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知名自行車製造商包括
世界上最大的最出名的自行車製造商是我們台灣省的捷安特,另外一些國外品牌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比如閃電,崔克,歐洲的知名自行車企業不僅實力好,而且底蘊深,比如梅花,look,比安奇,cervelo等等
❷ 美國為什麼要重振製造業 美元迴流
美國製造業回歸有兩個根本上的原因:
一是後經濟危機時代,美國經濟復甦進程緩慢。
二是製造業空心化不利於其創新領導者地位。
美元回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美國經濟內需乏力,缺乏有效的流動性和市場需求。
一、經濟層面
製造業回歸和美元回歸可以看做是美國從供需兩端緩解國內經濟發展的途徑。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霸主在經歷「去工業化」過程後,由於製造業轉移和金融投機過度,導致產業日趨空心化,大量工廠倒閉,國內經濟衰退,貿易赤字急劇上升。為應對市場蕭條、失業率攀升等問題,近年來美國大力推進「再工業化」戰略,部分海外製造業遷回本土發展。
從上述描述中,應當關注幾個核心點:
產業空心化:產業空心化是美國製造業在追求低成本高回報的過程中,將製造產業搬遷至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東南亞國家的過程。
國內經濟衰退: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處在較低的增速水平上。如下圖所示:
2008年-2014年美國國內生總值及增速
2015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2.4%,同2014年持平,經濟增長乏善可陳。
在國內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貿易赤字上升。貿易赤字意味著貿易逆差,美國出口水平下降,這根製造業的發展水平關系密切。二是市場蕭條和失業率攀升。製造業的外遷和需求不足導致工廠倒閉,工作崗位減少,進而導致人均收入水平的實質上的下降,人們消費慾望下降,國內需求動力不足,經濟發展進入通縮周期。
所以,製造業回歸和美元回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美國智囊機構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了一份關於《美國製造回歸——為何製造業將返回美國》的報告,指出危機後美國正在向「低成本生產製造國家」轉變。這位美國決策者制定再工業化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份報告從側面證明了美國製造業回歸有現實的操作基礎:
1、海外製造業成本上升。比如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用工成本上升等等。
2、本土比較優勢漸漸凸顯。
以中國為例,雖然中國用工成本上升,但是總體還是低於美國,但是其勞動生產率水平卻只相當於美國的1/12。這意味著將部分產業從中國遷回美國,不但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庫存損失等支出,在本國更高生產率的情況下,其毛利率還能得到提高。
因此,美國開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主導製造業回歸。
二、創新領導者層面
美國一直以來在國際上是技術、資本和管理的輸出國,且是全球創新大國。美國政府每年都會出具創新報告。
製造業在美國國家安全與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在促進進一步創新方面可以提供應用知識,可以為軍隊、情報機構以及國家安全機構以及整個國家提供必要的物資裝備。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家製造業可以使發明、發現、研究成果以及新的創意轉化為更好地、新穎的產品或者使流程優化,以實現經濟增長。先進製造是產品得以內銷、出口的重要技術來源,可以帶動材料、建築、服務方面的需求,可以為美國工人創造高質量、高薪資的工作機會。摘自《2016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路戰略計劃》。不用過多解釋,該引用將直接證明為什麼美國重視製造業及其迴流。
❸ 4、中國製造2025振興製造業的十大任務是什麼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中國製造2025分三個階段九大任務。
3個階段
據蘇波副部長介紹,我國製造業強國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中國製造業可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35年中國製造業將位居第二方陣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強國;2045年中國製造業可望進入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製造強國。
9大任務
9大任務包括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中國製造2025九大任務圖
❹ 如果國際製造業產業鏈從中國撤離,本土的企業會不會迎來機會
假如國際製造業企業大量從我國撤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本土企業是否會迎來機會,還得看他們自己的實力。
外資入駐給我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改革開放初年也為我們提供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當然也幫助我們培養了一批具有領域專精能力的技術人員。外資通過我們廉價的勞動力和政策優勢賺取了大量的回報,同時也為我們的社會發展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浮雲君覺得外資企業和我們社會的關系是一種「雙贏」。外資順利降低了生產成本,我們順利得到了工作獲得了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環境。
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企業較早落戶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深圳、上海為首的地標性城市拔地而起,外資企業為我們國家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們開始撤離了,不少人覺得有些遺憾,這也能理解,畢竟相對於本土企業,他們的待遇更好。不過,大家也都清楚,這一天遲早會發生,努力提高我們本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減少外資撤離對於我們的影響這才是王道。
❺ 有誰知道PCBA的的國際生產廠商(最好加點方面的),給推薦幾個
EMS行業都做這些,廠商太多了啊!
