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票證年代的小資
擴展閱讀
風竹股票價格 2025-08-11 03:19:27
出境旅遊那個旅行社好 2025-08-11 03:18:00
在哪看每隻股票 2025-08-11 03:13:15

票證年代的小資

發布時間: 2021-10-13 13:17:10

A. 票證的歷史故事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現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採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中國的糧票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政府、機關等單位。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票面題材廣泛,印製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復制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迭出,長期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
另外,有些發行於解放戰爭時期的公糧票,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軍隊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票證經濟」曾影響了我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
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就是糧食。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匱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1953 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包括糧食計劃收購政策,糧食計劃供應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 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緊接著,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布這一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食票證便鋪天蓋地地進入社會。
1960 年,國家進入了節糧度荒時期,城市居民的糧食定量進行壓縮,副食品供應嚴重不足。以前曾經憑票供應的商品,也無貨供應。到1961 年市場憑票供應的商品,達到了156 種。在那個時期,吃飯要糧票,吸煙要煙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連一分錢買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了各種購貨本,如糧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於購買工業品,國家還發放了工業券。到商店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數量的工業券。大件、貴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車票、縫紉機票、手錶票等。
與票證時代相配合的,還有嚴格的戶籍管理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制度。農村人不可能像今天第一樣自由進城打工,因為每月定量供給的糧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沒有城裡人的身份,就拿不到這些票證,因此農民離開了土地,根本就無法生存。
不僅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遷移,同樣由於糧食關系的束縛而相當麻煩。當時的糧票分為全國通用和地方流動兩種。只有全國糧票才能在中華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須持單位介紹信去糧店換一定數量的全國糧票。
經濟發展的轉機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物資慢慢豐富起來,商品市場開始活躍,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松動,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 年,由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
1984 年,在經過兩年多的物價體制改革試驗後,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不用糧本、糧票的日子。
在 24 年後的今天看來,取消票證並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當時,可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不僅僅是趟了政策的雷區,而且牽動城市最敏感的神經,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個年代,我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按戶籍人口定量供應。深圳經濟特區初期也是實行這種制度,當時群眾買米要憑戶口本或糧票,定量很低。特區成立幾個月後,人口由辦特區前的兩萬餘人一下膨脹到幾十萬人,大量的建築工人和其他人員進來了,糧食定量不夠,有的人還沒有糧票,只好到自由市場購入高價糧。因為糧票,當時不少人被逼回內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開會議,研究取消糧食憑證定量供應問題。會議認為,全國農村進行改革後,糧食已經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糧食供應已經沒有那麼緊張,又由於國家賦予經濟特區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試,因此深圳可以大膽地實行改革。辦法是讓國營糧食部門多儲備一些糧食,取消糧票,提高價格,敞開供應。如果發現周圍地區大量搶購,再提高糧價和研究其他對策。
新政策還沒實施,消息傳開後,過慣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為恐慌,紛紛到糧站排隊購買糧油。幾十年來憑票買糧的習慣一旦被打破,會不會出現沒有糧食可以買,大家又要餓肚皮的情況?
事實證明,由於發揮了價格機制、供求平衡機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糧食憑證供應制度後,並沒有發生什麼風波。用一位市民的話說,「沒想到取消糧票後不但不會買不到糧食,而且買東西還特別方便,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挑選不同的質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糧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國家又取消了長達30 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城市居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減少,因此,這時基本家家戶戶糧票都有所盈餘。
1991 年5 月,廣東、海南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1992 年4 月1 日,政府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這一改革。1992 年10 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全國各地先後放開糧食及其他產品價格,實行購銷同價,促進糧食產銷與市場接軌。
糧價放開後,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顯著增長。1993 年,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 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糧票發愁了。
2糧票種類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兌米票
1937年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創建了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又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它東起 津浦鐵路及運河與山東、蘇皖兩根據地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兌米票
連接,西至同蒲鐵路及汾河與晉綏根據地為鄰,北起正太、德石鐵路與晉察冀根據地相接,西南跨隴海與豫鄂陝根據地相連,東南過黃河近平漢與鄂豫皖根據地相呼應。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晉冀魯豫邊區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主要戰場。
北區公糧票
1948年5月,根據解放戰爭發展的形勢,經中共中央建議,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合並,9月1日正式成立華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4日,攻克太原,全殲守敵,華北從此全境宣告解放。
太原區公糧票
1948年6月11日,徐向前、周士第指揮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8縱隊、13縱隊和太行、太岳、北嶽、晉綏軍區部隊及地方武裝6萬餘人,向駐守晉中平川以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綏為首的13萬閻軍發起攻擊,晉中戰役開始。7月21日,歷時40天的晉中戰役結束,晉中全境獲得解放。整個戰役中,晉中各縣支前民工達16.75萬人,調集牲口9.8萬頭,大車1.44萬輛,運送柴草210萬公斤。7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相當於省級的太原區,下轄3個專區,分別統領榆次、太谷、平遙、祁縣等20個縣。
晉中區戰時公糧票
1948年8月15日太原區改名晉中區,轄3個專區。1949年2月底晉中區與太原市合並,稱太原市。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太原城。
山西省公糧票
1949年8月,華北重新調整區劃後包括河北、山西、平原、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直轄市。古語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解放戰爭中,山西是全國主要戰場,創建了著名的革命根據地,聞名中外的山西小米養育了人民解放軍,支援中國共產黨人武裝奪取了全國政權。土改後的山西農民獲得了糧食大豐收。為保衛革命勝利果實,人民群眾掀起參軍參戰踴躍支前的熱潮。
糧票是特定的歷史文物,富有廣泛的文化內涵,它具有歷史性、知識性、文化性。號稱票證收藏「中國第一票」的糧票,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公糧票是中國票證收藏中的一朵奇葩。解放戰爭時期公糧票誕生於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具有印量少、使用時間短、流通地域窄等特點。
3分類與特點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

