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鄭板橋墨竹圖的簡介
鄭板橋的繪畫藝術在清代初期我國書畫藝壇上,升起一簇閃耀著奇光異彩的藝術巨星,這就是畫史上著名的「揚州八怪」。他們在繼承我國古代書畫的優秀傳統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我國的文人畫,積極倡導詩、書、畫、印的綜合藝術,從而開創了我國繪畫嶄新的畫風,為中國繪畫史的發作出了新的貢獻。而在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為皎皎者應首推鄭板橋。
鄭板橋(1 695—1765),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縣人。他生於日漸破落的書香門第,從小失母,由乳母撫養成人。父之本(字立庵),縣稟生,家居授徒眾多,板橋幼隨父學。16歲隨邑人陸震學作詞。約25歲,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親年邁,為謀生計遂設塾於真州之江村(又稱西村),從事教館生涯三四年。 30歲時,父親去世,生活更加困頓,教書的微薄收入已難以養家糊口,於是就以賣畫為生,在揚州當了十年職業畫家。雍正十年(1752),板橋到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i 736),板橋到京師參加會試,中了進士,並特作《秋葵石筍圖》以自賀。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東范縣縣令,5年後調濰縣又做了7年知縣,前後共當12年縣令。據史料記載,他在做范、濰知縣時很有一些惠政,案無一積牘,無一冤民,從而得到老百姓的擁護。鄭板橋為政清廉,節衣縮食,是位頗有政績的清官。
鄭板橋擅畫蘭、竹、石,間作梅花、古松等。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是一位優秀的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的書法,標新立異,自成一體,堪稱稀世之珍。故時人稱他「三絕詩書畫」,不為過譽。
鄭板橋的繪畫是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究其淵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師古人,主要宗法鄭思肖、徐渭、陳淳、石濤和高其佩,但不為陳法所拘,而是活學活用。他在《蘭竹石圖》中題記:「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大滌子畫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添縫其間。雖學出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遂取其意」這就是他學古人的奧妙所在。他極力主張學畫.「師其意,不在跡象間」「學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學習,他在《墨竹圖》中題記:「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學習社會.宗法自然,但不搞純自然主義,而是把從自然中搜集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反復地分析對比,找出其中的規律來,然後進行創作。同時.他還根據長年的創作實踐,總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不同的創作階段。「眼中之竹」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實景,是對自然觀察和從中體驗的靈感; 「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構思,一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正由於鄭板橋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故在他一生創作的大量的優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勁健的藝術風格.從而為文人畫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鄭板橋畫墨竹,多為寫意之作。一氣呵成.生活氣息十分濃厚,一枝一葉.不論枯竹新篁,叢竹單枝,還是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極富變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錯落,濃淡枯榮.點染揮毫,無不精妙。畫風清勁秀美,超塵脫俗,給人一種與眾不同之感。他自題《墨竹圖》:「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此番竹竿多於竹葉其搖風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隱躍於紙外平!他又說:「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與可之有成竹.所謂渭川千畝在胸中也;板橋之無成竹,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蓋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與可之有,板橋之無,是一是二解人會之。」實際上,板橋「胸無成竹」與文與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鄭板橋注意的是在創作之前,構思要與熟練的技巧相結台,但這種寫意畫與文與可高度寫實墨竹畫在技法上又是有區別的,即有寫意與寫實、抽象與具象、神似與形似的不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鄭板橋畫竹還講究書與畫的有機結台,「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他說:「書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為此,人們都能從他的字畫中體味到。鄭板橋畫的怪石,先勾石約輪廓,再作少許橫皴或淡擦,但從不點苔,造型如石筍,方勁挺峭,直入雲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勝,給人一種「強悍」「不羈」「天趣淋漓,煙雲滿幅」之感《竹石圖》。郊板橋畫的蘭花,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蘭之爛漫天性,花葉一筆點畫,畫花朵如蝴蝶紛飛,筆法灑脫秀逸,十分有趣,畫風取法石濤而又有創新。
鄭板橋的畫,構圖奇險,不拘一格,有的高聳入雲,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畫的蘭花,有的生在懸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荊棘之畔,生機蓬勃,意趣橫生。不僅有完美的藝術形式,而且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他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專制的時代,這些以「勞人」為重的思想,無不閃爍著民主思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圖》中題記:「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作者由蕭蕭飄動的竹葉子而聯想到民間的疾苦,說明作者確有同情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為人知的荊棘和高雅的蘭花畫在一起,並在畫中題記:「滿幅皆君子,其後以荊棘終之,何也?蓋君子能容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蘭,其花更茂矣。」《荊棘叢蘭圖》其「民重」。君輕」的思想明顯可見。他不滿現實,憤世疾俗,他在《梅花圖》中題記:「一生從未畫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他在一幅《墨竹圖》自題詩:「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他從竹子的勁節堅韌,比喻和舊勢力作斗爭的頑強精神。他的一幅「難得糊塗」之字題傳播很廣.不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現了作者對官場黑暗的憤懣之情。
