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經注我的介紹
六經注我,拼音是liu jing zhu wo,是指閱讀者去盡量理解六經的本義。出自宋·陸九淵《語錄》。
2. 什麼是「六經注我」
1、 「六經注我」出自 宋 理學家 陸九淵 語。意謂其思想皆出自「六經」,可以與聖人之言互相發明。
《陸象山語錄》卷上:「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宋史·陸九淵傳》:「或勸 九淵 著書,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南宋心學創始人陸九淵提出"六經注我",這是一種鑽研儒家經書的治學主張和方法。
2、陸九淵治學主張"立大"、"知本"和"發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陸九淵集》卷十五)。他指出:"心只是-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同上書卷三十五)只不過,"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書卷一),因而,陸九淵認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同上書卷三十四)。就是說,人的本心合於天理,一個人只要能夠自己發明本心,那麼就與往昔聖賢等同了。因為往昔聖賢也不過是能夠發明本心、合於天理罷了。其間的差別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先後,六經也不過只是作為幫助印證自己發明了本心的文獻資料而已。
陸九淵的弟子楊簡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含義:"《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變易。"(同上書卷三十六) 陸九淵這種"六經皆我注腳"的治經方法被後來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和發揚,提出了"經學即心學"的觀點,明確指出:"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陽明全書》卷七)。並且,更加詳盡生動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內涵:"《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總之,陸王這種"六經注我"的治經主張和方法,不但與同時的程朱理學不同,而且,更迥異於漢儒重訓詁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經"的治經方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方法後期流於空疏和狂妄,成為空談心性、不用讀經的借口,從而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3. 什麼是「六經當注我,我何注六經「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而至於沒有得古人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只有達到「《六經》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經》」。
上述的是六紅注我我注六經的意思.
那你所說的就可以解釋為,「《六經》當注我」,是說你接受《六經》,與《六經》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我何注《六經》」,則是在接受了《六經》思想之後,自己如何加以發揮。
4. 最好用於丹的話 解釋,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另外一種是《六經》注我。
我注"六經"的方式讀的很苦,需要皓首而窮經呢,把頭發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可以去批註了,了解了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種境界叫做《六經》注我,真正好的學習是融會了所有的典籍以後,用來它詮釋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說三十歲這個年紀,真正在中國古人的文化坐標中,他是一個心靈建立自信的年紀。它不在於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對立,而形成一種融合和提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聯,"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是中國人對於山川的一種感受,它講的永遠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盡頭,蒼天為岸,沒有邊界,人生走到山巒的頂峰,並不是一種誇張地說我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我自己成為山頂上一座峰巒。其實這就是"六經"注我的一種解讀。所以三十而立應該說孔子一直在教學生是一種樸素的、簡約的生活方式,很多東西不該操心的就不要操心了,把眼前做好。我們知道,孔子其實他對於神、鬼的東西不大提起的,這就是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學生問到這些事情,他都採取一種迴避的態度。曾經有他的學生去問鬼神,(話音外)"老師真的有鬼神嗎?那些鬼啊、神啊究竟是怎麼回事?""人間的事你還沒有做好,所以就不要考慮鬼神的事了。"那麼老師淡淡地告訴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間的事你侍奉好了嗎?你這種學習還是先樸素一點,從眼前開始,學會人際關系,別去考慮鬼神。後來又問了一個很玄的問題,(話音外)"老師,人總會死的,那麼死人是怎麼回事呢?""生的事你還沒有弄明白,開嗎又去提到死呢?"老師又淡淡地告訴他:"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未知生,焉知死?"這六個字對我們都是一個啟發,就是在你初期學習的時候,先把我們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盡可能地學習並且建立,不用超越年齡去考慮那些遙不可及或玄而又玄的東西。只有這樣一點一點學起來,到了該立的年齡,才真正可以立起來。所以所謂"三十而立"我的理解並不是一種外在的社會坐標衡量你已經如何成功,而是內在的心靈標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一種心靈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一種自信和一種堅定。我知道中國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的的,柳宗元的詩說的好,叫作"獨釣寒江雪",我們想一想,在這樣一個清冷的冬季,我們視野中的那個孤獨的蓑立翁,他釣的是什麼呢?沒有人在冬天能夠釣上魚來,但是他是為了釣雪而去。這就是魏晉人所說,你去訪朋問友,可以一夜跨越膳溪,翻山越水到了朋友的門前不敲門就返回了。為什麼?我想念這個朋友,我乘興而來,我到了,盡興而返。也就是說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這大概是一種立的標准,也就是自己認可了,我一生所為有什麼樣的准則。當這樣的准則再流失過去,再走過十年,四十而不惑。
話音外:於丹教授認為,並不是每個人到了四十歲時都能夠做到不惑,現代社會充滿了變數,四十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壓力又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不惶惑呢?
