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水利萬物而不爭
擴展閱讀
買茅台股票的都賺了 2025-08-11 19:02:35

水利萬物而不爭

發布時間: 2021-10-12 19:07:57

Ⅰ 水利萬物而不爭!

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Ⅱ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出處及下句 急!!!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拓展資料:

釋 義: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Ⅲ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什麼意思

最高境界的善行 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所以最接近道。

Ⅳ 〖觀點〗◆「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什麼意思

白話《道德經》第八章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是老子用我們常見的「水」來比喻「上善」,也就是玄牝之德,說:最好的善就象水一樣。

為什麼象水呢?老子說:水的善就在於既能夠利益萬物,又不爭功,而且還會願意呆在所有人都不願意去的地方——低賤之地,因為唯有這里才會有最需要幫助的人,高處的人相對來說都比較富足、安全。這種品質就象老子說的:吾有三德: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利萬物;「儉」就是不爭——不爭地位、權利和聲名;「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處眾人之所惡,永遠不選擇,永遠接受別人不要的。所以老子接著說:故幾於道,擁有這樣的品德就和「道」相差無幾了,或者說與「道」很容易相應。

因為與無為的「道」能夠相應,一切有為之法才會漸入佳境——轉為「上善」,這種「善」表現在: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里的「善」都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我們來逐一解釋一下:

居善地,居是處於、位置的意思。人最怕的是什麼?其實既不是怕窮,也不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孔子說「三十而立」,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立,如果你找不到,或者找錯了,那怎麼「立」呢?所以三十而立,並不是說要成家立業,而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居善地。

相信所有的人都面臨過這個痛苦和困惑,因為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位置的確立並不取決於自己能做什麼,而在於社會和大眾認為你能做什麼,是不是這樣?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哪怕是你被推崇為君主,或者是坐到了自己最想坐的位置,都不是「善」位——善地,因為它既來自於大眾,也可以一夜之間就被大眾所顛覆。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個道理我們都懂吧?如果您在水裡沉浮多日,終於坐到了夢寐以求的「船」上,就是登上「善地」了嗎?說不定還更危險,因為誰都想上船,競爭如此激烈,萬一再被扔回水裡也不是不可能啊,那麼善地究竟在哪裡呢?

其實善地就在諸位的心裡,對於得道之人來說,善地乃是「行善之地」的意思,哪裡能夠利益眾生、哪裡能夠做善事,就是善地,其它都是不善之地。所以佛國凈土的菩薩們才都會往娑婆世界裡跑啊,佛國凈土難道不是善地嗎?說句實在話,對於想救度眾生的菩薩們來講,娑婆世界確實才是善地。有道之人就要這樣來選擇自己的位置,才算「居善地」了。

心善淵又是什麼意思呢?「深不可見」為淵,心思縝密、深不可測也是把雙刃劍,如果用在「毀人不倦」上,那就太可怕了;如果用在利益眾生上,那就妙不可言、功德無量了。所以老子說要善淵,利益眾生的心要象深淵一樣,既深不見底、又寬廣無邊,不分親疏榮損,善能容納一切眾生,而且利益到底,直至眾生成佛。就象觀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我們卻從來見不到她的真實模樣,也不要求我們回報,更不會為了哪個眾生生氣、煩惱,這就是善淵。

與善仁。與是「相與」,也就是「交往」的意思。這是老子教我們與眾生的相處之道,他說,和一切有緣眾生交往的時候,要善仁——以真實地利益眾生為「仁」,而不以「婦人之仁」為仁。

比如父母管教孩子,並一定總是誇獎才好,也要會用責罰,只要用的得當,能夠讓孩子改惡向善,得到真實的利益,那就是仁;如果把孩子當成祖宗一樣供著,一味地誇獎、嬌慣,以為這樣才是對他好,其實是害了他,這種溺愛之「仁」就不是善了。所以,我們和一切眾生相處時,都要善仁,就是要以眾生的真實利益為重,而不要拘泥於形式和虛情。

言善信。信是誠信、信用,老子說,說話要說對眾生有利益的實話,不要說假話、空話、大話,或者毫無意義的話,這叫「言善信」,也就是言語要以可信的真話為善。除了真實之話,其它都是多餘,都沒有說的必要。

那麼誰是說真話的人呢?佛經上說:世界上唯有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其他人都不是,這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的智慧都不圓滿,所以說出來的話肯定是有偏頗的,和實相不會完全相符。比如從古到今有無數的人在解釋經典,包括我現在也准備混入其中,但講得都是佛義嗎?可以肯定的說,都不是。那我們是不是都不能說話了呢?也不能講經了呢?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曾有兩個弟子為了一個佛講過的經義爭論不休,都覺得自己領會的才是佛義。於是就去請佛陀來裁定一下,看誰說得對,佛說:都不對,但也都可以用。

所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我們不必急著去爭論誰講得才是真正的佛義,只要不離佛義就好了。就象講《論語》的人、講《道德經》的人多的不可勝數,那就讓他們講去好了,都是個人的體悟,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法緣,可以教化能和你相應的人,所以我們不但不要互相批評、指責,還要盡量去支持,誓將講經說法進行到底,這樣才能夠象百家爭鳴一樣,使修身養性之風達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佛的真義反而會脫然而出了。這就叫作「醉翁之意不在酒」。

政善治。政一般是指治理國家的事務,也叫政治,而老子在政治的中間加了一個「善」字,這又如何去理解呢?

