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太原地陷
擴展閱讀
600257好當家股票行情 2025-08-12 07:26:17
買股票被套怎麼調節心情 2025-08-12 07:25:39
理財通買股票視頻 2025-08-12 07:19:07

太原地陷

發布時間: 2021-10-11 05:06:18

Ⅰ 太原的地底下是否是空的,大地震的話會不會整個的陷下去呢

太原的地下肯定是空的,如果真的地震肯定比其他地區受損更嚴重,但能怎麼辦,你能左右嗎?

Ⅱ 地面塌陷與采空區的探測

地面塌陷是指上覆岩(土)層,在自然或人為的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陷坑。如果隱伏於地下,則稱地下陷落。陷落柱是其中的一種,地下空洞是其誘因。

岩溶塌陷,主要是石灰岩溶蝕造成空洞形成塌陷。這種塌陷在石灰岩地區面積較大。石灰岩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較低,放射性異常幅度不大,需要仔細研究干擾因素。礦山開采廢棄的巷道也能造成地面塌陷。這種塌陷(包括陷落柱在內)都是由空洞或裂隙造成的,對氡的積累和運移有利。因此,用放射性方法可以探測這種空洞或塌陷。

(一)采空區探測

礦區的采空區是地下空洞的一種,無論是充水或空氣都是氡的積累區。氡可以透過蓋層垂直遷移到地表形成氡異常。

根據韓許恆等人1996年對山西太原-河北舊庄高速公路經過的採煤老窯采空區測量氡氣的研究,柏井2號2區採煤區存在大量的地下采空區。采空區長期不用後已被地下水充填,並且采空區程度不同地存在局部塌陷、冒頂和地裂縫。為了公路安全,必須查明采空區分布范圍。

采空區地表有土壤覆蓋。根據煤系地層富含有機質,而有機質的吸附作用會使煤層中的放射性物質的含量較高。因此決定使用測氡的辦法尋找采空區的范圍。根據采空區分布特點,採用5m×5m的測網進行測量。使用FD-3017型測氡儀測量地面氡氣,以氡濃度等值圖圈定老窯區分布范圍。

經測量(圖7-6),共圈出五個采空區范圍。其中Ⅱ號異常為條帶狀,揭示了老窯的巷道展布;Ⅲ、Ⅳ、Ⅴ均為環狀異常,即高濃度值分布在采空區周圍,主要是由於這一區域裂隙發育,構成采空區的典型異常形態,揭示了采空區的范圍。經170多個鑽孔證實,氡氣異常分布范圍稍大於鑽孔確定的范圍,這是因為氡的遷移受裂隙控制,氡在土壤中擴散的結果。

圖7-6 太舊高速公路柏井2號采空區氡濃度測量異常區劃分圖

(據韓許恆等,1996,有簡化)

1—驗證鑽孔及編號;2—氡濃度異常區及編號

邯鄲礦務局郭二庄煤礦老窯采空區,第四系覆蓋厚度達20m左右,采空區深70~80m。用210Po測量方法,在采空區上方布置了五條測線,查清了采礦區范圍。其中一條剖面如圖7-7所示。老巷道和采空區上方210Po異常明顯,位置對應很好。

(二)隱伏陷落柱探測

深部地層由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空洞,而上覆岩層陷落進入空洞,稱為陷落柱。在煤礦地層中,常由於煤層坍塌,形成煤層的陷落柱。陷落柱的規模大小差別很大。這些地段岩石孔隙發育、連通性好,是地下水的良好貯存環境。當煤礦開采至此,常常造成重大透水事故,給煤礦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故探查和圈定陷落柱范圍,對煤礦安全生產非常重要。

圖7-7 河北邯鄲礦務局郭二庄煤礦采空區210Po異常剖面圖

(據劉正林等,1994,有改動)

1—第四系蓋層;2—泥砂岩;3—煤礦層;4—采空區

結構鬆散的陷落柱,又被地下水充填,是氡的積累和存儲的良好環境,用測氡法測量陷落柱會有很好的效果。

山西東山煤礦、陽泉煤礦、石圪節煤礦遇到的陷落柱都是岩溶陷落柱。岩溶塌陷造成的上部地層跨落。這些跨落物質顆粒大小不等、結構鬆散、裂隙密布;陷落柱一般為上小下大的「八」字形。