1. Hon Hai Precision 鴻海精密集團 (台灣)
2. Flextronics 偉創力電子 (新加坡)
3. Asustek 華碩科技 (台灣)
4. Quanta Computer 廣達電子 (台灣)
5. Solectron 旭電 (美國加州)
6. Sanmina-SCI 新美亞電子 (美國加州)
7. Jabil 捷普科技 (美國佛羅里達州)
8. Celestica 天弘電子 (加拿大)
9. Inventec 英業達電腦 (台灣)
10. TPV Technology 冠捷電子 (香港)
11. Wistron 緯創資通(簡稱緯創) (台灣)
12. BenQ 明基 (台灣)
13. Elcoteq 科泰 (芬蘭)
14. Benchmark Electronics 佰電科技 (美國德克薩斯州
15. Cal-Comp Electronics 泰金寶電通集團 (泰國)
16. Venture Corporation 萬特電子 (新加坡)
17. Universal Scientific Instrial 環電 (台灣)
18. Plexus 貝萊勝公司 (美國)
19. SIIX 希克斯電子 (日本)
20. Pemstar 鵬思特 (美國明尼蘇達州)
21. Nam Tai Electronics 南太電子 (香港)
22. Jurong Technologies 裕廊科技工業(新加坡)
23. Viasystems Group 惠亞集團 (美國)
24. Beyonics 超揚(新加坡)
25. Kimball Electronics Group 精博電子 (日本)
26. Elite Instrial Group 億利達電子集團(香港)
27. Alco Electronics (香港)
28. Hitachi OMD
29. Aeroflex
30. Zollner Elektronik
31. CEMS
32. .M-Flex
33. Wong's Electronics 王氏電子 (香港)
34. Partnertech
35. GES International
36. Hana Microelectronics
37. Fabrinet
38. Integrated Microelectronics
39. CTS
40. WKK Technology
41. enics
42. Videoton
43.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44. Suntron
45. Scanfil
46. Flash Electronics
47. Neways Electronics
48. Orient Semiconctor Electronics
49. Sinbon Electronics
50. Simclar Group
51. Kitron
52. SMTC
53. NOTE
54. Computime
55. BreconRidge
56. EPIC Technologies
57. VTech Communications
58. Vogt Electronics
59. COB Technologies
60. MC Assembly
61. DRS Laurel Technologies
62. LaBarge
63. Creation Technologies
64. Nu Visions Manufacturing
65. Saturn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66. DDi
67. KeyTronic EMS
68. Mid-South Instries
69. Topscom
70. Sparton
71. Phoenix International
72. TT EMS
73. Sypris Electronics
74. SigmaTron International
75. Mack Technologies
76. ACT Electronics
77. Deswell Instries
78. Gul Technologies
79. Nortech Systems
80. Cofir
81. The Morey Corporation
82. Micro Dynamics
83. Bulova Technologies
84. Victron
85. Columbia Tech
86. SMS Technologies
87. Raven Instries
88. Innova Electronics
89. Express Manufacturing
90. Applied Technical Services
91. Riverside Electronics
92. Trivirix
93. Circuit Service
94. HEI
95. IntriCon
96. EIT
97. Total Electronics
98. Microtek
99. Computrol
100. EI Microcircuits (美國)
❻ 同學們,"中國製造業"是世界領先的,如
"中國製造業"是世界領先的,如: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機械、建材、輕紡、食品、醫葯。
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生活的工業品短缺局面,市場供應由蕭條、匱乏走向繁榮和充裕。同時,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2010年中國製造業有2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工業生產大國。
我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種,粗鋼、煤、水泥產量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水泥產量2009年已佔世界總產量的60%。2010年粗鋼產量佔世界鋼產量的44.3%,煤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5%。
(6)國際製造商擴展閱讀
中國製造業的未來發展:
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
1、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2、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3、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症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4、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製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整體形象。
5、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製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
6、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十大領域 。
7、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
