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內外對大連夏季達沃斯會議有那些評價好的壞的都要,多多意善,另有獎勵.
搜集一些別人的評價:
(1)夏季達沃斯年會閉幕 參會企業家給予高度評價
參加此次年會的企業家對會議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同時希望在夏季達沃斯年會上能夠聽到更多中國新領軍者的聲音。
英國WPP集團總裁彼得•托利爾在世界經濟論壇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參會者的高度投入、舉辦方的盡心盡力,使得這次年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說到對下一次會議的期待,希望這種以新領軍者為主題的年會能夠有更多中國新領軍者的聲音。
他說,人們一般對知名度高的企業和人更感興趣,但是給予新名字更多的關注同樣重要。「像今天的發布會就應該邀請更多新領軍者企業代表參加。」托利爾說。
世界經濟論壇董事會成員、法國陽獅集團董事長毛里斯•萊維也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大連的夏季達沃斯年會已經很難再超越,無論是交通、酒店,還是會場,都非常棒,但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對話。
據介紹,全球有500多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參加此次年會,其中約25%來自中國。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參加了8日的發布會。他表示,無論是大連的環境,還是會議的組織,此次年會都非常好,比在達沃斯的感覺不差。年會不但讓中國企業了解了世界,也讓世界企業了解了中國。
不過,企業家們認為,會議可以增加更加互動環節,這么多的全球企業領袖聚集在一起,機會難得,會議可以以更加非正式的方式舉行,讓參與者有更多溝通的機會。世界經濟論壇以首屆新領軍者年會命名的夏季年會於6日至8日在中國大連舉行,下一屆年會將於2008年9月在中國天津舉行。
(2)樊綱:特別國債可惠及個人投資者 發表評論:
樊先生不愧是精英,「拋開食品以及房租上漲」談通脹更是精英理論!
對基層老百姓來講,還有比食品和房租更迫切的消費需求嗎?
對於某個階層:食品和房子在他們的消費中無足輕重,因此可以拋開。樊先生代表的是這些人吧。
(3)雖然夏季達沃斯明天就要在大連開幕,雖然眾多企業家明星如潘石屹等多次在博客里介紹達沃斯,雖然達沃斯已經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全球化符號,但是,對中國人而言,達沃斯仍然有其鮮為人知的一面:
1、1970年,瑞士商學院31歲的教授克勞斯.施瓦布向歐洲企業界倡議,為應對國際競爭的嚴峻挑戰舉行一次非正式會晤。1971年1月,400多名企業家和學者參加了歐洲管理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前身)。此後,施瓦布逐步將美國和其他發達、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力量攏至達沃斯。每年年會都有近百個國家的政要、企業家、經濟學家、科學家、演藝明星和新聞記者等約2000人聚集達沃斯小鎮,研究和探討當今世界經濟的現狀和前景,尋求應對世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的辦法。
2、從0到世界頂級,達沃斯論壇也經歷了幾個轉折點。一個轉折點是逆勢引入「中國概念」,自1979年以來,中國應邀派代表團達沃斯論壇,並有政府領導參與。另一轉折點是2002年,「911」事件之後,達沃斯再次逆勢把論壇移往紐約。2007年在中國大連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則被稱為是新的轉折點。
3、達沃斯注冊的是非盈利性基金會,但其商業運作卻非常完備。達沃斯論壇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收取會員費、論壇戰略夥伴和議題合作夥伴的合作費以及年會、地區性會議和峰會的會費來維持論壇運轉。扣除每年運營所需成本之外,有任何盈餘,將會再次投資,或者是建立新的計劃或項目,或者是既有的項目。對達沃斯而言,會員和合作夥伴公司是其核心動力。最近幾年來,世界經濟論壇總收入一直處在穩步上升中,2001年總收入為7220千萬瑞士法郎,2002年總收入為6645萬瑞士法郎,2003年為7406萬瑞士法郎,2004年為8334萬瑞士法郎,2005年則達到1.04億瑞士法郎。與此相對應的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員工有262名,來自52個國家。
4、除了年會之外,世界經濟論壇還有區域峰會、會員內部交流、全球競爭力報告等機構報告。如果說一個論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影響力,世界經濟論壇擁有的1010家會員(大多是世界1000強企業)則保證了它完全可以把所有競爭對手甩在身後。
5、頂級企業家到底為什麼樂此不疲?《商業周刊》給出的答案是,「因為達沃斯有讓他們快樂的承諾。事實是,金錢和權力並不必然使人快樂。社區是快樂的強有力的製造者,這使得CEO們又一次回來。」更為重要的是,達沃斯上還有一個非會員看不到的一面,那就是行業會議,很多企業家都是受益於這個行業會議。芮成鋼甚至說,每年達沃斯論壇有相當多行業會議,這個會議在正式議程上找不到,是單獨私密的會議。這部分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才真正吸引大企業CEO。到達沃斯會發現,有的人只能參加正式會議,還有一些人大部分時間不在正式議程,而是忙於參加這些所謂行業巨頭會,這也是西方人管達沃斯叫資產階級俱樂部的主要原因。