從陷落柱的存在形式上可以把陷落柱分為開放型和封閉型兩種。所謂開放型,即塌陷已到達地表;封閉型,即塌陷尚未到達地表。

唐岱茂等人採用α杯測量方法,使用FD-140型儀器,在東山煤礦和陽泉煤礦的測量結果如圖7-8所示。

在東山煤礦α探杯測量結果[圖7-8(a)]中,氡異常明顯呈多峰狀,這可能是由於陷落柱中的充填物不均勻,裂隙大小和分布也不相同,構成了氡的運移通道不一致造成的;氡異常與陷落柱有一定的位移,這可能與陷落柱兩側的坡度有關,據此推斷測點3~7之間下部的空洞較大。

在陽泉煤礦封閉型陷落柱上的測量結果[圖7-8(b)]顯示,陷落柱上部被黃土覆蓋,基岩沒有遭到破壞,陷落柱沒有出露地表。陷落柱的位置與氡異常的位置對應很好。

圖7-8 煤礦陷落柱α探杯氡異常剖面圖

(據唐岱茂等,1999)

(a)東山煤礦開放型陷落柱;(b)陽泉五礦封閉性陷落柱;1—第四系蓋層;2—下二疊統碳酸鹽岩;3—喀斯特陷落柱

Ⅲ 采空地面塌陷

山西段管線穿越霍(州)西和太原東山二大煤田采空區。該二煤田都是開採石炭系山西組和太原組的優質煤,累計煤層總厚度10m以上。二煤田在本次調查區范圍內分布有不同規模的煤礦70餘座(霍西煤田50餘座,太原東山煤田12座),大量開採煤炭資源所形成的采空區,導致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是評估區最突出的地質災害類型。

本次共調查塌陷26處,相伴生的地裂縫61條,它們大部分發生於第四系土體中,少部分發生於裸露的基岩中,其規模大小受開采方式、埋藏深度、頂板岩性等綜合因素影響。大中型煤礦開采方式先進,工作面大,回採率高,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規模大;小型煤礦則開采方式落後,工作面小,回採率低,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規模小。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大部分處於未穩定狀態,其危害對象主要是土地、房屋。各地質災害點特徵值見表9-10和表9-1 1。

圖9-7 山西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區圖

1.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復雜;2.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3.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簡單;4.洪洞馬牧鎮—靈石旌介;5.太原市小店區西溫庄—杏花嶺區長溝;6.起點—中條山北麓祁家坡;7.夏縣下牛—洪洞馬牧鎮;8.靈石旌介—介休三佳鄉;9.太原市杏花嶺區長溝—終點;10.中山條北麓祁家山—夏縣下牛;11.介休三佳—太原市小店區西溫庄;12.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區界線;13.輸油管線;14.管道起點、終點

表9-8 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表

表9-9 地質災害規模分級標准

表9-10 采空地面塌陷發育特徵綜合說明表

續表

表9-11 采空地裂縫發育特徵綜合說明表

續表

續表

Ⅳ 太原鬧市地陷為什麼會影響到安利易聯網不能登錄

太他媽恐怖

Ⅳ 采空區地面沉降、塌陷的特徵

三號井始建於1968年,1978年投產使用,開採的層位為石炭系太原組的一1煤層,設計生產能力45×104t,採用豎井水平開拓,回採方式為沿走向長臂雙翼回採,采空後的處理採用崩落法。1983年該井田開始對一1煤上覆的二疊系山西組的二1煤進行開采。目前,該井田的一1煤已基本采完,僅剩下少數巷道煤柱(保安煤柱)儲量,二1煤為現在主采層位。據此可以認為,三號井田現屬於二次采動類型,采空區分布如圖3.3所示。

圖3.3 采空區分布圖

由於開采歷史較長,該井田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塌陷問題,給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危害,2005年前後鄭州市礦務局組織工程技術力量在磨盤山一帶的12090、14090采區(即2004年以前的采空區)進行了較徹底的土地整理平復工作,掩埋了先前地面形變的痕跡。然而,2007年本項目組野外調查發現,該井田沉降塌陷仍繼續發育,已平復的土地又出現新的裂縫、塌坑。

現場調查資料表明,到2007年為止,三號井田采空區仍對地面變形有明顯影響。由地面變形展示圖可以看出(圖3.4,圖3.5):

