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艾米莉·勃朗特
不入俗流的氣質
艾米莉•勃朗特是19世紀初英國文壇上一位卓爾不群的女作家、詩人。她的詩歌創作常以荒原的背景,基調凄哀哀傷,感情熱烈深沉而又豪性奔放。筆下的愛情尤為熾熱獨特,其對比手法效果強烈,顯示了詩人不入俗流的氣質和創作風格。
Emily Bront is an unique female writer and poetess in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Her poetry is usually set on the wasteland, struck with a lonely and melancholy tone, accompanied by keen, profound yet bold and unstrained emotions. Her depiction of love is marked with particular intensity and uniqueness, characterized by the impressive effect of the use of antithesis, which illustrates the poetess' lofty disposition and style.
勃朗特(1818—1848)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文壇上一位卓爾不群的女作家、詩人。近幾年,隨著「勃朗特」熱的興起,她的詩歌已和她的小說(<呼嘯山莊一樣凸顯光芒並被全世界的讀者所喜愛,然而對她在繪畫藝術上的造詣,卻很少有人了解。眾所不知,正是她受了繪畫藝術方面的熏陶,她的詩歌才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藝術美,特別是她借用了繪畫藝術中對比手法的應用,使她的詩歌形成了一種獨特強勁的藝術張力。對比是創造豐富的藝術趣味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對比(contrast),是兩種對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對照,使其中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更加明顯,更加突出。」e』]P6 它是一種趨向於對立沖突的藝術美中最突出的表現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繪的事物的性質和特點放在鮮明的對比和直接對比中來表現,借彼顯此,互比互襯,從對比所呈現的差別中,達到集中、簡潔、曲折變化的表現,通過這種手法更鮮明地強調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給讀者以深刻的視覺感受。作為一種常見的行之有效的表現手法,可以說,一切藝術(包括文學作品......
『貳』 艾米麗·勃朗特和簡·奧斯汀在生前有聯系么
哈,你很仔細嘛,出生年月的事情以前倒真沒注意過,不過出生年月也可能是捏造的,然後各大媒體是以訛傳訛。所有的書的介紹也就都這么寫了。
比如 艾米麗·勃朗特 網路上採用的照片其實是WATER HOUSE畫的《朱麗婭》,
你搜一下「沃特·豪斯」的圖片應該就會看到。。。。
不過這比帖阿佳妮演的艾米麗·勃朗特的那個劇照來得好點。
還有就是艾米麗·勃朗特那個生日:7月20日,其實也是該帖吧某個獅子座的FANS亂填進去的,因為他堅決認為他是艾米麗·勃朗特的轉世。同樣是以訛傳訛。所以你在現在出版的某些《WUTHERING HEIGHTS》里看到作者的生日是7月20日,你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那些書商,電視台,照抄網路的東西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都很懶惰。
『叄』 比較 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麗勃朗特 和簡奧斯汀 寫作特點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中,最突出的主題就是女性要求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這一主題可以說在她所有的小說中都頑強地表現出來,而將女性的呼聲作為小說主題,這在她之前的英國文學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她是表現這一主題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說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人物和情節都與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題加上抒情筆調,這是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對後世英美作家的影響所在。後世作家在處理女性主題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響,尤其是關心女性自身命運問題的女作家,更是尊她為先驅,並把她的作品視為「現代女性小說」的楷模。在艾米麗勃朗特短暫的一生中僅給我們留下了一部傑作—《呼嘯山莊》,有「我們現代文學中的斯芬克斯」之稱。一百五十多年來,人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部神秘作品,一些文學批評理論在幫助讀者解讀這部作品和了解作者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眾所周知,偉大的藝術作品所揭示的真諦往往不止一個,人們總能通過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詮釋。 本文擬從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角度闡釋《呼嘯山莊》中來自《聖經》中的原型。這些原型涉及小說的主題、人物、結構、意象和象徵。 在《呼嘯山莊》中艾米莉使用了《聖經》中的「失樂園」、「救贖」和「復樂園」主題。凱瑟琳和希克歷夫的故事即他們喪失其「樂園」的故事。他們所喪失的是「愛情」和「生命」的樂園。與「失樂園」密切相關的是他們二人的「救贖」以及由「救贖」而獲得的「再生」。與原型主題相呼應,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凱瑟琳,希克歷夫也被塑造成《聖經》人物。凱瑟琳被描寫成夏娃,由於受到誘惑而背叛自我並遭受懲罰。希克歷夫的原形來自於亞當,由於凱瑟琳的背叛而從天堂來到多災多難的人間,也象亞當一樣把責任歸咎於夏娃—凱瑟琳。但同時,凱瑟琳又被塑造...