6、達沃斯很早就進入了中國。1980年,施瓦布主動聯繫到中國國家經委,希望能夠與中方合作,通過組織研討會的形式「給中外企業彼此了解的機會」。5月1日,時任國家經委辦公室主任的袁寶華率領國家經委代表團訪問歐洲時,在瑞士日內瓦歐洲管理論壇(世界經濟論壇的前身)總部與施瓦布面談時,有了合作的初步意向。1981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聯合會的前身)合辦的第一屆「企業管理國際研討會」(中國企業高峰會的前身)召開。
7、達沃斯也遭遇「反全球化」的聲討。每年達沃斯論壇舉辦其間,蘇黎世都有反全球化遊行。馬雲第一次去達沃斯,甚至看到了碉堡、沙袋和機槍。「大廳里的企業家在台上談希望全球化為人類做出貢獻,門外則對這些企業家破口大罵。」馬雲一篇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中這樣寫到。
8、頗有性格的施瓦布,施瓦布是達沃斯的幕後推手。盡管已年近七旬,施瓦布沒有流露出任何退下來的意思。他對西方媒體表示,「我認為只要我能夠從心理和生理上合理地鍛煉各種功能,就沒有必要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❷ 中國目前宏觀經濟
宏觀通脹,這是由於基礎建設與出口拉動GDP所直接造成的。
了解就是看新聞財經版塊,經濟學家如吳敬璉, 厲以寧,樊綱,郎咸平這些人的訪談博客節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背景和目的,不要人雲亦雲,自己結合現實思考,所以要有一點小聰明。
好政策有限制能耗、社保(盡管社保是靠企業承擔而非稅收提供)、取消強制外匯結算(由於美元預期不好還有習慣性導致的外匯結算沒什麼改觀)。
壞的政策,,,這個很少,比如支持央企,基礎建設,不過好政策不施行也算數的話那就海了去了,像政府裁員,降低稅收與稅種,提高政府開支透明度,醫療改革,養路費削減。你知道國家政策如果對政府外匯有損害的一律免談就是了。
❸ 世界經濟頂級論壇是什麼
1)夏季達沃斯年會閉幕 參會企業家給予高度評價 參加此次年會的企業家對會議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同時希望在夏季達沃斯年會上能夠聽到更多中國新領軍者的聲音。 英國WPP集團總裁彼得托利爾在世界經濟論壇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參會者的高度投入、舉辦方的盡心盡力,使得這次年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說到對下一次會議的期待,希望這種以新領軍者為主題的年會能夠有更多中國新領軍者的聲音。 他說,人們一般對知名度高的企業和人更感興趣,但是給予新名字更多的關注同樣重要。「像今天的發布會就應該邀請更多新領軍者企業代表參加。」托利爾說。 世界經濟論壇董事會成員、法國陽獅集團董事長毛里斯萊維也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大連的夏季達沃斯年會已經很難再超越,無論是交通、酒店,還是會場,都非常棒,但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對話。 據介紹,全球有500多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參加此次年會,其中約25%來自中國。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參加了8日的發布會。他表示,無論是大連的環境,還是會議的組織,此次年會都非常好,比在達沃斯的感覺不差。年會不但讓中國企業了解了世界,也讓世界企業了解了中國。 不過,企業家們認為,會議可以增加更加互動環節,這么多的全球企業領袖聚集在一起,機會難得,會議可以以更加非正式的方式舉行,讓參與者有更多溝通的機會。世界經濟論壇以首屆新領軍者年會命名的夏季年會於6日至8日在中國大連舉行,下一屆年會將於2008年9月在中國天津舉行。 (2)樊綱:特別國債可惠及個人投資者 發表評論: 樊先生不愧是精英,「拋開食品以及房租上漲」談通脹更是精英理論! 對基層老百姓來講,還有比食品和房租更迫切的消費需求嗎? 對於某個階層:食品和房子在他們的消費中無足輕重,因此可以拋開。樊先生代表的是這些人吧。 (3)雖然夏季達沃斯明天就要在大連開幕,雖然眾多企業家明星如潘石屹等多次在博客里介紹達沃斯,雖然達沃斯已經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全球化符號,但是,對中國人而言,達沃斯仍然有其鮮為人知的一面: 1、1970年,瑞士商學院31歲的教授克勞斯.施瓦布向歐洲企業界倡議,為應對國際競爭的嚴峻挑戰舉行一次非正式會晤。1971年1月,400多名企業家和學者參加了歐洲管理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前身)。此後,施瓦布逐步將美國和其他發達、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力量攏至達沃斯。每年年會都有近百個國家的政要、企業家、經濟學家、科學家、演藝明星和新聞記者等約2000人聚集達沃斯小鎮,研究和探討當今世界經濟的現狀和前景,尋求應對世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的辦法。 2、從0到世界頂級,達沃斯論壇也經歷了幾個轉折點。一個轉折點是逆勢引入「中國概念」,自1979年以來,中國應邀派代表團達沃斯論壇,並有政府領導參與。另一轉折點是2002年,「911」事件之後,達沃斯再次逆勢把論壇移往紐約。