肉票
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錶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真是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什麼樣的商品就用對應的糧票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那麼在糧票這一大家族裡有些什麼品種呢?略舉一些有:有直接稱糧票的,有大米票、麵粉票、粗糧票、細糧票、小米票、土豆票等等。
各種糧票的尺寸是千差萬別的,其形式有橫式,也有豎式、齒狀和正方形。有的糧票與人民幣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糧票只有1厘米大小。面額大的在千斤、萬斤以上,面額小的僅為一錢以下。計量單位從舊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應有盡有。每一套糧票通常按年限區分,依票面單位或重量排列,從1到70餘枚不等。糧票內容名稱各不相同,更是豐富多彩。糧票的設計各不一樣,有的有精美的圖案,有的將風景名勝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設計在糧票上,如:陝西的兵馬俑、廣西的象鼻山、內蒙古的博物館雕塑、西藏的布達拉宮、上海的外灘、湖南的韶山、貴州的遵義與黃果樹瀑布及雲南的石林等。有的有蒙文、藏文、維吾爾文、朝鮮文等。有的無圖案而且紙質差,這些常體現在早期糧票上,只在紙上印上一些字,有的用鉛印、油印,還有專門印糧票的廠家監制印刷,大多數糧票上面還蓋有有關部門的公章,有的還印有編號等等。
4糧票之最
最早的糧票
1951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糧食局發行的大米票。
面額最大的糧票
1962年、1963年上海市糧食局發行的「糧食支撥書」,面額為1400斤。
面額最小的糧票
1960年南京市糧食局發行的「南京市糧食局流動購糧憑證」,面額為壹錢。
票幅最大的省級糧票
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局發行的「廣西流動人口糧油定額供應卡」,該票長17.3厘米,寬6厘米。
票幅最小的省級糧票
1955年浙江省印製的「隨證糧票」,該票長0.9厘米,寬0.8厘米,僅有小手指甲大小。
流通時間最長的糧票
國家糧食部1965年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流通時間長達28年。
流通時間最短的糧票
國家糧食部1962年發行的車船糧票,流通約一個月。
面額最多的套票
1975年河北省邯鄲市糧食局革委會發行的工種補差糧票,這套票共60枚,面額從1斤到30斤。
面額最大的語錄套票
1967年發行的軍用供給糧票,全套分大米、麵粉、粗糧、馬料4種,每種又有50、100、500、1000斤4種面額,全套面額高達6600斤。每枚糧票背面均印有不同的毛主席語錄。