簡.奧斯丁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她的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喜劇,顯示了家庭文學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過程。這種著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會之間緊張關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說擺脫十八世紀的傳統而接近於現代的生活。正是這種現代性,加上她的機智和風趣,她的現實主義和同情心,她的優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結構,使她的小說能長期吸引讀者。當時 (十九世紀初) 流行誇張戲劇性的浪漫小說,已使人們所厭倦,奧斯丁的樸素的現實主義啟清新之風,受到讀者的歡迎。到二十世紀,人們才認識到她是英國攝政王時期 (1810-1820) 最敏銳的觀察者,她嚴肅地分析了當時社會的性質和文化的質量,記錄了舊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現代評論家也贊佩奧斯丁小說的高超的組織結構,以及她能於平凡而狹窄有限的情節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劇的精湛技巧。
『肆』 艾米麗勃朗特 資料
http://ke..com/view/9142.htm
『伍』 求艾米麗勃朗特的詩歌《希望》賞析
網路貌似沒有。
我自己來一下吧。
希望只是個羞怯的友伴——
她坐在我的囚牢之外,
以自私者的冷眼旁觀
觀察我的命運的好歹。
這段主要在講希望的狀態:不過分參與你的生活,又會影響你的生活(友人),並且你的行為在他眼中,即會對他有些影響。為下文寫冷酷做鋪墊。
她因膽怯而如此冷酷。
郁悶的一天,我透過鐵欄,
想看到我的希望的面目,
卻見她立即背轉了臉!
這段主要在講希望的若即若離:希望是美好並且容易破碎的(膽怯),因為容易破碎所以冷酷,不輕易示人。而當我失去勇氣,想親近希望,好奇希望時,希望卻又不見了蹤影。表達了希望只可以幻想不可以接近(可以理解為希望到達了就是成功,接近了,明白了,就不是希望了)。
像一個假看守在假意監視,
一面敵對一面又暗示和平;
當我哀泣時她吟唱歌詞,
當我靜聽她卻噤口無聲。
這段的假意監視和上文冷眼旁觀與背轉了臉相呼應,進一步說明了希望的「可遠觀不可褻玩」(實在找不找合適的詞了,懂我意思哈),離得遠了,難過了,希望就在那裡給我打氣(吟唱歌詞);努力之後成功接近了,或者平靜了,希望也就不是希望了(噤口無聲)。
她心如鐵石而且虛假。
當我最後的歡樂落英遍地,
見此悲慘的遺物四處拋撒
就連「哀愁」也遺憾不已;
這段第一句指強調上文希望的冷漠與可望不可即。因為之前都是在講成功後希望的狀態和努力中希望的狀態。這里講的是失敗之後希望的狀態(落英遍地,遺物四處飄散),雖然失敗很讓人傷心(哀愁),但更多的是沒有實現希望的遺憾(不知道你能理解不)。就像我們想吃糖葫蘆,沒吃著,首先不是傷心難過,而是覺得很遺憾,怎麼想吃沒吃著呢?真想吃。就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而希望,她本來能悄悄耳語
為痛苦欲狂者搽膏止痛,——
卻伸展雙翼向天堂飛去,
一去不回,從此不見影蹤。
這段就很有意思了。失敗之後,本來還是可以有那麼點點幻想的希望讓我們不是那麼痛苦(正如婚姻破裂時有些人總會自我催眠一樣),但是現實總會把那麼一點點的希望都打破(一去不回,不見蹤影)。
全文寫了希望的一種微妙的可望不可即的狀態。成功後的消失,失敗後的消失,平靜時的澎湃,讓人心生頓悟。
一切手打。望採納。
『陸』 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什麼
1、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嘯山莊》。
2、《呼嘯山莊》是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影作品。
3、艾米莉·簡·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e,1818年7月30日-1848年12月19日),19世紀英國作家與詩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世界文學名著《呼嘯山莊》的作者。這部作品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說,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此外,她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柒』 愛米莉 勃朗特的身世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間正是英國社會動盪的時代。資本主義正在發展並越來越暴露它內在的缺陷;勞資之間矛盾尖銳化;失業工人的貧困;大量的童工被殘酷地折磨至死(這從同時期的英國著名女詩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①的長詩《孩子們的哭聲》,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國政府對民主改革斗爭和工人運動採取高壓手段:如一八一九年的彼得路大屠殺就是一個例子。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也有所反映。我們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就是誕生在這樣斗爭的年代!她生在一個牧師家庭里,父親名叫佩特里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個愛爾蘭教士,一八一二年娶英國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瑪麗亞勃蘭威爾為妻,膝下六個兒女。大女兒瑪麗亞(1814),二女兒伊莉莎白(1815),三女兒夏洛蒂(1816),獨子勃蘭威爾(1817),下邊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1820)。後面四個都生在位於約克郡曠野的桑頓村②,勃朗特先生便在這一教區任牧師職。一八二○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區,在曠野的一處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們三姊妹就在這個地方度過了一生。 