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既有那些詞語
既 詞語?
1,
既
2字詞語:
② 既有和即有什麼區別
既有:表示同時擁有;
即有(古文多用): 表示就有、就已經有!
拼音:jì yǒu ;jí yǒu
造句:
既有
1, 《春曉》這首詩,既有寫景,又有抒情。
2, 你既有猜疑之心,我也就百口莫辯了。
3, 他是個古道熱腸的人,你既有困難,找他准沒錯。
4, 這間客廳既有歐式傢具又有中國古董,整體布置合諧,中西合璧,相映成輝。
5, 這間客廳既有歐式傢具又有中國古董,整體布置合諧,使人賞心悅目,真可謂中西合璧,相映成輝。
即有
1、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2、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即有佔有,是一種事實。一個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只是由於社會賦予實際佔有以法律的規定,實際佔有才具有合法佔有的性質。
3、結婚就其實質而言,即有避風港的一面,同時,它又是一個自我磨煉的沙場。
4、這首詩只是象徵其政治理想的追求,可望不可即,有如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境。
5、有志者事竟成,即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會成功。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斗,在風雨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在人生的每個驛站上留下一段段不悔的回憶。
③ 既有什麼組詞
既而、
皆既、
既望、
既位、
終既、
既濟、
既然、
既月、
蝕既、
罔既、
既灌、
既旬、
既後、
既以、
既廩、
既已、
時既、
肆既、
既齓、
既乃、
既定、
既終、
食既、
拜既、
既爾、
雍既、
既齔、
既朔、
既夕、
無既、
既是、
既立、
既成、
既往、
④ 怎麼用「既有…又有…更有…」造句
那裡既有桃花盛開的原野,又有幽靜美麗的山光水色更有能自由呼吸、休閑健體的場所。
學校的圖書館里收納了各種書籍,既有童話書又有小說書更有歷史書。
超市裡既有吃的又有喝的更有可以玩的。
她既有錢又有車更有房子。
這里既有美麗的舞姿又有悅耳的歌聲更有動人的姑娘。
那個地方既有美麗的景色又有美味的食物更有讓人感到舒適的人情味。
秋天果園里大豐收,既有蘋果又有李子更有香甜的西瓜。
這里的人既有良好的風俗又有悠久的文化更有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文化。
這個士兵既有功勞又有苦勞更有一顆善良的心,你真應該好好表揚他。
她既有一個美麗的姐姐魚又有一個帥氣的哥哥更有一個可愛的弟弟,她真的非常幸福!
⑤ 文言文中既有哪些意思
人之立志:虛詞,無意義在古漢語中「之」字用法頗為復雜,「之」字在古漢語里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不同的語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實詞的「之」有兩種情況:一作代詞;二作動詞。 「之」字作動詞,意為「到……去」、「往」、「到」、「至」。如:「之矢靡它。」(《詩經風柏舟》)——到發誓沒有他心。「項伯及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項伯於是連夜奔跑到沛公的軍營里。「庄辛去之趙」,是說庄辛離開楚國到趙國去。「之」作動詞在古漢語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詞。「之」做代詞時,一般用作賓語,代人、事、處所,所代的對象大多出現在上下文中。做代詞「之」又分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 「之」作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們」、「她們」、「它們」,作賓語。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放之山下,虎見之」(《黔之驢》);「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列子湯問》);「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貴也」(《左傳昭公元年》);「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孫臏兵法見威王》)。從上面所舉例中發現,「之」作人稱代詞時所代的人稱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體交代。這要根據語言環境進行判斷。 「之」作指示代詞,譯為「此」、「這」、「那裡」、「這樣」、「這個」等,此時,「之」可作定語,也可作賓語。如:「故為之說」(《捕蛇者說》);「之二蠢又何知」(《莊子逍遙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許行》);「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論衡實知》);「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異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呂氏春秋舉難》)。