B. 票證經濟給我們的教訓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物資匱乏,關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國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統購統銷政策,從此百姓生活進入了長達40多個春秋的「票證時代」。那時,各類票證五花八門充斥山城,糧票、肉票、布票、鹽票、油票、煤票、煙票、蔬菜票……就連買糖果糕點、火柴肥皂也要憑票,票證漸漸成了城鄉居民吃飽穿暖的一種保障。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票證才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歷程。 或許再沒有哪個國家會比中國的票證多,回首當年滋味萬般的票證情結,我們不應該忘記它們,因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方寸紙片,蘊藏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豐厚內涵,濃縮了共和國那段坎坷歷史,記載了這座城市從「計劃」走向「市場」的艱難軌跡。 追憶—— 物資匱乏的清貧日子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里,人們想必不會忘記各大超市的琳琅滿目,豐盛至極。而時光倒流到上世紀80年代前,同樣的節日,人們所考慮的卻是怎樣用幾張節日里特別發放的票,給餐桌上添些油水。50年代中期,隨著糧票的出現和廣泛運用,關涉油肉布煤等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種票據也相繼出現。 「那個時代,票比錢管用,沒票寸步難行。」52歲的陳前榮是原九龍坡區蔬菜公司職工,這是他最初對票證的強烈印象。那時他還是個小毛孩,家中有父母兄妹五口,全家一個月憑票領100斤糧食,肉、油是每人每月半斤。「那時正是娃兒長身體的時候,哪裡夠吃嘛!你看我現在恁個瘦,都是那個時候虧了身體的結果。」他打趣說。 孩提時的陳前榮最巴望的就是過年,因為政府會增供糧食、肉油,如此不僅可以打牙祭,父母也會用存了整整一年的布票給他做套新衣裳,「這在當時是件很奢侈的事,因為小夥伴們大都穿著有補丁的衣服」。 雖說日子苦了點,還是有讓他興奮的事。讀書時他一直是班上尖子生,為此學校獎給了他一張工業票。他興奮地拉著媽媽去買皮鞋,誰知到了商店才發現根本就沒有男式皮鞋,於是他委曲求全讓媽媽買了雙女式皮鞋,照樣穿到學校去洋氣了一番。想起往事,他忍俊不禁。 糧票開始使用時,65歲的王新明正在讀高中,一月有32斤糧,而父母是普通居民,每人只有25斤。由於母親在肉店工作,所以每月家裡可以吃點油葷。不過好景不長,1959年三年自然災害開始,那時他已是沙區一家油漆廠木工,每月有些收入,「但沒有票還是買不到東西,有錢也不是萬能喲」。 記得1960年有天下班後到館子吃飯,他用二兩糧票要了碗素麵,誰知香噴噴的面條剛放上桌,一個小孩沖進館子端起面碗就跑。那時他聽說街上有人搶飯,沒想到還真遇到了,於是追進一條胡同把小孩擋住,孩子可憐兮兮望著他,掏出一張皺巴巴的棉花票對他說:「叔叔,我們換嘛,這個給你。」當時他哭笑不得,雖然自己餓得前胸貼後背,最後還是把面條讓給了孩子。 都說當家才知柴米貴,75歲的李開貞婆婆也經歷了物資匱乏年代的酸甜苦辣。那時她和丈夫帶著4個孩子擠在一間10平米的小屋裡,雖說丈夫是單位黨委書記、市勞模,收入相對較高,但是當時的「九等十級」分糧制度規定幹部的糧食定額更少,所以家裡的吃飯問題就格外嚴峻了。「娃兒多,又有老人要照顧,只有虧自己。」李婆婆眼淚花花回憶。有次母親生病,她用一斤肉票買了豬蹄,准備燉湯給母親補補,考慮到孩子,又在湯里加了海帶。晚飯時,她發現小兒子不停吐清口水,以為病了,再三追問,才知他看見家裡燉了蹄花湯,卻又不敢偷吃肉,只好吃了碗海帶,哪知很久沒沾油水的肚子不受,結果一直反胃。李開貞鬆口氣後,第二天趕緊又拿了半斤肉票給兒子買肉補身體。 回味—— 特殊年代的符號標志 眼下20來歲的重慶年輕人,對於糧票之類的票證往往不知所雲,但對於他們的父輩和祖輩來說,這些票證卻能勾起他們對於物質稀缺年代最深切的回味。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即使是在重慶這樣的大城市,物質也非常匱乏:從1953年11月到第二年9月,重慶開始實行糧食、棉布計劃供應。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下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生活在中國的每一個城鎮居民,都必須憑所在城鎮戶口領取購糧證和糧票。