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識別風險
感知風險:
1、模型感知。判斷或歸類的方式對現實的和潛在的風險性質進行鑒別,使用Cunningham(1967)首先提出了雙因素模型,即風險=損失的不確定性的結果的危害性。 雙因素模型成為感知風險研究的主流模型。從模型中感知到風險。
2、頭腦風暴感知。假設自己在同一條件下去發散思維,去感受去體驗自己所在情況下會出現的風險。其目的在於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以及角色轉變下的風險感知。
分析風險:
1、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用來確定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可以利用SWOT分析出自己公司所處的情況,利用優勢找到突破口的一種風險分析。
2、專家調查法:尋找有經驗或者有知識的專家團隊,根據自身企業發展情況與產品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在公司內部統計數據以及實際情況數據的支持下,尋找出公司潛在的風險以及其解決方法。
3、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是採用背對背的通信方式征詢專家小組成員的預測意見,經過幾輪征詢,使專家小組的預測意見趨於集中,最後做出符合市場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結論。這個可以使以及更加明顯以及集中,集思廣益的分析出風險點的所在。
4、歷史信息核對法:調用業務相關歷史資料信息,包括原始資料等。從頭開始尋找風險點的來源,並分析出可能出現的其他風險,從而做出對應的解決方法的一種分析風險方法。這種方法較為多使用人力物力。
② 常見的風險識別方式有哪些
1.頭腦風暴法
形式:團隊全體成員以會議形式輪流提出主張和想法。
要點:會議氣氛要融洽與熱情;
不對他人的發言作任何點評與回應。
2.德爾菲法
形式:由項目風險組選定相關專家,採用匿名函詢的方式收集專家意見,綜合整理後再匿名反饋給各位專家,再次征詢意見。如此反復多輪直至專家意見趨於一致。
要點:提供給專家的信息要盡可能充分;
挑選的專家應該具有權威性、代表性;
保持匿名,確保專家獨立地給出意見。
3.情景分析法
形式:根據發展趨勢的多樣性,通過對系統內外相關問題的系統分析,設計出多種可能的未來前景,然後用類似於撰寫電影劇本的手法,對系統發展態勢作出自始至終的情景和畫面的描述。
要點:明確影響主題的影響因素;
分析過程中可採用PEST分析法與SWOT分析矩陣。
4.核對表法
形式:對照已有的核對表對本項目的潛在風險進行聯想。
地點:核對表的內容可包括:以前項目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項目范圍、成本、質量、進度、采購與合同、人力資源與溝通等情況;項目產品或服務說明書;項目管理成員技能;項目可用資源等。
5.流程圖法
形式:建立一個工程項目的總流程圖與各分流程圖,分析各環節的潛在風險,及工程行進過稱中隨時對照項目進度。
要點:可採用WBS法(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③ 風險識別主要包括什麼風險
1、環境風險。
指外部環境的意外變化所帶來的經濟風險, 這些變化擾亂了企業的計劃生產和經營計劃。
造成環境風險的因素有:
(1) 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 使企業面臨意外的風險損失。
(2) 對企業違反外部環境要求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制裁的風險。
(3) 社會文化和道德習俗的變化, 阻礙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2、市場風險。
指市場結構的意外變化所造成的經濟風險, 這些變化阻礙了企業按照既定戰略實現其業務目標。
導致市場風險的主要因素是:
(1) 由於市場需求預測的失敗, 企業無法准確把握消費者偏好的變化。
(2) 競爭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如新競爭對手的進入、企業風險造成的。
(3) 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3、技術風險。
這是指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 由於技術、商業或市場因素造成的創新失敗的風險意外變化。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1) 技術過程中進行了根本改進。
(2) 出現了新的替代技術或產品。
(3) 技術不能有效商業化。
4、生產風險。
指生產計劃所產生的風險, 這些風險無法由企業以預定的成本完成。
造成這種風險的主要因素是:
(1) 生產過程的意外中斷。
(2) 生產計劃失敗, 導致生產過程混亂。
5、財務風險。
企業收入支出情況的意外變化所造成的企業風險給企業帶來了財政困難。
6、人員風險。
企業人員管理中涉及的任何風險都稱為人員風險。
④ 安全風險辨識的重要性
