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軍長征時,哪四個人用擔架把周恩來抬了出來
據歷史記載:當時擔架隊是從運送迫擊炮的戰士中抽調的戰士抬周恩來過草地的,其中有三個人是肖勁光、楊立三和陳賡。
楊尚昆曾回憶說:「離開毛兒蓋准備過草地時,周恩來的病情已漸漸好轉,但由於連續高燒、五六天沒吃東西,身體極度虛弱,不要說過草地,就是在平地上行走也十分困難。
彭德懷當即組織擔架隊抬周恩來過草地。擔架隊是從運送迫擊炮的戰士中抽調的。彭德懷下了死命令:「把帶不走的迫擊炮埋掉,寧可損失一百門大炮,也要把周恩來抬去。」幹部團團長陳賡自告奮勇當擔架隊隊長,兵站部部長兼政委楊立三見人手不夠,也主動加入擔架隊。
大家頂風冒雨,深一腳、淺一腳,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來抬出了茫茫草地。
(1)楊立三擴展閱讀:
同志們在抬周恩來過草地的過程:
同志們抬著周恩來,向著荒無人煙的大草地進發。茫茫草地,一望無際,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抬著擔架在草地上行軍極端困難,腳底下要時時留意一個個泥潭,稍不小心踩進去就很難拔出來。
草地天氣變化無常,時而狂風四起、大雨滂沱,時而漫天飛雪、冰雹驟降。經過長途跋涉,紅軍戰士缺衣少食,凍餓交加,體質都非常虛弱。周恩來不忍心看到同志們雙肩磨破、步履艱難地抬著自己,多次要掙扎著爬下擔架自己走,又一次次被戰友們按倒在擔架上。
就這樣,大家頂風冒雨,深一腳、淺一腳,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來抬出了茫茫草地。這種深厚的戰友情誼是生死攸關時刻的扶持,是真誠無私的幫助,讓周恩來終生難以忘懷。
Ⅱ 楊立三的介紹
楊立三(1900-1954)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國家食品工業部部長。 湖南省長沙縣人,1900年11月18日出生於長沙郊區一個佃農家庭。11歲入私塾、小學讀書,半耕半讀。1920年投入湘軍當文書,任過團司務長和軍需官。
Ⅲ 楊立三的社會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業部部長、全國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財務部部長等職,為加強改進和健全全軍後勤、財務工作而努力奮斗,廢寢忘食,積勞成疾。1954年秋,因患腦癌無法堅持工作,才服從組織決定去莫斯科治療。1954年11月28日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終年54歲。骨灰運抵北京。1954年12月5日和6日,國防部為楊立三舉行了隆重的弔唁活動。12月7日上午開追悼會。主祭人周恩來總理並作了長篇講話,而在新街口外總政文工團排演場到西郊的八寶山的路上,出現了一支感人的送葬隊伍。周恩來等黨和國家及軍隊的領導人親自在前面執紼引棺送靈。走在右邊最前頭執紼的是周恩來,隨後是彭真、陳叔通副委員長及吳玉章、徐特立等同志,這是文官隊,在左邊最前頭執紼的是彭德懷,隨後是賀龍、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等將帥,這是武官隊。到八寶山後,周恩來眼含熱淚與楊立三作了最後的告別,了卻了他為楊立三抬棺送葬的心願,譜寫了一首共和國將帥生死情地感人新曲。
他是人民軍隊後勤工作的創始人和卓越領導人之一,被公認為軍事財務專家。在1941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里,為解決八路軍軍工工人供給問題,他造了一個飠衣字(讀作「西」),以實物為單位計算工資,調動了軍工生產積極性。章乃器先生稱贊這種「實物分」制度是「一門極其具體復雜的科學」。
Ⅳ 將軍楊立三的父親簡歷!