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製造業布局 。
8、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與製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台建設[5]。
9、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❼ 中國製造強在哪裡
首先要說中國製造並不強,中國製造只是體現了一種規模上的「大」,一種總量上的超越,而不是質量上的超越。
一個產品的製造過程,包括品牌培養、研發、生產組裝、銷售等過程。而中國製造主要參與的就是生產組裝這個階段,是需要大量勞動力,也是技術含量與增值最少的一個階段,也是我國製造業主要參與的一個流程。而製造業比較先進的國家,比如美國、德國、歐洲等國家,則壟斷了一些產品的品牌收益、研發收益與銷售收益。這是製造業產品最核心的價值、也是收益最大的價值。
中國製造業的「變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這是國家製造業轉移的必然選擇,由於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增加,為了獲取更大的收益,把製造業組裝階段轉移到中國這樣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廉的國家也是理性的選擇,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階段決定了中國是國際製造業轉移的理想承接國,因為可以解決就業問題、發展經濟、提高GDP、增加財稅收入等等。
當然,中國製造業隨著逐步的發展也是有一些核心產品的,比如聯想企業以及一些汽車製造企業等等,也在國際上逐步站住了腳。
至於你說的金立的4、5千手機,似乎還沒有諾基亞2、3千的好,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價格的確定有其多方面的考慮與策略,另一方面,一些成熟製造業產品比如諾基亞的軟性的優點,不是模仿可以獲得的,這是一個長期沉澱的過程。
總而言之,中國製造業確實在發展,有規模上的擴大,也有質量上的提高,但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更理性的考慮,就像中國GDP總量全球第2一樣,在看到大的同時,也要看到大的質量。
雖然你沒給分,但是還是寫了這么多,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❽ 世界十大玩具品牌是哪十個
1、美泰MATTEL(於1959年,最有名的芭比娃娃的發明者,世界500強,全球最大的玩具銷售商之一,美泰玩具(香港)有限公司)
2、孩之寶HASBRO(始創於1923年美國,全球最大的玩具製造商之一,變形金剛之父,十大玩具品牌,孩之寶商貿(中國)有限公司)
3、奧迪AULDEY(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廣東省著名商標,廣東省名牌,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廣東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4、驊威HWTOYS(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出口免驗產品,廣東省著名商標,十大玩具品牌,廣東驊威玩具工藝股份有限公司)
5、樂高Lego(始創於1932年丹麥,世界500強,家族式私有企業,全球第四大玩具製造商,世界著名玩具品牌,丹麥樂高集團)
6、萬代Bandai(創立於1950年日本東京,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娛樂公司之一,全球玩具行業著名品牌,萬代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7、智比Smoby(創建於1924年法國,專業致力於自出生到10歲孩子玩具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智比(上海)玩具貿易有限公司)
8、銀輝(於1977年香港,中國高科技玩具最具代表性產品之一,行業著名品牌,十大玩具品牌,銀輝玩具製品有限公司)
9、智高Chicco(始於1945年義大利,義大利ARTSANA司旗下之專業嬰幼用品製造廠,世界品牌,十大玩具品牌,Artsana公司)
10、百利威Playwell(於上世紀60年代,國際知名的嬰兒及學前玩具品牌之一,中國玩具行業中的知名品牌,廣州錦威貿易有限公司)
❾ 全球有哪些十大著名手機品牌
1、iPhone-蘋果。
蘋果公司是美國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史蒂夫·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和羅·韋恩(Ron Wayne)等人於1976年4月1日創立,並命名為美國蘋果電腦公司,2018年8月2日晚間,蘋果盤中市值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股價刷新歷史最高位至203.57美元。
2、諾基亞NOKIA
諾基亞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芬蘭埃斯波 ,主要從事移動通信設備生產和相關服務的跨國公司。諾基亞成立於1865年,以伐木、造紙為主業,後發展成為一家手機製造商,以通信基礎業務和先進技術研發及授權為主。
3、三星Samsung 。
三星集團是韓國最大的跨國企業集團,三星集團包括眾多的國際下屬企業,旗下子公司有:三星電子、三星物產、三星人壽保險等,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眾多領域。三星集團成立於1938年,由李秉喆創辦。
4、摩托羅拉Motorola。
摩托羅拉(Motorola Inc ),成立於1928年。1947年,改名為Motorola,從1930年代開始作為商標使用。2014年1月30日,中國聯想集團以29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公司的手機業務。
5、黑莓Blackberry 。
黑莓公司是加拿大的一家通信公司,主要產品為手提通訊設備黑莓手機。黑莓手機(BlackBerry)是加拿大BlackBerry公司的一家手提無線通信設備品牌,於1999年創立。
6、HTC宏達-Googl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5月15日,簡稱宏達電,亦稱HTC,是一家位於中國台灣的手機與平板電腦製造商。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代工和生產廠商。
7、聯想Lenovo。
聯想集團是1984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由11名科技人員創辦,是中國的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富有創新性的國際化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