2007年在中國大連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則被稱為是新的轉折點。 3、達沃斯注冊的是非盈利性基金會,但其商業運作卻非常完備。達沃斯論壇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收取會員費、論壇戰略夥伴和議題合作夥伴的合作費以及年會、地區性會議和峰會的會費來維持論壇運轉。扣除每年運營所需成本之外,有任何盈餘,將會再次投資,或者是建立新的計劃或項目,或者是既有的項目。對達沃斯而言,會員和合作夥伴公司是其核心動力。最近幾年來,世界經濟論壇總收入一直處在穩步上升中,2001年總收入為7220千萬瑞士法郎,2002年總收入為6645萬瑞士法郎,2003年為7406萬瑞士法郎,2004年為8334萬瑞士法郎,2005年則達到1.04億瑞士法郎。與此相對應的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員工有262名,來自52個國家。 4、除了年會之外,世界經濟論壇還有區域峰會、會員內部交流、全球競爭力報告等機構報告。如果說一個論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影響力,世界經濟論壇擁有的1010家會員(大多是世界1000強企業)則保證了它完全可以把所有競爭對手甩在身後。 5、頂級企業家到底為什麼樂此不疲?《商業周刊》給出的答案是,「因為達沃斯有讓他們快樂的承諾。事實是,金錢和權力並不必然使人快樂。社區是快樂的強有力的製造者,這使得CEO們又一次回來。」更為重要的是,達沃斯上還有一個非會員看不到的一面,那就是行業會議,很多企業家都是受益於這個行業會議。芮成鋼甚至說,每年達沃斯論壇有相當多行業會議,這個會議在正式議程上找不到,是單獨私密的會議。這部分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才真正吸引大企業CEO。到達沃斯會發現,有的人只能參加正式會議,還有一些人大部分時間不在正式議程,而是忙於參加這些所謂行業巨頭會,這也是西方人管達沃斯叫資產階級俱樂部的主要原因。 6、達沃斯很早就進入了中國。1980年,施瓦布主動聯繫到中國國家經委,希望能夠與中方合作,通過組織研討會的形式「給中外企業彼此了解的機會」。5月1日,時任國家經委辦公室主任的袁寶華率領國家經委代表團訪問歐洲時,在瑞士日內瓦歐洲管理論壇(世界經濟論壇的前身)總部與施瓦布面談時,有了合作的初步意向。1981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聯合會的前身)合辦的第一屆「企業管理國際研討會」(中國企業高峰會的前身)召開。 7、達沃斯也遭遇「反全球化」的聲討。每年達沃斯論壇舉辦其間,蘇黎世都有反全球化遊行。馬雲第一次去達沃斯,甚至看到了碉堡、沙袋和機槍。「大廳里的企業家在台上談希望全球化為人類做出貢獻,門外則對這些企業家破口大罵。」馬雲一篇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中這樣寫到。 8、頗有性格的施瓦布,施瓦布是達沃斯的幕後推手。盡管已年近七旬,施瓦布沒有流露出任何退下來的意思。他對西方媒體表示,「我認為只要我能夠從心理和生理上合理地鍛煉各種功能,就沒有必要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❹ 你認為國內外最好的財經作者都有哪些
湯姆·彼得斯的著作很多,而且每一本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暢銷書。曾與羅伯特·沃特曼合著《追求卓越》一書,轟動一時。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被稱為"商界教皇",《財富》雜志把湯姆·彼得斯評為"管理領袖中的領袖"。
❺ 如何聯系樊綱、林毅夫、吳敬璉等知名經濟學家。 急啊
微博 email
❻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剩女
現在社會女人對別一伴的要求過高,都說要有房有車,還有的覺得自己還年輕,不想早早就結婚,加上生活壓力大,久而久之就成剩女了
❼ 問個宏觀經濟學的現實問題
你要明白資源的價格無論怎麼高都是可以轉嫁的,並且現階段價格彈性大於1,比如煤炭價格提高百分之一那麼下游就會有很多產品跟著漲價,並且總的漲幅遠遠大於百分之一。總的需求量可能減小,但是總的價格肯定增加,總之GDP是增加的,並且是購買量(消費)的增加帶來的。
第二個則先要明白企業的資產管理,企業帳戶是由銀行管理,大部分的資金只能轉移來轉移去,利潤增加了最終也只是資產的增加,並沒有形成消費,還是存在銀行。壟斷企業的成本是相對固定的,可他有定價權,所以利潤增加相對容易,對於國企來說消耗利潤的最好方法是增加工資,但是加多了各方有大意見,並且這種意見往往對管理層是致命的。最後是好的國企都會規模越來越大!一旦上繳了就會形成國家財政,很容易用出去,從而形成消費。
這是我的一點理解
❽ 金融危機增發的那48萬億元去哪了