其實關於惑這個概念,我們在《論語》的不同場合看見過闡述,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怎麼樣才能真正不惶惑這需要大智慧。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其實我們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的資格,他的學習經驗、財富、情感、名譽這一切都是用加法的,其實物質的東西越多,人是越容易迷惑的。怎麼樣能到四十不惑呢?這就是三十歲以後就開始要用減法生活,就是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學會捨去。其實我們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傢具和裝飾擺在裡面,當最後這個家擺的像胡同一樣時,發現沒有地方放自己了,這就被東西奴役了,而且學會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絕了,甚至不想掙的錢不受那個委屈了,當敢於捨去的時候,人才接近真正不惑的狀態。什麼叫做不惑?就是人面對很多世界給你的不公正啊、打擊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問為什麼不公平,而是在這樣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實極盡高明之後,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真正有過極度的璀璨,在你二十的時候,三十歲的時候,曾經奮發揚厲過,那麼走過"不惑"的時候才表現為這樣一種淡定而從容。其實人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剛好是要用在為社會所用的時候,那麼再接下來走到五十歲,有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叫做知天命。
話音外: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指的是什麼?是人們常說命運、命運,命中有時終需有,命中無時莫強求。難道孔子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嗎?於丹教授認為,五十而知天命決不是聽天由命的意思,那麼孔子所說的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什麼是天命呢?孔子自己確實曾經說過,他說人生走到一定的時候,走到你自己求學、學習到了一定時候這么一個境界上,人是應該"下學而上達",也就是說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剛才我們已經說到了,在孔子的經典思想裡面,一向是不主張談"怪力而亂神"的,那麼他又是怎樣看待天命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之天乎。"他說我從來不怨天、不尤人,即不抱怨說天命讓我就這樣了,也不向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說是別人導致我這樣了,我要學習的是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這里"知我者之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規則,讓自己如何能夠合乎大道。其實"不怨天、不尤人"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話,就這樣區區六個字容易嗎?一個人如果做到這樣的話,那就是硬生生的把很多你可以宣洩出去的抱怨、苛責都壓在了自己的心裡,如果你不再向他人推卸責任的時候,就意味著給自己少了很多開脫的理由,那麼孔子說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呢?就是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對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的多。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所以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是"天命"。不見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在這里說了"知命、知禮、知言"三個境界,其實人生的成長是倒著的,我們都是最先知道的是"知言"在與人言和讀書中了解這個社會,這能夠做到知人,知道他人怎麼樣。但是知人不能夠擔保你不尤人,你也會抱怨別人,因為每個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長短之間就會出現磕磕碰碰。再下一個層次就是"知禮",知禮之後,人就可以做到"立"了,也就是說人自我建立了,這種抱怨會少的多;更高的一個層次是"知命",這個知命就是孔子所說的,作為君子建立了一個自循環的系統,他內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對抗外界,這就是知命。
所以五十才能夠知天命,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達到孔子的這種境界,這是一種內心的定力。其實在莊子《逍遙游》中,也有這樣的一個表述,《逍遙游》中說,做到"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這就夠了。什麼意思呢?"舉世而譽之"全世界都在誇你的時候,在勸你的時候,讓你往前走一步的時候,而不加勸,這個勸是勸勉的勸,就是自己再多走一步,在別人的鼓勵和縱容下再多做一點,他說我不會。"舉世而非之"就是全世界都在苛責你、都在非難你、都在說你做錯了的時候,內心可以保持不沮喪,不加沮,這樣才叫做訂戶內外之分。
其實走到天命的時候,就會讓我們想到金庸在武俠小說中寫到獨孤求敗的境界。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武俠小說的表述中,經常我們會可以看到,一個少俠,初出道時,用的是一口天下無雙,鋒利無比的青風寶劍,在這個時候,所有那種蕭蕭劍氣,那種張揚的光彩,就是一個人的絢爛之極。等到他武藝精進,人到三十來歲,真正安生立命,成為一個門派,一個掌門人,或者江湖上一個有名的俠客的時候,這個人可能用一口不開刃的鈍劍,因為鋒利現在來說對他已經不重要了,他的內功開始變的成宏雄厚。等到這個人四十來歲,已經成為威震江湖的一個大俠,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一個的流派,而成為一種道義的化身的時候,這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也就說金屬那種鋒利、那種質地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有這樣一個外在的東西就可以了。而等到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什麼是獨孤求敗的境界,但求一敗而不得,因為這個時候人手中是沒有兵器的,這個時候十八般武藝全都物化了,也就是說他雙手一出可能就能嘯出劍氣,雙全一掄可能就能成為銅錘,所有的武藝全都在這個人的內心裡,全在他的肢體上,所以敵人為什麼不能接這種招,不能破解呢?就是因為你不知道他溶入了多少武藝,所以融會貫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國文化崇尚的最高境界。所謂知天命其實就是把人間百態,人間學習的道理,最後達到了一個溶入的提升。達到這個境界以後,孔子說,六十而耳順。
話音外:耳順就是什麼樣的話都能聽進去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常常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聽到不好聽的話,甚至看到迫不得已的事,即使六十歲的老人之間也難免會發生爭執,我們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耳順呢?