打個比方說,歷史上的兩個女皇,一個是武則天,另一個是慈禧,這兩位都極有政治手腕,但是相比較而言,武則天的政治是為了振興天下,而慈禧大媽則是為了自己的窮奢極欲。所以都是政治,境界怎麼會差得這么遠呢?就是因為從政之人的心胸不一樣。

那麼一個了悟了如水之道之人,心胸已經打開了,那會如何來掌管國家呢?就是「以上善為本」,也就是以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為本,既不會為了個人私利、也不會為了某個集團的私利而損害普通百姓的利益,而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事善能。事是做事情,能是能力,做任何都要恰到好處,不一定要求完美,因為要照顧到周圍的眾生和環境,能入鄉隨俗,這就是「善」。

打個比方說,我們在中國講經比較容易,到了國外怎麼講呢?還和國內一樣就不行了,你反而要先去了解他們的文化,甚至去熟悉他們的《聖經》,按照他們的思維習慣去講,而不是照搬照抄,這就是事善能。

同樣,修道之人去救度眾生,哪有那麼容易啊?每個眾生都有各自的習氣和業力,你不能一法通吃天下,而要以眾生的根性出發,去善巧地去開導每一個人,這才是事善能。

動善時。時是時機,動是變化,也就是「易」,《易經》是專門研究變動的,包括變動的時機和規律,如果順時而動就是「善」——恰到好處,時機不到而動就不「善」了。

比如說,我們明白了佛法,首先想度的就是自己周圍的人,可是他們根基都不行,那怎麼辦呢?第一你要等他們的善根成熟,第二你要幫他們善根成熟,第三你還可以先去度遠處的人。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的故事我們都熟悉吧?他在印度找不到接班人,看中國有大乘氣象,就跑到中國來了。來了之後,先被地方官推薦,去見了梁武帝,結果發現話不投機,他就跑到嵩山去面壁了九年。

那讓我們看來,這么一位大德一言不發地面壁九年,不純屬浪費時間嗎?他為什麼不飛上飛下地顯顯神通,信眾不馬上就蜂擁而來了嗎?或者抓緊時間趕緊學學中文呢?這就是時機未到的緣故。

因為達摩祖師自己語言不通,不太合適在中國弘法,所以他來中國的首要任務就是找一個當地的祖師,把法脈傳下去。可沒有發現一個法器,那怎麼辦呢?就一個字——等。

就這樣等來等去終於等到了二祖神光法師,也就是將來的慧可祖師,「慧可」是達摩祖師給他起的名字,意思是「智慧尚可」,能夠修行禪宗了。神光是終於來了,還在達摩祖師的洞外一直站著,下雪的時候也不走,只想求祖師給自己傳法,等了九年的達摩卻一點兒也不著急,反而對神光說「除非天降紅雪,我才給你傳法」,想趁早斷了神光的念想。

有什麼樣的師父就有什麼樣的徒弟,師父如此苦苦相逼,神光法師也一點兒不含糊,拿起戒刀就把胳膊砍下來了,血流到了白雪上,頓時一片血紅。逼得達摩祖師不得不傳法於他。

達摩祖師折騰這半天才傳法,是為什麼呢?就是要動善時,必須要火候到了再淬火,才能煉成好鋼,都是同樣的道理。

那這樣的「善」——恰如其分,如何去做到呢?老子最後點破了天機,他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總之,只要不爭,就可以做到無尤,尤是特別、過分,也有怨恨的意思,所以「無尤」就是不過分、恰如其分,這就是上善。

爭就是比較、競爭,屬於第六意識的功能,也叫分別心,所以分別心重的人,都很會「爭」,天天為了「更高、更快、更強」而孜孜不倦,這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死得也會更快。比如中國文化是最講忍讓、退讓的,所以歷史也最久遠,而其它文化,就未必會能有上下五千年了。

不爭並不是懦弱、退縮,而是「善」之根本,是智慧的表現,因為唯有不爭,才能讓萬物完全隨緣而動,絲毫不違背因果,世間難道還有比不違背因果更「善」的嗎?至少我還不知道。

Ⅳ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全文

上善若水

老子(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2),故幾於道(3)。
居善地(4),心善淵(5),與善人(6),言善信(7),正善治(8),事善能(9),動善時(10)。
夫唯不爭,故無尤(11)。

--------------------------------------------------------------------------------

說明:
(1)上善若水,

【注】最完善的德性,好像水一樣。上善,《辭海》:「猶至善也。上,高也。《爾雅·釋親》郭註:高者,言最在上也。善,倫理學名詞。凡具有人格者之負責行為,其自身有絕對價值者曰善。」