專家稱央行貨幣超發43萬億通脹風險大 加息太晚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2010年11月02日01:37我來說兩句(0)復制鏈接列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搜狐新聞制圖 升值與通脹 人民幣超發43萬億之後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談佳隆|上海報道 10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作出了令外界頗感意外的加息之舉。 為什麼中國貨幣政策轉向來的那麼突然? 近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靈在上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坦言:「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特別是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用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在我看來,此次央行希望通過加息向市場釋放中央決心調控通貨膨脹預期的意圖,以及貨幣政策回歸穩健的信號。」吳曉靈說。 有學者評論認為,此次央行加息不僅是「極度寬松」貨幣政策的終結,更是對過去10年,甚至30年過度依靠貨幣推動經濟的一次重要的貨幣政策轉向。 貨幣超發43萬億元 「央行加息其實來的太晚了,貨幣超發已經那麼嚴重,早就應該實施收緊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這樣告訴記者:「我們看到包括綠豆、姜、蒜、辣椒在內的農副產品輪番上漲其實都是央行貨幣超發的結果,多餘的錢在市場中亂竄,多年累計起來的過量貨幣已經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了巨大的通脹風險。」 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我國CPI同比上漲3.6%漲幅創下23個月新高;當月食品價格更是同比漲幅高達8%。那麼,CPI的同比逐步增長是否是由貨幣超發引起的呢? 「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這是貨幣學派創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經典名言。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而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市場化改革等原因,資源商品化過程加劇,廣義貨幣供應量適度高於經濟發展GDP增長也是合理的。但過高的貨幣供給卻極易帶來通脹。 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存在的關系也得到眾多中國學者的認同。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據統計,2009年底,我國33.54萬億元的GDP規模,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流通中現金+銀行活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卻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 吳曉靈直言:「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萬億元,而到了2009年,我國GDP總量為33.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0.6萬億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萬億元。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余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 央行操作獨立性不足? 有學者認為,近年來的貨幣超發,其最大的誘因,是金融危機爆發後帶給中國的通貨緊縮之憂。 2008年12月,時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經濟學家樊綱在上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曾暗示稱:「央行掌握貨幣發行權的時代,要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也並不容易。」 這意味著在經濟危機之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即有通過超量的貨幣發行來托住經濟增長的想法。 由此,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的「爭取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17%左右」目標,最終卻是以增長27.7%表現出來的,高出10個百分點。 有學者認為,正是央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過去30年(特別是近10年)央行「積極」推動貨幣超發的情況推向了極致。吳曉靈在解釋原因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過去那麼多年出現貨幣超發的情況,存在央行調控不到位的問題,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個成熟的過程,調控技術逐漸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國的央行操作獨立性還有待與提高。」 但吳曉靈也表示,中國的央行不可能在指定貨幣政策的時候有獨立性。「中國的央行是內閣成員,在操作上如果有更強的獨立性,我認為調控起來可能會更好一些。」 雖然吳曉靈認為過去30年相當超量的貨幣都被新增商品(資源、土地等等)的市場化吸納,但她仍然無法接受目前央行實行的超高的貨幣供給是「理所應當」、是「合理」的。 