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王誰了解
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湯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稱。
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湯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稱。如,《舊唐書·列傳·鄭畋》:「代有忠貞之士,力為匡復之謀。我國家應五運以承乾,躡三王之垂統,綿區飲化,匝宇歸仁。」
三王常和五帝並稱「五帝三王」,也常和堯、舜並稱「二帝三王」,加上三皇合稱「三皇五帝三王」。例如,李斯《諫逐客書》:「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白居易《與元九書》:「二帝三王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為大柄,決此以為大竇。」《禮記》雲:「三皇禪奕奕,謂盛德也。五帝禪亭亭,特立獨起於身也。三王禪梁甫,連延不絕,父沒子繼也。
2. 中國史上所稱的三王指哪三位
(1)漢之王奉光﹑王商﹑王鳳。《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宣﹑元﹑成﹑哀外戚興者,許﹑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將。"顏師古注:"三王,謂邛成侯及商﹑鳳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2)漢之王尊﹑王章﹑王駿。《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晉潘岳《西征賦》:"趙張三王之尹京,定國釋之之聽理。"(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新唐書.王珣傳》:"﹝王方翼﹞子珣,字伯玉,與兄玙﹑弟瑨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4.唐之王勃﹑王緒﹑王仲舒。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清錢謙益《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采風詞翰繼三王。"清趙翼《陔餘叢考.四三王》:"唐滕王閣有三王﹑則王勃作序,王緒作賦,王仲舒作修閣記也。"
3. 清代的三王是誰
清代初期的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位山水畫家被稱為四王。
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三王是太倉人。
而王原祁的族弟王昱又和王玖、王宸、王愫合稱小四王。
希望是你需要的答案。
4. 屬於太原名家(三王)是誰。
唐代邊塞詩人眾多,其中屬於太原的名家就有三王,即王之渙、王昌齡、王翰。
在浩瀚星空,唐詩無疑構成了一片最為繁密、燦爛的星系。唐代邊塞詩人眾多,其中屬於太原的名家就有三王,即王之渙、王昌齡、王翰。他們發出詩歌的光芒,完全可被稱作光耀古今的星座。這是擁有2500年歷史文化的古城太原的驕傲。
5. 三王是什麼字
沒見過三王 三土倒是有 三土為yao垚
6. 開閩三王的開閩三王故事
唐末,朝政腐敗,民生凋敝。以黃巢為主要標志的農民起義風雲激盪。僖宗光啟元年(885),安徽壽州人王緒率農民義軍攻陷光州(治所今潢川),固始東鄉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奉母董氏率鄉民5000人從義軍入閩,揭開了光州固始向閩台移民的又一恢弘篇章。
入閩平閩,除暴安民:據《新唐書》與《十國春秋》:王氏兄弟,本琅琊人,出身名門望族。秦將王翦34代孫。其五代祖王曄為固始令,善政多多,民愛其仁,勉留之,因遷家於此,遂世為固始人。王潮,字信臣,「沉勇有智略」;弟審邽,字次都,「喜儒術,善吏治」;審知,字信通,號詳卿,狀貌雄偉,方口隆準,喜讀書,好騎射,常乘白馬,號稱「白馬三郎」。其時,「四海盡疲於征戰」,「中原正苦於傷殘」。審知「蓄慷慨之氣,負縱橫之才」,每或撫髀暗驚,彎弧自誓曰:「大丈夫不能安民濟物,豈勞虛生乎!」唐末,僖宗入蜀,群盜起於江淮。黃巢義軍之壽州人王緒,與妹婿劉行全,聚眾萬余而據壽州,自稱將軍。攻取光州,納收士民,以廣隊伍。其時,王潮為固始縣佐史,與弟審邽、審知,以材氣知名,邑人號曰「三龍」。王緒為網路人才,施以計謀,使王氏兄弟率5000鄉民從軍,並任王潮為軍正,主廩庾。是時,蔡州節度史秦宗權募士益兵,王緒附之。宗權任王緒為光州刺史,召其兵會擊黃巢,王緒遲留不行,宗權怒而發兵攻緒,王緒遂率眾南奔。至贛境,略潯陽、贛水;入閩地,取汀州、陷漳浦,但皆未能據之。王緒嫉妒賢能,「猜刻不仁」,凡才貌過己者,必暗除之,軍中人人自危,「不保朝夕」,因而激起兵變,為部將所逼自殺,眾推王潮為主。「潮令於軍曰:天子蒙難,今當出交、廣,入巴蜀,以干王室。於是,悉師將行」。王潮治軍有法,軍紀嚴明。深受刺史廖彥若貪暴之害的泉州百姓,喜聞義師南下,奉牛酒迎潮。王潮乃引兵圍泉州,自光啟元年八月始,歷時一載,方拔泉州,遂有其地,並受任刺史。「潮既得泉州,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吏民悅之」。唐昭宗大順二年(891),「潮乃以從弟彥復為都統,弟審知為都監,攻福州,彌年不下」。義軍頗得民心,各界捐糧籌船,勞軍助戰。《通鑒》雲:「民自請輸米餉軍,平湖洞及濱海諸蠻,皆以兵船助潮」。景福二年(893)五月,「潮入福州,自稱留後」。「建州人徐歸范以州應潮」,「汀州刺史鍾全慕舉籍聽命,嶺海間群盜二十餘輩皆降潰,潮乃盡有五州之地」。乾寧初(894),黃連洞二萬蠻眾圍汀州,王潮遣將舉兵破之,閩地遂定。
王氏兄弟率義軍南北轉戰,歷時9年,自此平定了閩疆,統一了全閩,結束了地方割據,盜賊四起的局面。昭宗在福州建威武軍,任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史,審知為副使。乾寧四年(897)底,王潮卒。審知欲將劍印交與二兄審邽,謂「按輩次二兄當受。」邽固辭曰:「我若能將泉州治理好,便心願已足,節度使之職,唯弟可任,幸勿卻兄長之意!」 開平時,為潮立廟,稱曰:「水西大王」。次年,朝廷任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