1956年11月6日,重慶宣布對食用植物油實行定量分配、憑票供應,農民每人每月定量為5兩,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定量為7兩,植物油零售價格每市斤0.48元。 10月2日,市票證愛好者聯誼會會長韓孝基對記者感嘆說:民以食為天,在票證年代裡糧票被人們視為生命票,「最初的糧票採用16兩制計量,1959年改為10兩制計量,1985年起改為公斤制。每逢佳節政府還會發行特殊票證,比如糯米只有到春節才作為年貨憑證供應一次。全國有通用的全國糧票,有限用於各個省、市、縣的地方糧票,還有軍用糧票與個別單位發行的單位內使用糧票。需要到異地出差,就要通過手續把地方糧票兌換成全國糧票,所以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分別有個外號叫『滿天飛和團團轉』。」作為上月票證收藏文化展示會的組織者,韓孝基表示:「今天我們集藏票證,不僅僅是為了保留那段艱苦歲月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撫今追昔,溫故知新。」據他考據,從1955年到1988年,由重慶市糧食局發行的各種市內通用糧票有100餘枚,「重慶糧票精緻大氣,其印刷工藝於細微處也一絲不苟,作為主圖的麥穗玉米紅燈籠、枇杷山與大禮堂、紅岩村和朝天門無不充滿頌揚與希翼。」 同樣喜歡研究票證的收藏家余超倫告訴記者:「票證是歷史長河中一朵燦爛之花,每一枚票證都是洞見歷史的窗口。」在他收藏的上萬張票證中,相當部分是1967年到1974年的語錄票,「語錄票票面以『革命聖地』、『工農兵形象』、毛主席語錄為裝飾圖案,原封不動的政治口號隨處可見。有些糧票寫著『打倒蘇修』,無非是讓老百姓吃飯時也不要忘記批判修正主義。」 從70年代開始,余超倫收藏的重慶票證種類有數十種之多,常見的分為四類:關於吃喝的有細糧票、粗糧票、糕點票、豆腐票、奶粉票、鹽票、肉票等;關於穿戴的有布票、棉花票等;關於日用百貨的有肥皂票、火柴票、煙票、蜂窩煤票、煤氣票等;專用票證則有用於高幹、嬰兒、產婦和病人按規定之外的特需票證和多在春節額外供應的節日票等。 票證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符號標志,它留給人們的是不堪回首的苦澀。他說,「為了用足票證,人們想盡辦法,商業購貨券和肉票、布票要集中使用,3年困難時期甚至有人因為飢餓畫糧票而獲罪。」 感慨—— 悲劇開始以喜劇收場 這樣的畫面經常發生在中興路舊貨市場:9月30日,一個其貌不揚的中年男人出現在市場樓外,手裡提著個鼓鼓囊囊的皮包,沿著小路逡巡著,最後在一家擺放著各種票證的地攤前停下來,問老闆收不收糧票,老闆連連點頭:「收,收!」中年人打開皮包,內層里整齊疊放著花花綠綠的票證,然後不緊不慢的說:「還有豆腐票、火柴票、肥皂票……」 曾幾何時,那些充斥在我們身邊的票證已悄然消失,當它們再度出現時,這些曾左右過我們生活的紙片竟成了收藏家們青睞的佳品,歷史的滄桑變化,怎不令人感慨萬千!「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黑格爾曾說在很多時候歷史往往是以悲劇開始,而以喜劇收場。」市博物館史學家莊燕和說,「新中國歷史上這段票證故事,我們完全可以在它悲劇的真實之中,發現一種喜劇的審美效果。」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年,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1985年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被取消。1992年—1997年間,票證制度終於在全國范圍內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一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中國由計劃經濟的短缺時代走向市場經濟的過剩時代。1996年間,重慶曾在部分區域發行了最後一套印刷精美的地方糧票,但它幾乎沒人使用就被直接送進了收藏市場。 滄海桑田,如今悄然走進重慶人新生活的是一系列消費賬單。現在,市民已經習慣定期收到一疊賬單: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寬頻費……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更使名目繁多的「卡」成為市民的新朋友。無論是逛街購物、請客吃飯還是出門打的、看病住院,銀行卡以及各種衍生卡已成為市民的隨身之物,刷卡消費已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票證時代」到「賬單生活」的轉變,折射出的正是重慶乃至中國幾十年來社會結構深層次的變革。

