第14軍軍長。
第九任:朱玉榮(1975.11-1981.06)54-60,山東省泗水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原軍長,國防科委第九研究院院長。
第十任:邢維邦(1981.06-1983.05)58-60歲,山東淄博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離職休養。
第十一任:吳家民(1983.05-1985.08)51-53歲,遼寧蓋州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第40集團軍軍長。
第十二任:何道泉(1990.04-1992.11)55-57歲,湖北黃陂人,原第23集團軍軍長,調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
第十三任:楊福臣(1994.02-2001.12)54-61歲,遼寧錦州人/滿族,原第39集團軍參謀長。
第十四任:王國生(2001.12-2003.12)54-56歲,吉林大安人,原第40集團軍副軍長,調任蘭州軍區參謀長。
第十五任:侯繼振(2003.12-2005.12)48-50歲,山東夏津人,原第23集團軍副軍長,調任第40集團軍軍長。
第十六任:彭 勃(2005.12-2012.12)50-57歲,河南洛寧人,原第39集團軍參謀長,調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現 任:張學鋒(2013.01-至今)52-至今,遼寧沈陽人,原第40集團軍參謀長。
榮譽戰功
曾擔任過沈陽軍區政治委員和北京軍區政治委員的劉振華上將出自第40軍,在第40軍內曾任第118師師長,第40軍政治委員。此外,在1985年-1992年間擔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的張仲先中將亦出自該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曾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單位有:
鐵拳團 - 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
渡海先鋒營 - 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第1營。
解放戰爭中,該部參加了三保本溪,四保臨江作戰,贏得「旋風部隊」的美譽。1947年9月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和批轉了該縱隊開展訴苦教育的經驗報告,由此在全軍掀起了以訴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有力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
在遼沈戰役的錦州攻堅戰中,第7師20團以頑強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爾後第19團和第8師23團首先突破錦州城牆。在遼西會戰中,第21團、第19團1營和7師炮兵營在胡家窩棚殲滅廖耀湘兵團前進指揮所,為全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軍、新6軍做出了貢獻。
1950年4月第40軍又參加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第118師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隊,第352團1營被授予「渡海先鋒營」榮譽稱號。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第40軍揮師北上,首批入朝參戰,10月25日晨,第118師遭遇竄入溫井向北鎮進犯韓軍第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營,當該敵進至兩水洞地區時,第118師突然發起攻擊,經1小時激戰,全殲敵人,並乘勝攻佔溫井,揭開了志願軍入朝參戰的序幕。
這一天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紀念日。在第四次戰役中,該軍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區頑強抗擊了敵軍3個師又一個旅的進攻,其中第120師360團1連副班長曹慶功、358團3連班長王學鳳和副班長劉維漢等在子彈打光後與敵同歸於盡,均被追記一等功,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1953年7月40軍從朝鮮回國後長期駐守遼寧錦州。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該軍步兵第120師緊急開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第358團1連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模範連」榮譽稱號。
㈧ 大上海1937的劇情簡介
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佔領上海,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在這民族危難的關頭,黑社會頭子,所謂的上海「三大亨」的表現各不相同。他們的弟子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為虎作倀,淪為漢奸特務,也有的為了民族大義,投身於抗日洪流。
1937年,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同年8月佔領了上海。30年代的上海,由於租界的影響,黑社會頗具勢力。在這民族危難的關頭,幾個黑社會的頭子,所謂的「上海三大亨」各自有著不同的表現:年紀較大的黃金榮閉門謝客,稱病不出;舉足輕重的杜月笙出走香港;杜月笙的結拜兄弟張嘯林則當上了經濟漢奸,大發「國難財」。
地位次於三大亨的吳四寶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成為特務首腦,特務總部就是惡名昭彰的極斯菲爾路76號。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暴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
「上海三大亨」的弟子們也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為虎作倀,淪為漢奸特務;也有的基於民族大義,投身於抗日斗爭。
「杜門弟子」林懷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了民眾自發形成的抗日地下組織。他們刺殺了漢奸、偽「市民協會」的負責人尤菊蓀、偽「上海市政督辦公署」秘書長任保安。
在刺殺經濟漢奸俞華材時,林懷部不慎負傷,在杜月笙的老友王國生的掩護下得以脫身,也因此與王國生的女兒王月英相愛,在他的影響下,王月英也參加了抗日工作。她通過與老同學、吳四寶的太太佘愛珍的關系,打進了「76號」。
林懷部也在杜月笙的間接幫助下當上了張嘯林的保鏢,在佘愛珍的保鏢、武藝高強的「小刀」楊藩的幫助下,林懷部殺死了張嘯林,但不幸落入吳四寶的魔爪……
王月英毒死了吳四寶,在楊藩的保護下逃了出去。林懷部與楊藩大鬧「忠義堂」,一時間刀光拳影,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