治閩興閩,造福八閩:唐前,福建經濟、文化落後,及至五代、宋,卻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文薈萃。尤其福州,一派盛世景象,號稱「海濱鄒魯」。福建邁向文明之邦的歷史大轉折,始於王氏三兄弟率義軍入閩,平定閩疆;其關鍵人物是五代時期閩國的創始人王審知。
王氏兄弟不僅是智勇雙全的出色將領,也是頗具謀略和才能,治閩興閩、造福閩疆的功臣。《十國春秋·司空世家》稱:審知之兄王潮(846-698),「志尚謙恭,譽藹鄉曲,善於和眾,士多歸之」。平定、統一全閩後,王潮主政十餘年間,「乃創四門義學,還流亡,定租稅,遣吏巡州縣,勸課農桑,交好鄰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明代河南副使、泉州人蘇茂相曾賦詩贊頌王潮功績:「鼙鼓中原沸似波,將軍閩嶠還橫戈」,「事定千年無戰伐,時清萬戶有弦歌」。
《新唐書》載:審知仲兄審邽(858-904)「為泉州刺史,檢校司徒。喜儒術,善吏治。器宇宏寬,仁厚愛民。流民還鄉者借給牛犁,助其耕作;幫修廬舍,助其安居;修橋築路,方便行旅;惠農惠工,獎勵生產;興辦義學,授業童蒙;革新制度,移風移俗。中原動亂,公卿士人多來投奔,審邽遣子延彬設招賢院,一一接納,以禮相待。如楊承休、韓偓、歸傳懿、楊贊圖、鄭戩等這些李唐朝廷官員、一代名士,在李唐滅亡前後舉家歸閩,皆受到禮遇和重用,因之無比感激,悉心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成為王審邽治政興邦的智囊團。由此可見王審邽兄弟招賢納士,以圖大業的胸襟。審邽、審知偕處理政期間,「鏟其訛弊,整其章條,三軍無嘩,萬姓有奉」。「至則積惡者屏去,為善者獲安。」王審邽協助王潮治理泉州,後其父子相繼任泉州刺史,前後歷44載,在泉州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光前裕後的里程碑。泉州與宋元時代成為世界最大海港城市,審邽兄弟、父子奠基之功偉哉大焉。
王審知(860-925)治閩,更是勛勞卓顯,因而代頌其功,史不絕書。政治上,一是尊奉中央,維護統一;一是實行「睦鄰保境,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治方略,鞏固邊疆海防,使福建免遭戰亂之災,百姓免受繁役苛賦之苦。尤其是在「四方竊據」,民富兵強,左右紛紛勸其稱帝時,他力排眾議,拒不稱帝,始終不渝地堅持「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真心實意地尊奉擁有中央政權的唐王朝和後梁王朝,「致君愈勤,述職無怠。萬里輸貢,川陸不系其賒;一心尊戴,風雨不改其志」。同時整頓吏治,廣納賢才,以鞏固政權。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館」,接納中原各地避亂的知識分子,或委重任,或作幕僚,或使以執教。在其當政的30餘年裡,正置群雄紛爭、武力割據的五代十國初期。而福建從未對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境內一片昇平,成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最為安寧的地區。經濟上,重視和鼓勵發展生產。比如,勸農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了福清、長樂沿海大堤,泉州6里陂、9溪18壩,連江東湖,晉江40餘華里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員可達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圍海造田,擴大耕地。在平原推廣雙季稻;在武夷山區開墾茶園,種植茶樹,達1000餘處;因地制宜發展紡織、陶瓷、冶金、鑄造等工業生產。在傳播中原文明上,倡導文教,興辦學堂,培養人才,教化黎民,達到了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間有私塾,使閩地成了學校層出,「童蒙來求,雅道靡靡,儒風優優」的禮儀之邦。迨至宋代,閩省已成文風昌盛之地,才俊輩出之鄉,狀元亞魁、進士及第超於中原,名臣賢相、科學巨擘、仁人志士層出不窮。《十國春秋》稱:此乃審知興教之功也。在發展商業和海外貿易上,可謂前無古人。免除雜稅,獎勵通商。躬身踏察海灣,修建碼頭,闢建港口。疏通百餘里的閩江水道,製造出可載六七百人的大船。兩度擴展福州城區,使之7倍於老城。使福州、泉州由此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港口。海上航線北至新羅(今朝鮮),南至南海諸島,以及印度和阿拉伯地區。泉州城市規模也一再擴大,吸引很多阿拉伯商人和伊斯蘭教徒來此經商或定居。到宋、元時代,泉州成為與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一流大港,其功歸審知兄弟,當之無愧。活躍的海外貿易,為福建經濟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注入了巨大活力。
上述為政興閩之道,福澤七閩之邦:使「強者抑而弱者撫,老者安而少者懷」,「一年而足食足兵,再歲而知禮知義,方隅之內,仰止攸同」,「雞犬相聞,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版圖既倍」。