C. CCTV以前放過一個紀錄片好像叫〈票證年代〉的,具體是什麼

06.10.30.探索·發現.收藏歲月.票證生活-"探索發現" "收藏歲月"...

視頻:http://www.ku6.com/show/RYm1tSIgBPrq8nRb.html

D. 中國票證制度的演變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在商品供應極為匱乏的年代,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了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憑證,這些憑證通稱為「票證」。 票證種類繁多,有糧票、布票、油票、棉花票、魚票、肉票……在當年,沒有票證,有錢也寸步難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證,日子都沒法過。那時的人們可謂視票證為「命根子」。那時可以稱之為「票證時代」。

上世紀50-70年代末:曾經,一票難求 解放初期,市場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為保證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國家決定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即發放各種商品票證,有計劃地分配商品。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開始,中國老百姓進入了漫長的 「票證時代」,糧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製品票、工業券……各式各樣的票,成了百姓過日子的基本保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市場商品供應有了根本性好轉。至1985年前後,憑證憑票供應的除糧、油及電視機、自行車、洗衣機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類商品基本上敞開供應。直到1993年,糧票正式謝幕,這段憑票供應的歷史——「票證年代」宣告終結。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的上世紀50年代,農業基礎落後,糧食增產幅度遠遠趕不上需求增長速度,糧食等關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
於是國家於1953年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即實行統購統銷,人們要憑票證來限量購買糧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各種票證加起來共達60多種。票證成了城鄉居民吃飽穿暖的一種保障。由此初步緩解了糧食等重要物資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場物價的穩定,保證了建國初期大規模重工業建設的順利進行。