吳曉靈建議,如果中國政府將「十二五」規劃期間GDP增速下調到7.5%~8%之間,未來幾年的CPI控制目標上調到4%,那麼未來幾年廣義貨幣增長率應該控制在13%~14%以下來應對流動性泛濫。從未來兩年的央行貨幣政策來看,逐步收緊貨幣供應增幅並消化過多貨幣供應是當務之急。 如何消化超量貨幣 如何消化超量貨幣?這是一個極為復雜而難解的問題。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人民幣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勢必會形成從跨境貿易結算的結算貨幣進而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如果這樣的話,從長期來看是否就並不需要擔心超量人民幣的出路問題了呢? 此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曾擔心人民幣國際化之後會對央行控制國內信貸規模產生影響。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境外人民幣增多的話,對於央行調控廣義貨幣會產生影響,考驗央行調控能力。」 但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來化解貨幣超發既不現實也不可行。吳曉靈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要計算貨幣供應量只能以國內的通貨膨脹目標為主,調控該國的貨幣供應量要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如果要加入國際流通因素來衡量或調控貨幣供應量則難以做到。 周其仁則在其博客中坦言,根據中國改革的早年經驗——「水多了加面」,比較合理的政策組合似乎應當是:或動員更多的資源進入市場,以消化源源不斷超發的貨幣;或減慢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須嚴格控制貨幣的超發。 「最糟糕的組合呢?就是既聽任貨幣被動超發,又在市場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周其仁寫到。
❾ 央行大量發行人民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貨幣超發43萬億元「央行加息其實來的太晚了,貨幣超發已經那麼嚴重,早就應該實施收緊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這樣告訴記者:「我們看到包括綠豆、姜、蒜、辣椒在內的農副產品輪番上漲其實都是央行貨幣超發的結果,多餘的錢在市場中亂竄,多年累計起來的過量貨幣已經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了巨大的通脹風險。」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我國CPI同比上漲3.6%漲幅創下23個月新高;當月食品價格更是同比漲幅高達8%。那麼,CPI的同比逐步增長是否是由貨幣超發引起的呢?「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這是貨幣學派創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經典名言。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而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市場化改革等原因,資源商品化過程加劇,廣義貨幣供應量適度高於經濟發展GDP增長也是合理的。但過高的貨幣供給卻極易帶來通脹。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存在的關系也得到眾多中國學者的認同。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貨幣老虎越養越大」。據統計,2009年底,我國33.54萬億元的GDP規模,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流通中現金+銀行活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卻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吳曉靈直言:「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萬億元,而到了2009年,我國GDP總量為33.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0.6萬億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萬億元。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余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央行操作獨立性不足?有學者認為,近年來的貨幣超發,其最大的誘因,是金融危機爆發後帶給中國的通貨緊縮之憂。2008年12月,時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經濟學家樊綱在上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曾暗示稱:「央行掌握貨幣發行權的時代,要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也並不容易。」