鄭板橋除了繪畫、書法外還對詩、詞、歌、賦、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他的詩文,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在清代詩壇上佔有重要地位。鄭板橋的詩擺脫了清初一些詩詞專講神韻格調的束縛,繼承了《詩經》和唐代「杜詩」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表現形式。鄭板橋的代表詩作.如《悍吏》、《私刑惡》、《逃荒行》、《還家行》、《思歸》等,都是積極關注社會的憂國憂民之作。墨竹圖
【名稱】:墨竹圖
【類別】:字畫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北宋畫家文同繪制。絹本墨筆,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相關資料】:
作者簡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 「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
作品評價: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葉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灑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畫墨竹始於文同。至於畫竹,他曾對好友蘇軾有過表露,說:「吾乃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故一發於墨竹」,可見畫竹是他宣洩情感,遣發胸懷的手段。蘇軾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也擅畫竹。由於文同、蘇軾等的倡導,宋元間畫墨竹之風大盛,名家輩出。如元代趙孟頫、李衍、柯九思、吳鎮、倪瓚,明初王紱、夏昶等等均以文同為宗師,後人則以「湖州竹派」稱之。竹也就與文人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全圖呈「S」形構圖,吳鎮在《墨竹譜》中將這種構圖稱之謂「俯而仰」。此圖竹竿曲屈而勁挺,似竹生於懸崖而掙扎向上的動態。《宣和畫譜》認為「竹本以直為上,修篁高勁,架雪凌霜,始有取也」,此種彎曲的竹子自然是不可取的。而據記載文同卻偏愛畫紆竹,或許正因為變形而又頑強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的思想共鳴。此圖竹竿用筆自然圓渾,墨色偏淡,節與節之間雖斷離而有連屬意。畫小枝行筆疾速,柔和而婉順,枝與枝間橫斜曲直顧盼有情。此圖之竹葉更是筆筆有生意,逆順往來,揮灑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色的處理上更富有創造性,以濃墨寫竹葉的正面,以淡墨表現竹葉的背面,使全圖更覺墨彩繽紛和有豐富的層次。綜觀全圖,竿、節、枝、葉,筆筆相應,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文同非凡的筆墨功力和對竹的深刻的理解。
畫竹必須先愛竹,愛竹必先由觀竹而起,觀竹則必須親自養竹,文同即是這樣的。據說他在洋州時曾在居處遍植竹林,經常以竹為伍,細心觀察竹的不同形態,觀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變化,做到「胸有成竹」。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也認為「有成竹於胸中,則筆墨與物俱化」,只有通過觀竹、愛竹,對竹的充分理解,執筆時才能不期而然地將胸中之竹納入毫端,這正是文同墨竹出神入化的原因。
墨竹的起源
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一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墨竹 明 陳洪綬 紙本墨筆 32.1cm×53.5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陳洪綬是明代著名的人物畫家,但這幅墨竹卻頗具新意。他以書法入畫,筆墨高雅厚朴,一反枯硬之風。
㈡ 墨竹圖的介紹
畫作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張大千 創作的作品。畫作的尺寸為97.5×60cm。
㈢ 《墨竹圖》題詩的全詩賞析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圖題詩》清代:鄭燮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注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里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鄭板橋於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巨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在全國的數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只要是有關民眾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於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著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鄭板橋
㈣ 清朝鄭燮的《墨竹圖題詩》意思
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原文:
《墨竹圖題詩》
清代:鄭燮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4)墨竹圖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鄭板橋於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2、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由於畫是送給上司兼長輩的,因此語多謙遜委婉之辭。
首句點明身份與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即衙門中的靜室,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中,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埴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
從中見出本屬嘈雜冗濁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許優雅,詩人自己的風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按照常理寫法,既如此開篇,以下就極易流為吟風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卻出人意料地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
他在任期間確實也是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誣告罷官。