1)目前沉降塌陷區涉及的范圍為東經113°04ཛྷ.3″~113°05ཫ.9″,北緯34°43བྷ.7″~34°43ུ.6″,東西總長度約2km,南北總寬度0.8km,所處位置與三號井田二1煤的整個采區基本疊合。

2)按地裂縫、黃土塌坑的規模和數量,沉降塌陷區大體可分為兩個中心或兩個密集地帶。一個密集帶位於14110、14090采區;另一個密集帶位於12090、12110和12200采區。這兩個密集帶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均為近兩年(2005~2007年)回採區及其與早年采空區的交接部位。其外圍地段因回採時間較早,變形痕跡現已人工掩埋,且未受到近期回採活動的明顯擾動,地表僅偶見分散且規模較小的地裂縫和黃土塌坑。

圖3.4 峪溝曹家窪一帶塌陷區地裂縫及塌坑平面展示圖

圖3.5 大峪溝磨盤山一帶塌陷區地裂縫及塌坑平面展示圖

3)密集帶內以地裂縫為主,黃土塌坑為次。現場觀察發現黃土塌坑一般較分散,無明顯方向性,且都與地裂的明縫或暗縫相連。結合黃土濕陷性我們認為,這些黃土塌坑不是采空區塌陷的直接產物,而是大氣降水沿地裂縫貫入而形成的落水洞。它們的存在對於判斷地下暗縫及其規模有重要意義。

4)密集帶內地裂縫的發育特點不完全一致。

第一密集帶位於磨盤山一帶(14110、14090采區),地裂縫大致可分為兩組(表3.1,表3.2):一組為近南北走向,與煤系地層的傾向大體一致,為該地段數量最多、規模較大者。每百米長度裂縫條數可達數十條,裂縫兩盤錯距一般為數厘米至幾十厘米,最大者可達0.8m,可見裂縫發育深度為十幾厘米至1m,最深者可超過2m,裂縫的地表張開度(縫寬)大多為幾厘米至十幾厘米,最寬者可達30餘厘米。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組裂縫排列有序,以2007年回採區為中心,西側發育的裂縫由西向東依次錯落,東側裂縫則由東向西錯落,顯示出東西向變形的對稱性以及與采空放頂時間先後的對應性。

另一組地裂縫的走向大體為東西向,與坑道掘進、回採的長臂前進方向大體相同。該組裂縫密度相對較小,大多分布於沉陷區的南北邊界,錯距和可見深度也小於第一組。

除上述特點外,無論是第一組還是第二組裂縫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在地面上的延伸長度受地形起伏的制約。雖然個別裂縫可穿越黃土台階,但大多數延伸到黃土階梯的陡坎處會戛然而止。這說明地裂縫的形成不完全「植根」於基岩斷裂,或者說不是基岩裂縫延伸到地表的結果,而是在基岩破碎下沉的宏觀作用下,受黃土蓋層厚度差及其地形微起伏的臨空面的控制,應力釋放的結果。上述兩組裂縫組合,在平面上形成沉降塌陷明顯的槽狀地帶。

第二密集帶位於曹家窪附近(12090、12110、12200采空區),規模相對於第一密集帶要小。裂縫的數量及走向的方向性規律不強,其走向大體可歸納為北西、北東和近東西三組。

一組為近東西向,與煤系地層的走向、坑道掘進、回採的長臂前進方向大體一致,為該地段數量最多、規模較大者。該組裂縫發育長度長、深度深,寬度大,對地表破壞嚴重。裂縫發育長度一般可達十幾米至四十幾米,且有4條大於50m,可穿越5個高差大於3m的黃土陡坎,一直延伸,可見深度大於3m。該組裂縫錯距一般為數厘米到幾十厘米,最大可達50cm,地表張開度大多為幾厘米到幾十厘米,最大寬度可達110cm。

另外兩組走向為北西和北東,裂縫較分散且規模較小,發育長度、深度、錯距都小於第一組。

值得注意的是,該密集帶內裂縫多發育在回採工作面的邊界周圍,而非回採工作面之上,這是由於回採工作面邊界周圍內外邊緣區,地表雖然下沉較小,但變形多為水平拉伸和不均勻沉降,有利於裂縫的發育。密集帶內塌坑發育較多,無明顯的方向性,分析認為是大氣降水沿地裂縫貫入而形成的落水洞。