吳澄說:「上善,謂第一等至極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校】帛書甲本作「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乙本作「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亞」。傅、王本如此,從之。

【注】水善於利益萬物,而不爭私利,居處眾人所厭惡的地方。

王安石說:「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爭。眾人好高而惡卑,而水處眾人之所惡也。」

吳澄說:「蓋水之善,以其灌溉浣灌,有利萬物之功,而不爭處高潔,乃處眾人所惡卑污之地。」

(3)故幾於道:

【注】因此幾乎同於大道。幾,《辭海》:「微也,《易·系辭》:『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近也,《易·小畜》:『月幾望。』庶幾也,《漢書·東方朔傳》:『可幾而見也。』通冀。」此處老子借水喻道,以水性喻道性,故庶幾於道也。

肖天石說:「水之為德,善利萬物而不爭,不舍晝夜而不息,流行萬古而不已,無遠弗屆而不竭,日趨下流而不止、處眾人之所惡而不遺。道亦猶然,故曰幾於道。」

(4)居善地,

【注】居處良善的地方。

肖天石說:「居善地,則順世適性以為安,利人濟物以為懷,故能無爭而自得也。」

(5)心善淵:

【注】心神善於淵靜,即心不外馳,靜如淵泉止水。淵,《小爾雅·廣詁》:「深也。《管子·度地》:『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莊子在宥》:『其居也。淵而靜。』郭註:『靜之可使如淵。』」

范應元說:「心善淵者,中常湛靜。」

肖天石說:「心善淵,則清虛湛澈以為守,潛龍勿用深藏,故能神鑒而自明也。」

(6)與善人:

【校】帛書甲本作「予善信」。「善信」系下句「言善信」中文,此處顯有脫簡;乙本作「予善天」。傅本如此,從之。王本作「與善仁」。

【注】相與善為道的人。

(7)言善信:

【注】說話善於信實。

范應元說:「言善信者,聲不妄發。」

(8)正善治:

【校】帛書如此,從之。王本同。傅本作「政善治」。張松如說:「古書『政』、『正』本多通用。」陳鼓應此處作「政善治」,意為「為政善於完成良好的治績。」謹按:此處「正」應按其本義解為是。《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正善治,」,乃是「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從而「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三十七章)

【注】正事善於治理。《辭海》:「正,常也。」老子說:「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清靜可以為天下正」。(四十五章)正者,奇之反。

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范應元說:「政善治者,德惟無私。」

肖天石說:「改善治,則能端拱無為而自治,化育萬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無名也。」

(9)事善能:

【注】事業善於勝任。能,《辭海》:「勝任也。」范應元說:「事善能者,無所不通。」

(10)動善時:

【注】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時,《辭海》:「適合時宜曰時。」

司馬遷說:「與時遷徙,應物變化。」

肖天石說:「動善時,則時然而善發以為幾,與時偕新以為行,故能萬世以便聖人而不惑也。」

(11)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正因為它不爭,因此沒有怨尤。

范應元說。「夫惟不爭,是以無過而全德盡善也。」

肖天石說:「夫無私則自無爭,無爭則自無尤。」

Ⅵ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求出處

語出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意思是至善的人性如流水,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能夠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善於接受居處的位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治理,定國安邦;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至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6)水利萬物而不爭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參考資料:網路-水善

Ⅶ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下聯是什麼

下聯:至信如山,山聳千秋之未改。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含義:既弘揚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種處世哲學: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古人有一副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山因形走勢,因勢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山,從千峰崢嶸、萬壑競秀、雲海飛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氣磅礴;山,從雲蒸霞蔚、煙霧繚繞或澄澈清凈中透出闊遠幽、空靈清秀。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樣,要有山的胸懷,山的風骨,山的品格,山的內涵和山的原則。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人一旦能夠做到虛懷若谷,便能夠匯集百河而成為汪洋;人如能做到無欲無爭,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雲霄。然而話是說不全的,水之種種亦是無限,皆要由自己去體會。

作品簡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Ⅷ 水利萬物而不爭什麼意思

意思是: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8)水利萬物而不爭擴展閱讀:

心得體會

水化成氣,氣看無形,若氣在一定的范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聚氣財。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種境界:能屈能伸。

水雖為寒物,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它從不參與爭斗,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這是成功人生的境界。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懸殊、善惡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罷了。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稱贊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對他,他也不會因此而灰心喪氣。在人生道理上,聽取他人的意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則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響,不做隨風搖擺的人。

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要想達到目標,使理想成為現實,積累是絕不可少的,而人們往往忽視這一點。古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話,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然而現在很多人,只知道給自己樹立目標,只是打算開始,卻從不認真去想該怎樣去做,更別說付諸於行動了。或者幾步不順利,馬上退回到原來的地方。無論你的速度快慢,只要找准了方向,走下去,或遲或早,總能到達目標。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的本質如同水一樣。水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利,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於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