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王莽的改制。
簡介: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到了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飢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⑵ 王莽的改革內容是什麼
王莽的改革內容是: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
⑶ 王莽怎麼代漢和改制的
在農民戰爭迫在眉睫,西漢王朝搖搖欲墜,「再受命」說風靡一時的時候,王莽繼諸叔之後出任大司馬大將軍。輔政一年多。哀帝即位後,王莽失勢。當丁、傅等外戚和其他達官貴人激烈反對限田之議時,太皇太後王氏(即原來的元帝王皇後)表示,願意把王氏家族除冢塋以外的田地全部分給貧民。平帝時,王莽復任大司馬,屢次損錢獻地,收攬民心。在政治上,他一方面排除異己,窮治與平帝外家衛氏有關的呂寬之獄,連引不附王氏的郡國豪傑,死者以百數另一方面,他又極力樹立黨羽,籠絡儒生,讓他們支持自己奪取政權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各地上書頌揚王莽功德者,以及獻祥瑞、呈符命者,絡繹於途。這些人都力圖證明漢祚已盡,王莽當為天子。
平帝死,孺子嬰立,王莽繼續輔政,稱攝皇帝。漢宗室劉崇和東郡太守翟義相繼起兵反對王莽,關中二十三縣民十餘萬群起響應,一度震動長安,但都被壓平了。居攝三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自立為帝,改國號曰新。為了解決西漢遺留的社會矛盾,王莽陸續頒布法令,附會《周禮》,托古改制。
始建國元年(公元9),王莽下詔,歷數西漢社會兼並之弊,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問題和奴婢問題。詔令說到權勢之家占田無數,而貧弱之人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又置奴婢市場,把奴婢同牛馬關在一起,專斷奴婢性命。針對這種情況,調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稱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男口不足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九百畝)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者按一夫百畝的制度受田。有敢表示違抗者,流放四裔。
王莽頒布這個詔令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改變私人的封建土地所有權和奴婢的社會地位,而是凍結土地和奴婢的買賣,以圖緩和土地兼並和農民奴隸化的過程。在此以後,地主官僚繼續買賣土地和奴婢,以此獲罪的不可勝數,因此他們強烈反對這個詔令。始建國四年,王莽不得不改變這個詔令,宣布王田皆得買賣犯買賣奴婢罪者也不處治。這樣,王莽解決當前最主要的社會矛盾的嘗試,很快就失敗了。不過王莽所定王田、私屬之制和山澤六筅之禁,名義上還存在,直到地皇三年(公元22),即王莽政權徹底崩潰前夕,才正式宣告廢止。
始建國二年,王莽下詔實行五均六筅,企圖以此節制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制止高利貸者的猖獗活動,並且使封建國家獲得經濟利益。五均是在長安以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設立五均司市師,管理市場。每季的中月,司市師評定本地物價,叫做市平。物價高過市平,司市師照市平出售低於市平,則聽民買賣五穀布帛絲棉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由司市師按本價收買。民因祭祀或喪葬需錢,可向錢府借貸,不取利息欲經營生計而缺乏本錢的,也可低利借貸。
六蔆是由國家掌握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等五項事業,不許私人經營同時控制名山大澤,向在名山大澤中採取眾物的人課稅。六蔆中除五均賒貸一項是平準法的新發展以外,其餘五項都在漢武帝時實行過。王莽用來推行五均六蔆的多是一些大商賈,這也同武帝以賈人為鹽鐵官一樣。但是武帝憑借強大的國家力量,能夠基本上控制為國家服務的商人而王莽則沒有這樣的力量可以憑借,所以對這些人也無能為力。這些人乘傳巡行,與郡縣通同作弊,盤剝人民,損公肥私。所以王莽實行五均六蔆,同武帝實行同類措施相比,其結果也就各異了。
居攝二年,王莽加鑄錯刀、契刀、大錢等三種錢幣,規定錯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錢一值五十,與原有的五銖錢共為四品,同時流通。始建國元年,王莽廢錯刀、契刀與五銖錢,另作小錢,與大錢一值五十者並行,並且頒令禁挾銅炭,以防盜鑄。始建國二年,王莽改作金、銀、龜、貝、錢、布,名曰寶貨,凡五物(錢、布皆用銅,共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人民對王莽錢幣毫無信任,都私用五銖錢,王莽又加嚴禁,人民反抗不已。王莽迫於民憤,暫廢龜、貝等物,只行大、小錢,同時加重盜鑄的禁令,一家鑄錢,五家連坐,沒人為奴婢。地皇元午,王莽又盡廢舊幣,改行貨布、貨泉二品。
貨幣不合理的變革,引起了經濟混亂,加速了王莽財政的崩潰和人民的破產。他濫行五家連坐的盜鑄法,實際上恢復了殘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沒為官奴婢,鐵索系頸,傳詣鍾官,以十萬數。到達鍾官以後,還要易其夫婦,以至愁苦而死者十之六七。這項法令增加了漢末以來奴隸問題的嚴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憤恨最大。