E. 談談「票證」的歷史故事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物資匱乏,關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國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統購統銷政策,從此百姓生活進入了長達40多個春秋的「票證時代」。那時,各類票證五花八門充斥山城,糧票、肉票、布票、鹽票、油票、煤票、煙票、蔬菜票……就連買糖果糕點、火柴肥皂也要憑票,票證漸漸成了城鄉居民吃飽穿暖的一種保障。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票證才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歷程。
或許再沒有哪個國家會比中國的票證多,回首當年滋味萬般的票證情結,我們不應該忘記它們,因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方寸紙片,蘊藏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豐厚內涵,濃縮了共和國那段坎坷歷史,記載了這座城市從「計劃」走向「市場」的艱難軌跡。
追憶——
物資匱乏的清貧日子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里,人們想必不會忘記各大超市的琳琅滿目,豐盛至極。而時光倒流到上世紀80年代前,同樣的節日,人們所考慮的卻是怎樣用幾張節日里特別發放的票,給餐桌上添些油水。50年代中期,隨著糧票的出現和廣泛運用,關涉油肉布煤等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種票據也相繼出現。
「那個時代,票比錢管用,沒票寸步難行。」52歲的陳前榮是原九龍坡區蔬菜公司職工,這是他最初對票證的強烈印象。那時他還是個小毛孩,家中有父母兄妹五口,全家一個月憑票領100斤糧食,肉、油是每人每月半斤。「那時正是娃兒長身體的時候,哪裡夠吃嘛!你看我現在恁個瘦,都是那個時候虧了身體的結果。」他打趣說。
孩提時的陳前榮最巴望的就是過年,因為政府會增供糧食、肉油,如此不僅可以打牙祭,父母也會用存了整整一年的布票給他做套新衣裳,「這在當時是件很奢侈的事,因為小夥伴們大都穿著有補丁的衣服」。
雖說日子苦了點,還是有讓他興奮的事。讀書時他一直是班上尖子生,為此學校獎給了他一張工業票。他興奮地拉著媽媽去買皮鞋,誰知到了商店才發現根本就沒有男式皮鞋,於是他委曲求全讓媽媽買了雙女式皮鞋,照樣穿到學校去洋氣了一番。想起往事,他忍俊不禁。
糧票開始使用時,65歲的王新明正在讀高中,一月有32斤糧,而父母是普通居民,每人只有25斤。由於母親在肉店工作,所以每月家裡可以吃點油葷。不過好景不長,1959年三年自然災害開始,那時他已是沙區一家油漆廠木工,每月有些收入,「但沒有票還是買不到東西,有錢也不是萬能喲」。
記得1960年有天下班後到館子吃飯,他用二兩糧票要了碗素麵,誰知香噴噴的面條剛放上桌,一個小孩沖進館子端起面碗就跑。那時他聽說街上有人搶飯,沒想到還真遇到了,於是追進一條胡同把小孩擋住,孩子可憐兮兮望著他,掏出一張皺巴巴的棉花票對他說:「叔叔,我們換嘛,這個給你。」當時他哭笑不得,雖然自己餓得前胸貼後背,最後還是把面條讓給了孩子。
都說當家才知柴米貴,75歲的李開貞婆婆也經歷了物資匱乏年代的酸甜苦辣。那時她和丈夫帶著4個孩子擠在一間10平米的小屋裡,雖說丈夫是單位黨委書記、市勞模,收入相對較高,但是當時的「九等十級」分糧制度規定幹部的糧食定額更少,所以家裡的吃飯問題就格外嚴峻了。「娃兒多,又有老人要照顧,只有虧自己。」李婆婆眼淚花花回憶。有次母親生病,她用一斤肉票買了豬蹄,准備燉湯給母親補補,考慮到孩子,又在湯里加了海帶。晚飯時,她發現小兒子不停吐清口水,以為病了,再三追問,才知他看見家裡燉了蹄花湯,卻又不敢偷吃肉,只好吃了碗海帶,哪知很久沒沾油水的肚子不受,結果一直反胃。李開貞鬆口氣後,第二天趕緊又拿了半斤肉票給兒子買肉補身體。
回味——
特殊年代的符號標志
眼下20來歲的重慶年輕人,對於糧票之類的票證往往不知所雲,但對於他們的父輩和祖輩來說,這些票證卻能勾起他們對於物質稀缺年代最深切的回味。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即使是在重慶這樣的大城市,物質也非常匱乏:從1953年11月到第二年9月,重慶開始實行糧食、棉布計劃供應。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下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生活在中國的每一個城鎮居民,都必須憑所在城鎮戶口領取購糧證和糧票。1956年11月6日,重慶宣布對食用植物油實行定量分配、憑票供應,農民每人每月定量為5兩,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定量為7兩,植物油零售價格每市斤0.48元。
10月2日,市票證愛好者聯誼會會長韓孝基對記者感嘆說:民以食為天,在票證年代裡糧票被人們視為生命票,「最初的糧票採用16兩制計量,1959年改為10兩制計量,1985年起改為公斤制。每逢佳節政府還會發行特殊票證,比如糯米只有到春節才作為年貨憑證供應一次。全國有通用的全國糧票,有限用於各個省、市、縣的地方糧票,還有軍用糧票與個別單位發行的單位內使用糧票。需要到異地出差,就要通過手續把地方糧票兌換成全國糧票,所以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分別有個外號叫『滿天飛和團團轉』。」作為上月票證收藏文化展示會的組織者,韓孝基表示:「今天我們集藏票證,不僅僅是為了保留那段艱苦歲月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撫今追昔,溫故知新。」據他考據,從1955年到1988年,由重慶市糧食局發行的各種市內通用糧票有100餘枚,「重慶糧票精緻大氣,其印刷工藝於細微處也一絲不苟,作為主圖的麥穗玉米紅燈籠、枇杷山與大禮堂、紅岩村和朝天門無不充滿頌揚與希翼。」
同樣喜歡研究票證的收藏家余超倫告訴記者:「票證是歷史長河中一朵燦爛之花,每一枚票證都是洞見歷史的窗口。」在他收藏的上萬張票證中,相當部分是1967年到1974年的語錄票,「語錄票票面以『革命聖地』、『工農兵形象』、毛主席語錄為裝飾圖案,原封不動的政治口號隨處可見。有些糧票寫著『打倒蘇修』,無非是讓老百姓吃飯時也不要忘記批判修正主義。」
從70年代開始,余超倫收藏的重慶票證種類有數十種之多,常見的分為四類:關於吃喝的有細糧票、粗糧票、糕點票、豆腐票、奶粉票、鹽票、肉票等;關於穿戴的有布票、棉花票等;關於日用百貨的有肥皂票、火柴票、煙票、蜂窩煤票、煤氣票等;專用票證則有用於高幹、嬰兒、產婦和病人按規定之外的特需票證和多在春節額外供應的節日票等。
票證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符號標志,它留給人們的是不堪回首的苦澀。他說,「為了用足票證,人們想盡辦法,商業購貨券和肉票、布票要集中使用,3年困難時期甚至有人因為飢餓畫糧票而獲罪。」
感慨——
悲劇開始以喜劇收場
這樣的畫面經常發生在中興路舊貨市場:9月30日,一個其貌不揚的中年男人出現在市場樓外,手裡提著個鼓鼓囊囊的皮包,沿著小路逡巡著,最後在一家擺放著各種票證的地攤前停下來,問老闆收不收糧票,老闆連連點頭:「收,收!」中年人打開皮包,內層里整齊疊放著花花綠綠的票證,然後不緊不慢的說:「還有豆腐票、火柴票、肥皂票……」
曾幾何時,那些充斥在我們身邊的票證已悄然消失,當它們再度出現時,這些曾左右過我們生活的紙片竟成了收藏家們青睞的佳品,歷史的滄桑變化,怎不令人感慨萬千!「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黑格爾曾說在很多時候歷史往往是以悲劇開始,而以喜劇收場。」市博物館史學家莊燕和說,「新中國歷史上這段票證故事,我們完全可以在它悲劇的真實之中,發現一種喜劇的審美效果。」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年,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1985年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被取消。1992年—1997年間,票證制度終於在全國范圍內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一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中國由計劃經濟的短缺時代走向市場經濟的過剩時代。1996年間,重慶曾在部分區域發行了最後一套印刷精美的地方糧票,但它幾乎沒人使用就被直接送進了收藏市場。
滄海桑田,如今悄然走進重慶人新生活的是一系列消費賬單。現在,市民已經習慣定期收到一疊賬單: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寬頻費……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更使名目繁多的「卡」成為市民的新朋友。無論是逛街購物、請客吃飯還是出門打的、看病住院,銀行卡以及各種衍生卡已成為市民的隨身之物,刷卡消費已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票證時代」到「賬單生活」的轉變,折射出的正是重慶乃至中國幾十年來社會結構深層次的變革。