孔子說:六十而耳順,再聽什麼樣的話,聽人家說什麼都覺得人家有道理,這一定是對自己的天命了解了,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做到最大地尊重他人。什麼是"耳順"呢?就是對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會覺得有他存在的道理;聽任何一種話,你都會站在他的出發起點上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其實"耳順"的境界,用中國文化的一個詞表述就是一種悲天憫人,就是一種悲憫之心,也就是說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發點與利益,這是一種包容,這是一種體會。也就是說當你見到那麼多人的時候,每個人以他的生活呈現出現的時候,我們是有理由驚訝的,但是如果你的這個體系能夠體諒到他的體系,如果你知道他帶著怎麼樣的生活歷程走到今天,也許就會多了一番諒解。孔子為什麼面對那麼多學生都能因材施教呢?其實這是一種高度。
有一個諺語說的好,兩朵雲只有在同一的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其實"耳順"之人,就是不管這個雲在5000米還是在500米,他總能體諒到在他的高度、他的位置和他的想法。
其實一個人要想做到耳順,是要自己先要做到自己無比遼闊,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讓自己的標准堅持在某一個地方。其實用這樣的觀點來解釋"中庸"也許更為恰當。"中庸"其實是學習所有外在知識之後,得到內心的陶冶與熔鑄。這種陶冶熔鑄就好象是我們小學或者中學時經常做的物理實驗,老師給我們一個鉛筆,一個圓分成七等份,塗上七種顏色,戳在那個筆上一轉,出現的是白色。這種白色是絢爛之極之後,其實這就是一種外在天地之理在自己內心的融合,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後,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年到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話音外:每個人到了七十歲是不是都可以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呢?我們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這樣一個生命特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於丹教授認為,人生苦短,等到七十歲就太晚了,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早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說在有一座佛寺里,那麼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這里的膜拜,但是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是跟它采自同樣一塊山石的很多花崗岩,終於有一天,這些台階變的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我們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啊?那個佛像就淡淡地對這些台階們說了一句話,因為你們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千刀萬剮終於成佛。
所以我們看到的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後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後來越從容和緩,在這從容之前,其實要經歷多少千錘百煉,甚至於千刀萬剮,只有了解一個這樣的外在過程,才能穩健地建樹自己的內心。
孔子所說的這樣一個人生歷程的描述,也許對我們今天來講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已經立起來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經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經包容悲憫去體諒他人,是否終於做到從心所欲。僅僅有這種關照還不夠,因為人生苦短,在這樣一個加速度的社會里讓我們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我們是有著多緯度的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十歲,也許在三十歲,能夠提前感悟到四十歲、五十歲的境界,也許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做到隨心所欲那樣的鎮定從容了。今天的社會給大家的壓力太大了,但是一個人有效的建立內心價值系統,才能把這種壓力變成一種生命反張力。
英國的科學家公布過一個實驗,這不是寓言,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驗,他們為了試一試南瓜這樣一個普普通通廉價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強就做了一個實驗,在很多很多同時生長的小南瓜上加砝碼,加的前提呢就是他承受的最大極限,既不要把它壓碎了,也不要把它壓的不在成長了,就在確保它在能長的前提下壓最多的砝碼,那麼不同的南瓜壓不同的砝碼,只有一個南瓜壓的最多,從一天幾克、一天幾十克、幾百克,到一天幾千克,直到這個南瓜跟別的南瓜毫無二質的長大,長成熟的時候,這個南瓜上面已經是壓的幾百斤的分量。最後的實驗就是把這個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試一試用刀刨下去是什麼樣的質地?當別的南瓜都手起刀落噗噗砸開的時候,這個南瓜刀下去彈開了,斧子下去也彈開了,最後這個南瓜是用電劇呲呲喀喀給鋸開了,南瓜果肉的強度已經相當於一棵成年的樹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一個生命的實驗。這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處的外在環境與內在反張力最好的寫照。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其實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學習《論語》,學習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讓我們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准,不論是對於自己的心,還對於是社會的崗位,都作出來無愧的交代,讓我們越早提前實現那種最高的人生境界越好。我講聖賢的意義就在於千古之前以他簡約的語言顯出人生大道,看待後世子孫,或蒙昧的、或自覺的、或痛楚的、或歡欣的,一一去實現,建立起來自己的效率,正和起來一個民族的靈魂,讓我們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的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然後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用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我們的啟示。
