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答李翊書》中為什麼稱李翊為李生
敬稱而已。
『貳』 《答李翊書》
C、(2)(6)\(1)(4)\(3)(8)\(5)(7)
『叄』 請求韓愈《答李翊書》原文~
答李翊書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於人而取於人邪?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邪?蘄勝於人而取子人,則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餘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於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於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後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後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雖如是,其敢自謂幾於成乎?雖幾於成,其用於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於人者,其肖於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後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於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簡介
此文是唐德宗貞元十七年給李翊的復信,是一篇書信體論說文。文中圍繞「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敘述了自己治學為文的經歷,提出了「氣盛言宜」(內容決定形式)、「務去陳言」(致力於創新)的文學主張,表現了作者排擊世俗的勇氣和頑強進取的精神。
李翊,時為諸生,向韓愈求教,並望薦引。次年因韓愈推薦,考中進士。
譯文: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白,李生足下:
你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而那提問的態度是多麼謙卑和恭敬呀。能夠這樣,誰不願把把立言之道告訴你呢?儒家的仁義道德歸屬於你指日可待,何況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孔子的門牆而並未登堂入室的人,怎麼足以能辨別是或非呢?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跟你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是正確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並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勝過別人並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不要被勢利所引誘,(要像)培養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期成熟,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仁義之人,他的文辭必然和氣可親。
不過還是有困難之處,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還是沒有?雖然如此,我學習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開始的時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東兩漢的書就不敢看,不合乎聖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靜處的時候像忘掉了什麼,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麼,矜持的樣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著了迷。當把心裡所想的用手寫出的時候,一定把那些陳舊的言詞去掉,這是很艱難的呀!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不把別人的非難和譏笑放在心上。像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年,我還是不改(自己的主張)。這樣之後才能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雖然正確但還不夠完善的內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務必去除那些不正確和不完善的,這才慢慢有了心得。
當把心裡所想的用手寫出來的時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樣涌流出來了。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非笑它我就高興,稱贊它我就擔憂,因為文章里還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象這樣又有些年,然後才真是象大水浩盪一樣(文思奔涌)了。我又擔心文章中還有雜而不純的地方,於是從相反方向對文章提出詰難、挑剔,平心靜氣地考察它,直到辭義都純正了,然後才放手去寫。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養。在仁義的道路上行進,在《詩》《書》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斷絕源頭,終我一生都這樣做而已。
道德,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水勢大,那麼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道德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道德充足,那麼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抑就都會適當。雖然這樣,難道就敢說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嗎!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時,別人能得到什麼呢?盡管如此,等待被被人任用的人,大概就像器物(被用與否)吧?用或不用都屬於別人。君子就不這樣,思考問題本著仁義原則,自己行事有一定規范,被任用就在人們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傳給弟子,把道借文章流傳下去為後世效法。象這樣,是值得高興呢,還是不值得高興呢?
有志於學習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必為今人所棄,我實在為有志於古的人高興,也為他悲傷,我一再稱贊那些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只是為了勉勵他們,並非敢(隨意)表揚那些可以表揚、批評那些可以批評的人。向我問道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圖不在於功利,所以姑且對你講這些話。韓愈語。