一八二七年她們的母親逝世,姨母從康瓦耳群來照顧家庭。三年後,以瑪麗亞為首的四姊妹進寄宿學校讀書。由於生活條件太差,瑪麗亞與伊莉莎白患肺結核夭折,夏洛蒂與艾米莉倖存,自此在家與兄弟勃蘭威爾一起自學。這個家庭一向離群索居,四個兄弟姊妹便常以讀書、寫作詩歌,及杜撰傳奇故事來打發寂寞的時光。夏洛蒂和勃蘭威爾以想像的安格里阿王朝為中心來寫小說,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則創造了一個她們稱為岡多爾的太平洋島嶼來杜撰故事。 她們的家雖然臨近豪渥斯工業區,然而這所住宅恰好位於城鎮與荒野之間。艾米莉經常和她的姊妹們到西邊的曠野地里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鎮中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曠野氣氛的感染。特別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內心卻熱情奔放,雖不懂政治,卻十分關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黨或保守黨的期刊,喜歡議論政治,這當然是受了她們父親的影響。佩特里克勃朗特是個比較激進的保守黨人,早年反對過路德運動③,後來也幫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們的罷工。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繼承了他的正義感,同情手工業工人的反抗和斗爭。這就為《呼嘯山莊》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這個家庭收入很少,經濟相當拮據。三姊妹不得不經常出外謀生,以教書或做家庭教師來貼補家用,幾年來歷受艱辛挫折。夏洛蒂曾打算她們自己開設一所學校,她和艾米莉因此到布魯塞爾學習了一年,隨後因夏洛蒂失戀而離開。一八四六年她們自己籌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詩集④,卻只賣掉兩本。一八四七年,她們三姊妹的三本小說⑤終於出版,然而只有《簡愛》獲得成功,得到了重視。《呼嘯山莊》的出版並不為當時讀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無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她們唯一的兄弟勃蘭威爾由於長期酗酒、吸毒,也傳染了肺病,於九月死去,雖然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對於這三姊妹也是一種解脫,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書簡集中所說的:「過失與罪惡都已遺忘,剩下來的是憐憫和悲傷盤踞了心頭與記憶……」對勃蘭威爾的悼念縮短了艾米莉走向墳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終於棄世。她們的小妹妹安也於第二年五月相繼死去,這時這個家庭最後的成員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這一位後來才馳名世界文壇的極有才華的年輕女作家,當時就這樣抱憾地離開了只能使她嘗到冷漠無情的人世間,默默地和她家中僅余的三位親人告別了!她曾在少女時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註定 無人過問,也無人流淚哀悼; 自從我生下來,從未引起過 一線憂慮,一個快樂的微笑。 在秘密的歡樂,秘密的眼淚中, 這個變化多端的生活就這樣滑過, 十八年後仍然無依無靠, 一如在我誕生那天同樣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詩中最後慨嘆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 然後幻想的虹彩迅速退開; 於是經驗告訴我,說真理 決不會在人類的心胸中成長起來。……」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已掙扎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斗爭和瀕於絕望的情緒,在她同一時期的詩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當我希望過歌唱, 我的手指卻撥動了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舊是 『不要再奮鬥了,』一切全是枉然。」 在英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的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里,有一段關於艾米莉勃朗特彌留之際的描寫: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地穿戴梳洗,時不時地停頓一下,但還是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甚至還竭力拿起針線活來。僕人們旁觀著,懂得那種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鈍當然是預示著什麼,然而她還繼續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時至中午,艾米莉的情況更糟了:她只能喘著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在要見他。』這時已經太遲了。兩點鍾左右她死去了。」
『捌』 艾米麗勃朗特
去她的家鄉買,可以買到
『玖』 簡述艾米麗勃朗特創作特點
艾米麗·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說《呼嘯山莊》、詩文《貢代爾傳奇》 創作主題:這部小說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可怖的事件。
寫作風格:真摯、雄勁、粗獷、深沉、高朗
『拾』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是親姐妹嗎
是姐妹不過當年出書的時候被批判的是《簡愛》,這本書在當時算是「大逆不道」的作品,飽受非議,而不是《呼嘯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