Ⅵ 我國地面塌陷的分布

(一)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

我國岩溶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揚子地台和華北地台的碳酸鹽岩分布區,因構造特點、氣候和地形的差異所造成的岩溶發育特點不同,大體可分為北方岩溶地面塌陷高發區和南方岩溶地面塌陷高發區。

1.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區

本區位於長江以北,由於華北地台大多為大型寬緩的褶皺和斷塊構造,氣候較乾旱,降水量少,岩溶發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系統有部分殘留外,現代岩溶主要以溶蝕裂隙為主。因此,岩溶地面塌陷大多集中在山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如:遼寧省的南部,山東的泰安、棗庄、萊蕪,河北的唐山、秦皇島柳江盆地,江蘇的徐州,安徽的淮南、淮北等地。除此之外,本區也分布有古代岩溶塌陷的痕跡———陷落柱。陷落柱的成因主要是,華北地台曾經歷過多次構造運動,尤其是始於早古生代的晉冀魯豫運動和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本區發生多次地殼的升降,地下水的區域排泄基準面也多次變遷,致使碳酸鹽岩地層形成大量的洞穴。洞穴的坍塌使上覆的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隨之下陷,從而形成大小分散的陷落體,也稱為陷落柱。陷落柱有的可延伸到地表形成不同形態的地面窪地,在許多地方,這些窪地至今仍清晰可見,證明其殘余的活動對現代地面還有一定影響。古代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晉、冀、魯、豫、陝等省,太原西山、汾河沿岸、河北太行山一帶的煤田中較為常見。

根據資料,北方現代岩溶塌陷區已發的地面塌陷點有1252個,佔全國岩溶塌陷點總數的3.5%,說明北方岩溶對地面塌陷的影響並不十分突出。

2.南方岩溶塌陷區

本區位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是我國碳酸鹽岩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區域(圖5-1),總面積約176.08×104km2。該區氣候溫熱濕潤,植被茂密,地質構造多為緊密的褶皺和密集的斷塊,現代岩溶十分發育,有些地方還分布著大型的地下暗河系統。裸露岩溶區和半裸露岩溶區的面積占碳酸鹽岩總面積的41.3%,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區。據1993年的不完全統計,南方岩溶地面塌陷點已發現34072個,佔全國總數的96.5%。其中湖南有14152個,居全國之首,其次為廣東和廣西,分別為8751個和8735個,再其次為貴州、雲南、四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區岩溶地面塌陷的統計數據表明,礦山排水、開采地下水、水庫蓄水等人為干擾岩溶水流場的活動,是誘發岩溶地面塌陷的主導力量,而自然地質過程驅動岩溶演化致塌比例則很小,僅佔南方區的4.5%。在人為活動導致岩溶地面塌陷方面,仍以湖南為首位,達14115個,廣東次之,為8741個,廣西排第三,為7598個。

(二)礦山采空區地面塌陷的現狀

礦山采空區地面塌陷是我國地面塌陷中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其中煤礦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比例最大。

我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煤炭資源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30%,已探明可開采資源量約1145億噸。作為一種重要能源,目前在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構成中約佔76.4%,是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原煤年產量將達26億~28億噸,開采規模將比現在要大得多,煤礦開采所帶來的各種地質環境問題,包括地面塌陷問題仍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我國目前煤炭開采方法有50多種,其中絕大多數礦山採用井下開采,其產量佔全國煤炭產量的95%。井下開采會形成面積巨大的采空區,按照傳統自然放頂的生產流程,采空區的頂板會發生冒落(坍塌),嚴重時可導致覆岩變形、變位,引起地面塌陷。

圖5-1 發國岩溶塌陷中育分布圖(據李瑞敏等,2007)

我國采空區塌陷高發時期主要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尤其是最近10餘年來,全球能源緊張的形勢,促進了我國煤炭業的快速發展,大量個體采礦業者也加入到這一活動中,致使采空區地面塌陷在各地頻頻發生。據統計,目前我國采礦業造成的地面塌陷面積累計達1150km2,分布在全國20個省市區,塌陷點總數達17138個,佔全國各種類型地面塌陷總點數44.4%,其中湖南為12549個,其次為內蒙古2800個,再其次分別為山西、黑龍江、安徽、河南等省。