這意味著在經濟危機之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即有通過超量的貨幣發行來托住經濟增長的想法。由此,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的「爭取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17%左右」目標,最終卻是以增長27.7%表現出來的,高出10個百分點。有學者認為,正是央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過去30年(特別是近10年)央行「積極」推動貨幣超發的情況推向了極致。吳曉靈在解釋原因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過去那麼多年出現貨幣超發的情況,存在央行調控不到位的問題,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個成熟的過程,調控技術逐漸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國的央行操作獨立性還有待與提高。」但吳曉靈也表示,中國的央行不可能在指定貨幣政策的時候有獨立性。「中國的央行是內閣成員,在操作上如果有更強的獨立性,我認為調控起來可能會更好一些。」雖然吳曉靈認為過去30年相當超量的貨幣都被新增商品(資源、土地等等)的市場化吸納,但她仍然無法接受目前央行實行的超高的貨幣供給是「理所應當」、是「合理」的。吳曉靈建議,如果中國政府將「十二五」規劃期間GDP增速下調到7.5%~8%之間,未來幾年的CPI控制目標上調到4%,那麼未來幾年廣義貨幣增長率應該控制在13%~14%以下來應對流動性泛濫。從未來兩年的央行貨幣政策來看,逐步收緊貨幣供應增幅並消化過多貨幣供應是當務之急。如何消化超量貨幣如何消化超量貨幣?這是一個極為復雜而難解的問題。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人民幣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勢必會形成從跨境貿易結算的結算貨幣進而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如果這樣的話,從長期來看是否就並不需要擔心超量人民幣的出路問題了呢?此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曾擔心人民幣國際化之後會對央行控制國內信貸規模產生影響。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境外人民幣增多的話,對於央行調控廣義貨幣會產生影響,考驗央行調控能力。」但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來化解貨幣超發既不現實也不可行。吳曉靈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要計算貨幣供應量只能以國內的通貨膨脹目標為主,調控該國的貨幣供應量要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如果要加入國際流通因素來衡量或調控貨幣供應量則難以做到。周其仁則在其博客中坦言,根據中國改革的早年經驗——「水多了加面」,比較合理的政策組合似乎應當是:或動員更多的資源進入市場,以消化源源不斷超發的貨幣;或減慢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須嚴格控制貨幣的超發
❿ 國內外對大連夏季達沃斯會議評論如何
(1)夏季達沃斯年會閉幕 參會企業家給予高度評價
參加此次年會的企業家對會議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同時希望在夏季達沃斯年會上能夠聽到更多中國新領軍者的聲音。
英國WPP集團總裁彼得•托利爾在世界經濟論壇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參會者的高度投入、舉辦方的盡心盡力,使得這次年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說到對下一次會議的期待,希望這種以新領軍者為主題的年會能夠有更多中國新領軍者的聲音。
他說,人們一般對知名度高的企業和人更感興趣,但是給予新名字更多的關注同樣重要。「像今天的發布會就應該邀請更多新領軍者企業代表參加。」托利爾說。
世界經濟論壇董事會成員、法國陽獅集團董事長毛里斯•萊維也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大連的夏季達沃斯年會已經很難再超越,無論是交通、酒店,還是會場,都非常棒,但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對話。
據介紹,全球有500多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參加此次年會,其中約25%來自中國。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參加了8日的發布會。他表示,無論是大連的環境,還是會議的組織,此次年會都非常好,比在達沃斯的感覺不差。年會不但讓中國企業了解了世界,也讓世界企業了解了中國。
不過,企業家們認為,會議可以增加更加互動環節,這么多的全球企業領袖聚集在一起,機會難得,會議可以以更加非正式的方式舉行,讓參與者有更多溝通的機會。世界經濟論壇以首屆新領軍者年會命名的夏季年會於6日至8日在中國大連舉行,下一屆年會將於2008年9月在中國天津舉行。
(2)樊綱:特別國債可惠及個人投資者 發表評論:
樊先生不愧是精英,「拋開食品以及房租上漲」談通脹更是精英理論!
對基層老百姓來講,還有比食品和房租更迫切的消費需求嗎?