F. 票證制度出現的時間是多少年代到多少年代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在商品供應極為匱乏的年代,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了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憑證,這些憑證通稱為「票證」。
票證種類繁多,有糧票、布票、油票、棉花票、魚票、肉票……在當年,沒有票證,有錢也寸步難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證,日子都沒法過。那時的人們可謂視票證為「命根子」。那時可以稱之為「票證時代」。
上世紀50-70年代末:曾經,一票難求
解放初期,市場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為保證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國家決定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即發放各種商品票證,有計劃地分配商品。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開始,中國老百姓進入了漫長的
「票證時代」,糧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製品票、工業券……各式各樣的票,成了百姓過日子的基本保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市場商品供應有了根本性好轉。至1985年前後,憑證憑票供應的除糧、油及電視機、自行車、洗衣機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類商品基本上敞開供應。直到1993年,糧票正式謝幕,這段憑票供應的歷史——「票證年代」宣告終結。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的上世紀50年代,農業基礎落後,糧食增產幅度遠遠趕不上需求增長速度,糧食等關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
於是國家於1953年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即實行統購統銷,人們要憑票證來限量購買糧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各種票證加起來共達60多種。票證成了城鄉居民吃飽穿暖的一種保障。由此初步緩解旦姬測肯爻廄詫詢超墨了糧食等重要物資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場物價的穩定,保證了建國初期大規模重工業建設的順利進行。

G. 新中國當時為什麼要用票證來消費比如糧票,面票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物資匱乏,關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國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統購統銷政策,從此百姓生活進入了長達40多個春秋的「票證時代」。

那時,各類票證五花八門充斥山城,糧票、肉票、布票、鹽票、油票、煤票、煙票、蔬菜票……就連買糖果糕點、火柴肥皂也要憑票,票證漸漸成了城鄉居民吃飽穿暖的一種保障。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票證才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歷程。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年,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1985年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被取消。

1992年—1997年間,票證制度終於在全國范圍內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一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中國由計劃經濟的短缺時代走向市場經濟的過剩時代。

(7)票證年代的小資擴展閱讀:

分類與特點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錶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真是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

什麼樣的商品就用對應的糧票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那麼在糧票這一大家族裡有些什麼品種呢?略舉一些有:有直接稱糧票的,有大米票、麵粉票、粗糧票、細糧票、小米票、土豆票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糧票

H. 票證時代是什麼時候

上世紀50-70年代末:曾經,一票難求解放初期,市場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為保證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國家決定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即發放各種商品票證,有計劃地分配商品。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開始,中國老百姓進入了漫長的 「票證時代」,糧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製品票、工業券……各式各樣的票,成了百姓過日子的基本保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市場商品供應有了根本性好轉。至1985年前後,憑證憑票供應的除糧、油及電視機、自行車、洗衣機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類商品基本上敞開供應。直到1993年,糧票正式謝幕,這段憑票供應的歷史——「票證年代」宣告終結。