有關部門曾做過測算,我國每年因煤礦開采形成的塌陷土地約在15000~20000hm2,每生產1萬噸煤平均塌陷土地0.2hm2,而且每采出1000萬噸煤就將有2000人因房屋毀損而被迫遷移。

Ⅶ 全國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易發程度分區

4.6.1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易發程度劃分的判別特徵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主要分布在我國中東部的平原、盆地區,主要受到第四紀地質條件、地下水及含水層特徵、地質構造及岩土特徵、地下水開采狀況等因素的控制,過量開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地面沉降均發生在沿海平原和一些內陸盆地。地裂縫主要發生山前傾斜平原和河谷盆地。

形成地面沉降的岩石主要是第四紀沖積、湖積、海積的黏性土和粉細砂,其結構鬆散,極易壓縮變形。

過量開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地裂縫的主要人為因素。

表4.8為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易發程度劃分的判別特徵。

表4.8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易發程度劃分的判別特徵

圖4.4 全國地面沉降和地面易發程度圖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量大於200mm的地區達42120km2,大於1000mm的地區為755km2,大於300mm的面積達18718km2,大於500mm的面積達6430km2。天津市地面沉降面積已達8800餘km2。滄州、衡水、廊坊等平原區發現地裂縫482條,規模由長數米至500m不等,最長的達千米,寬1~50cm,最寬的超過200cm。安徽阜陽截至1999年的地面沉降范圍已超過410km2,最大累計沉降量為1400mm。

(2)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和地裂縫高易發區(H2)

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張家港、江陰、南通、鹽城、啟東、東方、大豐、杭州、嘉興、湖州、寧波、溫州等高易發區。

長江三角洲第四系厚達200~300m,岩性主要為細、粉砂及淤泥質粘土、砂質粘土等,承壓含水層分布廣泛,含水層厚度各地不一,從十幾米到百餘米。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最早發現地面沉降、危害和損失最嚴重的地區,長江以南累計沉降量超過1000mm的地區約300km2,超過200mm的地區近10000km2,在區域上連成一片。總損失近3500億元,其中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3)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縫高易發區(H3)

該帶自六盤南麓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北東,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寬近100km,長近1000km。地面沉降主要在關中盆地的西安和山西太原。

該地區受構造控製作用形成斷陷盆地,活動斷裂以近東西向,北東東、北東向為主,盆(谷)地中鬆散沉積物分布廣泛,以第四紀沖-湖積層和黃土堆積為主,黃土具有弱至強濕陷性,含水層具有上下兩層結構,即上部為潛水,下部普遍分布承壓水,承壓水頭一般為數米,個別達數十米。

榆次市地裂縫已造成81幢建築物受損,18處公路遭受嚴重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3115萬元。大同市較大規模的地裂縫有10條,總長度已超過34.5km,造成建築物毀壞、道路、橋涵、地下管道開裂,鐵路扭曲變形,其直接經濟損失為15650多萬元。

西安市截至1995年累計沉降量超過200mm的面積為145.5km2。太原市地面沉降,其沉降中心在晉陽湖、吳家堡一帶、最大沉降量已大於3700mm,經濟損失數千萬元以上。

4.6.2.2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中易發區

(1)松嫩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中易發區(M1)

包括大慶、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遼河河口等。

松嫩平原面積大、地形平坦,巨厚的鬆散沉積物的岩性主要為砂土及砂礫石,並含湖沼相的淤泥質土、泥炭,厚度為6~10m,結構鬆散,多呈層狀分布。承壓水含水層廣泛分布。

地面變形和地裂縫大部分集中於採油井口附近,在大慶市區已形成兩個面積為2000~3000km2的東西向大漏斗,其中心區地下水位埋深近50m。普遍發生房裂,牆體傾斜和地裂。

(2)華北平原地裂縫中易發區(M2)

包括太行山東麓地裂縫帶和大別山北麓地裂縫帶。太行山東麓地裂縫帶分布於山前傾斜平原與中部平原交接帶,北從順義,向南經保定、石家莊、邯鄲、鄭州轉而向西達三門峽一帶。全長800km,涉及50多個縣(市)。