對於某個階層:食品和房子在他們的消費中無足輕重,因此可以拋開。樊先生代表的是這些人吧。
(3)雖然夏季達沃斯明天就要在大連開幕,雖然眾多企業家明星如潘石屹等多次在博客里介紹達沃斯,雖然達沃斯已經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全球化符號,但是,對中國人而言,達沃斯仍然有其鮮為人知的一面:
1、1970年,瑞士商學院31歲的教授克勞斯.施瓦布向歐洲企業界倡議,為應對國際競爭的嚴峻挑戰舉行一次非正式會晤。1971年1月,400多名企業家和學者參加了歐洲管理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前身)。此後,施瓦布逐步將美國和其他發達、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力量攏至達沃斯。每年年會都有近百個國家的政要、企業家、經濟學家、科學家、演藝明星和新聞記者等約2000人聚集達沃斯小鎮,研究和探討當今世界經濟的現狀和前景,尋求應對世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的辦法。
2、從0到世界頂級,達沃斯論壇也經歷了幾個轉折點。一個轉折點是逆勢引入「中國概念」,自1979年以來,中國應邀派代表團達沃斯論壇,並有政府領導參與。另一轉折點是2002年,「911」事件之後,達沃斯再次逆勢把論壇移往紐約。2007年在中國大連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則被稱為是新的轉折點。
3、達沃斯注冊的是非盈利性基金會,但其商業運作卻非常完備。達沃斯論壇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收取會員費、論壇戰略夥伴和議題合作夥伴的合作費以及年會、地區性會議和峰會的會費來維持論壇運轉。扣除每年運營所需成本之外,有任何盈餘,將會再次投資,或者是建立新的計劃或項目,或者是既有的項目。對達沃斯而言,會員和合作夥伴公司是其核心動力。最近幾年來,世界經濟論壇總收入一直處在穩步上升中,2001年總收入為7220千萬瑞士法郎,2002年總收入為6645萬瑞士法郎,2003年為7406萬瑞士法郎,2004年為8334萬瑞士法郎,2005年則達到1.04億瑞士法郎。與此相對應的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員工有262名,來自52個國家。
4、除了年會之外,世界經濟論壇還有區域峰會、會員內部交流、全球競爭力報告等機構報告。如果說一個論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影響力,世界經濟論壇擁有的1010家會員(大多是世界1000強企業)則保證了它完全可以把所有競爭對手甩在身後。
5、頂級企業家到底為什麼樂此不疲?《商業周刊》給出的答案是,「因為達沃斯有讓他們快樂的承諾。事實是,金錢和權力並不必然使人快樂。社區是快樂的強有力的製造者,這使得CEO們又一次回來。」更為重要的是,達沃斯上還有一個非會員看不到的一面,那就是行業會議,很多企業家都是受益於這個行業會議。芮成鋼甚至說,每年達沃斯論壇有相當多行業會議,這個會議在正式議程上找不到,是單獨私密的會議。這部分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才真正吸引大企業CEO。到達沃斯會發現,有的人只能參加正式會議,還有一些人大部分時間不在正式議程,而是忙於參加這些所謂行業巨頭會,這也是西方人管達沃斯叫資產階級俱樂部的主要原因。
6、達沃斯很早就進入了中國。1980年,施瓦布主動聯繫到中國國家經委,希望能夠與中方合作,通過組織研討會的形式「給中外企業彼此了解的機會」。5月1日,時任國家經委辦公室主任的袁寶華率領國家經委代表團訪問歐洲時,在瑞士日內瓦歐洲管理論壇(世界經濟論壇的前身)總部與施瓦布面談時,有了合作的初步意向。1981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聯合會的前身)合辦的第一屆「企業管理國際研討會」(中國企業高峰會的前身)召開。
7、達沃斯也遭遇「反全球化」的聲討。每年達沃斯論壇舉辦其間,蘇黎世都有反全球化遊行。馬雲第一次去達沃斯,甚至看到了碉堡、沙袋和機槍。「大廳里的企業家在台上談希望全球化為人類做出貢獻,門外則對這些企業家破口大罵。」馬雲一篇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中這樣寫到。
8、頗有性格的施瓦布,施瓦布是達沃斯的幕後推手。盡管已年近七旬,施瓦布沒有流露出任何退下來的意思。他對西方媒體表示,「我認為只要我能夠從心理和生理上合理地鍛煉各種功能,就沒有必要考慮接班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