危害辯識、風險評價與控制是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精髓所在,它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方針。實施有效的風險辯識評價與控制,可實現對事故的預防和生產作業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公司正是對各種作業和生產過程進行初始評價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策劃,形成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作業文件,對各種預知的風險因素做到事前控制,以實現預防為主的目的,並對各種潛在的事故制定應急程序,力圖使損失最小化。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標准要求實施全過程式控制制,即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以系統分析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職業安全衛生問題。從分析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險因素入手,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解決辦法。在研究公司的活動、產品和服務對職業安全衛生的影響時,通常把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險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危險因素是和組織的管理有關,這可通過建立管理體系,加強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和人的行為評價來解決;另一類就是針對原材料、工藝過程、設備、設施、產品,研究整個生產過程的危險因素,從管理上和工程技術上採取措施,消除或減少危險因素。為了有效地控制整個生產活動過程的危險因素,必須對生產的全過程進行控制,採用先進的技術、先進的工藝、先進的設備及全員參與,才能確保組織的職業安全衛生水平得到改善。由此可見,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是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主線條,只有正確的辨識危害和進行評價,有效的控制各類風險,體系的建立才有意義。
1.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基本概念
1.1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職業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組合之根源或狀態。危害分為兩類。第一類危害: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害。常見的如:使人體或物體具有較高勢能的裝置、設備、場所;各種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等。第二類危害:導致約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壞的各種不安全因素稱作第二類危害。它通常包括人、物、環境三個方面的因素。
1.2 危險是指特定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後果的組合。危險評價也稱安全評價或風險評價,是對系統存在的危險性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統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評價,以尋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
2. 危害辨識方法
危害辨識是確認危害的存在並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即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導致不良後果的材料、系統、生產過程或工廠的特徵。因此,危害辨識有兩個關鍵任務:識別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辨識可能發生的事故後果。
2.1 危險因素的分類
對危險因素進行分類,是為了便於進行危險因素的辨識和分析,危險因素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如根據gb13816-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的規定,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因素分為六類:物理性危險因素(防護缺陷、雜訊危害等)、化學性危險因素(自燃性物質、有毒物質等)、生物性危險因素(致害動物、植物等)、心理、生理性危險因素(負荷超限、從事禁忌作業等)、行為性危險因素(指揮失誤、操作錯誤等)、其他危險因素。
2.2 常用的危險辨識方法
2.2.1經驗分析法:包括對照、經驗法和類比方法。對照分析法是對照有關標准、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員的觀察能力,藉助於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對評價對象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的方法。缺點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員的經驗和知識等方面的限制,對此,可採用檢查表的方法加以彌補;類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類似工程或作業條件的經驗和勞動安全衛生的統計資料來類推、分析評價對象的危險因素。總結生產經驗有助於辨識危險,對以往發生過的事故或未遂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不難找出危險因素。
2.2.2材料性質和生產條件分析法:了解生產或使用的材料性質是危害辨識的基礎,危害辨識中常用的材料性質有:毒性、物理化學性質、燃燒及爆炸特性等。生產條件也會產生危險或使生產過程中材料的危險性加劇。
2.2.3利用危險評價方法用於危險辨識,如安全檢查表,如果——怎麼辦分析,危險可操作性研究等。
