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出於藍什麼意思
荀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兩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勸學》中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教導弟子,說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弟子們能夠堅持不斷地學習,以達到更高的境界。
恐怕,荀子自己很難想到,兩千年以後,後世的人會引用自己曾經創造的文字來贊揚他。實際上,青,是指靛青這種顏色;藍指的是可以用於製做靛藍染料的數種植物。荀子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而後世一般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來形容學生勝過老師,與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荀子早年可謂出師於儒學,他繼承了孔子「禮」的思想。並使之得以發展和完善。另外,荀子並不排斥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而是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學說的精華,成為諸子百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成為了戰國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經輔佐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而荀子的另一個學生李斯,也成為了秦國的宰相,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成為了中華大帝國的國家行政制度創建者。
難怪到了後世,梁啟超評價說:「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子。」譚嗣同說:「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學,皆荀學也。」毛澤東也認為:「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可以說,荀子的思想為形成兩千多年中華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荀子關於「禮」的思想也是其影響中國政治以及社會制度思想的最關鍵部分。荀子提出與孟子相反的觀點,強調人性有惡。他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在他看來,「禮」就是先王(周及周以前的帝王)制定的用來調節人們慾望,避免「爭則亂」現象的「度量分界」。「禮」規定了人們在政治、經濟上的等級區分,可以使人們在社會中各安其位,從而避免了戰亂。
從社會安定的意義上看,荀子的「禮」保證了在當時極端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生產可以順利進行,社會財富得以積累。也正是在這種「禮」的影響下,戰國的紛爭時代得以終結。這些都為華夏文明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荀子的另外一個重要觀點,是他關於天論的看法。秦朝以前,人們更多的人為世界是由上天主宰的,人的認知與行動都是有限的。早期的天命觀和迷信思想在那個時期十分普遍。而荀子在總結了百家學說之後,對人與天的關系,有了一個客觀的評價。
荀子認為「天行有常」,「天地合,而萬物生」;天地萬物的形成、發展、消亡都受客觀規律的支配。他提出,只要人們把握這個「常」(規律),按照規律辦事,就能獲得成功。這種觀點大大增強了人們追尋規律,了解規律,利用規律的信心;也大大增強了古人改變落後世界的決心。
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在教育上,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可以通過積累而提高的,學習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十分倡導學以致用,非常重視實踐的作用,強調認識的目的在於實踐。因此在各科教學中,教師要身體力行,教育學生在學習中,注重實踐,知行一致,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荀子提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思考能力,主張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依靠學生學習的內驅,循循善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獨立思考,這和現代教學論中強調的課堂教學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張通過具體形象來曉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導、啟發學生主動探索,以鍛煉才能,啟發智慧;希望教師尊重學生的獨創精神,慎重對待學生的提問,掌握恰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點撥。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對當今的教育問題仍然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荀子,作為從那個混沌年代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時空的阻隔,卻依然值得後世去肯定,去贊揚。也許他思想的珍貴之處正在於——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超凡預見性;也許他的成功之處正在於他包容萬家之言,卻又不失去自我思想的寬容與自信。
㈡ 青出於藍的本義是什麼意思
青出於藍,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㈢ 青出於藍的意思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青色是由藍色調成,但比藍色更美,後來用用於形容一個人的成就很高
㈣ 青出於藍
青出於蘭,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語出《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解釋】又作「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語出《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青,是指靛青,即靛藍;藍是指藍草——可以用於製做靛藍染料的數種植物的統稱,如菘藍、蓼藍、木藍等。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但比水更冷。荀子用青與藍、冰與水的關系來比喻學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學問,堅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師更有成就。由於荀子這幾句話形象深刻,通俗易懂,便為後人所常用,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解釋】:青:靛青;藍:蓼藍之類可作染料的草。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典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生於水而寒於水。」這句《賢文》出自的典故是後魏人李謐和他的老師孔璠及《荀子·勸學篇》。
李謐學習很用功,少年時代就讀了很多書,他的老師孔璠學問本來也不錯,可是幾年以後,李謐就勝過了老師。那時,孔璠反過來要向李謐請教了。同學們作了一首歌謠道:
青成藍,藍謝青;
師何常,在明經。[2]
㈤ 青出於藍是什麼意思
意思:靛青是從蓼藍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蓼藍更深。 後用來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超過前人。
讀音:qīng chū yú lán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舉例:清·況周頤《蕙風詞話》:「恐夢似真;翻新入妙;不特不嫌沿襲;幾於青勝於藍。」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5)青出於藍擴展閱讀
近義詞:
後來居上[ hòu lái jū shàng ] 原來是表示不滿的話,認為帝王用臣不能像堆柴禾那樣,把新進的放在舊臣之上。後用以指後起的超過了先前的。
出 處:《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反義詞:
每況愈下[ měi kuàng yù xià ] 原作每下愈況。意思是驗豬的肥瘦,越踏在豬的股腳處,其肥瘦狀況越明顯。後多作每況愈下,形容情況越來越壞。
出 處:《莊子·知北游》:「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況愈下。」
㈥ 「青出於藍」的意思是什麼
"青出於藍"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青:靛青;藍:蓼藍之類可作染料的草。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