大別山北麓地裂縫帶主要分布在豫東南的固始、商城、淮濱、潢川、息縣和皖西南的霍邱、潁上、壽縣、六安、金寨、阜南等11個縣(市)。

地貌為堆積平原,主構造方向呈北北東向,新構造運動與地震活動較強烈,岩性主要為砂土、粘土、亞粘土和黃土。豫東南由黃河沖積平原和淮河沖湖積平原組成,岩性以亞砂土、粘土、亞粘土為主,晚更新世湖積粘土具有脹縮性。皖西南地貌類型為崗坳相間的淺丘狀平原,地層岩性主要為晚更新世(Q3)粘土,膨脹率為40%~90%,膨脹土影響深度在3.0m左右。

(3)江漢平原地面沉降中易發區(M3)

包括荊州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華容縣、安鄉縣、南縣、洪湖市、岳陽市等。

地貌類型為平原,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厚約170m,主要為砂、砂礫石與粘土、砂粘土交互沉積,潛水含水層不發育,主要為承壓水,承壓水含水層富水程度在平原中部較強,至邊緣逐漸減弱,承壓水埋深在0.4~3.0m之間。

地面沉降引起建築物變形破壞。

(4)東南沿海城市地面沉降中易發區(M4)

包括鹽城、啟東、東台、大豐、溫州、福州、湛江、海口等。

這些地區的岩性大多為黏性土、淤泥、粉細砂,相互疊置,厚度不等,一般十餘米至百米左右。雷瓊地區是新生代東西向斷陷帶,鬆散沉積物厚大於3000m,賦存豐富的承壓地下水。

這些城市已發生地面沉降。

4.6.2.3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低易發區

(1)東部平原、沿海河口及海濱地帶地面沉降和地裂縫低易發區(L1)

包括三江平原中部、浙江山前平原,太湖、鄱陽湖,蘇北,福州至連雲港沿海地帶的閩江河口,晉江河口、九龍江下游等河口地區及連雲港、浙江舟山、寧波、珠江三角洲海濱地帶等。

大平原或山前河流向沿海推進的沖積物與海積物交互沉積,以此構成濱海平原或三角洲鬆散沉積物層,岩性主要為細、粉砂及淤泥質粘土、砂質粘土等。承壓水含水層廣泛分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淡水亦多零星分布,而在深部普遍分布承壓含水層。

(2)黃土高原地裂縫低易發區(L2)

位於陝西和甘肅祖厲河、宛川河流以及庄浪河以東,蘭州黃河谷地。陝西的葫蘆河流域,隴東的清水河流域,西峰黃土塬區,白於山以南地區及洛川塬區。

地貌類型為黃土高原,陝北高原以第四紀沖-湖積層和黃土堆積為主,沉積厚度大且連續。

(3)河谷平原和山間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縫低易發區(L3)

