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脂肪是什麼
擴展閱讀
煙花妹妹圖片 2025-08-09 06:10:51
股票行情002093 2025-08-09 06:01:45
股票軟體哪裡買 2025-08-09 05:58:07

脂肪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10-15 10:10:59

❶ 體脂肪是什麼

人體脂肪,也就是通俗意義上講的肥肉。當然,人體脂肪並不僅僅指外在我們看得到的肥肉,還有很多是我們看不到的。
人體攝入的大部分脂肪經膽汁乳化成小顆粒,胰腺和小腸內分泌的脂肪酶將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離脂肪酸和甘油單酯(偶爾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水解後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鏈和中鏈脂肪酸,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甘油單脂和長鏈脂肪酸被吸收後,先在小腸細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並和磷脂、膽固醇和蛋白質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

人體脂肪形成
人體攝入的大部分脂肪經膽汁乳化成小顆粒,胰腺和小腸內分泌的脂肪酶將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離脂肪酸和甘油單酯(偶爾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水解後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鏈和中鏈脂肪酸,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甘油單脂和長鏈脂肪酸被吸收後,先在小腸細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並和磷脂、膽固醇和蛋白質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

人體主要脂類
人體脂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體內脂肪酸來源有二:一是機體自身合成,二是食物供給,特別是某些不飽和脂肪酸,機體不能合成,稱必需脂肪酸,如亞油酸、α-亞麻酸。

2磷脂:由甘油與脂肪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生成。

3鞘脂:由鞘氨酸與脂肪酸結合的脂,含磷酸者稱鞘磷脂,含糖者稱為鞘糖脂。

4膽固醇脂:膽固醇與脂肪酸結合生成。

脂類消化吸收
消化主要在小腸上段經各種酶及膽汁酸鹽的作用,水解為甘油、脂肪酸等。

脂類的吸收含兩種情況:

中鏈、短鏈脂肪酸構成的甘油三酯乳化後即可吸收-->腸粘膜細胞內水解為脂肪酸及甘油-->門靜脈入血。長鏈脂肪酸構成的甘油三酯在腸道分解為長鏈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再吸收-->腸粘膜細胞內再合成甘油三酯,與載脂蛋白、膽固醇等結合成乳糜微粒-->淋巴入血。

❷ 脂肪是什麼

脂肪包括甘油酸脂,膽固醇和磷脂三種,其中甘油酸脂為中性脂肪,平時所說脂肪主要是指這一類。中性脂肪是甘油及脂肪酸組成的化合物在肥肉,豬油,牛油,奶油,植物油和各種果仁中含量較高。看其來源的不同,脂肪又可分為動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兩種。前者主要是由飽和脂肪酸組成的,後者則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脂肪是體內重要的供能物質脂肪所含的熱量要比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高很多以上。每克脂肪可提供九大卡熱量一些脂肪對止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有重要意義,一但攝入過少時即能溶解於脂肪中的維生素a,d,e等吸收可能發生障礙。除此之外體內的脂肪層還有保暖和防振的作用對人體有保護作用。膽固醇是一種小分子脂肪不僅是集體的重要組成成分也是人體合成一些激素和維生素的潛生物。磷脂是一種含磷的脂肪。也是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內代謝上還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見脂肪是食物的重要成分也是人體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胃腸道被消化後分解成甘油脂肪酸和其他成分,它們在被吸收後可被用作重要的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的來源,多餘的甘油和脂肪酸在體內合成脂肪加以儲存。

❸ 脂肪是什麼東西

脂肪
英語名詞:fat
注音:zhī fáng
脂肪的性質和特點主要取決於脂肪酸,不同食物中的脂肪所含有的脂肪酸種類和含量不一樣。自然界有40多種脂肪酸,因此可形成多種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酸一般由4個到24個碳原子組成。 [編輯本段]脂類的分類 脂肪是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合成的甘油三酯。
(1)中性脂肪:即甘油三脂,是豬油,花生油,豆油,菜油,芝麻油的主要成分
(2)類脂包括磷脂:卵磷脂、腦磷脂、肌醇磷脂。
糖脂:腦苷脂類、神經節昔脂。
脂蛋白: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類固醇:膽固醇、麥角因醇、皮質甾醇、膽酸、維生素D、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在自然界中,最豐富的是混合的甘油三酯,在食物中占脂肪的98%,在身體中占如28%以上。所有的細胞都含有磷脂,它是細胞膜和血液中的結構物,在腦、神經、肝中含量特別高,卵磷脂是膳食和體內最豐富的磷脂之一。四種脂蛋白是血液中脂類的主要運輸工具。 [編輯本段]脂肪的生物功能 脂類是指一類在化學組成和結構上有很大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即不溶於水而易溶於乙醚、氯仿等非極性溶劑中的物質。通常脂類可按不同組成分為五類,即單純脂、復合脂、萜類和類固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類及結合脂類。
脂類物質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脂肪是生物體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也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組分,油脂是機體代謝所需燃料的貯存和運輸形式。脂類物質也可為動物機體提供溶解於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某些萜類及類固醇類物質如維生素A、D、E、K、膽酸及固醇類激素具有營養、代謝及調節功能。有機體表面的脂類物質有防止機械損傷與防止熱量散發等保護作用。脂類作為細胞的表面物質,與細胞識別,種特異性和組織免疫等有密切關系。
概括起來,脂肪有以下幾方面生理功能:
1. 生物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並供給能量 1克脂肪在體內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產生38KJ(9Kcal)能量,比1克蛋白質或1克碳水化合物高一倍多。
2. 構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質,脂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是人體內的三大組成部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之一。 磷脂、糖脂和膽固醇構成細胞膜的類脂層,膽固醇又是合成膽汁酸、維生素D3和類固醇激素的原料。
3. 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緩沖外界壓力 皮下脂肪可防止體溫過多向外散失,減少身體熱量散失, 維持體溫恆定。也可阻止外界熱能傳導到體內,有維持正常體溫的作用。內臟器官周圍的脂肪墊有緩沖外力沖擊保護內臟的作用。減少內部器官之間的摩擦 。
4. 提供必需脂肪酸。
5. 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來源 魚肝油和奶油富含維生素A、D,許多植物油富含維生素E。脂肪還能促進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6.增加飽腹感 脂肪在胃腸道內停留時間長,所以有增加飽腹感的作用。
脂肪無罪
脂肪,一種我們耳熟能詳卻又不甚了解的物質,可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它的「社會形象」開始變得負面起來,一聽到「脂肪」這個詞,人們馬上聯想到臃腫的身材、不健康的飲食、某些慢性疾病的幕後黑手。脂肪果真如此糟糕?它和人們避之不及的肥胖到底有啥關系?
脂肪,俗稱油脂,由碳、氫和氧元素組成。它既是人體組織的重要構成部分,又是提供熱量的主要物質之一。食物中的脂肪在腸胃中消化,吸收後大部分又再度轉變為脂肪。它主要分布在人體皮下組織、大網膜、腸系膜和腎臟周圍等處。體內脂肪的含量常隨營養狀況、能量消耗等因素而變動。
脂肪:生命運轉必需品
過多的脂肪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