韓愈生平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斗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誌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像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肆』 李易個人資料簡介幾歲了
李易,本名李翊暉、又名李翊,1983年5月27日出生於中國台灣,台灣男演員。
中文名
李易
外文名
Leeyi
別 名
李翊 、李翊輝、李翊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星 座
雙子座
身 高
175cm
體 重
62kg
出生地
台灣
出生日期
1983年5月27日
職 業
演員
畢業院校
德明技術學院
經紀公司
明悅整合營銷工作室
代表作品
真情滿天下、世間情、牽手
妻 子
六月(蔡君茹)
哥 哥
李翊楓
堂 哥
李威
『伍』 李翊的介紹
李易,本名李翊暉、又名李翊,1983年5月27日出生於中國台灣,台灣男演員。2003年,憑借客串電視劇《單身宿舍連環泡》而正式進入演藝圈。2005年,主持中視無線台行腳節目《MIT台灣志》1。2007年,出演台灣偶像劇《我要變成硬柿子》2。2008年,接拍三立八點檔《真情滿天下》並迅速上位3。2009年,在三立台灣台播出的八點檔連續劇《天下父母心》中飾演李成興一角。2011年,出演三立八點檔《牽手》4。2013年,出演台灣本土劇《世間情》,在劇中飾演謝子奇5。2014年,主演賀歲喜劇電影《大稻埕》6。
『陸』 李翊有多少同名
據可靠消息:李翊同名人數為3721人。
『柒』 韓愈《答李翊書》
1.氣,水也;言,浮物也。
翻譯:道德,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
2.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翻譯: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不要被勢利所引誘,(要像)培養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
『捌』 李翊的工作經歷
曾任IBM中國研發中心系統架構師及WEI項目經理,北航軟體工程碩士,精通Java EE商業解決方案及IBM Websphere產品系列。曾主持開發某省級電信計費系統、國務院辦公廳信息系統及基於WBI的系統集成方案等大型項目。
『玖』 答李翊書中的「三代」指什麼
三代說的是上古夏、商、周三個朝代。
全文、譯文下:
與李翊書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於人而取於人邪?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邪?蘄勝於人而取子人,則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餘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於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翻譯: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稟告。李翊足下:你的來信文辭很好,而且請教問題的態度多麼謙虛恭敬。能象這樣,誰不想把那道理告訴你呢?道德的歸真為期不會久了,何況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了孔子的門戶和圍牆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裡能夠知道是對還是錯呢?雖然如此,還是不可不同你談談這方面的道理。
你所說的「立言」這句話,是對的;你寫的文章以及希望達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人所取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來就超過了別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勢利所誘惑,應該培育果樹的根莖來等待它結果,多添燈油來盼望燈光明亮。根系發達的果樹,果實才會順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燈,火光才明亮。具有仁義之道的人,他的言語和和順順。
不過又有感到為難之處。我所寫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達到沒有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雖然如此,學習「古之立言者」已經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兩漢的書我不敢看,不是聖人的思想我不敢銘記於心。坐著時彷彿忘記了什麼,行走時彷彿丟失了什麼,有時樣子莊重若有所思,有時模糊不清迷迷惑惑。當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力求革除陳詞濫調,戛戛然困難極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別人的非難譏笑。象這樣過了不少年頭,還是不改變自己的治學方法和處世態度。然後才能識別古書中是否與「聖人之志』相合以及雖然正確但尚未達到最高境界之處,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並力求揚棄那些錯誤的和雖正確但不完善的東西,才慢慢地有所收獲。
此文是韓愈唐德宗貞元十七年給李翊的復信,是一篇書信體論說文。文中圍繞「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敘述了自己治學為文的經歷,提出了「氣盛言宜」(內容決定形式)、「務去陳言」(致力於創新)的文學主張,表現了作者排擊世俗的勇氣和頑強進取的精神。
李翊,時為諸生,向韓愈求教,並望薦引。次年因韓愈推薦,考中進士。
韓愈這篇《答李翊書》,集中地闡述了他的古文理論,信中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首先說明,學文同學道、做人是不可分別的,道德是文章的泉源,只有從思想道德修養入手,方能養成高尚的道德風格,也才能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其次,他又指出在散文寫作中,作家內在的精神力量(「氣」)是文章的氣勢、力量(「文氣」)的源泉和語言文字的主宰。「氣盛」則文學語言句式的長短,聲調的抑揚,就自然諧音,無不適宜。寫文章一定要「陳言務去」,不能沿襲別人的意思和詞語,也不必專門在文字形式上雕琢藻繪,刻意求工。第三,他認為不僅「養氣」的過程是艱苦的,其出不能希望速成,不能投合世俗,不能貪求私利。即使在相當成熟之後,從思想到行動也要堅守原則,不能因別人的稱贊與指責而動搖,要掌握好自己的情況。
這篇文章是韓愈以自己長期寫文章的經驗和過程,寫給向他求教的年輕人李翊的信。文章寫得熱情洋溢,說事談理認真誠摯,看出韓愈關心青年人的熱切希望。在期望之中,也告誡後輩在「志古」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與現實的考量,「志乎古必遺乎今」這句也顯現出當時的社會風氣,希望他們在外在環境的打壓下,仍能堅持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