2.2.4重大危險源辨識方法:重大工業事故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可燃性物質泄漏,與空氣混合形成可燃性煙雲,遇到火源引起火災或爆炸;另一類是大量有毒物質的突然泄漏,在大面積內造成死亡、中毒和環境污染。造成事故的可能性既與化學品的固有性質有關,又與設施中危險物質數量有關。
3.危險評價的基本方法
危險評價起源於30年代美國的保險行業。目前用於進行企業(生產過程或裝置)危險評價方法已達幾十種。危險評價方法已從初期的定性評價發展到半定量和定量評價。危險評價包括危險辨識和危險評價兩部分。
3.1 安全檢查表
為了系統地找出系統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統加以剖析,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後確定檢查項目,以提問的方式把檢查項目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製成表,以便進行檢查或評審,這種表就叫作安全檢查表。
3.2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
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評價人們在具有潛在危險性環境中作業時的危險性半定量評價方法。它是用與系統風險率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風險大小的,這三種因素是: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
c―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後果。
但是,要取得這三種因素的科學准確的數據,卻是相當繁瑣的過程。為了簡化評價過程,可採取半定量計值法,給三種因素的不同等級分別確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個分值的乘積d來評價危險性的大小。即:d=lec
3.3其他幾種主要的分析方法
初步危險分析pha法:初步危險分析是一份實現系統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計劃,是在方案開發初期階段或設計階段之初完成的。
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從元件、器件的故障開始,逐次分析其影響及應採取的對策。
事件樹分析eta法:是一種邏輯的演繹法,它在給定一個初因事件的情況下,分析此初因事件可能導致的各種事件序列的結果,從而定性與定量地評價系統的特性,並幫助分析人員獲得正確的決策,
故障樹分析(fta)法:是一種演繹的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它是從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開始,層層分析其發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解為止,得到形象、簡潔的邏輯樹圖形,以圖形的方式表明「系統是怎樣失效的」。
如果―怎麼辦/檢查表分析法:如果一怎麼辦/檢查表分析方法是將如果——怎麼辦方法的創造性和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的系統性特徵結合起來,達到取長和補短的目的。
4.危險評價方法的選用和lec法應用中的問題
lec法評價方法的特點是比較簡單,容易在企業內部實行。公司目前基本上都是採用這種方法,它有利於掌握企業內部各危險點的危險狀況,有利於整改措施的實施。影響危險的主要因素有三個:發生事故的可能性l;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事故一旦發生,可能造成的後果c。
問題是三種因素中"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只有定性概念,沒有定量的標准,評價時也很可能在取值上因人而異,影響評價結果的准確性。對此,各使用單位不妨在評價開始之前確定定量的取值標准,如"完全可以預料"是平均多長時間發生一次;"相當可能"為多長時間一次等。這樣,就可以按統一標准評價公司各子系統的危險程度。
再者,正確地劃分危險性等級,根據危險性等級的大小,輕重緩急地整改隱患,這對消除事故隱患、提高安全技術水平具有實際意義。lec法以被評價的環境與標準的環境之比為基礎,採用打分的辦法,確定各種變數的分數值,最後根據總的危險性分數(d值,d=l×e×c)來評價其危險性等級。我們知道,對危險性等級的劃分,主要採用相對等級和概率方法,但公司在制定評價方法和標准時對後果的嚴重度只定義了人身事故的分類和取值,未對經濟損失的大小予以定義,使評價不夠完全和准確,因此對這種情況應考慮依據損失率概念劃分危險性等級。
損失率(rr)等於損失嚴重度(sr)乘以損失頻率(fr)。損失嚴重度(sr)是發生一次事故(t)所造成的損失數值。損失頻率(fr)是在一定時間或周期內,事故(t)出現的可能性,即事故出現的頻率。
損失金額 事故次數 損失金額
rr=嚴重度×頻率=────×──── =────
事故次數 單位時間 單位時間
統計計算各類型或各工種所得到的損失率指標,給予分級和取值,參考d值的分級,危險等級也就明確了,如果這個指標達到的安全要求能為人們所接受,則這個指標就被認為是安全指標,如果指標值不能為大家接受,就必須進行控制。
通過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試運行,我們體會最深的是從過去被動地執行法律、法規的要求,轉變為主動地去遵守法律法規,並不斷地、主動地去發現和評估自身存在的職業安全衛生危險因素等問題,制定目標並不斷改進。這完全區別於過去那種被動的管理模式,可以說通過建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使公司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真正有效地走上了預防為主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