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對王審知治閩「用仁信以御下,行慈惠以恤民」,賓賢禮士,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賦,息兵養民,多有記述,評價甚高。如稱頌審知「常衣袖絝敗,乃取酢袋而補之」。一次,有使者獻一玩物,審知自擲於地。謂左右曰:「『好奇尚異,乃奢侈之本』」。據《十國春秋》載:錢昱《忠懿王廟》碑文,盛贊王審知當政治閩有「五善」:「外涵大度,內用小心,慎刑既及於精詳,舉事悉從於簡略,犯則不赦,令比秋霜之嚴;恩本無私,惠如冬日之暖。惟民教化,吏以法繩」,此可稱善為政。「非正詞不入於聰,非公事不宣於口,居無聲色之樂,平生以禮義自守。念十家之產者,躬行節儉……」此可稱善立身。「興崇儒道,好尚文藝,建學校以訓誨」,「獨振古風,郁更舊俗」,此可稱善教化。「懷尊賢之志,宏愛客之道,四方名士,萬里咸來」,此可稱善招納。「尊天事地,奉道饗神」,「事非為已,願乃庇民」,「三十年間,一境宴然」,此可稱善謀福。「功惟理亂,志在盡忠;安不忘危,常為持險之誡;小當事大,罔違與國之道……」,此可稱善守位。王審知「傳冊封者四五世,遺愛銘於人口,忠節出於國史。臣子之盛,不亦大乎!」
天復元年(901),昭宗封王審知為琅琊王。梁開平三年(909),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閩正式建立。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王審知病歿,皇上賜謚忠懿。後人為紀念閩王的功德,將他生前的宅第改建成閩王祠,祠前立有功德碑——唐《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記述了王審知家世及其生平事跡。祠內供有王審知塑像,祠堂門額上懸掛著一塊四字鎦金大匾:「功垂閩嶠」。建於泉州市的「五代閩國三王文物史跡陳列館」,向海內外觀瞻者集中展示了三王家史、生平和開閩業績。廊柱上赫然寫著這樣的楹聯:「太原望族源三晉,固始義軍靖八閩」,「望出太原立德千載,支分固始流徽八閩」。
7. 三王是什麼意思
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湯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稱。
8. 歷史上的三王是哪三王
1、漢之王奉光﹑王商﹑王鳳。《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宣﹑元﹑成﹑哀外戚興者,許﹑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將。"顏師古注:"三王,謂邛成侯及商﹑鳳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
2、漢之王尊﹑王章﹑王駿。《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晉潘岳《西征賦》:"趙張三王之尹京,定國釋之之聽理。"
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新唐書.王珣傳》:"﹝王方翼﹞子珣,字伯玉,與兄玙﹑弟瑨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4、唐之王勃﹑王緒﹑王仲舒。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清錢謙益《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采風詞翰繼三王。"清趙翼《陔餘叢考.四三王》:"唐滕王閣有三王﹑則王勃作序,王緒作賦,王仲舒作修閣記也。"
9. 三王有誰
夏禹、商湯、周武王
【詞語】:三王
【注音】:sān wáng
【釋義】: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夏禹、商湯、周武王。《穀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范寧注:"三王,謂夏、殷、周也。夏後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會。"(2)夏禹、商湯、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是也。"(3)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屍子》卷下:"湯復於湯丘,文王幽於羑里,武王羈於王門;越王棲於會稽,秦穆公敗於崤塞,齊桓公遇賊,晉文公出走,故三王資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2.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3.王姓三名人之合稱。(1)漢之王奉光、王商、王鳳。《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宣、元、成、哀外戚興者,許、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將。"顏師古注:"三王,謂邛成侯及商、鳳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2)漢之王尊、王章、王駿。《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晉潘岳《西征賦》:"趙張三王之尹京,定國釋之之聽理。"(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新唐書.王珣傳》:"[王方翼]子珣,字伯玉,與兄玙、弟瑨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4.(4)唐之王勃、王緒、王仲舒。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清錢謙益《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采風詞翰繼三王。"清趙翼《陔餘叢考.四三王》:"唐滕王閣有三王、則王勃作序,王緒作賦,王仲舒作修閣記也。"
10. 三王是指
三王是指夏禹﹑商湯﹑周武王,泛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原因是這是奴隸社會,未稱帝,而稱王!這三個朝代的開國之君稱為「三王」|||夏禹﹑商湯﹑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