沒有什麼背景,所以記載很少,當做一個普通人構想一下就好了
Ⅳ 楊立三什麼時候去世的
1954年11月28日病逝於莫斯科。
楊立三(1900-1954)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國家食品工業部部長。 湖南省長沙縣人,1900年11月18日出生於長沙郊區一個佃農家庭。
1954年秋,因患腦癌無法堅持工作,去莫斯科治療。1954年11月28日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終年54歲。骨灰運抵北京後,12月7日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周恩來總理主祭並作了長篇講話。他是人民軍隊後勤工作的創始人和卓越領導人之一,被公認為軍事財務專家。
Ⅵ 楊立三不死會是什麼軍銜
總參元帥最後,總後在總參之後。加上救總理的大功,大將沒跑
Ⅶ 楊立三將軍的子女近照
楊立三將軍一生沒有子女。
根據西南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李達的自述檔案,楊立三夫婦兩沒有孩子,但是他們兩個卻是很喜歡孩子,於是李達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健民、仲民寄養在楊立三家中。
(7)楊立三擴展閱讀:
楊立三(1900-1954),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國家食品工業部部長。 湖南省長沙縣人,1900年11月18日出生於長沙郊區一個佃農家庭。11歲入私塾、小學讀書,半耕半讀。1920年投入湘軍當文書,任過團司務長和軍需官。
他卓有成效地領導了人民軍隊的軍工生產,並到山東與第三野戰軍共同部署了淮海戰役的後勤工作。在全軍後勤工作會議上,曾受到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表彰。
他是人民軍隊後勤工作的創始人和卓越領導人之一,被公認為軍事財務專家。在1941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里,為解決八路軍軍工工人供給問題,他造了一個"餏"字(xī),以實物為單位計算工資,調動了軍工生產積極性。章乃器先生稱贊這種「實物分」制度是「一門極其具體復雜的科學」。
Ⅷ 楊立三將軍有兒子嗎
楊立三將軍一生沒有子女。根據西南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李達的自述檔案,楊立三夫婦兩沒有孩子,但是他們兩個卻是很喜歡孩子,於是李達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健民、仲民寄養在楊立三家中。
楊立三,字詠南,1900年11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郊一個佃農家庭。少年時期,通過長期的半耕半讀,他從自修中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文化知識,曾任過小 學教員。
為了尋找光明,楊立三19歲時就投身湘軍,曾在湖南軍閥張輝瓚部當文書、司務長,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戰爭。司務長一職,是楊立三從事軍隊後勤工作的起點。
(8)楊立三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期間,歷任軍委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兼政委,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副參謀長、後勤部部長兼政委,一二九師勤務部長兼政委,邊區政府財委主任、冀南銀行董事長等職,千方百計籌措糧款,開展生產自救,組織武器裝備和生活物資的生產。
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和財政支持。1939年,朱德、彭德懷打電報給毛澤東,要求派他到前線八路軍總部主持後勤工作。他堅決貫徹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財經工作總方針,為保證軍需民食、實現收支平衡做了艱苦而有效的工作。
1944年,他和滕代遠提出了八路軍生產節約運動著名的「滕楊方案」,明確提出「生產有分工,勞動有報酬,公私兩利」的方針,調動了部隊生產節約的積極性。
Ⅸ 楊立三將軍的子女有誰
楊立三將軍一生沒有子女。根據西南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李達的自述檔案,楊立三夫婦兩沒有孩子,但是他們兩個卻是很喜歡孩子,於是李達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健民、仲民寄養在楊立三家中。
楊立三,字詠南,1900年11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郊一個佃農家庭。少年時期,通過長期的半耕半讀,他從自修中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文化知識,曾任過小 學教員。為了尋找光明,楊立三19歲時就投身湘軍,曾在湖南軍閥張輝瓚部當文書、司務長,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戰爭。司務長一職,是楊立三從事軍隊後勤工作的起點。
(9)楊立三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期間,楊立三歷任軍委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兼政委,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副參謀長、後勤部部長兼政委,一二九師勤務部長兼政委,邊區政府財委主任、冀南銀行董事長等職,千方百計籌措糧款,開展生產自救,組織武器裝備和生活物資的生產,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和財政支持。
解放戰爭期間,歷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常委兼經濟部長、總後勤部部長、中央軍委總後勤部部長兼華北後勤部外線司令、華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等職,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提供了可靠的後勤保障和財經支持
1954年11月28日,在蘇聯治療的楊立三與世長辭,身後沒有留下任何財產,但他卻給我軍後勤工作人員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後勤工作史料---20多本工作日記。12月7日上午,中央軍委舉行楊立三追悼大會,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祭,周恩來堅持為他抬棺,並傷感地說:「我們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但不是無情論者,是楊 立三把我從鬼門關抬出來的,我現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會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