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也大事更張。他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縣名和行政區劃,都大大加以改變。他還恢復五等爵,濫加封賞。官吏俸祿無著,就想方設法擾民。
王莽改制所引起的混亂愈來愈大。他為了挽回威信,拯救危亡,一面繼續玩弄符命的把戲,一面發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不義戰爭。沉重的賦役征發,戰爭的騷擾,殘酷的刑法,使農民完全喪失了生路。據官吏報告,人民苦於法禁煩苛,手足無措盡力耕耘,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受鄰伍鑄錢挾銅的株連。奸吏煩擾人民,人民無路可走,不得不起為「盜賊」。嚴重的天災也不斷襲擊農村,米價高達五千錢、萬錢一石,甚至黃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這種情況更促使農民暴動風起雲涌。西漢宗室舊臣反對王莽的斗爭也不斷發生,而且逐漸與農民的斗爭發生聯系。在西漢統治的窮途末路中登上歷史舞台的王莽,不能解脫社會危機。更始元年(23),王莽政權終於在起義農民的打擊下徹底崩潰。
⑷ 王莽改制都改了什麼,應該如何評價王莽的所作所為
朝代更替是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但在封建王朝,最講究政權的正統性,王莽由於篡漢自立,千年以來,一直背負「亂臣賊子」的罵名,王寶寶心裡叫苦,在我執政的15年裡,做了如此多利民的事情,後承受「千年的罵名」。
後來為了推行新政,王莽寶寶沒有充分展示出一個深謀帝王的才幹,而是採用嚴苛酷刑推行新政。
王莽寶寶稱帝招致天下各地的反對,各地紛紛起義,反對王莽寶寶的專政,王莽寶寶則全力鎮壓各地起義,自然頻繁地戰亂,怎麼能有利於新政的推行,自然王莽寶寶新生的政權僅維持十五年,就壽終正寢。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王莽稱帝十五年,他推行的這些「新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改革家,王莽寶寶是一位合格的人才,但作為皇帝這個專業,也許王莽寶寶職業就不太稱職。
對於王莽寶寶的「冤屈和叫苦」,您是否贊同。
⑸ 什麼是王莽改制
王莽稱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特殊產物,是西漢末年以來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矛盾的反映。
王莽施行的各種政治、經濟措施,雖然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危機,維護其統治,但這些嚴重脫離實際的措施,既觸動了豪強地主、富商大賈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給廣大下層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干擾,進一步激化了西漢後期以來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使他成為社會各個集團、各個階層反抗的主要對象,成為眾矢之的。
⑹ 王莽改制的背景:東漢王莽為什麼要改制
背景:西漢後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並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地起義不斷。王莽登基後,意圖通過改制來緩和社會矛盾,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 內容:(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買賣,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 (2)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3)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 (4)改革幣制。 (5)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意義: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徵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註定要失敗。 同時也有相應的進步意義: 1、王田制體現了儒家均平的社會理想,對後世均田制的創設有積極影響. 王田制是後世均田制的前身,均田制於485年推行,實行到8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重要的土地制度。 2、王莽的幣制改革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他連續不斷地改進貨幣系列,最後形成完備、齊全的貨幣遞級。直到今天,世界各國(包括中國)都在使用。 王莽的貨幣思想與現代貨幣制度十分接近。他在兩千年前就實施了「虛值錢幣」制度,這種「虛值」依靠國家政權予以保證,以法定形式強行流通,以國家掌握的財政、物資為後盾,根據社會生產力的升降,通過調節貨幣發行量來控制物價,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貨幣制度。