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周威烈王
擴展閱讀
錢坤投資 2025-08-08 20:15:15
買白酒股票會虧損么 2025-08-08 20:15:14

周威烈王

發布時間: 2021-10-16 09:34:29

『壹』 為什麼資治通鑒的記載起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司馬光之所以從周威王23年寫起,是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周天子命韓、趙、魏三國為諸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晉變成合法的羅。司馬光認為這是周室衰落的關鍵。『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也。————————————————太祖武皇帝

平王東遷時,周天子的威信還在。周昭王征討楚國,失敗逃跑時淹死在漢水裡。他兒子周穆王下令楚國出兵討伐徐偃王,楚王還是乖乖的聽命令,此時周王的權威還在。
「鄭周異質'也是重要代表性事件
引用兩段:
」 鄭武公、庄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此事實為春秋亂之始也。孟子雲:春秋無義戰。何為無義戰?春秋各國征伐無序,無義之人和談義戰。春秋五霸輪流替換,各相征伐,以大欺小,各自為政,欺辱朝廷,故曰無義戰矣。此事後,桓王怨之,欲以討伐,然鄭之祝聃射周王中肩,庄公始霸,史稱「春秋」,故曰春秋實始於此事也。「

『貳』 周威烈王是誰

姬午

周威烈王(?—前402年),名姬午,為周考王之子。在位時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晉」。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前402年)。周考王子。考王死後繼位。在位24年,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03年,分別冊封魏、趙、韓為諸侯國。
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 頭號強國。
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後的謚號為威烈王。謚法:猛以剛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叄』 《資治通鑒》為何要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篇

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悠久,因此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有非常多的古代歷史書籍,而其中資治通鑒可以說是史學上的一座高峰。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編著的一部史書,但司馬光並不是從宋朝開始寫,也不是從黃帝開始,而是從周威烈王開始。司馬光以周威烈王23年作為開篇是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三家分晉一事。

最後,周王自己親手把禮制破壞,導致各國都比拼武力,紛爭四起,最終被秦始皇一統天下,所以周威烈王23年發生的三家分晉之事可以說是影響了後代的很重要之事。

『肆』 讀《資治通鑒》為什麼說周威烈王承認三家分晉是沒有問題的

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資治通鑒認為天子最重要的職責是維護禮教;要想維護禮教,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要想區分好地位,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禮教就是禮紀朝綱;區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別;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整篇文章立意清楚,論證有力。

司馬光的邏輯是這樣:禮法被破壞,往往都是管理者在「名份」方面的問題沒有處理好所造成的,所以名份最重要!而周威烈王就是破壞「名份」的管理者代表:未有大功於王室不得隨意封為諸侯,韓、趙、魏三家不僅無功,還蠶食他們的宗主-晉的土地人口,勢力增強與諸侯無異,周王室迫於形勢才封三家為諸侯,所以周威烈王封韓、趙、魏為諸侯是絕對的惡政,是周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林心如飾演戰國女子

對於司馬光先生的觀點,我贊同一半,「名份」問題很重要,無可厚非,勿需贅言。但是,認為沒有處理好「名分」問題是導致周朝禮法制度遭到破壞的第一原因,對於這樣的邏輯關系,不認可!

一種政治體系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思想的失敗,根本原因是它們與現實社會狀態相背離。在西周初期,周公建立了系統完善的禮法制度,這一制度適合當時分封制度下的社會實際狀況,所以,在當時,這套禮法制度是促進社會發展的。為何這樣說,分析如下:

周王室集團來自祖國西部,相對於東部的中原地區居民,它是外來戶,周王室將全國土地分封它的子孫和功臣,給諸侯充分的自主權,同時要求諸侯承認周王室的宗主地位,並且承擔必要的財政和軍事責任,這樣,諸侯管理自己屬國時主觀能動性較強,而且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迅速做出反應,周王室也可以集中各諸侯的力量打擊可能出現的異己分子。此時,周王室的力量是最強的,而諸侯還在發展之中,周王室與諸侯之間的利益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親密的,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禮法制度也都能為大家認同並遵守。

范冰冰飾演商周女子

但是,到了周威烈王時期,整個社會狀況與西周初截然不同了,周王室除了宗主身份之外,基本可以說毫無實力可言,讓一個名存實亡的天下「共主」來維系早已為世人所拋棄的禮制,太過勉為其難了吧!依司馬光觀點,如果周威烈王不封三家為諸侯,周朝就可以長存永續,遺世千年了?而且,從現實利益角度來說,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對於維護周王室是有利的,當時,在諸侯列國中,韓、趙、魏的綜合實力相當強勁,三家被封為諸侯,一定會擁戴周王室的地位,因為他們做為諸侯的合法性,必須以周王室存在為前提,所以,從策略來說,周威烈王的行為沒有問題。

周王室日漸衰敗,主觀上說是歷代政府問題積累造成的,客觀上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司馬光把周烈威王封三晉為諸侯一事看做十惡不赦,欠妥!周烈威王表示自己也很無奈啊。

『伍』 資治通鑒為什麼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

《資治通鑒》第一件紀事講述的是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正是政策的分封拉開了未來春秋戰國的序幕,所以從這一年開始比較合適。

《資治通鑒》全書從威烈王王開始,到五代後周結束,中間記錄跨越1300多年的歷史,共290多卷300多萬字,由司馬光耗時19年編纂而成,書成於北宋年間,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所以這本書是由宋神宗來命名的,而不是司馬光自己命名的。

在周威烈王前,還有事情,但是周威烈王的更具有借鑒意義,所以就從周威烈王開始寫了。

『陸』 資治通鑒是一部什麼體史書周威烈王是春秋還是戰國時期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1] ),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具體更詳盡內容請參閱資治通鑒網路

『柒』 周威烈王的謚號怎麼來的他不是還犯了錯誤嗎怎麼威烈呢

周威烈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03年,分別冊封魏、趙、韓為諸侯國。
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
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死後的謚號為威烈王。謚法:猛以剛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捌』 到底是周威烈王還是周安王

周安王(前401-前376年)),又稱周元安王,名姬驕,為周威烈王之子。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

周威烈王: 姓名:姬午,在位前425-前402。
周安王 : 姓名:姬驕,在位前401-前376。

『玖』 周威烈王是加速周朝覆滅的禍首

是的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時承認趙魏韓三家分晉,政治立場上支持趙魏韓從而間接引發田齊代姜導致戰國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亂時期。

春秋末期,天子號召力已弱但仍可號令魯、燕、宋、鄭等諸侯,使齊楚不敢欺周。三家分晉後又承認田氏齊國代姜氏齊國,齊晉皆為西周開國時的重要成員。作為天子的威烈王支持三家分掉晉國即使周王室少了一座靠山又引發了戰國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趙,韓,齊,秦紛紛稱王不復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
周王室從此再無翻身之日。

周威烈王是加速周王朝覆滅的禍首

『拾』 為八百年周朝敲響滅亡喪鍾的君王,周威烈王,他究竟做了什麼

戰國時,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但仍在洛陽一帶勉強維持。西周初年營建洛邑時,共修建了兩座城。西邊的方十七里,叫王城,東邊的小些,叫成周。戰國時,由於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先後出現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今河南鞏縣)為都城的東周公,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於東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斬首四萬。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攻秦,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秦昭王於是發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西周滅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復存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東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