從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詞時,多用在名詞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稱代詞時,一般在動詞之後。第二,作為人稱代詞的「之」要根據上下文仔細體會、靈活翻譯,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詞,它是泛指「知」的對象,即知識、道理等,可略而不譯,也可根據上下文之意譯為「知識或道理」。第三,「之」活用為第一人稱要譯為「我」,如「幸來告語之」(《西門豹治鄴》);「君將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等。 「之」作為虛詞有四種用法:助詞、連詞、介詞、語氣詞。 1.助詞「之」的用法有五種情形:①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偏正短語,表示前後兩項的各種關系,可據情況靈活譯出。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表領屬關系,譯為「的」。②用在動詞和他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的目的,可不譯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傳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面,表示時間的持續等狀態。如:「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者甚眾」(《資治通鑒漢紀,獻帝建安中三年》),可譯為「不一會兒」。④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不知東方之既白」(《東坡全集赤壁賦》),可不譯出。⑤用在副詞後面,謂語或主語結構的前面,表示語氣的加強和語調的延長。 如「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 2.「之」作連詞,它不像「且、以、而、則」等連接謂語性片語或句子,構成聯合關系,而是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表示領屬性或修飾的關系,在意義上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①連接定語和中心語。如「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史記留侯世家》),連接名詞定語「項籍」和名詞中心語「頭」。②連接主語和謂語,使主語結構轉變為定中關系的名詞性短語。不過,這種結構形成必須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謂語和表示時間的狀語等情況。如「大哉,堯之為君!」(《孟子滕文公上》),「堯之為君」本為主謂結構,中間插入連詞「之」,使它轉為定中結構,作形容詞「大」的主語,這是個主謂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作用,但不宜認為使主謂結構轉變為名詞性的成分,因為它沒有在句中擔任主語、賓語等成分,而是作為一個分句用在加一個分句的前面,同它構成復句關系。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遠」(《戰國策趙策四》),「之」字可不譯出。 3.「之」作介詞時,譯作「於」,「對於」等。這種情況下,「之「可用為狀語或狀語結構,不過少見。如「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禮記大學》),作狀語,可譯為「人對於他所親愛的就認識不清」。 4.「之」作語氣詞,常用在句末,多見於韻文中,表示一種詠嘆的語氣,同時還有湊足音節的作用。例如「神之聽之,式谷以女」(《左傳小雅小明》),「之」在這里語氣詞。當然,「之」在古漢語中作語氣詞不多見。 綜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歸為中性詞,既在實詞中充當成分,作「代詞」與「動詞」,又在虛詞中擔任角色,作「連詞」、「語氣語」、「助詞」、「介詞」,因而,「之」歸為中性詞為好。
⑥ 既有是什麼意思
「已經有了」的意思,比如:「用你的既有資源完成那件事去吧.」
⑦ 既有什麼的成語
既成事實 既成:已成。已經造成的事實。常指用武力或某種手段強行造成的局面。
既來之,則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必來。
既往不咎 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既然現在後悔,當初為什麼要那樣做?
既得利益 指人們或集團已經獲得的,法定的某種特別權益。
⑧ "即"和"既"有什麼區別
"即"和"既"的區別至少有這些不同:讀音聲調不同、字形部件不同、意思用法不同。
一、讀音聲調不同
即 ,讀音為[jí];既,讀音為[jì]。
如果我們平時能正確區分兩者的讀音,那麼也就不大會用錯了。
二、字形部件不同
即,右邊為「卩」部。
既,右邊是「旡」。
三、意思不同
即的意思有
1、靠近、接近
如: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
2、立刻、馬上
如:一觸即發、稍縱即逝。
3、當時,當場
如:即席、即興。
既的意思有
1、盡,完了,終了
2、副詞,已經
如:既成事實、既往不咎。
3、副詞,不久
如:既而縫合
⑨ "既有"是什麼意思
"既有"是已久有了,已經具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