5. 六經注我是什麼意思
六經注我,漢語成語,拼音是liù jīng zhù wǒ,意思是自己明白客觀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闡發自己的思想。出自《語錄》。
陸九淵鮮明地提出了「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觀點。意思是,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至於沒有了解古人的意思,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自己明白客觀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闡發自己的思想,就是「六經注我」。
(5)六經注我擴展閱讀
出處:宋·陸九淵《語錄》:「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註:解釋;我:自己的觀點。「我注六經」就是閱讀者去盡量理解六經的本義,根據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識來注經書,力求追尋經書的原始意義;而「六經注我」卻是閱讀者利用六經的話,來解釋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誤讀。是指閱讀者用經書里的思想、智慧,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所以「六經注我」,可以理解為在「我注六經」的基礎上,做更深入的研究,融會其他領域的知識,打通經文與經文之間的思想壁壘與價值壁壘,對原有的經文加以引申、發揮,提出建設性的學術觀點,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既六經為我所用。
6. 信而好古,我注六經是什麼意思
信而好古
發音 xìn ér hào gǔ
釋義 信:相信;好:愛好.相信並愛好古代的東西.
出處 《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示例 這樣,我們的~的態度,便發生了新意義.(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讀》)
六經注我
拼音:liù jīng zhù wǒ 註:自己的觀點.牽強地用各種經典著作中的論斷來解釋和證明自己的觀點,為自己的議論服務.出處:宋·陸九淵《語錄》:「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7. 六經注我的出處
出處:宋·陸九淵《語錄》:「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8. 我注六經,六經注我。 是誰提出來
宋·陸九淵《語錄》:「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9. 六經注我和我住六經的區別
所謂我注六經就是說,我盡力去理解六經之中的本義。
而六經注我的意思就是,借用六經之中的哲學道理來闡述我自身的想法。
前者不過是拾人牙慧,當時作者寫六經的時代,不同於現在的時代。經歷也是不相同的,盲目的去理解六經之中的本來想法,容易忽略時代的變化。
而後者往往是通讀六經之後,借用其道理來闡釋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人,自己都可以再著一部六經出來。
10. 陸九淵所謂「六經注我,我注六經」,何解
國學愛好者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宋代理學家陸九淵「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這句名言
的。順便說一句,如果不知道,那這個人不是初學者,就是偽國學愛好者。盡管有人考
證出來陸九淵的原話應該是「六經注我,我安注六經」,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後來這句
名言能成為解釋學的兩大原則的一個精煉的中式表達。
從字面意思上也很容易理解,「我注六經」就是閱讀者去盡量理解六經的本義,用
時下流行的術語來說,叫做「文本還原」;而「六經注我」卻是閱讀者利用六經的話,
來解釋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誤讀。但是「六經注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像陸九
淵那樣,故意地「六經注我」;另一種,則是閱讀者完全無意識地「六經注我」。
我看過一些現代《周易》註解,和一些所謂「研究家」的文章,真是五花八門。那
么一本簡簡單單占卜的書,經他們那麼一註解或是一研究,居然變成了無所不蘊、天地
唯此的網路全書。有說裡面體現了宇宙的奧秘的;有說裡面反映了人類的命運的;最近
又聽說,有一個心情灰暗、幾乎要自殺的醫學研究者,因為《周易》里的一句爻辭而忽
地振奮精神,結果是考入了某大學心理系當博士研究生,研究起《周易》來了,還說
《周易》「蘊含了豐富的心理學思想」。
其實《周易》裡面何嘗有這些?事實不過是:說裡面體現了宇宙的奧秘的,其實是
他自己心裡自以為有什麼宇宙的奧秘,卻不直說,而是借著《周易》的話說出來;說里
面反映了人類的命運的,其實也是他自己心裡自以為知曉人類的命運,也不直說,而是
借著《周易》的話說出來;至於那位人生絕處逢生的博生研究生,自己的智慧看來並不
小,心理學思想也挺豐富,可惜也不直說,非要借著《周易》的話說出來,結果就成了
《周易》「很有智慧」,《周易》「蘊含了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這不是標準的「六
經注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