I. 歷史上出現票證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物資匱乏,關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國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統購統銷政策,從此百姓生活進入了長達40多個春秋的「票證時代」。那時,各類票證五花八門充斥山城,糧票、肉票、布票、鹽票、油票、煤票、煙票、蔬菜票……就連買糖果糕點、火柴肥皂也要憑票,票證漸漸成了城鄉居民吃飽穿暖的一種保障。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票證才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歷程。
或許再沒有哪個國家會比中國的票證多,回首當年滋味萬般的票證情結,我們不應該忘記它們,因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方寸紙片,蘊藏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豐厚內涵,濃縮了共和國那段坎坷歷史,記載了這座城市從「計劃」走向「市場」的艱難軌跡。
眼下年輕人對於糧票之類的票證往往不知所雲,但對於他們的父輩和祖輩來說,這些票證卻能勾起他們對於物質稀缺年代最深切的回味。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即使是在重慶這樣的大城市,物質也非常匱乏:從1953年11月到第二年9月,重慶開始實行糧食、棉布計劃供應。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下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生活在中國的每一個城鎮居民,都必須憑所在城鎮戶口領取購糧證和糧票。1956年11月6日,重慶宣布對食用植物油實行定量分配、憑票供應,農民每人每月定量為5兩,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定量為7兩,植物油零售價格每市斤0.48元。
10月2日,市票證愛好者聯誼會會長韓孝基對記者感嘆說:民以食為天,在票證年代裡糧票被人們視為生命票,「最初的糧票採用16兩制計量,1959年改為10兩制計量,1985年起改為公斤制。每逢佳節政府還會發行特殊票證,比如糯米只有到春節才作為年貨憑證供應一次。全國有通用的全國糧票,有限用於各個省、市、縣的地方糧票,還有軍用糧票與個別單位發行的單位內使用糧票。需要到異地出差,就要通過手續把地方糧票兌換成全國糧票,所以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分別有個外號叫『滿天飛和團團轉』。」作為上月票證收藏文化展示會的組織者,韓孝基表示:「今天我們集藏票證,不僅僅是為了保留那段艱苦歲月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撫今追昔,溫故知新。」據他考據,從1955年到1988年,由重慶市糧食局發行的各種市內通用糧票有100餘枚,「重慶糧票精緻大氣,其印刷工藝於細微處也一絲不苟,作為主圖的麥穗玉米紅燈籠、枇杷山與大禮堂、紅岩村和朝天門無不充滿頌揚與希翼。」
同樣喜歡研究票證的收藏家余超倫告訴記者:「票證是歷史長河中一朵燦爛之花,每一枚票證都是洞見歷史的窗口。」在他收藏的上萬張票證中,相當部分是1967年到1974年的語錄票,「語錄票票面以『革命聖地』、『工農兵形象』、毛主席語錄為裝飾圖案,原封不動的政治口號隨處可見。有些糧票寫著『打倒蘇修』,無非是讓老百姓吃飯時也不要忘記批判修正主義。」
從70年代開始,余超倫收藏的重慶票證種類有數十種之多,常見的分為四類:關於吃喝的有細糧票、粗糧票、糕點票、豆腐票、奶粉票、鹽票、肉票等;關於穿戴的有布票、棉花票等;關於日用百貨的有肥皂票、火柴票、煙票、蜂窩煤票、煤氣票等;專用票證則有用於高幹、嬰兒、產婦和病人按規定之外的特需票證和多在春節額外供應的節日票等。
票證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符號標志,它留給人們的是不堪回首的苦澀。他說,「為了用足票證,人們想盡辦法,商業購貨券和肉票、布票要集中使用,3年困難時期甚至有人因為飢餓畫糧票而獲罪。」
感慨——
悲劇開始以喜劇收場
這樣的畫面經常發生在中興路舊貨市場:9月30日,一個其貌不揚的中年男人出現在市場樓外,手裡提著個鼓鼓囊囊的皮包,沿著小路逡巡著,最後在一家擺放著各種票證的地攤前停下來,問老闆收不收糧票,老闆連連點頭:「收,收!」中年人打開皮包,內層里整齊疊放著花花綠綠的票證,然後不緊不慢的說:「還有豆腐票、火柴票、肥皂票……」
曾幾何時,那些充斥在我們身邊的票證已悄然消失,當它們再度出現時,這些曾左右過我們生活的紙片竟成了收藏家們青睞的佳品,歷史的滄桑變化,怎不令人感慨萬千!「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黑格爾曾說在很多時候歷史往往是以悲劇開始,而以喜劇收場。」市博物館史學家莊燕和說,「新中國歷史上這段票證故事,我們完全可以在它悲劇的真實之中,發現一種喜劇的審美效果。」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年,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1985年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被取消。1992年—1997年間,票證制度終於在全國范圍內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一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中國由計劃經濟的短缺時代走向市場經濟的過剩時代。1996年間,重慶曾在部分區域發行了最後一套印刷精美的地方糧票,但它幾乎沒人使用就被直接送進了收藏市場。
滄海桑田,如今悄然走進重慶人新生活的是一系列消費賬單。現在,市民已經習慣定期收到一疊賬單: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寬頻費……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更使名目繁多的「卡」成為市民的新朋友。無論是逛街購物、請客吃飯還是出門打的、看病住院,銀行卡以及各種衍生卡已成為市民的隨身之物,刷卡消費已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票證時代」到「賬單生活」的轉變,折射出的正是重慶乃至中國幾十年來社會結構深層次的變革。
------摘自本站沅江水的回答,也可參考鏈接http://..com/question/10117521.html?fr=qrl3

J.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人們憑借各種票證購物。你能寫出幾種當時購物的票證

糧票、布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煙票、蔬菜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