詩人極為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常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i只穿插F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全詩語言質朴,不用典故堆砌,純以白描手法作詩。但時日以比喻、雙關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詩提升畫的意境,以畫增添詩的韻致,相得益彰。
㈤ 墨竹圖的作者是誰
蘇軾也作過的,不過沒看見原圖,不知是誰的,現在流傳下來的多是鄭板橋所作。
㈥ 《墨竹圖》的作者是
作者】文同
【類別】:字畫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絹本墨筆,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作者簡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
作品評價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葉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灑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畫墨竹始於文同。至於畫竹,他曾對好友蘇軾有過表露,說:"吾乃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故一發於墨竹",可見畫竹是他宣洩情感,遣發胸
㈦ 鄭板橋《墨竹圖》的簡介
《墨竹圖題詩》是鄭板橋在乾隆十一、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一二兩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齋卧聽蕭蕭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裡躺卧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吹動著竹子,蕭蕭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聲音產生的聯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飢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繫百姓的情懷。三、四兩句暢述胸懷。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為民解憂的應該是所有的「父母官」,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詩既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呀!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㈧ 鄭板橋墨竹圖
《墨竹圖》是體現鄭板橋墨竹藝術創作理論的典範。此圖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煉,僅繪廖廖數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蔥翠的竹林。而在局部,用筆墨描繪每一竹竿、竹葉、竹節,卻筆筆得勢、得神、得法,顯露出生氣。每棵竹先立竿留節,梢與根短,中干長,長短參差,每節上下相承,形若半環,墨濃淡有別,用中鋒畫干,老乾用側鋒,全乾圓渾得勢。畫枝,枝枝著節,行筆迅速,遒健圓勁。嫩枝節小和柔而順,老枝節大挺拔而起,枝覆而葉多,枝昂葉少,描摹得神,生意盎然。墨竹畫葉最難,此畫的竹葉下筆勁利,實按而虛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濃淡,老嫩反正分明,用中鋒畫瘦葉小葉,用側鋒畫肥葉,下筆勢如破竹,一氣呵成,充分表現出鄭板橋成竹在胸、嫻熟高明的筆墨技巧。
《墨竹圖題詩》是鄭板橋在乾隆十一、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一二兩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齋卧聽蕭蕭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裡躺卧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吹動著竹子,蕭蕭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聲音產生的聯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飢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繫百姓的情懷。三、四兩句暢述胸懷。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為民解憂的應該是所有的「父母官」,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詩既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呀!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㈨ 墨竹圖的詳細簡介
《墨竹圖》乃明末畫家馮起震(1553—1644,字青方)所作,馮起震青州城北青州市高柳村(今山東益都)人。隱居教書,不圖仕進,善畫竹。作品縱178厘米,橫88厘米,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這幅《墨竹圖》,所繪為風中之竹。畫中有老竹二竿,小竹三竿,另有新篁三株。作者以淡墨繪老竹的竿與葉。竹竿亭亭豎勁,枝繁葉盛。一棵小竹依傍其左,另兩竿小竹立其右。小竹枝、竿、葉均以濃墨寫出,將青春勃發的幼竹秀頎、挺拔之態淋漓灑脫地表現出來。作者在寫竹葉時,無論老竹幼竹,都用墨的濃淡的層次不同,來分出其陰陽向背以及葉梢的枯萎卷折,自然逼真,有形有神。
竹下,有新筍拔地而起。其中一株已抽出肥嫩的竹節,大有沖天而發之勢。另外兩株小筍則躍躍欲試,似在蓄積力量,等待著雨後的拔節。筍皆以濃墨寫出,清新可人。
畫中之竹,因經受著風的吹打,均傾向右側。竹,非草非木,雖中心虛空,卻能任風卷殘雲,我自巋然。這種寧折不彎的品性,正是畫家通過他的《墨竹圖》要傳達給世人的。竹不是孤根而生,一枝獨秀。在廣袤的田園,抑或是在貧瘠的山間,竹必定是以群體的形式迎擊著時時掠過的東西南北風。馮起震的《墨竹圖》,著力渲染了竹的這種相依而生的特性。畫中所繪竹叢,密處不繁,疏處不陋,有長幼之序,有父子之親,老幼相傍,高下互讓,拳拳之情,儼然如人間的手足相攜,父子顧盼。
以竹入畫,始自唐代。初系著色,五代時用墨染,北宋開始流行墨竹。宋·李昉在《文苑英華》中說竹「勁本豎節不受霜,剛也;綠葉凄凄翠蔭浮浮,柔也;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以挺拔,必相依以擢秀,義也」。這「剛、柔、忠、義」四種品德,正是歷代中國文人所看重的修養與情操,甚至將其中的「忠」與「義」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所以,謙謙君子,案頭必定有竹相伴。以墨寫竹,摒去了其他色彩,鉛華洗盡,純以黑白示人,更是清雅飄逸。北宋之後,墨竹在畫壇上大行其道。到了明代,隨著文人畫日見稱盛,墨竹作者更是名家輩出,馮起震便是其中自具特色的一位。
《墨竹圖》布局尤其獨特。畫中別無他物,只置綠竹一叢,頂天立地,上下均不留空間,只在左右兩側留白。畫家只截取了竹的生長狀態中的一部分予以表現,而不是寫其全貌。至於竹究竟有多高,葉究竟有多茂,只有觀者自己去想像了。由此,也可見出作者不為成法所拘,在畫幅上自由馳騁的一面。
如此大的篇幅,應當是作者張紙於壁上,一揮而就。所以,才使得這幅畫淋漓利落,滿紙清風。
㈩ 墨竹圖的作者簡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 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