虛值貨幣的好處在於方便民間使用貨幣,促進農業、商業發展,是國家籌集資金的重要手段。借發行虛值貨幣,可提前從民間借集到大量資金。有人把這個問題看做是王莽向民間攫取大量資金行為。實際上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國作為籌集資金的重要手段在使用,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當然,虛值貨幣的發行量如果控制不當,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3、五均六體現了王莽財政管理上的創造性 從理論上講,王莽的「五均賒貸」政策不僅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而且已具備了相當的組織宏觀經濟的科學性,至少在「五均賒貸」政策中貫穿著「成本」的觀念和穩定經濟的思想。首先王莽實施該政策目的是「抑兼並,齊眾庶」「強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貧,則公家有餘,恩及小民矣」,其意在於改善平民處境,穩定社會秩序。五均是政府對工商業經營與物價的統制與管理,是我國歷史上的創舉,也是王莽對武帝時平抑物價的發展和補充。市平的確定方法說明王莽已懂得從市場的客觀過程中去尋找平價的根據,並非主觀臆測,使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性,而又按月自動調整,也說明王莽粗淺地認識了價格體系的理論。這一政策的實施並非與民爭利,奪民生計。在商品管理過程中,物價高過市平,則按市平出售,低於市平則任其出售。同時若市場價格超過標准價格,則由政府強行收購再行拋售。這一政策的實施抑制了富商囤積居奇,打擊富商豪強勢力,穩定了物價。王莽這一思想並非完全抄襲古人,而是以前人理論結合現實條件發展的結果
⑺ 王莽改革內容
東漢豪族勢力的膨脹\田莊經濟及其特點 秦漢時期的文化王莽改制的主要內容 2009-02-04 22:09:30|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 |舉報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1、實行"王田""私屬"制。王莽認識到土地和奴婢問題是主要社會問題,乃於公元9年依據《周禮》記載的井田制度,實行"王田""私屬"制,更名天下田為「王田」,不得買賣;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過一井(九百畝)者,分余田給鄰里鄉黨;原無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婦受田百畝)。奴婢改稱「私屬」,不得買賣,違令者治罪。
2、實行五均、賒貸和六管。所謂五均就是在長安及全國五大城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設立五均官,負責管理市場的物價,收取工商業稅。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寫出各種貨物的標准價格,稱作「市平」。物價高於「市平」時,則把庫存物資按平價出售;物價低於「市平」時,則聽任人們自由買賣。各郡縣也設司市,職掌和五均官相同。
賒貸是由政府辦理貸款。規定貧民遇有喪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請無息貸款,欲經營工商業面無資金的,也可以向政府貸款,年息什一。五均設貸,加上政府壟斷經營的鹽、鐵、酒、鑄錢和收山澤稅,合稱「六管」。
3、改革幣制。王莽執政期間,對貨幣進行了頻繁改革。公元7年,下令鑄大錢、契刀、錯刀,與原來的五銖錢「四品並行」。公元8年廢刀幣和五銖錢,另鑄小錢,與原來的大錢共同使用。9年,實行寶貨制,所造貨幣有28種之多,由於貨幣種類太多,換算困難,流通不便,僅一年就被廢除,只留小錢值一、大錢五十兩種繼續使用。公元14年,王莽又廢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並行。但這兩種貨幣的比值十分不合理。總之,王莽一再改變幣制,使得大批農民破產,也造成了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
4、改易官名、地名。為了與《周禮》官制相合,王莽在中央設四輔()、三公()、四將()、凡十一公。三公下設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又置六監。對地方官制、官名和郡縣名稱、行政區劃分進行了多次變更。
王莽改制是地主階級在嚴重危機下的一次自救運動,他企圖通過改制,限制已相當嚴重的土地兼並和農民奴隸化的發展,使封建關系得到調整,緩和當時已經激化的階級矛盾,鞏固新莽政權。但由於改制觸及了大地主、大貴族、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王莽又未能堅持到底,中途放棄改革;同時,由於王莽用人不當,貪官污吏利用改制「侵漁百姓」,以致「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再加上改制措施本身存在很多問題,造成了政治、經濟秩序的混亂,破壞了與周邊各族的友好關系,加重了國內人民的負擔,使本來已經存在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一場醞釀已久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終於爆發了。
⑻ 請將這個名詞解釋: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