包括四川成都、德陽,雲南元謀、曲靖,廣西百色、南寧、柳州,河南南陽,湖北襄樊等地。

地貌為盆(谷)地,鬆散沉積物分布廣泛,普遍分布承壓水。

Ⅷ 太原市防空洞地陷造成房屋塌陷、個人財產損失該向哪裡申訴,有人管嗎

先找防空委員會那塊

Ⅸ 太原市發生2.9級地震,市民遇到這種情況應怎麼辦

希望這些方法可以在關鍵時刻幫助市民們逃脫危險。保護好自己。

Ⅹ 為什麼會地面沉降

一、什麼是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二、地面沉降能造成哪些危害
地面沉降會對地表或地下構築物造成危害,在沿海地區還能引起海水入侵、港灣設施失效等不良後果,其危害主要有:①毀壞建築物和生產設施,不利於建設事業和資源開發。發生地面沉降的地區屬於地層不穩定的地帶,在進行城市建設和資源開發時,需要更多的建設投資,而且生產能力也受到限制。②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區多出現在沿海地帶,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時,會發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鹽鹼化。
三、地面沉降有哪些類型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種是地表鬆散或半鬆散的沉積層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鬆散到細密的成岩過程;另一種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人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過量開采地下液體或氣體,致使貯存這些液體、氣體的沉積層的孔隙壓力發生趨勢性的降低,有效應力相應增大,從而導致地層的壓密。
我國出現地面沉降的城市較多。按發生地面沉降的地質環境可分為3種模式:①現代沖積平原模式,例如,我國的幾大平原。②三角洲平原模式,尤其是在現代沖積三角洲平原地區,例如,長江三角洲就屬於這種類型。常州、無錫、蘇州、嘉興、蕭山的地面沉降均發生在這種地質環境中。③斷陷盆地模式,它又可分為近海式和內陸式兩類。近海式指濱海平原,如寧波;內陸式為湖沖積平原,如西安市、大同市。
不同地質環境模式的地面沉降具有不同的規律和特點,在研究方法和預測模型方面也應有所不同。
另外,根據地面沉降發生的原因還可分為①構造沉降:由地殼沉降運動引起的地面下沉現象。②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由於過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氣)引起水位(或油、氣壓)下降,在欠固結或半固結土層分布區,土層固結壓密而造成的大面積地面下沉現象。③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積開採石油、天然氣,采空引起頂板岩(土)體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狀窪地現象。④抽汲鹵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中國出現地面沉降的城市較多。我國已經陸續發現具有不同程度的區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有30多座。可能還有一些城市雖已發生沉降,但因沒有進行全國性全面的城市精密測量,所以不能給出沉降城市的准確數字。以下簡要介紹幾座地面沉降較嚴重的城市。
1)上海市。從1921年發現地面下沉開始,到1965年止,最大的累計沉降量已達2.63米,影響范圍達400平方千米。有關部門採取了綜合治理措施,採用人工回灌方法,使地下水位回升,地面部分回彈,市區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從1966~1987年22年間,累計沉降量36.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為1.7毫米。
2)天津市。從1959~1982年間最大累計沉降量為2.15米。1982年測得市區的平均沉降速率為94毫米。目前,最大累計沉降量已達2.5米,沉降量100毫米以上的范圍已達900平方千米。
3)北京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北京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米,最嚴重的地區水位下降可達3~5米。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導致了地面沉降。有的地區(如東北部)沉降量590毫米。沉降總面積超過600平方千米。而北京城區面積僅440平方千米,所以,沉降范圍已波及郊區。
4)西安市。地面沉降發現於1959年,1971年後隨著過量開采地下水而逐漸加劇。1972~1983年,最大累計沉降量77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毫米的沉降中心有5處。1983年後,西安市地面沉降趨於穩定發展,部分地區還有減緩的趨勢。到1988年最大累計沉降量已達1.34米,沉降量100毫米的范圍達200平方千米。
5)太原市。經1979年、1980年、1982年3次在市區600平方千米范圍的測量,發現沉降量大於200毫米的面積有254平方千米,大於1000毫米的沉降區面積達7.1平方千米。最嚴重的是吳家堡,其次是小店。吳家堡水準點的累計沉降量:1980年是819毫米,1982年是1232毫米,到1987年累計沉降量達1380毫米。
此外,還有寧波市,常州市,蘇州市,無錫市,嘉興市,杭州市,台灣省的屏東、彰化、雲林、嘉義、台中和台北等6個縣(市),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
四、地面沉降發生的原因
產生地面沉降雖然與許多因素有關,但導致地面沉降災害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有可能加劇地面沉降;二是也能減緩地面沉降的速率與強度。人類活動加劇地面沉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大量開采地下水、地下水溶性氣體或石油等活動,已被公認為人類活動中造成大幅度、急劇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②開采地下固體礦藏特別是沉積礦床,例如,煤礦、鐵礦,將形成大面積的地下采空區,導致地面變形(下沉);③重大的工程建築物對地基施加的靜荷載,使地基土體發生變形;④即使是在低荷載的持續作用下,土體的蠕變也可引起地基土的緩慢變形。地面上的動荷載(振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也將引起土體的壓密變形。
五、地面沉降的觀測和普查
地面沉降的觀測主要是:①對研究區的水準測量點定期進行測量;②對含水層地下水開采量(含回灌量)及地下水位進行長期觀測;③室內試驗和野外試驗,包括常規試驗、微觀結構研究、高壓固結、三軸剪切、長期流變、孔隙水壓力消散、室內模型試驗等,野外試驗主要有抽水試驗、口灌試驗、靜力觸探等;④設立沉降標、孔隙水壓力標和基岩標用以深入了解各上層和含水層的變形規律及地下水位動態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